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5 22:0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祖国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祖国的诗歌

篇1

祖国,

您五千年的岁月,

写满了数不清的纷争。

一次次的不屈,一次次的战胜,

勾勒出不变的中华精神。

我们,

在您的胸怀中生存了五千年,

于是,

骨子里便有了五千年不变的中华魂。

您的疆域, 辽阔而雄浑,

如那拂晓高歌的雄鸡。

一次次的飞跃,一次次的奔腾,

您终于站成了东方巨人。

我们,

在您的肩上成长了五千年,

于是,

性情中刻下了五千年不变的“勤奋”。

五千年,

您依旧青春满怀,

五千年, 您仍然步伐激昂。

我们,

将您的脚步追随了五千年,

于是,

见证了您五千年的沧桑。

您也曾经迷惘, 曾经低沉,

但1949年民族的一声巨吼,

就使世界为之震动;

1978年的一声春雷,

推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

在您那辽阔而美丽的大草原上,

羊群像珍珠撒满绿绒;

在您那充满希望的田野里,

麦浪滚滚把天地染得金黄。

在您那曲曲折折的海岸边,

一尾尾鲜鱼塞满了渔网;

在您那郁郁葱葱的森林里,

到处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

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您的身上。

我看见,

丰收的硕果压弯枝头;

我看见,

机器转动得自由欢畅。

我看见,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闪射着太阳的光芒;

我看见,

基因密码带领我们走进自然科学的殿堂。

我们和您一道迎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

我们和您一起跨入了一个崭新灿烂的纪元。

我们明白,

我们的双肩将托负起您明天的希望;

我们清楚,

我们的双手将创造出您未来的辉煌。

祖国,

我们定将令您

篇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端午时。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举行升旗仪式,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用决心与行动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希望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积极参与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养成教育。在家里做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卫士”。我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自己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自己的脚,不践踏草坪,不破坏公物。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一心向学的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保质保量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我相信,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让我们继承前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做起,持之以恒,追求卓越。让昨天的好习惯塑造今天的你,让今天的习惯成就明天的你! 谢谢大家!

篇3

关键词:诗歌 《思修》课 教学 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作为运用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是一门充满理性和思辨色彩的学科,在《思修》课教学中,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充满了美感的诗歌去丰富课程内涵,将诗歌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诗情洋溢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奠定精神基础,找到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

1 《思修》课运用诗歌教学的可能性

1.1 充满了美感的诗歌能丰富课程内涵 古今中外的诗歌,尤其我国的诗歌,是人类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先进、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道德指向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功能。正值青春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某种意义上,诗歌就是青春的象征,“诗”的年龄,需要诗的滋养。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思修》课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诗歌,能有效丰富课程内涵。利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大学生,把诗人的情感和大学生的自身情感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想象中体味千载之下的诗人情感,激发起学生的诗情和激情,再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分析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并陶冶自身的性情就水到渠成了。如此,教学事半功倍。

1.2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教 《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往今来,人们以诗言志、以诗抒情,运用诗歌这种鲜明的语言艺术生动地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表达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抒发对自然和他人的真挚情感,反映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塑造健全人格的理想等等。我国有运用诗歌教学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利用《诗经》宣行教化,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是说到一个地方,看这个地方的人民在礼教方面的表现,如果人民温柔诚实淳朴,那肯定是《诗经》教化的结果。即是说诗教具有改变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作用。以往人们注重运用诗歌来进行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立身处事、济时应变的能力,如今,诗歌在《思修》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1.3 有助于实现《思修》课教学目的 《思修》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不但要使学生明白思想政治观点之理,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其教学效果同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个性密切相连,讲究情感和感悟,必需架起情感的桥梁,才能使大学生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继而升华他们的灵魂。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的形成源于情感,源于内心的感动。《思修》课堂上,适时引入美好诗歌,触动学生的动情点,把握他们在接触诗歌时的那些感动,将它逐步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情感的熏陶,一种心灵的共鸣,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并使其从中得到人生的受用,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优秀诗歌这股“清泉”的浸染,更容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继而坚定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信念。

2 《思修》课中引入诗歌的具体做法

2.1 运用诗歌的智慧,唤醒灵魂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大学生难免会急功近利、感情淡漠,甚至价值沦丧。唤醒大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刻不容缓。诗歌美妙的意境,能吸引大学生积极、灵动地参与《思修》课课堂,诗歌凝练的语言,能触发他们的诗情;诗歌高深的内蕴能唤醒他们的灵魂,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使他们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入著名现代诗人于沙和流沙河关于理想的诗,用隽永的诗句引导学生认识理想,告诉他们,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船,人生要是没有了理想,就像失去船桨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中随波逐流,随时面临沉没的危险。激励他们顺应时代进步潮流,追求远大理想,激发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使理想之花结出成才之果。

2.2 运用诗歌的哲理,启发感悟 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许多青年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优越,经历尚浅,所以不懂生活也不会生活,甚至很少去思考生活、生命这样的命题。在讲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第一节时,我引用圣哲苏格拉底的箴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警醒学生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导他们,作为人,必须有思想,有思维,要去思考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人生。在感悟中走过最美丽的人生风景,到达最美好的终点。上完第三章的第二节,我在进行小结时提问: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把臧克家先生的那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诗――《有的人》作为回答,让学生在隽永的诗意中领会人生的意义――个人只有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为了启发学生深刻思考人生,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思考人生及人生价值并以此为主题写一首小诗,题目自拟。学生们认真积极地思考着、写作着,当作业交上来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许多美丽的思想火花,这些学生个人情感的真实、自然流露,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思考和成长的痕迹。这种诗意的课堂交流不仅满足了青年大学生追求新意、渴求交流的需求,更能使我们思政教师深入学生内心,深度互动,进而更好地完善与改进教学工作。

2.3 运用诗歌的情感,激感 “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一节时,我为学生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作为导入,讲述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体会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理解爱国主义;通过南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领会了民族英雄心系天下、造福万民的浩气丹心;通过岳飞在《满江红》中面对备受欺凌的半壁江山,“怒发冲冠”,发出的“还我河山”的呐喊,和爱国诗人陆游病危之际,仍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通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在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二节时,我通常领唱一首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以歌曲那诗意、雄壮的歌词,震撼学生们的心田,澎湃起学生们胸中赤诚的爱国情怀,抒发我们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我适时叮嘱他们要时刻铭记我们是中国人,都有着同样的中国心,我们要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要为祖国的不断强盛共同奋斗。

2.4 运用诗意的至理名言,升华境界 至理名言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是陪伴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良师益友。我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作为座右铭,或者摘抄下来,将其作为自己成长的终身伴侣。在讲授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的第一节时,我适时设问:几年后,当同学们离开校园时,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引入爱因斯坦的名言:“青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造能力,而且思想、心理、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作为回答,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成才目标。引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及《弟子规》中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等诗句,启发学生珍惜少年时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授课中有机运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科技伟人和文学名人的至理名言,能有效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刻苦成才,修炼人格,提升境界。

参考文献:

[1]万勇华.“思政课”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探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探索,2013(1):144.

[2]侯晓华.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孝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7):7.

篇4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传统节日 语文教学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篇5

特别是近几年来商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要学会读准一首诗

当我们面对一首自己未曾见过的诗,对其意思不甚明了时,除了反复吟诵,还须借助和运用已有的信息,我们常说理解诗歌要知人论世,诗的标题往往会透露历史年代、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诗的思想内容,甚至属哪类诗。诗的作者往往会调动我们已储备的文学知识,知道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和倾向。对于注释也莫要轻易放过,它会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还可能暗含答题的信息。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l、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馒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涛、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边塞诗、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息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目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篇6

一、激发童趣,创设诗化意境。

“创设情境,就在于为学生精神生活提供基础,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以促进语言形象和语言情感的深入感悟。”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作家金波写的儿童诗《春的消息》(四年级下册),我是这样激趣的:“春雷滚滚,带来了春的消息。在同学们的眼中,春天带来了什么样的讯息给你呢?”学生纷纷发言:“小草绿了!”“树枝萌芽了!”“草长莺飞!”…… 由此,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春的消息》描写的意境,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把学生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这首诗寓情于景,写出了童心童趣,与孩子们的生命体验非常接近,半节课的工夫多数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了。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于朗读。”所以,作为语文课,朗读是最平常、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二、发现童心,体验诗意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沃土,新课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一张中国地图张贴在黑板中央,我带领学生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四年级下册)这首现代诗歌。“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着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我在旁边适时点拨。一个学生赞叹:“祖国真大啊!”“说得对,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祖国大呢?”“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孩子们在诗歌中深切领略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的第四小节只有短短的两行:“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省略号留白的内容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此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成为发现童心之旅。

三、捕获童言,发掘创作灵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五年级上册)这首诗分为三部分,用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怎样看懂自然现象,启发思维,增长见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抑或黄叶凋零、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拓展题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学着去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小节。

教师示范《秋》:

落叶在空中飘落,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秋天已来到人间。

学生创作《春》:

小草伸了伸懒腰,

使劲地顶开了泥土。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春天已经来到大地。

这样的诗歌课堂,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超乎我们成人所能想象的。

又如,《小草之歌》(四年级上册)这首诗歌采用拟人写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全诗押ao韵,读来朗朗上口。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即兴创作。学生作品摘录如下:

树种子的梦

我是一颗树种子,

闪着乌黑发亮的光泽;

渴望投入泥土,

生根发芽是我的梦想。

……

聆听春燕的呢喃,

感受夏雨的清凉;

我舒展开手臂,

撑起一柄绿色的大伞。

篇7

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总支,校属各单位: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市文明办要求,现就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缅怀爱国诗人屈原、推崇热爱祖国、求索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举办包粽子、制香囊、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组织开展插艾叶、包粽子、点雄黄、制香囊等民俗活动,激发师生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2、组织师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方式,传承屈原诗词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3、以#品粽香 话习俗#为关键词,通过新浪微博参与话题互动,说说你知道的端午节来历或者习俗,以及你知道的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歌;还可以展示自己或者与家人一起动手包的粽子,同时@文明汽院、@文明十堰、@中国文明网。

4、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撰写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字数1000左右。文章发送至 邮箱,文末请注明单位、姓名等信息。

5、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类志愿者队伍,在端午节期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以文明礼仪普及、公共场所文明引导、文明交通引导、文化体育、网络文明传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三、有关要求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各单位要把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精心组织实施。要把欢度传统节日活动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结合起来,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与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诗歌教学

中华诗词是文字洗炼含蕴丰厚的文学精品,对提高师生文学素养,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普通话讲用水平,促进语文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中华诗词是一个精美典雅的艺术世界,具有和谐的韵律,工整的格律,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诗情画意,有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学习诗词可以美化他们的心灵,增强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而中华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生动,诗词进校园可以让中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可以以其超常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总之,让诗词进校园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有人说,语文太难教了,可是,虽然我不是什么优秀教师,也没有拿过什么大奖,我仍然觉得,生活处处皆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只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其实充满乐趣。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怎样设计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大课堂,这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诗歌是诱人的玫瑰,有“语言的钻石”之美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正可以借助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的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第一单元课文都是诗歌,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熏陶。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学习时我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设计教学,而是先把注意力引向诗歌,大家都很喜欢诗,谈起诗来津津乐道,但同学们说的都是我国的古诗词,看得出他们小时候都背了不少古诗,可是问起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就都哑然了,普遍反映有距离,太深奥。于是我抓住时机给他们介绍新诗,大家来了兴致,争先恐后说诗,连打油诗都想起来了。这样学生会积极参与,同学们对语文,特别是对诗歌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课外摘抄是语文老师喜欢布置的一项作业。如何让学生抄有所用,如何配合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摘录,我也动了一些脑筋。每周我都给学生规定抄录的范围,内容要求,为了配合诗歌教学,我布置学生分专题抄录了古今中外各种诗歌,有时,按照主题抄录,有时按照体裁抄录,有时按照时代抄录,在反复摘抄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诗歌,学会了分类学习,比较学习。积累,这是第一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第二步,我利用国学课给学生做讲座。每周四下午都有国学课,课上给学生做诗歌讲座。我给学生介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们一起交流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元曲,讲现代诗、古体诗,格律诗、自由诗,中国诗、外国诗……虽是泛泛而谈,但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诗歌大门被孩子们推开了。打开一扇门,走进一个世界!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篇9

同志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祝大家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末时称为“端午",別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农历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芝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篇10

一、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大意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可见,诗歌和绘画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画能使词语表象化,使诗句简单化,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采用了分小组画文本的方法。第一小组的学生把课题的意思画了出来:画面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的左侧竖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字。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第二小组将“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了出来:画面上的儿童在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但“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够好,只画了光秃秃的树枝,还要点缀几片新叶才比较符合诗意。第三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儿童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学生通过绘画、读词、悟词,无需多做解释,他们已然明白了诗中“篱落疏疏”“未成阴”“疾走”等词语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音乐、视频等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触,也能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及其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想呢?想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使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加强诵读,引发学生的感悟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能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就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与节奏,看看哪些是表达诗文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读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在教《暮江吟》时,我给诗歌配上了图片和古典音乐,视听结合,将学生带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耀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黄昏景色!配以古筝独奏,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秋江暮色中,美好、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也慢慢地融为一体。此时,再让学生体会诗中江边傍晚和夜晚的美好景色,学生就不难理解“可怜”二字,以及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了。

三、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诗情

诗,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是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联想。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再适度启发学生领悟: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诗句,还应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教学《示儿》一诗,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心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