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奖范文
时间:2023-03-27 11: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冰心散文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天,鸭妈妈又耐心地对他们说:“世界可大了,你们要学会独立生活,不能总依赖妈妈。”小鸭子们一听就急得嘎嘎乱叫。鸭妈妈生气地不再理他们。三只小鸭慌了,只好答应了妈妈的要求。可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锻炼自己。鸭妈妈拿出了三根羽毛,说:“你们跟着它们走,它们会告诉你们怎么做。”
老大可可跟着羽毛来到河边。面对滔滔的河水,他犯难了。可马上又想:妈妈教过我游泳啊!于是,他下了河,跟着羽毛游到了荒岛上。他看到岛上满是野果,还有晒干的小鱼,兴奋地喊:“啊!这么多好吃的,我吃喝不用愁了!”他就在荒岛上住下了。
冬天到了,小岛上的食物都吃光了,可可饿得连力气都没有了。这时,鸭妈妈千里迢迢来到荒岛上。“妈妈,您怎么来了_”可可奇怪地问。“我猜到你的食物肯定吃完了。孩子,要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得到吃不完的食物。”鸭妈妈亲切地说。于是,可可就下河捉鱼,再也不愁没有食物了。
老二跟着羽毛走到了狼窝边。凶狠的狼发现了小鸭子,狞笑着说:“你就是我的盘中餐了,休想逃。哈哈……”怕极了,这时,他想到妈妈讲过狐假虎威的故事。于是,装模作样地说:“我是天神派来管理你们的,你吃了我,自己也会没命的!”狼一听,吓得魂飞魄散,跪下来求饶:“不要杀我!不要杀我……”然后连滚带爬地跑了。在狼窝里安心地住了下来。
没想到有一天,狼窝突然塌了,被堵在了里面,他绝望地哭了。这时头顶突然出现了一个窟窿,看到妈妈一双磨破的手,原来是妈妈来救自己了。“孩子,你应该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家园。”鸭妈妈亲切地说。于是,在妈妈的帮助下修好了窝。
老三拉拉跟着羽毛来到了河上。拉拉这下可为难了:难道我要在河上安家吗?有了!拉拉找来几根木头,用稻草绳绑起来,作成木筏在河上漂流,以鱼为食。小鸭子拉拉在木筏上快乐地生活着。
一天,一条水蛇游了过来。拉拉害怕地掉进了河里,水蛇还是拼命地追赶拉拉。这时,鸭妈妈赶了过来,挡住了水蛇:“不要伤害我的孩子!”她又对拉拉说:“快,打它的七寸!”于是,趁鸭妈妈引开蛇的机会,小鸭朝蛇的七寸猛打过去。就在这时,蛇张开大口朝鸭妈妈猛咬一口,然后倒地死了!鸭妈妈也倒在了地上。“妈妈——”小鸭拉拉伤心地大叫。
在医院,三只小鸭日日夜夜守护着妈妈。这时,鸭妈妈苏醒过来了:“孩子们,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
“才没有呢!是您教我们学会游泳、是您给我们讲成长的故事、是您保护我们、是您教我们怎样独立……我们为您做这么点事是理所应当的。”小鸭子们忘情地说道。鸭妈妈幸福地听着,感动得流下了滚滚热泪……
专家推荐:
整个故事展开有序,有起有伏。
篇2
《清明》杂志天长读者见面会如期举行
9月16日,大型文学期刊《清明》主编舟,率领编辑团队全体组成人员赴天长,在天长图书馆举行读者见面会,与作者、读者进行近距离交流。著名作家严歌平、赵宏兴通过不同层面分析了当代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文学的多元化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来自该市的近百名作家、读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并与在座的编辑进行互动。
严歌平,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兄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马鞍山市当代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曾于《十月》、《中国作家》、《小说家》、《北京文学》等国内期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裹灰头巾的女人》、《西雅图航班》、《打工实验》,文艺随笔集《究竟是谁侵犯了谁?》等;赵宏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明》杂志社一编室主任。作品入选各种选集,出版有长篇小说《隐秘的岁月》,中短篇小说集《被捆绑的人》,散文集、诗集《刃的叙说》、《身体周围的光》、《岸边与案边》等10部个人作品集。获冰心散文奖、《芳草》文学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第五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等多种奖项,并被《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诗选刊》等多家选刊评为优秀责任编辑。
《新风》报社 特约记者 秦骏 记者 马长青
联系地址:天长市文广新局
篇3
治权兄:
好!大作、大札俱收。
我不懂书法,但是记得几年前看到一本《各界》,上面有您的书法,当时那楷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几乎人人都是书法家,但是能写楷字者,不多,写得好的更少。我有一幅工艺美院教授的隶书,当时一看就傻了。懂得了什么叫书法,那行文当中的书卷之气,是我从未见过的。
不好意思麻烦您,但实在是心中喜爱。请您帮我写幅竖轴楷字,内容为宋人张孝祥的《过洞庭》那首词。
谢谢!
韩小蕙这封信让我有点感动。她是著名的散文家,向我求字是对我的抬举,我不但要写而且一定要写好。其时我正在临写《张玄墓志》,我于是用这支笔参以“张玄墓志”的意趣,为她抄写了张孝祥的《过洞庭》。
之后我与韩小蕙便成了朋友,经常有书信往来,间或也给她寄一些我的稿子。韩小蕙当了近30年的编辑,仍然保持着传统编辑的美德,对于我的稿子总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明确地说“不用”。有一次我去北京开会,顺道去看她,她说:“希望你能谅解我的不讲情面。现在很多报纸都有一个圈子,我这没有;我要使我的版面始终能保持一定的水准。”我说:“我做过编辑,能理解。不过在这个时代‘坚守’不易。”她说:“是的,尽力而为吧!”
韩小蕙的坚守个性、“勇于说不”还表现在她对于社会应酬的态度上。有一年《各界》的编辑陈旭去找她,她不见,她说:“约稿打个电话就行了,何必要跑那么远的路,把刊物办好,稿子自然就来了。”还有一次,我的朋友在北京饭店设宴,想请她去,目的是想在她的版上发点作品,她也没有去。事后她说:“这种事情最让人为难,吃了人家的饭,不给人家发稿子,人心过不去;发了,又会影响报纸的质量,所以只好不去。”
关于这种心情,她在散文《悠悠心会》中曾经表露,她说:以利合者,利尽交疏。不用说,功利目的的交往,其结果往往令人齿寒。用时下最流行的“公关学”理论来说,你交际的越广泛,则你个人的价值实现得就越好――因为你建立的“社会关系”越多,就证明你掌握的“社会财富”越多。说得刻薄些,“朋友”成了“财富”之源。在挚友之间,在一颗纯美的心与另一颗纯美的心,为着一片纯美的精神境界而碰撞之时,就不能抱有任何的“公关”的阴影。心之琴瑟,友谊大乐,不可掺杂任何的浊气。浊气生,则音走声伤。
韩小蕙的这种“迂腐”性格,多少让我有些担心,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味”的国家,“特立独行”被视为怪异,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小蕙又在追求什么呢?我在“百度搜索”打出她的名字,了解了一下她最近的情况,网上的资料是这样的:韩晓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15部作品集,编著40多部书。获过多种文学奖,其中有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首届当代女性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还荣获美国国会图书馆奖、美国国会议员奖、旧金山市市长及市政厅奖等。这就是韩小蕙,“迂腐”之后的“坚守”,让她硕果累累,成就不凡,令人刮目。
篇4
假如说肖复兴的文学作品是一棵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那么音乐是树干中流动的养料,滋养着它,陪伴着它成长。诚如,他不仅有斩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的《音乐笔记》,还有专为孩子们激情创作的音乐励志书《音乐漂流瓶》、古典音乐科普书《我的音乐札记》。另外有《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春天去看肖邦音乐笔记续编》等多部作品。
音乐之情深埋于心
肖复兴童年时期,家里并不富裕,本该没机会接触到乐器的,然而大院里住着一位火车司机,拉得一手好京胡,就这样,悠扬的京胡声在肖复兴年幼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他的父亲看着儿子如此喜欢,就给他买了人生中第一件乐器―一支一毛多钱的笛子。在兴趣的推动下,肖复兴很快地学会了笛子,之后他又学胡与阮。上初中后,他喜欢上了小提琴,特别希望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然而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根本负担不起。即使他“厚着脸皮”给远方的姐姐写信,刚步入婚姻的姐姐也因生活拮据而束手无策。无奈之下,肖复兴与他的音乐之梦擦肩而过。即使如此,音乐的火苗并没被生活所湮灭,反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越发浓厚了。
之后,他去了北大荒,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是音乐给了他温暖。那时,他会一个人走在冰天雪地里,尽情地嘶吼着自己作词作曲的歌,也许只有一段简单的旋律,又或许是从心灵深处迸发的声音。当他读于中央戏剧学院时,时常去听同学的演奏,甚至去德国时,还千里迢迢带回来一套先锋音响,并买了很多CD唱片。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魅力,同时,这也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原因吧!正如,他说:“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梦想的延续。”
心灵的《音乐笔记》
对于音乐,肖复兴谈不上专家,他寻找贝多芬,聆听肖邦,感受莫扎特,梦想格里格,走近威尔第;他也怀念罗大佑,理解蔡琴和崔健……这些都属于他心底的“音乐印象”。在他的《音乐笔记》中,不是那些对古典音乐的说教,而是普通人都能读懂的音乐科普书籍,是与他的“音乐印象”同喜共悲,述说着他对音乐所有的情感与痴迷。所以,它会被读者誉为“诠释音乐的心灵之书”,可见,能激荡作者灵魂深处的文字,同样可以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指引着心底对音乐的呼唤。
在《音乐笔记》中,肖复兴分成3个貌似不同却又有所联系的篇章。它们会是他听到音乐时的感受,这像浅浅吟唱的歌者用情绪感染着他人;抑或是关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是他眼中的音乐与知识;还有他一直在追寻的古典音乐。诚如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文字有10年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和圣・桑所说的那种任何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所谱就的情感谱线。
“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这种情感也驱使着肖复兴之后的文学创作与一如既往的热爱。
孩子们的《音乐漂流记》
对肖复兴来说,音乐是一件美丽而独特的礼物,而《音乐漂流记》是他送给孩子的礼物,将自己珍藏的宝贝给最需要它们的人。所以,在创作这本书时,他有些惴惴,怕写深了不是,写浅了也不是,怕写成了人物干瘪的介绍,怕写成音乐拙劣的解释。正是怀揣这种心情,他的每一次落笔、每一句话,都在深思熟虑之后,也最终成就了这本好看却不浅薄的音乐励志书。
在书中,肖复兴像一个在漫步沙滩的智者,将一枚枚珍奇的贝壳拾起,通过名为故事的漂流瓶,送到每个孩子手中,让他们顺着贝壳品读音乐巨匠的人生经历。在《鲱鱼头》中,述说巴赫对音乐的痴迷;从《达格妮之歌》里,体会里格信守诺言的高尚品格……当孩子被逼着练琴时、兴趣减弱时,这10个故事仿佛寒夜里的篝火、沙漠中一弯清泉给正在疲惫前行的琴童聊以慰藉。就这样,这部书2012年再版,依然是孩子喜欢的音乐书籍,依然是他们手中爱惜的知识宝库。
“有人创造音乐,有人传授音乐,有人享受音乐,希望孩子们都读读这本书,解读和享受音乐中蕴含的快乐。”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在《音乐漂流记》序言中如是说。这也是肖复兴写作的初衷,因为他在音乐中感受到的快乐,同样想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纯粹的《我的音乐札记》
肖复兴认为:“一切艺术都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特别是孩子不喜欢音乐的,稍微懂得一些音乐史,多少了解一些音乐家和他们的成功经历与作品,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要比分数更为重要。”所以,他在《我的音乐札记》中,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帕莱斯特里那,到巴罗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一直延续到浪漫主义的尾声,再到20世纪50年代新大陆的美国音乐。在结尾时,他还附上了一则在北京大学关于古典音乐和摇滚音乐发展与青春期的相互关系和对应的演讲稿。在他看来,这不是一部“地道”的知识性介绍书籍,更像是他的笔记与感受,却也暗藏着他一个希望,希望能给孩子们带来一点点音乐入门的兴趣,星火燎原般成为他们滋养心灵的一种生活内容与方式。
篇5
一壶浓郁的普洱,一怀恬淡的心绪,一张优雅的《书法报》,还有朱以撒先生几本极富翰墨情味的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腕下消息》。这一大段雅逸散淡的时光里,我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朱以撒先生用古典韵致和笔墨气息营构出的文字意象世界里。
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无法用语言描述,正如他所说,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整个宇宙都在惊蛇走虺、兔起鹘落的驰骋里。
在我少年时期开始痴迷文字逐梦文学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迷恋上了书法,在我经年累月泅渡于翰墨之海乐而忘返之际,在文坛与书坛的芸芸众生之中,我又与精通书法与文学这两种兵器的朱以撒不期而遇。
对于多年来在文学与书法的艺术征途上VV奔走的我来说,与朱先生的不期而遇,把他的书籍和文章置诸案头,日日亲炙,时时吟咏,已成为我日夕之间追寻前贤、沉醉古风的莫大享受。
最早关注朱以撒,缘于书法家崔玉华先生。
崔先生多年前就订阅了《散文》等一些纯文学报刊。有一次他建议我读一读朱以撒写书法的艺术散文。我找来一看,果然是以一种文学的情怀来观照解读书法的新写法,而且文笔精妙,雅逸高致,情趣横生,令我一下子爱不释手。
后来有一次,我在书店看见朱以撒的散文新著《古典幽梦》,一下买了两本,拿回来送他一本。他很高兴,说你得给我题记几句话。我略略沉思,挥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格调雅致,古典沉郁,是古代书法研究与当代散文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余经玉华兄推荐,拜读之下,一见倾心,遂四处搜求,今在书店一隅偶然觅得,如获至宝,欣喜欲狂。素知玉华先生亦是极喜其文,购得两本,转赠于你,以为共勉矣。”
另有一次,我在图书城四楼一个静静的角落独自盘桓,突然眼前一亮,架上一本书正是苦苦搜寻了很久而不得的朱先生的《书法百说》,当时的心情,是且惊且喜,好似邂逅了一位多年未谋面的故友那般,急急地将书抓在手上,信手翻览,如沐春风。依然是那种洋洋洒洒的笔法,字字珠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情怀。依然是运用最简约的语言,来解读中国书法这样一个浩瀚的系统,微妙到毫端的精妙文字,流淌在骨子里的审美。
朱以撒先生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登坛授课之余,他不但系统研究传统书法理论,借鉴与了解今人的认识,还关注西方文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美学、哲学、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他又把自己艺术的笔触探入散文的园地,在散文创作上也拥有了一块吞吐古今、游目骋怀的天地。多年来,他有不少散文发表,散文集《古典幽梦》还荣获了首届冰心散文奖。
他对古人的散文喜爱有加,先秦诸子散文、秦赋汉赋、六朝骈体文以及唐宋散文、明清小品都在他的热读之列。他深感散文写作比书法理论研究更为自由怡悦,也更轻松任性,全是一己心机之驰骋,然以游,陶然以醉,大凡登山临水,仰烟霞云雾俯草木鸟兽,或观百家九流,闾阎委巷,人情物理,世事苍黄,心目为之竦动者,皆宜行笔成文。他的散文素材大都集中在历史、艺术、自然、生存这些方面,他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古典艺术中的钟鼎碑帖、瓦当画砖、笔墨纸砚等进行了新的开掘与阐发,仰观历史风云,俯察黎元草芥,对古往今来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人事物像有了新的感悟与理解。他的散文,看起来简淡,形同行云流水恍若无骨,其实松中有紧,松中见力,闲中贯气,闲中有味,是在不动声色中流淌出来的。他字里行间中那一缕苍茫蓊郁之气,不一定要奇峭突兀如挟海上风涛,而是静水流深,潜行其间,读他的散文,如行山阴道上,生机荡漾,灵动清朗。
篇6
看到这篇散文的题目时我并没抱什么期望,因为我本人多年前就写过同类题材的文章;近年来这个题材的散文也实在太多。基本都是一个写法,很难见到特别有新意或深意的文章。但是我也没有放弃,随着阅读,我对它渐渐生出好感。最后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本期就选它为评论对象。我这样决定有两个理由,一是它写得真切形象,有作者自己独特的亲身经验,使人觉得朴实可爱;二是它有繁复的层次,读起来有峰回路转的感觉。但是主要的是作者在繁复的层次里表达了个人反复的咏叹,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在这咏叹里表达了深广的忧思。
一般而言,这类题材的作品常常比较单调,内容和结构多平直的铺陈和正面的渲染。而这篇作品却写出了生活的复杂多面,在繁复的结构和错综的层次里写到很多消失的乡下事物,其中重点写了三四种。在写这三四个重点之前,作者先来了一个迂回:写以前记忆中的村庄里曾经发生的失踪事件,一是满仓的毛驴失而复得,一是陈百步的狗被人打死剥皮。这是引子,后面的正题部分着重写了三种失踪的乡下事物:红稻、红娘子和炊烟。红稻写得最简略,但前面也有两段铺垫和转换性的文字,造足了气氛,后面才工笔细描地写红稻的特色及跟人的关系。最为繁复多姿的是关于红娘子的文字,竟然用了七个自然段。先写“红娘子”作为中药材的有关资料和特性,接着一跳,写经典戏曲《西厢记》里有关的唱词,这是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写。接下来作者稍稍宕开一笔,回叙从前的豆村丘陵起伏、灌木丛生,药材众多,再回到本题红娘子上面来,详尽细腻地描写了作者少年时代在清晨到墓地捉红娘子的情景,突出地渲染了阴森恐怖气氛。下面又回到当下,写药材站的收购名单上不见了踪影,收购站的年轻人不知道红娘子为何物。最后一段引申开去,说到时下乡村其它的消失的事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一个“红娘子”,前前后后,从墓地到舞台,从往昔到当下,不断跳跃,波澜横生。写炊烟的文字则同写鸡鸣的文字结合起来,鸡鸣的消失也就是炊烟的消失,结构和意蕴得到双重的拓展。
繁复的层次中贯串着一个灵魂,即作者深广的忧思,丰富的层次安排与深广的思想内涵是相得益彰、水融的艺术整体。而我最看重的是作家透过去向不明的各种乡下事物所表达的深邃识见。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开始,作者只是提出疑问:面对乡村日常生活中接二连三消失无踪的事物,竟然没有人轻轻地问一句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呢?红稻消失的时候,乡村人竟然平静得令人不可思议,这又是为什么呢?起初,仿佛作者只是表达强烈的怀旧之情。但是到了后来,作者逐渐发力,步步深入追问。在写了红娘子与《西厢记》的联系之后,作者忍不住问到:“一种昆虫的消失,会不会影响一部传统戏剧的艺术效果,事体倒小,假如屠呦呦没有了那‘青蒿一握’,非洲几百万生灵将何以获得拯救呢?”在这里,生态与文化的意义,人类前途的追问,以及现代科技与当代环境、生态等等的利弊关系问题,不由不涌上读者的心头,作品内涵向无限深广的方向延伸了。我以为作者接下来渲染清晨捉红娘子时的阴森恐怖气氛也是大有深意的,因为这里既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转变,当然也必然涉及人类精神的形成,导致精神之变。恐怖,禁忌,于此前人类精神的形态与形成,是大有关系的,也许可以说它们对人类精神的形成不全是无益的。中医是一种文化,“不知道中医少了红娘子这味药后果会如何,更不知道随着地球上许多物种的加速灭绝,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大的挑战和危机。”文章写到此处,就不仅仅是平庸的怀旧了。最后,作者有一个奇特的前瞻性想象并提问:当悬在我们头顶亿万斯年的月球和火星被人类轻轻地翻动之后,你还能再说什么“永恒”吗?至此,作者由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导读者思考有关“永恒”和“宇宙”的问题。
席星荃,著名散文家,曾获第二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现居湖北襄阳。
篇7
----蕴贤文学社
倾城阁作品 文/无双
:
1.郁植墨
混迹各大文学网站,并写的一手好句受人追捧,人气颇高,曾与君仔合作过,第一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2.君凉薄
古风圈最高冷小受,杨帆。美句达人,人气颇高,被人捧上神坛,万年老二。
3.樱释
擅长古诗词,曾犀利吐槽郁植墨,被圈内称为吐槽帝。
4.君子妖
被称为小妖君,腾讯自由撰稿人。擅长古散,各种情节展开系列,写作功底很高。
5.云海
他的文章以奇出名,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他人气的主要吸引能力。
6.云端高阳
人气高,人逗,长篇文字的撰稿人,各类型都会一些。
7.墨城。墨痕
文章天成,风格自由,内容丰富,属于情节类的文字创作者。
8.冷残年
最逗比清腾哥,成名作独力完成的《古风三百句》。
9.孤渔钓月
擅长撰稿,以小说内容写文字,是原创撰稿人,主要在红袖添香出名。
10.纳兰容若
貌似已退圈,但功底仍在,纳兰家代表人。
11.柳雨轩
人气不算好,但作文成功获得冰心文学奖。著有弱冠前诗词集,很多不错的文章。
12.无双
自由撰稿人,擅长各类型文字,尤其是古散和情感,一度与君仔联络过,人气不行,但功底深厚。
13.戏言
擅长古诗词,无韵无平仄,却读之回味无穷。
14.红尘乱世,与本宫何干
一直在写,从未断更。人气一路水涨船高,现在已能和一些过气大神的人气相比了,长篇文字,内容丰富,不高冷。
15.紫梦
排版独具一格,第一次看绝对惊艳,文字多是情节类古散文,作文功底深厚,人气还可以,但仍旧有人黑之。
16.白衣恨水深
耽美文学巨子,人气不行,但文学功底不一般。
17.楚红城
篇8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有当英雄的梦想。那时候老家有院子,爷爷会做木工,他就给我做了一把木剑,是照着老人家晨练的太极剑造的,很可爱,可惜没有剑鞘。我就每天把那把剑从衣服后领口那边插到背上去,努力做出俊逸的样子,不幸的是衣服不经插,迅速破了。正面看上去还挺威风的,从背后看,一把木剑插穿了一件衣服,当事人还挺得意地叉着腰,真是蠢得让人无法直视。
后来有个伙伴来我家玩,那时候我正迷恋刺客,就躲在门后突袭他,一剑得手,他大哭,我爹非常尴尬,于是就出手把我的木剑给“咔吧”了。
想不到我走南闯北、斩杀无数妖魔鬼怪的正义之剑,居然那么轻易就被“咔嚓”了。
但爷爷人不错,他很快又给我弄了一把木剑,并且这次还用砂纸细细打磨过,手感更好,有升级版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因祸得福了。老家那会儿还是烧炉灶的,后来这把剑的命运是被我奶奶一不留神塞灶里烧饭了。
想不到我走南闯北、斩杀无数妖魔鬼怪的正义之剑升级版,居然被拿去烧饭了。
后来流行起楚留香,大家都买各种扇子,学着刷拉一下打开,刷拉一下合上,或者丢出去指望它飞回来,特酷。而楚留香的扇子是轻易不会破的,我们整天拿着扇子打架,不破怎么可能,一破我就要我妈给我买,眼见家里堆了无数破扇子,我妈十分愤怒,拒绝再提供支援。
这时我慈爱的奶奶安慰说你别担心,我给你一把非常棒的扇子。我闻言破涕为笑,结果第二天的游戏时间,她塞给我一把蒲扇。
于是当天跟小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楚留香们一致让我扮演济公。
我还喜欢过棍子这个武器。当然是受孙悟空的影响,但单纯的棍子也不是那么好找。许多时候只好把扫帚的头拔掉将就一下。小时候在一个游乐场拍过身穿孙悟空制服的照片,算是人生最初的Cosplay,但照片出来看着总有些不对,那棍子怎么弯弯的?仔细看――
那其实是一段橡胶水管!什么地方的孙悟空会挥舞着橡胶水管去打妖精呢?
孙悟空的武器是拿不到了,其他神仙大大的法宝如钉耙之类,我根本没有兴趣,于是注意力不知不觉集中在了圈子上。因为哪吒三太子的乾坤圈也是很厉害的呀。但是那时候能弄到的圈子只有呼啦圈和老妈的玉镯,前者太大了,后者如果丢出去,我妈会把我从家里丢出去的。
于是,又一个纯真的梦想就此破灭了。
我武器生涯的最高峰非常匪夷所思。有一阵子我看武侠片,忽然觉得拂尘是很厉害的东西。什么是拂尘?就是一些道长师太拿在手里的,一根小棍儿上面长着很多毛的,那些毛可能是用马尾巴的毛扎成的,反正挥舞起来虎虎生风,各种厉害。
但是这个武器要去哪里找?我很苦恼。
那时候我外婆还健在,我向她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但是我不知道拂尘的名字,只能形容说是一根棍子,连着一些毛……
外婆说你要那个啊?拿来做游戏吗?我说是啊。
外婆就去给我找来一个拖把。
――果然很像是这个年龄的老人会犯的错误啊!
拂尘这个东西,做不能做,买不能买,反倒令我越发痴迷。但后来我终于找到了。街边一个卖西瓜的摊子,老板手里有一根,他拿着掸苍蝇。一切造型都符合我的想象,我太想要了。
我终于鼓起勇气去跟老板商量,即使得用钱买。
老板说你每天都远远看着我,我早就知道你的渴望,千万别忍着,给。然后他递上来一块西瓜。
――虽然他搞错重点了,但我觉得打好关系很重要,就买了那西瓜,吃完问他能不能看看拂尘?他很痛快地递给了我。
我一接过来就大失所望。
这个拂尘的毛,是用塑料纸裁的!聚成一束的时候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细看就威风全无!而且线条并不全是白色,还掺杂着不少黄色,这才不是我心目中的神器呢!
篇9
相信本期的“读书笔记”会给你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孙卫卫,儿童文学作家,陕西周至人。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班长上台》《正好年轻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十余部。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中国新闻奖等。
在今年6月杂志的“大赛速递”栏目中,我们已经领略这位作家的风采,他是第二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获得者。今天我们要走近他的新作――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这本书去年刚刚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它记录了作家儿时的真实经历,既有孩子的童趣,亦有回忆之温暖。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第一小学四(1)班的同学们很喜欢这本《小小孩的春天》,许多同学忍不住拿起笔来,试着和作家做同样题目的作文。这是小学生向自己喜爱的作家孙卫卫致敬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最诚挚最纯真的读书笔记。
我们挑选出这一组“同题作文”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家孙卫卫《小时候的喜欢》,再看一看同龄的孩子有怎样的喜欢。
我小时候,喜欢唱秦腔。每天下午放学快要到家时,都要唱“王朝马汉吼一声,相爷把话说明白”,奶奶听见我唱戏,就知道我回来了。晚上,我和表妹躺在炕上对唱,她扮秦香莲,我演包公,她常常是唱着唱着就没声了,变为轻轻的鼾声,而我一点也不瞌睡,还想唱。
我小时候,喜欢看皮影戏。只要在家附近演,都会跑去看,在幕帐前看,也在后面看是怎么演出的。有一年夏天,特别想把演出团的皮影据为己有,但是,有贼心没贼胆,就用硬纸片自己做“皮影”。“手脚”连接处要用线绳打个结,我不会,让妈妈帮我。我妈妈放下手头的活,一会绾一个,一会绾一个,一点也不烦我。我做“皮影”的技术,是从表哥那里偷偷学来的,他没想到教我,我们也不交流,他可能根本看不上我做的那些“皮影”。
我小时候,喜欢做木活。爸爸是木匠,爸爸有不少徒弟,他没想到要收我做徒弟,也根本没想让我继承他的手艺。我就跟他的徒弟学,我会锯锯子,会推刨子、抡斧头,还会做小木箱,没有盖子的那种。有盖子的我不会。我做木活,爸爸的徒弟老说我,不好好学习,做它干什么?我说喜欢呀。有一次听写生词,我把“徒弟”写成了“陡弟”,老师说,你爸爸收的是“徒弟”,不是“陡弟”。我后来再也没有写错。
我小时候,喜欢哭,经常脸红。不管面对表扬还是批评,我都会脸红,很不好意思的样子。被别人欺负了,受委屈了,要求得不到满足,也会哭出来。我妹妹是干哭没眼泪,还经常在夜里哭,我妈妈总是说她,如果再哭就会把狼引来。我是哭出声来,眼泪也流下来,发自内心的。不过,我晚上一般不哭,我怕狼真的跑来,我妈妈说狼一来就要吃小孩。
我小时候,喜欢玩具手枪。但是爸爸总不给我买,他给我做木制的大刀。爸爸说小孩子玩手枪不好,用枪对着人更不好。可是,演电视演电影的人,不都是用枪指着脑袋吗?他们怎么没有事,都活得好好的?我以为爸爸迷信,后来才知道,是爸爸怕花钱,不舍得给我买。
我小时候,喜欢当老师。我有三个学生,弟弟、妹妹和表妹。弟弟最听话,其次是表妹,最不听话的是我妹妹。我经常批评她,有时还打她,她一边骂我,一边哭,很委屈的样子。我的课堂老是哭哭啼啼。我不懂得循循善诱,老师打学生更不好。我经常用复写纸印试题,考他们,最认真的是我弟弟,表妹和妹妹觉得我是在跟她们做游戏,正式不起来。我说上课了,上课要严肃紧张,要遵守纪律,不要嘻嘻哈哈乱笑乱说话。
我小时候,喜欢淘气,没大没小。奶奶看电视,电视里说普通话,奶奶听不懂,我说狗看星星呢。冬天,和表妹闹别扭,我故意小便在她的棉鞋上,棉鞋是布做的,她拿到火炉上烤,烤着了。妈妈说我是七岁八岁猪狗见不得。我说到九岁就好了。结果,九岁后还是淘,他们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怎么办呀!我朝他们做鬼脸。
我小时候,喜欢买笔,喜欢买本子。我的笔总用不完,本子总写不完。我还喜欢买书包,喜欢逛文具商店。我还买香烟,自己不抽,送给奶奶,谁也没让我买,拿着钱,在代销店里,我突然想给奶奶买,是两毛多一包带锡纸的小雁塔牌香烟。奶奶和妈妈夸我懂事、孝顺。奶奶不舍得抽,锁进柜子,客人来了,才拿出一两支,平时还抽她的旱烟袋。
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在本子上画,在书上画,在装粮食的长口袋上画,一个很干净的口袋留下了我的作品:一个人张着嘴巴哈哈大笑。哈哈大笑的长口袋被拉到乡粮站公粮收购站,爸爸扛着它去仓库,我跟在后面,歪着头看它笑,它也一直对我笑。
我小时候,喜欢吃水果,不喜欢吃饭。一个人步行去七八里远的果园买杏,两元钱只够买五六个,还没回到家,就被我吃光了,连核也砸着吃了,还想吃。我喜欢吃西瓜,不喜欢吃甜瓜,但爸爸总买甜瓜,他说甜瓜可以连皮和瓜子一起吃进去,西瓜有那么多皮,不划算。
我小时候,喜欢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结婚了,我挺难过,见她不知道说什么好。长大了,有一天,做梦梦到她,一早起来,赶紧给她写信,我说,王老师,我挺想念您的,您一切都好吧?
篇10
(娟子)
[作家连线]
陆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2008年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寂寞芬芳》《寻觅隐约的光亮》,人物随笔集《谁在畅销》《文学家的星空》,短篇小说集《我的忧伤你不懂》,中篇青春小说《天堂来信》,长篇小说《生如夏花》等。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等。其中长篇散文《马不停蹄的忧伤》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2年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生如夏花》入选“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
[内容介绍]
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写的《当着落叶纷飞》是一部如此接近留守儿童内心、有着真实的艰辛和温暖的关怀的儿童文学力作。她用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的笔触写了留守儿童沙莎的生活,将作品的背景放在了广阔的现实中,意义深远而凝重。沙莎和张三都是周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都在远方的大城市打工。张三父母的突然离去对沙莎的影响很大,因此她在思念、埋怨、倔强和执拗中挣扎着,长期的分离,父母在沙莎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父母背负着艰辛在他乡生活,他们最单纯的想法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然而,这些却满足不了孩子心中最简单的愿望。
“留守儿童”的话题日益被关注,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些灵魂撞击的声音,一些成长路上的光与影、希望和绝望、欢乐与哀伤、信赖和孤独……
[精华分享]
这是一个让人感觉有些沉重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然而生活却不是这样的。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生活中成长,所以他们的故事就有天壤之别。沙莎、阿三、妮妮、家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与生活抗争着。当你有心事的时候,找个朋友或者找棵树说说,学会向窗外看,这样你的世界就会更大一些,心也更广一些。
10月26日 阴有雨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老爸老妈就去城里打工了。先是西安,接着又往武汉、合肥、南京……后来跑去上海,不知下一站是打道回周村,还是北上去更遥远的青岛、沈阳、哈尔滨?我一遍遍发誓――在我想他们想得绝望的时候――我就想,等有一天我攒够了钱,一定也要出去!我要去很多城市,沿着地图一个一个地方地流浪!我要比老爸老妈走得更远!离开这里,永远不再回来!
我讨厌呆在家里,家里就我和爷爷两个人。白天、黑夜都静得可怕。爷爷眼睛不好使,耳朵也越来越背。几个月前他在井台边打水,没看清地上的绳子,绊了一跤,躺在床上好些日子才爬起来。
那天我放学回家晚了,径直去厨房找吃的,厨房里冷锅冷灶,什么都没有。爷爷躺在里屋没一丝声息,眼睛闭着,脸上布满褐色的老年斑。我向爷爷走去。窗外,暮色正重重涌来。我突然感到害怕――不知道怕什么――但就是害怕!
我没有喊醒爷爷,却向屋外跑去。
是晚饭的时间,空气里弥漫着野生爬藤植物刺鼻的气味和老旧房子灰暗潮湿的霉味。到处是荒长的野草和藤蔓,有的藤蔓爬到了人家的屋顶,网一样,乱七八糟纠结在一起。阿三家的院子,布满苔痕的墙已经松动。一只黑猫掠过篱笆,幽灵般隐匿在砖墙下。
村子里死气沉沉,大人们都和老爸老妈一样去城里打工了。大片的田地荒着,杂草丛生,有的草都没过了我的头。我向远处望去,成群的乌鸦在村子上空盘旋,飞向不知在哪里的巢窠。空荡荡的村子愈发显得了无生气。
夜色浓重,天暗下来了。
我不想回家,却不知道要去哪里,孤魂野鬼般乱走。
我在村口碰到阿三。阿三大我两岁,和我同级不同班,已连着留了两级。阿三和奶奶住在一起,阿三的奶奶脚有点儿跛,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阿三的父亲两年前在工地上被一根掉下来的水泥柱砸死了。阿三母亲哭天喊地要工地老板赔偿,老板非但不给一分钱,还找茬儿将也在工地干活的阿三母亲给辞了。阿三的母亲一气之下撞墙死了。
关于阿三父母的惨剧,我都是从爷爷嘴里听来的。我们这个村子,已剩不下几个干农活的人,他们宁愿自家的地空着荒着,也要去城里打工。“城里的钱好赚”在外面打工回来过年的人都这么说。他们一个个走了,留下孩子和老人。老人们有时坐在一起,扯些陈年旧事。
偶尔也会接到一两个“城里来的”电话,这电话就像突然飞临村子上空的乌鸦,成了周村不祥的“魔咒”。阿三父母的死,就是从电话里传来的。
周村没有电话,要接(或打)一个电话,得走几里地去最近的秋口镇。没有重大的事,周村人一般不使电话。周村的老人习惯了日出日落的看天生活。他们从来不会主动跑上几里地――为打一个无关紧要的电话。去镇上赶集,买些油盐酱醋之类的日常必需品倒是有。
倒也有一次例外。那是半年前,我们村里的小孩儿妮妮在井台边玩耍,意外掉进了井里,被救上来时已没了气。妮妮的父母年初去了广东东莞,走前将五岁的女儿寄养在舅妈家。妮妮的舅妈总在田里忙,那天她出门前叮咛妮妮一声“不可去外面”,就扛着锄头忙去了。妮妮一个人闷在屋里,实在无聊就钻出了篱笆外,在村口的大井台边晃。
妮妮的舅妈被喊来时,妮妮已经四脚朝天躺在井台的青砖上。小身体被水泡得泛白,肚皮鼓胀着,像个大气球。那天是周末,我站在人群外,看着号啕的女人。阳光照在老人和孩子们的脸上,有种透亮的窒息……
我无法描述那一刻的情形。声音没有了,时间停滞了,天蓝得像个谜。
有人跑去秋口镇打了电话。打电话的人回来说,等着吧!于是,大家都收了声等着女孩儿的父母出现。好比一个仪式,关键的人不到场,仪式就无法举行。可是等了两天、三天……妮妮的父母到底没有回来。六月天已经很热了,妮妮的舅妈被这样一桩“事件”打击着,整日里失魂落魄的。
还是打电话的那人做了决定:不等了吧!小女孩儿的舅妈哭丧着脸说没钱办葬礼,村里几个老人东拼西凑给妮妮买了口棺材,草草将她埋在村后的山冈上。
我没有看到妮妮躺在小棺材里的样子。那天我坐在教室里,盯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像是灵魂出了窍。我仿佛听到遥远天边的哭泣声,那是妮妮的声音。如果五岁的妮妮开口说话,我想她会说:没有人爱我,连爸爸妈妈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女孩儿而离开我……
10月28日 晴
我的哭闹,终究没能阻止老爸老妈去城里。
第二天一早,他们提着行李、铺盖出门了。
他们这一走就是整整几年,只有我读小学四年级那年,他们匆匆回来过一次。如今我念初一了,年年盼,年年不见他们的身影。如果你问我,对老爸老妈有什么印象?我真答不上来。那么多年,他们就回来过一次!有时候我真恨他们。恨得想杀了他们的心都有!我恨他们寄回来的钱,恨他们出去挣钱,把我变成孤儿、野种,受人欺负,有爹妈跟没爹妈一个样,不如靠我自己!
我常常做梦。梦见老爸老妈不要我了。他们把我扔在一条滔滔大河里,可是他们自己却站在岸上,远远地观望着。我在水里面挣扎,扑腾着想要抓住什么,可是什么也抓不到,除了滚滚而流的水……
有一次老师问我:“你初中毕业后想干什么?想没想过念高中考大学?”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他是想要我好好念书,收收野心,女孩子家要像个女孩儿样……
我耷拉着脑袋不说话。老师对牛弹琴弹不下去,摆摆手示意我回教室。其实当时我心里想的是:毕业以后我要去打工。而且要去上海。我就盼着快快毕业,这样我就能和老爸老妈在一起了。
可是,现在……我又不这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