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6 01:1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白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李白的诗歌

篇1

【关键词】李白浪漫自然明快飘逸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发挥地淋漓尽致。阅读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澎湃激情的胸怀抒发,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许多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他一生存在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等,他要把这一切完美地酣畅地加以表现,也必然要选择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一、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明快的特点

李白诗歌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诗歌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许多明白明快的语言被李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二、李白的诗歌写出了俊逸的情韵和飘逸的个性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触发出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俊逸风神的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类似的七绝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脱凡俗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夜泊牛渚怀古》、《赠孟浩然》、《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听蜀僧浚弹琴》、《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清溪行》、《春日醉起言志》、《送友人入蜀》、《月下独酌》等,这类诗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妙语横生,表现出悠闲飘洒的情致。

三、李白写的酒醉诗具有浓郁香烈的情感

诗与酒,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盛唐时期,中国更是诗酒结合的狂热世界。酒因其口感热辣、味道醇厚、令人迷狂的特性而成为一代诗豪的兴奋剂,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酒诗。李白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悲壮与飘逸。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迁客骚人畅怀痛饮,尽情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吟酒诗,超越众家,更具特色。

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钟山语录》引王安石的语说:(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固然是诬蔑夸张之辞,但李白吟酒诗数量不少是事实。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千首诗中,诗题出现“酒”字,以及与酒有关的“饮”、“酌”、“醉”等字的篇什,如《对酒》、《九日龙山饮》、《月下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有50余首;在诗行中涉及“酒”、“醉”等字的诗作,近240首。可见其吟酒诗比重之大。

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于其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也正是初唐以来不少进步诗人倡导的以反对齐梁柔靡诗风为目的的诗歌革新运动取得胜利的时代。这是当时许多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谁都承认李白是其中成就最杰出、贡献最大的一个。李白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毕生的艺术成就,真正实现了他的主张和抱负。为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把唐代诗歌创作引向健康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朱金城:《李白学刊》,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版。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2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探究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 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文教资料,2010(14).

[2] 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03).

篇3

[关键词] 接受美学理论 李白诗歌 花 意象 再现 意蕴

[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cceptation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store and represent peacefulness, happines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

[Key Words] Theory of Response Aesthetics Li Bai’s poetry Flower Mental Image Representation Deep Meaning

一、前言

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热情奔放的情感,纵横驰骋的才思,他的诗歌雄奇豪放,飘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丽,流转自然,音韵和美,性格多变,语言浑然天成。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他诗中丰富的意象,不仅渲染了独特的意境,更体现了诗人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他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一千多年来,李白的诗歌被译为日、俄、英等多种文字,仅英译就不乏名家名篇,尽管许多翻译者对李白的诗歌进行翻译,但大都没有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进行翻译,研究者们也很少涉足李白诗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因而使译文难以达到原诗意蕴,因此本文试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在英译中的再现作一浅析。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重要理论代表是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r),他们认为:“作品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读者(译者)的赋予。”接受美学的观点适用于译者对原作文本的阐释过程,从而使译者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在以前的译诗过程中,大多数译者很难通过对意象的关注从意蕴、意境上翻译原诗,很难创造出与作者相同的审美体验的译本,因而也难以把原诗中的美传达给读者。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在对李白诗歌英译时,却能通过对意象的关注从意蕴、意境上翻译原诗,能够获得与作者相同的审美体验,并能够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译语中完整地再现出来。

三、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一)李白诗歌中“花”的“宁静”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 (《山中问答》)

I dwell among green hills and someone asks me why;

My mind care free,I smile and give him no reply.

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 (许渊冲译)

诗的后两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许渊冲用“peach petals”来翻译“桃花”。晋代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成了世代隐逸文人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境界。本诗中,“花”的意象是“理想与宁静”。一句“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将“桃花”赋予生命,指引着作者朝着美好的地方“an earthly paradise”驶去。许渊冲对“桃花” (peach petals)的直译,使读者可以从“桃花” (peach petals)入手,深切地体会到宁静而又美好的意境。

(二)李白诗歌中“花”的“美好”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例1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梦游天姥吟留别》)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And in midair I hear sky cock crow loud.

The footpath meanders' mid a thousand crags in the vale.

I'm lured by rocks and flowers when the day turns pale. (许渊冲译)

本诗中,“花”的意象是“美好”。诗中最后一句“迷花”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因此译者用“flowers”来翻译是非常恰当的,这样的翻译也营造了一种天欲亮时山间景物的美好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人们感觉的美好。许渊冲用“flowers”(迷花)来表现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使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塑造出来的美丽的景色以及诗人那美好的心灵的寄托。

例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许渊冲译)

本诗中,“花”的意象也是“美好”。“花”在本诗中指的是“烟花”,许渊冲用译气不译字的方法,灵活增减词语,变化词语,把“烟花”翻译成了“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译者用 “green”和“ red”把绚丽的色彩表现出来,译出了春天花红柳绿的绮丽景色,也使译作意蕴浓厚。

诗歌讲究的是意境,诗人寥寥数笔勾画出的就是一种“意境美”,许渊冲用译气不译字的方法把意境美给淋漓尽致地翻译出来了。

(三)李白诗歌中“花”的“孤独、无奈”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例1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 (《古风》其三十八)

A solitary orchid grows in a secluded garden,

As common weeds conspire to submerge it.

Though basking in the rays of springtime sun.

It still grieves at the high autumn moon.

Flying frost early came whispering.

Green luxuriance feared an imminent end.

Without the gust of a fresh wind.

For whom would it put forth such fragrance?(许渊冲译)

本诗中的 “花”指的是“兰花”。 “兰花”具有“孤芳自赏”之意,许渊冲用“orchid”来翻译“兰花”,用“solitary”来形容“orchid”,更加明确地译出了“兰花”的孤傲,使“兰花”具有了人的感情。因此,“花”的意象是诗人的孤独和无奈。此外,许渊冲用 “solitary orchid”来翻译“孤兰”,反衬出了园子的幽静和荒芜,给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兰花无人欣赏,只能孤芳自赏,诗人也是如此。许渊冲的翻译,译出了诗人的孤傲和对自己无人欣赏的无奈,译出了原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四、结语

李白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意境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分析,得出许渊冲注重“花”的意象的英译,进而注重对全诗意蕴的英译,从而使原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能够在译诗中最大程度地得以还原和再现。

参考文献:

[1] 韩慈红.李白诗歌中动词英译的意蕴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5-47).

[2] 韩慈红等.李白诗歌的意音形在英译诗中的再现[J].科学时代.2010.(21).(217-218).

[3] 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4] 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英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5]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注:

1.本文是洛阳理工学院2010年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立项项目“李白诗作英译的意蕴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篇4

关键词: 李白诗歌 意象 诗歌翻译

一、前言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诗意的境界富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诗中频频出现的明月、凤凰、黄河、长江、仙与酒、剑与侠等意象,不仅是诗人人生境界的体现,更创造了独特的诗境。许多翻译者曾经尝试翻译李白的诗歌,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征,译文难以达到原诗境界。而在英译中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的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等效问题

(一)意象的定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由于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迥异于生活原态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作者的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这些“意象”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即古代诗论家所探讨的“境界”,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符号本身的模糊性,以及李白超群的想象力,共同造就了他的诗歌的魅力。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1]这决定了诗歌翻译要比其他文体翻译的难度更大。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意象作为其一大特点,也是英译难的关键。

英语的“意象”(Image)一词本身就有多个含义。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与“意象”较为接近的一个含义是“a phrase giving an idea of something in a poetical form,esp.a metaphor of simile”,即修辞中的比喻,尤指隐喻[2]。西方对翻译的论述通常是要求译出原文的spirit(精神),nuance(细微差异),meaning between lines(字里行间的寓意),idea behind the lines(言外之意),language beyond the keys(弦外之音)或the soul’s voice(心灵之声)等。英译李白诗歌,既要传达出原诗的含义,又要传达出原诗所特有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恰是由诸多意象构成的。意与境的交融、情与景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由此产生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理想的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二)英译中的意象传达及评析

由于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要实现李白诗歌英译中意象的绝对等值转移是不可能的。译作只是最大程度地与原作接近,但不等同于原作。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为例: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A Tranquil Night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译)[3]

明月当空,诗人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抬头望月,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诗人通过“月光”“霜“明月”等意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中国古典诗歌中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情怀的佳作。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一、三行末“light”与“bright”押韵。二、四行末的“aground”与“drowned”押韵。“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忠实地再现了诗人的疑惑,“Bowing,in homesickness I’I’ll drowned”更是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的思乡之情。“silver light”、“frost aground”、“the moon bright”也成功实现了对原作意象的移植。“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有效地保留了原作的意义与形式,通过意象的动态对等又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美感。

意象在给诗歌带来意蕴美的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障碍。译作不可能百分百地再现原作的意象,译者再现原诗意象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原诗意象在译诗中损失的过程。因此,诗歌翻译时造成文化缺损是不可避免的。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译诗意象与原诗意象最大程度的契合。李白诗歌中意象的频繁使用造就了其诗特殊的美感,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应抹杀原诗的审美魅力,过多地将自己的阐释带入译作中去。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许渊冲翻译为“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显然,前半句是直译,后半句则是意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情调却体会不到了。《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中“云汉”的意象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状的感伤。许渊冲将其翻译为“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2]。“云汉”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起码在美感上是难以达到原诗的境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几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可描述几个形象,创造一种意境。对于这种非文化意象,译者必须如实再现,不得妄自添加或删减。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克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上的障碍,也要克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诗者,译之所失也),不管这句话是否合理,它还是道出了诗歌翻译的难处。在翻译李白诗歌时要想再现原诗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在翻译中译者不但要在脑海中构建原诗意象,更要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意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保留原作的意象,又再现原作的意境,做到“形神兼备”。但由于两种语言间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是最难达到的。因此,译者在重构意象时,要准确理解原诗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同时积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尽量使译文意象走向原文意象,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既不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又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意,必要时还可淡化原诗意象,舍“形”取“神”。翻译的效果取决于“情”和“境”的完整再现。在李白诗歌英译的时候,个体意象的翻译要符合“情”与“境”传达的需要,如果能不损害意境,个别词义的改变也是可以选择的。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2]朱原et al.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C].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758.

篇5

[关键词]:李白 笑 人文内涵 儒家 道家

余光中说:“我想起中外的无尽天才,最高的星星莫非是李白?最亮的星星一定是雪莱。”悠悠岁月飞转千年,李白的诗篇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正应了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为中国人,不了解李白是一种耻辱。

读古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人文内涵。李白塑造自我形象时爱用“笑”字,他诗篇中出现“笑”意象者达225篇。⑴如“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

李白的笑耐人寻味,这体现了李白的两种人文精神――儒、道。豪迈和高远点缀着李白的传说,“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的自我刻画,烘托出一个庄子的超逸和孟子的英气交相辉映的神仙般的诗人。

李白的诗情发于外物,却不止于内心世界的感慨,他将一个诗人对人生万物的遐思寄于诗情,洋洒于天地间,流传古今。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年青时,他游历天下,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一路吟诗作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博大的胸襟溶于涛水,延绵不息。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义同鲁连。

“但用东山谢安石,与君谈笑净胡沙”,计胜谢安。这是英雄主义的颂歌。初入长安的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十年磨一剑,终有用武时。

“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又如何,“美人如花隔云端”,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张显的是磅礴气势,旷世绝伦。文人习惯性的把自己放在一个别人仰望的高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的铮铮傲骨。这不是李白蔑视权贵,而是李白从人格的角度否定权贵,他甚至还因自己人格上的优越感而表现出一种狂傲。这种狂是种高贵的品质,从不向权贵低头。然而结果是那个为他脱靴的人依然好好的生活着,而他自己却即将发配到夜郎。杜甫诗云:“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狂,是飘逸豪放,率性而为。他的这种狂妄使得他这个渺小人类之中的一员,在言语构筑的想象世界中,一下子扩充到了世界宇宙的范畴。孔丘之道正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李白能够“笑孔丘”,就足以看出他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反叛,“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李白的狂傲却显出一份无奈的苦涩,“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么轻狂的人怎么能够从政呢?权力场是血腥残酷的,不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建功立业,更不能把文学资本当作政治资本滥用。

于是道家对儒家的某些“积极进取”产生了深刻的质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是悠闲的笑,是神秘的笑,一言一蔽之,是道家的笑。是超然物外的笑。

“五岳寻仙不辞远”,这也是出于一种道家情怀。冯友兰先生曾经讲,不应该以今人的思想感情来臆测古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但其动机却不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理解是典型的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既歪曲了古人又浅薄了自己。

“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晚年寓居当涂,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李白生的太晚了,他太孤独了,如果生在魏晋,他可和刘伶饮酒,与嵇康共曲,他也不会再孤独,也不会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悲苦。

他并不是没有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只要将李白的愁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一比,就会觉得李白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气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唐人风流。

这是一个悲也千古,乐也千古的人。

他要高兴,说“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如果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可以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如果想上天,说“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如果要是形容朋友对他好,可以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他要存有希望就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儒家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儒家精神又以“仁政”为旨归,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盛唐是一个经济文化空前繁盛的时代。李白将儒家的进取精神与盛唐的宏伟气魄融汇在一起,营造出壮丽的诗篇。这样一种环境所造就的诗人,笔下自会大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面对儒、道共荣的纷繁局面,李白亦注重张扬合理的人格,这是李白浓重的道家情怀。

李白终其一生,明朗、天真,他一生的性情就是他最大的骄傲。这个世界上真正自由的人必先精神独立,李贺“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真正的天地英雄是没有主子的,因为李白不科举,他依赖的就是他的才情。所以他就成为了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

篇6

一、进入空白结构:诗歌语体层的语言形式审美

语文诗歌语体层空白结构的审美教学应规范为诗歌的语言形式审美,即以诗歌的语言应用为审美对象,指导学生进入空白结构,主要教学途径包括品读体验与引导质疑。一方面,诗歌语体层是由诗歌语音、词句文法以及修辞形式等具体部分构成,因此“品读体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空白结构栖居的大门,具体策略是品读“诗眼”。诗眼是诗人的炼字炼句之处,是空白结构聚集的地方,比如李商隐《无题》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便是全诗的诗眼,亦是典型的由语音形成的空白结构类型。“丝”音同“思”(相思、思念),可指代某类特定的情愫,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诸如忠诚的奉献、执着的感情等意义联想,教师可运用诗眼开启学生的阅读期待,找到进入诗歌世界的钥匙;另一方面,诗歌语体层是诗歌的语言形式所在,富有表现性的词句运用是空白结构的“冰山一角”,可通过它走向诗歌隐藏的灿烂之境,因此“引导质疑”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途径,具体策略比如质疑诗题。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诗题中的“独酌”便是一个由词句省略形成的“词简义丰”的空白结构,谁在独酌?独酌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独酌?教师相应的问题设置可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了解。

二、填补空白结构:诗歌语象层的情感意象审美

语文诗歌语象层空白结构的审美教学应规范为诗歌的情感意象审美,即以诗歌情感意象为审美对象,指导学生填补空白结构,主要教学途径包括勾联意象与联类比较。勾联意象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一种理解诗意的方法,即教师围绕诗歌意象提供关联性意象资源,弥补诗歌含蓄蕴藉之处,可作为诗歌语象层审美教学的途径。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为例,“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紫台”即是杜甫对江淹《恨赋》中的“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的引用,此类再现性意象的勾联教学有助于填补诗歌情感空白,比如《恨赋》描写的是昭君出塞“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而《咏怀古迹》却是昭君死在塞外“独留青冢向黄昏”,两首诗歌意象的勾联让同一个描述对象发生了时空维度的跨越,从前者的“望君王”、“绝异域”回头来看“青冢”、“黄昏”,便能深刻地感受到那黄昏与大漠是何其的萧条荒凉,油然而生天地无情的沉重之感。另外,诗歌语象层审美的联类比较途径是基于不同意象对比实现对诗意的补充与理解,比如同样是写愁,李清照在《醉花阴》中用的是“花”作意象,而在《声声慢》中用的是“酒”作意象,不同意象的应用有何奥秘呢?对比两者愁情愁境的不同可知,前者是青年妇人的闲愁,后者是国破家亡的心愁,闲愁如“花”能消散,心愁却如“酒”浇不灭,一个是“人比黄花瘦”的惆怅,另一个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凄凉,通过对比表现性意象,学生不仅能连贯与温习诗歌新旧知识体系,同时亦能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姿态探究意象背后的情感根源。

三、拓展空白结构:诗歌语义层的思想主旨审美

篇7

关键词:李白 诗歌语言 叠字式形容词 象似性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1]象似性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影像符(image)、图示符(diagram)、隐喻符(metaphor)三类。如李白诗歌语言影像符有拟声象似,图示符表现为语法和修辞层面的数量象似。[2]语音层面的象似性就体现为音义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不是音义不同构,而是音义同构。[3]这种音义同构就是语音形式对其反映的语义——自然界事物的模仿,即语言的象似性。Fontanier:“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它致力于创造辞格,使其语言富有色彩,将其转化为一种活生生的、会说话的图画。”[4]

李白在《望鹦鹉洲怀祢衡》[5]中赞扬祢衡诗作“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后人亦常用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其诗歌特点。可见,李白作诗十分重视声音的表达效果,而这种声音的表现力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便是诗歌语音同自然界的声音之间的必然联系,即诗歌语音的象似性。《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象似性》[2]一文分析了李白诗歌语言中的重复形式的象似性表现在语音、词汇、句子、篇章等形式的重复。本文将探讨李白诗歌语言中叠字式形容词的象似性。在李白诗歌中,叠字式形容词的象似性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拟声象似。是语言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属于拟声象似。如:“嗤嗤”,嘲笑貌。《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第二种是形容词的语法重叠。象似性上表现为数量象似,形容词的语法重叠表示量上的增加或程度的增强。如:“明明”,极言明亮。《代美人愁镜二首其一》:“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第三种是语素和音节的重叠,即重叠构词。象似性上表现为数量象似和拟象象似。前二种拙作《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象似性》一文中已作介绍,此处不缀。本文只讨论第三种情况。

在李白诗歌中的叠字式形容词有飒飒、茫茫、苍苍、恍恍、忡忡、强强、昭昭、浩浩、杳杳、渺渺、淼淼、寥寥、迢迢、草草、袅袅、了了、嚣嚣、悠悠、落落、灼灼、漫漫、眷眷、惨惨、荧荧、盈盈、冥冥、奔奔、森森、纷纷、沈沈、昏昏、恻恻、离离、历历、依依、济济、寂寂、凄凄、萋萋、戚戚、翳翳、迟迟、哀哀、夔夔、楚楚、区区、郁郁、炅炅、拳拳、蒙蒙、耿耿等51个词。

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这些叠字式形容词表示状态,起烘托态貌的作用。语音形式在表意上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同形多义。一个叠字词往往能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且这些意义之间常常有意义上的相关。因其具有多义性所以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悠悠”。①情感连绵不尽。《江夏行》:“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②忧思貌。《赠崔郎中宗》:“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③辽阔悠长。《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④动荡貌。《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⑤思念貌。《太原早秋》:“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⑥遥远貌。《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⑦众多貌。《古诗五十九首其九》:“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⑧时间绵长。《少年行》:“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後名。”

二是同义多形。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叠字词表示。如:表示辽阔无际义就有以下这些叠字词。“苍苍”,《登新平楼》:“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茫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漫漫”,《古诗五十九首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淼淼”,《长干行二首其二》:“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渺渺”,《会别离》:“渺渺天海途,悠悠汉江岛。”

从认知角度来看,音义关系呈现出的复杂形态表现出不同的认知途径。有的叠字词是拟声象似,有的叠字词是通过重叠表示意义的叠加,有的是因为音义同构关系,有的是通过其他认知途径形成,尚需进一步研究。有的叠字词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可能源于不同的认知方式。如“飒飒”既是拟声词,拟声表意,如《江上秋怀》:“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又是音义同构表意,如《草书歌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本文将对这种音义复杂现象做出认知解释。就象似性来说,主要表现为形式与意义呈现出对应的特点,属于拟象象似。下面分别就李白诗歌中叠字式形容词表意中体现出的数量象似性和膜状象似性加以分析。

一、叠字式形容词的数量象似性特征

叠字式形容词通过形式重叠表示意义叠加,就是数量象似性表现。两个同义语素重叠表示意义的叠加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象似特征,语音重叠形容词虽然不是明显地表现为数量的叠加,但是其表示事物的态貌,必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用叠字式,也可以说,达到一定的量后才能呈现出某种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叠音还是语素重叠都是通过叠字表示意义数量上的增加。在象似性上属于拟象象似。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叠字式形容词表示某种动作反复发生后达到的状态

飘飘,风吹貌。必是由一丝一丝而至一缕一缕反复吹送形成“飘飘”之状。生动描摹江风渐渐升起的状态。如:

(1)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

强强,奔奔:跟随,相随的样子。跟随的动作必是延续一段才能形成跟随的样子。如:

(2)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昏,不如鹑之奔奔。(《雪谗诗赠友人》)

眷眷,亦作“睠睠”。依恋反顾的样子。迟迟:迟疑貌。重叠式再现反复回头不断反顾的状态,强调其依依不舍的意思。如:

(3)泣别目眷眷,伤心步迟迟。(《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草草:动作匆忙仓促。草率的动作多次反复因而呈现仓促的样子。如:

(4)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南奔书怀》)

恍恍:恍惚貌。恍惚的状态不可能是一瞬间,必是持续一定时间重复发生。如:

(5)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草书歌行》)

嚣嚣:虚空,自得之貌。嚣嚣,喧哗之声,总是喧喧嚷嚷自吹自擂,正是自得的样子。如:

(6)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怀仙歌》)

历,经历。历历,逐个,一一地。如:

(7)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荧,光亮微弱;荧荧,光闪烁的样子。一定要多次闪烁才能说“荧荧”。如:

(8)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捣衣篇》)

(二)叠字式形容词表示数量达到一定量的积累而具有的某种状态,合成式由两个语素重叠表示数量增加

纷纷:情况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发生。如:

(9)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游天姥吟留别》)

盈盈:充盈貌。盈,多。盈盈,表示很多。如:

(10)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

森森:威严可畏貌。多而高的东西才能用“森森”形容,较多的量也才能产生威严可畏的效果。如:

(11)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七》)

(12)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三)叠字式形容词相较于单个语素字来说表示某种状态程度的加深,单个语素着重表示具有某种特征或性质,叠字式表示程度较强的状态

耿耿:明亮貌。《辞源》:耿,明、光。耿耿,明貌。如:

(13)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悠悠,动荡貌。悠,悠荡。多次悠荡造成社会动荡。如:

(14)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苍,有空阔辽远的意思。过于辽远则让人看不清,会生迷茫之感。苍苍:迷茫。如:

(15)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月夜金陵怀古》)

茫,渺茫,茫茫,十分模糊不清。如:

(16)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春感》)

“苍”,青黑色,“苍苍”言色深。如:

(17)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漫漫,极言时间漫长和空间辽阔广远的样子。如:

(18)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南奔书怀》)

夔,恐惧的样子。夔夔,戒惧敬慎貌。如:

(19)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寓言三首其一》)

“炅”,光明;拳拳,两手相握,诚恳的样子;蒙蒙,又作濛濛,很朦胧的样子。如:

(20)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上云乐》)

忡,忧愁的样子。忡忡,十分忧愁烦闷的样子。如:

(21)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怨歌行》)

通过叠字式达到数量和程度的强化,正是李白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抒发强烈真挚情感的体现。

二、叠字式形容词的膜状象似性

膜状象似性表现为拟象象似,即模拟自然之状,以声音绘其自然之形。音之形与貌之行象似,语音特征与语义形成同构关系。“音义阴阳同构现象是汉语音义同构现象中最中心最有代表性的音义关系现象。阴阳性质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和文化是互构互根互彰互补的,……在语言与文化这一对立统一体中,语言常常表现为互构因素中的最重要的方面。”[3]辜正坤在文中举到了“高低、刚柔、阳阴、欢悲、公私”等阴阳对应词。叠字式形容词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开口度大的音表示阳性词,开口度小的音表示阴性词。且阴阳对应与开口度大小对应都是相较而言的。李白诗歌叠字式形容词膜状象似性主要体现为开口度大小与形容词表意呈现对应关系,尤其是表达同类语义的形容词在开口度从大到小上呈现出梯级对应规律。“音义同构现象能强化语言的宏观和微观表达能力,尤其有助于情绪摹拟。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音义同构现象是增强文学感染力的极强有力的因素。”[3]

(一)速度的快慢与开口度对应

飒飒,极速貌。“飒飒”,开口度大,音短而快,音如其义。漫漫,平缓貌。如:

(22)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草书歌行》)

(23)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登瓦官阁》)

(二)数量的众多和时间的长久、空间的遥远均用开口度大的音表示

表示“众多”义的都是开口度大的词。如“苍苍”“茫茫”“悠悠”。如:

(24)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25)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古诗五十九首其十九》)

(26)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早春寄王汉阳》)

另有“纷纷”,表示多而杂乱,常常写雨雪落花等。如:

(27)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三)时间的长久、空间的遥远均用开口度大的音表示

“苍苍”“浩浩”表示空间上的茫无边际。杳杳:幽远貌。如:

(28)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

(29)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

(30)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郢门秋怀》)

迢迢,路途遥远和时间长远。如:

(31)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五十九其十九》)

(32)佳期迢迢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长相思》)

(四)体积、面积的大小与开口度形成对应关系

“苍苍”“茫茫”广大茫无边际貌,常常摹写“天”“大江”“九州”等辽阔的事物。如:

(33)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短歌行》)

(34)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南奔书怀》)

(35)苍苍之天,高乎视低。(《万愤词投魏郎中》)

区区,小貌。如:

(36)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寓言三首其二》)

(五)表示人的心理、状态的好与坏、褒与贬与开口度大小对应

人的神态、心理等往往难以描摹,但是用叠字式形容则栩栩如生。“皎皎”,指人内心坦荡洁白。“寂寂”“栖栖”,言人孤寂冷落之貌。如:

(37)皎皎君子,无悦簧言。(《雪谗诗赠友人》)

(38)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39)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猛虎行》)

昭昭,指人的明快爽朗,指事物的明亮显著。常常与开口度小的“昏昏”“冥冥”形成语义对照。“昏昏”亦作“惛惛”。如:

(40)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古诗五十九首其十二》)

(4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老子》)[6]

(42)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篇》)[7]

(43)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重订增广贤文》)[8]

盈盈:写人风姿仪态美好貌。只描写柔美纤小的仪态。发音如其语义一样姿态轻盈柔美。“楚楚”,可怜的样子。如:

(44)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45)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六)光线、颜色的亮暗与开口度大小的对应

皎皎:极言其色彩的洁白,清晰分明。“翳翳”晦暗不明貌。也表示草木茂密成荫貌。如:

(46)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赠瑕丘王少府》)

(47)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一》)

“沉沉”写心情指沉重。写夜色颜色指深沉貌。如:

(48)馆娃日落歌吹深,月寒江清夜沉沉。(《白纻辞三首其二》)

(49)云阳一去已远隔,巫山绿水之沈沈。(《代寄情楚词体》)

若写山水,盛貌;茂盛貌。从颜色光亮上看必显暗沉之色。若写心情必表沉重不轻松。此处两方面的意思均有。

“昏昏”“惨惨”“冥冥”,昏暗貌,阴暗貌。“昭昭”指为阳、为天、光明之处。与“昭昭”相对,“冥冥”指为阴、为地、幽暗之处。昏暗的意思。如:

(50)战地何昏昏,战士如群蚁。(《战城南》)

(51)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远别离》)

“了了”“昭昭”表示明白懂得。“冥冥”表示糊涂,昏昧。发音特点与语义对比鲜明。如:

(52)口口正憔悴,了了知之也何益。(《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53)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鸣皋歌送岑徵君时梁园三尺雪》)

(5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9]

(七)草木之光鲜亮丽与柔弱凄美

“灼灼”,鲜明貌。光鲜亮丽。“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袅袅”摇曳飘动貌。如:

(55)岛花开灼灼,汀柳细依依。(《客归吴》)

(56)袅袅桑柘叶,萋萋柳垂荣。(《古风五十九其二十二》)

“萋萋”“依依”“离离”,开口度小的词都有细而柔美的意思,总是形容“柳丝”“小草”一类细小的草木。生动地呈现其柔美之貌。另如:

(57)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自代内赠》)

(58)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劳劳亭歌》)

(59)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晓晴》)

“萋萋”小草茂盛的样子,也作“凄凄”。如:

(60)春草凄凄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唐无名氏《甘棠灵会录》)

苍苍,写松茂盛之貌。落落,写松姿态的潇洒自然。如:

(61)苍苍云松,落落绮皓。(《山人劝酒》)

亭亭,形容松高耸的样子。“亭亭”,发音在舌尖,舌位高。如:

(62)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

(八)气势上的大与小与开口度大小对应

如摹写水之貌,“浩浩”水盛大貌,“茫茫”“淼淼”水辽阔貌。“悠悠”水绵长貌。“澹澹”写水波流动的样子。“盈盈”水清亮貌。开口越大水势越浩大,开口度越小水势也越小。如:

(63)豳谷稍稍振庭柯,泾水浩浩扬湍波。(《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64)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荆门浮舟望蜀江》)

(65)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长干行》)

(66)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

(67)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68)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寄远十一首其十一》)

“盈盈”摹写水清亮而充盈,但多写小规模的水,且水势呈现的是一种柔美。又如:

(69)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白居易《官舍内新凿小池》)

下例一组对仗句,凸显这种语义的对照。

(70)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白居易《续古诗十首》)[10]

(九)风格的差异

同样表示哀伤,“哀哀”是形容悲痛不已,是一种行之于外的有声的剧烈伤痛,“恻恻”是低声抽泣式哀伤,“悠悠”则是思虑式的忧愁,“郁郁”是一种沉闷的结之于内的无声忧伤,“戚戚”是经常式的忧愁。如:

(71)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72)恻恻泣路歧,哀哀悲素丝。(《古诗五十九首其五十九》)

(73)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古诗五十九首其十四》)

(74)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古诗五十九首其五十四》)

(75)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惧谗》)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1]“荡荡”和“戚戚”形成鲜明的语义对照,通过开口度大小来模拟心地宽广与心胸的细小狭窄,形象展现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寥寥,广阔貌。婉婉,柔美貌。“寥寥”“婉婉”相较而言形成开口度大小对比,与风格的阳刚与柔美的对比形成对应。如:

(76)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其实,从风格角度来说,综上每个方面的对应都可以说是风格的对应。“飒飒”的极速与“漫漫”的平缓,“苍苍”“茫茫”的辽阔无际与“区区”的精卫鸟,“苍苍”“亭亭”的云松与“依依”“萋萋”的细柳,“浩浩”的湍波与“盈盈”的一尺水,无不从发音的开口度大小展现出意象选择的宏大与细小的鲜明对比,也呈现出风格的豪放与柔美的异彩纷呈。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李白诗歌语言的象似性研究”[LB10-09]阶段性成果。)

注 释: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春燕.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像似性[J].广州大学学报,

2012,(4).

[3]辜正坤.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J].北京大学学

报,1995,(6).

[4][法]方丹尼艾尔Fontanier,P.Les Figures du Discours[M].

Paris Flammarion,1968.

[5]本文所引李白诗歌均出自:[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

华书局,1977.

[6][春秋]老子著,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7][战国]荀况原著,张觉校注.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

2006.

[8][清]周希陶.重订增广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1961.

[10]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M].北京:中华书

局,1962.

篇8

有人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职业,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双手。石油工人的手,是铁打的双手,像钻探机一样,为祖国钻来了用之不竭的石油;农民兄弟的手,是呼风唤雨的手,像地图一样刻满了大地的渠道、丰收的田畴;而我们这些当护士的,双手就是美丽的白鸽,盛满着人间的情意、生命的温柔……

在我选择职业之初,母亲就跟我说:“孩子,去当护士吧,那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母亲告诉我,说我出生的时候是难产,如果不是护士拼命忘我地工作,我就会窒息在娘胎,这个如花的世界就会少一个如花的生命。听了母亲的话,我满怀着对护士的崇敬和向往走进了护士学校。可是,当我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发现,人们对护士这个崇高的职业并不是个个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

就在刚刚当班的那天,我给一个穿金戴银满身珠光宝气的老太太打针,那老太太有点紧张,肌肉收得很紧,药水老是打不进去,我就将针头拔出重新再扎,那老太太“哎哟”一声,回头大声对我说道:“你这姑娘是怎么搞的,手脚这么重?”我就耐下心来,让她放轻松点,针打完了,可这老太太却将这事反映给了我们的护士长,并在医院的意见簿上留下一条长长的意见。我因此受了领导的批评,还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我委屈极了,跟护士长说:“我情愿去扫厕所也不当这个护士了。”

护士长笑了,说:你才当班,手重点儿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手是听心使唤的,护士的心,天使的心,先得有这份心,手也就自然会温柔如水了。她送给我一本《林巧稚的故事》,林巧稚既是医生的榜样,也是我们护士的榜样,我看了深受感动。我跟在护士长后面当过几次班,我亲眼看她为病人擦洗脓血,她用一付天使的心肠对待自己的每一个病人,她的动作是那么轻,轻得就像白云掠过天际,她对病人的感情是那么深,深得如同家人。林巧稚是我远处的榜样,护士长是我身边的榜样,有了榜样,我工作起来就显得格外地得心应手。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医院里住进了一个跌断踝骨的病人,护理时我发现,这个病人竟是我上次给她打针被她提了意见的那个老太太,她可是难说话的呀。但是我不怕,我一定要通过这次护理,来改变我们护士在她心目中的印象。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而老人跌了,又何止一百天呢?每次给她打针换药,我的手尽量做到轻得不能再轻,而且,由于冬天的手冰人,每次给她打针换药之前,我总是将手在自己的胸前焐热,除开打针吃药必要的护理之外,我记不清自己多少次为她端茶倒水,也记不清多少次深夜起来,扶她去洗手间,甚至记不清我为她煮了多少次面条,洗了多少次饭碗和换下的衣服……直到阳春来临,老人出院的时候,我拿下口罩,她才看清了我的真面目,她拉着我的手不断地打量,万分感慨地跟我说道:“孩子,让我好好瞧瞧,你的手怎么这么轻柔又这么温暖呢,我的儿子在美国念博士生,女儿也在北京上学,身边没有亲人,要不是你的精心护理,我不知要受多少罪,我的脚还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好呢!”她褪下手上的一只金镯子,要往我的手上戴,可是我怎么能收这么贵重的礼品呢,我要的只是人们的理解,世上又有什么比理解更为可贵的东西呢!

人们称我们护士是白衣天使,可是在这崇高的赞美后面,有的是琐细的工作和具体而繁重的劳动,我们知道怎么做才能不辜负这个崇高的赞美和这神圣的使命。一九九六年秋,东北《托起明天的太阳》剧组在我们庐江境内合铜公路发生了车祸,伤员送到我们中医院来。那时,我们全体护士上阵,没日没夜地工作,当他们从昏迷中醒来,回报我们的是最诚挚的微笑。他们家在远方,一个个伤势都很严重,我们不仅要给他们疗伤,还要给他们心理上的抚慰。那时我的母亲也生病在床,可是我却不能在家照顾母亲,我万分抱歉地跟母亲说:“妈妈,女儿委屈您了。”可是母亲不仅不怪我,反而说我做得对。家里做了一点好吃的,我都带到医院来送给我的病人。当他们康复出院,重新走上舞台时,我们的高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一个在病房里和我结下深厚感情的女演员,出院时和我难舍难分。她和我两手相握,说了一段十分动情十分诗意的话:“我们在舞台上演的是《托起明天的太阳》,可是你们护士的手,却是美丽的白鸽,它托起的是人类生命的太阳。”

这句话我牢牢地记在心中,它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更是我工作的永远动力。

篇9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本的作品风格、内容体裁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而课堂的模式构建、思路设计有着具体而论的差别。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需因文而异、灵活转变:

首具:深厚的文人气韵

在语文教学领域,文言文的教学颇有争论。但是,伟大的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阳春白雪》的古乐中,教师深情诵读,学生聆听感受。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情怀中,领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在陶潜“不为斗米折腰”的气节中,体会“避秦时乱,来此绝境”的文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教师的文人气韵中得到感染和熏陶,更会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和培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拥有满腹才华、渊博学识,会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无形的影响。忘情的诵读精彩美文,巧妙的引用经典名句,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语文涵养的熏陶,更是一种文学魅力的感染!

再有:浪漫的诗人气质

从古至今,自屈原而始,但凡诗人,总有浪漫情怀。中学诗词中,尤以李白为例,他的《行路难》、《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尽是奇特的想象而浪漫的抒怀。在诵读李白诗句时,没有一点浪漫的诗人气质,又怎能表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绝妙境界。因此,在声情并茂的吟读中,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满怀,体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落寞伤怀,才能欣赏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才气与诗情!当然,诵读杜甫,要带一点忧虑;解读曹操,要有一点慷慨;品读,则需一点豪迈。不同的诗人,拥有不同的风格,教学也便因文而异。

兼备:激昂的英雄气魄

教材中涉及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谭嗣同高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从容就义,闻一多大骂特务“你们站出来吧”却无所畏惧。面对此情此景,作沉闷的阅读,或无味的探究,都不能激学生以共鸣,感英雄之悲壮。倒不如扮演一回英雄,挥洒一番豪情,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在教师引领中,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胸怀;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欣赏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体会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夙愿;品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作为教师,若没有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又怎能在或豪迈、或恢宏的诗文中引领学生有所悟而有所获呢?

更需:雄辩的演讲气势

作为语文教师,总会遇到教学中具有争议的话题。避而不谈并非明智的选择,一笔带过也不是最佳的方式。这时候,需要展开一场激烈而精彩的辩论。教学莫泊桑的《项链》,关于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以及她的人性和命运,真可谓是仁者见仁而智者见智。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阐述,终而进行绝妙至极的课堂争辩,并完成了小说改写、续写、评写等多种形式的文本再创作。教师若没有绝佳的口才、雄辩的气势,又怎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综合素养?

言传不及身教。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平淡直白的朗读、枯燥乏味的讲解,不能在学生心中激起思想的火花、留下难忘的回忆。莫如,指导学生像演讲家一样,或庄重低沉、或深情豪放的高声朗诵,在课堂中留下精彩一瞬,在记忆里留下美好一刻!

还要:强大的主持气场

篇10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经过作者准确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与暗示,却能与读者的心理结构形成某种微妙的联系,从而让读者看到整座冰山的真实面目,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中国画中的留白与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下面我将浅谈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研究的出发点是“完形”,而完形有三个特点:1、它反对元素分析, 强调整体组织。认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综合,并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反之,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2、在其大小、方位等发生改变的时候, 仍然保持整体性和功能不变,具有变调性。3、完形是客体经过知觉活动组织成的整体,是客观的刺激物在主体知觉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式样。 

总之,人们在观看的时候,物体内在的物理结构使人通过视觉形成了一种和谐一体的心理结构。即异质同构。其次,格式塔是一个力的结构。有中心,有边缘,有重心,有倾向,有主次,有虚实,有对比,完形自发组织地追求着一种平衡,力的蕴涵、运动都围绕着平衡进行。这种平衡,是力的平衡、动态的平衡。再次,格式塔从客体方面讲,是结构;从主体方面讲,是组织。格式塔的活动原则有两个:简化与张力。简化就是以尽量少的特征、样式把复杂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力的骨架。简化以分层、分类、忽略等多种方式,走向知觉上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点、线、面的结合, 色彩的对比、过渡,其中蕴涵着内在的倾向性的张力。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不仅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意义,同时对整个艺术领域尤其对设计艺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三、留白与格式塔心理学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 ;马麟的《层叠并绡图》 ;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 。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当视觉分化但图形的外轮廓线不明晰时,在某些条件下知觉有着使轮廓线弥合而形成完整的图形知觉的趋势。这是一种将空间上有间隙的图形组合的更加紧密或单个图形单元更加完整的倾向,是完形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来看,《墨竹图》的留白艺术表述,恰恰就给予视觉组成了一个完形结构,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格式塔。 

到了近代,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中更是把用“留白”把画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先生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中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幾只小蝌蚪顺势而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黑白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着墨方式和泉水的大面积留白处理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让观者仿佛真正身临其境,听到那涓涓的泉水,听到小蝌蚪快乐的跳出水面的声音。 

四、结论 

通过对以上两组国画作品的留白分析,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留白的内涵与格式塔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中国画中的留白这一独特的技法延续至今,其中的内涵是相当丰厚的,它有着很传统的思想依据,一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气”理宇宙说;二是道家的美学思想“气”归“道”,而“道”为“虚无”,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和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留白给了中国画无尽的想象空间,也给了人们无穷的浩渺之感。《深山藏古寺》只画山峦、密林与一个挑水上山的和尚,却完全找不到古寺,但这“冰山的一角”却给观者提供了准确的形象与暗示,从而与观者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了一个“完形”,也就是格式塔。在这个格式塔中,观画者自然能够“看”到隐藏在深山中的古寺。反观格式塔心理学,其重心在于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完形结构,选取艺术的“形式”及其与知觉的关系考察文学艺术,进而提出整体性的原则。不正是归纳演绎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精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