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3-17 11:0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的特点

篇1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2、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杜甫;沉郁顿挫;诗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为少陵野老,是唐代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一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作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炽烈的情感。这种对国家深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杜甫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不仅有着史诗般的纪实性也体现着浓郁的“沉郁”美学风格和特色。杜甫主要的经典作品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即唐王朝有盛转衰的拐点之后。他主要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的思想。他热爱天下百姓,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宏伟的抱负,坚持自己的信仰,愿意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作出牺牲,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愫和强烈的大爱于天下的情怀,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沉郁指的是作品的主题和意蕴,内容所蕴藉的意味,指的是哀怨郁愤、充满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的一种审美形态,它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而顿挫指的是“法”,即组织作品的章法,即作品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组织架构等一些表达。历数杜甫的作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又蕴含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感情深沉忧郁、悲壮凝重;表达方式又含蓄蕴藉,深挚又曲折婉转。杜甫对祖国前途有着深深的担忧,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深的挂念,所以他的作品立意深远宏大。杜甫时常将一腔深情选择含蓄凝练的表达出来,先将感情蕴藉甚深甚浓,已蓄势待发之时,受儒家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又将感情及时遏制住,转为婉转低回的表达,因此杜甫感情蕴藉浓郁而表达顿挫。

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有文化底蕴的传承的原因也有具体国家社会的环境因素和艺术家个人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原因,由很多因素相互掺杂融合形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受着以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之核心的“仁”的价值观的影响,受着历经磨练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也受着忧国济世的抱负,善感的个人性格气质,崇尚壮美的审美理想和个人的创作态度的影响。一、杜甫深受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的影响,这是影响杜甫人生态度的最主要因素。儒家文化或称儒家哲学,它是一门关于处事态度的情感哲学,“仁”是它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是人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立足的依据,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这种对人的同情、关爱之情和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体现在杜甫的诗作中,凝结成了典型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诗歌中俯拾皆是,表现为一种深沉,浓郁,郁结,哀怨,郁愤的情绪,体现为忧患的精神,乐道的精神。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对出征在外的将士的关怀正是来自于杜甫对于百姓苍生的大爱。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杜甫经历了国家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亲历国家的富庶强大到后来的国民生灵涂炭。他个人的人生也经历了仕途的不得志和物质生活的由充盈到后来的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这样一种坎坷。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着个人不得志的郁结,而且更包含着对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因此他的诗歌体现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有着诗圣般的情怀,他心中饱含对天下万物都有着关爱和同情,天地万物都关乎生命关乎情感,都能引起对生命的感触和对时间的理解。在杜甫的诗中能得到浓郁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杜甫的沉郁风格内涵、形成原因、美学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的诗歌有着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沉郁顿挫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内涵,以含蓄蕴藉为特点,是一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是由对人及世间万物的爱而生发出的醇美,壮美,含蓄凝练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1卷[M].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篇3

关键词:曹植 白日 意象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白日”意象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美女”、“少年”、“云”、“风”、“飞蓬”等意象,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多有研究。同时,曹植诗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白日。“白日”意象本身的原型含蕴十分单一,但是一旦诗人将自身情感注入其中,在诗歌中势必会呈现出多种复杂的意蕴,这也展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曹植诗中“有‘白日’意象的诗共五篇,分别为《箜篌引》、《赠徐干》、《赠白马王彪・其四》、《侍太子坐》、《名都篇》……曹植以‘白日’入诗,不仅是诗人对曹操在世时他‘贵公子’般生活的怀念和留念的体现,更是他后期内心生活悲苦、政治失意的一种淋漓尽致的宣泄。‘白日’还表达了曹植对时光匆匆流逝中自己却功业未立的哀叹”。①本文主要探讨曹植诗歌中的“白日”意象的特点。

二、曹植诗歌中“白日”意象的特点

(一)移情性

所谓“移情”,“指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②“日”仅仅就是“太阳”的意思,而正是由于移情手法的运用,诗人将自己内心中的不同感受倾注于“白日”意象中,这也就使得曹植诗歌中的“白日”意象有了不同的含蕴。太阳光芒四射,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使人充满希望。曹植在《名都篇》中所描写的京洛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主要是歌颂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中“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虽是一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但基调仍是十分积极乐观的。散发着灼热光芒的太阳本应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印象,但是由于观察者自身的情感的消极而使得代表着勃勃生机的太阳充满了抑郁暗淡。“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赠白马王彪》)的“白日”一片惨淡,毫无生气,是由于同胞兄弟被害,路上又被迫与诸侯王分开走,曹植“思郁以纡”。诗人内心悲愤,因此看到的太阳暗淡凄凉,没有光彩,这集中抒发了曹植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并且对那些挑拨他们兄弟感情的小人大为痛斥,表达出对手足情深的任城王的深切怀念。同样,诗人的朋友徐干才华横溢却不得重用,于是曹植在《赠徐干》中用“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来表达因对朋友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思念而引发的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曹植其他诗篇中的“太阳”意象也有此意。《杂诗七首・其一》首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写的是登台时的情景,惨淡的日和高台上的“悲风”相互映衬,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苍茫之感,也比喻当时朝廷政治气氛险恶阴惨。《情诗》中“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薄薄的云层遮蔽了日光,一阵阵凉风吹起诗人的衣衫,写出了一派凄清的景色,其中寄寓着诗人压抑、忧郁的心志。既是写情,也是写景,达到了物我同一。

(二)多义性

多义性是指寓“情”于景中的“情”是多方面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作者与读者在文本当中的潜在对话,读者的接受活动被看作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③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古语。由于关照的角度和读者自身文化素养以及生活体验的不同等原因,对于同一首诗,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甚至,对于同一个意象,诗人本身就寄寓了多种复杂的感情在里面。徐干是“建安七子”之一,善诗赋,好文词,但一生坎坷不遇,贫贱可怜。《赠徐干》是曹植悯其不遇,勉其待时的劝慰之作。首句“惊风飘白日”,李善评说:“夫日丽于天,风生平地,而言飘者,夫浮景骏奔,倏焉而过,余光杳杳,似若飘然”。风惊、日飘,一方面是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另一方面也与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密切相关:正是对朋友的思念导致诗人神情恍惚而主观上产生的光景西驰的感受。一首《赠徐干》即包含着诗人悯朋友之不遇、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感慨时光流逝等多种情感寄托,同时,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也有其他的理解。有学者(韩涛)认为“这首诗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徐干出仕的,所以诗写的真挚热情,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很有分寸。”他认为首句“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则是以比喻的手法,说明东汉王朝就像惊风吹拂下的白日一样快要落山了,而曹家的天下就要建立起来了,把天下的大趋势告诉了徐干,以封建士大夫最珍重的友情来感化徐干,让他出仕,和自己一起共举大业。《侍太子坐》写于曹植竞争太子之位失败之后。曹丕当上太子,曹植心里十分压抑苦闷,但却不得不参加哥哥“清醴盈金殇,肴馔纵横陈”的游乐宴飨之事。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之下,曹植内心充满了份孤独苦闷的失落感。“这首诗表面上一派欢乐景象,其实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中‘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既指现实中大雨过后,太阳普照大地,‘白日’也喻指曹丕,形容他当上了太子后光芒四射,足以‘曜青春’”。

篇4

关键词:雪潇 诗意特点 诗歌

雪潇是甘肃诗人,也是当代优秀诗人,他的诗歌“看上去很日常,很平易,但追求的却是‘奉献真诚’‘走进神灵’‘与神对话’以及‘真、善、美’这些后现代信奉者看来几近‘古典’的价值”,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语言机智,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经历经他点化,让人顿觉眼前一亮。纵观全书,他的情感或爱或憎或调侃,正是对生活酸甜苦辣感受得深,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嚼得细、悟得深,才使他的诗歌散发出清新的气息。笔者认为他的诗歌的诗意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诗意命名和阐释

他的这种类型的作品很多,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我们从这些诗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些事物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木椅子》、《煤气灶》、《书柜》、《上海表》、《破了罩子的台灯》、《鹰》、《鞋子》、《一张旧照片》、《隐形眼镜》、《见到一个人》、《鱼》等等,在这些诗篇中,诗人是事物的命名者和解释者,赋予事物一种新的内涵,正如诗人所说,“诗歌艺术的表现过程就是为事物进行诗意命名的过程,诗歌就是对事物做出诗学意义上命名解释和言说”。一个寻常的物品,经诗人点化,就让人眼前一亮,“鱼肚白的一九八八年/向我瞪着死鱼的眼睛”,“一张傻乎乎的笑/像是时间的浪花/被一片雪冻结”(《一张旧照片》),“隐形眼镜是没有人知道的眼镜/是眼睛里的沙子/是只有自己知道的疼”(《隐形眼镜》),“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脚伸进鞋子/像两个渔夫走进自己的渔船”(《鞋》)。

对事物的瞬间印象感受得深,咀嚼得细,通过“一看、二想、三悟”的过程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重建一个诗意的世界,能唤起我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的新奇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一样,诗人的诗歌也能带给读者这样的新鲜感受。除了这些对瞬间印象的把握外,诗人还有一些“悟得深”的诗歌——这些诗歌充满了禅意。例如《煤气灶》:

一日三次/开三朵幽兰的花/开三朵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花/一年四季/散发着生活动人的/醋香/米香/豆香/能把一肚子的火气/在黑锅之下/在乌云之下/开成三朵幽幽蓝花的/这个世上除了佛/只有它

一个煤气灶被赋予了佛的形象,“能把一肚子的火气,在黑锅之下,在乌云之下,开成三朵幽幽蓝花的,这个世上除了佛,只有它”。

《放风筝》:

多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垂钓/放了那么长的线/风波那么深远/不知道要钓什么/倒是放风筝的人/昂着头/在大地上活蹦乱跳/像是一只又一只/已经上钩的鱼

人放风筝,人钓天空的鱼,而换另一个视角,却是人的活蹦乱跳,反而像被钓起的鱼。这些诗歌无不充满着禅意和辩证思想的光芒。在以上这类作品中,作者是作为生活的观察者、命名者、发现者、感受者而存在的,在《鹰》、《鱼》等作品中,诗人却是事物的解释者:

鹰盘踞在石头上/鹰在大山的肩膀上偷听大山的思想/鹰微闭双目/鹰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黑色事物/鹰盘踞在石头上/鹰的沉默涵养着鹰的利喙/像武士涵养着自己的剑/鹰微闭双目/在出击之前/鹰要看清自己的软弱/鹰终于望远天而长唳/鹰的豁然开朗就是鹰在天上飞出的一条流线/鹰带着自己的身体在天上展开一面旗/然后鹰又蹲踞在石头上/双目微闭/鹰结束了内心的一场风暴

诗人用比拟手法解释了王者之“鹰”,描述了他理解中的“鹰”的神态和动作:“偷听大山的思想”,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微闭双目”,“沉默”,“涵养”,“结束了内心的风暴”,这里鹰的精神,同时也是诗人的一种理想的鹰的精神,在描述时也在被描述,在表现时也在被表现,在解释时也在被解释。

不管作为是事物的命名者还是解释者,诗人都能打破语言和事物之间的惯常联系,重新给事物赋予一种崭新的意义,“好比一面镜子来照我们迟钝了的想象,使枯竭的神经兴奋起来”。

二、对乡土生活的歌咏

“他的诗一点也不‘知识分子’,其作品从头到尾甚至都透着一股乡土气息。”他的乡土气息尤其体现在这部分作品里,在这些作品中,他是大地的歌者,他热爱故乡,对农民的生活他了如指掌,对农作物、动物充满喜爱之情。例如《玉米》:

父亲的三亩玉米地/全是玉米/没有稗草/如同一个国家里全是好人没有坏人……我的父亲笑了/露出满口的玉米牙/他的父亲也笑了/也露出满口的玉米牙……你的娃娃都长这么大了啊/长得真攒劲啊/你的姑娘也长大了啊/长得真心疼啊

又如《回乡》:

车后/一溜烟尘/一溜烟尘是我回乡的快乐/我看到了家乡/山坡上/出现了六七棵老树/围着一座靑坟/像六七个老祖先/正在阳光下/扎堆闲聊/镇子上/村长一闪而过/像一条红脊白腹的大鱼儿游过水草/其他人则模样悠闲/像日子水流中/一些小小的土鳖和泥鳅/啊/我有看到了那个小学音乐女教师/秋水之上/一支独放的清荷/我回来了/我的目光慢慢打开/像一个就是书生哗啦一声/打开的纸扇

《小河湾的白菜》:

到了深秋/那些白菜/那些嫩白嫩白的白菜/就被运到附近的煤矿/最白的菜就去找最黑的嘴/另一些白菜/就被拦腰绑起来/像农村的老人在北风里扎紧了腰里的绳子……收完了白菜/我们就在大门洞里榨酸菜/竹筐上压着沟盖/锅盖上压着石头/石头上还跪着红手的母亲/一根青枫椽/一头伸在下水口/另一头高高翘起着/上头垂着我和唱歌的妹妹/酸菜水东流去。

诗人在这里强烈地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永远是诗人创作不竭的动力。

三、对自我生活苦涩的诗意调侃

“读他的诗,可以感觉到,有一种由来已久的东西,一种从陶潜、杜甫、孟郊、贾岛以来就存在于中国诗歌传统里的东西,在以新的形式悄悄延续”,一种什么东西呢?笔者认为就是对于苦涩生活的调侃,所不同的是,诗人以一个平民,甚至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去感受城市带给自己的紧张感和不适应感,并且能敏锐地把握自己的感受;或以一个清贫的教书匠的身份品味生活里的苦涩,对生活作出调侃。

《1990年误入西安某宾馆》:

好大的一个厅堂/好静的一个厅子/一清二楚的足音/分明是一群城市的薄嘴/在窃笑两只农村的厚鞋/电梯里的人都不说话/像一颗上升的气球不敢随便漏气/一条红色的地毯守在门外/一条柔软的红舌头迅速地将我们的幸福吞没/急忙点一支烟先把心思稳住/再把那一口不争气的痰悄悄咽回嘴里

《一片雪》:

那么平凡/那么安静/那么卑微,一片雪/遇到正在回家的教书先生/……从城西的一所新大学/到城东的一所旧房子/一片雪静静的落在我的肩上/一路上/一片雪/和其他更多的雪/擦肩而过/互相打着冷冷的招呼/到家了一片雪跳下肩头/融化在妻子和女儿的笑声里/像一笔意外的薪水存入银行

《教师》:

白日里为他人磨破双唇/入夜后尚需在肝胆腹肠之间往来安抚/三省其身/数只几根清瘦的肋骨/对自己晓之于情/动之于理

《吃请》:

吃请是平民日子的一个奇葩/是好多个平常日子才能淡出的一只鸟/是两袖清风与黄焖排骨一次意外的邂逅/那一天西装革履出得家来/神情欢愉的像个公费的客/宴会上的美酒佳肴当是红颜/家里的洋芋酸菜揪面片就是黄脸老妻……可以想象吃的过程是菜与菜的互相残杀肉与肉的互相吞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诗人无论是以一位平民的身份还是教书匠的身份,都在用心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这里我们确实能感到陶渊明和杜甫的风格。

四、对生活丑恶现象的讽刺

“读他的诗,欣赏之余我有一种憾息,憾息从这些倾注着生命诗行间流露出的,更多的是谦抑与执拗,而缺少一种神足气旺的生命张扬和冲动。然而过度谦卑的另一面,或许是内心的孤独与骄傲……一个对生活、对自己寄望太高的诗人,总不免有否定平凡自我的倾向,甚而从根本上否定现世生活意义。”诗人在这里主要批判的是暴发户的耀武扬威,铜臭气,人性的虚伪,现代社会的欲望,没有真才实学的假教授等当今社会普遍的现象,诗人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不客气的讽刺:“广告的横幅形成一道道市民的凯旋门/横的竖的/不是谎言利诱就是恶语威逼/下车了/这就是城市:所有的目光盯着隐蔽的钱包和公开的酥胸/谁能打开别人的钱包/谁能解开别人的裤带/谁就是当代英雄”(《甘肃天水七里墩》),“黑裙的女人不动声色/比中世纪还正经比修女还庄严/她的眼睛好像暗夜里的方向灯/科长像迷失了航向的老渔船/很快老渔船就勾搭上指路的明灯/大巴车的第八排/成了幸福的港湾”,“忽然门响/来了个红衣老太太/自称饲料厂的工程师/眼片上闪烁着九十年代的迷茫/她说侬是上海人……侬推销商品赚点外快/你们化肥厂效益好不好/年轻人你身高170CM还是有点低了”(《温泉疗养院》)。诗人是孤傲的,是爱憎分明的,这里有种极端鄙视和厌恶的心情。

总之,在雪潇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诗意命名和阐释,对乡土生活的歌咏,对自我生活苦涩的调侃,对生活丑恶现象的讥讽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诗意特点,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出发点。

(本文为四川民族学院学校自办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XYZB014。)

参考文献:

[1]雪潇.带肩的头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薛世昌.现代诗歌创作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7.

篇5

关键词: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19-03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国既是诗之邦,也是乐之邦。《尚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可知诗歌与音乐几乎是分不开的,正所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历史上,古典诗词原本都是可歌可唱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缘故我们现在只能够看到文字形式的诗词,诗歌原有的曲谱大部分都没有记录和流传下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音乐家们纷纷开始为古诗词谱曲,并陆续产生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黄自的《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词)、青主的《大江东去》(宋代苏轼词)、黎英海的《枫桥夜泊》(唐代张继词),石夫的《长相知》(汉代乐府)等等。

为古典诗词谱曲,作曲家既要有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底,又要有对古典诗词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才能对古典诗词文化内涵作出准确的诠释。已故昆曲大师、作曲家傅雪漪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

傅雪漪一生钟情并致力于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演唱及教学,是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与创作很具权威的专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歌曲。近年来,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熟知和演唱。

傅雪漪一生创作了50多首古典诗词歌曲,同时他又根据古谱整理、改编了一些古曲作品,有的基本保持原作风格,有些则加入新的元素。如部分古典诗词歌曲加入了许多戏曲元素,使作品富有韵味,可歌可演。傅雪漪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旋律多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节奏变化丰富多彩,曲式结构的选择上与诗词的内容相得益彰。

一、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歌词特色

古典诗词歌曲是歌词和旋律高度艺术性的统一。就歌词而言,古诗词本身就蕴藏了无尽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无论唐诗中的律诗、七言绝句或者宋词的长短句,语言中都包涵着大量的音乐元素,如词句的节奏韵律性和语言的旋律起伏性。我国著名声乐美学家范晓锋曾指出:“我国古典诗词的语音具有旋律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形式特征的旋律意义,更倾向于音乐,这恐怕也是我国传统音乐形式美的重要基础之一。[1]”

(一)选材广泛

傅雪漪在歌词的选择上非常广泛,上至远古时期的诗歌下到明清时期的作品均有所涉猎,如下表:

傅雪漪在歌词的选择上不仅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而且在题材上丰富多彩,有的作品描绘了山川美景,秀丽风光,如《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西江月》(宋・辛弃疾);有的作品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依依不舍情怀,如《别董大》(唐・高适)、《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有的作品叙述了封建社会生活中下层民众的疾苦,如《卖炭翁》(唐・白居易);有的作品则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深深思乡之情,如《忆江南》(唐・白居易);有的作品书写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如《行路难》(唐・李白);有的作品表达了一些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登高》(唐・杜甫)。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或雄奇或文雅,或深刻或质朴,反映了作曲家极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广泛的艺术情趣。同时,也说明一位作曲家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二)合辙押韵

诗词音乐性,简单讲就是朗朗上口,唱起来流利、自然、有节奏,它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押韵。《韵辙常识》一书中讲到:“押韵能造成和谐的韵律,使语言具有铿锵动人的音乐美。押韵合辙加强了诗歌、戏曲、曲艺唱词的节奏感,犹如鼓点,可以使一首歌或一段戏曲、曲艺唱词音调更加谐调响亮,增加听觉上的美感。[2]”傅雪漪在歌词的选择上也十分注重诗词的合辙押韵。如: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fēi),

桃花流水鳜鱼肥(féi)。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gui)。

这首诗合的韵脚是“灰堆辙”

再如: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nián),听取蛙声一片(piàn)。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qián),

旧时茅店社林边(biān),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这首词合的韵脚是“言前辙”。

其他如《芙蓉送辛渐》(姑苏辙)、《次北固山下》(言前辙)、《秋浦歌》(江阳辙)、《关山月》(言前辙)、《鸟鸣涧》(中东辙)《长相思》(言前辙)、《江畔独步寻花》(一七辙)、《行路难》(言前辙)、《登高》(怀来辙)、《钱塘湖春行》(一七辙)、《泊秦淮》(发花辙)、《江南春》(中东辙)、《钗头凤》(由求辙)、《南乡子》(江阳辙)、《过垂虹》(摇条辙)、《十二月尧民歌・别情》(人辰辙)、《山坡羊・潼关怀古》(姑苏辙)、《乌夜啼・石榴》(中东辙)、《感怀》(江阳辙)、《消夏湾》(中东辙)、《朝天子・咏喇叭》(发花辙)、《阮郎归》(言前辙)、《菩萨蛮》(也斜辙)、《醉桃源》(摇条辙)、《梧桐树・一舸》(姑苏辙)等等不胜枚举。

二、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本体分析

(一)词腔完美结合的旋律

汉族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存在着高低升降倾向的字调,当将这些字连接为唱句时,便可以显示出字调的旋律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声乐作品的创作。作曲家在创作时为了准确的表情达意,首先就必须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词腔如果配合的不恰当,就会出现“倒字”、“破句”甚至词意颠倒等现象。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曲之不入调者,字句不准、阴阳不分、平仄失调也。”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四种,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归为“平声字”,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归为“仄声字”,诗词中的格律就是这样的平仄规律。旋律创作与声乐演唱上历来讲究“字正腔圆”的传统。“字正”就是词腔结合时,要求保证字调四声调值的准确性。“腔圆”则是不仅要求旋律的流畅、顺达,而且要体现独特的风格并完整的表现作品内容。“字正”和“腔圆”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字与腔在结合中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傅雪漪在旋律写作中就十分重视语言中的平仄与四声的处理。笔者从以下作品中单字的音调处理予以举例说明。

1.阴平字。“阴平字在旋律安排上,通常是在同一旋律音调上进行保持”[3]。例如《南风歌》中的“兮”,根据阴平的特点,处理成强拍上稳定的长音。

【谱例1】《南风歌》(倒数第2、3小节)

再如《七月流火》中的“庚”同样也是在强拍上构成了稳定的长音。

【谱例2】《七月流火》(第15、16小节)

2.阳平字。“阳平字在旋律的走向上,一般采用级进上行或者是跳进上行的音调。[4]”如《陌上桑》中有一句“采桑城南隅”中的“隅”字根据上述特点级进了一个大二度。

【谱例3】《陌上桑》(第22、23小节)

而《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的“时”字则是跳进上行了一个小六度。

【谱例4】《江畔独步寻花》(第42、43小节)

3.上声字。“上声字在旋律的安排上,通常采用一字多音,且第一个音在音高上略低于第二个音的形式。[5]”如《江南逢李龟年》的第一句“岐王宅里寻常见”中的“里”字。在音高上为#f1,其前后的音高都为a1,这样使“里”字在音调上与上声的声调保持了一致。

【谱例5】《江南逢李龟年》(第3、4小节)

再如《惠崇春江晓景》中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中的“短”也遵循了上声字的声调规律。

【谱例6】《惠崇春江晓景》(第14、15、16小节)

4.去声字。“去声字在旋律的安排上,通常采用一字多音,且第一个音在音高上略低于第二个音。[6]”如《江南春》中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字的旋律写法便运用了上述手法。

【谱例7】《江南春》(第17、18、19小节)

同样的例子还有《渔家傲》中“殷勤问我归何处”中的“处”字。

【谱例8】《渔家傲》(9、10、11小节)

(二)词曲节奏的合理对接

“节奏的广义理解,可以看作是乐曲各个部分之间平衡、对称、再现、交替、大小比例的组合关系及乐曲发展中音乐材料变换或持续长短,速度快慢的各种组合。[7]”在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中,诗词内在的节奏对歌曲旋律的节奏安排有很大的影响。傅雪漪在创作中就十分注重旋律节奏与诗词节奏的合理对接。作品《别董大》(唐・高适)的音乐节奏安排就基本按照诗歌本身的惯用节奏来划分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同时,为了刻画塑造各种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情绪需要,傅雪漪在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节奏类型。既有庄重平稳规整性的节奏,又有洒脱舒展自由性的节奏。《别董大》的写作基本运用的就是规整性的节奏,作品秩序井然、一气呵成。而另外一首作品《南风歌》中则是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自由性的节奏。这首作品分三个音乐段落对同一段歌词进行变换节奏陈述,使作品的情绪变得更加奔放舒展。

(三)五声性的调式运用

“调式是音乐思维的重要部分。在调性音乐中,任何旋律或和声都要受到调式的约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基础上的。它是一条纽带,一条把所有乐音串联起来、并赋予情感生命的纽带。[8]”我国民族音乐中的调式种类极其繁多。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大都使用五声音阶作为旋律的调式基础。五声调式旋律一般以五声骨干音构成,有时也用到六声、七声,或四声,但仍然可以表现出统一的旋律素质:即符合我国传统民族习惯的、特有的五声性(没有或不强调半音倾向)的旋律手法。

不同于其他很多作曲家的创作,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中,全部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如《南风歌》便运用了F宫调式,而《别董大》则使用了b羽调式。其他作品如《关山月》g徵调式转c宫调式;《观猎》f宫调式;《鸟鸣涧》c徵调式转f宫调式;《江南逢李龟年》a徵调式;《江畔独步寻花》d宫调式;《登高》c宫调式等等,不胜枚举。

(四)与内容相得益彰的曲式结构

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是完整的,归根到底,是由于它用恰当的形式表现了生动而且深刻的内容。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傅雪漪通常根据古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曲式结构形式。

比如,傅雪漪的一部分歌曲根据古诗词的原有结构构思而成,乐曲短小而精悍。运用了中国音乐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第一句为主要乐思和主题材料的原始陈述;第二句对原始乐思作继承式发展;第三句则为原始乐思新的对比的音乐内容的呈示;第四句则是原始乐思再现或在更高水平上的强调,是对前面乐思的总结。这种音乐陈述方式不仅逻辑清晰,乐思表达也比较圆满从容。比如作品《别董大》就是典型的运用了“起承转合”原则贯穿创作而成的。它的曲式结构如下:

一部曲式

调性:b羽调式

作品从第9小节到11小节开始对原始乐思进行陈述;接下来的12到17小节在基本乐思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展开;18到22小节则非常明显的出现了转折,相比前两部分在音区的选择上要低一些,音乐情绪上变得内在、深沉了一些;23到25小节则是对a部分的变化再现。总之,这部作品完全遵循了“起承转合”的原则创作完成,与诗歌的内容表达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结语

傅雪漪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传统音乐作曲手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歌曲,他的创作与所选诗词的意境、风格基本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同时,在歌词题材上的选择非常广泛,体现了傅雪漪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和深刻理解。

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在旋律的写法上通常根据诗词作品韵律的需要进行行腔走调,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在节奏的安排上更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而在调式调性的选择上傅雪漪创作的所有古典诗词歌曲都运用传统的五声、七声等调式;在曲式结构安排上则结合诗词作品结构进行恰当的组织。傅雪漪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为后代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财富。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31.

〔2〕鲁允中.韵辙常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03.

〔3〕〔4〕〔5〕〔6〕黄承箱.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4).

篇6

1、隔离开关的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

2、隔离开关用于各级电压,用作改变电路连接或使线路或设备与电源隔离,它没有断流能力,只能先用其它设备将线路断开后再操作。

3、一般带有防止开关带负荷时误操作的联锁装置,有时需要销子来防止在大的故障的磁力作用下断开开关。

小小开关蕴藏着大大的功能,而这些家居生活知识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可能你认为现在用不到,但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帮助你解决问题,因此了解和学习这些小常识是有必要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一.命题类型

1.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这是最常见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两首诗比较鉴赏的,如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2012年浙江卷等;一诗一词比较鉴赏的,如2009年湖南卷。这一类型以唐诗(绝句)比较鉴赏命题为主。

2.三首诗歌的比较鉴赏。即将三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如2007年浙江卷,将[唐]刘禹锡《乌衣巷》诗、[金]吴激《人月圆》词与[元]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曲进行比较鉴赏。这一类型比较鉴赏有加重考生考试负担之嫌,目前仅见此一例。

3.由题内向题外拓展的比较鉴赏。这种题型是近几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创新和发展。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某个诗句的拓展比较鉴赏,即将题内某个诗句与题外相关的某个诗句进行比较鉴赏,如2010年湖北卷、2012年江西卷;另一种是整首诗的拓展比较鉴赏,受比较的整首诗的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而在卷内没有出现,如2012年北京卷。

二.命题特点

一般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点有五个: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思想内容,⑤观点态度。不管比较鉴赏的是哪个点,都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中求异。即由相同的某个点来比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间所不同的点。如2011年湖北卷设题:“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该题由“两诗均写江南雨景”这个共同点,来比较分析求得二者“景色有异”的不同点。

2.异中求同。即由不同的某个点来比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间所相同的点。如2010年天津卷,由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和雍陶《送蜀客》这两首诗设题:“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比较异同。即通过阅读,既要分析比较求得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也要分析比较求得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如2012年江西卷设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应试策略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把握。

通读所比较的两首或三首诗,看题目、看作者、看全诗、看注释、看题干,了解背景知识,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二步:找比较点,析鉴赏点,选切入点。

审读题干,找准所要比较的点,即从“同中”或“异中”比较;分析所要鉴赏的点,即“求同”或“求异”;选准切入点,即明确答题角度,或从标题入手,或从形象入手,或从关键词句入手,或从表现手法入手,或从注释入手等等。

第三步: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行为。

经过阅读、比较、分析与思考之后,确定答题要点及其顺序;精心形成文字答案,做到紧扣要求,要点齐全,点后例证,表述严密,条理清楚,用语准确、简明和规范。

(二)答题方法

1.两首诗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从近几年高考试卷看,这类比较鉴赏题有两个特点: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例1](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未展芭蕉/[唐]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问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解析]该题是主观填空题,也是比较鉴赏的异中求同题。根据题干要求,通过阅读知道,钱诗咏“芭蕉”,而元诗咏“海棠”,两个植物呈什么样的状态?看诗歌题目即可知道:一个“未展”,一个“未开”,即“还未展开”填入第一个空;以什么样的一个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阅读诗歌,二诗共同拥有的“芳心”便可填入第二个空。

[问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解析]该题是主观简析题,也是比较鉴赏的同中求异题。其答题思路和要点:“表现手法+手法具体运用+手法作用”。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用“枝间”的“重重”“新绿”来衬托“深藏”的“数点红”,同时构成对比,又将“数点红”比拟成少女的“芳心”,并发出“莫轻吐”的忠告,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2.三首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例2](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解析]该题是“求同”,即解答出三篇作品所共同拥有的意象和情感。意象是情思与形象的融合,而形象在这里主要是指景物形象。通过阅读三首诗,依次从“堂前燕”、“堂前燕子”和标题“燕子”,我们即可找出共同的意象“燕子”;根据三篇作品的感情基调,再联系“燕子”所具有的意象含义,便可知道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解析]该题是“求异”,根据题干要求,应分别答出“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3.拓展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先看某个诗句的拓展比较鉴赏题。

[例3](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问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该题的特点是“比较异同”,但对所要比较的异同点没有具体说明或要求,因此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既然没有明确要求,答题时就要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情感抒发、艺术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理清要点后,分别答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共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不同点: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再看整首诗的拓展比较鉴赏题。

[例4](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篇8

一、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特点

1.考试对象的改革: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

“国考”改革之前,师范学校毕业生是可以先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后再向有关机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大多一经申请即可拿到教师资格证。

“试点工作启动后,即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1]。”这个规定打破了延续11年之久的师范生的“特权”,所有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说明,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已经从原来的注重专业学习经历转变为强调专业发展潜质。淘汰部分不适合教师职业要求的师范生进入教师队伍,吸收部分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择优选拔乐教、适教者,给予教师资格,这对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大有好处。

“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专业发展潜质”。审定幼儿教师资格关键在于考查考生的专业发展潜质。潜质是指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潜质,是从业前不一定表现出来,但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能够得以体现和发展的能力,它不仅在于原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职业意向、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这在芬兰的师范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每3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中芬兰闻名世界,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谈到了芬兰的师范教育:“她们认为整个芬兰所需要的教育系的学生,足以被训练与教导成为芬兰未来三四十年的老师。她们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念书、考试,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在目前,芬兰教育体系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2]。”芬兰的师范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历或者学习成绩,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未来“好老师”的专业发展潜质。“国考”在考试对象方面的改革也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章》(以下简称《浙江2012简章》)明确指出,“国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认知、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进而严把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和教师的学习经历有一定关系,但和个体的素质及潜能相关度更大。相比于专业学习经历,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更能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更能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并坚持在教师岗位。

2.教育内容改革: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国考”改革前,浙江省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基础理论课程,不关注申请者的整体知识结构。改革之后,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则统一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兼顾了申请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两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将原来的“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个科目合并成了“保教知识与能力”一个科目,同时增加了考查考生综合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能力的“综合素质”科目。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基本素养、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10个方面。其中基本素养方面要求:了解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3]。可见,改革之后,教师资格证考试既关注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又关注申请者基本素养的高低,而其中最为关注的当属通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识性知识不仅是申请者自身的素养,更是成为幼儿榜样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幼儿性格特征之一,儿童的问题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人记录了一个4岁儿童一年中提的问题达4 000多个[4]。幼儿必然是好奇、好问的,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虽然人们也希望通过一些“间接”的回答技巧促使幼儿自己去思考,但无可否认的是,幼儿对那些“无所不知”的成人会充满崇敬和佩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更加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幼儿教师虽不一定要当“百科全书”,但幼儿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实属必要。

3.考试方式的改革: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笔试+面试”的方式。2011年下半年,改革之后的首次考试则采用“‘综合素质’机考+‘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面试”的方式。2012年上半年起浙江省完全取消了笔试形式,“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采用机考。关于参考教材,原省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指定参考教材,且报名的考生必须参加由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考前培训。全国统考则没有指定的参考教材,也不组织考前培训。

改革之前,“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以机械记忆的内容为主,每道题目都要根据指定教材的思路去回答,而且因为命题是题库组卷,考生要对教材非常熟悉才可,这样的试题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国考”不设指定教材,在《浙江2012简章》中就明确指出,不会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要“强化能力考核”,这就意味着试题内容要么是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圆其说;要么就是有绝对标准答案的,不管哪本教材,哪个学者都会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试题,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国考”考查的应用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材料分析题等;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写作题、面试中的结构化问题和答辩等;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活动设计题、面试中的备课试讲;采用机考之后,考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文字录入能力等。

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选拔师范生只重视专业基础,忽视知识结构的弊端,促使师范生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师范类学生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不扎实,靠突击死记硬背“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来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可能性。这样两者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的转变,从而更好地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对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启示

1.强化专业精神

师范生享有教师资格证的“免考权”,这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一种肯定。先不论在当前大环境下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完、考完、忘净”的情况,又有多少师范生是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呢?如果一张资格证既不能反映持有者的从业能力,又不能体现持有者的从业意愿,那么,这样的资格证还有多少含金量呢?“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设立了统一的考试标准,提高了考试成本(考试难度增加、考试费用提高),每一个申请者都会事先考虑一个问题“我想当老师吗”,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答案之后,他们才会选择去参加资格证考试,这就保证了所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首先在心理上是“乐教”的。“乐业”才能“敬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幼儿教师职前培训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重构课程体系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改变过去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传统”,转而关注申请者的综合素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应根据这个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模块:一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卫生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二是技能培训课程,包括唱、弹、画、跳等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实操训练课程,包括见习、实习、活动方案设计、主题教学方案设计等;四是基本素养模块。尤其第四模块,在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很少出现,更需要引起重视。

3.明确技能标准

在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历来有“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孰轻孰重之争,其实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来说,这两类课程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理论课程”主要指上述课程体系第一模块的内容;根据“国考”的考试大纲,“技能课程”除了唱、弹、画、跳之外,应该还包括说(讲故事、说课、与人沟通等)、写(写作、写评语等)、做(做课件、做手工等)等技能。“理论课程”的评价标准较容易掌握,根据教学大纲或者考试大纲设计一些题目即可衡量。在当前社会各种技能考级热的大环境下,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技能课程”的标准应该如何定呢?对大多数想成为“未来幼师”的学生来说,并非能考到的级别证书越高越好,而且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每一项技能方面都能精通。因此,在职前培训中,应该根据幼师岗位需求设定“技能课程”的最低考核标准,然后再鼓励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精益求精,即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应该是“够用+特长”。

4.重视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能力对“准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国考”将原“省考”中只在面试中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也纳入了考试环节,因此,教师职前培训必须更重视实践教学。这可以从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拉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二是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幼儿园的现实环境中感受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三是创建微型课堂,提高“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给学生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可以因地制宜,让“准教师”主动为社区孩子或者职前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子女组织亲子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准教师”们可以卸下案例教学中“旁观者”的冷静,改变见习和实习中的被动,弥补虚拟微型课堂的不足,在真实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从“省考”改为“国考”是发展趋势,“国考”相对“省考”的种种变革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新任务。分析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内容和要求,可以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1-10-16.

[2]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6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

篇9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篇10

关键词:体制改革;企业经济;市场经济;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009-02

一、“新常态”下,企业运行的新环境与旧格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并赋予九个方面的内容。这个“新常态”的核心描述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但是从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转型现实看,要解决各方面问题还需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支撑。所以,这次会议提出的2015年的5项经济任务中,“保持稳定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位于前两位。可见,解决“增长”的问题,是“新常态”下,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问题。

1.“新常态”下,企业运行的新环境。进入2014年,“新常态”下,随着延续多年的增长模式逐步完结,经济运行进入“去旧迎新”的“换挡期”,呈现一些“新常态”特征。基本标志是经济增长由“两位数”降为“个位数”;经济管理部门放弃“保八”,接受“七”甚至更低的增长速度。在新的宏观环境下,北京地方经济、辖区企业的运行环境也随之变化。事实上,自2010年以后,北京地方GDP就已经告别“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企业运行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利润等指标相继进入“个位数”增长时期。2014年,北京GDP增长7.3%。GDP延续“个位数”增长,意味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经济活动的放缓。这些经济活动的放缓直接导致企业运行环境收缩。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5%。这是自2010年20.5%增长回落后,“个位数”增长的延续。目前,工业增加值增长初步启稳于6%-7%之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3%。这是2010年该指标开始下降后,首度前三个季度增长都重回“两位数”增长区间。同期,工业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指标分别同比下降0.9%、0.7%。这两个指标自2012年中期以后一直是负增长,目前跌幅有收窄迹象。总之,“新常态”下,反映企业运行环境的GDP、增加值、工业利润、PPI等指标也呈现新动向,显示企业运行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看,以“新常态”为代表的企业新运行环境将较长时期延续下去。

2.“新常态”下,企业运行的旧格局。在“新常态”下,由于企业目前的运行方式是过去十余年的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其运行仍然是旧格局的特点。以下以北京辖区上市企业为样本,对这个格局进行考察。辖区上市企业涵盖金融、房地产、高科技、制造、商服等多个行业,其中即有大型央企、地方国企、也有小型民企。他们是所在领域的精英,在行业、地方乃至全国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企业收入及盈利结构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辖区上市企业219家,全部收入6.5万亿元、利润0.8万亿元。收入构成上,排前7的分别是采掘业1.8万亿元、银行业1.3万亿元、房地产1.3万亿元、制造业0.4万亿元、电热力0.1万亿元、商业0.1万亿元、信息技术业254.9亿元。利润构成上,排前7的分别是银行业0.6万亿元、采掘业0.1万亿元、房地产357.3亿元、电热力136.4亿元、制造业134.1亿元、信息技术24.9亿元、商业17.7亿元。综合可见,银行、采掘、地产三个行业收入、利润排前三位,占全部企业的80%以上。在收入及盈利的变化方面,从201 1年以来这些企业运行数据可以看到:在收入方面,辖区上市企业收入增速在经历一段增长后开始下滑,2014年又呈现逐步回升。但是从中位数看到,这种回升主要个别大型企业拉升的结果,一半企业的收入增长仍然下滑或在低位徘徊。在利润方面,2014年辖区企业盈利增速并没有随收入回升而上升,整体增速仍在小幅下滑。目前相当多企业处于微利状态,运行仍然艰难。在盈利能力方面,企业毛利率初步启稳,并有小幅回升预示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似乎主要与原材料价格回落因素有关,在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下,这种改善能持续多久尚难有定论。此外,其他一些企业指标,如存货、应收账款、财务费用等也都在高位,给企业运行带来很大压力。

二、企业布局及运行旧格局的几个特点

1.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资源禀赋造就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在北京市辖区上市企业中,周期性产业、高科技产业是两个主要群体。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企业显现不同运行轨迹和效果。在以房地产业、银行为代表的周期性企业方面,我国经济自2010年进入“个位数”增长后,辖区上市周期性企业的运行态势也发生相应变化。最突出的现象是,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以前难得一见的企业收入下降、盈利下滑的现象不断暴露。在一些周期性行业,企业亏损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先有煤炭行业企业、后是钢铁行业企业,再后来有水泥建材企业等。2014年以来,以前享受增长红利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房地产、银行业企业也开始感到凉意。鉴于这两个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极高权重,这种态势的延续是值得警惕的。在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非周期性企业方面,2014年以来,如果说周期性行业企业的运行轨迹较为一致和清晰,那么大量作为未来转型之星的非周期行业企业的运行轨迹则非常复杂。数据显示,信息服务业企业的盈利变化最为剧烈且持续,从2011年100%的增长到2014年下降50%,目前这一态势仍在延续。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行业的许多企业的服务对象或盈利来源以政府、大型国企或城市、基本建设为主,盈利方式也多以传统技术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主,所以这些企业的盈利状况与现实经济运行状况有很高的相关度。

2.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现有体制造就两个经营主体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还造就两个活动领域一国企主导的领域和国企与民企混合经营的领域。从北京辖区上市企业运行格局看,国企主导的领域是国企集中分布的银行、采掘、房地产、商业等行业;国企与民企混合经营的领域是信息技术业、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医药、设备制造等行业。可见,国企与民企的分布泾渭分明。国企集中分布的行业有高周期、高垄断、高盈利的特点;民企与国企混合经营的领域则有竞争程度高、利润平均化高的特点。从我国体制及市场特色看,影响企业运行轨迹和效果,除了周期性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背景(所有制)。在外部经济波动或转弱情况下,这一因素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国企主导领域,诸行业的企业的运行轨迹和绩效对国家政策、投资活动乃至改革走向高度依赖。随着大规模投资活动退出,企业盈利增速下滑,相关行业增长出现相应下滑。这些行业盈利增长下滑,反过来进一步收缩企业盈利空间。在国企与民企混合竞争领域,“新常态”下,这些行业内民企、国企的运行有什么不同很令人关注。在信息服务业,2011-2014年期间,行业整体盈利增速呈下滑态势。2013年之前,民企和国企增速变化方向一致,民企略好于国企。随着外部经济疲弱加剧,民企率先反应,盈利增长下滑更明显和更持续。比较而言,国企的反应则相对迟缓。2013年下半年以后,民企、国企盈利增速趋于一致,出现盈利同步下滑且逐步加快的态势。在制造业,2011-2014年期间,全行业盈利增速多数时间在负值区间波动。2014年以来行业盈利增长逐步回升至正增长区间。该行业内,民企与国企的运行轨迹有较大不同。2011年以后,民企从之前较高的盈利增长区间逐步下滑,进入负增长区间并短暂停留,2014年盈利重新返回正增长区间。2011年之后,国企盈利增长较长时间保持低迷状态,一度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14年局面有所改观,只是这种态势的持续性尚待观察。由此可见,在上述行业内,民企、国企的运行轨迹不同。

三、旧格局如何适应“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