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通知范文
时间:2023-03-14 16:3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假通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篇2
一、回归儿童,教育的主旋律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的想法呢?”卢梭一语中的地点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以成人的思维去设计儿童,让儿童每天都置身于“我是谁”的恐怖境地。儿童作文成人化,儿童作品成人化,儿童交际成人化等等无不体现出儿童教育的失败。儿童在一味地去迎合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童年童真童趣在哪里?我们几乎无迹可寻。
教育本身是人的教育,当我们教育的主体是儿童的时候,我们必须敬畏儿童,让我们来一次华丽的转身,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让儿童幸福生长,将来他会把这种幸福传递开去的。我们的教育不是分数、不是知识点、不是读死书,教育是塑造,塑造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当儿童拥有了这些,他们的幸福才是内需的。
二、回归生活,教育的活源头
教育来自于生活,最终要回归到生活。而当下的教育机制下,我们的儿童往往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在灌输教育中已经与世隔绝,他们的道德素养越来越单薄,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的生活”中,受“现代的教育”,这是自觉的生活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教育,是积极的生活教育。把教育的职能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使教育从传统僵化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开放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教育。我们要引导儿童融入生活,在生活磨砺中塑造健全的人格。首先在家庭中要让儿童懂得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其第一位老师。这所学校应是一所农场,而不是一个保育箱。积极引导家长吸收国外优秀育儿理念,更新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意识。其次在学校中向儿童展示生活。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国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分享。他们经过十几年的洗礼之后,他们终将去独立生活。所以,在学校生活阶段应利用一切可用的平台,为他们创设生活体验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具有儿童特点的游戏活动去历练儿童,让童年的游戏留住童年的记忆。
儿童在生活教育中成长自我,改善着自我。我们虽然不能决定童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宽度与厚度。
三、回归个性,教育的百花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的个性心理。世界因生物多样性而精彩,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物种单一,那将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境地呀!回顾我们的荣誉评价体系,不难发现,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论英雄,即使是三好生,最后也往往被一“好”所遮蔽,缺乏特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当今的价值引领之下,已经失去了对这一荣耀的吸引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种人才,所以,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张扬。只有个性得到张扬的教育才是尊重人的教育。那么如何发展个性,彰显个性魅力?首先,充分尊重儿童,杜威曾指出:关于同情心、好奇心,不偏不倚、敏感和坦率的胸怀,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生长。所以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左右儿童。其次,要研究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在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服务。第三,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设计出具有实用性与导向性的荣誉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颗星。这种荣誉体系既有学校的最高荣誉,又有年级之间的纵向荣誉,还有年级内部的横向发展荣誉。这些荣誉的设立根植于社会生活,让儿童的校园生活不再是上课的全部,俨然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生活,每个人在里面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自己追寻的轨迹上快乐生长。
篇3
一、主体性探究模式基本理念
主体性探究模式,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以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为目标。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简要的说,就是在社会性学习中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主体性探究模式的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线,强调问题的引领,强调教为学服务,以教促学。该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图如下:
教学围绕话题展开。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感兴趣的话题,适当取舍将话题归纳整合,并划分为若干小专题。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制订方案,明确分工,开始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资料、探究梳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深入到不同主题的探究小组之中,指导他们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交流总结,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资源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为学生搭建更为丰富直观的交流平台。
二、主体性探究模式的实施关键点
(一)关注生活,合理设计
一位德国学者曾说,15克盐让你一口吞下很困难,但将它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全部吸收了。知识融入生活情境犹如盐之于汤,道德认知融入生活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活力,才容易被儿童理解、消化、吸收。所以,教师要保持汤的温度,做出属于你和孩子们的那碗“汤”,这就是儿童生活的德育价值。
主体性探究模式尤其重视这一价值。具体说来,教师在进行主体性探究教学活动设计时,选取的道德教育内容和素材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生活;儿童展开主体性探究的过程要在生活中进行;其结果要超越生活,使儿童不仅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还要形成探寻人生价值、自我建构生活并型塑健全人格的能力。
为确保儿童主体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可以从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入手来设计活动,这其中还可以包括儿童典型的真实生活案例。在引导儿童关注生活现象的同时发现、思考生活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或道德判断。这需要老师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既要把注意力放在儿童身上,关注他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又要把视野放宽放远,引导儿童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
【案例分享】《到哪儿去买》教学设计(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到哪儿去买》是“学做聪明消费者”单元中的内容,围绕这个话题,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我是金牌小导购”的活动。先让每个学生写下“我最想购买的商品”,然后以“愿望清单”的方式,列举出学生最希望购买的10种商品。每个小组选择1-2种感兴趣的商品,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展开生活调查:
(1)这种商品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
(2)你会推荐同学在哪里购买?为什么?
各组分别派出“小导购”,围绕“愿望清单”中的某种商品,推荐不同购物场所。希望购买该商品的同学则扮演“小小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要接受哪位“小导购”的建议。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金牌小导购”和“聪明消费者”。
为了当上“金牌小导购”,学生需要围绕一种或几种商品,到生活中了解、调查不同的购物场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学校和家庭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的观察,有的还会请教父母亲友,或上网查找信息。同时,他们还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较分析不同购物场所的优势与不足。学生推荐的购物场所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聪明消费者”和“金牌小导购”的互动交往,能逐步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不同的购物场所及其特点,并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购。
(二)充分体验,有效探究
体验可以更好地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儿童的心灵。它是个体的身心与外界交往,并生成情感、新知的实践过程,可促进儿童道德把知、情、意、行等要素统一起来,从而促使个体不断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在开展主体性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儿童在亲身体验中,明白一个“为什么”的道理。
为此,教师要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儿童对体验的回顾与思考。让儿童通过体验后的再探究,深化对相关道德问题的认识,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案例分享】《好习惯 早养成》教学活动(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学生的活动过程没有任何监督和记载,交流养成好习惯的故成了学生现场编造故事。第二次试教时,该教师将教材上的人物对话做成了PPT,满以为这次学生有话可说了,可是当问到“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时,学生清一色地摇头。
试教结束后,听课老师们建议:教学活动要真实开展,学生要切实记录自己每一天的习惯养成情况。于是,在后面几个试教班级中,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习惯养成卡”,组织学生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该教师切实监督学生填写卡片,落实习惯养成。
再次执教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展示自己的“好习惯养成卡”,交流体验过程。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发现,大家能坚持的方法各不相同,几乎没有人能够全部坚持下来,每个人在这段时间里,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师:这21天,“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你坚持得怎么样?你是怎么坚持做到的?
生1:我有几天坚持得很好。我请妈妈当监督员,不完成作业,就不从房间里出来。
生2:我每天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作业。为了得到“笑脸”,我快速地做,边做边想,做得是不是正确的。
生3:以前我做作业,奶奶总是一会儿给我送酸奶,一会儿给我削苹果。现在我跟奶奶约好了,做完作业再去吃。
生4:我只有一天没有给自己画笑脸。那是因为,我一口气努力做,到只剩下一项作业的时候,心想:这下可以歇口气了。于是,我拿出饼干,边吃边去看动画片。可是时间不等人,到我看完电视想起要做作业时,已经八点半了。
生5:我有的时候慢,是因为我不会做。
师(问其他学生):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生6:我会去请教爸爸妈妈。
生7:我先做会做的,不会的最后再想想。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进行主体性探究时,儿童主体体验的重要性。只有真实的体验,儿童才有真实的感受,教学才能真实地达成目的。当教师改变策略,落实“21天养好习惯”的体验活动时,每个参与者都认真地实践,真实地记录。在分享、交流体验经历时,孩子们也自主发现了养成好习惯需要的品质,如坚持、专注,还找到了帮助习惯养成的方法。相信这段经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注重引导,提升思维
探究是没有止境的。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总结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他们引向课外,拓展延伸。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他们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思考自身与问题的联系,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其在合作探究、交往对话中启迪道德思维,增长道德智慧。
【案例分享】《科技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片断(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师:是不是趋利避害就可以解决科技成果的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呢?让我们到现实生活中去看一看。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吧,这有一座苹果园出现了病虫害,你会怎么办?
(出示案例:苹果园里里出现了病虫害:A顺其自然;B使用毒性强劲的杀虫剂;C使用毒性较低的杀虫剂;D其他方法。你会选择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请学生按照A、B、C、D的选择分组,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选A。虫子也是生命,苹果园很大,小小的虫子也吃不了多少。再说用农药会有毒,我们人吃了苹果也会中毒的。
生2:我选择B。免得虫子吃掉更多的苹果,所以要赶紧杀掉他们。
生3:毒性较强的杀虫剂对虫子毒害较大,对人也一样,日积月累人也会中毒,所以我选择C。
生4:如果虫子适应了这个农药的毒性,有了耐药性,怎么办?必须调高农药的毒性,农药的毒性就越来越大,会对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生5:我们选择D。因为不管是毒性弱还是较强的农药,都是有毒的,都会对人们造成伤害。我想能不能让小鸟来吃虫子,这样可以杀死虫子还不会危害人的健康。
师:选择是智慧。大家都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再认真想想。你们的选择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做出选择后相对应的后果。A:没得吃;B:杀光一切;C:低毒农药有效控制了虫害,我们也有苹果吃了。)
可是,这样真的就万事大吉了吗?(播放农药残留视频)看了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都不敢吃东西了,实在是太可怕了。
生2:看来低毒农药其实也是剧毒无比呀。
师:你吃苹果削皮吗?低毒农药消灭了虫害,但是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农药残留。面对农药残留,家里人是怎么做的?
生1:我妈妈都会把买回来的菜泡好长时间,而且要泡好几遍。
生2:我奶奶还会用淘米水、盐来泡菜和水果。
生3:在我们家所有的水果都是要削皮吃,而且要把皮削得深一些。
生4:我妈妈还在超市里买了专门去除农药残留的洗涤剂。
师:面对新的问题,我们也在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它,尽量把农药残留带给我们的危害降到最低。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草原绿鸡,既养了鸡又治理了虫害。
面对农药的危害,科技工作者在积极研制绿色农药,推广新型的无害灭虫法,从根本上解决农药带来的危害。
篇4
传统文化是“吃人的礼教”,严重地压制了人性和个性,与民主、科学等现代精神格格不入,一无可取。因此,他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再造中华”等口号,认为不抛弃以儒家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就无法摆脱封建专制、走上现代化道路。需要注意的是,“五四”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着明显的论战性质,“极端化的否定”在当时是一种论战策略。梁启超曾说过:“天下事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为了尽快“破坏”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思维方式,了解并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尽快成为“现代人”,“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文化先锋们有意无意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激化的批判,拿“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与“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相比较。中华传统文化中固然有愚忠愚孝、压抑人性的黑暗成分,但也有自省、仁爱、诚信等积极的成分;西方现代精神固然有理性、平等、肯定个体价值的成分,但也有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的危险成分。掩其精华而彰其糟粕,以此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精神相比一无是处,显然有失公允。“五四”时期,等人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复古思潮,提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将孔孟所开创的儒家传统乃至一切传统文化与封建礼教一起作为“封建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实际上,封建礼教与以儒家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有区别的:宋明之后,儒学演化为“政权化的儒家”即“儒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在有效地帮助封建王朝巩固统治的同时,也越来越显露出僵化的弊端,并渐渐与注重自省、关切个人人格发展等真正的儒家精神背道而驰。“五四”没有仔细分辨两者之间的区别,将传统文化作为“封建遗毒”予以一概抹杀,在当时及后来的中国人心中刻下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截然对立的印记。
二、不仅“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概念长期被误解。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继承”二字也很少能够得到正确认知。常识总认为,“继承”就是接受了前人所拥有的某物,或接着做前人所做的事。但这都是有限事物的继承,作为族群认同基础的“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意义,它的根本标志在于价值观层面,并非有形资产,甚至与技艺等无形资产也有所区别,是所有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中最为奇妙的财富。对于金钱、房产、技艺等资产的继承总是有意识的、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但对于文化这种特殊财富的继承却极为微妙和复杂。文化有可能通过无意识的方式继承,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它传承下去,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自然传承过程。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由于是一种自然过程,这种“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无意识继承,尽管具有转化创造的潜力,但也仅仅是一种潜力,要把这种潜力实现出来,还需要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面对新环境新情况的创新转化。对传统文化的有意识继承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句话中的“善于”一词很重要。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得到肯定,“国学热”兴起,一些人对于传统文化从“一概否定”急转为“一概肯定”,将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陈规陋俗也视为“文化遗产”要求保留,这是机械式的继承;还有一些人,为了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对照西方现代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搜寻一些片断逐一与之勉强对应,这是附会式的继承。前一种“继承”,无法使中华传统文化应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后一种“继承”,无非是在西方思想体系的框架内增加一点“中国色彩”,丧失了自身的文化根基,因此都不是可取的继承方式。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对活文化的继承,这种继承既面对历史,更面对当下和未来。传统文化不仅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还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建构作用,这一视域下的“继承传统文化”必然是以创新为前提的继承,只有以创新性转化为前提,才能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提供内在资源。
三、经历了百余年的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得到应有的尊重。
篇5
——致信企业“老总”依法做好统计工作。新年始伊,为进一步取得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高统计单位对统计工作的配合程度,致信给全县规上工业及限上贸易企业“老总”,感谢它们多年来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醒企业“老总”自觉依法做好统计。
——积极贯彻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后,X兴局县局、队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全面贯彻执行《处分规定》。一是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宣传《处分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统计,切实履行职责,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召集各镇(街)开发区统计员专题学习贯彻《处分规定》,要求充分认识《处分规定》重要性,把好源头数据质量关;三是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通知》,要求各镇(街)、开发区必须加强学习,广泛宣传,确保《处分规定》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四是赠送《<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读本》及宣传资料;五是组织做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测试工作。
——切实抓好统计调查对象普法教育工作。一是坚持统计执法与统计普法相结合,二是结合年报培训、业务培训、统计继续教育开展普法宣传,三是继续与司法、新闻单位联手面向社会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
——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统计普法工作。继续争取与人大、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开展领导干部统计法制培训,举办领导干部统计普法讲座,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管统计的意识和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建设,着力推进统计依法行政。
——依法规范统计报表迟报行为。一是建立统计迟报通报制度。及时性、准确性是统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及时性是关键,当前一些基层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配合程度不高,统计报表迟报现象时有发生,报表催报工作占去了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者大量工作时间,牵制了大量的精力,成为基层统计部门非常头痛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初,在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在强化统计报表网上提醒、催报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报表迟报月度通报制度,以通报和执法相结合,不断增强基层单位统计法律意识,着力治理统计迟报现象,保障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二是强化统计催报功能。针对目前一些调查对象,特别是一些新增的服务业企业,存在对依法准确、及时填报统计报表认识不足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今年以来,已对70多家未按时上报统计报表的调查单位下达了《统计调查表催报单》。进一步规范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努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综合素质,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可靠、更优质的数据,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今年以来,在继续强化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制订并出台了《*统计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及《09*统计教育与统计法制培训计划》。从5月开始,已着手组织实施全县首期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继续强化对镇(街)统计基础工作的考核机制,从统计基础、统计业务、统计法制、统计服务四个方面,推进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以统计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规范统计制度为保障的镇(街)统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组织开展镇街统计工作专项调查。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国统字〔09〕39号)文件精神,从5月以来,在全县开展镇、街道统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进一步了解与探索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而为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数据质量检查,倾力依法规范统计行为。
——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要数据的执法检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集中力量对经济普查、节能降耗、新开工投资项目、服务业统计、建筑业统计开展专项检查或重点稽查,有力地维护统计秩序,推进统计改革和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创新统计执法理念,致力提升统计执法效能。
——牢固树立依法治统理念。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统计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把依法统计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认真抓好,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维护统计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继续完善统计执法机制。继续制定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推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运行体制,建立统计执法检查指导制度,统计违法预警制度,行政处罚案件三会谈制度等三项工作制度,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
篇6
关键词:价值观念 超前消费 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是当代西方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崇“消费至上,我消费故我存在”的思想,把自由的消费作为人生的目标。伴随着信用卡在城市生活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诞生了以刷卡消费为主要标志的超前消费主义,并逐步演变成为当今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刷卡消费,钱包又薄又轻,不再鼓鼓囊囊地塞满现金,而支撑消费底气和热情的却是薄薄的卡片。信用卡消费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扮演着重要角色。信用卡给城市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的同时,随之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困扰。如何科学地使用信用卡如同选购商品一样,只有合情又合理的选择,才会使用卡变得既“便利”又“安全”,这似乎成了“超前消费”的哲学。值得关注的是,超前消费主义通过对消费方式的影响,改变以往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使得传统价值观念向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发展,进而使传统价值观念在超前消费中得到消解。
超前消费的便利与安全
信用卡改变了城市生活,刷卡消费是与“超前消费”相匹配的消费行为,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信用卡早已成为百姓广泛使用的支付方式,消费者刷卡消费习惯已经或者正在形成。刷卡消费不仅与社会发展趋势同步,也是与国际商务潮流的一种接轨。倘若没有信用卡就可能被视为落伍者,薄薄的卡片代表着消费身份和安全度,消费者已经平静接受了“超前消费”的到来。什么原因催生了刷卡消费潮流呢?信用卡受到商家和消费者欢迎的魔力何在呢?对商家而言,利用信用卡消费可以销售更多商品,几乎所有的商家都为消费者提供刷卡服务,消费者一旦透支与商家无任何关系,以此迎合消费者喜好,这种隐性促销可更好地笼络消费者;对消费者而言,不仅是方便,而且不用担心现金带的不够,因为在很多的消费场所,都可以用信用卡来结账。同时,刷卡消费降低了现金遗失的风险,甚至可以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商家会利用信用卡这个纽带,为消费者提供真正优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维持并促进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消费的忠诚度,从而带来更多利润。
刷卡消费只是支付方式上的进步,信用卡推动了城市生活方式变革和质的飞跃。消费者从装钱到装卡,钱包内容的变化,并未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方式。颠覆传统消费方式的是一张真正意义的信用卡,这意味着百姓可以享受个人信用带来的提前消费、超前享受的生活。然而,在享受信用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用信用卡消费往往感觉不到现金的流失,无须真全白银地往外掏,钱好象不是花自己的,很难预防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的冲动,信用卡透支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借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 这种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方式日渐成为百姓奉行的生活准则。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的诞生,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改变了传统消费方式:百姓不仅可以稳健地存款,然后消费,还可以大量地贷款,提前享受。这样,在选择信用卡的同时,也有意无意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成为很多城市人的梦想。信用卡不但在消费时比现金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提前消费,透支这一最大诱惑,使得超前消费在社会中盛行。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都可以买了再说,用了再说。或许正因为这样一种消费方式风靡,如何合理规划“消费”,成为必须面对与解决的社会问题。相对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而言,信用卡不仅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等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公众良好的支付习惯,而且信用卡特有的循环信用消费功能可以培养诚实守信的理念,推动信用文化建设。
信用卡改变消费方式
刷卡消费渗透到消费的每个角落,超市、快餐店等公共场所,为消费者提供着便利的刷卡消费环境,甚至可以得到额外的犒赏。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是对商品实用价值的消费,消费的不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在刷卡消费的同时,也蕴藏着文化消费,因为刷卡属于消费的一部分。这拓展了消费范畴,消费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在物质匮乏时代,消费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衣用来遮风挡雨,食用来充饥,消费文化完全被忽略了。当衣食的基本功能满足后,物质层面上的消费,跃迁到心理层面,消费不仅要满足物质层面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满足心理需要。当刷卡变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时,刷卡消费也就变成了消费环节的特殊消费符号,不仅如此,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在消费符号引领之下的消费。刷卡消费作为消费的一部分,代表着便利与安全。由于刷卡消费具有便利和安全的特征,可以迅速地推广,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依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消费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消费都是消费方式的实践,不仅如此,消费者还要在消费活动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超前消费的过程中,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还具有符号价值,商品和刷卡消费共同构成了符号体系,可以成为消费方式和传统价值观念变迁的主要基础。刷卡消费贯穿了消费过程,当刷卡消费成为绝大多数消费者消费方式的一部分后,刷卡消费必然会渗透到消费方式之中,最后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刷卡消费之所以能够成为消费方式的一部分,是因为刷卡消费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消费场所相联系,诸如KTV、茶馆、酒吧、发廊、桑拿浴房、咖啡厅、超级市场等,这些消费场所映射出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变化。这些消费场所和消费环境提供了刷卡消费环境,蚕食了传统付费方式和消费方式。刷卡消费永远都依附于消费场所,消费场所决定刷卡消费环境。在刷卡消费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由、便利、平等,当然,自由、便利、平等也属于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刷卡消费和消费场所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许正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需要这样的消费文化,正因为如此,刷卡消费、消费场所倍受消费者喜爱。与此同时,刷卡消费所承载的意义也凸现出来,刷卡消费被赋予便利和安全的意义。传统价值观念在差异化、多元化和多样化中悄然变化,从关注衣食住行的实用价值,转向追逐实用价值以外的消费文化。
虽然刷卡消费仅仅是消费过程的一部分,正是这部分决定了消费符号的形成和发展,刷卡消费解构了传统消费文化和消费心理。广告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介绍、传递媒介,而是通过营造与商品有关无关的消费符号,操望和品味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广告引导下的消费是丧失自我的消费,尽管有选择消费的自由,但是,选择只能在现有的消费中进行。刷卡消费首先改变了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广告传播着特定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于消费过程的另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广告足以激发拥有这种商品的渴望,隐含的消费符号完全可以激起购买的心理冲动,刷卡消费对消费符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如此,消费符号击溃了传统价值观念,然而,消费符号并非偶然,这是社会从物质匮乏到丰富的必然结果。消费的是符号,不仅是实用价值,而是消费符号,这样的消费文化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并对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消费符号不仅导致了需要和满足需要方式上的变化,也引起了生活目的、生活愿望、生活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刷卡消费的变化,也是传统价值观念变迁的结果。当刷卡消费贯穿于整个消费过程时,消费符号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存在于社会中,成为控制消费行为的动力。
消费方式改变传统价值观念
消费方式提供了消费者与社会的互动模式。消费方式中包含的文化环境、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直接决定了消费行为,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消费方式作为囊括所有消费者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传统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对消费者价值观念的作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消费方式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作用,浸润于消费观念、生活情趣和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消费方式改变着传统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通过意识、无意识渗透到行为,尽管不同的消费者拥有不同的消费方式,不管消费方式是什么,消费方式的个性化,带来了与此相应的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传统价值观念就是在这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中消解的。怎样选择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表达什么,都将有力地影响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将消费符号强加在日常生活的选择之上,一种商品可以在几百种不同的商品中进行选择,传统价值观念也就在这样的选择中悄然发生变化。然而,没有任何选择是完全孤立的,每一种选择都将受早先作出的选择的制约。随着个性消费的大量增加和价值观念的急剧多样化,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自由。
不是所有的消费方式都提供价值观念,在过度选择中,传统价值观念的作用逐渐减少。过度选择带来一片混乱,最有效的是消费方式所能提供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是消费者不可缺少的部分,关于消费方式的选择,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选择也不可能一次作出。事实上,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是从消费方式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生活,难以诠释消费方式内在的价值观念,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是接受某个单一的完整消费方式,而是把几种不同的消费方式组合在一起。由于消费方式可以组合,要想分辨出它所依据的复杂的模式非常困难,从这种意义上说,所谓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如说是价值观念个性化。这样,过度选择的结果也就变成了对消费方式的选择,这必然导致个性危机。每当选定一种消费方式,便对自我形象做出某些改变,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另外一个人,也认识到自己确实有所不同,倘若根据环境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其结果是自我否定。这意味着社会发展必然给个性化带来新的机会,社会越是走向分化、走向差异化,所提出的消费方式数量就越多,而且社会所提出的消费方式就越能被接受。社会发展创造多种多样的消费方式,不仅提供了选择自由,也提供了创造自我的机会,而且比以往所有社会所提供的总和还要多。值得关注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消费方式,刷卡消费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如此,刷卡消费本身就是借以表达自我的工具,但是,这很难解释消费方式的重大意义。决定选择某种消费方式,就能排除那些和所选定的消费方式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结论
综上所述,超前消费的薄薄卡片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理性地使用信用卡已经成为智慧的象征。社会将向愈来愈分化、愈来愈差异化的方向发展,用什么样的教育、政治、文化纽带实现主流价值观念,如果不能建立在共同接受的目标基础上,也必须建立在某种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念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的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急速分化,消费方式的高度多样化向保持自我完整性的这一能力提出了挑战。在众多的潜在的自我中应该选择哪一个?在适合自己的消费场所中定期消费,才能成长为稳定成熟的消费者,选择才能随之稳定成熟。消费者在追逐安全的同时,是否能兼顾便利,或者追逐便利的同时,又能兼顾安全,这样的问题将自始至终的存在于刷卡消费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思宁著.转型中国价值冲突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取向;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前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手中的至宝,部分青少年嚣张跋扈过于自我,特别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重大影响。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优势,加大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锻炼他们判别是非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解决新时期价值取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精神文化遗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要以诗、词、歌、赋、民族戏曲、对联、书法、国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几个重要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建立。首先,崇尚伦理道德,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古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古人的人生追求,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追捧。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是对这种精神的完美诠释。其次,坚持辩证思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内涵,人本思想、民族精神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思想境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二、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过后,社会被各种思潮冲击着,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化越发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价值取向是青少年自身对于价值的追求和选择,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国家复兴强盛的重要任务,但当下青少年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过于强调自身价值,竞争意识较强,忽略了合作,同时还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长此以往,必然会对青少年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同时可以有效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害。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人们加大了对外来文化的重视力度反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这将会给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以便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日后生活中的挑战。传统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青少年在学习古人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可以补充自己的知识系统,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过重,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开拓他们视野、丰富学生精神内涵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以便青少年在日后学习工作中能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便于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精神,将自身价值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当下社会现状进行调整,及时对知识系统进行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便开始了转型之路,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注重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培养,避免青少年言行脱节问题的出现,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青少年在纷繁莫测的社会环境中经得起考验,抵御得了诱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蔺悟儒.高效利用传统文化经典对农村中小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学周刊,2016(9):107.
篇8
支付令以程序简单、见效快而受到当事人的重视,对一些事实清楚、债权债务关系明确的案件,大多数人采取的方法是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请求人民法院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督促债务人在15日之内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即当法院工作人员把支付令送到被申请人家时,债务人本人不在家,其家人说债务人还没下班;或者说是出差了,两三天后回来;或者说债务人外出打工,联系不上;或者说债务人外出做生意,一、两个月后回来等等。遇到这些情况,支付令能否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留置送达,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终结本案的督促程序,因为支付令无法送达。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20条的规定:“向债务人本人送达支付令,债务人拒绝接收的,人民法院可以留置送达。”现在无法送达债务人本人,所以应终结本案的督促程序。
第二种意见认为,遇到这些情况应区别对待。如果是债务人还没下班,或者出差了,两三天后回来,这时支付令可以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留置送达,不应受《意见》第220条的限制。因为支付令是诉讼文书的一种,《民诉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拒不签收的,适用《民诉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留置送达。如果是债务人外出打工,联系不上,或者是债务人外出做生意,一、两个月后回来,这时因为起不到支付令的督促作用和效果,故而不适用留置送达。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篇9
关键词: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05―03
前言
近年来,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问题逐渐升温,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包含了本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概念是对于事物属性的反映,我们只有对于事物概念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包含三个层次,即民族的、传统的和体育的。在此单就本研究而言,认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必须对于民族和传统这两个概念做以区分。
1 对于“民族”和“传统”两概念的认识
1.1 对于“民族”概念的理解
“民族”是一较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中国,而且包括西方等国家。对于“民族”一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多角度分别予以了论述,但归纳起来不外是从社会群体的主观归属感和划分群体的客观标准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区别民族与非民族。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出现得比较晚。
在古籍中,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经常使用“族”。在中国,“民族”一词的广泛使用源于1903年梁启超将瑞士的政治学家、法学家伯伦知理的“民族”的概念引入中国。“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体一样不仅包括确定的领域和语言,还包括共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文字、风俗及血统。
对于“民族”一词来讲,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人的共同体。”
对于“民族”概念的界定只是一个相对的理解,而就一个国家来讲,这里的民族是一个绝对的整体意义上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单一民族也可以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群体而不是特指构成这个群体的某个单一民族。
1.2 对于“传统”概念的认识
“传统”是一个外延最宽、反映客体事物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从民族学的意义上看,世界各个民族各有其传统,它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思想、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传统以及语言文字传统等要素。
“传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劳动过程的沿传,是人们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所获得的成果的凝聚结构。”“传统”与古代并不具有固定的同一关系,而是具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的特点,把历史等同于传统的认识是错误的。“传统”即长期被传下来形成的一个体系,是传统在某种程度而言它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吸纳性。所谓的“吸纳性”即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的吸纳其他有益于本学科的理论体系来支持其发展,是传统的就必然具有历史性。它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2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是在远古和古代产生发展并保留较为固定的形制而影响至今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不同时代的影响,并产生顺应社会变革的变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的农业文化土壤养育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体育观念是直接受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而非商品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理解必须对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对植根于本民族或本区域的文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创造物,他在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制约,民族心理、社会习俗、价值需要、审美需求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他又反作用于其他文化因子,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能仅限于从物质层面去思考,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整个文化巨系统中,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建设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3 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概念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区别和正确了解一件事物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指世界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满足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中国所具有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在世界上每一个名族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在中国特定的地域、环境、政治背景、社会条件、文化因素等诸多要素下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当时社会条件所相适应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必然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及价值趋向在里面,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太极拳的“太极”哲理等等,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区别于西方传统体育必须对于中国传统体育的追求目标价值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与西方及其他传统体育很大的不同,儒家文化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处于主流的地位,对于中国古代体育也影响甚大,因于此,中国的传统体育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哲学基础,以保健、养生活动为基础的体育运动形式,崇尚礼让、平和、宽厚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在现代社会由于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国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中国当代的社会人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产生者重要影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的文化因素,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认识的深入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从某个方面印证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西方的文化进入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因此加大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是每个人的责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和内涵有清晰的了解更加有利于我们去发展和推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走出封闭状态,不断地完善自我才不至于在与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丧失其个性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价值整合体,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他是整合民族凝聚里的根本精神力量,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有利于加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浓厚中华民族显著文化特色的存在方式,浓缩着极为大量和重要的文化内容,携带着辨识我们文化血脉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必须秉承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未来对话的态度,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条件下才可以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好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少年儿童 思想品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05
少年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全民族的希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时展变化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帮助少年儿童坚定自己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养成文明习惯,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新型社会的合格公民。那么,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理想品格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少年儿童乐观、仁善、忠孝、合作等品质和意识,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当前,少年儿童出现人格扭曲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少年儿童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缺失。要改变这一现象,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少年儿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渗透理想人格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需求,探索和遵循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规律,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角色扮演法等,为少年儿童厘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使其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能自觉地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二、充分加强校园网站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学校要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效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做法:学校要对学生在校内的上网权限进行限制,并加强监管,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通过网络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学校要做好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优秀事迹、影片、歌曲推介工作,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价值观教育活动,改变陈旧、老套、刻板、说教式的培育模式,从而增强教育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少年儿童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
三、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着一种风气,体现着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表现在对师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学校美化上,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加强。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在显眼处摆放规范学生行为的指示牌以及名人名言等标志,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气氛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父母要以身作则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教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父母在生活中对长辈恭顺孝敬,对朋友言而有信,对工作兢兢业业,那么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循着父母为人处事的原则去接人待物。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五、加强社会教育的引导和帮助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比较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言,社会教育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它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并且会反过来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现在大多数少年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所营造的温室里成长,即便是在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多是被父母代替解决,这使得孩子的独立能力变差。另外,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有自己的工作与事业,繁忙的工作让他们感到疲乏,工作之余同子女的沟通交流较少,取而代之的是给子女丰富的物质生活,忽略了其内心的成长,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的价值观确立产生不良影响。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遏制低俗之风,消除垃圾文化,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读物和视听产品,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其眼界,陶冶其情操,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为少年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就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学校、家庭与社会通力合作,全方位普及道德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将其逐步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祖国的建设离不开未来的栋梁,我们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努力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使少年儿童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创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