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5 12:1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第一部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第一部诗歌

篇1

无法在一个清晰宏观的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决定行动的方向――这或许是近段时间一些人对O2O心灰意冷的重要原因。

O2O实践现状素描

为O2O画一幅像,这事确实有难度,但还是有勇敢者尝试去做。最近,本刊记者冯华魁的调戏电商(tiaoxiEC)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场中国O2O实践大调查,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收集到了763份有效问卷(调查面向企业负责人或O2O操盘手,包括苏宁云商、联想集团、东南汽车、滇虹药业、1919酒类直供、七匹狼男装、好孩子婴童在内的各行业企业都参与了调查)。

问卷设计了17个问题,从人员、渠道、信息支持、利益分配、成效等多角度衡量企业O2O实践水平。最后的结果,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意外得有趣。

既然是为O2O画像,那么,我们也尝试着根据调查结果,先为中国O2O的实践现状画个轮廓草图:

这是一个普遍只有5~10人的“尖刀班”,他们来自品牌企业的电商部、市场部,被寄予突破销量、收集会员数据、巩固或提升品牌形象的厚望,但他们资源有限,导入费用可能在10万以内。

参差不齐的服务商水平,让70%以上的企业尚未实现线上线下的信息互通。

73.7%的企业务实地选择了依附微信平台,与微信服务商展开合作。

坚持独立的企业开发了自己的APP,但定位两难,又想拉升销量,又想汇集粉丝。

从实践结果来看,60%的O2O实践是有成效的,主要表现为:销量增长、收获会员数据、品牌拉升、客户满意度提高、成本降低、库存可控。

有趣的是,有81.58%的人认为O2O是正确的发展方向,需要长期坚持。这表示尚有20%的人,在没有见到成果的情况下,还在顶住压力坚持着O2O的探索。

什么样的企业在做O2O

为什么要做O2O?

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在日益激烈的品牌竞争中,更接近消费者,拿到订单,提升销量。

调查显示,在实践O2O的企业中,66.62%是品牌商,如果算上连锁零售品牌,这一数字将高达84.64%。而且,七成企业从事有形商品销售,只有不到两成提供生活服务。这表示,实践O2O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你要拥有一个可辨识、可附着情感记忆的品牌,否则即使创造了与消费者频繁接触的通道,也只是露水情缘,无法深入转化。

与O2O结缘的企业,在规模上也有一定特点。调查显示,积极践行O2O的企业主要落在两个规模档次上(以年销售额衡量):5000万元以内(占58.8%),1亿~10亿元(占16.4%)。虽然不同行业的销售额不具可比性,但从一般意义上看,这两个规模档次是企业最具成长性的阶段,也是投资人密切关注的规模领域。

捉襟见肘的落地实践

领导拍板决定要做O2O,人员从哪儿来?

大部分企业选择在电商部门的基础上组建O2O团队――四成O2O操盘手来自电商部,两成来自市场部,空降比例不足一成;绝大多数(85.19%)O2O团队不超过10人。

人手有限,资源更是匮乏,过半(53.53%)的企业在O2O导入阶段仅有不到10万元的费用,另有33.02%的企业费用在10万元~100万元之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窘迫的现实条件下,大部分企业的O2O实践开展得颇为捉襟见肘。

首先,服务商鱼龙混杂。

在“O2O软件服务商是谁”这一题中,我们得到了本次调研最“多彩缤纷”的一张饼状分布图。占据最大头的是微信服务商(39.41%),其次是传统软件商(15.98%),“阿里”“做网站的”均有不到一成的占有率。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原本为了调剂气氛、让问卷更活泼而设置的“也不知道他是干啥的,反正他说他会”选项,居然也得到了近一成的票数,甚至高过“阿里”的占有率!

其次,线上线下数据不通。

在实践O2O的企业中,线上线下几乎势均力敌(可以理解为渠道销售力和企业重视程度),26.76%的企业只建立了线下CRM,24.63%的企业只建立了线上CRM,仅有两成多的企业建立了全渠道CRM,也就是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信息共享――而这其实是O2O最核心的实施要件。缺少了这项基本功,不管货在微信、APP上卖得多好,都是“伪O2O”,因为根本没有实现中间的那个2(two)。

外没有成熟的服务商,内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这O2O到底该怎么做?只能靠流量,靠跟风,哪里人多去哪里!因此微信成了企业的首要选择――73.77%的企业把微信作为自己O2O的主要载体之一。

因为O2O的操盘手大多来自企业电商部,他们对PC的玩法最熟悉,在他们的惯性思维下,PC网站也顺理成章成为企业O2O的第二大载体――43.94%企业选择以PC为主要载体之一(“O2O的主要载体有哪些”是多选题,故占比相加不等于100%)。除此之外,手机淘宝、企业APP、实体店、二维码、微博也成为企业O2O的载体,但显然不是主流。

企业APP原本被认为是做O2O的标配,但在受访企业中,真正开发了独立APP的仅有三成――这显然与资源有关,开发、推广费用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调查显示,当企业年销售额迈上10亿元的台阶后,开发独立APP的比率显著增加,从三成跃升至近六成。

而对已经开发了独立APP的企业来说,它的定位也是不清晰的。在B2C还是SNS的选择上,竟有41.42%的企业选择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模糊中庸的定位,在10亿~100亿元规模的企业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有过半(53.7%)的企业在开发APP时是没有明确到底要做B2C还是SNS。而当企业做到100亿元规模后,更多企业想清楚了APP的定位,有55.1%的企业将APP职能明确为B2C。

现实的障碍

整体来看,O2O概念虽然已经火了一年多,但真正的实践刚刚起步。

35.52%的企业刚刚决定要做O2O,还在考察筹备;44.43%的企业已在初步尝试阶段,企业内成立了协商部门,在信息层面互通;14.15%的企业克服了O2O的第一大难关,建立了全渠道CRM,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数据打通;O2O模式基本成型的企业仅有4.59%;通过O2O改造完成企业转型,重塑行业格局的企业更是只有凤毛麟角的1.31%。

因为大部分企业卡在了入门级,所以现阶段推行O2O的障碍主要还是理念层面的:64.61%的企业认为“对O2O认识不清晰,不知从何下手”是主要障碍;“被动了奶酪”的传统渠道的反对,也当仁不让成为顽固障碍之一,有23.2%的企业正面临这个问题;还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在因企业业态、商品结构不支持O2O而苦恼(障碍因素为多选,故比例相加不等于100%)。

对那些已经开始尝试O2O的企业来说,线上线下的利益分配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上面已经分析过,积极践行O2O的企业往往是那些正处于冲量阶段的企业,他们的销量压力非常大,迫切需要通过O2O实现增长。由O2O带来的订单,一方面需要线下终端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线下业务发生竞争和冲突。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可控,就成为O2O能否继续实施下去的关键。

在这个问题上,72.35%的企业采取的是按比例分成的方式,20.18%的企业则着眼于长远,把利润全部给了渠道。从我们接触到的案例来看,凡是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慷慨大度的企业,都是O2O践行得比较成功,走得比较快的企业。

传统渠道对O2O的芥蒂不仅是销量利润的流失,更怕被取而代之。按比例分成的方式,无论是几几开,都会给传统渠道一种“因暂时还有利用价值所以选择合作”的感觉。而把利润全部给渠道,把O2O做成服务,会让传统渠道觉得自己也被纳入了O2O体系,才会真心支持O2O的发展。新生事物要想触动既得利益,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团结力量,而渠道就是企业必须争取的对象,切不可树为仇敌。

要知道,O2O的路还长着呢,倒在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上,堪比立下雄心壮志要远征,却在迈出家门时被自家门槛绊了个嘴啃泥。

前路漫漫任我闯

1919酒类直供董事长杨陵江说他当初决定要做酒类O2O的时候,认为大概要解决20个问题,现在看来是要解决2000个。如此摸不着头绪,如此复杂的O2O到底值不值得做?只有实效见英雄。

尽管大部分企业的O2O才刚起步,但威力已初步显现。调查表明,有63.43%的企业在O2O上取得了成效,最明显的成效依次为:销量增长(33.55%)、掌握会员数据(26.74%)、品牌拉升(24.12%)、客户满意度提高(17.04%)、成本降低(12.84%)、库存可控(9.83%)(选项为多选,故比率之和不等于100%)。

O2O究竟是一阵风刮过就算了(像曾经的团购),还是下一个大风口,将催生一批巨型企业?

81.78%的人相信是后者,认为企业应该长期坚持O2O探索;17.3%的人认为目前还不好判断;仅有0.92%的人不好看O2O的前景。

有趣的是,这表示在尚未见到O2O成效的36.57%的受访企业中,仍有近20%的企业在顶着压力前行,坚持践行O2O。

篇2

【论文摘要】 目的中国文化经历四五千年的浓缩,成为世界文化的精髓。而经是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经典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境界,而且能够增强文学品味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今英语盛行的时代,更加深入的研究经典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过:大学是囊括经典,网络众学说之学府也。因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浓缩。阅读经典不但使你视野开阔,获得启发,而且使你思想进步。

什么是经了?谈到经,大家可能只会想起《金刚经》,《六祖坛经》,《波罗密心经》等大量的佛教经文。这是对经的狭义理解,经是某一领域的浓缩,是对某一领域的概括,是由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总结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叫经,经是某一领域的鼻祖或始祖的著作。后人对他作品的论述,解说或补充只能称为论,他们也只能叫亚圣。

我们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纷纷成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他的著作叫《道德经》;墨家始祖墨子的著作是《墨经》;大家会反问道儒家始祖孔子的著作《论语》和兵家始祖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怎么都不称经啊?这可能与他们谦逊有关,但是后人还是将他们的著作并入经。四书五经不是有论语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鬼谷子》《李卫公答唐太宗》《尉廖子兵法》等不是合称为武经七书吗?还是经啊!

再看,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开创我国诗歌先河。第一部神话是《山海经》;第一部中医著作是《黄帝内经》;此外中医研究者将《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金匮要略》合称中医四大经典。首部中药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中国的首部八卦算命著作是《周易》,也叫《易经》;《三字经》是我国的启蒙教育著作;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此外我国还有《孝经》,《十三经》,《太玄经》等,他们有的虽然不是始祖写的,但是他们将这一思想领域浓缩概括,集这一领域之大成。因此,世界上的科学家、专家都一致认为,世人要在21世纪活的更轻松,就必须回到孔子时代。

看看世界几大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它的经文。被基督教教徒奉为金科玉律的是《圣经》,而伊斯兰教浓缩在《古兰经》里面,此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唐代皇帝为读真经,特派使者去印度取真经。中国人将这些书翻译过来用“经”是很恰当的。

李白的《侠客行》有:纵使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我这个社会恰好相反,应该更多的人去钻研经,这些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1】刘力红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海宸.

对话经典 (J)科学与文化 2009 (02)

【3】张晓震

篇3

知我者下一句接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不用多做解释,不了解我的人,解释了也没用。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

《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悯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定格动画的一度复兴

六七十年代以前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动画产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发展几乎停滞。此时期结束以后,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动画产业也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定格动画又开始了它的第二个春天,再次进入一个发展繁荣时期。其中1978年制作的《狐狸打猎人》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剪纸类的定格动画作品。1979年至1988年之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著名的《阿凡提》系列的布偶定格动画作品,布偶的造型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情,兼有流畅的动作设计、强烈的戏剧效果、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背景音乐,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也在这部片子中创造了玩偶的角色形式和中国画的背景相结合的艺术片表现形式,融合的相当得意。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量的外国动画片产品进入国内占据了中国动画市场的绝大部分。外国动画片充斥在我们周围,具有和以往中国动画不同的风格和内容,充满异国情调令人印象深刻。在这种背景下国产动画人才外流,产量逐年下降,中国定格动画的发展遭遇了难堪境地。

中国定格动画艺术语言与传统民族艺术语言的融合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各种神话传说,各种民族艺术极大地丰富,雕刻、绘画、剪纸、皮影、年画等各式民间艺术形式为定格动画制作提供各式各样可供参考借鉴的素材。其中借鉴了传统佛教壁画形式的有《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天书奇谈》;融合了汉化石像粗狂刚健风格的有《南郭先生》《火童》;中国戏曲中的人物动作、背景音乐影响了《三个和尚》的制作;民间皮影和剪纸的外观形式给了《猪八戒吃西瓜》《猴子捞月》等剪纸片以参考;戏剧脸谱则给了《骄傲的将军》角色创作的灵感。中国定格动画中从人物角色到场景布置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气概。动画中的对神仙、鬼怪、法术情节的表现也赋予传统的中国意味。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大圣孙悟空;峨冠博带、慈眉善目的太白金星;活泼可爱,穿着红肚兜,脚踩风火轮哪吒等与西方神话中的天使、吸血鬼、狼人、魔法表现的迥然不同。正是依靠对民间神话、传说的提炼,对民间艺术元素的吸收、提纯,使中国的定格动画表现出地道的中国风貌。在汲取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民族元素的过程中,制作出了各种表现不同艺术形式的定格动画作品,使中国的定格动画作品形成了形式不拘一格、千姿百态、无仿无循、难以模仿的独特特点,从而得以树立于世界动画之林。(图1)如同艺术中所要求的形式应与功能有机结合一样,定格动画片美术设计风格也与其自身视听功能的特性有着天生的微妙关系,背景音乐就是表现其听觉的点睛之笔。《曹冲称象》里面就采用了锣鼓作为基点,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速度。在《牛冤》里,则采用笛子、古筝等作为背景音乐,是典型的民族音乐形式。这些通过导入传统元素所达到的艺术美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定格动画由于其创作方式的自由成为了一种艺术的极大综合,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所有创作形式。有些专家曾经专门指出中国的动画创作要出现良性循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善于借鉴与取舍。”我们可以夸张的说,定格动画是民族文化的强大体现平台。而从我国现有的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流传最广、对世界动画艺术影响最大的定格动画作品来看,他们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优雅气质。

篇5

文学常识内容多,而且比较零散,只有用巧妙灵活的方法,才能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地记住。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纵横结合记忆法

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二、举一反三记忆法

如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就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学知识了。

三、分门别类记忆法

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都取材于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诗仙、太史公等。

四、点面结合记忆法

复习既要注意全方位复习,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就在某一要点,抓住了要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了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五、形象特征记忆法

转贴于

即抓住文学常识在外部的共同特征进行快速记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关于“最”或“第一”的,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2)关于地位独特的,如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都是所在国家能在世界文学史上排得上号的大家。(3)关于“数字”的,如“三言二拍”、“四书五经”、“汉字六书”、“建安七子”、“唐宋家”、“九歌”、“九章”、“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史”等。(4)关于对联评价的,如“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5)关于成语轶事的,如洛阳纸贵、江郎才尽、屈原投江、曹植七步诗、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尔基当面包师傅等。

篇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型活动的歌舞辞。《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深入品评

首先,《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就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如《周南·》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征役诗,有关战争和徭役的诗歌,它们大多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讽怨诗,讽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和统治者的尖锐矛盾。如《魏风· 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婚恋诗,占《国风》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其次,《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一,《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第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后世诗文创作的表现技法的基础。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赋、比、兴的手法还常常结合使用,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既是以赋法描写,也是为下文起兴,进而营造了全诗朦胧惆怅的氛围。

第三,一咏三叹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灵活多变的句式是《诗经》的特色。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很好地抒发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第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如《卫风·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细致描写,几乎成了后世描写美人的典范。

最后,《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的文人风雅之说正是来源于此。《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名篇选读

黍 离

彼黍离离①,

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

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shL):黍子,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 离离:行列貌。 ②稷(jK):高粱。 ③靡靡:行步迟缓貌。 ④摇摇:心神不安。 ⑤噎(yE):气逆不顺。

【点评】

《黍离》一诗,是哀伤西周的。周大夫行役到此地,看到以前的宗庙宫室尽变为禾黍,悲怆不已,彷徨不忍离去。

全诗三章,只换了六个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实”表明禾黍生长的变化。第四句“摇”“醉”“噎”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哀思悲怆,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忧深地难以呼吸。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间废址,通过这样重叠的诗句,反复吟唱,一往情深,苍凉的歌声在天地之间低徊无限,是何等的凄怆动人。

此诗历代相传,影响很大。后人怀古往往沿袭其音调。如姜夔之作《扬州慢》便是看到“荠麦弥望”“以为有《黍离》之悲”。唐伯虎那句著名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以“田”“墓”对照的方式,也当溯源于此。

探究空间

1.《诗经》中很多经典的诗句和典故一直沿用到现在,如描写美人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形容思念之情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等。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看看还有哪些?

2.《诗经》的精华来自于民歌,“一咏三叹”的章法,赋、比、兴的手法在现在的民歌中仍被大量采用,如阿宝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领导咱打江山”,便是“兴”和“比”的结合使用。同学们可以找自己家乡的民歌跟《诗经》做一番对比,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可读书目

王秀梅 王国轩《诗经》,“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中华书局,2011年。

周振甫 《诗经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

金性尧《闲坐说诗经》,中华书局,2004年。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篇7

关键词:严羽;以禅喻诗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45-01

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之体,它始创于欧阳修,而后历经数代,到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如继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之后,南宋又有张戎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钱钟书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将后三者定位为“鼎足”之三者。其中《沧浪诗话》它集宋代诗学研究之大成,是“宋代诗话的压轴之作,也是宋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学批评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沧浪诗话》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卷末附有《与吴景仙论诗书》一文,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诗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福建文苑传》亦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全书完全不涉及诗与儒道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视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发,这与理学家的文学观恰成对立。

1 严羽写《沧浪诗话》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诗歌艺术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的最高峰。宋诗要有新的创造,必须独辟蹊径。散文化和议论化便成为当时宋代诗坛的一个特色,这确实是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现象。但是江西诗派却过分强调,他们过多地发议论、讲道理,排比典故、掉书袋,片面追求文字工巧,这些倾向的恶性发展,违背了诗歌发展的艺术规律,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被奉为江西派之祖的黄庭坚就提出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认为“词意高深要从学问中来”(《论诗帖》),强调“无一字无来历”,“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再答洪驹父书》),提出“夺胎法”和“换骨法”(参看《冷斋夜话》卷一),主张创作要对古人名作“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窥入其意而形容之”。王若虚《滹南诗话》曾尖锐指出:“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如方孝岳先生所说:“严羽生在南宋之季,当江西派盛极一时之后,所以他的立论,多半是针对江西派而发。”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以黄庭坚为“宗祖”的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弊病的攻击,一是指斥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二是指斥其作诗一字一句,必论出处来历。由此也便涉及了宋诗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认为“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对苏轼、黄庭坚都表示了相当的不满。这在揭示宋诗的主要弊病方面,力图扭转歪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以禅喻诗”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妙悟”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以禅论诗,并不始于严羽。在唐代自从禅宗思想广泛流行之后,禅宗那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思想,对文艺创作就有很大影响。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宋代诗人、诗论家借参禅来谈诗的也大有人在。“学诗如参禅”之说,自北宋苏轼发端,苏轼以参禅比拟对诗作审美鉴赏: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而吴可有三首《学诗诗》,再三以“学诗浑似学参禅”点出学诗与参禅的相似处,并描述在参悟之后所呈现的境界,后来便引起两宋人士一连串的迭相应和,开启了“以禅论诗”的风气,并在诗话、诗论中广泛出现“以禅喻诗”的评论潮流。

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并以明确的理论意识使用这种方法。在《诗辨》篇中,严羽宣称“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由于严羽并不精通禅学,以至于在他借用禅的术语时发生了一些舛误,因而授人以口实,尤其以清初评论家钱谦益及其学生冯班的批判为最。钱谦益在《唐诗英华序》中说:“严氏以禅喻诗,无知妄论,谓汉魏、盛唐为第一义,大历为小乘禅,晚唐为声闻、辟支果。不知声闻、辟支果即小乘也。谓学汉魏盛唐为临济宗,大历以下为曹洞宗,不知临济、曹洞初无胜劣也。”冯班也在他的《严氏纠谬》中批驳严羽“剽窃禅语,皆失其宗旨,可笑之极。”钱冯二人对严羽“以禅喻诗”的批评,主要是抨击严羽对于禅学没有专门研究,对禅家用语较一知半解,而不是要理解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动机和内容。但是应该看到严羽目的并不是要谈禅论道,而是要借助于禅师建构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是用“禅道妙悟”来比喻“诗道妙悟”,以说明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

另外严羽“以禅喻诗”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那就是他力求使其摆脱作为儒学婢女地位、以弘扬其审美特征。

因为历代以来诗家都是以儒治诗,而儒家诗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人生,先秦儒家的诗学,都是为着政治的、社会的、伦理的目的。后期儒家诗学也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发展。“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说,就是最典型的命题。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口号,就明确揭示了儒家诗学这种浓厚的外在目的性。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在儒家看来,不在于审美,也不在于艺术,而是为了“载道”,或者是为了裨益于社会政治。那么,对于诗歌的自身规律、内在特征以及思维特质等问题的忽略、欠缺,也就带有某种必然性了。严羽正是觉察到了儒家诗教的缺欠,同时,他也朦胧地认识到了诗歌的内在审美特征以及思维与禅学有着某种共同性。所以禅学便成为他治诗学的一种思想工具。禅不依恋、不迷信于外在的神灵与权威,禅是心灵的超越,禅是最具有心理学色彩的。禅的核心在于“悟”,而“悟”正是一种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诗歌最根本的内在特征,不在于韵律、格式乃至句法等因素,在于诗人心灵中所孕化的审美意象。诗是用文字符号创造出审美意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审美意象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方式,而非逻辑思维同样是“禅家妙悟”的基本特征。禅宗教义强调“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就是要求众生以独特的、不可言喻的个性体验,返照自身的“佛性”。严羽论诗,正是深入到这个层次。他的“以禅喻诗”,意义上也就在这里,他用禅的思维特征,比拟出了诗歌的思维特征。

采用“以禅喻诗”使诗学抛开了儒道以及它的政教功能,而重在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发,与与理学家的文学观恰成对立,这不能不说是严羽诗学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诗经・关雎》;文本涵义;诗歌主旨;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04-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除去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共收诗三百零五首。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这三百零五篇诗歌中《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下面着重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反观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对《关雎》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文本涵义的依据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缥缈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定调,非常含蓄。但细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能发现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下主要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对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用意向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起兴,引申出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却认为雎鸠成双成对,相和鸣叫是实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触发了君子内在求偶的情愫。淑女外在仪态的幽雅娴静,内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两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此作为风化天下的楷模。通过阅读《毛诗正义》,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爱情诗所能企及,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传曰:“寤,觉。寐,寝也”,郑笺云:“言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已职也;朱熹《诗集传》则说:“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思之深,不能自已。”从中可以略探出两者观点的不同,毛诗郑笺是从咏德的基础对后妃美好性情品德进行了歌颂,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风化天下的内涵;而朱熹则更多倾向于“君子”精心选择、努力求取“淑女”之情,表现的是“君子”对“淑女”缠绵悱恻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毛传曰:“服,思之也。悠,思也。”孔疏言:“毛以为后妃求此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郑笺:“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也共之乎!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卧而不周曰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后妃的德行是如此的美好,她不仅能替君子分担忧愁,而且还尽自己的能力,去挑选能和自己一起共职事的贤女,为了此事竟反复思忖,卧而不周,可谓“德盛感深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毛传曰:“宜以琴瑟友乐之”;郑笺云:“言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同志为友,言贤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与琴瑟之志同”。对于此句的文本含义,我以为孔疏说得最为全面,孔疏曰:“作此琴瑟之乐,乐此窈窕之淑女,其情性之和上下相亲,与琴瑟之音,官商相应。无异若与琴瑟为友,然共心同志,故云琴瑟友之。”从中所表达的对后妃的称颂与前文一脉相承,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采是采取而择之,友,即是亲爱之意也”,这种解释也正如前文所说的,更倾向于从婚恋的角度去阅读而所得的观点。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毛传曰:“d,择也。德盛者宜有钟鼓之乐”;郑笺云:“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择之者。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共礼也”。

综观全诗,可以看到,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诗的解释是大相径庭的。毛传郑笺主要从人伦之情出发,目的在于歌咏后妃之德、风化天下,所以对全诗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后妃美好性情品德进行赞颂的基础上;而站在婚恋观的角度去解释,则表现的是男女从寻求恋爱对象到结为婚姻的全过程,从中歌咏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恋观。

二、诗歌的主旨

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文本含义论述,可以看出《关雎》是一首饱受争议的诗,对于该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大家都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而却又莫衷一是,没有达到共性的认识,将大家的见解综合起来,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咏德诗”、“爱情诗”。

“咏德诗”即认为此诗的主旨是宣扬后妃之德。《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化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也,用之邦国焉。”《毛诗正义》则解释为:“序以后妃乐得淑女,不其色,家人之细事耳,而编于《诗》首,因为歌乐,故于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华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所以风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妇焉。”从这段引文的论述中,可看出周初统治者对于室家之道的高度重视,生动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家国观,既对于统治者自身来说,要统一天下,首先就要从治家开始,《礼记・大学》也说:“欲治其国者,先其齐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由此可见,只有处理好夫妇这一步,在“齐家”之后,才能逐渐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也可以作为后来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源流。

“爱情诗”则是单纯地认为此诗是歌颂爱情的,是一个青年炽烈地追求采摘荇菜女子的诗,为我们展现了男女从寻求恋爱对象到结为婚姻的全过程,提倡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恋观。它的意义多是从美学的角度上去欣赏这首诗, 正如孔子所评价的一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体现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风范和中和之美。

三、体现的文化特征

《关雎》被列为《诗》三百之首,同时也是十五国风之周南的开篇之作,足以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周”,是国名;“南”是指南方的诸侯国。通过对它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部分关于周初的文化特征。《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从中可以知晓,对其的推行是统治者施行统治的需要,只有迈出夫妇,“齐家”这一步之后,才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它的文化传播作用就在于歌咏后妃的美德,如孔疏所谓“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国,是正其始也”,然后方能“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正是文王这样的做法奠定了周朝的政权和礼乐文明的基础,充分显示了“窈窕淑女”对于室家之道,对于家国天下的重要性。其次,可以从中读出夫妇人伦也是周人的首重之情,《关雎》其所表现的正是周代重视的男女、夫妇之情,显示出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周朝礼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使人们在心里上建立起新的婚姻理想模式,即选择忠贞不渝、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以“淑女”配“君子”的婚恋模式正符合人们对此的期盼,从这个层面上将,《关雎》也是对周代社会重视夫妇之情的艺术实录。再次,体现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其中流露出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平静祥和的中和之美,《毛诗序》曰:“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生动地体现了这样一种礼乐文化的内涵,它的特征符合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对其的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本文只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当然历来对这首诗的看法都莫衷一是,存在争议。至于这首诗的本来面貌如何,有待专家学者作出另一番的考证。

篇9

关键词 手机文学,存在问题,对策

网络文学讨论的余音尚在耳边回响,手机文学就已经粉墨登场。手机文学这一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宠就如一阵春风在学界吹皱了一池春水,为当代文学注入了生气和活力。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手机文学的兴起意义重大,它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日新月异。手机文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关注手机文学的现在和未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在和未来,从而有助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手机文学

2000年春天,一个关于依靠“”赚取零花钱的少女阿雪的故事通过手机在日本的高中生之间广为流传。这就是第一部手机小说《深爱》,它从此揭开了手机文学创作的序幕。之后,手机文学传到了我国台湾,并迅速被内地的们所接受,2003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一些网站、出版社、通讯公司纷纷举办各种关于手机文学的赛事,从而在内地掀起了一股手机文学的热潮。先是“榕树下”网站举行“首届中国手机故事大赛”,接着便是中国移动通讯公司联合海南省作协、天涯杂志社、海南在线天涯社区已连续举办了三届“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21世纪出版社更是推出了由江西诗人谢轮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手机短信诗集《我只在我眼睛里》等等,这些赛事和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文学,也使手机文学为大众所知。不过,面对热闹非凡的手机文学创作气氛,我们不仅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手机文学。很显然,在大量的所谓手机文学作品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大一部分并非我们所说的“文学”,更谈不上“手机文学”。也正是在“什么是手机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所以才造成了手机文学创作的虚假繁荣和作品的良莠不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口传文化向印刷文化再向电子媒介文化演进的三种不同形态,而其中后一种文化形态对前一种文化形态的超越又往往依托科技的进步来实现。伴随着文化的三种不同形态的演进,人类文学的发展也一度经历了从口传到手书再到当前的“机”制等三个时期。文学的载体也经历了口传到石质、竹质,棉质、丝质、纸质再到网络、手机的变化。手机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在当前的电子媒介时代所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已不同于印刷文化时代出现的在二维空间开展的以线性叙述方式为特征的纸质文学形态。“这是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当前的这个时代也被学者们称之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图像”可以被大量便捷复制和传播,“图像”在追逐着人、压迫着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轨迹。手机文学由于要以现代软件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而存在,所以其势必会受到“图像”的侵袭而具有更多的视觉艺术的特征,势必受到网络软件技术的影响而打上多媒体技术的烙印。“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网络软件技术之于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的手段。而且也是手机文学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说,网络软件技术将对手机文学的叙述方式、艺术手段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机文学的出现是与它所依凭的载体――手机的普及以及技术进步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近4亿,全球手机用户已达20亿,其数量已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正是缘于此,手机才被学者们称之为“第五媒体”。手机的日益普及,就为手机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将手机文学称之为“短信文学”,笔者以为这是不准确的。这种称谓容易造成同样借助手机而进行传播的生活信息与“文学”作品的混淆,不利于手机文学的自觉健康发展。短信只是手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它并不是文学可赖以存在的稳定载体,而“手机”则因为整合了硬件与软件技术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栖居。的载体。不仅如此,择“手机文学”这一称谓而弃“短信文学”这一称谓还有助于与1990年代初出现的“网络文学”在分类标准问题上达成一致,有利于学界的研究。正如借助网络制作的文字材料并非完全是网络文学作品一样,借助手机发出的短信也并非都是手机文学作品。

总之,手机文学是一种依托现代通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学样式,它以手机为存在载体。以短信为基本传播形式,以诗歌、小说、散文、故事、对联等为体裁,来曲折反映大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情感生活,文学性、精悍性、创新性、大众性是其基本特征。

二、手机文学存在的问题

1 题材与主题意义狭隘

爱情,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题材,手机文学的们钟情于此本无可厚非。因为手机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他们关心的事情、热衷的问题有限,更多的是异性之间的爱情。而且的生活体验过于单一,过多关注小我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爱情、网恋、痛苦、迷茫等,作品往往具有“年青一代”的热情和幼稚。从日本第一部手机小说《澡爱》到我国台湾的手机小说《距离》再到内地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手机文学的们都在“爱情”二字上做文章。石田衣良的《深爱》描写了一位17岁的女高中生阿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阿由离家出走后,为了得到零用钱,经常与成年人约会。渐渐地,她丧失了生活目标,整天与为伴,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少年,终于懂得了什么才是人间的真爱。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艾滋病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这部作品为众多的日本年轻人所深爱,尤其是日本女高中生。黄玄的《距离》则用1008个字笔墨极为节俭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伶的一段发生在台北市的都市快餐爱情。而千夫长的《城外》则讲述了一个婚姻围城之外的爱情故事,即婚外恋。两个相爱的人双双从婚姻的围城中走出,在城外却遭遇到了一段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但不合理的激情。从表现“式爱情”到表现“都市快餐式爱情”再到表现“婚外恋式爱情”,爱情一次次地粉墨登场。由于手机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在年龄上的相似性,所以手机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所表现的题材上就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热衷于描写爱情就是其中之一。正如网络文学蔡智恒所说:“会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都是年轻人,学生嘛,关心的事有限,不是课业就是爱情,所以你看到的十本大概有八本半都是爱情小说。”手机文学也是这样。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手机文学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手机文学的社会价值,制约了手机文学的影响范围。

2 商品性过于突出  当前,消费文化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日益加深。手机文学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它更是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消费语境的变化。而消费语境的变化,导致文学自身的商品性和艺术性二者的矛盾日渐突出。这种矛盾在手机文学的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手机的产生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这样作为依凭手机而存在的手机文学必然被深深地打上功利的烙印。在这点上,手机文学与网络文学又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网络们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同样地,手机文学们往往是为了追名逐利而写。石田衣良是一个手机网站的经营者,他为了提高自己的网站的点击率,才创作了手机小说《深爱》。而中国内地第一部手机小说的作者千夫长更是直白地说。“我就是为市场而写,就是要喝头碗汤。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作家就要为市场写作,作品就要当成商品来经营”。说白了,作家要为了钱而写作。于是,千夫长就把其6万多字的网络小说《爱你到虚无缥缈》改成了手机小说《城外》在手机上以短信的方式发表,从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在手机运营商、通讯公司和们共同的经济利益驱使之下,手机文学诞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手机文学身上就必然弥漫着挥之不去的“铜臭气”,而让人感觉不到“诗意”的气息。手机文学自身的商品性的突出本无须挞伐,然而当它遮住了“艺术性”的光辉时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这时文学就不是一件“特殊”的商品,而是一件地道的商品,文学也就不是文学了。总之,在当前的消费时代,由于手机文学创作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手机文学的特征还不明显,商品性过于突出,艺术性缺失,这极大地制约了手机文学的健康良性发展。

篇10

关键词:《濂洛风雅》 文体 风雅

《濂洛风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理学诗选本,由宋元之际理学家金履祥于晚年选录编订的,其中收录了48位理学家共453首诗作,是一部明确为理学家创作正名的著作,为后人理解和研究理学诗派提供了重要依据。《四库提要》评价它使“道学之诗与诗人之诗千秋楚越矣”。这种选本的出现,被认为是宋学家文学理论正式成立的标志,其文体观亦被理学诗派的创作者奉为圭臬。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表现了选家的文学思想、品评标准和审美趣味等。作为朱熹的传人,金履祥一方面在《濂洛风雅》中继承了朱熹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阐述了自己对理学诗的判断和理解。简单来说,《濂洛风雅》在文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理”为体,以“文”为用

理学以“理”为世界的本体,“理”统摄着世界的一切。在“理”与“文”的关系中,理学家以“理”为本,以“文”为末,将文学视为义理说教的工具,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濂洛风雅》作为一种理学诗选本,亦是以“理”为文之体,所选诗歌大多是那些言义理、吟性情的创作,如“序”中所说:“今读仁山先生所辑濂洛诸子诗,率皆天籁自鸣,出入风雅,无一不根于仁义,发于道德。宣尼复起,其必采而录之。”说明所选诗歌皆是以理学中的“仁义”、“道德”为本,这是金履祥选诗的一个基本准则。阅读其中的诗歌也发现多是以文载道的作品,如张载的《女诫》、张绎的《书座右》等,都是写义理,说明道理,不像是文学作品,反而像是哲学箴言;就算是一些写景、咏物的诗歌也是用以阐释一定道理的,如卷六中程颐的《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云烟变态中。富贵不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将理寓于景物之中。金氏评价其:“言穷理精深,虽风云变态之理无不到。”又有邵雍的《心耳吟》:“意亦心所至,言须耳所闻。谁能天地外,别有好乾坤。”看似在吟咏心耳,实际以小见大,包含有宇宙之间的哲理。评说:“言意之间,亦可以见天地。”金氏寓评于选文中,大多皆在强调诗中所含义理,实际是把“理为体,文为用”的观念贯穿于选本之中。

以“理”为文学本体还意味着重视文学中所阐述的义理,而往往忽视文学的文学性。在选本中就表现为忽视文学诗性化语言,甚至所选之诗文仅仅是有韵的讲义,就如刘克庄《跋昊帅卿杂著・ 恕斋诗存稿》所云:“ 近世贵理学而贱诗, 间有篇咏, 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亦如卷一所选张载的《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其中语言纯粹是有韵的哲学讲义,金氏却将此纳为古体,尤为看重,可见其对文采之忽视,进而表现为忽视诗的诗性美。

二、 文体编排与“风雅”

《濂洛风雅》六卷的文体编排是由古体至近体的排列,且古体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卷一选四言古诗,卷二选杂言古诗,卷三选五古,卷四选七古、五绝、五律,卷五选七绝,卷六选七律,全书六卷,古体占三卷半的篇幅,且放置在前面。这种文体编排体现了尊古的儒家诗学观,同时表现了金氏的理学诗观――理学“风雅”观。唐良瑞的序说:“今之诗非风雅之体,而濂洛渊源诸公之诗则风雅之遗也。”又“风雅有正有变,有小有大……则今日风雅之编不可不以类分也。”表明所选诗歌文体的编排与选家所要表现的“风雅”观密切相关,他们皆认为古体较雅正,更能表现其“风雅”理学观,所以选诗时倾向于选择古体。将其中的诗、铭、箴、诫、赞等四言编为风雅正体,楚辞、歌、操、乐府作为风雅变体,五七言古风为风雅之再变,绝句、律诗等近体为风雅之三变。这些理念影响着选书的文体编排,其表现为尽量多地选录古体诗歌,通过对古体诗的重视,来体现对具有“风雅”的理学诗的提倡与重视。

三、重视和平冲淡的文体风格

理学家讲究“致中和”,也就是要求凡事不要太过,要取中庸,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文质彬彬、和平冲淡才是圣人之道。卷四所选陈北溪的诗所说:“……伊谁与之友,相对淡无欲。清心仁智翁,妙趣于中足。”在清淡中就能体现出妙趣,这在文体风格上就体现对和平冲淡的推崇,如唐良瑞所作序中提到:“故偏滞之词,不若中正之发,而放旷悲愁之态,不若和平冲淡之音。”说明中正之风,和平冲淡之体才是本选本所推重的风格。又说“淡平者有淳厚之趣。”可见他是把和平冲淡看成是“风雅”的一种表现,使这种类型的诗歌看似不涉理路,其实表现了理学家所推崇的圣人特质。如所选张载的诗《移疾》:“移疾谢华省,问耕还弊舍。扶持便疏慵,旷僻逃将迓。书棋莎径侧,暮粥梧阴下。久矣澄清心,永愧桑弧射。”本诗在平缓地叙述中呈现了一个中正、淡然的理学家形象,虽不涉理路,却处处浸着理学气质。

《濂洛风雅》作为理学诗选本,在文体的各个方面诠释出了理学家的诗学观,表现了理学诗以“道学之诗”正统,以“诗文之诗”旁门的理学观念,同时为我们后人全面了解和研究理学诗提供了珍贵的文史材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