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1:1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生态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生态学论文

篇1

1.1廊道

是指不同于两边基质的线性地带,它的多种类结构跟随不同宽度的廊道而随之变化。绿廊建设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不断加强,可以使走廊起到分隔作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道路、河流等狭长线性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实应用中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树种、狭长带、狭长带与二维面的互相制约等方面。

1.2基质

是指连通性最好、面积最大、能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1]例如园林的铺地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影响,影响着生态环境中斑块与斑块间互换物质、能量,同时影响了连接全局的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是为了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理念贯通到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理论结合实践,迎合社会需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现今,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津的“绿岛园”,占地面积大,其园林规划里涵盖了三种特色景观生态,湿地景观、高地树林景观和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缓坡草坪,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是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为依据的,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基础的模式。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2]公园的景观水体是由大面积的沼泽地开挖整改形成,同时将瀑布茶室、嬉水广场等人文景观融合,即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发挥了斑块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车场和广场采用的硬质铺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道路不同感空间,完善了经管的层次感、充实感。假山、小桥、鹅卵石等硬质铺装的巧妙设置使不同的廊道连接了不同的斑块,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壁画、浮雕、陶雕丰富了“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台北关渡的“自然公园”。此公园涵盖泥滩、深水域、浅水域、树林等多种区域类型。规划为主要活动区、保育核心区、户外观察区、可持续经营区,合理的划分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首要,提供休闲、教育及研究场所为次要,同时又兼容了两者的缓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虾类自然保护区为中央核心区,其他涵盖沼泽、湖漾、河港、池塘等区域,六条河流纵横交错,其间分布着众多的鱼塘和港汊,设计了不同物种栖地环境。以上这些案例都是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城市的人类与大自然更更亲近的同时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

篇2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将生态学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为一体,把区域和生态系统研究连接起来,运用地学和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物质流、物种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转换,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是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城乡规划与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从目前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来看,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整体观和宏观性强、交叉性和融合性强、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1.整体观和宏观性强景观生态学重点研究宏观尺度问题,更多通过分析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来研究景观的整体属性,在研究和解决宏观综合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景观水平上可以将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以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为中心,探讨人地关系及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研究可持续的、宜人的、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及其建设途径,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2.交叉性和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叉学科,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地理学、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的现有理论,兼有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大学科群系的多功能特点,同时还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地学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强,适宜于组织和协调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3]用以解决人们日益关注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3.实用性和实践性强景观生态学强调多尺度上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块动态的观点,为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5]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现状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而兴于西欧北美,如今在德国、英国、波兰、捷克、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还会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6]英国的大学多将景观生态规划作为一门专业,在教学上通常根据不同的学年分为建筑相关课程、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最后一年会进行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美国大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同时开设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而且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都会计入到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中。[7]我国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最先在林业院校开设,主要讲授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资源保护等;随后许多高校的地理系、生态系、环境系、城市规划系、建筑学系及其相关专业都逐渐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专业开设背景不一,再加上景观生态学的多学科性,使得景观生态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定位非常模糊,许多院校都是在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机械地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使得该课程与同专业中的其他课程联系不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有限,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环节,而是单纯按照选定的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课程总学时(40个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堂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习目前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常用的野外定位观测、遥感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较少。由于选用的教材是周志翔教授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其教学内容和应用案例多是从林学专业角度谈的,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较少,而且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主要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尽管有助于提高讲课效率且使抽象的内容情景化,但是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篇3

[论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旅游区自然资源为前提。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旅游区进行生态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观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调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管理,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统计,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地质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旅游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管理,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环境调查和区域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旅游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模型[4](LandscapeEcologicalDesignandEvaluationSupport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李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2(5)62-65

篇4

游径建设是一种常见的开发行为。游径是旅游开发者向景观中人为添加的新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将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在生态功能上与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的一般生态功能一致,所不同的是游径需要承担疏导游客的作用。在风景区,道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建设良好的游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客流疏导的效率,加强对旅游开发活动的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减少因为游径不合理建设而发生的诸如游客另辟游径等行为导致的环境破坏,使景观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发挥其正常的生态功能。因此游径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如何评价游径的空间格局及其所发挥的功能效应成为本要解决的。

传统的景观格局的指标,尤其是关于廊道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只片面的考虑到了景观的空间格局或是其生态功能。本论文将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标:网络有效性。网络有效性指标以旅游区的游径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疏导游客作为游径的主要功能,研究当前游径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景点区域的游径网络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不能很好地疏导客流,能不能成功地避免游径阻塞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关键取决于该游径网络的连通程度高低和客流容量大小两个因素。网络有效性指标正是将这两个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也就是将景观格局与功能结合起来考虑,结合了环境容量的概念,量化描述游径在客流量达到最大时的使用状况,为研究游径建设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

为了验证网络有效性指标的作用,本次研究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地,借助于网络有效性指标,对九寨沟旅游开发区当前游径有效利用状况、游径修建格局与环境影响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九寨沟旅游开发区现有游客规模作出了的。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景观生态学廊道的连通性指标相比,网络有效性在上述中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廊道 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 网络有效性 旅游

目录

第一章 研究意义及目的 1

第二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建立 3

1 网络有效性概念的定义 3

1.1网络流 3

1.2网络容量 3

1.3实际网络容量 3

1.4网络有效性和路径有效性 4

2指标的 4

2.1求理论路径容量与理论网络容量 4

2.2线性规划求实际网络容量 5

2.3网络有效性与路径有效性指标 5

3网络有效性指标在旅游环境管理中的意义 5

第三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应用 7

1. 案例研究地: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2.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计算 8

3. 网络有效性指标的应用 11

3.1 评价九寨沟游径的有效利用现状 11

3.2评价游径的环境影响 14

3.3评价游客规模现状 17

4 案例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21

第四章 网络有效性指标与传统景观生态学指标的应用比较 23

第五章 结论 26

篇5

关键词:生态设计 和谐平衡可持续性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

在当代,随着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和全球资源的减少,人们对未来发展越来越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直接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不能正常发展。所以,景观设计作为缓解二者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于生态目标的追求已经超过对其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注重,生态设计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是城市能够持续性发展的良好的镇定剂。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圣经》里面的,它是被用来描写皇城的美丽景色。可以说它是在视觉美学的角度上诞生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仍然坚持以视觉美学角度来理解景观。然而,景观生态学思想的诞生给了人们不小的冲击,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景观与生态的关系。

早在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Troll就提出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他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景观生态学就是把地理学上研究的自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上研究的生态功能方法相结合,即研究景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总体的范畴。他提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最高层次的生态学。

生态景观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2.1生态景观的重要性

如果说农耕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对抗过程,而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工业化景观的消极对抗过程,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景观生态设计则是要人类对整体景观的各元素进行主动安排和协调的过程,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将单一景观元素作为设计对象,而是同时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点和目标,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由于现实生活中环境的逐渐恶化,生态景观逐渐为中外设计者所关注,对它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有机体,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的室外场所。城市景观作为连接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主要媒介,它的景观构造直接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快速的发展,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城市系统在自然演变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更加脆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才是城市及城市景观的出路。

加强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对我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加强自身的生态理念的培养,因为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才能更好的督促我们的行为,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生态景观的重要性是可持续性的,它不是占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2.2 我国目前的现状

相对于国际上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而言,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学术刊物上才正式出现了景观生态学方面的文章。目前,中国正面临这一景观设计革命的挑战。

中国现在环境面临的问题:

(1)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生态设计就被放到了不显著的地位上,使得不被人所重视。

(2)户外集中的大面积的休闲空间非常缺乏,这就造成了人们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无处宣泄,造成广大居民身心不能得到舒缓。

(3)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想通过大面积的绿地来缓解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

(4)财力有限,对林地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到位。

(5)自然资源有限,整体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

(6)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自己本身的文化得不到充分的认识与利用。

诸多原因都导致了走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这条路的重要性及它的艰巨性。

所以,采用逐步实施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三.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设计它的基本原理:

自然优先的原则:设计时要以保护自然为前提;既要划定预留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又要防止城市开放空间中自然生态景观的丧失,借以来根据其承载力来设计人们的活动空间,以确保人与其他生物共生的开放空间。

.整体设计的原则: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对人类环境整体的设计,它考虑的因素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仅仅指的一小块孤立的景观。景观生态设计最终的目的就是使环境整体得到和谐。

设计适应自然的原则:在设计师设计时要遵循自然本身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做到因地制宜。好的设计就像为某人量身定做的衣服,如果换了主角,就不合身了。同理在做绿化设计时往往会出现为了视觉的美观而生硬的栽培不符合当地环境的树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伤害。

《尔雅-释地》有:“邑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墒”这种同心圆式景观类型划分方式反映了人为活动强度在自然景观基相中的递减关系,是现代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类型划分模式的原始模式。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景观只是打着生态的旗号,而它的本质仍然是以观赏性和利益为主,遵循自然的理念在设计中占得比例少之又少。

在国内生态设计的案例中,最为成功的要数成都的活水公园了。

优秀案例分析

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它位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公园形状是一“鱼”形,象征活力和健康,也成了该设计的亮点之一。游人往往从鱼嘴而入,走向鱼尾。而沿着河岸又恰好在公园散步,游赏全景。

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展示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被污染的水在自然界中由“浊”变“清”,由“死”复“活”的生命过程。整个过程全都是依靠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没有一点现代工业的痕迹,利用水力学,生物学等原理,原本死气沉沉的水随着游人的脚步,在一个个池子中流过,一点一点变清,显得是那么的自然,毫不做作。

成都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自然森林群落模拟”和环保教育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自然森林群落模拟”这一景观是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绿地中。随着净水系统和自然森林群落的组合运用,让“公园”的功能得以更完善地体现和发挥,在多是人造混凝土景观周围布置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与净水系统相对应的软质景观,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览空间的作用,让公园的多功能性和人与自然鱼水难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

作为景观设计师,他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让设计出的作品多么美丽,视觉上多么震撼,他最主要的工作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使两者达到平衡,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最优质。因此,景观的生态设计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人脱离自然而独立存活的可能性是零。大自然对与我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对于现在一些人对自然不节制的破坏行为,最终会导致我们承受不了的后果。

只有坚持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坚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原则,我们的生活才会如鱼得水般舒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中国园林,2001(06)3一10.

[2]程里尧.环境艺术是大众的艺术.环境艺术,1988(0l):4.[3]高黑,倪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华中建筑,2005(04127一130.

篇6

投稿须知

1.本刊性质 《生态学杂志》(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新成果、新信息等。

2.刊登内容 本刊刊登有关生态系统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简报、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

3.文章篇幅 以7~8个版面(12000~14000字)为宜。

4.题目和作者 题目务必言简意赅,字数不超过20个字,中英文题目应一致。作者署名应限于主要参加者,多位作者需注明通讯联系人。作者单位应使用官方全称,并注明所在城市和邮编。

5.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须说明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结论,着重于创新与发现,以300字左右为宜;对于专论与综述,建议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关键词3~7个(请勿与题目中出现的词重复)。

6.基金项目 正文首页以脚注形式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及其编号。

篇7

【关键词】渗透性教学:教学实践,工程制图

1 引言

本科教学是高等教学的初级阶段,注重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培养面向科研岗位和基层职业岗位的科研型、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全职型人才。为了达到目标,各大学校对每个专业设置了较多的专业课程和适当的基础课程。教师要做到有效传授知识,学生能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就得研究和采用渗透性教学方法。

2渗透性教学的意义

渗透性教学即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这个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各学科的知识本来是有内在联系的,传统的专业划分人为地隔断了这种联系,人们习惯认为理科过于强调科学精神,文科过于强调人文精神,而工科偏重于动手与实践。实际上文、理、工知识相互渗透,有利构成宽泛、厚实、互补的知识网络,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改变知识分割孤立、难学易忘的状况,促进学间、专业间、课程间知识的相融与协调应用。

3《工程制图》课程渗透性教学实践

《工程制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始终坚持以交叉学科为立足点,联系自然科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美学、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知识,以及景观生态的知识。通过知识传导,培养学生自然、人文、工程、艺术等综合思考能力。

3.1外延性渗透

外延性渗透是以本课为“支点”,向相邻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范畴进行拓展。实质上就是来扩大从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工程制图》课程内容沿:画法几何――观赏植物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的脉络,以景观工程的基本要素为“支点”,向以生物学为主体的“观赏植物学”与“景观生态学”进行外延性拓展。教师采取典型案例与实践项目的分析、讲解,向学生真实展现,并以提问方式激发参与及思考,通过讨论、交流、点评,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共享。

3.2交叉性渗透

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也是本课教学主要特点。如城市规划专业的平行课程――“居住区规划”,其中绿化规划设计是小区环境设计的重点,是与《工程制图》课居住区种植工程交叉切入最近的课程。城市规划专业教师重点讲授居住区选址、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局方式,以及公建服务设施等,《工程制图》可以结合居住区绿地系统中的实际情况,从功能性绿地、景观性绿地、宅旁与庭园绿地、树种选择与种植设计等,进行深入分析。

3.3互动式渗透

互动式渗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这样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也不同于将学生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按照学生提问要求,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进行施教,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本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链接”,并在链接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综合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来与学生互相对话,如城市绿地景观的调查抄绘――植物景观设计技法――城市绿地设计。调动美术生擅长图面表达的积极性,将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通过与规划设计的结合,更科学、更完美地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课程作业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结语

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渗透性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要完成渗透性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必须不断知识更新、知识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复合生态理念;城市景观;地域性;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强调“天人和一”“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城市自身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社会分异、生活肌理与历史传统文化割裂乃至沦丧、景观“趋同化”、“同一性”、景观形态无序状态蔓延、生态坏境承载力下降、城市地域性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与地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扬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在符合复合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地域特色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来提高人们对城市地域的认知度,激发人们的归属感?

1 内涵认识

1984年,马世骏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我国生态城市研究奠定了基础[1]。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大子系统构成的、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体系。而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所在,由此可见,生态城市设计要更多的侧重于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注重整体性与地域性的结合。而城市景观正是处于这个众多维度上的一个空间点,并限于这个空间点所延伸的范围之内。

城市景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2]”。它是一个多元素组成的城市复合体,所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容貌,包括城市整体布局的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兼具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从系统论和生态学的深层次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可知城市景观是一类以环境为载体、自然生命为支撑、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受人类社会驾驭的集“自然—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双重属性。

依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四卷,可知地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地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它强调地域环境和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和整体性。1988年,吴良镛先生指出“所谓地域,既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也是一个经济载体,更是一个人文区域,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城市都存在这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地域特色”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共同构成的特征,它是相对于一定空间维度存在的,是历史特征和时代属性相统一的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3]。地域性的缺失,使景观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丧失了活力,地域性可谓彰显城市景观个性的血液,地域文化景观具有有机生命体的特性,缺乏了地域文化的景观空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同地域孕育不同的景观,如沙漠中的绿洲、大地景观、草原景观等。地域性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复合生态理念的真实体现。

2 理性反思

遵循以上内涵认识,显然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发展模式,转向地域特色的表达来应对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冲击。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立足复合生态理念下的具有地域特色内涵的城市景观发展模式。因此,在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上的转型和调整是首当其冲的。针对不同层次的整合与梳理,整体来说,可以分为宏观整体层次和微观要素层次两大策略。

2.1 宏观整体层次

1)尊重地域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营造生态性地域特色景观。对于地域特色的理解,不仅指纵轴历史文脉的传承,也包括对其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每一个地域自然环境的形成,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元素密切相关。在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浪潮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自然地理和场所,这种理解不仅是指静止的形态,也包括对其动态发展形态和历时性的理解。在设计时应将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构筑生态走廊中的绿色网络。以尽可能地避免对地表肌理和地质构造的破坏。

2)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重构地域景观特色。传统文化在时刻影响景观形态的发展;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现代文化则既含有传统文化基因又汲取了时展精髓。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整合性和重塑性,而且每一个地域的地域文化都是该地域人们活动与交流的历史积淀,都具有它们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水平、功能定位、整体风貌、城市肌理等也是地域性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影响因子。整合梳理地域文化,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炼地域文化精华,用生态化、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塑造特色景观形象,是彰显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

3)多元文化融合共生。景观只有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4]。只有正确把握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本土文化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永葆本土地域特色。

2.2 微观要素层次

1)“天人合一”的景观形态。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坚持复合生态理念,尊重地域固有生态系统的标准,以提炼、概括的景观处理手法进行再加工,呈现出高度概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形态。

2)揭示景观机理,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避免景观均质化问题,洞察人类心理需求,运用空间尺度和比例的地域概念,切入形象、材质、尺寸等各个方面,加入景观符号元素,丰富空间的层次性,阐释空间的延伸与渗透。

3)合理利用新技术、地域景观生态性材料,注重色彩的延续与控制。可持续的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应用天然材料和再生材料,重视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物质的循环和转化,凸显生态安全与生态效益。同时着重探析色彩的冷暖、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规律,提炼意境美、艺术美和自然美。

4)复合生态绿化体系的营造。将绿化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子系统考虑,组织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保护物种多样性。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城市形象的最显著特征。综上所述,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整体入手,逐项分析,综合考量,尊重自然环境,遵从生态规律,弘扬传统文化,亮化景观形象。

3 结语

“从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走向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城市人居生态研究的主流”[5]。在城市景观地域特色塑造中,要注重优化城市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尊重原场地的地形地貌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并结合地域性符号元素,将景观创造性地融入环境之中,形成更加完美的景观效果,营造一个生态化、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形象,来展现其特有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世骏 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4(1).

[2] 李秀珍 肖笃宁. 《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2).

[3] 王晓娜. 《基于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9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12-02

一、引言

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等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学这一学科也愈加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生态学原本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由于生态学专业的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诸多环境与生物方面的问题多能从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到解决办法,生态学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过程中,生态学经常是学生选择报考的热门研究方向。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热闹局面下,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并逐渐暴露出来,着重反映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面。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近年来进行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所发现的,虽然不能说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通过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将来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地理解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许多报考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生态学专业与环境学专业等同,认为生态学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的一门学科。作者曾经就“为什么报考生态学专业”这个问题询问过多位刚刚考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学习生态学能够治理环境”,或是“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都是热门问题,学好生态学以后好找工作”,等等。这样的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知必然会影响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后续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习态度。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离不开环境,可以说生态学的核心研究任务是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超乎以往的关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生态学是治理环境的一门科学”或是“生态学就是环境学”。因此,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理解,为他们讲解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和正确的生态学研究任务,应该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二)忽略或不重视生态学的基础学习及研究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每一门学科的必要学习环节,也是生态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尽管具有门类众多的分支学科,但生态学兼具理论和应用、基础与创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需要设定符合这门学科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开设多门有关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如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另外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开设诸如流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学科是每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展开全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都需要基于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够进入到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阶段。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通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累积,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应用研究,或者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这也导致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生态学方面的相关软件,并能够通过操作这些软件对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却不能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合理解释,出现了只会做图而不会分析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并且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了学习和教学效果,因此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三)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分支学科(如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都需要进行野外的实践调查研究。因此,进入生态学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调查和实验。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类别,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依次展开野外调查。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将课堂和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接受现实检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野外实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所实际存在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能够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一直是生态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目前在针对生态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到野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不能独立制订野外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事宜,甚至部分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无法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展开实际调查研究的本质原因。此外,许多学生通常还会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却无法解释清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规律。这其实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学生无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基于对当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生态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大多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加之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并不能成功实现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如可以开展不定期的随堂考,课堂上加强提问以及讨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将这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学科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能够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考核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客观规律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生态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提高学生们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研究方法或制订实验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开展野外或室内的实验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学方向的科研人才的培养。

由于受到时间、人力和物力的影响,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野外实践调查或室内实验的过程中,很少会专门针对学生的调查和实验过程设置考核环节,这就易于导致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缺少积极性、怕苦怕累的消极思想。因此,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就需要教师主动参与进来,不仅仅是充当“指挥者”,而是要善于成为一名“旁观者”,观察学生的调查以及操作过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每天实验结束后,学生都要撰写当天的调查或实验日志,需要向老师汇报每天的野外调查或室内实验的进展情况,并就调查和实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教师展开讨论,与此同时制订好第二天的研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分。这样能够为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提供有力的条件。另外,教师可以在野外实验过程中,特意安排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工作,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其他研究方向的机会,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们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漫,王宗萍.研究生培养条件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2008,24(2).

[2]铁铮.研究生质量“再思量”[J].北京教育(高教),2015,(3).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

[4]王守林,刘起展,张正东,李忠,周建伟,王心如.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篇10

关键词:辽西青龙河流域; 自然生态景观; 多样性; 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6602

1引言

辽西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最西部,隶属于朝阳市所辖凌源市,与河北平泉、青龙,葫芦岛的建昌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端,山势险峻,溪流密布,沟谷纵横,青龙河贯穿全境,是华北植物区系向长白和蒙新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青龙河流域具有山脉、河流、森林、湿地、农田等多种自然景观类型,原生性特征突出。笔者通过科学分析流域内景观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开发生态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现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措施。

2自然生态景观分类

2.1植物资源

(1)植物群落景观。经调查,青龙河流域分布有华北落叶松林、天然侧柏林、油松林、蒙古栎林、核桃楸林等21种乔木林植被群落;还有三裂绣线菊灌丛、野皂荚灌丛、山杏灌丛、白娟梅灌丛等10种灌丛群落;芦苇群落、艾蒿群落、菖蒲群落等9种草本群落。各植被群落景观,特别是乔灌木群落,在自然植被稀疏的辽西,弥足珍贵。

(2)珍稀濒危植物。如紫椴、黄檗、刺五加、杜鹃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流域内有许多自然生长,不可多得。

(3)古树群。流域内有几种典型的古树群落,位于河坎子东庄村北沟臧家坟的松栎混交群落,树龄 300年以上,有一棵麻栎树,高达42 m,刷新北方栎树最高纪录;侧柏古树群,在刀尔登至前进乡一带的天然侧柏古树群,树龄在100~200年以上;蒙古栎古树群,南大山天然原始次生林,林龄超过150年;核桃楸古树群,流域内沟谷阴坡有大面积天然核桃楸林,树龄在80~200年。

2.2动物资源

经调查、流域内有国家级一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草原雕、鸳鸯、雕^、勺鸡等23种,在青龙河鸟类栖息地多处可作为理想的观鸟点。

其它野生动物,如东北刺猬、豹猫、狍等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斑蛙、鳖、桓仁滑蜥等12种两栖爬行类动物;草鱼、棒花鱼、棒花L等37种小型野生鱼类,构成鸟类生物链基础,也是青龙河流域独特的竦鼐肮邸

2.3山岳生态景观资源

流域内,以朝阳市最高峰南大山为核心,海拔超过1000 m的山峰有10座,如:南大山(1256.8 m)、红石山(1202.8 m)、河坎子乡与老丈子交界的马头山(1045 m)、河坎子乡与三家子乡交界的平顶山(1056.8 m)等,山峰连绵起伏,卡斯特地貌众多,茂密的植被、多样的地貌景观、蜿蜒溪流,为山地自然景观平添几分秀色。

2.4河流湿地景观

青龙河流域湿地主要有河流及水库,遍布全境的青龙河干支流,主要有:青龙河、窟窿山河、清水河等10条支流,总长度230 km;中型以上水库有八道沟和柏杖子两座。湿地景观赋予了大地灵气,点缀出多样的怡人风景。

3生态旅游的开发

整合流域内自然景点分布,将其划分为3个旅游景区,主要为:红石山景区、河坎子景区、杨杖子景区,各景区森林群落景观、植被季相景观、特色花卉景观、岩石地貌景观、天象景观、山泉溪瀑景观绚丽多姿, 极具观赏价值,可以概括为“春华,夏绿,秋艳,冬韵”:春季百花盛开、夏季绿树葱郁、秋季色彩多样、冬季韵律十足。景区周边结合当地辽代古墓遗址,达摩古寺、白云律寺等人文景观,游客通过生态采摘园、观光农业园中等提升品位,体现出青龙河流域地方特色。

4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4.1自然资源的保护

为加强对青龙河流域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等的有效保护,近年来,流域内批建了国家级和省级两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96.1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6.3%。经科学区划,生态旅游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核心区域,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性、完整连片性和资源多样性。

4.2汇水区保护

青龙河流域内大面积汇水区,通过封山育林、人工辅助天然更新等措施,促进地表植被形成稳定的乔灌草复层异龄林结构,保证森林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的发挥。

4.3湿地修复

在青龙河干流沿岸进行生态湿地修复,主要技术措施为,依托原有河道湿地地貌特征,修建坝体、种植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重建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系统,保证具备稳定的湿地水面。茂密的水生植物生长,水体经过湿地大面积的过滤、沉降、吸附、离子交换等,以水生植物降解水污染物,同时完成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实现水质自然净化,湿地修复工程恢复河岸带植被,重建了涉禽鸟类栖息地。

4.4减少人为影响

环保、林业、水务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对河道沿岸企业严格把关,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合格,不得排放;畜牧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池,固体粪便堆肥发酵;沿河居民区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禁止直接排放河道。

参考文献:

[1]

罗菊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白光远.辽西青龙河流域绿色经济体系的构建[J].北京农业,2016(3).

[3]尹俊武,马贺,付学军.资源保护开发同步,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双赢[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0(6).

[4]王晓峰.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12).

[5]马淑宪.辽西青龙河流域穿龙薯蓣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J].绿色科技,2015(2).

[6]于梦凡,马贺,付学军.辽宁青龙河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3(6).

[7]宫鹏,牛振国,程晓,等.中国1990和2000基准年湿地变化遥感[J]. 地球科学, 2010(6).

[8]陈成忠,林振山. 从国内学术论文看1992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10(2).

[9]傅丽君,杨文金. 恢复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10]焦居仁. 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 中国水土保持, 2003(2).

[11]包维楷,刘照光,刘庆. 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1).

[12]张宗勤,杨建英,贺燕,等.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研究概况[J].陕西林业科技, 2002(3).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