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范文

时间:2023-03-24 12: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鉴赏

篇1

一、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是进行快速阅读,准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都是为这个主旨服务的。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感到千头万绪,繁多芜杂,那么我们应如何下手呢?正所谓“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古代诗歌固然有千万首,但是它们反映的内容无非就是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离别、边塞等几大类。其次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能体味到,借优美风景来排遣自己的郁结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等等,这些情感现实中都存在。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仔细去想一下,同样也会产生共鸣。

二、各种诗歌类型的特点

(一)山水田园诗

代表人物有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一提到王维,我们常常会想起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青山格外明亮,又是一年的秋天傍晚,只听那竹林中一片喧闹,原来是洗衣归来的女子,那水上莲花的摇动,是渔夫们打渔归来时的情景,还见那明月透过竹林撒下月光,又听到那石上汩汩流动的泉水声,即使此时春天已过,公子王孙们也自然会留下来,因为这里是那样美,那样的清净、自由、祥和,怎不令人向往?我们平日里,生活中有了不快,看到这样的景象,怎能不为之顿消?那石头上流动的清泉,想必也早已把自己繁杂的内心打扫得干净了吧?

(二)咏物诗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柳树刚刚吐出的嫩芽,像是被碧绿装扮而成,那柔嫩的细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就像是垂下千万条绿丝带,好似问是谁裁出这碧绿的细叶?不正是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风的杰作吗?作者赞美二月的春风,也是在赞美那二月的春天:它是有着那样神奇的创造力,把大自然塑造出如此景象,我们看到后不也佩服吗?这柳树的美好景象来自二月春风神奇的创造力,其实,人类神奇的创造力也可以塑造出更神奇的景象,咏物的同时也是在歌颂人的某种精神。

(三)咏史诗

咏史是为了借古抒怀,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怀念诸葛亮其实也是在慨叹自己壮志未酬,那辉映台阶的碧绿之草在那里妆扮春色,可有谁来欣赏?林中黄鹂空在树中鸣叫,有谁来听?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早已长眠于地下,自己也是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可又有谁任用?

(四)离别诗

无论是离别家乡还是告别亲友,都会产生离别的伤感之情,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尽管今天各种通讯工具比较发达,但还是会有离别伤感之情和思念家乡之苦。

三、通过实例再次理解诗歌鉴赏的关键与技巧

鉴赏一首诗歌,思想感情是第一位的,能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其他也自然能迎刃而解。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一首诗,在实例中再次理解诗歌鉴赏的关键与技巧。李商隐在《贾生》中这样说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明写贾生即贾谊——汉代名士,怀才不遇,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汉文帝求贤若渴,访一个被驱逐的大臣,贾生的才气无与伦比,但是皇帝夜半靠近,并不是为了苍生大计,却是为了鬼神之事!这不仅是对有才之士贾谊的同情,更是对汉文帝的讽刺,实则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讽刺时政。至于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可以说是反衬,以汉文帝的昏庸衬托贾谊的才干;也可以说是对比,即汉文帝与贾谊的对比,汉文帝的行为与问话内容的对比;还可以说是细节描写,以“可怜夜半虚前席”这个细节表现汉文帝一代国君荒误国之举,以至于那个时代的人才也当然无法得到重用;或者说是白描手法,诗人不用一个形容词,纯粹的写实:访逐臣、虚前席、问鬼神,鲜明地表现出贾谊与汉文帝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还可以说是叙议结合,前面叙事,后面议论。所以,明白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是关键,而语言形式、表达技巧都是为该主旨服务的。

篇2

优秀的诗歌有顽强的生命力,欣赏这样的古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知识,且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通过诗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把握文学的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那么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呢?

多读,因为读是诗歌鉴赏之灵魂。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不能得其神韵。其实不只是诗词,概言之,语文学习的根本也就一个字—读。读是语文教学之魂,也是诗歌欣赏之魂。现在,中高考考古诗词是传统题目,关于新诗鉴赏,现在也作为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一切典范之作都有一定难度,有多重含义,有多种解释,阅读时就应有较强的鉴赏力。像苏婷的〈致橡树)就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也不仅是现代女性的独立宣言,它更强调现代人的独立个性,还可以泛指民族间的独立自主精神。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后边两点就难于理解。

感悟。诗与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诗歌所蕴含的文字之外的意义,在于符号之下附载的意象、暗孕的哲理、流淌的音韵、跃动的情趣。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对每首诗中潜藏的独特内容进行发掘。

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宝藏极其丰富。可以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于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杜甫《望岳》中“激荡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开阔胸襟;白居易《赋的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的意志。诗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举。

诗歌的表现手法,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发挥想象力。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评论家赖斯新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欣赏诗歌时,应拓展无限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自己步入诗境,使自己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所以鉴赏诗歌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生活储存,开展联想,开拓想象,给思想插上双翅,自由翱翔,仔细体会,用心感悟,步入诗的境界。

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炼、精辟、优美、形象,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言简意赅,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如“红杏出墙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与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高考 古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古诗词鉴赏题在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中的分值上升为是11分,虽然没有现代文阅读题所占的比重大,但其在高考复习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诗歌鉴赏题能否得高分,关系到考生最后的语文成绩的优劣,关系到考生是否能拉开与其他考生之间的距离,更关系到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一线的教师,大家都在探讨古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都在想方设法寻找提高此类题目得分的途径。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努力都收效甚微,根据多年从事高三教学工作的经验和积累,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找准突破口,既然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这样进行命题,这样来设问,我们是否应该从命题本身入手,揣摩命题者意图,寻找答题思路,从而提高得分。因此,本文着重探究通过准确审题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得分。

一、抓住诗歌鉴赏相关术语,落实相应考点

高考命题中往往涉及到一些诗歌鉴赏的术语,考生在审题时首先就要理解术语,并且掌握术语,弄懂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准确答题。

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的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这道试题本来是一道容易拿分的试题,结果不少考生粗心大意,没有抓住术语,准确理解命题人的意图,相应的考点没有落实到位,失分非常严重。这道题审题时要抓住一个地方―― “表达技巧”。抓准这个术语思考,就会知道:本句是关于景物的描写,选取了“林”、“夕阳”、“归鸦”等意象,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不难看出,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分数也就自然而然的来了。

二、关注鲜明的提示语,寻找答题切入口

任何一道试题它都会给考生或多或少的提示,帮助考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让考生帮助分。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第三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这道题鲜明的提示语是“思想感情”和“变化”。由此可见,在本首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细想一下,情感的变化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由积极变消极,要么由消极变积极,然后结合本诗的上下文,就比较容易得出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06年辽宁卷《东坡① 苏轼》的第一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这道题鲜明的提示语是“全诗”和“作用”。由此可见,这是一道作用题,而且答题范围在全诗中的作用。先把握这个句子所在的位置,由此初步确定其结构上的作用;再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加以联系思考。

三、寻找题干的潜台词,明确解题思路

大多数人认为2013年江苏卷《醉眠》第三题题有点难度。但是命题人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在问题的设置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给考生提供了不少的潜台词,只要考生善于审题,还是可以考出不错的分数的。这题是这样提问的:《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这道题就给考生提供了隐含信息,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四、关注问法以及赋分,强化答题意识

篇4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鉴赏古诗,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咏怀诗则是即事抒怀。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开头以问答形式叙写眼前环境,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伤别情怀,松、竹、梅、菊象征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篇5

一、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

诗歌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能听到或看到或感受到的形象)。因此,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

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幅不同的画面,这些学生也能感受到。再如余光中的《乡愁》,该诗仅用四小节、十六句、八十八个字,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并相应地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典型的意象,却唤起读者更广阔的联想空间,不仅表达了对故乡、故人的思念,更有对祖国统一、民族命运的思考。诗虽短容量却大,可以说是凝练美的典范之作。

二、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

理解诗歌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志与情。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不过先要有这么个概念:诗歌中意象的意义绝对不是它的本意。一个词一般有它的三重意思,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这是诗歌之所以含蓄,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所在。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学生透过意象这个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去推测本质的(一般化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情志,《有的人》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作如下推测:骑——压迫、剥削,“啊,我多伟大”——狂妄自大,俯——忠诚老实,做牛马——勤恳、无私、任劳任怨。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学生就能自己推测出来了。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其不单单呈现了一段相思文字,更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不是单纯地直抒思乡之情,而是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表达,显得深沉悠远,情深意浓。诗人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巧妙地选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鲜明而独特的典型意象写乡愁,使乡愁不再是审美中的表象,而是可感知的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6

一、看题目,抓题眼

诗歌题目包含明示和暗示信息,起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诗歌类型、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概括内容、点明主旨。例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浏览题目不难发现“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仔细分析题目,我们不难了解古诗词大致的思想内容。读刘禹锡《望洞庭》,可以读到“远望中的洞庭湖”;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可以知道幽僻的居所特点;读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可以了解作者送别情怀;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可以明白作者感受春雨的欢喜;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出使边塞;读刘孝绰《咏素蝶诗》,一个“咏”字告诉我们诗词托物言志的特点。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关注的暗示信息。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些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有些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例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我们从注释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可以解读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知名诗人,关注其遭遇、风格、朝代国势、朝政等;非知名诗人,考虑时代背景。贬官诗人,考虑报国思用、眷恋朝廷等情感;羁旅诗人,考虑漂泊之苦、思乡怀人等情感;亡国诗人,考虑亡国之痛、去国之思等情感;边塞诗人,考虑杀敌建功、慷慨激昂等情感;田园诗人,考虑归隐田园、闲适恬淡等情感。例如,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异乡的羁旅之客的愁思;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我们又可以体会一位亡国之君的伤痛与无奈。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贺铸《清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个“愁”字让我读到无尽愁思;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个“爱”字凸显情感深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古诗中,特定意象代表特定含意,寄托特定情感。古诗词常见意象寓意丰富,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等等。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借此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的情怀。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看尾句,卒章显志

诗歌结尾方式多样:以景结句、以情结句、以理结句、以问结句。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含蓄蕴藉,诗人都喜欢在此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诗共同之处都是:卒章显志。

篇7

一、再现意境

拿到一首诗词。读完后,如果脑子里能清晰地呈现出诗歌所写的内容的话,那你肯定能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再现意境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在训练中好好体会诗中字句的意思。由于诗歌的语言较为简练,还得利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填充诗中没有写到的人和事。所以说,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看到这句词时,脑子里应该呈现出杏花开得正艳。枝头上,蜜蜂、蝴蝶闹个不停,这里的繁忙景象让人一扫寒冬的阴霾,给人以快乐、欣喜甚至活力的感觉。所以,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

二、品味语言

好的诗歌,还要以语言取胜,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还要品味诗歌的语言。如一些特殊意象的运用,鸿雁、梅花、明月等所代表的含义;还有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如:书信,有“乡书”这个名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还有“尺素”这个名字(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所以,适当积累这些知识更有利于鉴赏诗歌。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用典、比喻、炼字等修辞方式。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年拼却醉颜红”的“拼”字,都属于这首诗词的经典之词。

三、体味感悟

最后,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再现的意境和诗词中的字句体现出。有条件的话,再找寻一下作者的资料,这样就更有助于理解诗的内涵。比如,我们要是不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品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如果我们不熟悉辛弃疾的生平,我们就不能领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无奈;如果我们不知道陈与义的生平,我们就不会明白“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苍凉。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诗歌的感情是有大体分类的,像羁旅思乡、怀才不遇、伤春悲秋、思人怀人、抒发理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感情所指。只要我们熟知了这些,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和这些专业名词相对照,这样可以避免在鉴赏中走弯路。

篇8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欣赏;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是通过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课改之潮滚滚向前,其势之猛,探讨之烈,可谓前所未有;各种理论,各种观念,亦是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可谓蔚然壮观。而所取得的成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值得关注。近来教学古典诗歌,偶有心得体会:我认为,古诗欣赏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遗忘点。古诗虽短,但其语言的高度浓缩及技法的纯熟,均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故为文浅谈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p思想感情p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p杜牧p李商隐p苏轼p辛弃疾p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这里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二、从语言领略旨趣

语言是文章之衣,不同文体其衣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质感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其外观的绚丽便一眼判定它是好的。我们应该品它的质然后再定论,诗歌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甚至是音乐感。一个语感较好的学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一句诗中的精妙字眼或词眼、一首诗中的奇言佳句,这如同书法中的“涨墨”手法,会直逼你的视野。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三、理清诗词风格流派

篇9

【关键词】诵读 积累 诗歌内容 诗人风格 诗歌意象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从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学习只强调如何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历年来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对诗歌教学的体会,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二、积累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诗歌分类标准很多,常见的是按内容分类的有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还要把握时代特征,仔细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它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孟浩然诗风的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我们应加强对作家的感性认识,注重归纳各个作家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古人云:"诗言志"。意象是诗歌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诗歌中的杨柳、流水、残月、松、竹、梅、等意象都是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东西。古人"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三注意。首先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其次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书面表达训练

篇10

我们切不可轻易放过一首诗后面命题人所给的补注,这些注解或为了方便疏通文句,或为了表明写作的背景,总之,这些注解对诗词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

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要想把握内容,首先要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有山水田园诗,借山水的静谧和田园的悠闲,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首先要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其次要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羁旅思乡诗,主要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在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懂得诗歌的表达技巧。我们首先要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个表现手法象征和托物言志,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衬托、反衬与对比,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相同点在于二者都存在甲乙两个方面。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次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