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6 05:4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

篇1

kids (who bring you a complete life)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you care so much

that anything he wants

comes before your own desires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is so much in need for your aff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at

no matter what is bothering him

you‘re willing to do anything to make him smile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is so dependent on you that

no matter what obstacles you face

you have to be forever confident in front of him

giving him the sense of security

When you have a kid

whatever your goals are for your life

you’re so willing to put him ahead before all your goals

sometimes even give up your dreams for his needs

but you‘d consider yourself lucky indeed

being in love with someone in this wide world so deep

you try to make everything easy for him to grow up into a loving,strong adultThank god for giving me this chance

let me experience what love,giving,and voluntary sacrifice are all about

After all of the things I’ve done for him

who changed my whole world dramaticly

篇2

每当听到这句话

都有一种莫名的悲伤......

五千多年的泱泱大国

如今......

渊源流长的唐诗宋词元曲

诗歌除外

叹!

惜了李白的低头思故乡

辜负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那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

难道要在四个字间化为乌有?

华夏民族的龙的传人啊

同伟大的古人

应该是一个躯体

一的精神!

同样的黄皮肤

验证了我们应该心连心

难道诗歌除外就代表我们文明了吗?

社会虽然在进步

可在科技化的生活中

谁还在真正的吟诵古诗

谁还能真正体会它玄妙的意味

进步了

但不能忘本啊!

虽然还在学习历史

可他却离我们远去了

死板

死背

有何用?

就如没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空了心

希望还怎么放飞

没有人能理解

多了四个字

少了我们的一颗心

一场梦!

理解

不能体会

怎能理解

空了......

了了......

在冷漠中

在文明中

诗歌一步步远了

远了

看不见了

这应该责怪谁?

篇3

关键词:现代诗 音乐美 当代词坛 借鉴

我国的诗歌在长期的发展中,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了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独特规范。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尽管具体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却有着共同的艺术规范,那就是语言精练而有韵律,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注重押韵,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于吟唱记诵。

但是五四时期的新诗倡导者们恰恰忽视韵律,视格律为枷锁镣铐,致使新诗如脱缰的野马,有无限的自由。只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看出了弊端,提出建立现代格律,但是收效甚微。后来我们的新诗日益疏离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当代诗歌陷入了日益失去读者的尴尬境地。

季羡林先生于2002年10月为“百年大学精选读本”诗歌卷写的序言中说了一段十分符合当下读者心声的话:“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旧诗能背上一两百篇,我虽然不会摇头晃脑而曼声吟咏之,读来也觉神清气爽,心潮震荡。但是新诗我一首都没背过,而且越来越乏味,到了今天,看到诗歌我就望望然而去之。”

这段评论可谓一针见血,但是此评也有偏颇之处,我们的新诗中还是不乏适于吟咏的优秀之作。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等,它们不仅得到了专业学者的认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有谁不知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它们的音乐美。还比如一提到《雨巷》,诸如“雨巷、丁香、悠长、姑娘”一连串的词,不由自主的就滚到了嘴边,想记不住都不行。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既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自由形式又吸收了古典诗歌的韵致,符合我们中国读者的接收习惯,并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相契合。

但是这两点却被大多数的当代诗歌所抛弃,使之越来越“曲高和寡”,失去了民众,失去了读者。当代有许多诗人,不是去空洞的高唱政治赞歌,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知道宣泄个人艰涩的情感,甚至于把读者树立成自己的对立面,越是让人读不懂的越是“好诗”,越能显示自己的“高明”。其实这种例子在历史也是屡见不鲜的,中国古代有些文人喜欢掉书袋子,寻章摘句,用僻典,压险韵,自以为学富五车,其实到头来还不是被历史所遗忘。反而是像李白《静夜思》这样返璞归真的篇章,千年以后的今天仍是传唱不衰。当代诗歌正是在这种理论下走入了歧途,殊不知一种文学样式,如果丧失了它的接收群体,那么它除了走向沉寂以外,还有别的出路吗?

北大副教授臧棣先生在《当代诗歌关键词》一文中这样解释当代诗歌被排挤的命运的:“诗歌受到社会的排挤和疏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人类历史上,处理中国古典诗歌以外,诗歌差不多都处于被放逐的状态,对诗歌的敌意是非常普遍的。目前诗歌所受到的漠视和疏远表面上是一种边缘化的结果,其实往深里说,都和已蜕变成一种文化潜意识的对诗歌的敌意有关”。

对此观点,笔者认为有待商榷。民众为什么会对诗歌产生所谓的“敌意”?而且真的已蜕变成文化潜意识了吗?那为什么古典诗歌仍然大有市场?恐怕这种“敌意”应该只对新诗而言的吧!松散、臃肿、冗长、空泛、无耐读、耐悟、耐咀嚼的灵句,是新诗的通病。写诗不是只让自己看懂,一首优秀的诗歌即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诗歌,应该是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老百姓都能够接受的,即所谓雅俗共赏。纵览诗经中“关关雎鸠”到唐诗中“床前明月光”,到新诗中的“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来”,优秀的作品哪一首不是妇孺皆知,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在广泛的传播中找到了自己永恒的生命力,而不是束之高阁,孤芳自赏。

艾青说:“把诗写得容易使人家看懂,是诗人的义务”,公刘说:“把诗写得什么人都看得懂是可悲,把诗写得什么人都看不懂更是可悲。”笔者认为这可悲的不是别人,而是作者自己!

今天的中国诗人写诗主要是给今天的中国人看的,所以不能不考虑到受传统文化思想浸染的人们的接受心理。言浅而意深,言少而意丰,言近而意远,才是中国作风。那些玩诗的人,搞的是文字游戏,脱离了读者,脱离了生活,脱离了诗道,靠胡编鬼话欺世盗名,虽然头上罩着“先锋”“前卫”的光环,最后也必将以失败告终。

那么中国当代诗歌的出路在哪里呢?从文学自身的规律来看,文学起源于民间文人诗和民歌在历史始终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轨迹,而且由于“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条真理的存在,每当正统的雅文学脱离生活走向空泛浮华的绝境时,此时的民间文学便会为正统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从而促使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大国,回顾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它起源于民歌,并一直在民歌的推动下,逐步成熟发展起来。后来的“文人诗”是在民歌的滋养下,经过文人的再创造,成了文人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诗经》中大部分作品都是民歌。屈原的楚辞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汉代时乐府诗蓬勃发展,那些褐衣荷锄的农人,蓬头垢面的士卒,竹钗布裙的村姑,用民歌自由自在地表达心声,浑然天成,不为形式所拘。中国历史上曹操便是第一个自觉吸收民歌生动、质朴优点的文人,因而他的诗歌一反繁缛绮丽的文风,独树一帜,成为四言古诗的集大成者。当诗歌发展到唐代,高度格律化以后,虽然在艺术形式上变得典雅精致,但是另一新的文学样式——词,正悄悄从民间兴起。进入宋初之时,词逐渐被文人借用,但大多数文人还是对它心存偏见,认为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只能供茶余饭后,歌儿娱乐之用。但是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日渐张显,到了苏轼之时“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词不仅仅限于吟唱儿女情长,更能抒发齐家治国的雄心壮志,于是词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正统文学的认可。到了南宋,经过周邦彦的改造,词和诗一样,有了严格的形式规范。所以元代时,它也逐渐走向衰弱,终于被元曲所代替,与宋词的典雅相比,元曲更加富于生活气息,高度口语化,为我们的诗歌王国又增加了一枝奇葩!

所以我认为当代诗歌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民间吸取养料,即借鉴当代通俗歌词的创作,实现诗词的合流。

20世纪末随着经济与市场的繁荣,大众文化日益勃兴,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通俗歌曲的崛起带来了词坛创作的繁荣,也许由于创作数量的庞大与创作者水平的良莠不齐,以及创作产业化,商业化的问题,影响着词的整体水平;加之这种来源于民间的文学样式自古以来要得到正统雅文学的承认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使得我们有很多学者都没有发现它,接受它,或者我们的学者还没有把它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围。殊不知词坛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大浪淘沙,也不乏许多优秀的作品。由于它们的语言来自民间,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言是活的语言,情感是真实的情感,所以能够直接打动人心,易为大众所接受。

笔者觉得有一个文学观点很对:一个时代文学水平的高低,绝不是把所有文学作品相加相除求平均值,而是由这个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决定的,为什么唐代的诗歌最繁荣,因为它有李白、杜甫,为什么清代是古典白话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因为它有《红楼梦》这样的代表。

所以我们在审视通俗歌曲的时候,不应该用挑剔的眼光去横加指责,全盘否定。我们首先要承认这是一种文学样式,然后考虑为什么在新诗遭到如此“冷遇”时,它反而深入人心,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到广泛的关注。也许大家议论当下有哪些著名的诗人,知晓者会寥寥无几,而谈到黄霑、林夕、李宗盛、方文山这当代的词坛四杰,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

王国维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歌词创作的兴盛,它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精确的说应该是一个文学现象。其实,我觉得经过五四解放了的新诗和歌词没有任何的不同,字数可长可短,韵脚灵活多样。为什么不能互相融合,互相借鉴呢?如果说,在古代诗就是诗,词就是词,二者除了“言志”和“抒情”的社会功用上有着重大的差别,最为明显的就是它们的形式差异了。诗必须有严格的句式,而词有另一个别名——长短句。所以诗和词之间就必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也不乏有以词为诗,以诗为词之人。在五四以后产生的新诗,它对传统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全盘否定了,不再讲究韵律和句式。这对后世而言,的确有过激之嫌,带来了过于西化的毛病,奔放的情感由于没有形式的约束而泛滥。虽然新月派的诗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美原则”,但是没有形成气候,可是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文学观念。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过:“新诗还没找到自己的形式。既然叫诗,必有诗的形式。虽然目前的新诗在形式方面有无限的自由性,但是诗歌是带着枷锁的舞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除掉枷锁,仅凭一点诗意——有时连诗意都没有,怎么能称之为诗呢?”

所以笔者想能否在诗质与浅白之间找到结合点,让诗质来武装诗歌,使歌词诗化,但又不至于含蓄隽永;或者用诗的意境佐以歌词的语言,写出具有浓郁诗味又符合韵律要求的诗呢?下面举几首歌词来分析一下。

就拿我们华师的校歌《南湖秋月》来说。我觉得配上曲子是一片绝美的好词,单看句行又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朦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摇醒了一片南梦乡

万籁都寂静/晚风轻轻唱/花香弥漫中/灯火几扇窗

南湖的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的梦啊/伴月任徜徉

花已开放/夜正安详/桂树中摇出一片南月亮

小草都睡去/浪花还荡漾/云彩轻飘动/相思已成行

南湖的夜啊/动情又牵肠/如月的心啊/好梦共珍藏

全诗韵律优美,情深无限,朦胧月光里飘荡着淡淡的忧伤,无边的夜色中淹没了聚散无常。相思这一主题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吟咏不衰。本诗作为一首新诗,以现代汉语行文,形式较古典诗歌更为自由。但是它又不是自由得毫无章法。诗分两段,上下对称。每段的词句在字数上也是整齐中有变化,参差有序,错落有致。此外它还吸收了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情韵美、音乐美。写得缠绵悱恻、温婉蕴藉,堪称佳作。

我还想举到一个例子就是由词坛怪才方文山所作一首歌《东风破》,现录之如下: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 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 无人苛责我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 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悠悠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 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蔓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也很沉默

这首诗在韵律上较之《南湖秋月》更为低沉,以韵母“ou”为主调使人读起来有“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感觉,而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陌生化的原则,即文学语言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偏离,既避免了诗的语言过于浅白,又不像某些朦胧诗一样,陌生得无厘头,让读者如堕云雾。例如“一盏离愁”、“一壶漂泊”、“岁月在墙上剥落”、“浪迹天涯难入喉”、“酒暖回忆思念瘦”,写得新警动人。前人也许只会用“一盏孤灯”、“一壶残酒”这样的搭配,但是我们的词人却天才地把纯意象的孤灯、残酒这些实物换成了离愁、漂泊这些虚无缥缈的情感性词汇,可谓意味隽永,耐人琢磨。

其实当代词坛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笔者近年来一直很想收集当代歌词中经典之作,分门别类,编成一个集子,选取经典的加以点评。一方面,期望当代诗歌能走出文体观念的禁锢,借词坛之清流,拓展新的创作道路;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陶然其中,领略到一份不同于古典情怀的更贴近现代人心灵的天籁之音。

参考文献:

[1]臧棣:“当代诗歌关键词”,《诗潮》2004年第5期。

[2]季羡林:《百年百篇文学精选读本·诗歌卷》,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4

1、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让读诗的人更加知道诗人的感情

让读诗的人沉入诗人的幻想

诗歌要圆满

让它拥有自己的意义

圆满的诗歌让作者的情表达又照应读者的心

诗歌的圆满让诵读者融入其中,让聆听者

心不自觉沉入

篇6

我写的都是诗歌,极少数地去写散文.杂文。几乎没有写过。

在这,我自我推荐一下,大家可以多看看我写的诗歌词,我从不写悲哀的

诗词。是因为我从不悲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我很乐观,从不悲伤的,

生活不就要如此?、

篇7

一.反复吟诵,把握诗歌总体形象

读诗,先要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抑扬顿挫,能初步读出语气,然后放声去读,朗读中融进自己的感情,把朗读与品味结合起来。在弄清诗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品读,品读要做到“一疑二好三关键”:疑――就是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好――即自己认为优美的、有哲理的语句;关键――即自己认为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仔细揣摩、赏析。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重难点句子,可以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可以从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句式等方面来进行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贴切、形象的修辞手法都能更加突出地表现事物特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通感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句式整齐,能使句子韵律整齐,琅琅上口,富有美感。

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二.品味语言,感受节奏音韵之美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和含蓄的。诗歌最美的,就是语言,以其跳跃性,音韵美,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我们要反复吟诵、发挥想象,对诗歌内容进行再加工,才能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深层的思想感情。而一些语言在诗歌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它也是引导我们更好地把握思想的一把钥匙。我们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古诗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语言的精妙。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欣赏、理解诗歌就要善于反复吟诵,悉心地感受音韵之美,体会节奏之感。品味诗歌语言时,还应注意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飘逸、浓烈悲壮、沉郁顿挫、平淡宁静、典雅庄重、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

三.分析要点,感受诗中蕴含的真情

分析理解诗歌,在朗读吟诵、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由分析重要词句,去寻求诗中蕴含的真情,而这“真情”就是诗歌的中心思想。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诗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载体,其语言内涵必是丰富复杂的,那么在解读其中的“志”与“情”就应允许我们在“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的积累,达到感悟和理解,还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多角度阅读。阅读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调动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去体味诗中蕴含的真情。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如郑愁予的《雨说》,这首诗借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四.联想想象,捕捉诗歌意境

意境既是诗人作诗的最高艺术境界,又是理解诗作的窗口。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若要捕捉到诗的意境,就要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诗的语言化作生动具体的画面,从而体会作者的底蕴。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构成美妙的图画,来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对象的理解与情感。

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品味诗歌的“境”,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起来,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篇8

关键词: 洪昇 诗学渊源 诗学思想 诗歌内容 艺术特色

洪昇是清初诗坛上重要的诗人,其诗歌成就在当时是很大的。清代选家朱溶就说:“余行天下三十余年,所见诗不为不多,要其实,与洪昉思匹敌者盖少。”①同时代著名诗人朱彝尊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②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下:“洪昇以诗名长安,交游燕集,每白眼踞坐,括古摘今,无不心折。”③只是所创作的戏曲作品《长生殿》的光芒太盛,以至于后人只记得戏曲家洪昇,而几乎忽略诗人洪昇。所以王晫就指出:“洪子昉思,少工五七言诗,而以余波绮丽溢为填词,为杂剧院本,一时乐人争唱之,其客长安,日取《长恨歌传》,编为《长生殿》传奇。……自此剧风行,天下莫不知昉思为词客,而若忘其为诗人也者。”④可见在后人的心目中,洪昇的诗名已被其戏曲名所掩,所以当前对这一内容的补充尤为必要。

一、诗歌结集情况

关于洪昇诗歌结集情况,刘荫伯在《洪昇研究》中及刘辉在《洪昇集》笺校凡例中有过描述,考证出其现存诗集共三部:《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笔者认同这一说法。

针对这存世的三部诗集,笔者以刘辉笺校的《洪昇集》为底本,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三者之间关系复杂。从编辑情况来看,《啸月楼集》编成于康熙十四年(1675),黄机为之作序,惊叹他“少负英绝之才”。《稗畦集》编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其友朱溶、戴普成为之编定,并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稗畦续集》编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在洪昇去世十二年后由其门人汪熷编成并为之作序称“尊前讽咏,信一字之难移”。编者及作序者分别给予洪昇诗集以高度的评价,都是对洪昇为人为诗的一种肯定,可见其诗歌成就在当时似乎并不亚于其戏曲成就。

从版本来看,现存除《稗畦续集》有刻本外,《啸月楼集》《稗畦集》皆系抄本,其中《啸月楼集》仅日本静嘉堂文库珍藏,国内迄今未见。《稗畦集》现存三个版本,一是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抄本,二是南京图书馆藏抄本,三是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邓之诚先生抄本。《稗畦续集》现今仅有南京图书馆藏康熙五十四年汪熷序刻本。而恰恰是传世的这唯一刻本在乾隆年间还被列为禁书。这一方面是因为康熙年间的《长生殿》案让洪昇这个人不受清廷的待见,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诗集中的某些内容触犯了当政者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政教标准。

从收诗数量来看,据笔者统计《啸月楼集》共收诗250首,《稗畦集》共收诗340首,《稗畦续集》共收五言律诗160首。三部诗集所收诗歌中,《稗畦集》与《啸月楼集》中重复的一共有48首。《稗畦续集》中有部分内容选自《啸月楼集》,与其重复的一共有5首,且这相重的48首和5首均不相同,再加上刘辉先生在《洪昇集》中辑录的并未被收入三部诗集,但却散见于《盘山志》《钱塘县志》等志史中的诗篇共计46首,因此,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洪昇存世诗歌共有753首。其中南京图书馆藏的《稗畦集》本较上海历史图书馆藏的《稗畦集》本多出139首七言律诗,而缺五古及七古二体,对于多出的139首七律,笔者赞同刘辉先生在《洪昇集》的前言中所说:“这部分诗作时代亦稍晚,显系传钞时所补入。”“从现存的两部《稗畦集》中,就可以看出辗转相钞的痕迹。”

从诗歌内容来看,《稗畦集》现存诗集中有少数诗歌的写作年代明显晚于编成之年(1687),例如《赠颜学山太史,带父作》就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因此这也证实了刘辉先生所说的“显系传钞时所补入”这一观点。但正因如此,后来的版本之间经常会出现部分字词讹误现象,如《蒙山道士》:“乱石绕东蒙,崎岖古道通。一身千里外,匹马万山中。芳树遥遮日,春沙细逐风。思家还有泪,不独为途穷。”四句中就有五处不同,在《啸月楼集》中的“上”、“芳”、“春沙”、“思家还有泪”、“不独”在上本和南本的《稗畦集》中均作“中”、“密”、“轻花”、“望云双泪落”、“非是”,其中最后一个“不独”在《两浙輶轩录》、《国朝浙人诗存》中均作“岂是”。这些字词讹误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洪昇诗集在流传过程中的不规范,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洪昇的诗歌在当时也是受到世人喜爱和追捧的。

二、洪昇诗学渊源和诗学思想

(一)诗学渊源

洪昇在清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是多样的,作为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真挚感人,他在诗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几位老师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那就是陆繁弨、“西泠十子”、王士禛、施闰章。

洪昇一生转益多师,十岁起开始跟随钱塘著名文人陆繁弨学习,陆繁弨是前明遗民,洪昇诗歌中那些具有家国兴亡之感的作品最初都是因为受了陆繁弨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例如《钱塘秋感》(八首)、《京东杂感》(十首)等。在学术上,陆繁弨对音韵要求极高,洪昇在其严格训练下音韵学基础雄厚,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做了充分的学养准备。可以说陆繁弨的声律才学和坚守节操的品行给了洪昇很大的影响,潜在地塑造了洪昇的人格理想。

十五岁时,洪昇拜“浙中三毛,东南文豪”之一的毛先舒为师,毛先舒入清不仕,以遗民自居,他的诗歌音节嘹亮、音律规整,颇有建安七子之余风,受其影响,洪昇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用字精炼、格律规整的特点。而且毛先舒对音韵、训诂学也有着较深的研究,洪昇在其影响和指导下写成了平生第一部音韵学著作《诗骚韵注》。然而毛先舒对洪昇更为重要的是把他引荐给了自己的密友“西泠十子”和其他饱学之士,前者包括柴绍炳、沈谦、丁澎、陆圻、陈子龙、张丹等人,后者包括徐继恩、张竟光等人。他们都是人格和学问俱佳之人,与他们的相处让洪昇浸染在酹酒临风、凭吊千古的文化氛围中,使其能够“取法其上”,迅速地成熟起来。

洪昇在三十岁第二次进京的时候以诗投当时的朝廷重臣李天馥,备受赏识,李天馥遂把洪昇引荐给当时的诗坛宗主王士禛,并从其受业。洪昇是王士禛最为器重的二子之一,每言及必曰:“洪昇,予门人,以诗有名京师。”而且王士禛对洪昇的诗歌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洪昇“疏淡清新”诗风的形成即得益于王士禛的“神韵说”。

在王士禛的影响下,洪昇加入宣南士游,在那里,洪昇结识了著名诗人施闰章,并拜其为师,之后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了施闰章“清正”诗风的影响。另外,施闰章平生最工五言,其中尤以律诗为擅长,受其影响,洪昇的诗歌写作也是尤擅五律,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极大的优势,成就显著。

(二)诗学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1.承渊西泠,取法盛唐。

洪昇少年时期与“西泠十子”的密切交往使其受到十子“推崇汉魏盛唐和明七子”主张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有意识地学习唐人,尤其是盛唐诗人,例如李白、王维、杜甫、孟浩然、李商隐等诗家,洪昇对这些诗人赞誉有加,十分推崇。洪昇不仅本身创作学习唐人,而且他在诗评中经常会以这些诗家的风格作为标准来评价他人的作品。例如《啸竹堂诗集》评语:“俨然高、岑”、“清新婉秀,得王、孟之腴”、“神韵绝类右丞”、“沉雄处有少陵风味”等则分别把盛唐诗人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杜甫等作为参照,由此可见洪昇对唐人之诗有着非同寻常的喜爱。因此有人曾评价洪昇:“昉思近体宗少陵,然求少陵一言半辞于其集中不得也;其古诗则高、岑,然求高、岑一言半辞不得也。尽精肆力,心得其意,而变化无方。”⑤“西河曾尝评昉思五字律,酷似唐人。”⑥对盛唐诗人及其作品的情有独钟促使洪昇最终形成了“承渊西泠、取法盛唐”的诗歌理论主张,并运用到了自己的实际创作之中。例如他做了不少仿照盛唐诗人的诗篇,如《芜湖旅次示钱石臣》、《燕姬》、《赠歌者李枝》等。在众多诗人中,洪昇尤爱学白,如《李白酒楼》:“一片寒云接素秋,几行疏树覆城头。海风吹上东山月,独倚天边太白楼。”一诗一改一贯的疏淡平雅,描写得颇有李白豪迈之风气,既表现了对李白的推崇敬爱,又表明了自己希望做李白式人物的内心渴望。

2.文以载道,和平醇厚。

受陆繁弨、毛先舒、施闰章等人的影响,洪昇的文学思想,就其本质来说,主要还是以正统的封建诗教为核心内容的,即要求做到文以载道、和平醇厚。他在为乔莱所作的《使粤诗跋》和为褚人获作的《坚瓠补集·序》中明确指出这一文学创作主张,反映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上,就产生了“洪昇的诗在内容上多抒性、酬唱赠答,感情平和,少针砭现实之锋锐,多温文尔雅之蕴藉,冲淡闲远,流利畅达,完全符合诗教规格”⑦的现象。因此,戴普成言其诗“琢雕以为奇,而音节必和;洸洋以自适,而首尾必贯”⑧,沈德潜谓其诗“疏澹成家”。洪昇不但以此作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准则,而且将它作为衡量评价别人作品的一条重要标准,如他在评王锡的诗时就有“如此立言,深得温厚和平之旨”、“气韵温厚,不得以中晚目之”、“风致温厚”(《啸竹堂诗集》评语)等评语。评好友张竞光的诗“有规有勉,得风人之旨”、“委婉多风”、“雅逸有风味”、“风旨亦复不浅”(《宠寿堂诗集》评语)。洪昇的这一诗学思想贯穿于其整个诗歌创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前期,这一思想表现得很强烈,例如《钱塘秋感六首》、《为陆太母五旬作二首》、《王孙行》等诗都是这种传统诗学思想的体现。尽管是在后期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之后,更多的诗作开始侧重于表现内心的感悟,文以载道的意味少了点,但是和平醇厚的宗旨却一直伴随左右,始终没有改变。

3.反对模拟,崇尚真诗。

洪昇针对“西泠十子”的主张进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继承了十子尊唐的传统,摒弃了其重在模拟复古的弊端,认为“尝谓明代诗文,病在模拟剽窃,制艺擅场外,惟丛书为最……”⑨借褚人穫之口批评了明代诗文的模拟剽窃。同时洪昇还认为写作诗文要注重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除去雕饰,自然天成,例如他在《长生殿·自序》中认为“历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因此在创作中,洪昇挥洒真情,尽兴歌吟,在他的笔下,杨玉环是一个“情”的化身,李隆基也是饱含真情的帝王,整部作品充斥着作者的真情和爱意,真正做到了自己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的“义取崇雅,情在写真”,所以才能让众人动容流传,《长生殿》也因此成为“近代曲家第一”。在他的实际诗歌创作中坚决贯彻了“反对模拟、崇尚真诗”这一主张,他的诗绝少模拟倾向,每一首都是源自真心的感慨之作,尤其是那些占全部诗作篇幅最大的泛游羁旅诗,或叙述旅途见闻,或表达思乡之意,或感慨人生遭遇等,都是出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绝少用到典故,也绝少引用他人,更别说是模拟抄袭了,可以说洪昇的每一首诗歌都是发自肺腑的原创之作。如在洪昇诗集中作为一个特别存在的七夕诗和除夕诗就是很好的例证,例《七夕·闺中作四首》、《癸丑除夕》、《秋晚饮陈白元斋中》等都直白易懂,毫无矫揉造作和供奉夸大之意,虽然语言并不强烈,但是却很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挚蕴藉,诗味盎然。

4.主张性情,注重神韵。

洪昇是一个至情之人,自小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后来的人生经历使洪昇对情的理解更为深刻,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理解比其他人来得更为敏感,加之长期从事戏曲词曲方面的创作,对人物心理活动都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诗歌创作的时候也灌注了这种发自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意,尤其注重抒写真实的性情。这种性情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洪昇在面对自己人生中不断遭遇到的种种灾难时依旧保持“镇定”,他没有大声疾呼,也没有狂啸抱怨,他的诗作总体来说仍然是“温文尔雅”的,甚至追求至情的洪昇所作的诗歌是“疏澹成家”、“清整可喜,颇富韵味”的。他的诗从内容上来看大都是酬唱赠答和泛游羁旅方面的,后者是在旅途中亲感亲受,完全是有感而发,前者写给朋友的数量尤其多,或追忆,或祝福,或感伤,等等,不论何种,都是真挚诚意的,都是个人的性情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洪昇的诗歌也注重神韵,但与王士禛的神韵说不同的是洪昇只选取王士禛在意境方面的“洒脱自然,别有情致”和风格上的“清远冲淡,自然入妙”,而舍弃语言上“瑰丽华美”和内容上“朦胧含蓄,吞吐不尽,难以捉摸”的创作宗旨。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玄虚缥缈之意,相反的却是语浅情挚、感慨遥深。例如随意的一首《采莲曲》:“乌榜夜相逐,朱荷秋未稀。低身花罥鬓,入手刺牵衣。月上新潮满,风凉宿鹭飞。吴娃但倚辑,不醉亦忘归。”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繁复的技巧,只是轻描淡写,寥寥数语,却道出中国千百年流传的采莲意味,让人读后有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浮上心头之感,可谓妙哉。

三、洪昇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诗歌的题材内容

洪昇存世诗歌共有七百余首,根据不同的题材,笔者认为洪昇诗歌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个人抒怀诗,包括抒发怀才不遇之悲的如《将游大梁》、《王孙行》等;表现家国兴亡之叹的如《钱塘秋感六首》、《魏州杂诗八首》等;体现思亲念家之作的如《燕京客舍生日怀母》、《送父》、《寄内三首》、《忆殷仲弟》、《寄妹》等。第二类是酬唱赠答诗,主要涉及洪昇和师长、朋友、官宦的交往,有表现对师长深切敬意的《奉呈毛稚黄夫子》、《赠沈先生》等;有体现与朋友深厚感情的《留别沈遹声》、《吴瑹符北征赋此赠别》等;也有为生活所迫的应景之作如《简高澹人少詹》、《上徐健庵先生》等。第三类是写景记游诗,这类诗所占的比例最大,约有三分之一,主要有表现泛游羁旅之思《夜泊》、《野望》、《客愁》等;描写山水风光之赞的《养素园十景》、《游泰山》(四首)等;透露山寺隐逸之念的《晓起看山作》、《清沟禅院》等。第四类是悼亡哀逝诗,如《哭张觉庵先生三首》、《哭陈其年检讨》、《为沈去矜先生悼亡四首》等。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

洪昇诗以清新整饬见称于时,诸体兼备,七古才情缛丽,五古朴直沉郁,而近体律绝多清新飘逸,诸体中尤擅五律,胡会恩赞美他“五字清真谁敌手”⑩,朱廷鋐在《赠洪昉思》里也说他“一言每破时流病,五字能争造化权”。因此,时人多重洪昇的诗歌风貌,沈德潜谓其“疏淡成家”,陆次云赞其“绝非凡近响,宛有古人风”,汤西涯评其“称美中绝无标榜风气”。总体来说,洪昇诗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的,笔者将其概括为四点:“少用典故、格律规整”、“诸体兼备、尤擅五律”、“语浅情挚、感慨遥深”、“用字精炼、语句柔美”,前两点更多涉及格式方面的内容,后两者更多涉及思想语言方面的内容,但都体现了洪昇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观,洪昇是一位颇具诗名的文人,他的诗歌取径唐人,清新可喜,情真意挚,颇富韵味,受到诸多称赞,尤其是五言律诗更算是诗坛中的佼佼者。其诗作虽传世不多,又因《长生殿》盛名掩盖,后人对其知之甚少,但其诗歌创作有着自己的特点,也对当时及后世的一些诗人尤其是对于其晚年在家乡收受的弟子,如王锡、沈用济、伊洄、朱虞夏、蔡守愚、汪熷等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88.

②[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古今诗《酬洪昇》.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202.

③[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下).清乾隆刻庶塘外集本:25.

④[清]刘世珩.汇刻传剧.卷二十八所收.长生殿.王晫跋.民国八年本:110.

⑤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88.

⑥[清]金植.不下带编(卷七).清稿本:83.

⑦孙京荣.洪昇文学思想初探.西北师大学报,1995,7,VOL32[4].

⑧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89.

篇9

杜鹃似火遍平川,灿烂红阳照秀田。叶绿幽茵迎众观,蕊香璀璨引蜂翩。一坡锦簇迎峰立。三岭艳云漫地连。片片芬芳如血染,山河壮美映苍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欣赏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诗歌欣赏借鉴一

千缕热风暖玉塘,

碧波荡漾诱鸳鸯。

青蛙卧地双双秀,

彩蝶戏荷朵朵香。

出处污泥身不染,

优良品德众弘扬。

冰心一片岁龄短,

霜叶红时耦入仓。

       诗歌欣赏借鉴二

杜鹃花

杜鹃似火遍平川,

灿烂红阳照秀田。

叶绿幽茵迎众观,

蕊香璀璨引蜂翩。

一坡锦簇迎峰立,

三岭艳云漫地连。

片片芬芳如血染,

篇10

我呕心沥血好几年,总共发表过30多首诗。到了28岁就不写了,我觉得我没有浪漫情怀了,同时也埋怨人们为什么要把那个叫贾岛的捧得这么高?要进门,一脚蹬开便是,何必又是推又是敲,搞了半天还没决定?害得我们写诗的人左右为难,上下捉摸。发记脾气,不写了!

不久,我就到东北参加一个笔会,和著名朦胧诗人某红住一个房间,某红不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而是一个老头。白天参观游览,晚上吃菜喝酒,夜里我们俩就关在屋子里神吹瞎聊。我说:红大哥,你能教教我怎么把诗歌写好吗?

他脸红耳赤:好吧,既然我们是兄弟,我向你透露一点我的秘密,你可不要说出去啊。我拍拍胸脯:我们是兄弟!

他说:我在写朦胧诗之前,随便找一张《文学报》或者《文艺报》,然后拿一把剪刀把里面的词都剪下来,零零散散铺在写字桌上,什么云彩、大海、放松、微波炉、青涩、慧光、打气筒、生平、秋雨、书报亭、涌动、煲汤、散架、特约、美为神、白帝……然后呢,童孟侯你听好了,然后我就随意把这些词组合起来,标点都不用加,很快,一首名叫《晚发》的朦胧诗就诞生了:

微波炉青涩涌动生平的挺直/大海美为神放松后/尽致打气筒/散架了/慧光了/特约了/朝发白帝后晚发/哦/神韵的煲汤云彩……

我目瞪口呆:红大哥,这样拼凑出来的诗谁给你发表啊?

他当即纠正:什么叫“拼凑出来”?这是一种高智商的创作!我抄好了寄到诗歌编辑部,责任编辑当然看不懂,可是他说他看不懂多不好意思?于是他在审稿单上写:诗情中有画意,结构独特,乡情浓郁,建议发表。

我的《晚发》最后送到总编辑那里,他知道我是有名的朦胧诗人,他还估摸我一定是位年轻有魅力的女诗人。其实呢,他也看不懂我的《晚发》,但是他更不能说自己看不懂,于是大笔一挥,写:发第三期。我的诗不但不“晚发”,还早发了呢。哈哈哈哈……

红大哥狂笑着,不一会儿就到梦乡去了,被子都没盖。可我还在自己床上琢磨:神韵的煲汤云彩?

去年,我又参加了一个笔会,认识了著名演员刘子枫,在回家的大巴上,这个被称为“疯子刘”的老演员拿起话筒说:给大家解个闷,我来朗诵一首诗吧,诗名叫《错对歌》:

对是对/错是错/对错都有因和果/今天对/明天错/错的常比对的多/没错哪儿来对/有对就有错/对错交替生机才勃勃/你这儿对的用在他那儿未必对/他那儿错的放在你这儿不为错/对了你别太骄傲/错了你也别太难过/对/不会永远对/错/不能一直错……/对错之后还有新的对和错/对不对/错不错/对错错对对对错/世上充满《错对歌》。

一车人噼里啪啦鼓掌,这首诗绕来绕去还真绕出些哲理来。我问刘子枫:《错对歌》是哪位大家所写?他回答:我写的呀。

我顿时灰心丧气:人家不是写诗的人,随随便便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而我曾经一本正经写诗……罢了罢了。笔会结束回到上海,我便把刘子枫的《错对歌》推荐给《上海诗人》刊物的季振邦主编,发表了。

今年年头,我的朋友浩明告诉我,他正受命整理著名劳模杨怀远的诗歌,将要编写一本《杨怀远歌谣》。我问:杨老爹一共写了多少首诗?他说:八千首。

噢,我惊叹不已!《全唐诗》收了唐朝五代两千多诗人的诗,也不过四万多首。我们敬爱的杨老爹没读过什么书,只是客轮上的普通服务员,一下子就写了八千首诗歌,难道不值得我这个还读过一点书写过一点诗的人惭愧吗?

这两天,我得知一部《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出版了,它涵盖了过去百年来海内外300余位华语诗人的30卷本。一共有22位主编对入选诗人进行提名。一共有666位诗人具备被提名的资格。

写“废话体”诗歌的杨黎入选《百年大典》,他的诗歌能废话连篇到什么程度呢?我选了一首,请读者和我一起欣赏:

我叫她过来/我叫她过来/她却为我/端上一盘红烧肉/我叫她/筷子/她为我拿来啤酒和纸巾/这个乡下女人/她像啤酒一样,又像纸巾一样/但她更像红烧肉/我们吃完饭后/她把我们/送到门口

这就是入选《百年大典》的废话诗!我顿时悟出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先是古代律诗,再是现代的白话诗,再是眼下的“废话体”,将来呢,也许是“脏话体”:这真像一个傻逼,他那么混蛋还说自己是个屌丝……

我兴趣盎然,继续翻看《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突然,翻到了一个叫车延高的人写的“羊羔体”诗歌。对于车诗人牵来的“羊羔”要入选,评委们引起过很大争议。有的评委说这是什么玩意儿?有的评委说人家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这么美的诗歌不入选谁入选?有的评委说我们还是网开一面,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下面,我一字不动摘录一段车延高写的诗歌《刘亦菲》,那可是圈入《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的“羊羔”:

我和刘亦菲见面很早,那时她还小

读小学三年级

一次她和我女儿一同登台

我手里的摄像机就拍到一个印度小姑娘

天生丽质,合掌,用荷花姿势摇摇摆摆出来

风跟着她,提走了满场掌声

当时我对校长说:鄱阳街小学会骄傲的

这孩子长大了

一准是个国际影星

蒙准了,她十六岁就大红

有人说她改过年龄,有人说她是两性人

我才知道嫉妒也有一张大嘴,可以捏造是非

现在我常和妻子去看她主演的电影

看《金粉世家》……

哦,现在诗歌已经平易近人到如此地步,真是可喜可贺!只要把任何一条黄鳝剁开,那就是一道上海名菜:红烧鳝背。想当年我可是反复推敲修改,挠头到半夜:押韵、平仄、长短、节奏……真是脑残啊!

话又说回来,虽然我只发表过30多首诗,说我的诗不想编入今后出版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续集,那是不真实的。于是,我充分吸收车延高“羊羔体”的精华,写了一首《黄圣依》,全诗如下:

我到邓传理家去玩

邓传理是《新民晚报》创始人邓季惺的后代

邓传理说我女儿最近在《现代家庭》登了一个封面

她的女儿叫黄圣依

还在中学里念书

我故作震惊地拿起那本《现代家庭》说

哦哟哟,赶快给我签个名,

到时候你成了著名影星

我要签名就找不到你的人了

黄圣依说爷叔你不要寻我的开心好不好

但她还是左一撇右一捺地签上了黄圣依三个字

当时我对邓传理说:你们邓家会骄傲的

这孩子长大了

一准是国际影星

蒙准了,她二十岁就大红

蒙准了,我现在果然找不到她的人

后来我再去找那本她签过名的《现代家庭》

却怎么都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