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技巧范文
时间:2023-04-11 11: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写作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抓住特点,具体描绘
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特点。以花为例,就有牡丹的艳丽多姿,荷花的亭亭玉立,腊梅的清香四溢……写花就要抓住各种花的特点,写出此花与彼花的不同之处。写景,也是如此,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写作时要善于抓住其特点,具体描绘,使所写的景物特色鲜明,形象生动。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呢?除了要善于观察,充分调动我们的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外,亲身体验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有些景物,其特点会表现在形状、颜色、声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朱自清的《春》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雨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之景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描写景物特点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特征更加突出。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这样写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寥寥几字,就把桃花的红艳、杏花的明丽、梨花的素雅写得十分生动。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栩栩如生。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松:“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小山上青黑的矮松在小雪的装饰、映衬下,显得更加清幽、恬静,活灵活现。
二、言之有序,角度多样
描写景物犹如摄影师摄影,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就要求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和篇幅。顺序的安排可着眼于空间,也可着眼于时间,还可以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按春天生物的生长顺序安排的。文中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随后,春色渐浓,春意更加盎然。我们看了文章,就知道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是那么的真实、可信。这样的写景,用前人的话说,也就是“言之有序”。
写景还可以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先写月下荷塘上的月色,最后写四周景色。在大层次的前提下,各自然段再分层描写。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叶,先全体后局部;写荷花,先个别再整体。忽远忽近,似总又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逐层展开,让人如身临其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地点的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方位有变化,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描写景物时,注意变换写景角度,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描绘,便可全面准确地表现出景物特点。如的《老山界》,文中先后两次描写火把,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山的高峻;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又以先仰后俯的角度描写景观,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令人惊心动魄,如在景中。
在描写景物时,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也可把近景描写和远景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还可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三、有感而发,融情入景
写景的文章,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景物是骨肉,情感是灵魂,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要有感而发,如果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思想,就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中心明确。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的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的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在写景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使景物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篇2
王尧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两种文体表现出比较轻率的态度,于是有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数量上的膨胀。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的品质。
南帆认为,“散文”的“散”字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其次,敞开文体的边界对于创造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形式在文学和生活之间设置了必要的距离。一个作家的形式风格往往尖利地挑开了平庸的生活。然而,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
王兆胜认为,散文写作最难的是达不到“平衡感”、“平常心”和“平淡美”,而极容易陷入失度、浮躁和雕琢之中。没有高尚中正的境界和品位,散文只能越写越差,以至于最后美丑和香臭不分,直到走火入魔。
陈剑晖则指出,散文的难度不是入门的难度,也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方面的难度,而是思想或精神的难度。散文不仅呼唤思想,它更适合思想的生长,更渴求有个性、原创和深刻独特的思想的支撑。可以说,任何文学都需要思想,但散文对思想的渴望超过任何文学。世纪之交的中国是一个大转折、大变动、大重组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更是特别地企盼有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散文。
当前,散文创作、理论与批评变得越来越困难,散文在许多作者的笔下没有了难度。然而,这是否是散文创作的正常状态?几位散文评论家和作家在《南方文坛》今年第5期撰文就此进行探讨,指出散文应是有思想深度和有难度的写作。
王尧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两种文体表现出比较轻率的态度,于是有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数量上的膨胀。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的品质。
南帆认为,“散文”的“散”字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其次,敞开文体的边界对于创造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形式在文学和生活之间设置了必要的距离。一个作家的形式风格往往尖利地挑开了平庸的生活。然而,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
篇3
我以《人生》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究,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细读文本,认识生活
哲理散文并非向我们生硬地灌输某种道理,而是讲述一个生活常识,让道理蕴涵其中。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先能读懂文本,进而读懂生活,所以我尽力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上课伊始,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思考作者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生活故事,然后让他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们踊跃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攀登高塔”。
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的攀登经历,谈一下这里的“攀登高塔”有哪些特别之处。学生开始细读文本,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下:
学生1:“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人到达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说明攀登的过程很难,不易到达目的地。
学生2:登塔的阶梯随时都可能从脚下消失。这种攀登是危险的,有不确定性。
至此,我发现学生已经完全读懂了课文前四段的内容,并借机进行深入引导,转入文本阅读的第二个环节。
二、多元解读,感悟哲理
什么是哲理,即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它饱含作者的感悟,是思想的火花;它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它寄寓于人生百态、家常里短之间。既然是哲理性散文,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初读《人生》,我被文中充满哲理、意趣的文字所打动。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备课时,我总有一种冲动,急于把这种哲理告诉给学生们。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既要做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呢?我想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哲理与写作技巧。为此,针对前四段内容研读,我请学生思考、回答:
(1)作者谈及的“攀登高塔”,或许你没有亲历,但其中哪些内容,你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经历呢?
(2)作者谈的“攀登高塔”的特别之处,有哪些情形你很认同?哪些地方不认同?
同学们打开话匣子,争相发言。有的谈自己的登山经历,有的谈去沙漠探险的经历,虽然经历各异,但对攀登过程中的体验大致相同,甚至于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我进行导问:文章的题目是《人生》,前四个段却写高塔,“人生”与“高塔”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看法。
从学生跃跃欲试的动作和喜悦的表情上,我感到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的感悟,于是我请几个学生回答。
学生1:文中“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我觉得这就是讲人生,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呀!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我马上对他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表扬他们。
三、掌握写法,激趣拓展
篇4
中国传统的阅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指阅读文学作品,能对文学作品的语句体味咀嚼。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这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古人用心处,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后难懂的地方也就懂了。现代文阅读则是为了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同时又兼顾鉴赏评价。阅读的内容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
二、了解阅读的本质和规律
阅读是一种理解、吸收、鉴赏、评析的思维过程。所谓理解,是指从一字、一词到一句、一语,再到一层、一段,再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都要理解正确,体会透彻。这就要具备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所谓吸收,是指接受文章中的先进思想、正确观点、事实材料、科学知识、语言词汇、写作技巧,以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所谓鉴赏,主要是指对文艺作品进行鉴别、欣赏。所谓评析,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知识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的正误判断。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和侧重点,但所有的文章也都有共同的阅读步骤和规律,这就是:认知文字,了解词语;找出结构,把握全局;总结内容,归纳中心;研究语法,探讨技巧;找出特色,定其高低。不管阅读什么体裁的文章,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只是不同的文章这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这就需要掌握有关识字解词、分析结构、选材用材、把握段落、找中心词、归纳中心、总结写作技巧、体味语言运用、进行鉴赏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些当中,如何把握理解特定环境中词、语、句的深层含义,如何归纳段落大意,如何揭示文章的主旨这三个方面的方法技巧很重要。
三、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及特殊规律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记叙文的要素、顺序、人称结构、详略以及含蓄的语言、谋篇的技巧及叙议的结合等等;说明文,要抓住说明的类别、特征、本质、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鲜明性以及说明方法;议论文,要抓住议论的三要素以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犀利的语言;散文,要先明确其属类,就其属类便可以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透过其散形抓住其凝神,以掌握其本质;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人物形象这个核心,分析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情节发展变化的安排、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从而概括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四、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意义
篇5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针对目前写作教学的无序可循的现状,提出以生为本的写作教学理念,只有以生为本确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才能使学生写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
问题 序列化 读者意识 提高
目前作文教学课堂教学存在两个问题:
1.无目标。经常性出现的情况是作前无指导,作后乱指导,一节作后讲评课,教师指导的内容常常涉及多个方面,“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言优美……”,把作文评分标准作为经典台词进行指导,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提高,高一是这样,高三还是这样,实际上没有一项能够落到实处。
2.无差别。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把写作技巧一股脑儿抛出来,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这不是以生为本的作文指导,而是作文知识讲座,优等生是这样,学困生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有几个学生能够有收获,又能有多少收获?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所以,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眼前的材料,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目标序列,是作文教学现实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实现作文教学提高的关键。
笔者以为,遵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课堂指导的有效性,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倡导的生本课堂。所以,只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为依据来确立课堂教学的内容才是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以下是笔者就自己的探索总结的几条经验:
(1)以生为本确立教学内容。
一节写作教学课教什么?教多少?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有序列,有角度,有提升。
譬如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笔者把高中记叙文相关的知识点分割为五个点:
①材料与中心。能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和自我表达的需要,通过观察、阅读、调查、访谈等方法选择、积累写作材料,围绕中心选择最合宜的材料。
②结构与思路。能根据主题、人物的表达需要,艺术地处理材料、事件的详略、顺序与节奏。
③语言与情感。有目的地在平时阅读、生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运用,借助语言、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地表达真实的感情。
④人物与场景。能根据中心表达需要,恰当运用多种描法刻画人物,注意人物的视角和腔调,恰当运用场景、风景描写烘托人物。
⑤波澜与冲突。根据中心表达、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合理设计小小说、短剧情节的波澜与冲突。
这样根据拟定的写作序列有目的地开展写作教学,每次写作指导课能够围绕一个点展开,这样学生能领悟的东西可能会更多。每一个点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2)以生为本实现共同提高。
作文课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师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以为这样就能让全班同学明白什么
是好作文,好作文就应该这样写?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能让一小部分同学有领悟。现在很多
教师热衷于“升格”训练,这类方法的问题在于教师选出的升格例文肯定不能代表全部学生的水平,对于优秀学生或许不屑一顾,对于学困生或许高不可攀,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提高的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的作文指导只有兼顾学生个体和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给出最合理的指导建议,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课的教学重点给出分层指导建议,譬如下面的表格是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指导建议,这是针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一写作指导课的分层指导建议:
学生以层级表为依托,就可以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作文处于什么层次?优秀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提升?如果教师能够给每一层次的标准配备相应的范例,学生的自我修改会更有目标,提高的可能性会更大。
(3)以生为本倡导读者意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和学生都能很轻易地获得所谓的写作技巧大全,如怎么开头,
篇6
一、紧抓课本教材,在读书中学习写作文
初中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精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精读课本,以课本为典范,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本中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寓意,从而掌握文章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案例1】《百合花》(苏教版)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各组的观点,顺利总结出主人公“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文章的主体思想,领略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取材角度的新颖。
生:“我”的心理活动是生气有兴趣着恼亲热爱上后悔心跳强忍泪水想推开沉重。
师:文章在表达方式上采取了哪些方式?对文章的结构你有何看法?
生:作者通过顺叙、倒叙、插叙的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能够很好地透过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学生领会到在感情表达上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将景与人结合起来,从而彰显人的个性和心灵。
二、倡导批判阅读,在多角度中培养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大胆质疑,不要完全“迷信”于课本,及时捕捉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敢于表达与课本不一样的思想,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教材作比较,让这种不同的思维和想法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激烈的“反应”,促使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提炼表达思考甚或后期写作的精髓。
【案例2】《愚公移山》(苏教版)
在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对愚公移山的思想进行辩论,借愚公的事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角度性。
师:愚公的这种做法可取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愚公这个人?换做是你会怎么做?
生: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愚公移山要讲科学;愚公更应该移山造田。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积极发表对愚公的看法,然后将愚公的事迹进行改编,教师分别将学生所说的方法列在黑板上,成为学生的写作题目。
通过这样批判性的阅读,学生掌握了思维转换的写作方式,大大激发了思维的多向性,激活了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写作环境,同时锻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三、激发想象灵感,在创新中寻找思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启发学生的灵感,可在阅读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优美的语言画面、生动活泼的动态描写,在音乐和朗诵中体会优美的散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3】《皇帝的新装》(苏教版)
师:骗子是怎么描述自己的布匹的?那些大臣心里是怎样想的?皇帝又为何敢那样游行?老百姓和小孩的心理各是怎么样的?
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词来体会骗子的“狡猾”、皇帝的“愚蠢”和小孩子的“天真”,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人物的内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更深层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可见,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写作的重要契机。
四、提倡阅读自主,在共性中抒写自我
自主阅读是指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理解和阅历对文章做出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评价一些文学作品,展示他们对文章的思考和看法,倡导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使阅读走向“独立”,走向“创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亲身体验文章的美感,领悟作者在写作技巧和方式上的独具匠心,真正爱上阅读和写作。
【案例4】《背影》(苏教版)
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领会父亲背影中深深的爱,于平凡之中领略父爱的宽广。
师:大家对这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的蹒跚的背影,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篇7
关键词:阅读;写作;引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开拓阅读视野,活用信息,作文会因之而气象万千,神采飞扬。小学语文教学从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入手,搭好了三座桥,其中,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桥尤为重要,为升入初中搭好了挺进桥。可在初中阶段确实有不少小学阶段学习好的学生成绩每况愈下,怎样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女儿今年读五年级,从小学三年级起,她就开始接触阅读和写作,每学期老师都会推荐一些优秀篇目,供孩子们阅读参考,我也因此读了很多书。从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读的书,初中生也会再次阅读,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等。我就在想:如果把小学阅读和中学阅读结合起来去引导孩子,这样子会不会事半功倍呢?
有了这些思索,我就开始了行动。
一、培养兴趣,感受文学之美
阅读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学之美。我要做的第一步是,变“阅读”为“悦读”。我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写读书笔记,一起探讨书中各自认为是亮点的地方。从《窗边的小豆豆》《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昆虫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到《草房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城南旧事》《父与子》《时代广场的蟋蟀》,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人物描写到情感烘托,从了解故事情节到有针对性的品评。小学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基础,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词、句、段落、篇章,熟悉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初中阅读教学以理解阅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迅速而准确理解一般文章的能力。
通过阅读,帮助孩子熟悉写作模式和积累写作词汇的手段,刺激孩子寻找写作主题的愿望。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逐步的提升,也消除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去年,在张老师的倡导下,我还帮孩子将上学年的作文整理成册,取名叫《在阅读中成长》,在学校展评中受到称赞。这下子,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更足了。
二、注重阅读体验,丰富写作信息
有人曾说过,读书如果不动脑子,不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纵然读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不求甚解、马马虎虎,“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简略梗概”,这是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的又一痼疾。他们缺少的不是阅和读,而是读解,我们要注重阅读体验,丰富写作信息。阅读文本,要善于提取文本信息,不仅要理解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要激活这些信息的意义,使思考与积累同行,时刻渗透于阅读中,同时要告别“跪”读的膜拜姿势,主动关注个体发展、个体自由和个体幸福终极价值关怀,立足文本,创造意义,超越文本,创新意义。这样阅读层次高了,写作信息也就丰富了。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孔子历山川、游列国铸就他思想博大精深的语录体散文;郦道元走遍九州山川,写成他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由此看来,开拓阅读视野,活用信息,作文也会因之而气象万千,神采飞扬。
三、以写带读,仿写、鉴写促创造
基于写作的阅读是对作品的拥有,而不是熟悉,更不是知道,带着写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读与此类似的名著表述。写的过程要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
其实学语文就是吸收他人的精华,把他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东西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东西后,经过多次的不同方式的转换,在转换中生成和积淀,然后再运用和创新。我们到焦作参加中招信息会,得到一个理念:一二轮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现代文阅读中的经典文本通过一个个不同的主题整理出写作素材,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看我孩子的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读书的话题,从中可以积累一些关于读书的格言和名人刻苦读书的事例,可以通过让孩子去背诵的方法把这些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写作中加以运用,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也尝试着帮助学生整理七年级上册的现代文,教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出其他的文本,在试验中求发展。
中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强调在读写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去进行阅读鉴赏、写作技巧分析、处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之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成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
篇8
关键词:语文教材;素材;习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61-01
语文教材远比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和"满分作文"的水平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课本中的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能极大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巧,同时为作文素材拓宽了渠道,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那么,该如何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呢?
1.模仿佳作,培养手感
模仿是学习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手段。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在模仿课文中起步,这是大家的共识,当我们不知道如何谋篇布局时,当我们不知道如何遣词造句时,当我们不知如何更恰当地表达思想时,古人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也告诉我们"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作文首先要多模仿课文。但是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写作的技巧。假如我们不会写景,多读朱自清的《春》就会明白写景并不复杂:多运用修辞手法,多用优美语言组织句段,结构上前后照应,表达对好景的感叹,这就是在模仿中起步,久读、久练,学生下笔就不难了,自然就提升了习作的技巧。
2.同类作文,对比提高
模仿课文是一把双刃剑,机械模仿"难修正果",巧妙地借旧瓶装新酒会使人感觉你的睿智,其中的奥妙是我们要有自己人生思考,并懂得如何选用恰当的形式来表现。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作文来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初学作文者往往感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与课文作者相差太远,很快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其实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敢于班门弄斧:拿出自己的习作来和课文较劲,用对比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对比可以用以下三个方法;同类课文的比较,习作与课文的比较,范文佳作与课文的比较。
同类课文的比较,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已有意识地将同类课文编成一个个单元,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比如同样是写景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在表达的人生感悟和运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他们的开头和结尾,叙述和描写,详与略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比较既是单元教学的要求,也对学生的作文会有很多启发。
习作与课文的比较,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布置写作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特色相类似的作文题让学生练习,在批改与讲评中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课文的比较,比如原文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习作中为什么少用甚至不用?再问问学生原文写景为了什么,你写景又为什么?原文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范文佳作与课文的比较,课文只是一个范例,很多范文佳作已有超过课文的地方,尤其是时代气息与词汇的更新更是课文所不具备的,通过范文佳作与课文的比较看,可以让学生迅速找到超越课文的捷径。作文讲评课应是这种比较的有效的途径,放手让学生点评,鼓励学生找出课文的不足,大胆肯定学生的创新,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作文全面超越课文的日子不会久远!
3.精读读课文,积累素材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素材,延伸素材,除了提高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那么该如何有效积累挖掘课文写作素材,从而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充实其语言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1从课文出发,挖掘课文中写作的资源,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储备语言。在每篇课文的重点写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写作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说写练习中,为自己的表达服务。把说、写、评、导、改融合在学生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从部分到整体,整体中有部分,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3.2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将课本阅读教材与作文教学打通,依据各年段作文的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活用课本,通过读写结合,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写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机能,为学生的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4.借鉴技法,提高水平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从欣赏的角度想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特色,而学生们却认为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与自己的写作没有关系,对它们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采用双线并行的方法安排叙事,并运用插叙,将现实生活叙写与往事的回忆交错进行。另外,使用双关手法,赋予花儿以象征意义。我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有的学生巧妙地用花儿的成长暗示了少年的成长,写出了《花儿与少年》等佳作。
篇9
关键词:高中;写作教学
写作同阅读一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则是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改进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一、写作教学的不足
正是由于写作要求的提高,使得高中写作教学长期成为学生的“瓶颈”,许多学生虽然基本行文结构和用词造句没有问题,但是写出的东西缺乏感情,文章生硬干瘪,主体不明确,形象不生动;又或者言而无物,空洞乏味;还有的学生,文章感觉过于平淡,犹如记流水账一般,写作缺乏艺术性和文学美感。综合起来看,这些现象都是写作能力无法实现“从形到意,从体到神”突破的表现,毫无疑问,高中写作教学对许多学生而言都是写作教育中一道“鸿沟”。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高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 体系混乱,缺乏专业性。
在目前许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专门设置写作教学这一门课程,而是将其融合在语文大类中进行,这使得写作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布置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些练习的设置、目标、手段和后期的总结,评析,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缺乏宏观的体系指导,因而大量的练习往往收货有限,在缺乏专业培训系统的前提下,高中写作教学十分容易在语文教学中被迷失,使得学生的训练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孤立,缺乏有机联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但是它绝对不是孤立,而是与听、说、看等基本元素紧密相关的。但是目前的教学中,却往往将其人为孤立起来,将“写作”训练和其他语文要素割裂开来,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得“为写作而写作”,这样的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使得写作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3. 形式单调,不够生动。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文字性表达,其往往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与想象力,因而其教学方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和形象生动的。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却往往十分单调,基本就是不停地布置题目让学生反复训练,辅以范文的阅读赏析和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方式单调枯燥,一方面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显得不够形象,学生容易在反复雷同的练习中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这对于教学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二、增强学生模仿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文学名著,都是大师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本身就凝结了多种写作技巧,是高中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从课文着手,借鉴大师名家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是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笔者的教学经验看,鲜有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中吸取写作技巧,大部分学生只把课文当作阅读的材料,而忽视了其对作文写作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强调课文的范本作用。例如《边城》这篇课文,其精髓就是对人性和自然的赞美。而正是这样的深刻意蕴,使得《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抛开其写作技巧和手法不说,仅这样的一个主题,就足以支撑起文章的高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边城》的主题,让学生模仿创造,找到类似具有深刻性的主题,为文章找到灵魂。
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随时表达的意识
为什么之前提到的高中语文写作思维大都存在封闭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常用的写作方法表达和写作的文体特征,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由发挥表达情感、吟诗作赋、写评论或根据自己的爱好编写小说或散文,让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现出不同的文体形式。写作内容要求语言恳切,感情深邃,情节曲折,能够吸引读者。通过要求学生多看书,多实践,多练习小练笔,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认清现实,提出反馈意见等问题。不要被课堂和书本所局限,深入了解写作的内涵,让学生触景生情,逐渐提高学子的写作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高中语文写作之光亮点每位莘莘学子心中的火炬。
四、维护个人化需求,优化课堂结构
篇10
一、模拟法:即教师的模拟示范作用。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应是主体能动地、真实地将对客观事物形成某种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外在体现,然而,鉴于初中生对如何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转化为优美的语言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用自己的亲生经验和写作感想作为教学案例,增加范文的真实性,引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二、习惯改变法:即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作文写作的观念和方式。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改变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写作无真情实感的现状呢?首先,初中生在思想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切忌不要为了应对考试而将写作模板化。要使学生学会观察,增强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度,不要让学生天赋的敏感在僵化的写作训练中丧失。其次,榜样的力量永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同龄人和身边人的成功习作对于改进写作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那些具有真情实感且有一定语言技巧的习作要进行精讲和研读,启发学生学会运用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见解,摒弃旧有的胡编乱造式作文写作模式!再次,教师对于作文的讲评对改变学生固有的写作习惯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这点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侧重于写作技能知识传授和技法指导,要强调作文写作要张扬个性,爆发创造力!最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养成“动笔则求疵,见疵则思改”的严谨的文风。
三、探究训练法:即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强化训练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写作现状。新课程改革后,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文章编入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文讲授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模仿大家名家写作,可以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作业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性体裁的随笔,要让学生通过借鉴来学会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另外作为一种探究式训练法,中学教师可以尝试训练学生养成记日记和摘抄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将随时而来的灵感记录下来,让学生释放真性情,养成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度,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只有当学生心甘情愿的投入到作文写作中,感受到作文对于生活和生命的重要性,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技巧镶嵌法:我虽然强调要改变固有作文写作教学模式,但这也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教授和训练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取舍、详略,布局,结构和修辞等写作技巧的训练。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形成自己的文风。我所强调的改变只是放弃以纯粹的字词句这些抽象的字码式演练代替主体教学的作文教学模式,使作文真正的与生活结合成为抒发性灵,表达学生主体精神的文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