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3 16: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白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李白诗歌

篇1

关键词:李白;诗歌;剑

诗仙李白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是位技艺精湛的剑术家。李白是高产诗人,也是“体育明星”。作为唐朝灿烂的文化之一体育,同样令我们感到骄傲,它不但为唐文明增光添彩,在中国体育史和世界中世纪体育史上也占有显赫的地位。李白诗歌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古代剑术、剑法、历史、地理、文学、宗教等各个文化领域。从李白的诗歌中不难看出,在其各个的诗歌中都提到了”剑”,由此可以推断出诗人毕生坚持击剑,现存的《李白全集》964首诗中描写“剑”的有107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以上,可见,李白是非常钟情于“剑”的。

李白诗歌中107次描写“剑”中除开有作为地名出现了4次“剑阁”3次、“剑壁”1次外,作为武器出现了103次。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霜雪”2次、“莫邪”1次、“吴鸿”1次、“秋莲”2次、“湛卢”1次、“青萍”2次、“干将”1次、“吴钩”1次、“龙泉”4次、“匕首”3次。

李白诗歌中对“剑”的描写是是各式各样的,他既骄傲又谦虚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Z》),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他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留饮赠之》)。他还写到“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裙王门不称情”“起舞拂龙泉,四座皆扬眉”“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想见他应该是古代文人中的运动健将也是剑文化的推广者。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还投书以舞剑著名的裴斐将军,愿向他学剑。《魏序》更说他曾「手刃数人。“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等等这些是李白在「古风中对秦王横扫天下的描述,他描写秦王挥剑如割断浮云,使得各国诸侯全都向西来朝拜秦王了。李白是用感叹的语气在赞叹秦王。他在「蜀道难中写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说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李白借助这样的描述来表达蜀道的险峻。“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这是李白「梁甫吟中的诗句。“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出自李白的「飞龙引二首。“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行路难三首。李白在「胡无人中写到“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x.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北风行。“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出自「侠客行。“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出自「独漉篇。“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出自「临江王节士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羌笛横吹阿回,向月楼中吹落梅。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出自「司马将军歌(以代陇上健儿陈安)。“吴鸿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出自「结客少年场行。“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出自「门有车马客行。“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出自「东海有勇妇(代关中有贤女)。“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出自「白马篇。“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莫长嗟。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出自「塞下曲六首。“槌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出自「入朝曲(一作鼓吹入朝曲)。“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出自「出自蓟北门行。“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出自「北上行。“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出自「发白马。“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长剑既照曜,高冠何V赫。”,出自「君马黄。“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出自「少年行二首。“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出自「猛虎行(此诗萧士S云是伪作)。“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出自「玉壶吟。“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花。”,出自「金陵歌,送别范宣。“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出自「悲歌行。“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出自「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等等,李白描写“剑”的诗歌还有很多,大多是对剑术、剑法、以及通过对剑的描写来叙述某件事或自己的观点、喜好等。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到了“剑”,他的“剑”是侠客的标志,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剑”既是一种非常尖锐的兵器,又富含有丰富的文化韵味。李白人从小就开始学剑,而剑术还不错。剑也是他的知音和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李白生活的年代正是唐王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国威远扬、万方臣服的大唐盛世阶段。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国土开拓、民族融合、边战频繁的现实刺激下,在开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发为一种建功立业的奋怀。他的诗用自由的文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描写得潇洒翩然、出神入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髓财富。(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LB14-19

参考文献:

[1]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王瑶.李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3]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裴斐.李白十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戴伟华.李白待诏翰林及其影响考述〔J〕.文学遗产2003(3).

[7]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篇2

【关键词】李白浪漫自然明快飘逸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发挥地淋漓尽致。阅读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澎湃激情的胸怀抒发,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许多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他一生存在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等,他要把这一切完美地酣畅地加以表现,也必然要选择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一、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明快的特点

李白诗歌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诗歌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许多明白明快的语言被李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二、李白的诗歌写出了俊逸的情韵和飘逸的个性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触发出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俊逸风神的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类似的七绝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脱凡俗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夜泊牛渚怀古》、《赠孟浩然》、《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听蜀僧浚弹琴》、《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清溪行》、《春日醉起言志》、《送友人入蜀》、《月下独酌》等,这类诗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妙语横生,表现出悠闲飘洒的情致。

三、李白写的酒醉诗具有浓郁香烈的情感

诗与酒,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盛唐时期,中国更是诗酒结合的狂热世界。酒因其口感热辣、味道醇厚、令人迷狂的特性而成为一代诗豪的兴奋剂,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酒诗。李白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悲壮与飘逸。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迁客骚人畅怀痛饮,尽情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吟酒诗,超越众家,更具特色。

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钟山语录》引王安石的语说:(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固然是诬蔑夸张之辞,但李白吟酒诗数量不少是事实。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千首诗中,诗题出现“酒”字,以及与酒有关的“饮”、“酌”、“醉”等字的篇什,如《对酒》、《九日龙山饮》、《月下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有50余首;在诗行中涉及“酒”、“醉”等字的诗作,近240首。可见其吟酒诗比重之大。

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于其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也正是初唐以来不少进步诗人倡导的以反对齐梁柔靡诗风为目的的诗歌革新运动取得胜利的时代。这是当时许多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谁都承认李白是其中成就最杰出、贡献最大的一个。李白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毕生的艺术成就,真正实现了他的主张和抱负。为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把唐代诗歌创作引向健康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朱金城:《李白学刊》,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版。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3

关键词:李白诗歌;感

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李白,是一位极擅长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抒情诗人;他特善于从各种各样的事物身上,体会到不同的印象,并异常敏锐地捕捉住由此而在内心涌现的瞬息万变、复杂纷沓的感情瞬间,给它以外在的具象的表现。在许多抒情诗里,他也能通过奇妙的独特的合理想象,使自己汹涌如潮的感情波澜,得到集中的形象化的诗意创造。这样,激荡的感情因素和形象化的想象成分的交融与合流,就使他的诗真正收到了化静为动,化美为媚,抽象转为具体,疏远成为亲近的动人艺术效果。诗人创作的鲜明个性色彩,也就在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凸显了出来。

在读《李太白全集》时,我曾随手记下了许多这类饶有意趣的诗句。比如,他写山,那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笔下的风,又是: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秋夕旅怀》)甚至天空中的白云,也是: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深情树寄象公》)

无论是山啊,风啊,云啊,…… 等等自然界习见事物,经过诗人感情和想象的熔铸,面目以非,它们都充满性灵,具有生命,成为一些与诗人的特殊思想感受直接沟通的动人形象。

如果我们从这些个性化的形象表现里,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诗人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在感情上的关联,同样受着具体社会条件所制约、所决定的。于是贯穿于这些形象之间,就出现了一条统一的思想线索,即在唐代那种特定的社会境遇下,诗人精神深处的无尽的孤独与寂寞。相思、离愁、年华凋零的予感,真挚友情的企慕和渴求……就构成了他思想生活中,有才不得伸,有志不得展的某些特具的独特感受,出现在这些诗里,它们就依托和凭借于各式各样的具体事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在诗人想象中所呈现的人格化了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因此,读着李白的诗,使人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李白能够去利用、去摄取、去创造千种百样、甚至是世间存在的任何事物,驱遣于自己的笔下;但只有当它们与诗人的独特生活感受和激情发生共鸣的时候,他才去写它,表现它,对它倾注一股赤子般的热情。因此,各种具体事物在李白的诗中,才有可能放射出色彩缤纷、耀眼夺目的形象光彩。这也可以说是李白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此同时,在别的一些抒情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白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另一特点:随着诗人不同生活感受的复杂变化和想象的高翔,丰富多彩的诗的激情,往往又汇总于同一种事物的形象上,使它更集中、更丰沛起来。在思想上,使其达到更典型化,而在艺术上,又使它成为构思的“重音”,主观抒情的渊薮。

值得注意的是,在概括各方面不同生活感受和内在激情时,李白常常把想象附丽于“月”这个具体形象上;但在许多诗里,“月”所蕴蓄的思想寓意、感情和艺术风貌,又显现出多么纷繁的差异!《月下独酌》中的“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就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不同。那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者,集中表现出诗人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社会里孤独、寂寞之感,但有不甘心沉沦的复杂矛盾心境。“月”作为性格化了的可感形象,在对比中更加重地显示出诗人这种心境与感触;而后者,“月”又巧妙的成为与朋友的深挚友谊和因其左迁而牵扯起来的心灵上难分难舍的感情寄托:“愁心”不绝如缕,“明月”夜夜照临,此刻将愁心寄予明月,在精神上或想象里,就永远消弭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从而变得更不会分离了。多奇妙的构思,多俊秀的想象,又是多形象的思想概括!但在《秋浦歌》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明月,又转化成大自然美的一部分,渲染出天晴、水静、鲜花芳香、酒船喧腾的夜的动人氛围。至于其他,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城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等等,诗中的“月”都莫不情态万状,变化多端,各自不同的体现出诗人特定精神状态的某些方面来。总之,“月”所凝聚的诗人的多样化的思想概括,实质上是植根于诗人在生活中的各种认识、体验和独特创作构思的土壤上,再加以浪漫主义激情与想象的灌溉,才开放出瑰丽、 灿烂、 摇曳多彩的形象花朵。

感情、形象、风格,有统一,有变化;有变化,有统一。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 体性篇》早就写过:“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郑雅。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李白正是从这里,显露出了抒情诗作里富有时代特征的鲜明个性,同时,也获得了作品艺术表现上的持久生命。

参考文献:

[1]瞿蜕圆,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房日晰.论李白诗歌中感情表现的特色[J].贵州大学学报,

1985(3).

[3]王增文.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李白诗歌;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6-01

我们从小生活在诗书传家的国度里 ,自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得到唐诗的滋养。唐代的诗歌琳琅满目,唐代诗人流光溢彩。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吟诵度最高的就是李白的诗歌。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李白诗歌就高达八首,可见编排者对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它们是:七年级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八年级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其一、《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和九年级的《月下独酌》。

诗歌是最具美学价值的文学样式,无论是诗歌的语言和格律,还是意境和节奏都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培养。李白的诗歌又是古典诗歌的典范,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它的诗最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给与我们精神上美的享受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希望让学生通过李白诗歌的学习,真正理解诗人的人格特征,爱国情操,把握李白诗歌所体现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而构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要分析李白诗歌对初中学生审美能力构建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品味清新质朴、不加雕饰的自然美

李白的诗歌在创作上体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即把自然美作为他的文学观核心。在诗歌内容方面是指直抒真情不矫揉造作,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自然天成和不加雕饰。

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出蜀时所作,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即峨眉山、平羌江、清漆、三峡和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通过山月和江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千里蜀江行旅图。全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意境明朗而优美,音韵流畅,自然天成。再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鸣"这些静态和动态的意象给读者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能看到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感人肺腑。此诗对情景的刻画新颖别致,体现了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完美统一。

以上两首诗我们都能明确地看出诗中没有使用典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它通过朴素自然,明白易懂的语言就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千里蜀江行旅途,什么是送友离别的情景。其诗从内容上看是单纯的,但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又是极其丰富的。它能在平淡自然处演绎出意味深长的感觉。

学生在学习和体会李白诗歌的自然美时一定不要单一地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和记忆,而要把诗歌的语言,节奏还有画面感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感悟诗歌带给他们自然美的享受。

2.感知丰富多彩的意象,体验形象美

意象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是指作者融合了主观意识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换句话话说诗中所提到的景物,事物,人物,已经不能把它们看成事物本身,而是赋予了诗人的情思。诗歌意象可以是景,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他的诗歌中的意象更是丰富多彩,带给读者感观上的享受。如:《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这个意象寓意深刻。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古汉乐府曲名,此曲表达的是友人离别的愁苦,二是指古代离别的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在送别时,往往会从路边折柳相送,"柳"谐音"留",正好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此古代诗歌中提到"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月"是李白诗歌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意象,在它的诗作中有四百多首写月的诗。先看看李白的"自然之月",《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创作这首诗时第一次出川,在旅途见到两岸高山,半圆的明月,还有月影在江中飘动的美妙情景,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秋月山水图。《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此诗中的月表现了诗人如月般超尘拔俗、冰清玉洁的情操。《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运用大胆想象,把江中的月影看成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壮阔与雄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通过明月这个意象来表达对千里之外友人的挂念,这是抒情之月。可见"月"的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很富有艺术表现张力。

3.感悟深邃壮阔的意境,提高审美修养

所谓诗歌的意境是指我们在阅读和鉴赏优秀诗歌作品时,经常会超脱具体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感,即使人进入溟漠恍惚的诗的氛围、志趣,内蕴或者情味之中。意境的概念在我国文论中很早就提出来了,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衡量文学作品美的一个标准。李白的诗歌常常把我们带入优美的意境。《行路难》其一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全诗共八十二字,就能百步九折地展现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的复杂变化。让读者一开始进入"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欢乐宴会,一转就到"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感情的强烈冲击,然后又神游千载联想到吕尚和伊尹由微贱而最终得到君王的重用。诗人最后给我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展示了他始终秉承着对生活的积极追求和乐观的自信。这种思想境界是深邃壮阔的,是让读者回味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感悟李白诗歌的思想境界,他的诗歌字字珠玑,每个意象都能高度集中地体现艺术的概括力。

纵观全文,我们知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李白诗歌对学生构建审美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知优美意象和感悟壮阔的境界建立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金荣.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6)

篇5

【关键词】李白;金玉意象;政治抱负;暗讽时政;人生态度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盛唐气象,也经历了危机战乱的荒败景象。他的诗歌,被烙上了时代烙印,也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感受。而诗文中的金玉意象当然也是如此。所以解析金玉意象,除了要了解李白的个性品格外、精神思想外,还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一、金玉本身的含义

金在《说文解字》①中:“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在这里。金是金属的总称,含义大于今天。而在《现代汉语词典》②中,有如下几种解释:⑴比喻尊重、贵重:金口玉言;⑵像金子的颜色:碧眼金发。

总之,“黄金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象征财富。和同样象征财富的玉相比,黄金似乎更能代表世俗生活中的财富。所以在表达面对财富人们的表现的时候,人们常以黄金为例。”③但为什么在中国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呢?

玉在《说文解字》中:“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而孔子也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出自《礼记·聘义》)。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对玉的尊崇,来自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从上面的解释来看,金和玉的确象征着财富、高贵、纯洁。而李白为人正是如此:清高自傲、潇洒豪迈、挥金如土,他喜欢用金来显示华贵的生活,用玉来彰显不屈的品格,将他们结合在一起,是李白对于审美、富贵和财富等愿望和诉求实现的结果。

二、金玉在李白诗歌中的不同含义

1. 金白色交织,使诗文色彩明丽,更具画面感。

在《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玲望秋月。”玉阶在这里当然不是用玉砌成的阶台,而是当玲珑的秋月洒在石阶上,也使石阶熠熠生辉。纵观整首诗,都是以白色意象组成的散逸着一种亮色调。儿这就是李白一直对明亮感觉的追求。

2. 表示财富。一方面衬托自己潇洒自在的生活一方面反衬统治阶级的奢华,借此来表达诗人的不满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从正面看,借财富来衬托自己潇洒自在的生活,主要是通过自己对财富的轻视,来反映诗人仗义疏财,珍惜时光。

在《留别王司马嵩》:“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鲁仲连等人是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人物成为李白心中的偶像,像他们那样立身扬名,功成不居,正是李白的理想和抱负”(2008年第28卷第二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张雅青)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借金玉表达财富的意象,来存托自己对钱财的取舍态度以及洒脱的人生态度。

从反面来看,用金、玉反衬统治阶级的奢华,借此来表达诗人的不满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李白经历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和危机战乱,有人说:“李白等虽有文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其实是在说他也有自己的历史性的性格弱点。相对于累世治政经验的士族们来说,他们在政治上其实是相当幼稚的。对于隆盛气象背后方兴未艾的社会危机,诸如奢靡渐开,宦官干政,开边无度等,也缺乏清醒适彻的认识(赵昌平.《李白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如《行路难》其二写道“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这句话在说燕昭王早就死了,没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了。在这首诗的前面提到“羞逐长安社中儿,杀鸡白雉赌梨栗”这就表明了诗人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而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古风》。其中不少作品是对于这种腐朽现象的揭发。在《古风》第十八中:“……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还有在《古风》其二十四中:“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这些都在描写上层统治阶级骄奢腐朽的生活。在《古风》其四十六中:“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刺时言志。

对此诗人除了表示愤懑不满之外,还寄予了对老百姓的同情,如:“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二河,流血拥僵尸。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相对于上层社会的金、玉,那些劳苦人民只能“水浊不能饮,壶浆半成土”(《督护歌》)“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等。最为强烈的是“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除了明确的感情态度外,金玉还有被作为一个物象,只是象征财富,不含褒贬义。如《王昭君》二首“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如“秦开蜀道置金牛。”(《清平调》其一)等。

3. 寄托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人生苦短,需及时纵乐

在《把酒问月》中说:“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里诗人他摈弃了世俗的是是非非,而是以酒就月,畅意人生。在《前有一樽清酒二首》中写道:“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时光易逝,好景难再,不如美酒一杯,纵意人生。又如《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鹄者》“披君作我貂,对君白玉壶……持此足为乐,何烦笙与竽”。除此之外,还有“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拟古十二首》)。而今,我们熟知的《将进酒》,也明显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u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a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都是因为李白能够看到世化无常,这也与前面所提到的政治有关,所以他更加珍惜时光,及时行乐。

总之,我们从这三个侧面可以窥探李白的内心世界,以及他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倾向。

【参考文献】

[1]. 苏斌编,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C].海南出版社出版,1992.

[2].(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C].中华书局,2011.

[3].唐震.唐震品李白[M].东方出版社,2006.

[4].赵丽梅,李白的诗与道家思想[J].学术探索,2011(12).

篇6

关键词:前景化;宇文所安;李白诗歌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4-02

一、引言

前景化是文学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因为诗歌及小说语言有时需违背语言常规,即前景化,不然就难以体现出美学价值。[1]前景化(foregrounding),也叫“突出”,“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foregrounding)是目的。‘突出’一词的意义用绘画来解释比较清楚。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前景或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将同样的道理运用于文学语言,则可以说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进而揣摩和玩味它的涵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2]。利奇总结了前人对前景化的研究,综合了两种前景化方式,即偏离和平行。他把语言分为三个层次:形式层、语义层和实现层,并概括出了出了八种偏离方式。后来韩礼德提出只有那些“有动因”(motivated)的偏离,即与作者在文本中的整体意图相关联,才能形成前景化。本文主要从语相,语义,意象层面上来分析宇文所安翻译的译文。

二、宇文所安李白诗歌《长相思》英译实例分析

原诗: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译文:

Yeaning

Endless yearning

Here in Ch’ang-an,

Where the cricket spinners cry autumn

by the rail of the golden well,

Where flecks of frost blow chill,

and the bedmat’s color, cold.

No light from the lonely lantern,

the longing almost broken—

Then roll up the curtain, gaze on the moon,

heave the sigh that does no good.

A lady lovely like the flowers,

beyond that wall of clouds,

And above, the blue dark of heavens high,

And below, the waves of pale waters.

Endless the sky, far the journey,

the fleet soul suffers in flight,

And in its dreams can’t touch its goal

through the fastness of barrier mountains—

Then endless yearning

Crushes a man’s heart.

(宇文所安译)

(一)语相偏离

这首诗以两句短句开头并以两句短句结尾。全诗中只有这四句诗是三言,其余诗句都是七言,这样就构成了语相偏离。这首诗大约写于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之后。从诗题可见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诗人首先直抒胸臆。他所思念的人在长安,这份思念是多么的挚切和绵长。事实上,那个人是皇帝。诗人是想用此方式暗示他所么希望能留在长安,留在皇帝身边辅佐他。所以一开始,诗人便以两个短句直接并清楚地表露出这种思念之情。只因这两句诗非常短促,它们在表达感情时也就显得十分强劲有力道。因此人们也就更能看清诗人的内心。最后,诗人又以两句短句发出沉重的叹息来总结全诗,也与开头遥相呼应。这两句短诗同样拥有强劲的气势,留给了读者很深刻的印象。宇文所安在他的翻译中保留了这个特点。从译文“Endless yearning Here in Ch’ang-an”和“Then endless yearning Crushes a man’s heart”就可以看出。这四句译文皆很短促。并且词语“endless”十分恰当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情。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原文语气,第二句译文“Here in Ch’ang-an”中的“Here”可以改为“There”,那样诗人和皇帝间距离将显得更远一些,通过这种距离感更能显示出诗人的无可奈何,这样译文的语气得以加强,也就更贴近原文。

篇7

7月7日,由郭文景作曲、林兆华导演的歌剧《诗人李白》(“Poet Li Bai.”)在美国科罗拉多中央城歌剧院(Central City Opera)成功首演。在7月10日美国《丹佛邮报》上,艺术评论家凯勒・马克米兰(Kyle MacMillan)评价该歌剧“将中国古典音乐创作推进了一大步。该歌剧的成功首演也标志美国科罗拉多中央城歌剧院建院75年来的一个里程碑的创举”。

歌剧《诗人李白》由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于2005年委约郭文景创作。共有五个场景:第一景,李白与酒;第二景,李白与月;第三景,李白于宫殿;第四景,李白于牢中。第五景:李白升天。该歌剧以李白生命的最后片段为主线,以诗人与幻化作“酒”(男高音迟黎明饰)、“月”(女高音黄英饰)和“诗”(京剧小生江其虎饰)之间的灵魂对话,展现出李白“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

该部歌剧拥有一个“全华人”班底:廖端丽、徐瑛编剧,郭文景作曲,林兆华导演,舞台、服装设计:易立明,旅美歌唱家田浩江主演。

根据作曲家郭文景的要求,歌剧《诗人李白》全部采用中文演唱。郭文景认为,最早由廖端丽(英文版)、徐瑛(中文版)的翻译非常优雅和美丽,但是需要在歌剧中注入更多戏剧的元素。刚开始委约方希望歌剧能采用英文来演出,但是郭文景执意要求用中文。李白诗歌中富有太多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是无法用其他语言言尽其意的。

此外,作曲家在对于歌剧中李白人物的塑造,也在试图超越李白诗歌本身,而赋予更为人性化的内容。郭文景说:“我希望观众看到的这部歌剧,是一个表现李白个人生活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我在创造李白这个音乐人物形象时,并不想去展现一个1000年前的人物或者说那个时候的音乐。美国的观众可以不用太多地了解李白的诗,但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戏剧结构以及音乐等元素,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人的戏剧人生和思想冲突。这一点是超越种族、历史界限和文化差异的普遍原则。”

担任该部歌剧的乐队指挥埃德・斯潘雅德(Ed Spanjaard)从1991年就开始与郭文景合作。他尤其对剧中弥漫出的“急跃的忧郁”情感所打动。“郭文景将这种急跃的忧郁,以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配器手法表达了出来。最令人感动的是歌剧的开场部分。木管乐器发出的那种离奇的变化音色,非常有效果。同样,声乐部分旋律也是非常优美的。”

导演林兆华此度已是在歌剧创作上,与作曲家郭文景“第二次握手”。“一切服从音乐”的导演宗旨,简约、朴实、新锐的风格,获得了当地评论界的好评:“90分钟的歌剧可以称其为一部冥想式的歌剧。歌剧风格朴实、简洁,而有象征意义”。

当然,最终让李白这位“诗仙”登上美国舞台的始作俑者、亚裔表演艺术中心主席廖英华,对该歌剧的成功首演功不可没。20年来,她有一个心愿,为丈夫田浩江量身订作一出歌剧。而从小就迷恋李白诗作的妹妹、剧作家廖端丽写下《诗人李白》的剧本后,不但成全了廖英华的愿望,也圆了作曲家郭文景将笔触伸向诗仙李白的情结。郭文景在以前的多部作品中,如竹笛协奏曲《愁空山》和交响乐《蜀道难》中已显示出对李白诗歌艺术和个性的浓厚兴趣。廖端丽是联合国前首席传译员,曾在联合国工作32年。她年少时即对中外文学深感兴趣,熟稔法、俄、意等多国语言。

篇8

关键词:李白;杜甫;人物典故;对比分析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发展。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于唐代诗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位诗人诗歌中所渗透的思想也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今,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仍旧广泛被人们学习和传唱,对我国现代诗歌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物典故的运用能够丰富诗歌内涵,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是在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手法,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也不例外。

一、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相同点

在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引用的人物典故有诸葛亮、屈原、司马相如、孔子、陶渊明、严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李白的《南都行》中,“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诗人以诸葛亮自比;在杜甫的《昔游》中,“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诗人表现出了对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羡慕。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在其青年时期都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视,以自己的满腹才华报效国家。但天不遂人愿,李白与杜甫的经历也表现得极为相似。屈原,司马相如,这些诗人都是功绩卓越的文学家,但其坎坷经历与李白、杜甫的坎坷经历又不谋而合,李杜二人对于这些文人的遭遇唏嘘不已。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也有着生不逢时的遭遇。在李白和杜甫青年时期的诗歌中,也大多引用孔子的经历来表明自己的坎坷遭遇。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后,两位诗人仍旧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无法为国家出力,这时两人的思想开始倾向于“隐”,像陶渊明、严光一样过着田园日子、快活时光。通过不同时期诗歌引用人物典故的对比可知,两位诗人一生都不得志,希望寄托于山水,隐于山林,却也无法实现愿望。

二、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不同点

1.侠客

研究李白诗歌的学者都知道,李白在青年时期做过一段时间的侠客。在此阶段,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蜀道难》,将高耸巍峨的蜀山描述得淋漓尽致。作为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欣赏荆轲、鲁仲连等人物,因此,在自己的诗歌中如《侠客行》《古风五十九首》等,都流露出了李白希望自己成为侠客的思想。

在杜甫的诗歌中,对于侠客的描述是非常少的。杜甫出生时,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其幼年时期生活富裕。作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大多数诗作都与忧国忧民有关,如“三吏”“三别”等不朽著作。杜甫的诗歌更加务实,与现实接近,而李白的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及对抱负实现的渴望。

2.神仙

在李白的诗歌中,除了大量引用侠客,同时还引用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王母、黄帝等。如在《对酒行》中,“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赤松子和安期生都是传说中的神仙,面对坎坷的仕途,李白无处发泄自己的痛苦,只能用酒来麻痹自己,希望能够一睹这些神仙的真颜,宁愿舍弃红尘,化成神仙。但现实是残酷的,李白的诗歌充分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荒和腐败,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但其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阴影,初进长安时踌躇满志,最终被玄宗赐金还乡,最后颠沛流离,重病而逝。

在杜甫的诗歌中,几乎从未出现类似于神仙的人物典故,现实主义诗人更多的是考虑国计民生大事。面对盛唐繁华的衰败,战乱流离的苦楚,杜甫更多的是用诗歌向世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以从中获取安慰。杜甫晚年生活凄凉,但始终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国家动荡、百姓贫苦的局面,但直到最后,唐朝逐渐没落,世人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3.名人志士

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引用陶渊明、谢灵运等著名诗人,其中,李白更倾向于引用谢灵运、王徽之的典故。这些诗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风流倜傥,与李白自身的浪漫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如《劳劳亭歌》中,“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而杜甫则倾向于引用阮籍、嵇康的人物典故,在这些诗人的诗歌中,主要是表达自身仕途坎坷、际遇不佳的情况,抒发了诗人陷入困境时的痛苦。杜甫在《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中提到:“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在年老困穷之际,想起阮籍逢绝路而哭泣的情境,心中不免更加戚戚。嵇康在面临困境时,选择了疏懒的作风,并力求避世,这种生活态度与杜甫贫困流离的心境非常符合。李白在诗中主要表现自己潇洒的一面,对于仕途失意则较少表现,而杜甫对于人物典故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自身的失意,两者的差别较大。

三、李白与杜甫诗歌中引用人物典故的评析

引用人物典故进行诗歌创作,能够使人们更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理想抱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对于人物典故的引用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一定的不同性,但两位诗人的思想情感都给后世诗歌发展带来了巨大、深厚的影响,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学习,应当客观遵守诗人的情怀,并根据人物典故的引用来判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更深刻地掌握诗人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对于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把握诗人的生平及理想抱负,同时还要掌握诗歌中的人物典故引用,认真分析人物典故,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研究,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诗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炳宇.从李白的干谒之途看其仕途失意的原因[J].社科纵横,2007(12).

[2]陈昌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儒家政治理念解读[J].杜甫研究学刊,2012(3).

[3]霍志军.耻干谒和事干谒――试论杜甫人格的复杂性[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篇9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最后两句思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金

    李白,中国文人骚客中最独具风格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中国古诗意象中最能体现诗人其人其性其情的载体。

    提到李白及其诗歌中的意象,多数人会立刻想到“酒”“剑”“月”等。其实,在李白的诗歌中,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意象——金。通过“金”这一意象同样可以挖掘出李白诗歌的许多特点,也能窥探出李白情志的倾向所在。

    在李白诗中所选用的色彩字眼中,毫无疑问“白”字独占鳌头,位居榜眼的则是“金”字。《李白诗全集》里所收录的25卷李白诗歌中,出现了371个“金”字,而在所有这371个“金”字中,作为独立意象出现的又占了大多数。

    从“黄金”“千金”到“金棺”“金殿”“金壶”“金樽”“金鞭”“金甲”“金缸”“金窗”“金丹”“金丸”,再到“黄金药”“金剪刀”“金雀镜”“金光草”等等,使得李白的诗歌可谓是金光灿烂、富丽堂皇,“金”无处不在。

    明丽爽朗是李白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如此李白之诗,又怎少得了“金”这一绚丽夺目的色彩?单就一“金”于此,就足以看到李白诗的瑰丽雄奇、流光溢彩。如:“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古风五十九首中第七首)又如:“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双燕离》)再如:“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如此“金”句,不胜枚举,使得李白本就瑰丽的诗歌更加绚烂。

    李白生性潇洒豪迈、挥金如土,而金本就象征着财富、高贵,用金来彰显华贵的生活,用一掷千金来挥洒李白的豪迈狂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李白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挥金如土的场景,例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赠崔司户文昆季》)他饮“斗十千”的“金樽清酒”,食“值万钱”的“玉盘珍馐”,不时还“黄金白璧买歌笑”.这把把的一掷千金恰将李白狂放不羁、豪爽潇洒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李白锦衣玉食的生活展露无疑。

    李白天性孤高自傲、志高意远,立下的志愿是“解世纷”“济沧海”“安黎元”,他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是诸葛亮、荆轲那样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武排难解纷、大济苍生的人物,而又不屑于与那些庸俗权贵同流合污,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固有的清高和志气,在他的诗歌中,他的傲骨大气重过千金,如:“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留别王司马嵩》)“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五十九首其十)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李白一生游历四方,交友甚广,其诗歌之中即有大量“金”言来表现他对亲情、友谊和爱情的执着。“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赠别从甥高五》)“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诗歌中运用了如此之多的“金”意象,绝非偶然,细细探来,自有一番道理可循。

    李白笃信道教这是众人皆知,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赞美崇尚庄子思想的诗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然后便“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了。李白是诗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教徒,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即成为其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吞金服丹是道教修炼的独特方式之一,李白作为一名虔诚的道教徒,当然也会追随这样的脚步进行他的修炼之道,故而在他的诗歌中出现大量的“金丹”“金药”之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前文也已提到,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潇洒豪爽,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掷千金的豪言,挥金如土的姿态也是常理所在,这也恰好与他倜傥不羁好大言的性格相符合。他在《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中也说:“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夸诞”,即浮夸虚妄,言语不实在,也就是说大话。李白见人们嘲笑自己虚夸大言,就感叹知音何在。李白好大言的美学思想与庄子的美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渊源关系。庄周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而他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大的。李白作为庄子的忠实崇拜者,在诗歌中自然会表现出这样好大言的特点。如此好大言的李白,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诗歌中,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