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7:2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凝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痛经 寒凝血瘀型 温经活血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56-01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以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为特点,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笔者采用自拟温经活血散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及其他证型的痛经。④证候表现为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1.2 一般资料。36例均系2003-2011年的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36岁,其中15-25岁23例,26-35岁9例,36岁以上4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发病前均有受凉及贪食生冷史。
1.3 治疗方法。①药物:自拟方药组成为制乳香、制没药、小茴香、制延胡索各50克,当归、蒲黄、肉桂、白芍、乌药各30克,各药研成粉末,每次取适量以姜汁及蜂蜜调敷穴位。②穴位:关元、气海、中极、子宫、提托。③方法:患者经前3-5天或痛经发作时开始敷贴,将调制好的药物用白胶布固定于穴位处,每天1次,每次6-8小时,疗程7-10天,连续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2 结果
36例中痊愈21例(58.3%),好转13例(36.1%),无效2例(5.6%),总有效率为94.4%。
3 讨论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妇女在经期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经血阻滞于胞官,以致“不通则痛”;或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使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则痛”。而寒凝血瘀型痛经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为贪凉饮冷,冒雨涉水,感受风寒,致使风寒湿邪内侵,寒客冲任胞宫,血液凝滞,血行不畅,而致寒凝血瘀[3]。为此笔者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为治则,以温经活血化瘀中药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穴位敷贴既有药物对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作用,调节阴阳平衡,又有药物本身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淋巴循环,发挥药物的作用,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相互协同,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4]。自拟方中制乳香、制没药、蒲黄通经活血化瘀止痛;乌药行气止痛;小茴香、肉桂温经散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药具有镇痛、镇静、解痉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4];延胡索、当归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5],当归挥发油对钙离子介导的子宫平滑肌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止之功。药物敷贴部位关元、气海为任脉经穴,能通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又有祛瘀消积和止脐下痛之作用;子宫、提托穴均为经外奇穴,能调经理气止痛[7],诸穴相配共奏通调冲任、逐瘀止痛之效。此法简便易行,价廉效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14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5
[3]荣军.针刺加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51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8(23):92~93
[4]黎美娜,许敏,袁炼莲,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妊娠恶阻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7):1165-1166
[5]吕兰薰,顿宝生,赵和熙.中药药理与临床新用[M].西安:陕西人民社出版,2001:110-l19
篇2
铁凝作品环境描写诗意美感《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成名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她是一曲优美、清新的爱的乐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人性美、人情美的艺术韵味。鲁迅先生说过,“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铁凝把这篇小说写得恁般抒情,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爱,有了爱才有了“叫人心疼”的《哦,香雪》,捧出了“叫人心疼”的美。
一、小说人物纯净、美好
香雪名字美。香雪,纯净的雪,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香雪容貌美。香雪有着“洁如水晶”的眼睛,“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柔软的宛若红绸子是的嘴唇”,那样“纯净无暇、明净秀丽,不掺任何杂质”,望着她“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一个纯净之美的女孩。
香雪梦想美。同样是看世界,香雪与凤娇们看的着眼点不同,显示她们不同的内心世界。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当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时,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火车来时,凤娇她们看到的是妇女头上别着的金圈圈和腕上的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而香雪第一眼看到的是“皮书包”――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包。就在凤娇她们对火车表现极大兴趣时,香雪也抓紧时间打听外面的事,“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她的价钱。”香雪的“铅笔盒”情结,使她显得异同寻常。17岁的姑娘,用娘攒下的叫她不要乱打注意的40个鸡蛋,走30里山路换来了一个她向往已久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这个铅笔盒对她来说太重要了,除了能治愈内心的痛外,它还是一个文明的象征,有了这个“宝盒子”,“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这是香雪对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是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这对她、对台儿沟来说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香雪换回来的是一个灿烂的明天!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一个少女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对人性尊严的捍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香雪的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对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香雪的梦想可能是虚无飘渺的、幼稚可笑的,但却是人类最纯洁、最宝贵的一种情感。
二、小说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小说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表现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充实和幸福,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小说表现了娘对女儿的爱。“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包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这些文字说明了母亲对香雪的信任和喜爱。
小说写了陌生人对香雪的爱。旅客们最爱买香雪的货,再爱计较的人在她面前也会变得慷慨大度。“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这个陌生的矿冶学院的学生对香雪非常理解和同情。
小说也写了小姐妹们对香雪的爱。“尽管不爱说话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后来香雪为了一个铅笔盒在离台儿沟三十里的西山口下车,往回走途中,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足见姐妹们与香雪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不正是林清玄所说的“好雪片片”吗?
小说还写了凤娇对乘务员“北京话”的那种无私无邪的情感。这是少女世界特有的美丽风景。凤娇可能是作为陪衬来描写,但充分的展现了大山女儿的脾性,她不像香雪那样害羞,更多的是男孩子的一种豪爽、率真,她会提着篮子主动找让自己心动的“北京话”,和他做买卖,她会想,“北京话”有没有相好跟她又不相关,反正自己又没想过跟他走,“可她愿意对他好,难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这么做吗?”虽然凤娇可能梦想过和“北京话”的未来生活,但这一切都埋在心里,也只有凤娇自己才知道。这不就是最纯洁、最动人的“爱”吗?也只有少女才拥有这样的耐人品味却又不忍心触碰的情感。
老作家孙犁称赞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孙犁看过《哦,香雪》恁般激动,有久别重逢之感,当做一种精神享受,“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以至于想到了《赤壁赋》。说它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种人性美和人情美不就是清泉吗?美丽而又纯净。
三、《哦,香雪》的景物描写给人诗意的美感
小说的的景物描写给人诗意的美感,这种美感源于铁凝的多情善感,这正应了刘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是有生命的:“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那绿色的长龙”火车,也有灵性:“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台儿沟太小了,小的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又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情景交融,诗一样的语言创造出童话般的世界。我们再看香雪心愿得到满足之后的文字:“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新奇的比喻,美妙的想象,皆因用情所致。若非充满深情,若非有深沉厚重的爱,怎能有如此诗意的语言!我们从铁凝描绘的图景里,感受到诗语柔情,品味出诗情画意,享受了诗意熏染。因此,读了这部作品会情不自禁说:美!“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他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他们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多美。
《哦,香雪》虽为小说,却是一首多情的诗,那纯净无暇的香雪、那感人至深的少女梦想、那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情感、那清新婉丽又富有诗性的语言如淙淙溪流,缓缓并深切地漫过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参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中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张一弓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9日在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1岁。
张一弓,河南新野人,1950年肄业于开封高中。1956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金宝和银宝》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随后,又有几篇小说发表在《长江文艺》《奔流》《牡丹》等刊物上。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流泪的红蜡烛》《死恋》等12部,纪实散文集《飘逝的岁月》,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等。其中,《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获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一等奖,《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张一弓集》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图书奖。
1980年1月,《收获》发表了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发表之前,《收获》没有人知道他是何许人,按照当时的惯例,向作者所在地调查作者情况,征求意见。主管部门领导认为作者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却又两次打电话,坚持不同意发表他的作品。是时任《收获》主编的巴金拍板决定发表了它。在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评奖期间,初评小组一致推举《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进入得奖名单,又再次收到来自河南有关部门的反对意见。文学评论家阎纲在《悼犯人李铜钟》(见《随笔》2001年第3期)中写道:“评选委员会不得不向评委会主任巴金实情禀报并请示下。巴老不但同意该作得奖,而且力主列为一等奖中打头的一个。”在评奖二十年以后,张一弓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了巴金对他的又一个巨大的支持,他说:“我感谢很多在写作上支持过我的同志,尤其感激巴金,他是一座大山,扶植并庇护了一棵小草。他使我再次与文学结缘了。”
1983年秋天,当张一弓作为农村的业余作者,已经获得三次全国性文学奖项之后,才从农村被调回城市,到河南省文联文学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以中篇小说的形式连续不断地向文坛发起“冲击”,以其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直面历史的勇气,以其强大的思想力度,唱起苍凉悲壮的英雄之歌。张一弓先生晚年得了严重的肺气肿,呼吸量仅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右眼又近乎失明,离世前一年全靠呼吸机维持呼吸。病床上的他,仍在为因病不能继续创作长篇小说而着急。
1月15日上午9点,张一弓的追悼会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党组书记钱小芊为张一弓送去花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等与国内社会各界人士一起,送别这位土生土长的河南作家。
篇4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记叙文的阅读中,记叙文的六要素都必须交代清楚,但有些时候,记叙文的某些要素可以适当地省去一些,因为这些要素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就能明白。而在某些记叙文中,因作者所写的事情较为复杂,时间、地点都有所变化,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而使得内容不断深化。如果同学们不明确时间、地点的变化及相关的人物情节,就很难理清文章的脉络。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件小事
铁 凝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做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便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劈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选自《铁凝散文精品赏析》)
【专项训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发生的“一件小事”。
解题思路:对事件的概括是记叙文的考点之一,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应注意找出代表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的关键词。
【拓展练习】
2.文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自己的邻居?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题思路:要想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就必须抓住记叙要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以便于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篇5
关键词:《圣经》 文学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 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也是西方社会的精神圣典。《圣经》依据耶稣诞生前后而划分为《新约》和《旧约》两个篇章,并分别介绍这两个阶段的故事。《圣经》一方面是基督教义的宣扬载体,同事也是用文本记述故事的文学巨著。《圣经》不论是在题材创新,还是人物塑造上,都有非常显著的特点,而《圣经》在叙述结构以及修辞手法上的特点,更是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学性。正是因为《圣经》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学品格,所以它对于世界文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圣经》的文学性特征给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亦深受《圣经》文学价值的影响。
1.《圣经》的文学价值
我国学者曾经说过,西方文学的源泉是《圣经》,其传统就是随《圣经》而流传的,《圣经》是研习西方文学的重要载体。而英国诗人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圣经》文学的概念。西方学者甚至将《圣经》等同《荷马史诗》来加以分析。从古今中外学者的论述以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不难看出,《圣经》的文学价值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
西方文学艺术和文化风尚深受古希腊文化以及希伯来文化的影响,而其中希伯来文化正式源于《圣经》,正因如此,《圣经》对于欧洲历史文化的影响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不论是《圣经》宣扬的基督教义,还是其普世博爱、自由正义等价值观,都对西方文学发展,甚至对世界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圣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如此深远,所以后世文学工作者的创作都深受影响。不仅是在内容上借鉴《圣经》素材,更是在写作技巧以及作品结构上都会从《圣经》找寻灵感。《圣经》是具有文学性的居住,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
2.《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2.1 精神价值的影响
《圣经》所宣扬牺牲和博爱的精神内涵,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的重要部分。《圣经》蕴含的丰富的精神价值,对我国现当代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人物形象大多都还有深刻的基督教内涵。从早期的基督英雄形象到后期平凡形象中的基督精神,我国现当代作家深受《圣经》的精神润养,其丰富的精神价值,逐渐融入到现当代作家的文学脉络中,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鲁迅的《野草》中,其创作风格、文体结构、叙述言语以及文学内涵,都深受《圣经》中《福音书》的深刻影响。鲁迅在该作品中大力赞扬不媚世俗、勇于奋斗的基督精神,也体现了鲁迅受到基督博爱和牺牲精神的影响。鲁迅讲耶稣受难改造为圣人被俗世扼杀的场景,体现了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现实主义对鲁迅的双重影响[2]。
当代作家铁凝的《午后悬崖》,通过展示用忏悔的方式来悔改过往的罪孽,就是《圣经》宣扬的忏悔精神的影响结果,这种基督式的忏悔让读者动容、敬重;巴金的作品《随想录》,郭沫若的《落叶》和《漂流三部曲》等,都是“忏悔”的叙事结构。《圣经》“博爱”、“赎罪”、“忏悔”等精神观念,都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导向。
2.2 艺术价值的影响
周作人曾经讲过,《圣经》让中国文学的思想更加丰富,传统文学的文体也受到《圣经》的深刻影响。而《圣经》的语言形式、叙事结构在其传入国内之后,慢慢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化语境当中,在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职语文 具体含义
一、引言
2012年5月,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文件,为当前中职教育工作指出新方向:教育工作者要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时代关注度极高的新兴教学模式,对于推动中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引入翻转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中职语文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发展智力思维有着重要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提出的教改新要求,翻转中职语文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二、翻转课堂的具体含义与特征
(一)翻转课堂是什么
本世纪初,美国学者MaureenLage等人首次在论文中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英文名为Inverted Classroom,也译为“颠倒教室”或“颠倒课堂”,指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和拓展学习资料,学生通过课后实践和教师的课堂教授共同完成知识获得过程。学生不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课外作业的完成来获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视频拓展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引导地位,负责创建学习视频、指导课堂活动、监督学习情况。知识的传授与接收不仅依赖教师的口头语言,更多依靠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来完成。
一般来说,可将翻转课堂分为三个步骤:1.教师录制或从网上下载教学视频,学生课外观看视频;2.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视频中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答疑解惑;3.学生完成阶段检测和作业。
(二)翻转课堂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校园,面对课程改革不断提出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新模式的要求,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粉笔+黑板”的课堂模式必须改一改、变一变。以往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很容易因主观因素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愿意学这门课程;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想学甚至讨厌这门课。同时,教师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学生人数众多,难以承担过多教学压力。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以“翻转”为手段的教学改革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流程,有助于优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课程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缓解教师教学压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哦,香雪》为例,谈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创建教学视频
教师在网易公开课网站上下载《哦,香雪》教学视频,组建微信群,将学生邀请进群聊,在群中推送教学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视频前通过网络查询铁凝相关资料,了解人物评价及写作背景。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所观看的教学视频,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将自己的问题发送到群聊中,如:香雪用宝贵的40个鸡蛋换一个铅笔盒,是不是太奢侈了,香雪虚荣吗?群组成员讨论这些问题,有能力的学生可帮助同学解答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教师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普遍性问题,教师要在备课时引起关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统一答疑。
(二)课上: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仔细阅读《哦,香雪》这篇小说,教师结合教学视频,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色,探究小说主题,谈谈最打动你的地方?学生每6人为一组,小组合作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就问题展开交流。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如学生回答:“这篇小说像散文,17岁的香雪走30里山路,用40个鸡蛋换一个铅笔盒的情节最打动我,表达了香雪的纯真、执着。”教师进行评价:“嗯,说的很好,散文体小说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能找出这点非常不错,再仔细想一想,香雪走30里山路,用珍贵的40个鸡蛋换来铅笔盒,仅说明她的执着吗,铅笔盒代表了什么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可补充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香雪追求知识这一执着精神的赞美。
(三)课下:监督学习情况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抄写本篇文章中出现的生字及注释两遍,尝试缩写这篇小说。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发到群中,教师及时批改。教师针对作业完成情况,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在群组中提出表扬,进行鼓励;作业完成度不高的学生,教师适当批评,必要时将学生家长邀请进群聊,请学生家长合作,共同监督学生学习情况。
四、结语
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征,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有策略地翻转课堂,优化教学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教研的新话题,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出诸多不稳定因素,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授课模式,实现最佳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篇7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2年湖南卷)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答案 (1)标题: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
解析 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有近3000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
答案 (2)在刚刚落幕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3000种英文图书。这种展示很有必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因为语言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国图书扩大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尝试。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会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升。图书和文化也是如此。
解析 (2)的答案选取了图书展意义的角度,角度选得好,结构很严整,论述也有理有据。从上述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写新闻评论,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点拨一 对于解读新闻评论之类的题目,我们必须认识到评论可能会有多个角度,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比如解答例1题,从“交流”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写:“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两国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会落幕。本次书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图书,将汉语翻译成外文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突破了语言障碍,中国图书才能被世界各国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能是双向的、双赢的。大胆的将中国图书推介出去,将中国文化输出国门,才能让自己成为文化交流中自信的平等的一方。伦敦书展这样的交流方式必将也应该持续下去。”从“平台”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写:“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图书也是浩如烟海,但很大层面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状态。中国图书需要这样的平台来推介自己,来证明自己。正如经济需要改革开放一样,文化也需要走出国门,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甚至自己搭建平台,放眼世界,将中国图书推销出去,交流出去。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信心,也才能发现中国图书与世界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错答 对于这类题,我们不可同时采用多角度写,因为那样做会显得重点不突出,评论难以向深刻的方向发展。
点拨二 新闻评论有相对完整的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应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首先概括新闻事实,亮出观点,接着用论据论证(支撑)观点,最后,作出结论(重申观点)。我们来看从“展示”的角度写的一段新闻短评:在刚刚落幕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3000种英文图书。(首先概括新闻事实)这种展示很有必要。(亮出观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国图书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尝试。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会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升。(用论据支撑观点)图书和文化也是如此。(作出结论)
点拨三 新闻评论可长可短,但我们不能因为短就只是抛出观点,没有支撑观点的依据。
例2 有媒体统计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总销量,发现前者的总销量远低于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度小说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30字。(2013年湖北卷)
命题专家要求考生写的是新闻微评论,虽然是微评论,但依然要有理有据。部分考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说“莫言作品质量低于郭敬明,毋庸置疑”,还有的说“诺奖不算啥,销量决定文学品位的高低”,这些答案都是不得要领的,虽然有观点(也就是我们说的有理),但是没有支撑观点的依据。我们如果说“销售量一低一高,说明大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更多读者的认可”就符合有理有据的原则。这其中的“据”就是“销售量一低一高”,这其中的“理”就是“大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更多读者的认可”。
篇8
语句扩展,注意语意连贯
做好扩展语句题,需要做到严格按照题目要求,紧扣关键词,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得分要点是语言连贯。
例1(2012浙江卷)使用下列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展开合理想象。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
语段压缩题,考查概括归纳能力。近几年高考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提炼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标题和导语、一句话新闻和下定义等。得分要点在于抓住核心、概括精练。
例2(2012安徽卷)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字。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本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解析 语段压缩题要在通读欲断的基础上明确话题对象,明确语段重点,划分层次,分清主次,抓住关键词。示例: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句式仿用,注意运用修辞
仿用句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往往与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一起考查。要求同学们仿写含有比喻、排比、拟人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例3(2012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答:——。
解析 仿写时要注意审读例句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效果,用恰当的语言展示思维。示例:没有奋斗,生命就如空中楼阁,无论怎样建造,都只是徒劳无益;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天上的彩虹。无论怎样描绘,都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消逝;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干涸土壤中的种子,无论怎样耕耘,都只是空壳一只。
句式变换,注意保留原意
变换句式主要以长短句的转换、整散句的转换、句子的重组为命题方向。变换句式时不要改变或遗漏句子原意。
例4(2011新课标全国卷)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解析抓住主干成句。讲修饰成分(定语、状语等)单列成句。示例: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图文转换,注意信息提取
图文转换考查的是对图表的分析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对图表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综合。再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查的题型有漫画解读、图表解说、图片描述、徽标释义等。
例5(2012江苏卷)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解析
图文转换要在全面理解图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分析图表材料。弄清各材料间的关系,抓住关键信息,进行作答。示例: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语用新题,注意生活积累
部分自主命题省区,每年都会出一道不同于往年的语言运用新题型,如时文短评、临别赠言、画外音、晚会串词、短剧脚本等。答对这些新题,只有在平时看书看报看电视时多积累,做个有心人。
例6(2012湖南卷)根据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弄》《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至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解析 新闻短评,是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价,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行。本段新闻可以从展示、交流、平台、影响等角度切入。示例:伦敦书展(所选消息内容)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建立了平台,提供了媒介,增进了西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考场注意事项
第一,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除内容要求外,还有字数要求。
篇9
一、比较阅读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构建以精读课文为中心的比较阅读模式。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一方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这些话,见地是颇为深刻的。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1.同主题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表现的是父爱母爱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特定的情况下那种“信守承诺、爱子情深”的父爱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爱,两者的选材完全不同,是父爱事例的南北两极。《慈母情深》中对儿子百般呵护的老牛舐犊的母亲与《学会看病》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的母亲,两位母亲形象迥然不同。比较同一主题的文章,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研究其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父爱母爱”主题阅读,引进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的《没有人喝彩的工作》、陈运松的《鱼头》……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根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种爱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对爱的不同内涵的体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不同体裁作品的对比阅读
如以“桥”命题的《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赵州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桥》是篇小小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篇记叙文,两者都是为了赞颂“舍己为人搭建生命之桥”的精神,《赵州桥》是篇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美观坚固以及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可以对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如小说与纪实文学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比较、诗歌和散文比较。也可以由此延伸,如同样是《一件小事》,鲁迅是“一粒沙里见世界”,从车夫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折射出不平凡的精神,榨出自己皮袄下的“小”来,铁凝则是“半瓣花上说人情”,从邻居一个6号半针头品味出信任、友善、不张扬的立身处世境界;同样从荔枝出发,苏轼快意它的甘美,杜牧却悲叹朝廷的腐败,杨朔看到的是蜜蜂的无私奉献,肖复兴体味到的则是深深的母爱……在比较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感受,使学生领悟到不同表达方式的神奇魅力,进而把握住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这种独特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的效果是单一文章的阅读所不可比拟的。
3.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阅读
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比较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引起学生的思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卷是否有益”,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引进《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读书的时光》(弗吉尼亚?沃尔芙)、《造书术》(华盛顿?欧文)等文章,这些文章都说读书,但表达的观点却各有意趣。通过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对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倾向的比较,对同一作品的前后两稿的比较,对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对作家的作品与有关的评论文章的比较等,这些较高层次的比较阅读方法,我们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运用。
二、补充阅读模式
教材选文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但是,再好的教材,其内容也是局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不管哪一套教材都是挂一漏万,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同时,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只盯于教材,那么,他的精神成长的营养是贫乏的,其智力生活也是单调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记忆课本上的公式、规则和结论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
1.由点及面的补充阅读,积淀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从局部、小范围的课文阅读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的课外阅读。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补充阅读模式,大致有三种推广补充方法:①从节选到全文。教材中有很多选文都是从经典作品中节选出来的,《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将相和》选自《史记》,在第十二册还专设了一个名著阅读单元,这些选文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联结课内外阅读的纽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②从引文到引文全篇。在小学阶段,引文的出现还不是很多,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怀念母亲》中季羡林引用哥廷根写的部分日记,《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引用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这些引文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文章内容,增添理论(情感)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引文全篇,学习如何占有素材、运用素材。③从课文到作者其他作品。如读了《桃花心木》,推荐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迷路的云》等,读了《凡卡》,推荐阅读契科夫的其他小说,如《套中人》《变色龙》等,读了《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2.由表及里的补充阅读,积累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讲的就是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可以从优美词句出发,从典型段落入手,从篇章结构着眼,也可以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达到重复强化、彼此启发的作用。比如,《白杨》是一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将《落花生》《桃花心木》两篇文章引进课堂,进行补充阅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展开,从形到神到人。还可补充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白杨》,在明白借物喻人文章的共同点(描述出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的相似之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不同构篇方式。
还可以将改定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比如课文《蟋蟀的住宅》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找来原著《蟋蟀》一读,你就会发现两者相差甚远。首先字数不同,原著12000多字,课文900多字;其次内容不同,课文主要写住宅,原著有三个篇章,分别写了它的家政、住屋和乐器;再者表达语言迥异,课文偏向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而原著则多是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描写性语言。
三、质疑阅读模式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质疑读书法是一种精读阅读法,是指带着疑难问题读书进而猎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质疑, 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 找出正确的答案, 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它是“学―思―疑―问”学习心理规律的重要环节。质疑阅读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观点质疑――旁征博引,运用他人观点质疑――集思广益,展开讨论争鸣质疑――深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质疑。疑问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书本上已经提出并且基本上讲清楚的,只要读书就可以解决;另一种是经过思考才能提出来,还需用多方面的知识或借助于他人帮助才能解决。而后一种对我们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1.对文章内容的横向拓展
“文本的确定性的存在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之一。”新课标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以《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有学生提出:“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特别好玩?”这个问题马上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壁虎、袋鼠、鱼、老虎、牛等动物都纷纷闪亮登场。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不也编一个《比尾巴》呢?”于是,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小儿歌诞生了:“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好像小凳子?乌龟的尾巴尖,鸭子的尾巴扁,袋鼠的尾巴好像小凳子。”“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最有力?狗的尾巴软,猫的尾巴硬,老虎的尾巴最有力。”……
2.对文章主旨的深度开发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诚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们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要寻找意义的相对确定性。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孔子他像个大小孩!平时我们小孩在路上争辩时,哪有大人会走过来问我们争辩什么?孔子居然会走过去问,他的好奇心也太重了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关孔子的言论或作品,自己作出思考判断,通过质疑阅读有了收获后,再展开讨论交流。
3.对语言表达的精益求精
语言需要锤炼,文本也可质疑。遥想当年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也是质疑阅读的一种追求。如读《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学生认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的“和”应该改为“等”,因为青铜利器、名人书画都是属于奇珍异宝,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又如读《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题目应该用《草船讹箭》,或者给“借”字添上引号,因为这里表示的是特殊意思;再如读《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学生认为课文写到第13自然段就可以了,后面的6个自然段可以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