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8 18: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祖国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祖国的诗歌

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品读词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我们的祖国》歌曲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搜集赞美祖国诗歌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富有激情地随着画面解说。

2 孩子们,看了刚才的一幕幕,你想说点什么?

3 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叹?你看,我们的金波爷爷和你们一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赞歌——《我们爱祖国》(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 圈出生词,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3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读一读,找一找,并做上记号。

4 熟读诗歌,理清思路。如:教师读第1节和第5节,男同学读2~4节,女同学读6~8节。也可以抽学生合作朗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 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金波爷爷也不例外,请孩子们默读1~4小节,看看他心中的祖国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学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句诗?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读一读。

4 在读这几句诗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补充。(独立学习—和同桌探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学生说我最喜欢“她是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这句诗。老师屏幕显示这两句诗。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我们祖国的儿女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读到这里,心里感觉怎样?

(3)那请你带着你的体味去读吧!互相评议。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诗句。

5 小结:在金波爷爷的心里,祖国是什么?(老师领读,且屏幕图文并茂,显示妈妈的摇篮、长城、黄河等)学生回答。

6 总之一句话——(屏幕显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国是什么呢?

屏幕显示:读一读,仿写句子。

(1)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2)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3)祖国是( )。

(4)祖国是( )。

8 既然祖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呢?齐读诗歌的5~8小节。

9 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从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说到哪句屏幕便显示哪句)

10 指导朗读,特别是第8小节。

四、配乐朗读,强化感悟

1 此时我已心潮澎湃,真想为我们的祖国送上一首赞歌。(播放歌曲《我们的祖国》)

2 朗诵全诗。

3 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可以说心里话、表演、写诗唱歌等)

五、结合课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诵自己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六、自主识字,掌握生词

1 自读勾画的生词。

2 检查自学情况:屏幕显示生词以及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抽生读—评价读得是否准确—齐读。

篇2

你是每个人心目中

神圣的象征,

没有任何可以代替

你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

我们崇拜着你、

爱戴着你,

因此,

我要为你写诗。

我要歌唱你的宽广胸怀;

我要赞美你的雄伟壮丽;

我要传播你的仁爱思想;

我要宣传你的悠久文化。

是你,如一只雄鸡般屹立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

是你,灿烂辉煌的文化犹如一颗夜明珠熠熠生辉;

是你,坚守着仁爱思想维护着世界的和平;

是你,经济的繁荣和飞速发展另世人刮目相看。

你用辛勤的汗水,

浇灌神州大地;

你用博爱的胸襟,

包容世间万象。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坚实的臂膀,

撑起万里河山。

这是我们的祖国,

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篇3

(1)赏析法。

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欣赏法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激趣法。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有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古诗词的理解记忆。能够背诵以后要让学生学会去鉴赏古诗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读诗要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就是整首诗的诗眼。一个“怜”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种情思。再如《黄鹤楼》一诗中“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天净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都是诗歌中的“诗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是关键。

第二,研究意象,把握情感。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亲属、名流、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植物、动物、地名风物等)、音乐曲调形象等。例如: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其次要善于把握最能体现作者核心思想的意象。一首诗往往有许多意象,但是从表达感情的角度说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注意在把握诗歌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剖析主要意象。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把它们勾连起来便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一个成熟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第三、要学会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有将自己放在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那茂盛的野草和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那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第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篇4

2、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它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国土去英勇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艾青的诗歌中不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3、我从艾青的诗中领悟到了善良、坚忍、勤劳的真正含义。“善的源泉潜藏在内心,如果你轻轻推开那扇心中的门,甘甜的泉水就会汩汩涌出。”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恶所腐蚀。对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丝冷漠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充满着生机和欢笑。

4、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才能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去改变自己。只有怀着真挚的热情去面对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你温暖的怀抱。只有真正坚忍的人才能经历足够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1-0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埤城中心小学搞诗词特色研究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很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和研究,却对现代诗的教学比较忽略,认为现代诗浅显易懂,只要让学生读通会背就可以了,忽略了这一文学样式。对于小学现代诗教学,我的感悟主要有:朗诵,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品味,走近诗人内心深处;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积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加强朗读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朗诵是诗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由于小学课本中的现代诗内容浅显,行文流畅,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成为现代诗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1.学生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

创设良好的诗歌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这可根据不同的诗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诗导入、歌曲联想等都是不错的方法。让学生听听录音范读,或教师亲自范读,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轻松活泼还是激愤昂扬,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声的齐读。

2.自由朗读,个体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边读边拿笔标注重读音节及节拍的划分,即节奏的划分。请几位学生根据他们划分的节奏试读,并要他们说说这样读的理由,从中感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必强求一致。

3.高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合作读,已对诗歌有个完整粗浅的把握,与文本有了如此亲切自然的接触,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的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

二、品味,走近诗人内心世界

现代诗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品味难解字词句。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例如《老师,您好!》中“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体味春蚕、新苗指的谁,和老师、学生有什么相似点。理想的丝线、甘露又是指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抓住诗歌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

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现代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巧妙完整的结构,充沛强烈的感情吸引着学生们,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美诗歌的同时,难免有抒发内心美好感情的动机,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创作。如学完《老师,您好》后,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每个学生写一首赞美感激老师的诗送给自己的老师。不管他们的语言多么稚嫩,都体现了他们美好感情的抒发创造。当然,教学中要把现代诗的一些结构方法逐步教给学生,让他们仿写。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至6节以“我们爱你――”为主线统领全诗,句式工整,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祖国的爱。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结构方法,仿写一到两节。

篇6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押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地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

篇7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篇8

就像今天,学习《儿童诗两首》,刘吉冲这个孩子就着实让人惊喜。他竟在我的简单引导下,写出了优美的诗歌,让人赞叹不已。

那是第一节的课堂上,当我让学生运用“阅读——体会——感悟”的方式学习了《儿童诗两首》后,兴之所至,就给孩子们补充了些文学知识。这是我上课的一贯风格,总希望在文本之外,可以让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一些中国文学的厚重与华美,用一种渴望而尊崇的目光仰视祖国文学艺术的殿堂,进而培养儒雅的个人气质。或者更私心一点说,我希望他们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长大后,会为曾经有我这样一位语文教师而感到荣幸。

这次我补充的是古诗与现代诗在意象运用和写法上的异同,以课本上的诗歌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异。尽管孩子们听得一知半解,但我相信高起点的教育会提升他们自身的接受能力,这种方法的效果短期内或许看不出来,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长久而有效的。讲完之后,我便让他们拿出练笔本,模仿《童年的水墨画》一诗,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童年。

教室里静寂得落针可闻,只听见笔尖划过纸张时的沙沙声,让我不由地想起儿时梦醒,听见蚕食桑叶的境况来;又像是秋雨潇潇,落叶簌簌的声响……茫然中回过神来,便看见有学生放下了笔,小声讨论起来。我抬头看看表:好家伙,不过十分钟的时间,倒有一半的学生写完了。难道诗歌在他们眼中就是如此轻率可成的文字吗?虽然只是短短的六句,就是我也不会有这样的速度啊——心念一转一回间,早有些不自知的疑虑。

见大部分学生停了笔,我让他们毛遂自荐,朗读自己的诗歌。可惜,这帮小家伙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先举手,想必怕自己写得不好,惹人笑话。我开始鼓励他们发言,终于有几个孩子相继举起了手。

先是班长车梦宁和学习委员李杰,她们俩都是女孩子,平素文静得很,诗如其人,中规中矩,照本宣读,没什么大的突破,不过,对于场景的描写倒是把握得不错,只可惜这不是在写散文,徒有好词佳句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心里暗暗叹息。

然后是李昕莹和王梓莹,这两小姑娘是班里的尖子生,只是听起来写得也不太让人满意,诗意平平,缺乏了想象的美感。我忽然觉得有些失落:是我把难度拔得太高吗?要不怎么连这几个学习不错的孩子也写不出让人心动的诗歌呢?

刘吉冲把手举得高高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意。他是我一直很喜欢的男孩子,家教很好,心思纯真无邪,但学习向来不好不坏。“刘吉冲,把你的诗歌读一下。”我对他说。他慢慢站了起来,用他那特有的磕绊腔调读着自己的诗作。刚听了两句,我的心忽然震颤了一下,像有什么虏获了自己的灵魂。我飞快地伸手过去,拿过他的练笔本,霎时,一股清泉流瀑注满了心窝。我忍不住把他的诗歌大声读了出来:

山谷/没有人群的喧哗/没有车辆的忙碌/静静的山谷里?摇住着回音的脚步/溪边的牛背上?摇柳笛呜呜/惊醒水里的小鱼儿/碎了一湖的梦

我激动而欣喜地读着这首小诗,忽然有把刘吉冲抱起来亲亲的冲动!这孩子,竟有诗人的天赋呢!那么美的意境,竟然在一次不经意的习作中流露了出来,尽管在格律上还有不少缺陷,但这又有什么?想象不是足以弥补他这个年龄的所有不足吗?我用自己最热烈的赞美表扬了他。看他脸上洋溢的笑容,天真而纯澈,我忽然有了一种自豪!

经此一招,孩子们积极起来,纷纷把自己的诗歌读了出来,整个教室里诗意盎然,充满了浪漫、清澈的文学气息。忽然间,我觉得有些感动:一直以来并不太喜欢小学教育,却在这一刻变了初衷。

篇9

关键词:人生经历;作品风格;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106.2;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52-02

许多读知道阿赫玛托娃的名字,都是因为被她的《黄昏》深深吸引。这位女诗人的笔触如此细腻,寥寥几笔就能准确勾勒人物的心态,让人读之千般咀嚼,不忍放置。就是因为这种感觉让读者似曾相识,才让许多想起李清照的诗句,因为读李清照的诗也有这样的感触。这也许是本文要研究这两位带给作者同样震撼的诗人有何相似之处的原因。

一、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出生背景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著名的女诗人,阿克梅派代表人物,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月亮。众所周知,俄罗斯诗歌史上的太阳是俄罗斯基本语的奠基人――普希金,那么能与之并肩的阿赫玛托娃的艺术造诣可想而知。阿赫玛托娃原姓戈连科,1889年6月23日生于敖德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1岁举家搬迁到彼得堡近郊黄村,在普希金的母校读中学,并开始写诗。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李清照从小就在一个充满文学氛围的家庭中成长。

这两位在各自国家文学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诗人虽然年纪相差800多岁,但是她们身上却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她们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女性形象,为世界诗歌文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人生经历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惊奇地发现,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就像活在世界另一端的另一个自己。

首先,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都出生于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虽然阿赫玛托娃的父亲并不赞成她写诗,甚至禁止她用自己的姓氏发表诗歌,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还是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而李清照的家庭乃书香门第,父母藏书丰富,这为李清照夯实了坚定的文学基础。两位诗人都是年少成名。阿赫玛托娃在191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黄昏》,2年后又发表著名的《念珠》,这两本唯美主义诗集让她名声大噪;李清照少年时期就写出让人耳熟能详的《如梦令》和《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其次,两位女诗人都嫁给了另一位当时的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1910年高校毕业后就嫁给了恋爱6年的诗人古米廖夫。然而他们却在1917年离婚,两位向往自由的诗人认为分手是最好的选择。李清照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琴瑟和鸣,然而不幸的是,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死于建康。

这两位女诗人的诗歌里都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这与其婚姻、恋爱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令人称奇的是,这两位女诗人的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其丈夫,这令“大丈夫们”感到无可奈何。

再次,这两位诗人中晚年的经历颇为相似,她们都处于社会动荡和历史变革时期。阿赫玛托娃经历了“十月革命”、卫国战争,晚年更是遭到法西斯强权的迫害。然而,至始至终,阿赫玛托娃都没有背弃她心爱的祖国。在这样痛苦不堪的生活里,在精神和现实双重折磨的下,她却创作出史诗巨作《安魂曲》和《没有主人公的抒情诗》,迈向了创作高峰,她用一颗慈母之心感受祖国人民的悲痛和苦难。李清照也在晚年面临着历史巨变。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克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宋高宗逃跑,赵明诚次年死于建康,李清照晚年凄苦。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背景下,李清照并没有被打倒,而是提笔写下《声声慢》、《咏史》和《夏日绝句》这样的诗词。

三、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创作风格转变

早期两位女诗人的作品都比较委婉,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情怀。中后期的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饱含爱国主义情怀。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作品语言风格简洁、自然,人物丰满、真实。她是从女性视角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阿赫玛托娃的作品深受普希金的影响,继承了俄罗斯诗歌的传统和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她的作品中诉说了诗人的孤独和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但是又往往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人的内心。早年的阿赫玛托娃是位多愁善感的抒情诗人,例如1911年的作品《在深色的面纱下》:“今天你为何如此憔悴?”“是因为,我用苦涩的忧愁把你灌得酩酊大醉。”“我急喘着,高声喊道:‘那一切不过是玩笑。我会死去的,你若一走。’你平静地一笑,冷冷地对我说:“别站在风口里。”用简单的笔触诉说男女主人公分别的离别之苦。然而“十月革命”的来临改变了阿赫玛托娃的生活,也改变了她的创作风格。当时社会动荡,很多知识分子禁不住国外的诱惑,弃国而去,而阿赫玛托娃坚定地与他们划清了界限。在她1917年的作品《有个声音呼唤我》中写道:“放弃你那多灾多难的穷乡僻壤……但我冷漠而又平静地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不要让这种卑鄙的言语把悲哀的心灵玷污。”明确表达了她留守祖国,坚定不移的信念。她开始思考时局,思考现实。即使在最为严酷动荡的30年代,她的儿子因父母的原因一再入狱,阿赫玛托娃都没有放弃过祖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她的意志更加坚定,诗人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怀、忧国忧民之心愈发强烈。她以一位母亲的胸怀爱着这片备受磨难的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痛苦的人民。

李清照的转变就更为明显了。李清照本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语言清丽,善用白描。李清照早期诗歌多反映闺中生活、田园风光以及离别愁苦。读着她的诗词,仿佛置身画中,一步一步,娓娓道来。赋闲生活,小女儿心态跃然纸上。李清照的《一剪梅》非常有名,也更能表现诗人的写作特点。“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篇文字清丽,没有半点媚俗之态,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李清照南渡后,丈夫的死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国家的破灭也让她的创作风格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作品一改往日清丽之风,转而抒l怀乡吊念孤独之意。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她时常思念故土。这些意象在她的作品《菩萨蛮》、《蝶恋花》、《转调满庭芳》、《声声慢》和《孤雁儿》中清晰可见,充分表达了思乡和愁苦之情。我们可以通过这首《武陵春》来体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位诗人都是由单纯细腻的小女儿慢慢转变成忧国忧民、感怀家国的伟大诗人。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造成了这种相似的转变。

四、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惊人艺术成就

阿克梅派是1912―19132年间形成于俄国的诗歌流派,它既有对象征主义的继承,又有对象征主义的否定。而阿赫玛托娃是阿克梅派代表人物,是阿克梅派三大诗人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白色的畜群》、《车前草》、《公元1922》和《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以及死后于1987年首次公开发表的《安魂曲》。她的作品广受外好评,并于1964年荣获意大利的“艾特内・塔奥尔米诺”国际诗歌奖,是公认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20世纪俄罗斯诗坛屈指可数的诗人之一”,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代表。阿赫玛托娃在俄罗斯文坛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

李清照诗歌无数,诗词无双。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她被誉为“词国皇后”,被尊为藕花神,现今在国内多处建有她的纪念馆。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本就属于弱势群体,然而李清照却能在那样男权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家、热爱祖国,开创女国主义诗人的先河,无愧“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无论在俄国还是在中国,每一个时代,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耀眼璀璨的明星。每一位伟大的诗人或者文学家的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点相关联,他们各具特色,各有风采,她们的作品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像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这样跨越时代、跨越国籍又如此相似的诗人确实是少之又少。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就像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一样经历困苦,一样经历平凡。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苦苦寻找自身的价值。她们不甘于平凡,不甘于落寞,从一个小女人成长为振臂高呼的爱国诗人,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用自己的笔来对抗社会的不公,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呐喊。

参考文献:

〔1〕褚斌杰,孙承恩.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熊骄.刚柔并济的婉约―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对比[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3〕徐贤绪.二十世纪俄罗斯诗歌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徐雪琴.阅尽沧桑,方显达练―浅析造成阿赫玛托娃和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相似的原因[J].时代文学,2009,(03).

篇10

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关键词:

大学语文;古典诗文;经典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的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因其重要性,而贯穿了大部分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高考,中学语文教育仍然偏重于诗文背诵和字词、段落的理解,意境优美的古典诗词变成了“文言串讲”。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但是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加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热爱的主要途径,因此欣赏古典诗文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上。

在教授《大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课本中选的诗歌很多是已经学过了的,为什么到了大学还要学?”我一般不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给学生提几个问题,比如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作品、人生经历,又如作品中最让你有感触的诗句是什么,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学生们十有八九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对诗歌有所认识,但既没有从美感上欣赏诗歌,也没有从情感上感受诗歌。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为我们指出了学习古代诗文的几种层级:“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1](24)显然,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可以算作是第一个层次的读者。而《大学语文》中同样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为的是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成为第二个层次,甚至是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拿《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都知道是元朝诗人马致远的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而且能够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但是这种羁旅之思是如何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表现出来的呢?这首小令共27个字,却包含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意象与意象连缀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展现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行人归家,而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上的图景。第四句“夕阳西下”,化用了“日夕当归”这样一个传统的原型意象,在这里,黄昏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同诗人的心理轨迹联系在一起,悲凉孤寂之情顿生,于是就自然出现了最后一句的抒情:“断肠人在天涯”。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运用,调动读者的人生体验,使读者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沟通。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出一幅深秋的黄昏,乌鸦归巢的凄清景象。但是诗人为何要选择在中国文化中作为“晦气”象征物的“乌鸦”呢?这是因为乌鸦最恋巢,在归巢时会发出尖厉的叫声,因此当漂泊他乡的游子听到乌鸦互相召唤着回巢,自己却有家难回时,心情一定会异常感伤。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实际上就通过视觉和听觉表达出来,这就是通感的修辞。下句也是这样,“小桥流水人家”,写的是人归家。唐人有诗“小桥流水有人家”,江南水乡很多人就居住在小桥之下,流水之旁,黄昏时分,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烹制晚饭,到处是炊烟袅袅,一派人间烟火的温暖景象。这句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和嗅觉的参与。黄昏人家必是热热闹闹、饭菜飘香的。这种归鸟与归人的热闹,更衬托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所以这首小令也被称为是“秋思之祖”。

我们这样从文字的排列组合,意象的叠加和通感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这首小令,就阐释出诗人创造出的意境之美,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加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想象,就可以达到诗歌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很好地品评和欣赏诗歌了。《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第三个层级的读者。我们以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汉乐府《陌上桑》为例。这首诗也是中学时已经学过,并且要求背诵了的。中学在讲这首诗时,强调的是民女不惧强权,反抗太守的无礼调戏。到了《大学语文》讲这首诗时,就不再重复这样的一种分析角度,而是进入到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去,通过对“赞美女”、“桑林戏”和“夸女婿”这三个中国民间习俗的介绍,来重新解读《陌上桑》的故事。第一段是对罗敷美貌的描绘,罗敷穿戴华丽,她的身份究竟是富家小姐还是如她自己所言,是个官太太呢?其实中国民间流行着“赞美女”的习俗,因此在对罗敷之美的表现上极尽夸张,正面的穿戴打扮,加上侧面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一个中国美女的典范。而罗敷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一个相貌美丽的“采桑女”,衣着的华美只是出于“赞美女“的需要,而做出的夸张。这首诗的重头戏是在“桑林戏”这个部分。在汉代以前,男女约会比较自由,桑林就是这样一个幽会场所,《诗经》中有多首诗歌表现男女在桑林中的恋爱,“章培恒、骆玉明两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说到《陌上桑》母题渊源:‘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2](175)到了汉代后,男女交往受到限制,但是每年在春季阳光明媚的时候,还是会开放数日,供男女在桑林中自由相会。因此故事发生的场所在桑林,使君敢于在桑林中大胆地向罗敷提出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从这点来看,“使君”还是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他不是在任意的场所里示好,只是在特定的“桑林”中,并非像有些教科书中写的“强占民女”那样恶劣。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要求,所使出了夸耀丈夫,羞辱使君的一招,这是有“夸女婿”的民俗根据的。“夸女婿”实际上就是夸丈夫,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却有着四十多岁的做太守的丈夫,在情理上说不通,因此只能说她利用了“夸女婿”的习俗,让使君自惭形秽,从而拒绝使君的示好。汉乐府有不少佳作是采自民间,因而故事的发生、发展就与当时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从民俗的角度来看《陌上桑》,我们会修正以往对于罗敷和使君的看法,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对诗歌的意蕴和情感产生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成为了第三个层次上的,“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不仅诗歌的欣赏可以从意象、文化上加以延伸与开拓,古典散文教育同样不可局限于文言翻译。以庄子《秋水》来说,这篇散文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所以学生基本具有疏通字句的能力,也理解庄子的用寓言故事阐发哲学道理的艺术手法。《大学语文》也收录《秋水》,我们就要从人生价值的层面来启迪学生,因为大学四年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的重要阶段,如何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到对现实有意义的因素就更为重要。

《秋水》中河伯和北海若的第一次对话里有这样几句:“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3](24)庄子分析了大和小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而人看似很强大,其实不过是万物之一,过分地夸大人在世界中的重要性,不断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大肆掠夺,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近年来全球北极冰川的消融,酷热、严寒等极端气象的出现,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无一不在警告人类必须要认清自己不过是万物之一,世界上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而已,人类的过分膨胀终将导致自然的报复。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提出的观点,正与现在西方学术界流行的生态美学有着思想上的共通之处。我们在介绍《秋水》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启发他们重视环保,善待自然,这样古典散文就具有了当下性和现实性意义。从这三个例子不难看出,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作者:冯雁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欧阳萍,邱光华.《陌上桑》母题渊源[J].合肥:学术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