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范文

时间:2023-03-25 14: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分类

篇1

关键词:唐代;诗歌;诗人;商业;广告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以其包容的政治姿态、繁荣的经济开创了中国鼎盛朝代的新气象。基于唐代经济的空前发展,为人文艺术的迅速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在诗、书、画等各领域涌现了大批名家。尤其是唐诗名家开创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吸引了当时以及后来众多的敬仰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但纵观这些理论研究,笔者发现,前人对唐诗的研究视角多聚焦于诗歌的美学、文学及政治层面,而较少有学者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尤其从艺术设计的层面来深入研究唐代诗歌的广告现象。本文即创新的从此角度出发,对唐诗①中存在的大量广告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唐诗的研究以及现代广告的创新设计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唐代诗歌中广告现象盛行的背景研究

1.唐代政治思想的开放性及经济的繁荣为诗歌广告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唐代的统治者在国家政治大统一、经济繁荣的全新气象下,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政治姿态吸引和接收着当时世界各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开放、多种思想文化并存的国际政治文化局面。这种多元文化并存、政治思想的自由开放必然会为当时文人艺术家创新意识的发展及自由创作提供必要契机;兼之商业经济的快速繁荣也为诗歌广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唐代士商关系的改变和重组为诗歌广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随着重农轻商观念的逐渐瓦解,唐代商人这一群体逐渐发展壮大,唐诗中关注商人的作品也日渐增多。唐代是士商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尤其在中唐以后,出现了大量描写商人的诗作,商人已从前代文学中的“龙套”,一跃而成为唐代文学中的“配角”,个别时候还成了“主角”。②充分表明商人这一社会群体已真正进入诗人视野,开始成为诗人关注和描绘的对象之一。其次,唐代诗人商业意识逐步加强,在诗人关注商人这一群体的过程中,也慢慢受到商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商人不知不觉成为诗人的日常行为参照系,激发了诗人的商业潜能,诗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广告意识、交换意识,出现不少巧妙的商业行为。诗人在商人行为的参照和启发下,不断向商业靠拢。③诗人的商业意识集中体现在诗歌中广告意识的加强以及诗人自我推销广告意识的增加。如出现了具有典型广告促销特点的诗作,唐代不少诗人还善于利用各种巧妙的商业手段来推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3.唐代商业广告形式的多样性为诗歌广告的发展开辟了创新的土壤。唐代长安商品市场体系迅速发育,由最早的坊市制发展到各种新兴的集市,大量商铺应运而生,各行业商业竞争日渐激烈。商家们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竞相采取各种丰富的、独特的商业广告及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进而促进消费者购买。唐代的市场上出现了诸如楹联广告、旗帜广告、铭文广告、商标广告、叫卖广告、器皿广告、人员促销(当垆女子、酒妓)、免费品尝等众多的广告形式和促销手段及行为,这些丰富多彩的广告宣传形式和促销手段为诗歌广告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创新的土壤。

二、唐代诗歌广告的分类研究

唐代诗人们身处大唐盛世,个性独立、勇于创新,分别从不同层面向社会大众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造了内容丰富的诗歌广告文化。1.人物广告诗人物广告诗的描写对象上有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这些诗歌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虽然这些诗歌大多通过言此人物而表它意,但其中有些诗作对所描绘的人物进行了巧妙的广告宣传,于无形中提高了所描绘对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些诗作甚至达到了很好的广告推销目的。杜甫诗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将一位画艺超群的画马大师全方位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有一段具有典型自我推销的介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唐代还有两个群体备受诗人关注,一是商人,另一群体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刘禹锡《贾客词》、张籍《贾客乐》、姚合《庄居野行》、元稹《估客乐》、高僧拾得《银星钉秤衡》,李白、杜甫、白居易、杨凌、刘言史等诗人的诗作都对商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做了全面的广告宣传和报道。崔涯描绘的诗作是人物广告诗的代表之一,《云溪友议》记载,诗人崔涯:“每题一诗于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措。”④崔涯为李端端所作的《嘲李端端》是一首具有典型推销目的的广告诗,仅仅一首短诗使李端端的生意由门前寂静可罗雀戏剧性地转变为车水马龙,可见崔涯诗的广告效果是非常不错的。2.山水广告诗唐代有大量山水名诗,是诗人对山水、城市的真实写照,不仅抒发个人情感、展示独特风貌,且已成为该地著名城市文化名片及设计巧妙的广告佳作,流传至今。江西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留下了四千多首脍炙人口的篇章,尤以唐代诗作为最。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创作了十四首关于庐山的名作,《望庐山瀑布》是其中之冠,通过夸张、新奇的艺术手法将庐山丰富多彩、雄伟瑰丽的形象推广到世人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庐山另一处名胜———花径;唐代其他著名诗人如元稹、孟浩然、张九龄、徐凝、张继、孙鲂等也寄情于景,对庐山进行了三维一体的艺术刻画。正是有了这些具有强烈广告推销特点的诗作流传至今,庐山才能成功打造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山之一。其他诸如苏州、黄鹤楼、岳阳楼、鄱阳湖、三峡等著名山水、城市都有不少诗人们的诗词,这些诗篇无一不成为该地最好的广告名片,更为这些地方誉满天下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推介作用,并成为老幼皆知的经典佳作而经久流传。3.物品广告诗(1)酒旗。唐代酒楼众多,商家为了招揽生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不同的招牌来吸引消费者,尤以悬挂在醒目之处的带有不同商家特色的酒旗为最。因此,酒旗广告在唐代非常盛行,在唐诗中也有大量记载酒旗的诗作。如白居易《杭州望春》《杨柳枝词八首》(之四)、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酒旗》中描绘的是“青旗”;韦应物的《酒肆行》写了“银题彩帜”;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江南春》以及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酒旗》则刻画了酒旗作用和传播的内容。其他诗人如李商隐、刘禹锡、陆龟蒙、李绅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对酒旗的描述,酒旗诗作是深度呈现当时唐代商业经济及社会习俗的广告诗作。(2)酒。酒不离诗在唐代成为文人骚客们创作时常见之景。李白研究专家葛景春教授曾发表文章“李白与唐代酒文化”。文中指出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饮酒诗多达百分之三十几,白居易的饮酒诗也在三分之一以上。⑤这一统计说明酒在唐诗中的重要性,有些饮酒诗甚至已成为该品牌酒畅销千年的广告佳作。王翰《凉州词》中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赋予了葡萄美酒豪气冲天的壮美画面,犹如美国著名品牌万宝路所塑造的豪气牛仔、壮丽风光的经典场景;李白《客中行》前两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对兰陵美酒色、香、味、质地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米春因杜甫《拨闷(一作赠严二别驾)》诗中“闻道云安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而扬名四海;新丰酒因王维的《少年行四首》畅销;梨花春也由白居易一诗《杭州春望》而声名远扬。杜牧的《清明》由于杏花村地址的不确定性,让众多城市加入了杏花村酒冠名权的争夺大战,由此可见著名诗人创作的酒广告诗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商业价值。(3)瓷器。由于唐朝制瓷技术的提高,无论瓷器的品种还是造型式样等都有了质的飞越,全国各地瓷窑兴起,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与瓷器有关的诗作也日渐增多。如陆龟蒙《秘色越器》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成为越窑瓷器最佳代言广告;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用简洁、精炼的诗句推销了四川大邑白瓷。萧湘先生在《试论唐代瓷器上的广告文化》一文中介绍了众多瓷器广告,其中代表作即为一件长沙窑青釉诗词壶,上撰刻一首五言广告诗“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⑥这是一首推销瓷器、刺激消费者购买且具有强烈广告特点的广告诗。4.商家广告诗唐诗中有不少关于商家的广告诗,大多描绘了商家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特点。如王绩《题酒店壁》“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过酒家五首》之一“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之五“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是两首典型的酒肆题壁诗。唐代酒肆为了招揽生意,开始有意识地考虑到名人效应以及消费者推崇名人的从众心理,于店内专门设置一些刷白的墙壁或诗板供诗人在饮酒作乐诗兴大发时题诗。这些酒家题壁诗大多是诗人们即兴创作,有些具有明显的主观广告意识,有些虽没有,但仍有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众多著名诗人题诗于店内,名人效应无形中成为商家最有力的广告宣传,给商家带来高利益。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元稹《雪后宿同轨店,上法护寺钟楼望月》、罗隐《江边有寄》等诗都有对商家的艺术宣传。

三、唐代诗歌广告的特点研究

篇2

普通介绍信一般不带存根,正中写 "介绍信"。内容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门期,并注上有效日期,介绍信《介绍信格式写法及范文》。

专用介绍信共有两联,一联是存根,另一联是介绍信的本文。两联正中有间缝,同时编有号码。

介绍信分类

介绍信一般有书信式和填表式两种。

篇3

本科合格要求为三门科目总成绩不低于180分,且其中两门科目各不低于60分。

高职(专科)合格要求为三门科目总成绩不低于120分。

高职单考单招合格要求为三门科目总成绩不低于120分。

篇4

【关键词】应用高等数学 差异性 分层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5-02

一、改革背景

1.学生数学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以我校高职专业学生为例,现有普高毕业生、“三校生”、“3+2”五年制学生、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等不同生源,学生由于各自的个性差异、学习行为习惯、非智力因素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高等数学的目标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应用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齐步走”式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需要,探索一种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差异化教学方法成为各职业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专业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存在差异性。

目前,高职教育从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都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所以各高职院校都在探求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应用高等数学作为文化基础课,是学好其它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对文化修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数学的首要任务是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而各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差别,为此,我们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寻求基于教学对象专业差异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二、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1.改革的理念

应用高等数学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改革理念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的思路

分层分类教学核心思想是使每一层次、每一类别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分层分类教学后,教师更加明确自己上课的对象处于什么层次,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清楚,驾驭课堂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基础好的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加快了数学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在其他领域的迁移、有利于以后继续深造。基础差的学生学有所获、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了,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

三、改革的具体方案

1.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按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不同而进行的差异化教学。根据生源的不同,我校学生数学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三校生”和“3+2”五年制学生为第一层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较差;普高生源为第二层次,学习能力和习惯较好,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接收能力较强。在第一学期针对两个不同层次开设难易程度不同的应用高等数学必修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第二学期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为准备参加“专升本”升学考试的同学开设数学基础强化教学内容,为对数学应用感兴趣的同学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类教学模式

所谓分类教学,就是按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不同而进行的差异化教学。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内容和按专业不同需要的专业拓展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以专业中实际需要处理的问题为依据,以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目前,我校只针对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开设应用高等数学课程,由于理工类专业较多,经过调研,考虑到可操作性,我们实际把应用高等数学课程分为A、B、C三类。A类面向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专业群;B类面向除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外的其它理工类专业群;C类面向现代会计、现代商贸等经管类专业群。

3.分层分类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不同专业、类别人才培养方案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需求。

各高职院校教务部门都制定了符合各专业、各类别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掌握不同专业、类别人才培养方案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需求,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案例教学为主线,确定与各层次、各类别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形成差异化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

(2)摸清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或高考的失败者,对数学学习充满了痛苦感、挫败感和自卑感,但内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希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形成知识梯度,给予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学习与他能力相适应的数学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即为成功。

(3)创新分层分类课堂授课组织形式。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凭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要么呆坐着“观看”老师和部分同学的表演,要么干着与课程内容毫无相干的其他事情。因此,必须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情境,建立基于问题导向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根据数学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层级小组,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级的小组来回答,小组内部可以讨论。当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宜公布分组的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班级内都感觉到自己有能力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这种分组也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层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

(4)完成课程改革配套教学资源的整合。

首先,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应该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应用高等数学教材将面向学校的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此也应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形成“基础+专业+应用”的模块化设计,有利于不同层级和类别学生的选择,促进高职院校分层分类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其次,应完成练习、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由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布置既要避免“一刀切”式标准,又要避免学生“望业生畏”的畏难情绪,要让学生敢想、能想、敢做、能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克服学习数学知识的恐惧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练习和作业精炼化、多样化和层次化,提高数学作业的开放程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重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及其应用,增强练习、作业的有效性。

(5)形成分层分类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分数为准,作为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不光是分数可以完全体现的。因此,探索分层分类评价体系,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适合自身专业特点、能力水平的积极评价,在调动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整体上应建立“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数学实验”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分层分类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期末考试可以按不同层级和类别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公共基础部分内容,强调熟练掌握,可采用难易程度有别的闭卷考试为主,专业拓展部分内容,强调应用分析能力的培养,以讨论,小论文或口试为主;数学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综合性评价可以多角度对一名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考察,有利于鼓励学生热爱数学,做好平时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提升教师能力是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的有力保证

首先,应提高整体认识,面对学生数学能力差异化日趋严重的现实,应用高等数学课程必须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得到差异化的发展。其次,教师是整个课程的引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引”与“导”的能力,善于洞察学生个性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升自身的感召力。第三,教师应具备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避免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应加强教学反思,研究如何去适应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另外,分层分类教学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考验的是广大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只有兢兢业业,时刻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实施好分层分类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治业.高职数学分层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曹帅雷,张天孙.高职高等数学分层分类分专业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8.

篇5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主要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制约不力。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二)缺乏法人资格,阻碍自身发展。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职责。

(四)事业单位撤并难度大。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部分事业单位将面临着撤并,人员编制核销、核减和安置。对应该撤销或整合的事业单位,很少有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自己主动提出进行撤销整合,而是以上级部门批资金、上项目等为理由,要求保持现有事业单位,或者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反对撤销整合所属事业单位,加大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难度。

(五)改革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养老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转企改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二、思考与建议

(一)调整规范机构设置,搞好清理整合。根据县级事业单位不同的类型、性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按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清理整合。一是坚决撤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的职能萎缩甚至消失,已经无所作为;有的运转艰难,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有的依靠财政拨款养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名存实亡,长期无人员、无资产、不运作。对这此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其人员按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二是合理合并。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有的职能相近或交叉。对这类单位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予以合并。三是调整布局。对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应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布局,裁长补短,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通过清理整合,逐步界定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机构名称、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二)全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的有关分类标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清理规范后的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行政类事业单位,依法调整界定职能任务,整合精简机构编制,严格规范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举办单位主体的多元化。此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重点管好其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其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企转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三)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不得以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虽然得以全面推进,但其 他配套政策法规滞后,事业单位仍处于主管部门的附属地位,与市场接轨的“准入证”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进程。许多事业单位习惯于按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办事,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主动参与的少,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缺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

(四)彻底解决合力不强的问题。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三者虽然都主张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尽量控制或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则往往是站在事业发展,同时也站在维护本位利益的立场上尽量保留和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常常充当事业单位的代言人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协调者等角色。事业单位自身则希望通过改革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又能获得自。这三者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只有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决策,才能在事业单位改革形成合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改革必须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尤其不能象以往改革那样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因此,需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解决好改革前后新老退休人员待遇的平稳过渡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员身份转换以及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保障问题;四是要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认真研究以单位、行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员安置政策,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工作年限的职工,研究较为宽松的提前退休政策。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正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开展,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认为,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提。没有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作为前提,要搞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先讨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问题。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分类

我国当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第一,属性分类法。就是按照事业单位的行业属性进行分类,是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既不能够明确事业单位的特征也难以体现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规范的引导和管理。

第二,经费来源分类法。即按照经费来源标准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把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是目前我们在机构编制日常管理活动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有其合理性,但其缺陷在于忽视了事业单位公益性、福利性、经营性、服务性等职能上的差异,不能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不利于各类事业单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职能分类法。即按照职能标准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职能;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受政府委托承担特定行政职能的机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是指公共性不强或者不具有公共性特点的机构。

由于事业单位分类在我国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纷繁复杂,使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指导和管理难以进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急需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分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事业单位分类的标准。从本质上看,事业单位应该定位为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是其核心,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对其分类改革应根据它所履行的职能及服务的属性来划分。这样分类既能符合“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改革方向,也能适应了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其社会化,提高其对公众服务的水平,提高国家财政支出效率,促进公益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①所以第三种分类方法,即职能分类法比较可取,这种分类法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适应范围最广的一种分类法。

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初步尝试。2008年8月,中央编办印发《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确定在山西、浙江、广东、上海、重庆5个省市进行试点。该5省市在调研之后,依《意见》要求相继开展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试点工作。而在他们之前,我国其他省市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管理模式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北京市海淀区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依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大胆尝试剥离行业管理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事业单位的职责,集中精力履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探索由专门机构整合事业单位存量资源、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制度和模式,成立了政府特设机构――公共服务委员会,代表政府行使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

西安市在改革中,主要是将事业单位按行业和系统进行分类,对所涉及的一百多个事业单位进行了分类改革。对人员超编的事业单位进行精简,对公共服务功能已经萎缩的事业单位直接撤销,对职能有交叉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对条件已经成熟的事业单位,立即进行转制,最后建立起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又能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制度。

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过后,我国终于勾画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清晰脉络。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即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但对于保留的这一部分组织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仍没有形成清晰的共识。②

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首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涉及到了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在价值和利益上的分配,这就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从一开始就必然要面临更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把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事业单位制度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科学分类的原则,严格而细致地对事业单位做出类别界定。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改革重心也从人人受益过渡到对整体利益的保护上来了。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困难、阻力必然会越来越大,动力会显得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全社会改革的环境,营造一种全民改革的氛围,以改革的举措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益服务,构建我国和谐的公共服务体系。

最后,改革的实践过程,我们应该稳步推进、稳妥实施。改革过程绝对不能有“甩包袱”的思想,搞简单的“一刀切”。必须在勇敢改革前提下,做适当变通,对一些重点的有关改革前途的问题,作过渡性的处理,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达到改革的和谐协调、同步推进。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类改革的建议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将事业单位这个部门从总体上进行削减、分化,而应该着眼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把分类改革与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从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可知,事业单位应该是政府组织的,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生产部门,是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一种具体方式。所以更应把事业单位的改革放到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大框架下进行讨论。

关于公共服务,美国经济学家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在公共服务产业中出现了三方,即提供方,主要负责公共事物的规划、融资、安排生产、管理、监督的一方;生产方,是为适应提供方的要求,直接生产公共服务,并将服务按照数量和质量要求输送给用户的一方;受益方,就是直接受益的用户群体。”③依照这种理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是完全可以分开的,我们可以依需要对各种主体进行组合,完全扭转公共服务只能由政府公共部门亲自生产的错误观念,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实中主要是政府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其中政府部门是以强制税收为基础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非营利部门则是完全依赖自觉自愿,要靠利用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供应公共服务的生产方,既可以是政府直属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私人企业或者非营利性机构,还可以是这些组织的合作机构。④以上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结论,就是事业单位的存在事实上只是代表了一种公共服务生产的方式,即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又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要改变或者减少这种生产方式的存在,即在不减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政府直接组织生产的行为。

如果我们从全局来考虑公共服务体系,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当前较为现实的目标应该是,由政府来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让政府部门直接生产公共服务的方式逐渐减少,逐渐把生产公共服务的任务交给非营利部门和企业,从总体上构建政府部门、非营利部门、企业三种生产主体的多元竞争局面。从长远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政府完全退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行列,让企业成为主要的生产者,增强非营利部门的生产能力,对不同性质的生产主体进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在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类改革就变得水到渠成了,非营利部门、企业套用现成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回归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套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09YJC820023)

注释

①潘娟:《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研究――以通化市为例》,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②刘彦伟:“今日话题:事业单位改革改什么”,腾讯网评论频道,2011年4月11日,view.news.省略/zt2011/sydw/index.htm/2011-04-20。

篇7

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农民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截止2007年末,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9位,处倒数第3,排云南之后的是甘肃、贵州。这个结果有点出乎预料,云南虽然是比较落后的省份,但在传统印象中同样比较落后的、青海、宁夏、新疆、广西、海南竟排在了云南之前,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结果,原因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与人口基数有关,比如总人口才200多万,而云南总人口近4000万,一平均云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排在了后,笔者认为单靠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这就产生了想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综合实力进行深入比较分析的想法。如何对31个省市区进行农业综合实力分析,笔者想到了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思想

人们认识事物时往往先把被认识的对象进行分类,以便寻找其中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因而分类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科学。聚类分析是研究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分类的方法。我们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聚类分析就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另外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聚合为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这就是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聚类分析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很大。

根据分类对象不同,聚类分析可分为样品聚类和变量聚类。样品聚类在统计学中称为Q型聚类,就是对事件或观测量进行聚类;变量聚类在统计学中又称为R型聚类,就是对反映事物特点的变量(指标)进行聚类。 三、指标选择

如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综合实力进行聚类分析,关键是选择分类变量(指标),即以什么指标来反映31个省市区的农业综合实力,指标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通过大量研究分析,笔者筛选了以下几个主要观测指标来说明农业综合实力。 1.农业增加值。该指标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经济成果,用来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实力。 2.农村城镇化率。该指标反映农村城镇化水平高低,同时也反映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用来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实力。 3.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反映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是反映一个地方农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用来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实力。 4.农业从业人员数。该指标反映农业从业人员数,用来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水平。 5.财政支农资金。该指标反映财政对农业投入和扶持情况,用来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实力。 四、数据资料

根据筛选的观测指标,本文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取了数据资料如下(注:资料全部来自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举了16个省市资料)。 五、数据分析

篇8

关键词:基本组合格式 语法功能 划分标准 词类

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原则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简称为《现代汉语》)主张采用综合性的、多元化的标准来划分词类,也就是说要考量词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词与词或者短语的组合能力、词的重叠形式、构词词缀、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较好地融合了现有的语法分类成就,利用较充分的语法划分标准将词分为若干类。这种根据多样化的标准划分词类的方法,会更准确地判定词的归类。但是多个不同的角度之间有时会存在一些矛盾,这样就会导致有的时候虽然整体看起来整个词类划分好像采用了多个标准,可实际上在某个角度上或某个层次上,某些词却仅仅是采用了其中的一两个标准。

本文主张划分词类时,在着重考虑词的基本语法功能的同时,也应辅助考虑词的语法组合格式。我们可以称它为“格式辅助说”。我们知道,汉语中的格式有很多,比如“名词+动词”,“动词+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名词”,“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等等。这样我们就组合可以说,凡是名词都可以加动词组成“名词+动词”或“动词+名词”的格式,那么,只要是不能进入这两个格式的就不可以称之为名词。另外,我们结合实词可以单说单用、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这一原则可以更为容易地判定词的归类。例如,区别词从形容词类中划分出来单列,其中就有语法组合格式的运用。我们知道,形容词最基本的语法功能就是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及做定语,那么相应地,它的基本格式就是“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而区别词却只有“区别词+名词”的格式,用来修饰名词,没有“名词+区别词”的格式,缺少谓词功能。故而,区别词不属于形容词一类,“格式辅助说”对词类划分也是行得通的。

依据“格式辅助说”,本文认为《现代汉语》有不严密之处,这本教材中的某些处理有待进一步商榷,从这一点上说,它还可以更加完善,比如部分“方位词”、“形式词”、“状态词”。出于以上考虑,我们试就《现代汉语》中词类划分中的某些问题加以研究。

二、词类划分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与名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名词在指称人和事物的同时也可以表示时地和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质和关系。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有:(1)做主语和宾语,例如:牛吃草。这是牛。与此相关,名词具有两种基本格式:“名词+动词”和“动词+名词”;(2)做定语或是带定语,也可以理解为名词大都可以直接受名词修饰。也就是说,名词的基本格式还有“形容词+名词”与“名词+名词”;(3)名词前一般能够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即符合“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现在就《现代汉语》中明确划分出的名词,我们找出一些有疑问的词来进一步加以研究。

方位词表示方向和位置,包括上、下、前、后、间、之前、里、之间、之南、以北、之上等等。《现代汉语》把它归为名词一类,是因为这些词中有一部分词具备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比如“上、下”这两个词,它们可以做主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再有“前、后”这两个词,可以做宾语:“虎在前,狼在后。”且它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我们没有说“上上”的习惯。

但是,其中有一些词,比如“间、之间、以北、之南、之上”等,它们不能单独做主语或宾语,既不能构成“名+动”或“动+名”的格式,也不能单独做定语或是受名词修饰,构成“形容词+名词”或“名词+名词”的格式,还不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修饰,进入“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这些词经常用于别的词或词组后面,同前边的词或词组组成方位词组,这样才好表示空间位置,如:“两山间有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内蒙古高原是在黄河以北”、“橘子生长在淮河之南”,同时,实词都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而“间、之间、以北”这些词并不能单独充当任何一种句法成分,并带有一定的虚词性,它们与实词明显相悖。所以,这部分方位词不应该属于名词一类,而应该把它单列出来。

(二)与动词有关的问题

动词在语法功能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也就是说,动词有这样两个基本格式:“动词+名词”和“名词+动词”;(2)动词一般能跟否定词“不”,符合“不+动词”的格式;(3)大多动词不能跟程度副词相结合;(4)多数动词可以加“着、了、过”等表示某种动态,用语法格式来表示就是“动词+着”、“动词+了”及“动词+过”;(5)有些动词可重叠表示短暂、轻微。现在,就书中所明确谈到的动词,我们找出一些有疑问的词来加以探讨。

前面我们提到,动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即是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具有“动+名”或“名+动”的基本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予以、加以”归入动词一类。可是“予以、加以”后不能加名词,也没有办法做名词的谓语,我们能说“你给与我们的食物都吃完了”而不能说“你予以我们的食物都吃完了”。我们对于这类词,习惯的反而是它们常常加动词作宾语,如“感谢红十字会对我们予以帮助”或是“国家科学院要对此事件加以研究”。这说明这些形式词的宾语只有动词和动词性词语,没有名词和名词性词语,并且在它们之后一般不再带其他宾语。同时,动词都可以在其后加“着、了、过”表示动态,组合为“动词+着”、“动词+了”及“动词+过”的格式,可是“予以、加以”等词却不能这样;此外,由于书面色彩的习惯与音节上的原因,从意义上讲,“予以”、“加以”的意义基本相同,常与前面的单音节成分“现、不、未、严”合而为一,如:“现予”、“不予”、“未加”、“严加”等等,然后再加其他动词一起做宾语,如:“现予公布、不予支持、未加说明、严加审查……”

“予以、加以”是一类特殊的词,上文我们提出观点否定了把它归为动词一类,并且,由于它们后面经常带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宾语,自身没有实在意义,所以,这里我们暂且称它们为形式词。

所以,“予以、加以”这样的形式词并不完全符合动词的语法功能,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归为动词一类,其实并不合适。

(三)与形容词有关的问题

作为汉语中一类重要的实词,形容词内部分类问题比较复杂。《现代汉语》目前将形容词分为4个小类,那么这四个小类有无单独立类之必要,或是各个小类内部语法特征是否具有一致性,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形容词主要的语法特征是:(1)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符合语法格式“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及“副词+形容词”;(2)不带宾语等。根据教材中所谈到的状态形容词,我们认为其中一些内容还有待商榷,现就这一小类拿出来再次分析一下。

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能受“不”的修饰,组成“很+形容词”,“不+形容词”的格式。状态词一般不满足这些语法特征,如我们可以说“很优秀,不大方”等,在我们常用的语言中却没有“很血红、不雪白”的说法。形容词能带补语,如“勇敢一点”,而状态词不能这样,我们没有说“灰里叭叽一点”的习惯。并且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名词,组成“形容词+名词”的格式。而状态词却不能直接修饰,要在后面加“的”才能做定语,组成“状态词+的+名词”的格式,如我们不能说“绿油油蔬菜”,只能说“绿油油的蔬菜”,我们只能加“的”字后说“树干是笔直的”。此外,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组合成“副词+形容词”的格式,如“刚刚好、非常全、分外多”等,而状态词却不能受副词修饰,我们不会说“刚刚绿油油、非常灰里吧叽”这样的句子。

篇9

1、垃圾分类有四分类,也就是分四种颜色垃圾桶,分别是:其他垃圾(黑色痛)、可回收物(蓝色桶)、有害垃圾(红色桶)、厨余垃圾(绿色桶)。

2、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方案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虽然,一直以来各类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是要有所突破我们仍需努力。

因为高职高专近多年的连续扩招,造成多样化专业、差异化生源的现状。大学英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不是把该学科内容简单的拼凑和堆砌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课程界限,可以大胆地过滤、还原和重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分专业教学。

二、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改革设计理念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应用为目的,以知识为主线,以职业为背景,将普遍职场技能培养与其所需语言学习相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现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

2.教学改革方案

(1)多方调研,根据学生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课程

根据我院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化生源的实际现状,在向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我院各专业师生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喜欢和有发展前景为价值取向,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实行分类分层分专业指导教学。

分类:根据各系学生的总体水平以及对英语的需求分为两个类别。

A类:经管系、有机系、印刷系为一个类别,选用高职英语A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进行较高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B类:其他系为一个类别,选用高职英语B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进行较低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分层:知识分层教学,分为基础层和拓展层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基础层:学生必需的基础综合英语知识(分为基础层A和基础层B)。

拓展层:各专业课所需的专业英语术语(最常用的50个词汇、术语)、英语故事/职场英语(参考《新职业英语》基础篇)、影视赏析(参考欧美经典影视作品)等;以基础层教学为主,拓展层教学渗透到基础层教学的全过程。

分专业:在基础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水平、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及需求,给不同的专业教授相关的不同专业的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等所需内容。

如图所示:

(2)设计任务――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设计考评

①设计任务,还原真实生活场景

以多媒体等形式再现真实生活场景,提出任务。

②过滤教学内容

选择日常交际话题(如介绍、问候等),一般涉外活动话题(如迎送、安排日程与活动、安排住宿等)以及经典美文的背诵,经典影视台词等实用实效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③设计课堂,重构教学内容

将英语知识教学内容和英语能力教学内容都融入专项活动中,减少语法理论讲解,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实践教学教学风格,并且课内教学可以向课外延续,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和活动。

④考核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增加听力、口语测试,并且分别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3)采用“基础英语部分”教学为主,“拓展部分”教学和“活动部分”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活动、实景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常用专业词汇和语言运用能力。

(4)教学与活动、比赛相结合

在教学活动之余,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周才艺展示、英语广播员选拔与辅导、省级口语比赛培训与选拔、英语听力测试等活动,意在娱乐学生,以活动促教学,以比赛促教学。

(5)进行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

一年必修课完成高职英语的第1、2册的教学任务,系统教授语言基础知识,培养语言基本技能;一年必修课的过程中或者第三学期(周四或者周六下午等公休时间),开设专升本、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四级考试等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对英语继续提高的个性要求。

(6)设计考评

三、教学改革实践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研究,完成新的教学大纲(大纲分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部分)。

第二阶段:根据新大纲、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编写新授课教案。

第三阶段:按照改革方案组织教学,学期末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和考试试卷分析,总结教改成效,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第四阶段:继续按照改革方案组织教学,学年末组织学生问卷和考试试卷分析,进一步总结教改成效,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结题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