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歌曲范文
时间:2023-03-21 03: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唐诗歌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二度创作 创新突破
随着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学习音乐(包括器乐、声乐)的孩子越来越多,各类教音乐的培训班和音乐老师越来越多,这也促使老师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学习音乐各类别的孩子们中,学习声乐的又是比例最大的。几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老师都会要求以歌唱的形式检验其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因为各个老师教学方法与水平的参差不齐,许多年级不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技巧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音乐内涵。课堂教学主要是歌曲的学习与各类音乐的欣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认知是现在音乐老师最重要的工作。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模仿,也不是简单接受,更不能迷信经典;应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型人才。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容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出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老师不能在音乐教育中采取一味灌输的方法,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该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要能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是推动学生自己想问题的较好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实现歌曲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二度创作呢?
一、二度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写成音乐作品,这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度创作”,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奏者(演唱者)体现,表演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简单地说,“二度创作”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与这个再创作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是只会模仿和接受,而应该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仅仅满足于学会唱歌曲,还会对歌曲从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这种学习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创造音乐美的空间。我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在此,就教学中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二、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如不及时利用这种资源,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享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兴趣,那教师无疑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直接责任者。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用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表演能力,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表演,因为他们觉得歌曲中强弱起伏的感觉固然可以用声音表现,但是如果加上身体动作的表演,哪怕只是极简单的手的高低起落,只要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高度的评价。不规定他们的表演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给他们的表现打最高分和最低分,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是极有益的。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对音乐的创造,重要的是他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只要学生在这一课上能投入音乐作品中,就应该算是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稚嫩的声音、并不娴熟的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也能让教师体会他们来自内心的感动。
给歌曲加一点伴唱也能大大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丰满、更有纵向的空间感。如《小白菜》的教学,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哼鸣“m”或“wu”伴唱,全体学生合作营造出的气氛会让学生自己在这种气氛中体会作者的感动,也会让老师感动不已。学生明显非常投入,而且相当动情,不用教师再多说一句话,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则会经常用到,甚至用得相当有创意。
三、不单纯模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演义相同的作品体会不同的感受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学生们会觉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会,教学的任务则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要从提高审美认知的高度鼓励学生,争取每唱一遍都要比上一遍更美。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让学生分组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相同的作品,让他们自己选择最美的一组,这同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作冲动,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认知,是一举两得的事。当然,也要有勇气接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观点,并且鼓励那些观点与众不同的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勇敢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于鼓励创新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用“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句名言鼓励学生。
四、把个人的个性和对歌曲的理解加入歌唱中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模仿的机器,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学得像的、不走样的就是最好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体验音乐美的过程中,因为音乐的模糊性,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启发学生尝试改变歌曲速度,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铃儿响叮当》,有的学生喜欢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快一些表现出主人公队新年到来的急切心情;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则更能体现作者对雪中游戏与雪景的欣赏。这时可以放一首新歌《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给学生听,那歌曲甚至被加入了华尔兹与摇滚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体会每一种变化对歌曲表现的变化,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的创新精神。对于每一种新的表现与感受,教师不要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事实说话。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蕴含的感情,达到歌曲教学的目的。允许学生对歌曲进行处理、用自己的美的声音诠释歌曲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五、大胆地对歌曲进行合理的改造,不迷信经典,敢于进行二度创作。
民歌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民歌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演变中不断地有所更新,有的民歌甚至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它的记谱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般课本上选用的版本会尽可能简洁,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大胆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呈现别具一格的风格。让学生理解学习民歌其实也是在学习民族文化,这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当学生能够熟练地哼唱出歌曲旋律后,根据民间的演唱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演唱蒙族民歌的其他版本,并且简单讲解蒙族民歌的发展与历史,会大大加强学生对这首歌的认识,改变学习态度,甚至对蒙族民歌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这时给学生播放几首蒙族民歌,让学生找出蒙族民歌的共性与区别,这样已经把一首民歌变成了了解一个民族的桥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按照蒙族民歌的共性给歌曲加上几个波音,并让学生听辨哪一种唱法更好听、更富有民歌的风格,甚至用这种了解到的风格再演唱其他蒙族歌曲,学生们会觉得非常有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还能够触类旁通地在歌曲的其他几句上也加上适当的装饰音,体会改变的乐趣。对歌曲的改造非但没有破坏歌曲原有的感觉,唱起来反而更是韵味浓郁,颇具风格。
篇2
施拉姆在评价大众传媒时说道:“现代的大众传媒除了它们扩散信息的距离和速度不同外,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确实,在对唐诗的传播渠道进行思考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吃惊地发现,唐诗的传播渠道是如此的多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马承五副教授在《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一文中分析了文字在传播中的突出地位。他认为题写是唐诗传播的主要形态,发挥了显著的传播效应;对题写诗的评判,反映了唐人传播意识的成熟及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传抄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长久性,是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行卷”对唐诗传播产生r驱动力:在此,笔者不再赘述这几种传播的渠道。那么,唐诗还有哪些传播途径呢?唐诗就象是“随风潜人夜”的春雨,悄无声息地融人唐朝整个文化氛围中,并巧借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道教、佛教、儒术、唐传奇等种种渠道予以传播,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而这些传播渠道不但是信息的输送器,而且是信息的增殖器,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体现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使音乐、舞蹈、书法等等的艺术门类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如果说先秦时代曾经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唐代便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书法,无一不在向顶峰发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舞着生活,这必然带来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丰富了人们想象的飞翔。
唐诗借音乐传播
唐代音乐是继隋代音乐的变革而发展起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燕乐继雅乐、清乐而兴,成为唐代音乐的主体。开元、天宝之际,嗜好音乐蔚然成风唐玄宗精通音乐,他整顿皇家音乐机构,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音乐机构,促进了唐音乐的发展。
唐诗借音乐传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人的诗集中,有不少《宫词》作品以及宫廷宴乐的歌词,多能人乐演唱。如《王昭君》就是诗人们常常写新词的题目.而且,唐代大部分绝句可以和着曲调歌唱,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义称《渭城曲》、《阳关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能人歌演唱明人谢榛说:“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3”_F_维曾借助音乐传播诗歌:他先以琵琶曲《郁轮抱》令公主高兴,又借机献上诗作,公主读后,大为赞赏F.维及第后,曾做过管理音乐的官一太乐丞其次,唐代的诗歌中,有很多描摹咅乐的诗歌,这些诗歌也随着音乐的传播而传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杨巨源《雪中听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都是与音乐有关的诗篇。
第三,唐代诗人与乐工、歌者关系密切。在唐人的娱乐中,常常有歌舞演出,饮酒赏乐、听歌妓唱歌、抚琴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观后还要以诗歌来发表观后感。他们与歌妓、乐人的交往常常产生情谊,诗歌也记录了这份情感。元稹的“数十诗”曾由余杭一位善弹箜篌的歌女商玲嫌演唱便是一例。唐薛用弱《集异记>中记载了王昌龄、王之焕、高适同饮旗亭听唱打赌的故事,反映了唐诗借音乐传播的普及程度。(渭城曲》是文人士大夫聚宴时经常出演的曲目,唐人的诗中经常出现描绘听唱《阳关曲》的场面和感受,《渭城曲>在唐代几乎家喻户晓。
以下,以“唐乐府”绝句为典型,分析唐诗借音乐传播对唐诗音乐性的影响。
绝句与音乐关系密切。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写道唐诗在这时候所以发达与音乐实有拆不开的关系。”王士祯以宋洪迈《唐诗万首绝句》为本,另撰了一部《唐人万首绝句选》谓绝句为有唐三百年之乐府。我们读孟起《本事诗》中玄宗听唱李侨“山川满目泪沾衣”的故事,《集异记》旗亭画壁的故事,《松窗录》明皇坐沉香亭召李白作清平调命李龟年歌,而自吹玉笛倚其声的故事,及天宝乱后李龟年在湘中唱王维红豆生南国,秋风明月苦相思的故事,不能不信此说。后来的词还有绝句的痕迹,如瑞鹧鸪小秦王皆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唐初歌词多是五七言诗,初无长短句”,王灼《碧鸡漫志》“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林庚先生认为/建安以来诗曾经一度离开了歌的传统,这时(唐代)便又重新接近起来。若是对照賦是‘不歌而诵’的,那么賦的衰亡,岂不也正是歌的复兴的又一佐证吗?万首绝句的涌现因此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
唐人歌唱的诗以绝句为主。绝句乃是最易于歌唱的。绝句来源于民歌,南北朝民歌中早已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四句的诗体,但是诗人中却很少这类的写作,直到盛唐诗歌的到来,绝句才一跃而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誉满诗坛,正因为这首诗实际上乃是由九首绝句体接连而成的,所以特别新鲜活泼。《春江花月夜》属于南朝“吴声歌曲”,张若虚这首诗因此每四句便换一次韵,全诗—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旋律不断地涌现;从月出到月落,若断若续的组成一个抒情的长篇。而四句与四句之间,由于不断地换韵,就更自然地流露出它的跳跃性。跳跃性乃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只是有时隐约有时明显而巳。跳跃性的充沛自如,乃是一种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表现,也是作品抒情性的丰富涌现。林庚先生认为“七古与绝句的形式如果统一起来看,那就是一个‘歌’的传统(即一般所称为的乐府),七古原就是隋唐以来风行的新歌行,绝句更是唐人随处都在口头歌唱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尽管不断的加工提高,却并不离开‘歌’的道路,它始终与歌是息息相通的,这正是中国诗歌优秀的特色。“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中的新生事物。绝句虽然短小’却是最富生命力的’它是最接近于歌的,最有别于散文的,最‘天然去雕饰’的。它的登上诗坛,意味着诗歌语言的完全成熟而归真返朴,是唐诗中最鲜明的一颗明珠,最突出的一个标志。
音乐与诗歌抒情性是有密切关系的。《关雎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正义》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其功也D”说明了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钱钟书先生说声音出于人心之至真,人于人心之至深,直捷而不迂,亲切而无介”③说明了音乐传情达意的独特之处。
《乐府杂录》中曾说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居诸乐之上。”凝练的唐诗、优美的曲调、加上歌女的美妙演唱,岂能不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李龟年是唐玄宗时著名的歌唱家,李龟年所唱之曲很多都是王维的诗,例如《渭城曲》、《伊州歌》,当时的王公贵族,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所以,《伊州歌》几乎失名,而传为<李龟年所歌》。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以卖唱度晚年,所唱的曲目不外是王维的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杜甫面对落难的故人,写下了辛酸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诗融入了歌者的生活,歌者也成为唐诗的传播者。总之,通过音乐传播诗歌有很多益处。它不但扩大了诗歌的受众,而且这种口唱心传的文学促进了语言风格和审美理论的发展。此外,它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唐代借舞蹈传播
唐代的舞蹈高度发达,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宫廷中,善舞者不乏其人。如贵妃杨玉环通音律、善歌舞,尤精于《霓裳衣舞》和《胡旋舞》,白居易在《胡旋女》中写到“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据白居易在序中说,胡旋舞是从西域的一个小国传来的。武则天曾“自制神宫乐,用舞者九百人”。在文人士大夫生活中,歌舞更是重要内容,既有交际性的舞蹈,(唐人称打令),又有自娱性舞蹈,而这种舞蹈常与酒、诗联系在一起。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白居易《与诸客空腹饮》“醉后歌尤易,狂来舞不难”,李白“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玉壶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等诗句。当然,还有观赏性的舞蹈,唐代盛行夜宴,亲朋相聚,秉烛观舞,常常通宵达旦。如宋之问《广州朱长史座观妓》:“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孟浩然《宴崔明府宅夜观妓》:‘画堂观妙妓,长夜正留宾。’崔备《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郎中》尘随歌扇起,雪逐舞衣回。”等诗句。杜甫的名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风也宛如雄武健美的舞蹈,表现出相似的矫捷奔放的气势。在唐代,诗人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乐舞诗,白居易、薛能等诗人还亲自创制或改编舞蹈,白居易甚至参_教习舞蹈。他在《霓裳羽衣歌》中说:“若求国色始翻转,但恐人间废此舞。
篇3
一、要了解相关音韵知识,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对仗、节拍
所谓“平仄”,就是现代四声再分为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声两大类。在古代也分为两大类,但平的一类指平声, 仄的一类包括上、去、入三声。古平声到今天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入声字分别变成普通话里的四声。于是, 今天用普通话念唐诗宋词觉得有的地方平仄不调。如果我们懂一点古平仄的区别, 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唐诗格律中用合乎语感的平仄交替和粘连方式所造成的回环美错综美。
押韵,这是用回环往复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今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包括平仄不同)的,可以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末字按今读四声明显不协调,这个字古音本来是平声。
用什么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也有影响。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达昂扬豪迈之情。开口度小,则和凄婉感伤之情吻合。平声韵符合慷慨之音,仄声韵易于表达抑郁之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不仅选用细微而且短促的入声韵,开头的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多属于开口度较小的齿音念起来就有轻细凄清的况味。
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绝句对仗未有必然的要求。对仗使句式整齐匀称、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和谐、富有音乐之美。节拍是音节的停顿,一般两字一节,转换处为一字。一般五言就是二三或者二二一!七言的多数是二二三或者四三。
传统的吟诵,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现代阅读,划分节拍要照顾词义的完整,不能拘泥不变。另外,拟声词,双声叠韵,叠字,反复修辞,重章叠句,长短交错句式等都对诗词的音韵产生影响。诗经当中有大量的例子。坎坎伐檀,鸟鸣喈喈,关关雎鸠,草虫,青青子衿,盈盈秋水,脉脉含情,淡淡远山,长路浩浩,不赘述。
二、加强吟咏讽诵的教学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怎么读,可以借鉴朱熹的见解。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教学中当然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鼓励诵读,朗诵比赛,朗读小组,学生范读,自由方言讽诵,诗词歌曲演唱等等,让学生明白,诵读是诗歌的第一要求,音韵是诗歌的第一特征,不读,无以披文,不读,无以入情。让诵读成为学习诗歌把握诗歌的本能方法。
三、诵读要与理解揣摩相结合。
不能只陶醉于音韵之美,而忘记了内容的把握,情感的领悟,意境的联想体味。诗歌,其含义不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声调、韵律、节奏、曲调等等声音的形式来表达的。形式本来是为内容服务的,虽然形式自有它的独立价值。
篇4
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极品”,说它们“字字珠玑”,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
篇5
关键词:古诗教学 初中语文 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三、再现图画
篇6
关键词:古诗教学 初中语文 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
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篇7
【教学过程】
音乐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支歌,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大屏幕上的画面。(画面内容为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活动剪影)
语文教师: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分别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语文教师:小朋友们在庆祝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他们此时的心情怎样呢?(师相机板书课题)
语文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快乐的节日,自己读课文,从第一小节的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快乐?(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抓住学生的发言“我们像春天一样……”出示两幅春景图)
语文教师:你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为什么把小朋友比作春天呢?(学生回答)
语文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把春意带到老师和小朋友身边来?(学生兴致勃勃、很投入地读起来)
语文教师:在这快乐的日子,我们尽情地――(引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音乐教师:快乐的小精灵已经来到我们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来,跟着老师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教唱第一和第四小节,学生欢快地跟着唱起来)
语文教师:在这快乐的节日里,都有谁向我们表示祝贺呢?如果你是他们,你会对小朋友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我是 ,我想说: 。
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再进行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语文教师:花儿、小鸟、白杨向我们祝贺,我们怎能不尽情地……(再次引读第四小节)
师引读第三小节第一句话,再指名读第二句话。
语文教师:第二句话把“我们”比作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用法一样?你也能说出这样的句子吗?
出示句式: 像 一样, 。
语文教师:在亲爱的祖国的怀抱中健康成长,我们怎能不尽情地――(又一次引读第四小节)
音乐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藏在你们抽屉里的打击乐器,跟着老师一起学唱第二、三小节。(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旋律中尽情地唱呀、跳呀!)
语文、音乐教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在歌声中学习了新知识,快乐吗?让我们一同和着美妙的音乐唱响这支快乐的歌,将快乐传递给所有的人。
【评析】
一、诗乐同源,资源互享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清新欢快的儿童诗歌,同时又是一首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为了追求纯净的诗意美,光是对学生讲解诗文意义并不大,效果也不佳,这样只能将意境完美的诗体肢解得支离破碎而已。常言说“诗画同源”,其实我认为“诗乐亦同源”,但见唐诗宋词绝大部分可以和乐吟唱。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唐诗宋词这两颗明珠熠熠生辉,也正是它们的光辉惠及子孙后代,何不将这首诗歌和着音乐在课堂上唱一唱呢?上面的案例证明,在语文和音乐教师共同驾驭的课堂上,把语文和音乐有机整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实现了两门学科的双赢。这样,借助音乐来阅读并欣赏诗歌,借助诗境来渲染音乐学唱歌,不就让有限的资源无限互享了吗?
二、以唱代讲,升华情感
纵观整个课堂,音乐教师一共进行了三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是在课始,音乐教师让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看孩子们欢度节日的诸多画面。欢快跳跃的音乐,振奋人心的画面,还有音乐教师那甜美圆润的歌喉,节日的气氛一下子就拥满了整间教室,笑容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小脸。情由境生,音乐教师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更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快乐的基调。第二次是在语文教师教完诗歌的第一小节之后,音乐教师教唱了课文的第一和第四小节。快乐的音乐再一次响起,音乐教师一边弹奏钢琴,一边教唱,对于刚刚赏析了文本之后的学生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第三次是在语文教师教完诗歌的第二、三小节之后,音乐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课前藏在他们抽屉里的打击乐器,一边敲击打击乐器,一边将整首歌连起来唱一遍。这是整节课的部分,师生联手将快乐进行到底。由于学生是在对诗文赏读之后的歌唱,所以歌声显得更加韵律有致,此时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了浓浓的快乐里了,达到了这首诗歌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和诗歌里的孩子一样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此时歌声所传递的幸福与快乐是无法用朗读来替代的。
三、学科整合,未来趋势
目前,生源逐渐减少,很多村小已撤并或面临撤并,那么,面对相对比较充足的师资,我们一方面可以实施小班化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将师资有效地结合,共同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让每位教师的的专业特长发挥到极致,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再则,新课程理念提出“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总的来讲,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越的教学资源,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新颖而又大胆的尝试吧。
篇8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兴趣;情感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选入的古诗词年代久远,有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着一道鸿沟。要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1.通过诵读激发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基本上都可以配乐吟唱。要读出古诗词的音韵美,必须注重朗读技巧,将诵读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开始可以听录音或者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学生自主讨论,对难以理解的教师给以点拨,弄清楚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出诗词节拍,然后让学生按节奏朗读,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味。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歌曲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可以配乐而唱,一些歌曲中也采用有名的古诗词为词,如王菲的《天上人间》,配上现代音乐,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我们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听听这些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就背下了这些诗词,并乐在其中。
3.通过观摩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是古人有感而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带学生浏览刻有古诗词名句的景点,让学生仔细观摩并评论诗词。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激发兴趣。中职生喜欢参与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多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制作成幻灯片,并自行配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音乐伴奏,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即是说读诗时要尽量还原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这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情感的重要性。
1.通过爱国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国诗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其誓死报国的精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其壮志未酬的情怀……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在诵读这样的诗篇中感受古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也易于接受,这些感人至深的诗作也会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通过表现亲情的诗歌体验情感。亲情是人世间最稳定的感情,是人间的至情。古诗中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句,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平实的语言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不仅能感染学生情感,还能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3.通过表现友情的诗歌体验情感。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是弥足珍贵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福与不忍分离的心情。诵读这样的诗篇,学生能感受到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4.通过歌颂爱情的诗歌体验情感。爱情是古诗词中的永恒主题,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情诗。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这都是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是人间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读起来淋漓尽致并深受感染。
5.通过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反映人民疾苦,关心百姓命运的诗篇,如白居易的《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姜夔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诵读这样的诗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体验古人的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激发兴趣,体验情感是比较注重的方法,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学习,在体验情感中达到情感共鸣,从而领悟古诗词意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有效策略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其语言、内容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生活内容有较大的距离,加之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可是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让它淹没在浮躁的尘世、横流的物欲中呢?新课标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诗歌鉴赏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高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艺术、合理地引导学生走好高中诗歌鉴赏之路。
一、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又如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有利于导入课堂学诗氛围;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歌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篇10
大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程式化地去教,造成了古典诗歌艺术价值的贬值。其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大学生觉得古典诗歌意境不明晰,古诗词艰涩难懂,理解困难。第二,现代人们的性格浮躁,缺少深沉的品味和审美,而古典诗歌需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领悟而后内化为思想。显然,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古典诗歌的成长和发展。第三,我们学习的目的往往急功近利,缺乏人文知识的累积。综上所述,多方面的不足与缺失,造成了在大学语文中古典诗歌不被重视,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兴趣淡薄。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大学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的精髓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大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学习古典诗歌是为了发展美、感受美、鉴赏美,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风花雪月、人情世故,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但很多大学生无法了解学习古典诗歌的真正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也只能把学习古典诗歌当作苦差事,无奈地去做。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有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在精神美与文化美的层面上去教,将古典诗歌的教学提升一个品位层次。
(一)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习主体———学生,应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前,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预习、准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这个活动可分组进行,以小组模式去搜集,人人参与,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其在搜集过程中加深印象。把这些搜集的资料整理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当学到同一个诗人或同类型诗歌时,有助于比较学习,还可以随时复习。在课上,教师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乐意去学。在讲解时,可运用多媒体,包括相关歌曲或图片。比如,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作导入,讲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放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境界之美。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玩诗歌接龙游戏等等。课后要巩固复习,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学以致用、大胆创新。鼓励学生以诗歌形式写日记或周记,然后评比优秀作品,贴于教室,以此互相学习和激励。
(二)讲解过程中学习诗歌文化
古典诗歌文化博大精深,它具有独特的体裁样式,非凡的文字内涵,含蓄的情感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还要熟悉诗人的不同风格。既要学习诗歌的文字内涵,又要体味诗人的情感流露。此外,还要领悟诗歌的奇妙构思、夸张想象、优美诗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等。
1.结合写作背景,反复吟诵。作为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在讲解古典诗歌时,首先要解说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或分组回答,运用他们收集的资料,教师予以点拨、补充和总结。古典诗歌需要反复吟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朗读教学中,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根据所含不同情感而选择不同的音调,用心去感受。如用愉悦、轻快的语调去读《钱塘湖春行》,感受西湖美景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要用感伤、低沉的语调,诗人吊古伤今,对人生苦难、生不逢时、理想破灭的愤懑之情一泻而出。
2.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还可以选定作品精讲,同类型或易理解的诗歌可略讲或交给学生自己交流学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锻炼学生。我国古典诗歌类型多样,但按内容主要分为:写景咏物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边塞诗、咏物怀古诗等。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需要教师详解。因为这首诗歧义多解,可以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最后点明多以“悼亡诗”“身世诗”为其主旨。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了解诗歌背景后,便可意会其为一首赠友送别诗,学生易理解。有些诗歌内容易理解,重点讲其艺术特色即可。比如柳永的《雨霖铃》,熟读后我们了解了这是一首离别诗,诉说了依依惜别的离愁别绪。但这首词,上阕为实景,写眼前的离别,下阕为虚景,写设想的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相生,而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还用了点染手法。“点”表意语,“染”表情语,第一句为“点”,第二句为“染”,先点后染,情意更浓。在学习古典诗歌过程中,较容易或相似的古诗词让学生分析,可培养其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所写四种景物很容易被找出,“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从字面也可以理解所写的北方荒漠的旷远荒凉之景。但深入思考一下“孤烟“”落日”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又说明了什么?“孤烟直”说明无风“,落日圆”更衬托了大漠的孤寂与荒凉。学生深入学习,也不难解。
3.比较中彰显诗歌多样文化。古典诗歌类型种类繁多,风格迥然不同,意旨也丰富多彩。这与诗人所生活的历史时期、思想信仰、气质性格、生活实践等有重大联系。古典诗歌按主题划分主要有:忧国忧民、感怀身世、寄情山水、淡泊世俗、离愁别绪等等。
(1)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将同种题材或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讲解。比如,同样写愁,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使愁成了再生资源;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使愁细化;“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形象地描写了多愁,将其量化。
(2)可以把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拿出来对比学习。比如,苏轼属于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读出他的激昂澎湃,可谓豪放洒脱;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可见其柔情温婉;“一蓑烟雨任平生”又可体现其超然物外的旷达虚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苏轼在现存诗词中,多为婉约清丽的婉约词。
(3)还可将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而风格迥异的诗人放在一起比较。李清照、岳飞、辛弃疾都生活在金兵入侵的时期,都激愤难平,愁绪万分,但词作风格却不同。李清照感情温婉;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感情一泻而出;辛弃疾的《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将激愤回荡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