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10 11: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篇1

文吴童萱(囧小兔)

读完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深受感悟。从前,我总以为一件事做不完,推到以后再做也没关系,反正时间多得是,并不差这一会儿。可是当我读过《匆匆》之后,猛然明白了时间是那样宝贵,那样来去匆匆,即使在我们说话,吃饭,洗手时也没有停过。

匆匆地,时间老人一去不复返,每当玩电脑的时候,时间从键盘上跳过;每当看电视时,时间从屏幕上闪过,可是我却从未察觉,就这样,让时间白白溜走了。

再想想自己,写课外作业时总是能拖就拖着,直到妈妈要检查时才急急忙忙去做;星期天早晨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肯出来,家长叫了半天才肯懒洋洋地起床;玩电脑时总是全神贯注,爸爸不喊就不关机……

时间过得这样匆忙,现在我们无所事事,可是老了之后又会怎么样?人生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只有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才不会当年老之后还后悔莫及。

《匆匆》读后感

我轻轻的翻开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低声读了起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多么优美,多么有哲学,真是让我震撼啊!

朱自清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写这篇《匆匆》美文时,才二十三岁,他当时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但他觉得他还是在浪费时间,他写这篇文章就是他当时心灵的写照。

篇2

【关键词】 散文;审美功能;广泛涉猎;心得感悟

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结构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多样的一种文体。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游记等都属于现代散文范畴。优秀的散文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智慧。

现行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篇幅最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学散文教学上让散文教学更大程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优化高中散文教学法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三种意识

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1、“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2、“鉴赏意识”。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转自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仅感受散文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3、“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二、发挥语文审美功能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确,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中学散文教学更是美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采用鼓励吟诵法教学,吟诵是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学生通过对散文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形象的内在意蕴,唤起学生对作品和对自身生命力的体验和确证。语言文字的东西是需要反复吟诵的,尤其是散文,一定要给学生吟诵文本的时间,因为散文生动的语言无需教师做过多的分析,过多的分析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过朗读,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学生的吟诵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的序幕,也实现了文本对学生的美的传递。同时,教师应用充满激情的声调来朗读文中富有情感的语段,用美的语调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进散文的美丽殿堂。教师自身的朗读应比磁带、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教师的优美朗读能造成一种声音在教室回荡的艺术效果。好的散文语言就如同诗一样优美,在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中,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朱自清擅长运用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加之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从而构成了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例如《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写坐在梅雨亭看到的景色时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因此,在学习时,可以先为学生描绘一副“绿意盎然”的画面,通过这个特定的审美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领悟文本所营造的美学意蕴,从而使其受到审美熏陶。

三、广泛涉猎散文课程资源

散文教学既要看到著名作家和作品,也要看到作家写作的亮点以及写作目的,抒发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突出散文文体、散文风格的多样性的,展示散文的语言艺术的。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也要重视利用课外资源。散文是美文,对于散文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散文是体现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认识的一种文体,因此在广泛学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师的课内与课外资源组合,学生的课上与课下的资源搜索,全面广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散文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大量广泛地引用相关课内外课程资源,指导阅读和写作。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直接引起教育观念、方法、手段、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将有全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掌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形式、把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原则。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需要选择校外课程资源。

2、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进度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数量要适当,课程资源要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

3、易用性(包括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校外课程资源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

4、多种感官配合原则:使用校外课程资源时,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淅,促进学生的理解。

四、要求学生写出心得感悟

篇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目的阅读的习惯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就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必要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越持久。”所以,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订,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所以要教育小学生,带着目的找书,带着目的读书。在打开读物之前,都要首先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读它?我为什么现在要读它?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2.读思结合的习惯

有的小学生,读书时就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是不对的,因为阅读必须做到口到心到。读思结合是由阅读的本质所决定的。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没有思维也就等于取消了阅读。只有将读思结合这条根本原则真正变成了读者的自动化行为时,也就是形成了习惯,才算真正把握了阅读的真谛。阅读学家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作“毫不松懈的斗争”,是很有道理的。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平时就要教育学生:阅读之时不要走马观花,而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不要草草收兵,而要掩卷而思,看看究竟有何心得体会。这样坚持下去,读思结合习惯定能养成。

3.合作交流的习惯

新课标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取长补短,分享学习的成果,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应该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却也可以在师生间展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英国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一书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的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合作是可以通过习惯养成的。越善于合作的人,越喜欢寻找机会与人合作。一旦这种合作交流的阅读习惯养成,你就随时可以找到可质疑问难的老师和共同切磋的学友了。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1.浏览法

学生如何在相关的图书中找到所要的信息?浏览法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可以利用浏览的方法,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篇幅大的文章、次要的文章,也可以用浏览的方法,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还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览有关的图书,或上网浏览,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录下来。这样,不但丰富了语言积累,而且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精读法与浏览法是相对的,它要求对课文或重点片段或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汲取文章的精华。小学里的很多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含蕴深刻,需要精读深思,细细品味。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语言的优美,文思的巧妙,感情的细腻,由此感受作者的彷徨、无奈又惋惜的心理。这种诗一样的情怀,用讲解和分析是感受不到的,通过朗读却可以感受得到。同时《匆匆》文句优美,句式整齐,富有韵味,可以让学生默写、仿写,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由此,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恰如其分运用。

3.悟读法

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阅读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形成主体性阅读的途径。实践证明,主体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

意义。

篇4

关键词:同堂异步;基础教学;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同堂异步的教学理念,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在语文基础教学中实施同堂异步

在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呈现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根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看不到语文的价值。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最直接的结果是在同一课堂上,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分层教学,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平台。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为了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保证同堂异步课堂的顺利实施,在授课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B层、C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A层教学方法

这一层的学生主要是优等生。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自主学习模式。(1)让该层次的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2)我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自主学习的效率;(3)我还鼓励这部分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亲情的课外读物,如《疯娘》《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爱父亲 一个农民父亲》《第一次抱母亲》等优秀的文章,进而使学生在独立的感悟中体会亲情的价值,感悟父母的伟大。

2.B层教学方法

这一层的学生主要是中等生,他们相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自主性较差。所以,我采取的是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一件事?(2)全文四次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3)为什么说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4)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文本,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C层教学方法

该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引导。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跪羊图》这首歌,渲染气氛,使学生在动人的歌词中体会父母亲情。同时,形象的展示也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将精力集中到课堂当中,接着进入正文的学习当中,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愿意走进课堂学习当中,从而使学生获得纵向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水平,最终,使学生在同一堂课中获得不同的进步。

二、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同堂异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化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势必要采取同堂异步,以促使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写作小组。如,优秀作文交流小组、基础作文交流小组。

优秀作文交流小组主要是由写作基础扎实的学生组成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不受命题性作文或者是材料性作文的限制,自己随便写。可以写自己近期对某本书、某部电视剧的读后感和观后感;可以写自己的一些感悟,如母爱、父爱、生命等。当然写作形式也不会限定,可以是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甚至可以是诗歌等等。这样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基础作文交流小组主要是由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学生主要还是写一些命题性作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方向。而且,还要引导这部分学生写周日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当然,不论是哪个小组出现优秀的文章,我都会拿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让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大幅度提高。

五根手指,各有长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实施同堂异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获得展示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 悦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7-01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教师知指导下,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本文就从对小学生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入手来谈谈在这方面的感想和做法。

二、激发阅读兴趣,喜欢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大家知道,学生通过阅读习得语言的过程大抵如下:首先通过自主阅读接触感性的语言,然后对其进行反复品味、鉴赏,并寻找、发现语言背后的东西 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奋、愉悦、心领神会的满足,最后认可、接纳语言,并使之在头脑中存储起来,为今后的语言活动提供养料。

1.激励学生乐读

学生如果乐于读书,积极主动地探求思考,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设法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吸取知识的阳光雨露来激发他们读书欲望。

2.引导学生善读

学生不仅要乐于读书,而且要会读书。特别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要告诉他们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有的文章要精读,要一个字一个词细细地读,仔细品味;有的文章要略读,一目十行,了解大意即可。要善于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去体会文章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读有所获,读有所得。

3.提醒学生记读

“记读”就是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手到、脑到。对于精彩的词句和语段,要用摘抄本把它抄下来,要用一定的时间对笔记本别好的内容进行背诵,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模仿、创新的原料。对于感受很深的文章还可以写下读后感。教师最好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摘抄本检查,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因为时间一长,学生的语言仓库里就会有充足的“粮食”,“肚里”就会有充足的“货物”,到那时写作将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高。

三、挖掘文本的美,感受美读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无处不在,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各具特色。它存在着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画面美、音乐美等。如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语言美和画面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没有用心去创造美。如果学生真正品味到了语文的美,上课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定会有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不再沉寂,效果岂能不好?

四、运用美的语言,创造性美读

诗一般的语言美。诗一般的结构,还要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是“催化剂”,它能直接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唤醒学生的各种体验。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或风趣幽默,或简洁凝练,或豪放激越,或婉转清新……那么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所授的知,所传的道的同时,定会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比如在讲一抒情散文的时候,老师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就能唤起学习读的欲望,使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真正实现客观有效的教学。要想做到语言美,这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做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尊重学生的知识再创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作文素材缺乏素材积累方法

高中学生作文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作文教学中,最让学生痛苦的是无话可写,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将写作方法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把老师讲的技巧掌握得非常熟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样点题,但在学生的笔下仍是“枯井干泉”,学生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是作文素材太少,如何给学生“下锅米”,成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因此,指导学生获取充实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来作文素材这源远流长的涓涓“活水”,才能使学生“有米可炊”,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样积累作文素材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 语文课本,作文素材取之无尽的宝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蕴藏着丰富的作文资源。

课本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你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作文教学中,我们坚持把课本作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来源之一。

例如学到了《离骚》时,我给学生简介了屈原的生平,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在一次作文中,学生以屈原投江的事例论证正确的选择的作用,可以使人名垂千古,是正确的、伟大的。课文里有大量的素材供我们使用,这些素材都是我们平常熟悉的课文知识,让学生明白他们都是写作的材料,更有利于他们去积累了,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积累途径。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

另外,也可教学生化用名句、名篇,点石成金。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实也包括语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时可以引用这些平时积累的名句、名篇,而且这种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苦心人,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语文素材,写作时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且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我们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二、 现实生活,作文素材用之不竭的源头。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关注自身生活。自身生活是我们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就看你能不能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立足自身生活,就是写好自己,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或看法,挖掘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关注家庭生活。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对家庭生活我们最熟悉,感受最深。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是选取父亲送儿子时在车站买橘子这样一件细小的事情来表达父亲炽热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如果同学们也能像作者那样,用心观察,真心体验,珍爱亲情,热爱家庭,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文章也会感染众多读者。

关注学校生活。学校生活多姿多彩,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些散文在选材上多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蕴含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与感情的流动。如何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材料,这些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采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才能写出情真意浓、血肉丰满的作品。

三、 课外阅读,作文素材五彩缤纷的花园。

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其目标是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不过,高中学生可利用的阅读时间有限,真让他们每天拿出几小时的时间来进行课外书籍阅读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考生,作为一个想在高考中有所作为的考生,不能以“没有时间阅读”作为自己“无知”的借口,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是触手可及的作文素材来源,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都应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高三一年中,所有的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试题,就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来看,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科技文阅读可以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毋庸赘言。

近年高考作文亦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例如, 200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忙》, 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以上阅读积累可指导学生以摘抄、读后感、剪报本等形式留存、交流。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中恰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生活化,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并提高课堂效率呢?

方法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想象情境,激发丰富想象。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积累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快乐地学习。例如:在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后,我问学生:"课文里描绘的春景美不美?在你的心目中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了。"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刚刚抖落冷酷的冰雪,刚刚穿越逼人的寒风,春天的微笑还很矜持。""春天似乎突然给久久郁闷在冬天里的人们一个明朗的心情,并给寒冷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更有一位同学细致地描绘了"春雨图"--"几许轻微的水滴声,清晰、动听,仿佛一首有着轻快旋律的歌曲,又像一位满腹心事的少女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说得多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出来了,把积蓄在心中的感想说出来了,把学习发言的积极性、生动性调动起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随即被激发出来了。

方法二:模拟角色,利用角色扮演,创设表演情境。用表演艺术营造的课堂情境,近于游戏的性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古人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模拟一些动作,或分角色加以表演,那么学习的过程就变成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例如: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中,让学生扮演皇帝、大臣和骗子等角色,学生非常踊跃。在课本剧情境的影响下,既练习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例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文中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学时让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结合语言,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

篇8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现象却普遍存在。而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是最突出的表现。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怎能写出好的文章呢?素材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现在一些学生常常感叹生活单调乏味,其实我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积累。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形成丰富的生活积累。

1.1关注学校生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那里有他们熟悉的优美环境、和蔼可亲的老师和朝夕相伴的同学。校园里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也可鼓励学生将校园的美景拍摄下来,并配上生动优美的解说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肯定会发生一些令我们刻骨铭心的事或精彩瞬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魏巍就是把他与蔡芸芝先生相处的几件平凡的小事,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成了《我的老师》,感动了亿万读者。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运动会、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经过刻苦训练、激烈比赛,既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活动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付出也有收获。由于这些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来必定真实感人,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源头活水"吧。

1.2关注家庭生活。家是我们每个人温馨的港湾,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都是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只有在家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那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家庭生活也是五彩缤纷的:亲朋好友的节日聚会,家人结伴休闲旅游,甚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或者饭后的散步,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那些感人的细节,获得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莫怀戚选取生活中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生活细节,写成了《散步》这篇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优秀散文。

朱自清先生抓住了父亲的"背影"这一细节,写出了体现浓浓父爱的《背影》,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1.3关注社会生活。顾宪成曾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社会",还要关心"大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认识了一大批"最美"式的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这些先进人物事迹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也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到机关、餐馆、医院、厂矿等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社情民意,感受一下近几年来我国党风、政风、民风的巨大好转,增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与责任。

2.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都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还能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阅读积累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2.1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收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时文美文。这些文章无论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谋篇布局、表现技巧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研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环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领悟。比如同样是写"母爱"为主题的文章,《秋天的怀念》侧重于对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母爱。而先生的《我的母亲》则是侧重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影响,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母爱的。同样是写小人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而杨绛的《老王》则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像老王一样的不幸者的关怀。通过"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

篇9

一、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脸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初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

二、注意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性表现出了学生语文水平发展的平衡性,表现出了学生平时对各种知识的积累程度。课改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里的积累包括语言词汇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积累,也包括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累。为了让学生找到作文的入门之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得更好,在素材的积累上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博览群书,增强文化底蕴;二是留心生活,丰富个性体验。前者是间接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阅读。后者是直接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

对于间接经验的积累,我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上的指定篇目外,还让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为避免学生进入阅读的误区,我向学生推荐了“历史知识”“名人传记”“思维训练”“自然科学”“科幻小说”“散文名篇”“民间文学”“美文欣赏”等类书籍,还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精美的诗文作品,并有计划地召开读书交流活动,使书中的优美句段、经典篇章内化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素材。

三、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燕赵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优秀作文选》、《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四、灵活处理教材,激发习作兴趣

1、灵活处理习作内容。在教材中要求学生写的一些内容学生不熟悉或不感兴趣,可以进行调整,写学生乐意写的内容,让学生感到这才是自己的需要,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去,主动写作。

2、灵活调整作文的时间。学生此时对这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就不一定要等到上作文课时再写,可以随时作文。

3、校内外结合,灵活调整作文的地点。作文课可以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校园、校外进行,要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

五、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六、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在学习了《人民大会堂》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我们的家园》;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七、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篇10

在现代文学史上,许多文学现场都承载着作家的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个体生命经验是作家初入文坛的主要创作素材,这些文本中的生活记忆在作家的生活居所等文学现场中都能寻得痕迹,而文化记忆又将他们的作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些带着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文学现场多为名家故居、山水故园以及地域风俗场域,如鲁迅在绍兴和北京的故居、郭沫若在北京和乐山的故居、老舍在北京和山东的故居、在天津的故居、张爱玲在上海的故居等。这些名家的故居遍布祖国各地,既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基地,又是现代文学专业文学现场的勘察和回归的教学基地。虽然不能在每一位作家的故居都进行现场教学,但是可以结合文学史有计划地就近选择。如讲第二个十年文学史中“东北作家群”作家时,哈尔滨地区的学校便可以选择地处阿城区的“舒群故居”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对故居的考察,了解舒群早年家庭生活的艰辛,以此来分析其小说中浓重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选择呼兰区的“萧红故居”,通过对后花园、磨坊、储物室等处的游览来走进萧红的精神世界,以儿童视角体味童年萧红眼中的乐园,再现吃黑天天、帮爷爷踩格子、爷爷锄草她锄苗的捣乱、和小朋友烧鸡蛋的乐趣。而在讲萧军时,锦州地区的学校则可以选取萧军故居来现场教学,为学生再现“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的萧军精神和各种义举。同样,在讲述这些作家作品时,其笔下的秀美山水也同样可以进入现场教学。根据所处地域,组织人数或多或少、行程或长或短的郊游、笔会,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中,如湖南学生可选湘西凤凰古城,浙江学生可选绍兴水乡,北方学生可选长城关隘,东北学生可选白山黑水、松花江畔。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益配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这种回归文学现场的教学模式,“是以文学家个体或群体的文学生产空间及其地理位置为坐标,以处所带动时间和空间,展开作家心灵、写作状态、文学地貌变迁的寻觅之旅”[2]。其作用在于,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从而达到对高师学生学科品质的养成。

二、基本技能的训练:回溯式同题训练写作教学模式

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是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技能是一种个体体验,但是这种体验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3]。在文学的学科素养中,基本技能指的是心智技能,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和听话能力”[4]。在高校中文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是文学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需分类进行精读和泛读。教师要列出读书目录,对于重点作品必须精读且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要发现问题,养成思考和研究的习惯。对于泛读作品的文本,只需要了解作品梗概内容、主要人物关系、主要人物语言即可。对于泛读文本可以以学习小组或寝室为单位共同阅读,即每周小组或寝室每人读一本作品,周末以座谈的形式交流讨论。这样,便实现了对泛读文本的多人多本阅读计划。相比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更加重要。在现代文学的教学中,回溯式同题训练写作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回溯式同题训练写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范本,回归既定的文学场域,设若置身于该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以其生活及文化心态来面对同一题目进行创作。如对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戴望舒的《雨巷》、李辉英的《最后一课》等篇目同题训练写作,面对同一题目写自己的慈父、熟悉的雨中巷道、某科的最后一课等。而后将自己的作品和同题作家的原文比较,找出二者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提高了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深邃的思想见解”[5]。通过比较,学生既能看到自己作品的优点,又能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从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三、基本经验的获得: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高师学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高师学生的教育实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获得从教的基本经验。事实上,高师每一门课程都应该配合教学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教学经验。对于高师学生来讲,课堂教学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得到知识,而学生又可以把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因此,基本教学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大学教师有“‘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权利,求取新知的学生则拥有‘学习自由’的权利”[6]。就中国现代文学来讲,课堂师生位置互换教学就是一种基本经验获得的一种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变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是真正还原学生的“学习自由”。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现代文学课堂上有计划地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教授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而教师则以学生和评委双重身份提问并总结。对于学生,采取自愿、择优的原则。对于学生教授的作品,要选取难易适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师生互换的课节不宜过多,并且只能占每节课的不超过一半的时间。学生在教学时,要完全按照正规的教学步骤进行。在教学结束后,班级同学要就其所讲课程的教学内容、板书、教态、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最后,师生再一次置换位置,由教师对该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点评并总结,点评既要包括学生所讲的作品内容,又要包括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评一定要以鼓励、赞赏为主,不足则是在鼓励基础上的建议。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促进讲课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掌握所教授的文学作品。为了讲好课,学生势必要较以往更认真地阅读文学文本。为了使所讲内容有一定深度,必须要查找尽可能多的相关研究资料。如在讲老舍的《骆驼祥子》时不仅要认真研读小说,还要查阅研究该作品的相关文章,了解老舍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意义,分析虎妞身上的恶魔性因素等。而在讲沈从文的《边城》时,还要查找湘西世界的材料,阅读相关的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分析沈从文边城世界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讲好这二十几分钟的课,所看的资料要较没有讲课的学生多出很多,其收获自然也是最多的。其次,教师在点评的时候还能进一步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没有讲清楚、弄明白的地方,还能帮助学生纠正教师技能方面的不足,如板书、教态、语言表达等。同时,学生在教学时的某些优点也能给教师以一定的有益的启示。再次,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收获。他们必须认真听讲,只有这样,才能按教师的要求为讲课的学生提出建议,才能从讲课学生的身上发现优点和不足,用以取长补短,修正自己。在这里,“学生一半靠教师教一半靠自己学,师生互相促进,教学彼此相长”[7],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印证了这一教学规律。

四、基础知识的学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式教学模式

作为学科素养核心成分的基础知识,是构建科学、完整、合理的学科素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学科成分。高师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与非师范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不同,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相近,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内容本身,二是外在的学科教学法知识”[8]。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主要是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法知识可以通过教法课程和师生位置互换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完成。通常,我国学校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获得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讲授,二是学生的自学。然而一些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却与之恰恰相反,仍然是教师讲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混淆了课堂教与学的主次关系。针对现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现象的发生。现代文学是一门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主要包括文学史、作家论、作品论等三个部分。对于各部分,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和考核等不同形式。文学史和作家论部分多为客观基础知识,这部分在教师简单指导后由学生自学,高师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要定期通过提问、考试等形式考核学生自学效果,并通过评价体系量化为平时成绩。对于作品论部分,教师在讲解后还要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并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做到“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①。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