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视频范文
时间:2023-03-17 08:2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朗诵视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诗歌朗诵;初中生;措施
诗歌朗诵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诗歌朗诵是一种口语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驾驭语文一种能力。诗歌朗诵作为语言朗诵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朗诵(散文朗诵、文言朗诵等)一样的功能,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性,诗歌朗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其他朗诵无法取代的功能。因为最早的诗歌就是音乐,所以,诗歌具有先天的音乐性,尽管现代诗歌已经和音乐渐行渐远。但优秀的诗歌朗诵,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颤动,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纯粹。诗歌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出来的声音,它真诚纯明,仿佛婴儿的啼哭,仿佛天籁,正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优美的诗歌朗诵可以纯洁心灵、丰富感情、变化气质、陶冶情操、润泽生命。优秀的诗歌朗诵,需要朗诵者运用独特的诗歌领悟能力,而且在唇齿之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听众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能够受到感染,融入诗歌情境,感悟诗歌魅力。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朗诵能力的自觉意识。倘若教师的朗读水平较差,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应该在业余时间,极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无论是平时的教材讲解,还是试卷分析,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意识。教师不仅要在身体姿态上挺胸抬头,科学把握朗诵节奏,注重朗诵的轻重和抑扬顿挫,还应该注意要身心投入,真正地让学生叹服,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纠正他们认为诗歌之矫揉造作的观念。
除了教师自身朗诵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教师做出相关措施,致力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培养上。
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青海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他们将爸爸叫阿大,将“叔叔”叫“爸爸”,将“在哪呢”说成“阿扎里”。所以,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这是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的第一步。如“zh,ch,sh,z,c,s”的区分。实际上,教学生正确发音的过程,也是他们第二次学习说话的过程。学说话实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除了唇音完全模仿以外,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张汉语发音表,使之熟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区分。在教授初中生的发音上,尽管这不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青海市地区的特殊,多数小学教师口语素质差,这样,纠正学生发音,使之正确说好普通话,推广国家普通话的任务就落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头上。在课上,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发音时,让他们对着镜子发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
学生正确发音之后,就要教给他们诗歌科学朗诵的要领和方法。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赏青海抗震救灾的义演晚会,主要是看诗朗诵部分。因为这是权威的视频样本,朗诵者是国家一级的朗诵演员。学生的音色不一定要好,但朗诵的情感是必须要饱满而真切的。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在朗诵时,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同时,教师还要很好地为学生设置诗歌朗诵的情景,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所以,在学生准备朗诵前,为他们挑选好适合的音乐和背景,使之真正有效地将身心投入期间。在课下,多给学生以辅导,如重读音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玩味的。
同时,多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班内小型诗歌朗诵、学校内的演出、广播站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
篇2
活动日期: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活动地点:**
活动目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具体内容如下:
(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
2.包粽子
(主持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
2. 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三)诗歌朗诵
(主持人):**,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
第一:xx朗诵。
第二:小组朗诵。
第三:女生齐诵。
第四:男女朗诵。
第五:大家齐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舟录像。
(主持人):**,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视频。)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吃粽子
请评委根据粽子的样式,口感评价。并且评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会吃粽子大王。
八、领导讲话:
篇3
活动日期: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活动地点:**
活动目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具体内容如下:
(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
2.包粽子
(主持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
2. 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三)诗歌朗诵
(主持人):**,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
第一:xx朗诵。
第二:小组朗诵。
第三:女生齐诵。
第四:男女朗诵。
第五:大家齐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舟录像。
(主持人):**,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 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视频。)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吃粽子
请评委根据粽子的样式,口感评价。并且评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会吃粽子大王。
八、领导讲话:
**,今天的端午节过得很有意义。**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对我们活动的热情参与。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七、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
1、故事概况。
(1)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3)伍子胥的忌日
篇4
xx县委文明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明办关于在清明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下发文件,广泛发动动员机关各单位、各学校、社会各界人士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积极参与“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现把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为引导未成年人缅怀先辈、学会感恩,学习历史、传承文化,铭记责任、向往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xx文明办下发《关于运用重要时间节点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仙委文明办〔2017〕4 号)和《关于开展“网上祭英烈”清明主题活动的通知》,同时在xx文明网和“文明xx”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广泛的发动和宣传。积极组织全县各中小学生登陆登陆福建文明风、莆田文明网、xx文明网等相关网站和福建日报客户端“新福建”参与网上祭奠活动,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引导未成年人缅怀先烈,慎终追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人生志向。
二、开展“网下祭扫”活动。清明节期间,组织各界人士就近就便到xx县革命烈士陵园、于洁烈士展览馆、枫亭蔡襄陵园、革命战争纪念地、重大战役发生地或烈士陵园、烈士墓地祭扫、献花和宣誓。驻仙消防、武警部队官兵、九仙溪公司、xx公路局分局、xx县检察院、xx县公安局等单位及xx华侨中学、金石中学、xx实验小学、鲤南中心小学、xx一中、xx二中、坝下中心小学等学校的中小学生前往xx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参观烈士事迹陈列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于洁小学组织学生到紫泽社区的“王于洁烈士纪念馆”打扫卫生,枫亭中心小学、枫亭开发区中心小学到枫亭蔡襄陵园祭扫,园庄中心小学到龙后山烈士公墓,缅怀先烈。县审计局党支部组织青年党员干部在麦斜岩革命老区遗址接受党史教育、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三、举办诗歌朗诵、主题班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等主题活动。xx县委文明办、xx县教育局广泛发动各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诗歌朗诵、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主题活动。xx斜尾中学、第二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开主题班会、制作黑板报;枫亭镇关工委在蔡襄纪念园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全镇各中小学参加,受教育的中小学师生达2500多人;鲤南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自制小白花;溪尾小学召开《文明祭奠 绿色祭奠》专题讲座;二实幼通过故事讲解、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清明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识并组织学生制作清明果。在各种主题活动中让未成年人感念先烈、先贤、先人,慎终追远,提升道德修养,引导未成年人感受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独特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提升民族自豪感。
篇5
[关键词] 情为先导;课堂导入;阅读教学;教学设计
“情为先导”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设计原则之一,其含义是:以情感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进入文本,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完成情感的谐振。积极美好的情绪体验将让学生对未知文本产生憧憬和想象,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情为先导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更多体现在课堂导入部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虽然耗时不长,但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超脱现实生活的羁绊,进入文本设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感悟、情感评价,从而获得情感愉悦。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遵循情为先导原则来进行课堂导入呢?
一、确定情感载体,找准情感代入文本的突破口
情感一直都是创作与阅读接受的核心因素,但七年级学生知识、经历、情感经验都较贫瘠,而且“无情化”阅读比较普遍,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的障碍。不过,七年级学生仍处于“情胜于理”的情感发展阶段。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必须借助某种事物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顺势进入文本预设的情境,才能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形象、读出情感。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笔者播放了《骊歌》《友谊地久天长》两首曲子,让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情感差异,并联系他们小学毕业的离别、进入初中的实际生活经历,从“告别小学、告别童年、告别爸爸”进入文本。
二、对情感载体形式的选择
诗歌朗诵、歌曲、图片、影像等形象直观的事物,辅以简洁的语言文字介绍,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播放电视剧《解放》“最后一次演讲”的视频片段,展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代表作《红烛》《死水》,并在范读后让学生朗诵《死水》,这样可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其人其事,理解作者臧克家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就会油然而生。
使用音频、视频文件最大的好处是直观,可从听觉、视觉上直接调动学生的情感。但也有弊端,这种情感比较表面,需要借助语言进行简要说明,将情感内化。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记住语文是文字的、抽象的艺术,使用音像文件要慎重;如果要用,在音频文件、视频文件都有时,优先选用音频文件。
三、情感载体与文本主题的关联
七年级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有一些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情感导入有一个作用,即通过情感的驱动作用降低阅读接受中的理解难度,其前提是情感载体与文章主题存在某种关联。上《绿色蝈蝈》时,城市的孩子大多没有听过蝈蝈叫声,于是笔者播放了蝈蝈叫声,并朗诵济慈的诗歌《蝈蝈与蛐蛐》,用诗歌主题“蝈蝈的叫声是大地的吟唱”来引出问题:作者法布尔对于绿色蝈蝈以至于整个昆虫世界,抱持着怎样的情感呢?由此进入文本学习。
四、课堂导入的方式应考虑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
篇6
关键词:外国文学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学生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70-02
2001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规划和要求,自此,不少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采取了中英双语教学模式[1]。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受教师、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外国文学双语教材缺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很难真正得以落实与贯彻。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现实条件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以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要求与目标。
1 自编讲义完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外国文学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与朱维之等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以文学史的形式对外国文学(主要是西方文学)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与文艺思潮进行介绍与分析。此类教材均为全中文,无法适应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需要。而由于国外几乎没有与我国高校“外国文学”直接对应的课程,因此,也很难找到一本英文版本的《外国文学史》。在此客观条件下,外国文学课程的老师有必要通过自编讲义的方式来弥补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材的缺失。自编讲义的内容既要以现有的外国文学教材为基础,又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
一是文学术语与专有名词的英文表达。外国文学课程中涉及到多种文学体裁与文艺思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标注这些术语的英文形式,以及提供英文定义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如神话(myth)、史诗(epic)、文艺复兴(renaissance)、浪漫主义(romanticism)等。此外,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名,甚至作品中人物的名字,由于其名字本身已经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也应当补充其英文表达方式,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化。希腊神话中重要的神祗的名字,如太阳神阿波罗(Apolo);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的名字,如代表了俄狄浦斯情结的俄狄浦斯(Odepius),代表了自恋的纳西斯(Narcissus);已经成为英语语言文化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专有名词,如替罪羊(scap
egoat)、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等。
二是作品原文或作品的英文版本。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原文来更深入地感受与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翻译被视作一种再创作,学生将翻译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性阅读,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体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作品英文版本的选择应以文学史为线索,以教学重点为导向,并兼顾学生实际英文水平。如古代文学部分,英文版本的希腊神话故事、圣经故事,伊索寓言等;文艺复兴部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戏剧作品原文节选;19世纪部分,浪漫主义诗歌、哈代的作品等;20世纪部分,象征主义诗歌、表现主义代表作品与荒诞派戏剧节选等。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一些篇幅较长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
三是英文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更高一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英文(口头与文字)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进行赏析与评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补充一些地道的英文文学评论,来丰富学生的语汇与表达方式,以及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好地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文学评论家的评论角度与思维方式。
2 配合双语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不是简单的师生的过程,而是包含了师生、生师,以及学生之间三重向度。要真正实现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要求与目标,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2.1 讲故事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主要是叙事文学作品,以神话、史诗、戏剧,小说为主。对叙事文学作品进行介绍时,老师可以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配合原文节选片段,用英语来讲故事,如希腊神话与圣经故事的讲解就可以用英语来加以表达。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配合图片与视频,使其更加形象生动;或交由学生在课堂上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演绎;或将故事讲述与表演相结合。用英语来讲故事,既能促使学生养成阅读作品原文的习惯,并运用英语来进行表述与自我表达,使双语教学真正得以贯彻,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诗歌朗诵会
外国文学课程中也涉及到不少诗歌作品,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与体会英文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可以有针对性地举行英文诗歌朗诵会。如在讲解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时,可以选择一些代表诗人的作品,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的诗作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艺术直觉,在课堂上进行朗诵与赏析。学生在进行演绎时,可配合PPT、音频与视频,让整个课堂沉浸在英文诗歌独特的艺术氛围中。
2.3 角色扮演
西方戏剧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一大重点,如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荒诞派戏剧等。对戏剧作品进行讲解时,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最直观地去感受与品味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以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为例,教师可以选择莎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喜剧部分的《威尼斯商人》、悲剧部分的《哈姆雷特》《麦克白》,将英文剧本提前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外精心准备后,在课堂上进行英文戏剧表演。学生可以选择以旁白配合表演的形式演绎整个剧本,也可以在对故事情节进行完整交待的基础上选择片段进行演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著进行部分改编。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引导表演者阐述其对剧本情节、人物、主题等的理解,并与观众进行探讨,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角色扮演不仅能使学生自发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戏剧作品,并对作品及相关创作背景、创作特点进行拓展阅读,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英语表达能力,让双语教学在生动、形象、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真正得以贯彻与推行。
2.4 英语时间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双语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专门的“英语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学生与老师必须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时间”可持续5~10分钟,在此期间,师生可以就讲过的内容进行提问与讨论,还可以对作品进行一句话评论等。“英语时间”的设置有助于强化双语教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客观上会产生两大负面效应:一是平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勇于表达自我的学生,其表现没有获得足够的肯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会助长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风气。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核心在于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双语教学过程中来,主动阅读作品原文,掌握文学术语的英文表达,能够用中英双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通过自编讲义完善教学内容,尝试具有更强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外,还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首先,必须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目前,外国文学课程平时成绩大致占总成绩的20%~30%,包括了考勤、作业与课堂表现。而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主动参与日常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英文诗歌朗诵,以及课堂讨论等。相比期末书面考试,这些教学活动与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能更客观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有必要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加大到50%左右,以更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平时的出勤、课堂发言、积极参与讨论、精心策划课堂展示,以及认真完成作业等得到相应的肯定与鼓励,学生也会由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与良好的学习态度。
其次,期末考试试题必须体现双语教学的特点。期末考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又对日常教学具有导向性。试卷中加入或增加以英文提问与回答的题目,也会在客观上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双语教学。此类型题目可以以填空、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方式出现,如古典主义的英文,意识流的英文等,考察学生对文学术语英文表达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采取写作英文文学评论的方式,如要求学生对作品片段进行英译汉翻译,然后结合作品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写作英文评论。英文提问与回答的题目在整套试卷中的比例以30%左右为宜,应根据学生平均英语水平分配简单题与难题的比重。
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对双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与实践不能忽略学生英语水平、相关双语教材缺乏等客观现实因素。在现有条件下,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改良考核方式,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双语教学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篇7
诗歌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好诗歌教学工作呢?
1.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浪漫的氛围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又是我国传统文学的根,是凝聚不散的灵魂,诗歌身上充满了浪漫的元素,利用诗歌,让学生体会浪漫的生命和意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诗歌重在意象的品味和理解,因此,在选择诗歌的时候,要重点选择那种意象明确突出,凝聚思想感情明确而又很能感染人的浪漫情怀。
我以为,诗歌的浪漫分多种浪漫的形式,一种是豪情满怀,直冲云霄的豪迈浪漫,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突出表达诗人自己强烈的浪漫情怀。这样的浪漫,是诗人生命里就注满了浪漫的沸腾的血,他就是用蘸着这浪漫的沸腾的血来书写自己浪漫的生命,来抒发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呼喊。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这样的浪漫情怀时,单纯的讲解是枯燥乏味的,是略显单薄无力的,一定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的引入诗人相关的生活内容,在学生心中还原一个鲜活的诗人,这种浪漫的情怀才能为学生深刻的领会,才能给学生具体深刻的感染,并在他们心目中深深的烙上语文浪漫的特质,这是除了语文别的数理化史地政生物等学科无法企及的。例如,我在教学中选择的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我想,在浪漫主义诗歌当中,李白的诗歌是首选。虽然,诗经中或楚辞里也不乏浪漫的佳作,但由于时代的久远,远没有李白诗歌的巨大亲和力,他的诗歌朗朗上口,充满了浪漫主义才情,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其中有一首《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委婉的表达了送别的情意,但诗中浪漫的情怀溢于言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四句,意境开阔,动感十足,月是活的,云是活的,诗人用自己天生的浪漫情怀的才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舟行江上,群山随旷野时隐时现,长江奔流,明月如从天宫里飞下的明镜,飘渺的云如同海市蜃楼一样变幻莫测的仙境。四句言简意赅,用语明快贴切,一个飞字,一个结字,就把江上明月和云朵变幻描绘的如同仙境, 无疑。有了这样好的诗作,就等于事半功倍。
2.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生命的凝结,都是活生生的,极具生命力的,不能干巴巴的给学生简单地讲讲就完了,要立体的全方位的给学生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深刻的感受是个浪漫的本质。在讲《渡荆门送别》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李白经历的视频资料,里面详细介绍了少年李白仗剑游侠,几度出蜀、以及将自己的《蜀道难》呈给贺知章,贺知章惊叹谪仙并解金龟以换酒的佳话,我把一个立体的李白树立在了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李白的豪气李白的傲骨李白的浪漫个性,接着,我将带视频效果的诗歌朗诵教给学生欣赏,伴着诗中形象的画面,听着名家深情的朗诵,学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这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浪漫的理解即刻就可深达骨髓,学生们会把自己的心贴近诗人的文字,贴近诗人的灵魂。当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完,我这才让学生反复的自己用朗读的方式去体会去捕捉,朗读是在清幽的古筝伴奏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忘了这是在学习一首诗,而是在完成一种生命中一次遇,与千百年前的诗人灵魂的遇,与诗人灵魂的撞击。诗歌和学生不再是遥远的望,而是一种融合,学生也不再厌烦教师的讲解,因为教室里除了浪漫,还是浪漫,教师的讲解只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别的,教师就和学生一起陶醉就行了,碰撞行了,我觉得,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初中语文浪漫的气息。
3.丰富、延伸诗歌教学组织方式
在课外,组织读诗兴趣小组、朗诵会、诗社等。兴趣是学习的最大的助手。教师可以把课堂的诗歌教学扩展到课外,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实际中能真正的创作诗歌,欣赏诗歌。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在运用这样的形式,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篇8
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诗教”,是指班主任在实施班级德育管理活动时以诗歌为媒介,发挥其道德教化与情感熏染的功能,以使学生得以智慧的颖悟、道德的砥砺、情操的浸润、精神的陶冶、德性的完善。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指导学生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迎接高考。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复习备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时帮助他们排解学业疑难、心理困惑、情感纠结等,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实践中融合“诗教”,能起到较好的启迪、熏陶、引领的作用。
一、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中“诗教”的运用途径
1 立志笃行与“诗教”
“立志笃行”是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的先决目标。朱熹云:“百学须立志。”确立志向,制定学习目标,是高考成功的前提。1917年,24岁的青年有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一种不为檐间雀,要做万里鹏的宏伟抱负,才有后来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影响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历史进程的时代巨人的横空出世。清代大学者、思想家魏源的《晓窗》诗云:“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他巧借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之典,警示人们要立志奋发,有所作为,切不可蹉跎岁月,要有时不我待,立志济天下,安邦民,为国献身。高三学段是青春岁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的阶段,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必将消磨斗志,萎靡不振,难有好的收获。因而,预先订立奋斗目标,并将分化到各个小的阶段和环节里,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见可控的具体的实践行为,才能最终梦想成真。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的《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在这首诗里热情赞扬岩竹的正直品格与坚韧精神。它启发人们;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与刚劲坚韧的节操,才能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开拓奋进。高三学段学习必定要遭遇种种挫折、困难乃至失败的困扰、阻挠,这就需要我们自强不息,刻苦磨砺,向着既定目标毫不松懈、妥协地勇往直前,这样才能从坎坷中踏出平坦来。
2 惜时守时与“诗教”
“惜时守时”是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高三学段学习时间紧、作业任务重、考试频率、难度、广度都要甚于高一、高二学段。因此,学习时间能否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是制约高考成败的关键。高三学段的班级日常德育管理中,应把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为避免说教的枯燥,教师可援引与“惜时守时”主题相关的诗歌来进行教化。班主任应启发学生充分体悟时间的短暂与珍贵;如《长歌行》诗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文嘉的《明日歌》诗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些诗歌都强调要珍惜时间,抓牢当下。这样的古代诗歌,通俗易通,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寓教于诗,富有启发性。班主任还要经常性地开导学生要树立“勤”字当头的竞争意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劝学》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歌劝告人们年轻时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才能不致于大好青春被轻易弃置。用前贤先哲这些有关时间观的诗章来作为鞭策学生惜时守时、充实人生的媒介,富有哲理的感召力。
3 良往与“诗教”
“良往”是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要和睦,能促进学业进步,品德完善;避免因不良交往、过度交往而导致学业荒废的结局。高三学段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交往状态。班主任对高三学生“交友”的指导主要应关注以下若干点:
(1)要结交良友、益友。如唐代诗人骆宾王《萤火赋》说:“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又如,唐代诗人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中说:“以文常会友,唯德自称邻。”交朋友要交德行好的朋友,志同道合,才能相互促进。
(2)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把握好尺度;切勿因沉迷早恋而耽误高三紧张的学业。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可援引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来作为启发教育的媒介,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区分友谊与爱情的不同,指导学生理智应对悄然袭来对于异性同学朦胧的“好感”“爱恋”,树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爱情观。例如,给学生推荐诵读舒婷的爱情诗经典名作《致橡树》,让学生认识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分担痛苦、共享幸福,爱的基础不是一味奉献,而是独立平等。要让学生认识到:现阶段对某位异性同学的好感,并非真正的爱情,它只是爱情最浅的萌芽,是心中的空中楼阁,缺乏必要的稳固基础;而高中生自己尚未独立,还依赖父母,此刻努力的方向不是所谓飘渺的爱情,此刻的人生任务注定了我们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复习备考,才能最终金榜题名。成大事者必须会用理智战胜情感,在高三旅途,当你邂逅一种美丽的“爱慕”,应当好好珍惜,悄悄埋藏,积聚全部时间与精力投入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去。
此外,诸如养成良好习惯、从容调适心态等等方面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中,也可恰切引用诗歌素材,来进行宣讲、劝导、交流、沟通,使学生在诗歌语言的润泽中得到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字样、思想的淬炼与道德的感化。
二、高三学段班级德育管理中“诗教”的运用原则
1 简明凝练,自然熨帖
诗歌作为“诗教”的一种媒介,要求语言文字简洁凝练,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明白晓畅。晦涩、多义、艰深、隐曲的诗歌一般不适合用作德育教育的言说媒介。高三班级德育管理中“诗教”介入,宜自然熨帖,忌矫揉造作。所谓“自然熨帖”,就是说用以辅助德育宣导的诗歌与宣讲的主题、教育的动机存在有机的联系,又贴近生活常情常理,贴近学生置身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状况下,援引诗歌宣教,才能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班主任平时有意识地收集编制“诗教”素材资源库,整理“诗教”案例,写作“诗教”反思随笔等等,都是积累诗教媒介素材的重要途径,厚积方能薄发,才能让“诗教”逐步趋向自然熨帖。
2 找准时机,方式多样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三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诗教”应契合时机,对症下药,切忌生硬说教。例如当学生在阶段性考试中遭遇不测的失败倍感颓唐丧气、郁闷不已的时候,你可以引用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南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期。”给他发一条劝慰的短信,或者在恰当的时候送给他一张写有该诗的卡片等等,或者让他来朗诵这首诗,并阐释阅读感悟,从而迂回地启引他走出考试暂时失利的阴影。再如,某一喜欢读书的女生遭遇一段朦胧情愫的突袭正有分心学业的危险,在“如何正确与异性同学交往”的主题班会上,你让她来朗读席慕容的一些抒写青春情感的明丽清新的诗歌,并在读后的教师评点环节见缝插针地予以简要告白,提醒她学会珍重,专心学习,让理性驱散朦胧好感的雾霭。“诗教”时机的选择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因主题的不同而恰当把握。
“诗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班会课的专题宣讲中,由教师引用某一诗歌来辅助说理;也可以是在晨读、课前三五分钟,通过经典诗歌欣赏的方式,诸如配乐诵读音频、诗歌朗诵动画视频等等呈现形式,给予学生美的熏染,使其欣赏中得以默会;还可以利用短信、QQ、跟帖、电子邮件、明信片、贺卡、手写书信等等信息传输工具在与学生个体交流时,恰当征引诗歌,给学生以点拨,使之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顿悟;再如开诗歌欣赏会、诗歌朗诵会、节日(生日)送诗祝福、经典诗歌阅读笔谈等,都是好的方式。总之,让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的言说变得更具柔性的力量,能切近学生心灵的底页,给他如坐春风之感,自然而然地在诗意的语言中受惠,是应该积极去探索的要事。
3 持之以恒,注重内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诗教”介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坚持细水长流,潜移默化。要让学生在长期而细腻的“诗教”滋润中明理悟道、怡情养性、存真去蔽、祛恶扬善,将真善美的识见固化下来,外塑为可见的行为、形象与气质。欲达此目标,需要班主任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努力创设、精心营构诗意的氛围。这一点,语文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当充分发挥诗歌的心理诊疗功能,让诗歌的灵光照耀学生。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基本由必修课主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要构建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就必须结合本地区及本校的特色综合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能与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便建立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以教材为核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载体,更是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要善于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拓展同类题材作品,开发经典文学作品导读课。苏教版教材是按同一主题编排成一个模块,我们在进行模块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同一模块,同一主题”的特点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例如,必修二第一专题是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在学完《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章后,可以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汪国真的相关诗歌等同类主题的作品引入选修课堂,开发出“吟唱生命永恒的赞歌”经典美文导读课。
2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活动体验”是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苏教版必修一的专题一是以“吟诵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模块,这些诗歌基本都是适合朗诵的。我们可以适时开设“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获得陶冶、启迪。在讲完戏剧后,可搭建“戏剧小舞台”,让学生把《雷雨》搬上舞台,也可以把《祝福》等作品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表演。还可举办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为学生打造更多的参与平台。语文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课中,让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文学实践课中有更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
3以教材中的部分篇目为依托,引入视频这种课程资源,开设影视作品欣赏课。教材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已经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比如《祝福》、《边城》、《雷雨》、《红楼梦》等等。我们可以多途径地合理使用这种课程资源:观看著名影片,阅读经典名著;观看同名电影,激活语文课堂;整合电影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另外,也可以将名家的讲座视频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补充。比如在讲授《论语》时,可以把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的相关视频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观看,会加深学生对《论语》这部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二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瑞安市有大量的风景名胜古迹,也有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一:开设以“寻访瑞安名迹,感受民风民俗”为内容的研究性课程。走进瑞安地域文化遗址,研究江浙文化的起源;走进古建筑,研究江南古镇的建筑文化;走进瑞安的古桥,研究江南水乡的桥文化。所有这些资源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必将为语文学习带了新的气象。
第二:开展以“寻访文化名人故居,名人文化进入课堂”为内容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浙江省内的文化名人非常多,这些文化名人及其作品,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通过对名人故居的实地参观,认识名人生活过的地方,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这也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发挥地域的优势,将名人故居与名人文化结合起来,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
三充分利用宝贵校本资源,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又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教师可以把语文课堂搬进阅览室,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和帮助。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资源的优势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网络走进课堂。
3.利用学校的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 “金秋读书节”“古诗朗诵比赛”“纵横辩论赛”等,都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结论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为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总结,重视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教学中不断地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
参考资料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教育学刊,2004,(4)
篇10
诗歌教学要将朗读放在重要的地位,要引导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与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2.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学生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引发思考
1.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你所知道的能表示“死”的有关词语,(如:夭折、亡、牺牲、就义、寿终正寝、捐躯……)并和大家简要交流这些词语表达的不同的含义。
2.一个“死”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词语也表达了对死者的不同态度。同样是死,但是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你们的脸上写着困惑,也许你们在质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中国当代诗魂”的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设计意图:从检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入手,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从“死”字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直奔诗歌主旨。】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努力将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朗读,检查自学效果。
(预设:“呵”的读音估计会有问题,相机帮助学生读准“呵”的读音。)
3.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小节写的?能找到这首诗歌的关键句吗?
小结:朗读诗歌,首先应该读正确、读通顺,并且要善于抓住诗歌的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的重头戏在于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是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关键句是指诗歌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教师要相机总结找关键句的方法。】
三、品读诗句,领悟学法
1. 出示关键句,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所发现。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预设1:这两句写了两种人,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出来。(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预设2:发现“死”与“活”的不同含义。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预设3:初步感受对比的写法。
2.反复朗读,读中传情。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小结: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我们将冰冷的文字读出了温度,读出了内涵,读出了作者的心声。请大家就用这样的方
法继续学习,读出作者的
心声。
【设计意图: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能用声音传情的条件是读懂诗歌的内涵,揣摩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发现的时间,保证他们能在反复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并逐步用朗读再现这种情感。】
四、自学诗歌,朗读传情
1.这首诗歌一共七个小节,请你自己用刚才领悟到的学法,自学其余六小节。用你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努力读出作者的心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汇报。
(1)诗中处处有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相应诗句并进行对比朗读。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我们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发现鲁迅的影子。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一次都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却有鲁迅的影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这一表达特点。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的镜头。如“情愿做野草”,联系鲁迅的作品《野草》,感悟鲁迅就像野草,他活着就是――(生接读“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如“人民永远记住他”,联系这首诗是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的时候写的,不仅仅是当时,就是现在,鲁迅先生逝世70多年后的今天,《亚洲》周刊仍然把鲁迅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鲁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将永远记住他!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将课内外对鲁迅的了解做一次全面整理汇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并且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3)感受生活中鲁迅式的人物。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诗中虽然一次都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鲁迅的身影。为什么作者在诗歌中不出现鲁迅的名字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纪念鲁迅的同时,还要歌颂很多像鲁迅一样的人。)
【设计意图:以自学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充分感受诗人以凝练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就应该是为了多数人能更好地活。作者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4.观看视频《有的人》诗歌朗诵,感受名家朗诵的
魅力。
5.学生再次进行朗读展示,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名家示范朗读放在最后,其实是给了学生更高的努力目标。学生在享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之后,他们的朗读积极性会更高,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也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的含义。】
五、拓展训练,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