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文
时间:2023-03-19 15:2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1.引言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几乎涵盖了翻译中所有源语言的精华。这可以分成两个体系:正式的美学体系和非正式的。在美学中的正式体系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形式总是与感性认识相联系的;其次,形式是一个相对和复合的概念。因此,正式的美学系统在三个逐渐提升的层次上发挥作用,即外部的层面上,内部的层面上和概念的层面上。第一个诉诸自然感性,第二是情感感性和最后一个是符号的感性(刘庆,2003:90)。下面将在正式美学体系下对语言的语音层面进行一些分析。2.正式的审美价值的审美再现---在语音层面上的正式的审美成分声音是一种代表语言的审美价值的基本手段之一。它涉及各种元素:节奏、押韵、重度等。这些因素在再现语音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中找到语言当中相应的效果。在下面,我们通过张培基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韵律,押韵,头韵,和音和拟声。2.1 韵律韵律是一种"善良"的声音,它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感效果,特别是在散文当中。它看起来就像是波浪的运动。例如,张培基在《养花》(1999:188)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翻译过来: Joy and sorrow, laughter and tear, flowers and fruit,fragrance and color. Manual labor and increased knowledge-all these make up the joy of flower cultivation.(1999: 192 )原句由于其整齐的结构和稳定的节奏听起来提别吸引我们的耳朵。要保持这种风格,张培基只是选择了一系列的意义相对和结构对等的名词。2.2 韵
在语言发展中善用韵在英语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在诗歌中广泛使用,在散文中也经常使用,因为它使文本变得美丽和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张培基在《木匠老陈》(1999:80)中"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翻译过来:Lots of things are apt to fade from memory as one's life experiences accumulate.But some memories will withstand the wear and tear of time.(1999: 84) 在原文中中国式的表达"时间的磨洗"还涉及到拟人法的使用,这极有可能被翻译成 " the passage of time" 或者是 " the passage by of time"。然而,张培基用一种自然的、吸引人的声学的方式翻成"the wear and tear of time" 。2.3 头韵
头韵也经常在诗歌和散文中使用。它的特点是在至少两个单词的开头使用相同的辅音。它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官重复,缓解给人带来的匆忙感或单调感。张培基的《看月》(2003:27)中: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翻译后:People living in the small alleyways of Shanghai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waxing and waning or the visibility, of the moon. (2003: 29) 汉语中"圆"和"缺"在形容月光时往往会同时使用,而张采用了两个词 "wax" 和 " wane",创造了语音方面上美感。2.4 和音
篇2
【关键词】 汉译英 高语境 低语境 语境制约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华文化也随之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翻译作为传播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桥梁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汉译英在传播中华文化长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翻译负责转化与传输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信息。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难以精准而巧妙地传达原文背后承载的文化信息。
一、汉英语境文化差异
语境,即言语环境,既包括语言因素也包含非语言因素。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的观点,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根据霍尔的研究,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依赖的语言,而英语则属于低语境依赖的语言[1]。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语境依赖高低程度上有非常显著的区别。
“汉英两种文化在语境性上的不同,导致语境的信息所承载的作用不同,因此,信息在语言层面与语境层面的分布也就不同。”[2] 高低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很重要一点表现为语用与语义关系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下的汉语注重写意,话语语用远远超出表面的语义信息,作者的真正意图往往隐藏于语义表层下的潜台词,更多的信息隐藏在语境中。而处于低语境文化下的英语,注重写形,大量的信息要依靠语言层面来传递。说话人往往把自己的意思尽可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最大程度的避免产生误会的可能,使听话人一听就懂。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要准确地传达汉语原文的意思,真正实现翻译的对等,译者需要注意到汉英两种语言对语境文化依赖程度的差异。
二、汉译英中的语境制约
汉字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语言表现形式,篇章中的汉语表达对语境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强调交际双方的领悟能力,信息的细节,所表达的含义不需要清楚明了的指出,只需点到为止,秉承了中华文化中的含蓄美。比如中国古典诗语义信息短小精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但传达的信息却是掩藏在简单语义下丰富的内涵,其深度和广度是文字表面无法传递的。现代文学作品,如中国近现代散文,虽然在表达方式上直白了许多,但在行文上也延续了这一语言特点,表现出汉语高语境依赖的特点。相比之下,英语语言表达形式重形,交流方式直接明了,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会清晰明了地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汉英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明显的差异要求译者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把握好潜在语义信息之下的语用信息,只有进行正确的信息解码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而语用信息通常隐藏在语境当中。因此理解和把握话语中的语境是汉译英的关键。话语的语境一般有三个来源,即话语的认知背景,上下文和现时情景。本文将节选《英译中国近现代散文选》其中的部分例子来分析说明。
1. 认知背景的制约
话语语用信息中的认知背景包括人们的经验,社会文化等百科知识。中国近现代散文中,行文大都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含蓄美,透露着汉语的委婉表达方式。在汉译英时要实现翻译的精准性和巧妙性,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把隐藏在行文中含蓄的信息以西方人可以接受的直白语言层面表达出来,就必须对行文中的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例1:“万一不慎,同兰姆所说的一样,儿子们都上了断头台,那真是祖宗三代的霉都要倒尽,哪里还有什么‘官人请!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
―――郁达夫《谈结婚》
该句中如果把“唱随之乐”简单直译成“唱随”,忽略了该词语义下潜在的深刻内涵,就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符了,也就误导目的语读者对信息的理解。要准确理解原文语义下的内涵,挖掘出潜在的语用信息,首先要了解该话语的认知背景。该散文创作时中国正处于新旧社会的更替间。当时中国社会虽出现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人们的思想行为较以前更为开放,但总体而言,中国人还是比较传统含蓄,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开放到大胆地描绘夫妻之间的闺房之乐。作者还是秉承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委婉地使用“唱随”一词来表达。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宜太过含蓄,要结合西方人线性思维的特点,把汉语中委婉的表达通过英语直白的语言层面表达出来,否则原文中作者的意思就无法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的读者。故此处“唱随之乐”不宜逐字直译为the bliss of singing, 译为wedded bliss(闺房之乐)较为妥贴。
2. 上下文的制约
除了认知背景这一语境的制约,汉语的行文表达所传递的信息还受到上下文的制约。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结合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要准确把握句子中某些词语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
例2:“……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修行的重要。”
――― 梁实秋 《时间即生命》
在这,假如把“读书”直接翻译成英语里对应的“reading”,显然没能把原文中作者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在原文中,“读书”并不是它传达的语义信息“reading” 那么简单。这里应该要注意到它的语用信息。根据上下文语境,上文提到“经书不可不读”,我们知道“读书”这里读的是“经书”, 而不是普通的“书”,因此原文中的“读书”应该翻译成 “classics” 才妥当,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因此这一句可译成“…It was not until I was 30 that I cam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 study in the matter of classics.”
3. 现时情景
此外,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实现翻译的精准和巧妙,译者除了要知道原文表达受到认知背景,上下文的语境制约之外,还要知道对于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的理解,还要依托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场所和人物等现时情景因素,依靠这些因素形成具体的语境假设才能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涵义。如:
例3: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朱自清 《背影》
该句中,如果按照原文字面意思中的语义信息,“里边没人”可译成对应的英文there is no one inside等之类。然而,此处翻译不宜仅仅停留在语义信息层面,应该要挖掘原文想表达的准确意思。看过朱自清《背影》的读者都知道这句话是作者的父亲在送作者去北京读书时在火车前离别的话。若直译成“里边没人”那和事实是相矛盾的。因为火车上很多人。这句话实际传达出父亲对儿子出门在外的担心,担心江湖险恶,担心儿子尚小不懂得自理,也显示出父亲对儿子的深爱。而父亲这句含蓄的话有另一个内涵,就是“进去吧, 里边没人看着你的东西,小心点。”因此,英译时应把蕴含在话语中的深层次含义表达出来才能让英语读者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出远门儿子的担心,也才能把原文的意图准确地表露出来。故此处“里边没人”可译成 “Don’t leave your baggage alone”之类的。
可见,在汉译英时,忽略英汉两种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译文就无法确切地传递出原文的意义,这有可能让目标语的读者产生误会。为避免这种可能性,译者可利用原文及其语境所提供的认知背景,上下文,现时情景等因素结合逻辑推理能力,将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准确巧妙地传递到低语境文化中去。
三、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碰撞。汉英两种语言高低语境的制约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分析的汉语的高语境制约。在汉译英中,要高度重视蕴含在汉语原文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清晰的解码,而后传递到依托低语境文化的英语语言中去,把内化在原文中的信息外化到译文的语言中去,才能达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从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话语分析模式,社会文化环境,《背影》翻译比较
0.引言
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是建立在其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之上,以交际语言为导向的模式,将语义看做说话者的语言选择系统以及与这些选择系统相关联的广阔的社会文化框架。在这一模式中,语言功能的表层实现方式与其社会文化框架紧密联系。语域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概念,即与具体的交际功能相关联的传统文本类型,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域的每个变量都与一系列的功能相关联,即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本文结合话语分析模式对比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旨在为翻译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背影》语域和纯理功能分析
1.1语场和概念功能分析
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的内容,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语场主要通过语言的及物性系统来实现。《背影》一文中作者在开篇埋下基调:“祖母死了”,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而后父亲经过再三踌躇终于决定亲自送我上火车;火车开车前艰难地越过铁路为我买橘子,我为之动容而几次流泪。原文主要运用物质过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父亲的行为过程和描述作者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
1.2 语旨和人际功能分析
语旨指的是文本涉及的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语旨与人际功能相关,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评价系统来体现。《背影》作者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渗透着父子间含蓄深厚的感情。因为笑父亲的“迂”和认为自己“太聪明”时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和对自己的指责,父亲买橘子、读父亲的来信等场景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父亲感恩和深爱之情。
1.3 语式和语篇功能分析
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语式与语篇功能相关,主要通过主位-述位结构、信息系统和衔接手段来实现。因为文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时间前后发生的衔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时要尤其注重汉语与英语之间的逻辑差异,采用适当的衔接手段。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
2. 基于话语分析模式的英译比较
基于话语分析模式,现试将《背影》两英译文(译者分别为杨宪益、张培基)进行分析比较说明:(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杨:“What’s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 “It’s no use grieving. Heaven alwaysleaves us some way out.张:“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在“难过”一词的表达中,杨译的“grieving”显然要好于张译的“crying”,因为“难过”一词是心理过程,而“cry”一词是行为过程,把心理过程转化为行为过程削弱了原文的感情表达效果。(2)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杨:He warned me to be on my guardduring the journey, and to take care at night not to catch cold. Then heurged the attendant to keep an eye on me, while I laughed up my sleeve athim --- all such men understood was money! And wasn’t I old enough to lookafter myself? Ah, thinking back, what a bright youngman I was! 张: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and 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 He also asked the trainattendants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I sniggered at father for being soimpractical, for it was utterly useless to entrust me to those attendants, whocared for nothing but money. Besides, it was certainly no problem for aperson of my age to look after himself. Oh, when I come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原文用“嘱”“嘱托”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担忧和牵挂,杨译用“warn”和“urge”两次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情感因素,而张译的“told”和“ask”显然在语气上弱于原文,因此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同时,原文用“难道”一词暗含了作者对自己自作聪明的惭愧之情,杨译的反诘句巧妙地对应了原文的语气和情感,而张译的“I can see…”陈述语气削弱了这一效果。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原文在此处“真是太聪明了”以及前文“真是聪明过分”是反语修辞,表达了对当时自己的年幼无知和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感到无比懊悔。杨译两处都译作“bright young man”,并无明显贬义和讽刺之感,而张译的两处分别译为“smart aleck”和“smarty”都有“自作聪明“之意,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文的语气效果和情感意义。(3)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杨:As myfather is a stout man this was naturally not easy for him.张:That would be a strenuous job for father, who wasfat. “胖子”用在这里形容父亲的身材因为年龄大,而日渐发福,为后文“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细节描述作铺垫,更加体现父爱之深沉。张译所用“fat”一词,带有贬义,语气过于直接和粗鲁,而“stout”一词无此负面含义。(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杨:Shall we ever meet again? 张:Oh, how I long to see him again! 原文最后用感叹句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体现了父子情深。杨译的疑问句语气上略显不足,而张译“how I long to see him again!”又未免直白,笔者认为可以作“Alas,how I wonder when I cansee him again!”(5)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杨: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 Thiswas so bulky that we had to hire a porter, and father startedbargaining over the price.译:We entered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 There was quite a bit ofluggage and he had to bargain with the porter over the fee.因为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通常避免重复,而用替代或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此句杨译用“where”和“this”分别指代了前文的“station”和“luggage”,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使句子浑然一体,而张译却略显拖沓。同时,文中的“脚夫”和“小费”个新信息,在前文并未提到过,所以需要必要的铺垫,杨译用“hire” 这一搭配手段引出了“porter”,进而自然提到了“price”,而张译很突兀地提出了“porter”,又急转直下引出了“fee”,流畅性显得稍为逊色。(6)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杨:He put these on the platform before climbing slowly down to cross thelines, which he did after picking the fruit up. 张:In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 这一句原文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述,生动地再现了父亲拿者橘子过铁道时的艰难情形。张译遵循原文结构,接连用了三个动词加强了表达效果;而杨译用“before”和“which”等词虽然具有逻辑,但是在表达这一连贯性动作上,削弱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3. 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文章体裁的影响和语言的选择。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话语分析模式用于文学语篇的翻译比较,在语言层面之上结合社会文化背景,适用于相对客观的、系统的译文比较评估。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语域理论在翻译质量评估方面的应用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只有运用适合的语言学理论,才能取长补短,让理论更好的为实践服务,让我们的翻译水平得到深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司显柱.2004.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4): 45-49.
4.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Routledge: London
5.House, J. 1977.A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 Germany: Gunter Narr Verlag Tübingen.
6.Halliday,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London: Arnold.
篇4
[论文摘 要] 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1、引言
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当前,从功能角度研究翻译,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张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国学者为主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学角度入手,用较固定的框架研究语篇功能;后者则是以德国学者为主,从赖斯(K.Reiss)的文本类型学、弗米尔(H.Vermeer)的目的论和诺德(C.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入手,强调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及依据不同语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文本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深邃的历史和浩瀚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学翻译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吕凤仪、何庆机(2009)则从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论和功能文本类型学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理论源流与特点
2.1 功能翻译理论内容与要点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视角,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Nord,2001)。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美尔、赖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为代表,分别提出了目的论、文本功能类型学和翻译行为理论;第二阶段核心人物为诺德,提出了功能翻译类型学和忠诚原则。第二阶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库斯摩尔(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
2.2 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文学文本是“创造性作品”,属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著,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审美的特点,文本侧重形式,译文的目的在于表现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
3.1 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本文选用张培基教授(译A)与张梦井教授(译B)的译文进行分析,试图说明文本规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例1. 标题:“匆匆”
译A:The Transient Days
译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内涵为“暂短的,转瞬即逝的” 而“go by” 为“逝去,过去”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作标题使用,透出一股文学语言的美感。译A中“transient” 与文中主题意义相符,表达出对短暂的无奈;而译B 中的“go by”体现出的是“时间在逝去”,还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体现出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从译文对比看,由于对原文词义的把握差异,译B的措辞未能表现出表情型文本“审美”的语言特点,所表达的情感不如译A;从翻译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实原作者”,语义产生了偏差。下文再举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转贴于
译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译A中“wear away”表达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种形象化的翻译,吻合原文中的“渐渐”二字;而译B的“numbered”表示“时日无多”,用于此有点牵强,作者写此文时年仅二三十岁,用“时日无多”来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渐渐”一词的意味。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文本规约考虑应注重其语言的感染力与艺术性,从词义上再现原作情感,体现出其“审美的”语言特点。
3.2 功能加忠诚与文学翻译
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为“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张美芳2005)。“翻译纲要”指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译纲要含有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等。原文分析为译者提供决定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翻译问题主要为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处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译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始终是考虑的焦点(诺德2001)。
3.3 翻译策略与文学翻译
纽马克(P. 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元老,其特别钟情于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也是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的目的在于解读原作者的思想过程,强调译文的信息型,交际翻译旨在解读原作者的意图,注重译文的效果性。在文学翻译中时常面临“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样的两难,从功能角度入手,考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则可避免生硬的“两分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应用翻译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能够解释文学翻译中出现特定问题。不可否认,文学翻译具有复杂性,其翻译策略具有多重考虑,功能理论的规定性研究方法和分类有时难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释复杂的文学翻译现象,但功能理论的出现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条途径,其对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适用度。
参考文献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庆机.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4]吕凤仪,何庆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适用性的学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71-474.
篇5
【关键词】 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1 高校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长期从事高校艺术类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认为,艺术类学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从学习基础来看,缺乏正规系统的高中英语学习,基础差、底子薄。艺术类院校学生高考录取是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招生以专业成绩为准,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艺术类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职业高中、中专、工艺美术学校(只有较少数学生来自非艺术类普通中学),这类学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培训,开始了如绘画、音乐和舞蹈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文化课教育如数学、语文、英语等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许多学生在职业高中时就已荒废了文化课的学业,尤其是英语,更是基础差、底子薄。由于缺乏正规系统的高中英语学习,没有掌握较完整的语法体系,基本词汇不多,听说读写译等五项能力存在明显差距,许多学生在刚入学时根本无法造出完整的句子,有些学生甚至连音标都不会读,到大学以后无法赶上,以致常常产生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从学习兴趣来看,英语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稳定性较差。进入大学后,艺术类院校对英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的教学总是排在首要的地位,英语作为必修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它被简单地当作公共必修课,忽略了其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意义。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因此,在对待专业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在专业学习上表现出相当的自觉和勤奋,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不足,普遍认为外语无用,存在着被动学习的现象,如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看课外书籍,或瞌睡打盹,个别学生甚至有逃课现象。
1.3 从个性特点来看,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个性鲜明,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特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另类、个性突出,喜欢标新立异、强调自我,喜欢在服饰、发型、生活用品、日常言行等方面追求个性与众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处于跳跃性思维,情绪易产生波动,长序性思维较弱。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更追求个性化,自我意识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拘小节,如随便迟到、旷课、生活作息乱。这些特点对于英语的学习是相当不利的。语言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英语学习需要的则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稳定的学习态势,在英语学习中要有坚韧的毅力和稳定的情绪,需要大量的单词的记忆、语篇的阅读、语言的输出,而所有这些依靠平时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由是之故,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较,艺术类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和效果方面要差一些。
2 艺术类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
如何调动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加强英语教学法研究与总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耐心帮助他们确立学习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1 小组讨论教学。教师设计和组织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在小组周围提供帮助或鼓励并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例如:把一些练习发音的绕口令分类做成卡片,分发给学生,五到六人一组,进行比赛练习,各组优胜的学生再给全班的同学讲解每个绕口令的具体内容,再由教师作总结归纳。这一方式,从基础开始练习,使大家了解彼此的英语学习情况,既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又使基础好的同学觉得有兴趣,充分利用了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也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改变英语课单调沉闷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和趣味。
2.2 情景教学。每节课先由老师准备一个话题,创设情境。比如:关于道歉话题,先列出固定词组,讲解固定表达法,再由学生们进行对话讨论,让每个同学都开口说英语。逐渐的,老师只出话题题目,把学习任务交给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每次课前五分钟轮流进行日常会话活动,并做出课件给其他同学演示参考,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与创造性。利用学生们的思维的跳跃性,易波动的情绪,较弱长序性思维的特征,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准备字典和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所思所想,和感兴趣的内容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在学期末做自由对话考试,迫使学生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启发式教学。在讲语法的同时,我们可以找一些中国优秀散文来给同学们欣赏,鼓励自己来尝试翻译。一方面增强学习者自身文化修养,由此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掌握了语法、扩充了词汇量。比如在讲在学习if从句的时候,我们引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来做练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But, tell me,you the wise,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文学水平普遍偏低,阅读量比较狭窄,通过这一方法,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欣赏两种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视野。
2.4 多媒体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如英语电视节目、英文电影、英文广播、英文歌曲等,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使他们在“看”中“听”,在“听”中“说”,在“说”中“看”。比如在学习单词scare,以及它的一个很形象的同义词heebie-jeebies我们可以观看一段视频小对话(影片《马达加斯加》里,一只小松鼠对它的朋友说:
――You see, Maurice, Mr. Alex was grooming his friend. He is clearly a tender, loving thing. How can you have the heebie-jeebies for Mr. Alex? Look at him. He's so cute and plushy.
在动画的场面的刺激下,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了明显的提升,活跃了课堂气氛,随着老师的举例讲解与点拨、翻译提问,使学生们在积极地体验中学习语言,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比较多,笔者在这里提到的一些具体措施也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提高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需要合理组织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经过教师反复的、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爱心、耐心的感化,正确的指导,积极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他们充满自信,这样通过两学年的努力,学生在趣味的学习中将享受学习的满足感与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李继红.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性特征与外语认同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应国丽,罗珊冰. 艺术类英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3] 董明. 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4] 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