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6 10:2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读诗;模仿;观察;营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77-0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儿童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湿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据统计现行的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一到六年级教材入编的诗歌共156首,其中古诗61首,儿童诗95首,可见小学阶段是很重视诗的教育作用的。
“读诗的孩子聪明,聪明的孩子爱诗”,多赏读儿童诗不仅能提高学生鉴赏诗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启迪学生的心智。著名诗人马尔夏克说过:“孩子们是最爱诗的,七岁以前,他喜欢带韵脚的诗;七至十一岁,爱有情节的故事诗……”从马尔夏克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是天生的诗人。我在教学中也欣喜地发现,我的学生也爱诗,更爱写诗。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启蒙学生写诗,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为学生播下诗的种子。
刚开始学诗,有很多同学认为诗不可触摸,很神秘,至于写诗就更难了。其实,学诗是很快乐的事,写诗很容易。但是,要写好诗,读诗是很重要的。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形象、传神地写出读诗和写诗的关系,所以,要写好诗首先就要认认真真地读诗。
诗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最初,我努力创设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如采取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配乐读、表演读,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读诗活动,使学生在诵读中领略诗境,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带来的语言之美、想象之美,在感情朗诵中感悟诗人美好的情操,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孩子的心灵悄悄播下诗的种子。
二、教会孩子从模仿开始
我们常常说:“童言无忌”,孩子的语言往往充满童稚、童趣,如果转化为诗意的语言,就成了优美的儿童诗。那么,如何转化呢?
刚刚指导学生写诗时,他们总会感到诗歌很神秘,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无“诗意”,连“童趣”也被吓跑了。什么是开启写诗的第一把钥匙呢?那就是模仿。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需要不断地模仿。在儿童诗创作辅导中,我尝试着让学生模仿写诗,从而降低难度,激发兴趣。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试着让学生填词补句
学习语文,就是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文。我想学写儿童诗应该也一样,应当从填词补句开始。可以在诗中留下空白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填写,填上空格。
例如:花儿的梦是红的,/( )的梦是绿的,/露珠的梦是( ),/娃娃的梦是(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填好后,告诉学生他们已经创作了一首诗,学生非常兴奋,写诗的信心倍增,感到写诗原来这么简单,从而消除了学生对诗的神秘感。
2、在诗中补上相应的诗句
还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残缺的诗句,让学生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诗中补上相应的诗句。比如为下面的诗歌补句子。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 。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这是一些模仿的方法,学生刚写出来,不管好差,都要予以鼓励,并慢慢引导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学生就能满怀信心地迈出儿童诗写作的第一步。
3、进行段落模仿
每一首诗里都有一个或多个可以训练语言的积累点、训练点,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些点,进行段落模仿也是仿写诗的好方法。出示一个段落,让学生揣摩诗的结构、形式等,指导学生仿写其他段落,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小范围的仿写,既强化了阅读的快乐,又减轻了写的难度。学生乐意写,也愿意写,让学生减少了习作的畏惧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4、变课文为诗文
要进行仿写,就要认真揣摩,可以教学生尝试着模仿课文中诗的结构、句式、意境等,来写儿童诗。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诗歌。改编课文,首先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清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不同,了解诗歌几个特点:(1)抒发了强烈的情感;(2)创造了悠远的意境;(3)开展了丰富的联想、想象;(4)语言极为精炼。
当学生了解了诗歌与文章的区别后,就可以教学生把一些课文转换成诗文,并且在文体间的对比中学会诗的分行,学会按韵律的感觉、断句、停顿等。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有心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诗的形式,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模仿,让学生乐于创作儿童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喜爱上儿童诗。
三、开启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要写好出一首好诗来,想象是很重要的。小学生最富于想象和联想,丰富大胆的想象,往往让我们成年人望尘莫及。孩子在想象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想象,就是儿童诗的项链。初写儿童诗,教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功能等,来展开想象,把事物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想象可分直接直接想象和间接想象,写诗的时候,如果想象层次越深,诗就越有意趣,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
1、提供意象,缀词成句训练
(1)、直接联想:
枫叶――手掌 雨滴――项链 皱纹――小溪
镜子――照相机 雷声――敲鼓 星星――印章、金币
彩虹――拱桥、颜料盒、围巾
(2)、间接联想:
落叶――黄蝴蝶――思念大地妈妈
芽――树的眼睛――看风景
涟漪――池塘微笑――荡漾着快乐
螃蟹――横着走――横行霸道
2、诗意创新训练
例:生硬的:新种草地,乱踩重罚!
诗意的:(小草睡觉,请勿打扰!)
(1) 生硬的:校园鲜花,严禁乱摘!
诗意的:( )
(2)生硬的:过道走廊,不得喧哗!
诗意的:( )
(3)生硬的:攀爬树木,违者严处!
诗意的:( )
想写诗需要大胆的想象,只有驰骋想象,才能写出好诗来。这样的练习在无形中能开启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学生觉得原来写诗这么有趣啊。
四、教会学生诗歌创作的技巧
让孩子在品读和仿写中感悟诗歌,领略诗的窍门。教会学生初步了解儿童诗的创作技巧,比如有直述法、比拟法、夸张法、对比法、反复法、对答法、仿声法等。在教学生写诗的时候,教会他们把不是人的事物人格化,把自己思想和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将无情的物,比拟成有情的人来描述;赋予事物人的语言、人的动作、人的情感、人的感觉……例如:“微风吹来,碧绿的柳树就摆动他们柔软的腰肢,和小朋友打招呼” 小学生想像无限,看法新、奇、善,可以写出活泼可爱、富有情趣的儿童诗。
五、带领学生观察生活
写诗,要有诗的味道。要写出诗味,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事物,用诗意的眼睛来看世界。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多种感官,根据味觉、触觉、听觉、视觉等来开展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多角度、多方位地看世界。并鼓励他们把看到的、闻到的、听见的,让自己有特别感觉和想法的通通写出来。尝试写诗时,一定要指导学生用美的眼睛看事物,用诗意的语言来写诗。比如写春这个话题,我是让学生排好队,带他们到校园中以及校园周边的田野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议一议、说一说,然后让他们写文章,写诗歌,学生很起劲。虽然他们自己天天经过的地方,但大多视而不见,一点拨,就觉得景象太美了,内容太丰富了,很多作品就这样通过观察创作出来了。
六、努力营建诗意的氛围
篇2
【关键词】儿童诗歌 教育教学 方法 策略 探索
儿童诗歌是指适用于儿童听赏、吟诵和阅读的诗歌的总称。它与儿歌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儿歌通过比较简单、易懂,且较为直接的表现主题思想。儿童诗歌则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思想,内涵深刻、含蓄。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学阶段读诗是主要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近来年,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诵读诗歌也开始盛行。研究表明,诵读儿童诗歌有利于培养儿童思想情操,发展儿童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对儿童诗歌的教育在传承千年古文化的同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调研发现,在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中,很多的停留在对诗歌本身记忆和诵读水平。儿童虽然记忆住了诗词,但是不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那么这种教育方法根本无法有效的起到发展儿童能力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儿童诗歌的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活动中关键的问题之一。
针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来说,如果把传授儿童诗歌作为培养儿童的知识、能力、文化和学问是欠妥的。应把诗歌中本质的元素---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儿童诗歌的教育,重点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儿童诗歌的教学应体现综合艺术课程的形式
在早期,叶嘉莹就提出要通过一边游戏,一边唱歌的形式学习儿童诗歌,用一种简单、容易学、容易懂的唱歌游戏的方式来传授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教育应结合儿童这一个年龄阶段的本能需要和兴趣,不能因为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扼杀儿童的活泼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要将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情感、诗歌与文化、诗歌与科学相融合,体现出综合、愉悦、创造 、人文等特点,通过说、唱、跳、妆、演,让孩子们充分地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脱离了死记硬背枯燥的学习方式,迎合了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同时,儿童诗歌教育游戏中,让他们自我探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环境,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心灵,能从生活中享受到童诗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儿童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可以融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把诗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把它转化成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呈现出来,通过动态的,新鲜的感觉吸引,克服了孩子们注意力时间短的问题,经过听觉、视觉的协作,将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咏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白鹅的录像、Flas,PPT幻灯片、音乐等元素,从听着歌曲《咏鹅》展开,到欣赏和听着歌曲表现各个动作,了解鹅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同时,也可组织孩子对鹅的动作进行模仿,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们深入到《咏鹅》的意境中。
三、将区域活动与儿童诗歌教学相结合
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对语言运用中得到发展起来的,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应将儿童诗歌的语言教学内容,通过区域活动,创设一个让孩子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且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增加“儿童诗歌诵读”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儿童诗歌中,三五一群,五四一伙的进行诗歌的自己欣赏、表演和绘画。在区域活动中,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通过多样的形式得到积极大胆的表现。
四、在儿童诗歌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和绘画方式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融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角色扮演,绘画方式作为儿童诗歌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古诗《回乡偶书》的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老爷爷、儿童来直观的体现诗歌的意境和背境。在《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绘出一幅的精美的图画,让孩子们欣赏十个数字的优美,十个数字的巧妙之处,来理解诗歌内涵。在《勤学》、《凉州词》、《相思》等儿童诗歌都可以融入这些元素。当然,这些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应结合具体的诗歌采用更加简单、易操作的教学方式。
五、通过环境布置来营造儿童诗歌的教学氛围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儿童在诗歌学习中表现机会。好的教学环境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创设“古诗与画”、“我为古诗配画”、“我来画古诗”等墙体装饰和环境布置,让儿童在诗歌的欣赏中,借助周边环境,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比如在诗歌《摇篮》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大树和泥土材料来构建摇篮的环境,利用大海、天空、泥土等材料来绘制摇篮的壁画;并结合教学挂图、底版和小卡片等材料,以画画、摆图的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在配上亲切的口吻将孩子带到诗歌的意境中。
六、在儿童诗歌的教育中应注重软环境的营造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不但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也应融入良好的教学软环境。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点,师生关系的融洽点也就是要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充满鼓励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幼儿之间合作点通过相互交换作品、相互沟通、相互模仿的方式,构建幼儿之间相互沟通协助的氛围。家园配合的默契点是通过“家长会”、“文学沙龙”和“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对儿童诗歌的教育中,让家长在家里面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教师素质的提升点是指要提高教师的文学底蕴和诗歌的教学能力,同时结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节诗歌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中,应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展开,以内容、形式、方法丰富的载体,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洁的阶段,接受到经典诗歌的教育,向他们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优点,培养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情趣,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牛玲.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6).
[2]刘芳,腾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期教育研究,2013,(1).
篇3
关键词: 庞德 诗歌翻译 英美儿童诗
一、庞德的诗歌翻译语言观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965―1972)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坛的巨擘之一,他不仅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而且以其突破传统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手法推动了英美诗歌现代化的进程和翻译学的发展。
西方评论界认为,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其诗歌翻译语言观。在早期的意想主义运动时期,庞德注重细节和单个意象的精确翻译,把其翻译观建立在语言能量与活力的基础上。他认为,语言是富有活力的,在不断的变化中彰显其生命力,因此,诗歌翻译应通过诗的节奏、意象和变化让诗歌语言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翻译观无疑给了译者更大的自由空间,诗歌翻译也因此而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庞德在《如何阅读》一文中根据诗歌的语言特征,将诗歌分为三类,即“声诗”(melopoeia)、“形诗”(phanopoeia)和“理诗”(logopoeia),[1]并对这三类诗的翻译做出如下阐释:“声诗可被一位听觉敏锐的外国人所赏识,尽管他对诗歌所有的语言一窍不通。声诗其实不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除非有天生的巧合,再加上仅译半句。与此相反,形诗几乎或完全可以不差分厘地翻译过来。好的形诗,译者其实不可能破坏它,除非他粗制滥造,忽视众所皆知的常规。理诗无法翻译,虽然它所表达的意向可以意译。或者说,你无法‘就事论事地翻译’,只有在确定作者的意图之后,你或可找到一个派生或相应的结构。”[2]庞德作为诗人兼翻译家,在诗歌英译方面功不可没,其独到的诗歌翻译观不仅对英语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英诗汉译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依据庞德对诗歌类型的归结,即从“音乐”、“意象”、“意境”三方面,对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作一评析。
二、儿童诗的特点
既然庞德的诗歌翻译观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并从诗歌语言的不同方面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了探索,因此,翻译英美儿童诗也需要详细分析儿童诗的语言特点。
儿童诗,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诗。由于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儿童诗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诗歌的特点,归结如下。
(一)充满童趣而朗朗上口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为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儿童诗的语言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在充满童趣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鉴赏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加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在诵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为了便于吟诵,儿童诗的语言通常简单易懂,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许多儿童诗韵脚整齐,甚至一韵到底,使儿童易于并乐于接受。
(二)想象丰富而奇幻多姿的意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诠释并诗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世界里,花儿会笑、虫儿会唱、草儿会舞……因此,儿童诗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意象,抒发童真童趣,从而让他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悟诗意的所在。
(三)贴近生活而巧妙新颖的构思
儿童诗的主题多为描写儿童的生活,探讨儿童的情感世界,在广泛性和深刻性上远不如其他类型的诗歌。因而,其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依赖于在平实而真切的生活之上巧妙新颖的构思。这类诗歌往往借助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使平易而简单的儿童生活幻化为充满神奇色彩的缤纷世界。
(四)天真烂漫而自然优美的意境
形象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儿童诗中,通过情景交融,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其特有的意境才会自然地呈现。儿童诗大多避免抽象晦涩的形象,而是把天真童稚的感情附于平易自然的形象之上,营造出童话般的境界,同时又不失诗歌的优美。
三、英美儿童诗的翻译
(一)“音乐美”
庞德认为“声诗”可以感而不可译,除非有巧合。然而儿童诗有着较强的音乐性,如何在汉译中保持这种音乐美呢?根据庞德的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地处理这种源于语言差异的不可译因素,竭力表现诗歌语言背后真实的感情。因此,这种“音乐美”在儿童诗汉译中就表现为诵读过程中浓厚的“儿童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必刻意追求音律上的统一。如果由于一味强调尾韵一致或“以顿代步”而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或诗句冗长,则有悖于儿童诗的特点,“儿童味”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儿童诗翻译中保持“音乐美”,要在形式上做一些取舍和变通,如舍弃原诗的音韵和步律而代之以句式的整齐或向五言诗、七言诗靠拢,从而保证了儿童诗的“可诵性”特征。如英国诗人西柏(Colley Cyber)的一首短诗《盲孩》(The Blind Boy),屠岸的白话体译文基本追随原诗;而骆海辉的七言体式的译法则随原诗的音律作了灵活的处理,仅举该诗的前两节为例:
The Blind Boy
Colley Cibber
O say what is that thing call’d light
Which I must ne’er enjoy;
What are the blessings of the sight.
O tell your poor blind boy!
You talk of wondrous things you see,
You say the sun shines bright;
I feel him warm, but how can he
Or make it day or night?
译文一[3]
你们说的“光”,是什么东西,
我永远不可能感觉出来;
你们能够“看”,是什么福气,
请告诉我这可怜的盲孩。
你们讲到了种种奇景,
你们说太阳光辉灿烂;
我感到他温暖,可他怎么能
把世界分成黑夜和白天?
译文二[4]
请问何物是光线?
我的双眼看不见。
眼睛能看真幸福,
可怜盲孩难拥有。
眼见事物很奇妙,
太阳明亮又美好,
我知阳光冷与热,
不懂昼夜如何换?
两个译文比较来看,译文一给儿童读者更多的原作表层信息,也较容易理解,但是在音韵效果的处理上略逊一筹;译文二的七言体也并非完全押韵,但在传达原诗主体节奏方面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易于唱诵,“儿童味”浓,更容易被儿童读者所接受。
(二)“意象美”
受中国古诗的影响,庞德领导了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主义运功,因而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庞德对意象的定义,即“智力与情感在瞬间的复合体”,可以看出庞德在翻译中注重通过意象来渲染诗作整体的情感氛围,这种“融情于景”便是庞德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契合点。
由于儿童擅长形象思维,儿童诗中则较多地运用表达色彩、声音和形象的词,从而形成了儿童诗语言浅淡而意象突出的特点。因此,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也可借鉴庞德诗歌翻译理论中关于诗歌意象处理的独特理念,不仅使儿童诗意象中所蕴含的活力得以张扬,而且使诗歌整体的诗意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凸显英美儿童诗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译者应在句法和用词上作适当灵活的处理,如多用汉语无主句、添加叠字,等等。如英国诗人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一首小诗《风》(The Wind),去全诗共三节,基本选用英语中最常用的单音节词,语言简洁流畅,意象清晰明快。而如何在译诗中保留这种画面感和意象美呢?现以该诗的第一节为例,略作分析:
The Wi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 saw you toss the kites on high,
And blow the birds about the sky;
And all around I heard you pass,
Like ladies’ skirts across the grass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译文一[5]
我见你把风筝抛向云端,
我见你把鸟儿吹向蓝天;
我到处听见你跑步的声息,
像姑娘的裙子掠过草地
风啊,你整天不停地吹响,
风啊,你的歌声多么嘹亮!
译文二[6]
曾见你把风筝抛向高天,
吹得鸟儿振翅凌空飞翻;
侧耳四周可闻你的声息,
像姑娘的芳裙拂过草地
啊风,你终日不停地唱,
啊风,你的歌声多嘹亮!
这两则译例都较好地再现了原诗蕴含的意义,但译文二在语法层面上作了一些调整,使用大量的汉语无主句,使原诗中“风”的意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动感十足,从而使译文情趣大增。儿童诗的语言简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对译,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句法、词汇层面的传统差异和大量的语言非对等现象常常会给译者带来挑战,因此,在翻译儿童诗时,译者应以“意象美”为重,必要时可以牺牲句法、词汇的对等,保证译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境美是用语言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内涵,是一种整体的美感氛围。庞德曾把诗歌比作“一种令人鼓舞的数学,它给予我们方程式,不是抽象的数字、三角形、圆形等等,而是人类感情的方程式”。[7]因此,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过分强调字词的直译,而是应在确定了作者的思想意图之后,更多地再现“方程式”背后的感情,这样才会使译文所表现的景与情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儿童诗的翻译也应力求营造这种整体的“意境美”。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整体把握儿童诗画面感浓郁的特点,使译文传达出视听交融、动静结合的动态美感,从而达到对原诗意义的真正忠实。此外,为了烘托生动的意象画面,可在翻译中对修辞和措词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把隐晦的暗喻转化为浅显的明喻,添加节奏型的重复或语气词,等等,使译文达到境味、情味和韵味的和谐统一。如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一诗中的一句“The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如译成“他们/就给我/穿上/这件/黑衣”[8],原诗的隐含之意则没有表现出来;如译成“他们/给我穿这/丧服似的/黑衣”[9],用形象的明喻来代替原诗的暗喻,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意义准确,诗作的主题也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深化。又如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另外一首充满自然情趣和童真的小诗《船儿飘飘到何方》(Where Go the Boats),以下为原诗及其译文[10]:
Dark brown is the river,
Golden is the sand.
It floats along for ever,
With trees on either hand.
Green leaves a-floating,
Castles of the foam,
Boats of mine a-boating――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
On goes the river,
And out past the mill,
Away down the valley,
Away down the hill.
Away down the river,
A hundred miles or more,
Other little children
Shall bring my boats ashore.
河水清幽幽,
沙滩金灿灿;
清水无尽头,
绿树两岸走。
水上绿叶漂,
泡沫像城堡;
船儿放下水,
东西随波涛。
河水急流淌,
流过水磨坊。
穿越大峡谷,
冲下小山冈。
冲下小山冈,
河水到远方。
船儿谁拾起,
他乡小儿郎。
这首小诗描写了一个孩童把船儿放下水,看着它飘向远方,想象船儿被他乡的小孩拾起,那份意外的惊喜是孩子们之间用心传递的礼物。译诗较好地表现出了原诗的音乐美、匀称美,以及轻松活泼的基调。其中,“清幽幽”“金灿灿”叠字的使用点活了意象画面,浅显的拟人和比喻及三、四节之间的顶真符合儿童诗的特点,在适合唱诵之余也不乏意境美。
四、结语
英美儿童诗的翻译看似容易,实则不然。儿童诗特有的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都是十分微妙的问题,需要译者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高超的措辞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在翻译英美儿童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始终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努力使译诗不失“儿童味”,创作出更多深受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诗歌译作。
参考文献:
[1]Eliot,T.S.(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C].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8:25.
[2]黄运特译.庞德诗选比萨诗章[Z].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228.
[3][5]屠岸.英美儿童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3,92.
[4][10]骆海辉.牛津英语童谣[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9,190.
[6]李云起.太阳的旅行――英美短诗诵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5.
[7]G.Singh.Ezra Pound as Critic[M].New York:St.Martin’s Press,Inc.,1994:120.
篇4
关键词:儿童诗歌教学;整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55-2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园都依据《纲要》上对幼儿园教育的指导,将幼儿园活动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纲要》上要求各领域相互渗透,但实际实行起来却很难做到这样。教师往往在设计教案时,把各个领域独立了开来,语言活动即完全让幼儿学儿歌,了解“顶针”之类的语法,科学活动则完全让幼儿认识动植物或一些自然现象等,领域之间的渗透在实际的教学中少之又少。幼儿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在这样的教育下其实都是片面的,因为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幼儿教育要来自生活,那如何能够将各个领域划分得清楚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可以将活动内容进行整合。首先以语言活动作为基础,在进行儿歌教学时,将科学知识、情感体会、动作模仿等融汇在其中。要做到这些,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接下来笔者以小班儿童诗歌作品《刨个坑儿种西瓜》为例,介绍整合性教育的方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1.首先,学会这首儿童诗歌并背诵出来。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学习活动是系列的、网络状的活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作品。第二层次:理解体验作品。第三层次:迁移作品经验。在布鲁姆的分类学里也提到,学习的过程是由简到难逐步上升的过程,从知识开始,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直到创造。知识指的是对于信息的回忆。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西瓜是先长叶子还是先开花?”
理解这个问题的水映了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开花以后会怎么样?”应用是指在尽可能最少指导的情况下,在新情境中使用学习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种西瓜需要搭架子吗?”“为什么种黄瓜要搭架子?”分析是将材料分解为不同组成部分,以理解材料结构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黄瓜是瓜,西瓜也是瓜,那黄瓜是水果吗?”评价所关心的是基于特定标准判断材料价值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西瓜给谁吃了?应该给他们吃吗?”创造是指将不同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新计划的能力。处在这个水平时,幼儿需要使用发散性思维来获得惊喜。教师可以请幼儿想一想“除了种西瓜,还可以种什么?除了给爹妈吃,还可以给谁吃?”或者,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为儿童诗歌创编一些动作。在这些阶段中,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幼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作品,自己对作品有充分的感知体验,并且已经经历这几个阶段,达到最高的水平。这样才可以指导幼儿在各个阶段里扎实地学习,最终达到最高水平。
2.用模仿的方法教幼儿。教师可以为儿童诗歌设计动作,不用太复杂,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内容即可。动作难度要考虑幼儿发展水平,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以免让幼儿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在教师第一遍念儿童诗歌的时候,就可以加上动作,幼儿可以跟着做,但不要念,认真倾听。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不要在最后才教幼儿动作,让动作的学习变得刻意,成为一项任务。动作本身并不是重点,它是服务于学习儿童诗歌,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记忆儿童诗歌,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过,模仿动作也是在锻炼幼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能力和对于空间概念的认知能力,也是整合教学的一部分。
3.鼓励幼儿听儿童诗歌。倾听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少教师总是会着急让幼儿跟着念,学着念,但当幼儿还没听清诗歌的内容时,他只是在咿呀学声而已。一定要强调“老师念得时候你们不要念,等老师念完了,你们再念。”幼儿念的时候,教师同样要倾听,不要一味帮助幼儿一起念。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幼儿哪里念得不好,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
4.完整欣赏,分句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先完整念整首儿童诗歌,然后选择诗歌中最简单的部分开始教幼儿,接着再逐步完整教授。不少教师总是会选择将难点前置,但是试想,连最简单的都没学会,怎么能要求幼儿学会最难的呢?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逐步递进。但幼儿将最简单的学会后,对儿歌也有了一些认识,这对于掌握难点也是有帮助的。在《刨个坑儿种西瓜》中,“先长叶子后开花”这一句的动作形象生动,幼儿易于理解,句子本身也比较好念,因此可以先让幼儿学会这一句。“小小孩儿上南洼”和“爹吃好了吗?妈吃好了吗?”动作不太好表示,句子也比较绕口,教师可以预想到幼儿学起来比较困难,这写句子就可以放到后面多带着幼儿练习几次。
5.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儿童诗歌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问他们不同的问题这个方式来引导幼儿理解儿童诗歌的内容。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尤其是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象。例如可以提问“西瓜种在哪里的?”幼儿有生活经验,会知道是种在地上的,因此教师就顺势可以告诉幼儿“所以我们要‘刨个坑儿种西瓜’呀。”不断的提问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断教授幼儿新知识。
二、整合性方法包含的内容
1.社会情感。在《刨个坑儿种西瓜》中,提到“结个西瓜给爹妈”。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为什么结个西瓜要给爹妈呢?”在讨论中就可以引导幼儿知道要懂得分享、感恩和孝顺等一系列正面的情感。还可以在创编时将“爹妈”替换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让情感线延伸,让幼儿知道还要孝顺其他长辈。或者可以替换成一些小伙伴的名字,进一步感受分享的情感。
2.科学知识。大多数的儿童诗歌中都会涉及科学知识内容。因此与其有时大费周章地专门开设一个活动让幼儿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不如在提及它的时候,就将它教授给幼儿,这样的学习更加自然也印象深刻。记忆是相互关联的,有关联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诗歌内容与科学知识相辅相成,在幼儿头脑中可以呈现一幅完整的记忆拼图。《刨个坑儿种西瓜》中正好提及西瓜,教师可以提问“什么季节有西瓜吃?”“西瓜是种哪里的?”还可以适当延伸提问“夏季除了有西瓜这种水果,还有什么其他水果。”当然,延伸的问题教师也要在事先设想好,在合理的范围内延伸,让幼儿了解多一些的科学知识,不能无限制地延伸下去,影响本来的教学计划。
3.模仿动作。幼儿园有专门的律动课程,其实儿童诗歌教学中设计的一些动作也是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肢体动作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发展幼儿身体某个部分的动作,例如“开花”这个动作需要幼儿双手并拢,手指向内弯曲,这个动作可以锻炼到幼儿手指小肌肉的。
4.结合乐器。不要认为儿童诗歌是语言活动就不能与音乐相关,在诗歌教学中乐器也可以为活动增光添彩。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设计加入身体敲击、不同材质的敲击器(无音高乐器)以及不同材质的固定音高乐器。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两种不同材质的乐器,一种金属材质,一种木头材质。提问幼儿“‘刨个坑儿’的工具是什么做的?”因为工具是金属做的,幼儿就可以判断出金属材质的乐器更加适合在此处敲击。给大年龄班的幼儿上课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利用嘴巴和手指发出声效的部分,让活动变得更有意思。只要设计合理,控制得当,乐器的加入不仅不会影响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还会让他们更加集中精神的学习。乐器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有听觉的刺激,真正做到利用身体各个感官去学习。
笔者现在是以《刨个坑儿种西瓜》为例,所提及的一些内容还是比较片面的。儿童诗歌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有些是关于动物,有些关于昆虫,有些关于自然现象……因此,教师们可以根据学期初的教学计划安排,寻找适合的儿童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当寻找到适合的儿童诗歌后,教师们就需要根据儿童诗歌的具体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将各个领域的内容整合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让幼儿的学习不再割裂开来,而是更加的系统和完整。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篇5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早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就懂得用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表达形式通过发展,成为音乐的雏形。我们在听咿呀学语的孩子说话的时候也会觉得他们像是在唱歌。对于人类来说,音乐近似于一种原始的、与生俱来的表达和交流方式。所以,运用儿童耳熟能详的儿歌作为广告形式,其实是利用了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更贴近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方式。在越南儿童电视广告中,儿歌体的语言形式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双眼明亮还用戴什么眼镜,个子高大还用穿什么增高鞋,有Vinamilk,有Vinamilk,一天三杯眼睛亮闪闪,一天三杯身形高又壮。Vinamilk牛奶,眼明,个儿高!(Vinamilk牛奶)越南语和汉语一样,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语言。我们知道,汉语有4个声调,越南语则比汉语还多两个声调,这就决定了越南语有更多的起伏变化和更强的节奏感,从这首儿歌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越南语的这一特点,比如儿歌开始第一句分别用了玄声、玄声、锐声、平声、锐声、锐声、平声、平声、锐声、跌声、平声、平声,这样的声调组合从平仄上来讲分别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上述儿歌制造出了跌宕起伏的听觉效果。另外,长短句的配合使儿歌听来有很强的旋律感;最后一句两个双音节词连续出现,带来较强的节奏感;第四句和第五句韵律独特,加之歌词浅显易懂,儿童唱来朗朗上口,易听易记。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得产品在受众中的传播速度得到提高,同时,其被接受程度也将大大增强。除了“Vinamilk牛奶”外,还有很多商家的广告也使用了儿歌的形式。比如“Kiddy儿童营养食用油”采用的儿歌同样具有代表性:高兴呀真呀真高兴,我记住Kiddy的牌子了!真棒呀真呀真真棒,富含数不清的DHA呢!更添聪明过人,助我成长每一天!可以看到,这首儿歌除了运用长短句搭配的方式增加节奏感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排比句的使用。儿歌的第一二句采用了长度和结构相类似的两个句子,其中,前半句分别三次重复了“高兴”和“棒”两个形容词,前者体现了儿童无忧无虑、简单快乐的天性,后者则说明了产品的品质,在起到强调作用的同时也创造出欢快的节奏感;后半句中则是“Kiddy”和“DHA”两个外来词相呼应,引出了产品的名称和其所含的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营养物质。使用这样的排比句来编排儿歌,不但使歌词更有条理性,还使整首儿歌节奏更加和谐,同时,使得所抒发的感情更为饱满。这样的特点不仅让儿童易识记,而且能调动儿童对产品的热情,收到很好的宣传、促销的效果。
二、童谣体
童谣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体裁,它是指儿童口头传唱的一种歌谣。这种歌谣往往是没有乐谱的,但是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因为童谣注重格律和韵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儿童口头流传的短诗。越南童谣同样具备音韵和谐、简短易懂的特点。另外,童谣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描写大自然的花草虫鱼的,也有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作为最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和语言习惯的形式之一,童谣受到很多广告制作者的青睐。在越南深受儿童喜爱的奶酪产品“乐芝牛”在2014年春节广告中就运用了一首童谣:和“乐芝牛”一起,手摇盒盖,快乐斗春,奇趣路线,最爱冒险,集齐三组,欢喜迎春!在这首童谣中,首句其实是一种相互打趣的说法,一般没有固定的意思,越南很多童谣开头都会采用这样的形式。接下来,歌谣中提到的“盒盖”其实是“乐芝牛”包装的盖子部分,其被设计为摇色子的盘子,而在包装盒内部还附送了一张类似于我们的冒险游戏“大富翁”的地图,这事实上也是为了配合儿童玩乐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首童谣事实上是把产品的推广同春节的传统、氛围等相结合。如歌谣中提到的“斗春”,是越南春节期间民间的一项传统活动,通常有赛龙舟等形式,这里玩类似于“大富翁”的游戏,实际上也是孩子们“斗春”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创作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此外,在这首童谣中,创作者采用类似于诗歌的形式,即四个音节成一短句,两个短句又组成一个长句的方式安排布局,平仄相对,结构工整;另外,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押韵,更增添童谣的韵律感。这样一来,对于儿童来说,这则广告易听、易读、易记,商家以此达到了宣传产品的目的。
三、小结
篇6
现在,似乎越来越少听到孩子们传唱儿歌童谣了,更多地是听他们唱起《superstar》和《两只蝴蝶》之类的成人歌曲。没有了儿歌,似乎童年也变了味道。在世界儿歌日来临之时,希望“还孩子一个儿歌的时代,重塑健康童年!”
最初的纯真和温暖
是什么曾经伴我们一天天长大?是什么打湿过我们闪亮的童心?是什么让我们拉起彼此的小手?是儿歌。也许,今天的孩子体会不到儿歌的魅力,相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的童年很单纯,没有背不完的单词,没有一个接一个的竞赛,也没有层出不穷的流行歌,只有儿歌引领着我们,做最简单的游戏,过最快乐的童年。儿歌像慈祥的老祖母,带大了我们和我们的上几代人。可惜,现在的孩子却把儿歌丢在了风里。
爱人和我是同龄人,都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那天,我问他,你最难忘的儿歌是什么?他说,是《找朋友》。我呢,最记忆犹新的儿歌是《丢手绢》。儿子则在一边大笑,说:“看你俩这点出息。”问他知道这两首儿歌吗?他说,不知道,我们崇尚的是周杰伦的《双节棍》。
诚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精神寄托,我们不能再过多地强求孩子什么,在他们的小肩膀上,已经扛上了许多我们家长的意志,我们惟独忘了我们的童年是那样的简单和快乐。那时,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太富裕,但自由啊,成天像鸟儿一样,在外面玩,还不是一个人玩,是小朋友们扎堆玩。我们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大家拉起手来,坐下围成一个圈,然后,有一个小朋友在圈外跑,大家一起唱着那首熟悉的儿歌“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她,快点、快点抓住她,快点、快点抓住她”。
那时候,我胆小,最怕被抓住,因为抓住了就得站在圈子中间表演节目,我嗓子不好,不会唱歌,每次被逮住都是给大家讲故事,所以,我当学生时作文一直写得不错,也许是故事编多了,想象力就比较丰富,老讲老讲,慢慢地口才也锻炼好了。现在这样讲,未免有点生拉硬扯,儿子又该说我“脸大无极限,又在自己表扬自己”。其实,儿歌作为启蒙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除非有特定事件给了你特别的记忆。
爱人说他之所以对《找朋友》这首儿歌印象最深,是因为他在一次找朋友中,找到的不是好朋友,而是一个刚和他打过架的小朋友,但是先敬礼,后鞠躬,握握手后,俩人又说开了话,真的像儿歌里唱的那样,大家都是好朋友。爱人开玩笑地说,是这首儿歌大大地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要不,从谈恋爱开始,每次我们俩人吵了架以后,都是他先找我说话。
我白了他一眼:“敢情你打小思想觉悟就比我高。”他笑笑,不紧不慢地批评我:“瞧你这点姿态,咱这不是讨论儿歌对你我的影响吗?”
经典儿歌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
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小白船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
有只小白船
船上有棵桂花树
白兔在游玩
桨儿桨儿看不见
船上也没帆
飘呀飘呀,飘向西天
小燕子
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篇7
蒲公英,蒲公英,
长大以后做什么?
我呀,我要做一只大狮子!
金色的鬃毛浓又密,
一只威武又善良的大狮子!
是嘛,你要做一只大狮子啊,
大狮子好啊。
可是,这片原野,
对大狮子来说太小了呀。
可不是嘛,那我还是做一朵蒲公英吧。
小鱼,小鱼,
长大以后做什么?
我呀,我要做一头大鲸鱼!
畅游四大洋,一头游得飞快的大鲸鱼。
是啊,你要做一头大鲸鱼啊,
大鲸鱼好啊。
可是,这条小河,
对大鲸鱼来说太小了呀。
可不是嘛,那我还是做一条小鱼吧。
小小起床号
咯咯咯,快起床
谁的声音这么响
谁的喇叭这么亮
爬上窗户向外望
原来是他把歌唱
头戴一顶小红帽
身穿一件花衣裳
耀武扬威地上站
拍着翅膀把歌唱
咯咯咯,快起床
喊罢汪汪喊*
在喊哼哼和羊羊
早睡早起身体棒
咯咯哈,快起床
喊罢汪汪和*
再喊哼哼和羊羊
不知不觉天已亮
圣诞节的帽子
圣诞节快到了
圣诞老人架着雪橇
正从遥远的地方
来给我们送礼物
圣诞老人会送什么礼物呢
我也不知道
我希望礼物是一个娃娃
不知道圣诞老人会不会知道
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看见枕边真的有一个娃娃
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
妈妈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
你开心就好
童年光阴
故乡
那座老房子
是我童年
欢乐的摇篮
丝瓜棚是把大阳伞
蝉儿在树枝上
悠闲地唱着
动听的歌
我躺在绿荫下
数着瓜
山脚下
那片碧绿的山坡
曾是
我欢乐的牧场
羊儿在
悠闲地吃着草
天空中飘着
朵朵白云
山脚下河水
缓缓地淌着
我躺在草地上
看着空中
白云飘动
听着脚下
流水叮咚
故乡的童年
是一首
温暖的童谣
时常走进
篇8
宝贝,睡吧,天,已经黑了,很黑。
闪电撕开的口子,已经缝好了,
不用担心雨闯进来。不用。
我守在你梦的边缘,用我的根护住你。
我的和黑夜的。唯一的蜡烛。
冰凉的手。你的床明净如波,风把云藏得很好。
明天来和你游戏。在深深的水里,和,睡,里。
睡吧,宝贝,已经应声而落,门环上的旧油漆。
虹桥,还在湖里饮水,这么多年后。
我又见到你,在这个深秋的岸边,
宝贝,我抱着你。河水抱着游泳的鱼。
我的心象伦敦五月的云。
阳光起舞。雾散后。
河流给芳草让路,一如当初的我放你,出走。
你圆润的脸庞面对着整个秋天发呆,
就象我面对着,你。发呆。
闭上眼睛我都能想起,那个午后传达的芬芳,
细雨的,午后,你涨红了脸。
阳光恣意的手呵。在你盛开的湖上。
而今夜的月光已经有些凉了,隔着垂柳,所以,
回忆有些长,也有些忧伤,宝贝。
睡吧,我的莲。用你的睡,透明的睡。
美丽的睡。让我的睡和你一样,让云蓝一点。
让鸟回到自己的巢。让干裂的唇再次柔润。
宝贝。睡吧,宝贝,睡吧,睡,吧
记忆里永远的童年(儿童节贺诗,也是儿歌)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长大了你就可以去远方
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踏遍万水千山
那时候,我就盼呀盼……
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长大了就可以像大人一样
去远方
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路
踏遍万水千山
童年 童年
记忆里永远的童年
常常在我的梦里展现
篇9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一颗颗晶莹剔透
纯洁无比的心翼翼的绽开
翠绿色的幕幔缓缓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是谁用润湿的红手帕
篇10
年仅8岁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追着奶奶问,爹在部队,总也不回来,娘为哈也走了?她说,你娘随军去了海岛,先到绣花厂干活,等挣了钱,再回来接你。
我大声喊,我要去找娘。小孩子的话,没人会当真,更何况还要忙着做活,就随我闹去。起初,我每天都会哭,哭得嗓子发哑,甚至有时哭着哭着,就躺在地上睡着了。
直到有天,我和邻居小石头拌嘴,他指着我,说,你这个爹不亲娘不要的丫头片子!我心里升起团怒火,冲上去跟他厮打起来。最后,两人都挂了彩。
晌午,石头娘未了,站在院里,挑眉,叉腰,扔下
嘟噜的骂。奶奶慌忙赔不是,我躲在门后,紧咬着嘴唇,在心里对自己说:不哭!不哭!
自那以后,年幼的我收起眼泪,学着坚强。放学后,跑到村口的老槐树下,
个人静静地坐着,目光沿小路伸向远方――那是娘回家必经的路。
春去冬又来,娘依然没有回来,我的心渐渐凉了。就在我近乎绝望时,有
天,背着书包刚走出校门口,便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小名。
娘拎着行李,站在眼前。我穿着破旧的碎花棉袄,脸上脏兮兮,头发乱莲蓬,
脸木然地望着娘。
娘嚎啕大哭,说今后不管多难,也要把我带在身边。几天后,我跟着娘去了海岛。岛上的条件很差,淡水奇缺,没有菜市与商店,每天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但是,那是我最幸福的日子。
多年以后,我随父亲转业回到内地。每每忆起在海岛的日子,没感到生活清苦,反而觉得无限美好。只要跟父母在起,无论在何处,无论做什么,都是幸福的。
前些天,母亲从老家回来,说村里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还说正上初中的孩子阿柱,喝了农药,就那么走了。
他的父母从外地赶回来,哭得肝肠寸断。他们外出打工,平时省吃俭用,经常往家寄钱寄物。儿子刚上初中,成绩
向很好,是他们的希望,怎么会想不开呢?
后来,从儿子的日记里找到了答案。阿柱写道:爸爸妈妈,你们已经3年多没回家了,我想你们。你们上次打电话问我想要什么,我要我们在起!
听到这里,我的双眼顿时潮湿了。父母外出打工,几年不回
次家,这就好比把孩子抛在森林里,周围起了漫天大雾,还得跟那只叫“孤独”的野兽搏斗。
没人教过他,怎样在困难中,保持颗快乐向上的心,如何在黑暗里,点亮梦想的明灯。因而,无路可走,无处可逃,他选择以决绝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挥手道别。
倘若,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父母能及时出现,用
个温暖的拥抱、
句抚慰的话语,帮孩子找到心灵的出口。那么,一个蓓蕾般鲜活的生命,就不会这么匆匆地凋零了。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