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春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2 12:1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青春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人立传,难;为诗人立传,更难。
以我的理解,诗人的传记,无外乎两种作法:或以史料研究为主,须建立在资料广泛搜集的基础上,事无巨细地记录其生平,做到翔实与真实并重;或侧重于诗歌本身的评论,结合纵向的文化渊源与横向的文化生态,给予相应定位与评价。但这两种写法,无疑都分离了人与作品的关系,切断了作者与作品的之间的息息相通的脐带。
而本书则采用了“以诗证人、以人解诗”的写法,人诗合一。在作者的笔下,诗歌接通了生命的血脉,浓郁的青春气息混合着生存本身的焦迫,物质的挤压,理想的幻灭,爱情的重创,追随着英雄主义的八十年代落寞的挽歌,最终隐遁在历史深邃的暗道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子生平的立体呈现,还有命运的日晷在诗人内心投射的阴影。
这种写法,当然不是偶然的兴之所至。作者说:“我读一本诗集,必须找到这个诗人的传记。我不承认诗与人是分离的,一个没有生活理念的人,不可能有独到的诗歌;我甚至极端地认为,人比诗更重要。这也是萨特的《论艺术》把作品与经历结合起来评价的方法影响我的原因。”我想,正是这样的观念,构成了写作此书的契机。
海子的辞世,距今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了,有关他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而他倾注了心血的长诗,也至今仍未获得广泛认同。另外,关于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定位也一直没有公论。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海子的生活历程、写作过程、思想嬗变以及相互关系,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观照海子诗歌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己所擅长的诗歌技术层面的分析――这对诗人边建松来说,是多么游刃有余――他揭示了海子所倾心的农耕文明、原始主义、神秘主义,揭示了海子由文化诗与体验诗构成的两大诗歌主线,揭示了海子由“实体”到“民间主题”到“集体仪式”到“元素”的写作历程,从而揭示了海子为什么与中国现代化的母题格格不入的根源。作者认为海子是一位“文化诗人”和“生命诗人”,引人深思。
西川对作者说:“写完这本书,可以了结你的一桩心愿。”是啊,对于热爱海子的边建松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意气相投、气血相通的诗人的致敬,也是对开阔生命的礼赞和求索。
《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
作者:边建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26元
浙江诗人边建松的新作《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是一本解读海子及其诗歌的专著,书中有大量精辟独到的分析和探讨,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诗人存在的印迹。作者在写作这本诗传的过程中,花了大量心血,寻访联系海子生前的同仁亲友,收集相关资料,努力还原海子的生活经历、写作衍进和思想嬗变。《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是一部独具价值的人物传记。
《和学生一起读诗》
作者:余文浩 海天出版社出版 定价:22.5元
《和学生一起读诗》是作为中学老师的诗人在中学课堂上进行新诗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拆除新诗和中学教育之间的藩篱所做的一种努力;通过作者的诗歌教育实践表明,当代诗歌是受到中学生热爱的,中学生需要接受新诗的美的熏陶和教育,青春如诗,诗如青春。
《大地红》
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欣赏
正文:有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道:“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是啊,十七岁、十八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大喜欢阅读诗歌,他们大都对小说情有独钟。但是每年的高考题又都少不了诗歌鉴赏题,而这类的题学生们又往往爱出错,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很重要。
可是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不妨先从爱情诗歌入手。爱情,本来就是人世间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而绝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处于青春萌动期,不少人在“爱”的门口徘徊、张望。作为教师,没有必要去阻遏他们的好奇心,去规定种种“不许”、“不准”,不如干脆带领他们去领略和欣赏优秀的经典的有关“爱”的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懂得“爱”的真谛。
先从明白易懂、短小有趣的爱情诗词入手
例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短小易懂。红豆,又叫“相思豆”,在古代是用来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当然,这首诗还有它的写作背景。但我认为就这首诗而言,还是从文本本身来欣赏会更好。把它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来读,会更单纯、更有趣。
一、学生有所耳闻的诗词容易引起共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学生有所耳闻的,他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在学生读了以后,指出最后一句用了双关手法,“晴”与“情”谐音双关。学生们从这短小的诗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委婉含蓄,又领路了中国文字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并且很快就能把它记在心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学生从琼瑶作品中似曾相见的诗句。当将这些诗歌向学生整体展现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诗“古已有之”啊!他们在欣赏琼瑶的博学的同时,更会喜爱诗歌的。
二、含有故事的诗词令人印象深刻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歌中,含有一个关于“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学生感到很有趣。最后一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很有想象力,也非常符合民间故事的构思思路,读来非常奇妙。
三、婉约派词人的词自然是一定要让学生知晓的
情感的缠绵、表达的到位,是婉约派词人的强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鉴赏,无论如何也不能漏了这一块。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古代爱情诗词的精品,玩味无穷。
爱情诗词的阅读只是一种吸引性的导入阅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爱情诗词以后,音韵铿锵的、苍凉悲壮的、具有风骨的、豪放的诗词就可以穿来,其他风格和题材的诗词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涉猎。这一方面避免让学生太沉迷于爱情诗词,另一方面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样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有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如何鉴赏诗歌了。如何鉴赏诗歌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我们阅读与欣赏诗歌,首先要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情感的展现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直抒胸臆。这一类诗歌情感奔放,从字面上就能感触到诗人跃动的脉搏,也就是说,欣赏时容易进入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
另一类是含而不露。这一类诗歌感情比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树》;有的托物言志,如莱蒙托夫的《帆》;有的将激越的情感藏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如郑愁予的《错误》。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感情。
二、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和追求的;要领略“意”与“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于景的;最好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来唤起自己与诗人的共鸣。例如我们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四句的理解中,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深秋悲凉的夕照图,理解越深刻,画面越清晰,也就越能感受到整首诗极其低沉的基调,这些景象都是为了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孤独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仅28个字的小令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应当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凡是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节奏的诗歌都琅琅上口,都会在朗诵中感受到音乐美。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可以从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去欣赏诗歌。
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如何欣赏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篇3
肖江博士是青年经济学家,曾出版经济管理类论著多部,在事业上是一个成功者。但他还是一个诗人,在工作之余坚持写诗,《青春的和弦》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表现了新一代学人和经济管理者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敬佩的。
《青春的和弦》中的诗歌作品,主要是描写青春岁月的感情经历,是一种纯真而美好的记忆和怀念。人在青春年华都是充满渴望和向往的,“渴望蓝天/渴望飞翔”,“渴望高远和希望”(《渴望飞翔》)。年轻人胸怀大志,总想用自己的忠诚和智慧,为祖国母亲能做出有益的奉献。作为个体虽然是渺小的,但“不管成就的是小业还是宏图/只愿做一块砖石/为你铺设通往繁荣之路/……”(《祖国之爱》),因为这一切都缘于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有一种使命和责任。在《黄河恋曲》中写黄河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早已注入了我们的心灵和血脉之中,因此,诗人真诚地表达出:“我依恋着你/如同依恋着母亲/我热爱着你/永远都不会背弃/我膜拜着你/是你给我自尊和勇气/……”的确,年轻的心灵中充满大爱,这是青春理想的诗意表达。诗人许多写祖国的自然山水、风景名胜的诗篇,都表现了青春热情,在《唐家河之恋》中写道:“踏遍万水千山/走过春秋四季/在你回眸的一瞬/我所有的疲惫和苦痛/都变成了动人的恋曲”。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和精神文化的营养。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鲜活艳丽,充满生机,诗人歌唱《青春的生命》:“以什么样的心情/才能让冰冷的日子/充满生机?//以什么样的期待/才能让寂寞的山岗/披上新绿?//以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冰封的河水/荡起涟漪?//我以/青春的心情/火热的期盼/年轻的理由/去书写/青春的生命”。青春的生命感觉是亮丽明媚的,更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因此青春时代对自然的春季也就有着特殊的敏感,作为诗人对四季中的春天更情有独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在《青春的和弦》诗集中,近三分之一写自然四季的题材中,写春天的竟占了一半之多,这绝不是一种偶然,因为春天最能表达诗人的青春情怀。如在《春之语》中就这样写道:“春天悄然来临/带着墨绿的长发/用纤细的箫声唤醒柳絮”,“那点燃起的春天的感觉/如悠长的弦音/从多情的双眸中流出/凝聚成激情的火焰/幻发出美中之美”,“扬起光芒的脸庞/想要告诉给所有春天的人们/在春风里/多想自由地飞翔飞翔”,等等。的确春天正是人生青春季节的代表和象征,是生命蓬勃生机展现的一种自然符号,写春天也正是写一种青春情怀的最好形象。
人生的青春年华,也正是爱情季节,作为描写青春情怀的诗,爱情就是一个突出主题。古往今来,在诗中,爱情这个主题是永恒的,而且常写常新,名篇佳作,万口传诵。肖江写青春情怀的诗,都充满了爱,甚至大都与爱情有关,如《雨忆》写的是雨,表达出的却是对离别爱人的怀念,“在雨中/想再牵你的手/去寻夜雨淋湿的小径”。而有的诗表面是物的描写,实际上是一种爱和爱情心理的表达,如《又见棕榈》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的是棕榈,但我们感觉他写的是曾经的爱人:“又见棕榈/又见昔日的梦境/你好吗/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多么渴望你有力的臂膀/多么渴望你温柔的细语/想在你的脚下稍作歇息/还想依偎着你不再离去/给我更多一点勇气吧/让我和你不再分离”。其实这就是一种青春情怀,一种爱情心理的诗意表达。
当然,爱情描写多数还是写给自己所爱的人的。在《爱的情绪》中,写相爱的甜蜜,“相拥的一刻/海鸟也驻了翅膀/松软的不仅仅是沙滩/还有/涌动的海水/在你热烈的情绪里/我的小船起航”,“在相视的目光里/看到了你动人的表情”。在《对你的渴望》中写道:“你灿烂的笑/溶去了我的苦痛和悲酸/有你的日子/阳光总是明媚/天空总是很蓝”。另外如《致远方的问询》《往日情怀》等等,写相爱的幸福、分离的思念、失落的惆怅、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涉及爱情主题的种种情感,都写得真诚而纯真、执著而动情,表现了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情怀中的爱情歌唱,更是真切动人的。
篇4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六、自测评估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篇5
李克利的诗歌犹如沉甸甸的秋天,饱经四季风雨的洗礼,透出生命成熟的脉搏;又如一片叶子安静地美丽着,温暖中没有青涩。他的诗是沉重的,悄悄滑落枝头,隐入苍茫的大地。
好的诗歌是和世界同步伐的心态,引领、升华超前的意识,感觉和世界保持着距离,更能透过表象来分析这个世界。李克利的诗就有这样的沉重,读着读着一种感动使然,让我经常无故惆怅、快乐、或喜或悲起来。那潺潺如流水的词语像一把梳子,梳理流浪的思绪,安抚迷茫的灵魂。他的诗歌流畅的程度像一首乐曲缓缓播放,干净开阔的视野展现一片蔚蓝。
一、通过迷离的情感写出生命的厚度
“草木葱茏,瓜果飘香/乞巧的女孩穿针走线/葡萄架下偷听情话绵绵/祷告上苍/赐给自己一桩好姻缘//养蚕织布,挑水浇园/生一双儿女,幸福美满/仙女下凡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牵牛也迢迢,织女也皎皎/隔河相望,泪水涟涟//露水渐重,今夜渐凉/我不知银河是湍急还是清浅/守信的喜鹊年年今日搭桥/只可惜相聚的光阴太短/怎样才能替代那无尽的思念”――《七夕》。
诗歌充满对爱情的渴望,期盼的心情是多么强烈。其实幸福很简单,一段姻缘,一处篱笆院,两颗相守的心足矣。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爱情是每个人憧憬的梦想,更表达了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生命的厚度更多的时候来自于爱情。
“辣椒和玉米在屋檐下悬挂/门前的流水早已干涸/离开,穿红格子衫的少女/稚嫩的童声唱起乡土歌谣/还没来得及问候落叶一声/就踩着秋风踏入了旅程”……
“许多机遇和我擦肩而过/对于某些细节只剩下回味/波涛汹涌触摸礁石的平静/我已经离开,母亲/路灯会照亮我今后的一生”――《秋天的旅程》。
描述别离的心情,辣椒、玉米、流水,多么温馨的画面,穿格子衬衫的少女才是最揪心的疼痛。若即若离,去不舍,留又不可,多么贴切的描述啊。思念和伤感在流淌,显得非常灵动;而诗一行行地扩散,显然要比泪一滴滴地淌好得多,生动得多。整首诗铺垫,过渡,展开,表达一个游子的游离情怀,厚重大气又不失生活哲理。
正像他自己所说,“母爱照亮了我的人生,为了爱情,为了超越,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天地之道。我知道我的人生其实是为爱而存在。只要从爱的视角理解,世界赠与我的不管是苦难还是幸福,我都能欣然接受。”他的话诠释了每个人的生存哲理,让我深深地震撼。
二、通过意象的转换增加语言的质感
诗歌的语言是最简练也是最复杂的,在表达中,往往超越现有的词义去追求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在锤炼推敲语言的过程中,杰出的诗人往往能不拘一格,大胆地违反词汇的常用表达方式,而造就词义的变形,让词语像钢铁一样具有可塑性和延展力。李克利的诗通过意象的转换来增加语言质感。他的做法是尽可能找一种常用表达方式的替代品,从而产生新奇感,使语言产生魅力。
“我们牵手走过村庄/走过那些平静祥和的日子/一位朴素的老人缓行在风里/悄然无声里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花期已过/花香还在弥漫/我和你抬头望天/天空湛蓝得让我们绝望/一只剽悍的鹰飞翔在空中/让太阳有了阴影”――《走过》。词意惊奇出新,一个男人的思想密度成就想象的羽翼。这种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造的。
“擦肩而过的两个季节/凝视漫天飞舞的雪花/有些兴奋、有些喜悦、有些迷茫、有些惊讶/人们还在说着‘冬天走了,春天来了’的话/春天,这个有些可爱有些调皮的阴谋家/汹涌澎湃的内心滋生出太多的想法”……
“从一个花开的夜晚开始/从朗诵一首抒情诗的停顿开始/从看护一枚鸟蛋、撒播一粒种子开始/从一段音乐、一杯清水、一片绿叶开始/这个有着太多想法的春天开始幸福地流泪”――《春天,有着太多的想法》。
意象让诗歌循序渐进揪住读者的心,表达着被表达的胸臆,拿捏得恰到好处。诗情饱满而丰富,缓缓叙述着一种洒脱、胸有成足的感觉;还有一种自然、流畅干净的味道。对春天的认识和梳理恰到好处,有着历史沧桑的感慨,有着透彻、深邃、犀利的大气,有着众生平等的道德意念。从温暖、纯朴、善良的角度分配了春天,让春天更加人性化、平衡化。我忽然有了一句话,不知能否成为经典:“喜欢文字的人――永远不会死去!”
三、通过象征来表达潜意识加深诗歌的内涵
评论家邓迪思说过,“象征和隐喻是现代诗歌的常用手段。现代社会极其复杂,变得难以解读,不可能简单地下一个定义。因此,只能用这两种手段来展开精神的叙述,表达出现代社会多层次、多角度、多维的空间和意义。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法去表达,显然会把世界理解得表面化,简单化,而诗歌表达的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
“节气是小雪了/我没有看见小雪/节气是大雪了/我没有看见大雪//站在屋檐下,我抬头望天/天空苍茫而平静/北风吹动,阴霾和彤云踏空/我看见白菜的头上顶着雪/我看见麦苗的身上盖着雪/那时候的雪真厚/把一切铺展得洁白”――《与雪有关的节气》。雪在这里象征生活的、干净的本质,是对美好天空的向往。脚步如何行走?要看方向。雪代表纯洁,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思想是迷茫的,有了雪的洗礼,开始变得明朗。脚步是伤感的堆积,堆积到只能沉默。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读者对诗歌的认识,更加引导读者细细地咀嚼诗里的苦涩、迷茫、沉淀,最后思索。没有雪,到白菜上覆盖着雪,是思维在行走,通过象征表达思维不可停留,时间不会停留。
“透过枝叶的缝隙/月光洒落一地的碎银/站在逝去的亲人的坟前/泪水感染我们的内心/哦?安静?安静/月光的安静/泪水的安静/侧耳倾听花开的声音/凝目注视飞鸟的影踪/那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啊/让全天下母亲的眼神充满了安静”――《安静》。这里的婴儿是母亲的希望,是大地的希望。安静的天空,辽阔的大地,都是母亲的怀抱。诗歌的描写开拓视野,思想空间很大,抒展胸臆到位。泪水揪心呀!活着的灵魂也许死去了,死去的灵魂还活着,这一切都在安静中变换。
“风扬起的旗帜呼啦啦地响/一些水在火炉上咝咝地响/酝酿已久的初雪迫在眉睫/在枯枝败叶的等待中展开旅程/哦?安静?安静/响动的安静/旅行的安静”――《安静》。表达了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天空会亮着一盏灯,使张扬的青春不会迷路。火炉上的水响,风中的旗帜响,很有动感的画面,象征希望在路上,真的安静了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技巧,欲擒故纵的谋略,引导读者深思的手法,这种表达加深了诗歌的魅力和张力。作者把读者牵引着走很多弯路,绕来绕去,最后读者发现上当了,但是心安理得,乐得受骗,还夸你有才气,这就是诗人的成功之处,这种表达必须功底深厚才能操作自如。
篇6
金秋送爽,万里河山披锦绣;丹桂飘香,一轮明月寄深情。在我国的两大传统节日即将来临之际,以迎中秋、庆国庆为契机,以发扬中国诗歌文化为初衷举办一次中秋诗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年中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总会让广大旅人思绪万分,明月千里寄相思。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亦可望月怀远,聊寄相思。
中秋诗会,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中秋诗会,我们等你来……
【活动意义】
(1)大三同学将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压力,本次活动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在大学。像诗歌讲座这样弘扬中国文化的活动也不多,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也很宝贵。他们可以通过诗会诗人对诗歌的讲解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像这样的机会在他们参加工作时就不多了。
(2)大二年级的同学需要通过这次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继承和发扬我国的诗歌文化。
(3)大一新生刚入校,新鲜感很强,新生在军训将要结束期间就举办这次诗会活动既能展示自我并向他们展示高年级学长的风采,又能通过活动消除陌生感。营造健康、开放、多姿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让他们体会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魅力。
一、活动目的:为了进一步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大学校园的诗歌文化氛围。
二、主办单位:世界汉诗协会河南省分会
协办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策划、承办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
河南中医学院青鸟文学社
三、参赛人员:在校的大学生均可参加
四、活动时间:9月6号——9月22日
五、活动主题
主题一:飞扬青春,诗意生活
主题二: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家思国思社稷
六、活动流程:
(一)诗歌征集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期策划,安排人员分工。
2. 制作宣传页和海报,做好各方面宣传工作。海报(五张:新公寓两张、进修楼一张、餐厅一张、教学楼一张)
3. 准备比赛所需各项物品。
活动流程:
1.9月10号----9月19日收集各班参赛作品并分类。
2.安排评委评定优秀诗歌。
3.统计获奖作品,并公布结果(颁奖典礼将在诗歌讲座环节进行)。
4. 获奖作品将有幸收录在由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编排的第一期内部杂志中供本校大学生参阅 。
活动要求:
1以活动主题为主,两个主题任选其一,或者自定主题,进行创作,必须原创。
2征稿要求:题材字数不限:诗、词、歌、赋、联及近体诗均可参赛
截稿日期:xx年9月19日晚七点
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二名 三等奖三名
评委: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诗人 本校资深教师
投稿方式:参赛人员将作品交与各班宣传委员,再由宣传委员转交以下人员
于红 李
(二)诗歌朗诵
一、诗歌朗诵流程
1朗诵诗歌内容式:(1)原创诗词朗诵。
(2)自选诗词朗诵。
2普通话朗诵,作品形式自由创新,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3比赛日期: 9月16号晚7点初赛第一场,9月17号晚七点初赛第二场,地点一教教室
9月20号晚七点决赛
4报名方式:报名时间9月10号至9月15号
报名方式: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直接报于各班宣传委员处并由宣传委员报于比赛报名负责人处,大一新生可直接在校园内设立的报名点报名。
负责报名人员:王雪洁:09中英,15036190398
陈 超:09药学,15188552767
5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6特别注意:
1)各工作人员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宣传工作的到位。
2)着重做好大一新生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大一新生参加活动的热忱与兴趣
a、以宿舍为单位,我工作人员可以上门宣传此次活动,使其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从而参加此次活动
b、借助于各宿舍学导,可以让其帮忙宣传
3)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在校园内进行汉服展示,以达到宣传目的
(三)诗歌讲座暨中秋诗会闭幕式
在活动后期我们将举行中秋诗会闭幕式,由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诗人在本校进行讲座,并公布诗歌征集环节中的获奖名单,颁发诗歌征集和诗歌朗诵奖品。
具体细节安排如下:
1申请教室,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宣传,如海报、宣传页、展板等
2在闭幕式开始前工作人员提前到场组织同学入场,并维持会场秩序
3闭幕式开始嘉宾致辞
4名师讲座:我们将邀请世界汉诗协会河南分会的诗人给同学们进行一个有关是个鉴赏与创作的讲座,并对诗歌征集环节的优秀的诗歌作品给与现场点评,鼓励大学生创作,写出自己的风格。
5互动环节:为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与诗人以及名家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我们设置了互动环节,在会上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提高自己。
6抽奖环节:在观众入场时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带编号的纸。在诗会结束时由主持人在抽奖箱里抽取号码、抽取的号码与他们入场时获得编码相同的将获取由xx提供的奖品一份。(奖品一共4份)
7颁奖典礼:将邀请到场的诗人和老师给获奖的创作及朗诵的选手颁奖。
8合影留念:闭幕式结束时将邀请著名诗人及领导老师与参赛学生们合影留念。
七、活动准备及分工:
1活动前期策划,策划书主要由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协会负责初期策划撰写,清晰活动思路,完善活动方针,并由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青鸟文学社修改完善。 2工作安排分工,活动前期宣传,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
3赞助事宜
4准备好一切可能到突发事宜的应对措施:如现场音响,话筒,舞台,灯光等。
5 工作人员:
(1)主持人:xx、xx(一男一女)
(2)签到组两人(负责参赛人员的签到工作并把签到顺序报与主持人)
(3)礼仪四人(负责参赛人员、观众以及到会老师的座位安排以及指引工作并且负责给老师倒水)
篇7
关键词:绚烂易逝的美,李轻松,《冰凉桃花》
冰 凉桃 花
李轻松(2007年)
一种流逝啊! 一颗微暗的心
一个精美的漩涡在行走
被风卷起的花瓣,瞬间散向无边
春天里总有一种冰凉的开放
一种彻骨的冷。鸟儿的骨头带一丝
倦意
一声哀鸣,落花无声
春天的桃园总有人在葬花
春天的街头总有人在歌唱
使我想起一些遗忘的事物
像那些美丽的桃花在我的唇边
可是我却无法摘下 、无法说出
梦游般的声音被折射在水上
不能逃避。一团桃花的哀愁
像罩在我命运上的钟声
我追赶着它的脚步,却总是在远方
一些腐烂的银斑正闪出光芒
一些陈年的桃子,正透出悲剧的红来
一辆时光的马车带着爱情走远
我回想起一些词语 :流水、风声
和消逝
我回忆起桃花的凉
那些看不见的伤痛,转瞬变得刺骨
我说 :明年的桃林将不再是这片桃林
这片桃林将变成鸟的羽毛
在我的头顶纷纷掠过
古往今来,有关桃花的诗词不胜枚举。《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写了桃花的灿烂美丽和生机勃勃,给人一种火热、亮丽的感觉。唐代吴融有“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诗句,浓烈香艳的桃花如火如荼,千枝万枝竞相开放,呈现出的是一幅繁华热闹的图景。桃花盛开时本来是炫丽灿烂、火热明艳的,但在这首诗中,李轻松却在桃花的前面冠以“冰凉”二字,形成了一种语言的张力,这也是作者诗歌的一大特色,她的诗歌中总是充满了悖论,她总是运用一种充满了张力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
李轻松有过一段在卫校学习的经历,这段经历对李轻松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卫校解剖、尸体、骨头等使得她感到非常恐惧,作者在首师大的一次讲座中说到:“因为它把我以前建立起来的美学观念,对人的认识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对生死的概念,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打碎。”“这个对我的影响,就是对我美学观念的一个冲破的东西,完全颠覆的,我一直非常迷恋的就是刀尖上的爱,非常对峙,完全不搭界的东西,极端化的,它们组合在一起,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我努力找到两个极端的东西,不仅是对立,还有它们的融合,它们相互的依存。”“我非常忌讳死的东西。但恰恰是死的东西,死亡的感觉带给我创作的源泉是源源不断的。”⑴所以在李轻松的诗歌里常常存在着一种悖论,比如她写到春天就一定会写到灰,或者灰色的意象;写到热烈就一定会写到冰凉,写到开放就一定会写到凋零论文范文。这样我们就初步了解了为什么灿烂美丽的桃花在作者看来却是冰凉的。
第一节:一种流逝啊!一颗微暗的心/一个精美的漩涡在行走/被风卷起的花瓣,瞬间散向无边“流逝”指时光的流逝,“漩涡”的形状让我们想到年轮,也用来指代时间,所以“行走”再一次强调了时光的流逝。“被风卷起的花瓣,瞬间散向无边”随着时间的流逝,春残花落,红颜老死,瞬时间灰飞烟灭。第一节点明了主题,花开是美丽的、绚烂的,但这种热烈的美却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零落成泥碾作尘,花是美丽的,但美中透露的却是冰凉是毁灭,是一种破碎的美。这种“破碎美学”也是诗人的一贯主张。李轻松从卫校毕业后又进入了精神病院工作,她恐惧那些扭曲、残缺的灵魂,但同时又迷恋着癫狂者的思维方式,在这两段特殊的经历上,诗人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破碎美学”主张。她说:“过早地洞察生死的秘密,使我以极端对立的美学构建,颠覆了以往我早已确立的美学观念,形成了属于我自己的破碎美学,从黑暗向光明、从残酷向美、从死向生、从残肢断臂向灿烂辉煌,亦或反过来寻找,这些组合酷似‘与刀’,暗合了东方诡异的美学。”⑵“破碎美学”是李轻松对当代诗坛的独特贡献,她让我们在生活的破碎中看到了美。
第二节:春天里总有一种冰凉的开放/一种彻骨的冷。鸟儿的骨头带一丝/倦意/一声哀鸣,落花无声 春天本来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可以联想到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本来春天是热闹的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但作者却说是一种冰凉的开放,这种悖论式的语言照应作者悖论式的题目“冰凉桃花”,起到切题的效果。“一种彻骨的冷。鸟儿的骨头带一丝倦意”,春天本来是鸟语花香的季节,但是由于花在冰凉的开放,所以鸟作为一种信使,它感觉到了花的冷,“杜鹃啼血正黄昏”鸟便失去了往日的轻盈,带有了一丝倦意。又一重悖论。“一声哀鸣,落花无声”不管花开的时候多么热烈,多么香艳,但短暂的灿烂过后,都要在鸟的声声哀鸣中片片凋零,无声无息。这一句可以说是对前面作者提出“冰凉开放”的解释。霍俊明曾以“悖论修辞”界说李轻松的创作,它既指向语言,更指向其思维的运作方式。李轻松说过:“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身在其中,被其逼迫也被其解救。至少我一直被这个悖论所左右。”⑶“我觉得这样一种强大的悖论在我的人生,在我的诗歌里面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我写到春天,我肯定会写到灰,我写到火焰,那我也要写到火焰燃烧到鼎盛时期和灰烬差不远了。”⑷所以,在这种悖论的指引下,绚烂的桃花可以是冰凉的,轻快的鸟儿也可以是疲倦的。
第三节:春天的桃园总有人在葬花/春天的街头总有人在歌唱/使我想起一些遗忘的事物 “春天的桃园总有人在葬花/春天的街头总有人在歌唱”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黛玉葬花和她吟唱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人从凋谢的花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灿烂的背后是瞬间,鲜艳的背后是悲凉,绽放的蓓蕾中却孕育着零落的无奈与哀伤,“春残花落”象征“红颜老死”,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一些遗忘的事物”可以是看到花开时的浓烈所遗忘的花落时的悲凉,也可以是古来女子如花般的命运论文范文。在李轻松的笔下,桃花美地触目惊心,又开得冰凉彻骨,“香气与血构成了桃花的凉气”(《杜撰桃花》)她把桃花写得惊人地美,但美丽的背后却是有朝一日冰凉的凋残,是最终的毁灭,是破碎的惋惜,这是她对桃花的真实抒写,也是对生命的真实感受。
第四节:像那些美丽的桃花在我的唇边∕可是我却无法摘下、无法说出∕梦游般的声音被折射在水上 那些美丽就在唇边,可是诗人却无法说出,因为诗人震惊于它的美丽,更震惊于它的瞬间,所以无法说出。既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说出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那么诗人便借助幻想、借助梦境去言说。上一节诗人已经提到“想起一些遗忘的事物”,那么想起了什么呢?“梦游般的声音被折射到水上”思维自然也随着声音被折射到水上“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这是徐兰修于西湖“慕才亭”上悼念苏小小的楹联。一代名妓苏小小风华绝代、才情卓绝,但最终也难以逃脱被阮郁抛弃的命运,“男女之情,薄似云烟,短似朝露”年仅19岁的她便在满腔悲愤中香消玉殒。花似人,人终非花,人的生命有时比花还要脆弱,风来了,花开了,风去了,花谢了。在凄冷的风雨中,在迷蒙的尘世里,花落人亡,沉寂无声,留下的只是耐人寻味的叹息。在这里,桃花象征着如花开般美丽热烈的爱情,也象征着女子如花般的命运,极其美丽却又极易流逝。正如诗人在《远山的事情》中写到“花的飞行注定要在某个时刻成为花的遗骸”。
第五节:不能逃避。一团桃花的哀愁∕像罩在我命运上的钟声∕我追赶着它的脚步,却总是在远方紧接着上一节,如果桃花象征着女子的命运,那么它便是一种冰凉的宿命,永远都无处逃遁。在《桃花为什么这样红》中诗人写到“红色是我的宿命”女子的命运是如桃花般的血色,是一曲凄冷的悲剧。如果桃花象征着爱情,那么我努力去追赶它,但它“却总是在远方”,可望而不可及,很美好但永远都不可把握,只能任其在短暂的灿烂后最终流逝。在诗人的早期诗作《桃花三月》中她这样写到“……一些风在桃林中一闪而过春天是短暂的事情∕一个女人的面庞一闪而过 美是瞬间的事情”春天是短暂的,美是瞬间的,面对这一切,我们永远都无能为力。“人面桃花”是最美丽的,也是最短暂的,这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悲剧。美好曼妙的青春与花相似,容易飘逝,花易落,人命短,炫目的美丽与转瞬的毁灭,这种快速的转换与情感的落差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悲剧效果,让人有一种揪心般的痛。
第六节:这一节,诗人由想象回到了现实,回到现实之后她看到的是什么呢?——一些腐烂的银斑正闪出光芒∕一些陈年的桃子,正透出悲剧的红来∕一辆时光的马车带着爱情走远“腐烂”的斑点本是灰暗的,但作者却说它“闪出光芒”,而且还是银色的光芒。在这里,作者把两种既不可能的现象放在一起,这种充满张力的语言又构成了一种悖论。“桃子”是桃树的果实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看起来它的命运要比零落的桃花好一点,因为它已经结了果,但是作者却说它“透出悲剧的红来”,为什么有了结果反而是一种悲剧呢?因为“一辆时光的马车带着爱情走远”,虽然有了结果,却丢了爱情,那种生命中最美最幸福的体验——爱情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渐至无穷。没有了爱情的果实只能渐渐腐烂。这一节与第一节相照应,第一节的流逝还只停留在时光的层面,这一节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时光的流逝导致了爱情的流逝,美丽的青春年华带着美好的爱情一同流逝,只留下一堆腐烂的果实。既是对主题的进一步解释,又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桃花象征了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时光、青春、爱情……它们是美丽绚烂的,但同时又是短暂易逝的,转瞬间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爱情远去,炫目的美丽与转瞬的毁灭造成了巨大的情感落差,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效果。
第七节:我回想起一些词语:流水、风声∕和消逝∕我回忆起桃花的凉∕那些看不见的伤痛,转瞬变得刺骨 既然现实中的果实是一种“悲剧的红”,是一种没有爱情的腐烂,那么作者想要寻找业已走远的爱情就只能借助想象,“回想”、“回忆”表明诗人的思绪再一次远离现实,回到想象。而记忆中却只有“流水”、“风声”、“消逝”、“桃花的凉”,只有任凭美丽流逝而无可奈何的痛,所以那些曾经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伤痛和叹息又一次被诗人提起,“转瞬间变得刺骨”论文范文。“流水”、“风声”、“消逝”、“桃花的凉”这些意象都在前面的几节出现过,在这一节随着作者的回忆再次出现,既是对前面的回顾和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深入,由前面的“一颗微暗的心”,“一种彻骨的冷”直到本节的彻骨之痛,作者的情感更进一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李轻松的作品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它不在是撕心裂肺、刀光剑影、玉石俱焚式的,而是渐渐趋向于宁静、舒缓。不在是一剑封喉、时光飞溅的破碎与消亡,而是“希望能够在平静之中看到我的幽野心空,能够从我隐秘的地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⑸ 诗人“到了40岁这样的年龄,不能在像以前一样刀刀见血了。应该像茶一样能够沉到水底,她的清香、她的底蕴才能够释放出来”。⑹所以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不再是一味的写凋零与灰暗,而是写到了依稀可见的希望。第八节:我说:明年的桃林将不再是这片桃林∕这片桃林将变成鸟的羽毛∕在我的头顶纷纷掠过 “不再”二字表明了诗人认为的未来应该与现在有所不同,这片桃林不会永远都在这种冰凉的开放中年复一年地持续,那么,它会怎样呢?化作鸟羽,掠过我头顶的天空,是去追寻流逝的时光,是去寻找已逝的爱情,还是去追赶命运的钟声……作者没有明确说明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而是设置了一个开放型的结尾,留给了读者一大片自由想象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了一种希望,对整篇诗歌的色调有一种提亮的作用,这也是作者近年来不断对地探索生命的意义、不断地追问生命意义的结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花既是一种绚丽的美,是生命的激情,是青春的美丽,是爱情的热烈;但又是一种“人面桃花”的悲剧美, 表现生命的凋残,青春的消逝,爱情的不在。桃花是灿烂的,可它的生命却如此短暂。生命也是如此,最美好的东西却最容易在瞬间失去。李轻松在过许多诗歌中都写到了桃花,如《杜撰桃花》、《桃花三月》、《一场发烧》、《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等,她说:“很久以来,我对桃花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迷恋之中。我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像桃花那样,把所有的美与凋谢、灿烂与飘零、瞬间与永恒、甚至青春与死亡、与羞耻表达地那样淋漓尽致”⑺(辽河文学倾吧《与李轻松一起舞蹈》)所以在她的诗歌中,她把桃花写得惊人的美,但美中透露的却是冰凉,是毁灭,是一种无奈的破碎与凋零。但作者又没有把这种冰凉的格调一以贯之,在诗歌的最后,她又给了我们一丝依稀可见的光明,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一份对来年的期待之情,这里,凝结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与体悟。
参考文献:
⑴、⑷:李轻松:《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座(一)》blog.sina.com.cn/lqs1964
⑵:霍俊明:《爱上打铁这门手艺——李轻松访谈录(一)》blog.sina.com.cn/lqs1964
⑶:霍俊明:《悖论修辞与减速写作——李轻松诗歌论》blog.sina.com.cn/lqs1964
⑸:李轻松:《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座(二)》blog.sina.com.cn/lqs1964
⑹:李轻松:《每一首诗都是一条命》诗潮,2007年第六期。
⑺:李轻松等:《与李轻松一起舞蹈》辽河文学倾吧,2005年第二期。
篇8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课标版《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其形象;二是鉴赏其语言;三是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奖赏鉴赏还是评价,都必须以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为基础,因此,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关键。而思乡怀人类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有绝对的分量。
2015年高考可能重点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内容主题的评价。
(2)对思想感情的评价。
(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借助诗题、作者、时代背景、注释等
借助诗题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旧体乐府诗中的“征戍诗”――叙述军旅辛苦,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知人论诗也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好方法。
二、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的精灵,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也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突破口。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固定的意象,如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松竹梅则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三、抓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关键词
古代诗歌中常会有一些能使诗歌增色的词需要特别注意。例如,杜甫《登高》的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青、白、飞回等字修饰,开篇就为整首词定下了惆怅孤独、沉郁悲哀的感情基调;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早”,但因为是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明”便形象地表现了“早行”;李清照《声声慢》中则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层层渲染了一位愁妇的心理发展过程,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形象。
四、看修辞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衬托、夸张、拟人、对比、对偶、反问、设问、比兴、借代、双关、通感等。鉴赏古代诗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最后两句就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五、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能答对一半题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对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不同题材的诗作往往体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材,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送别抒怀诗
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如: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借送友人辞“凤城”而去,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
(二)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的思想感情通常是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羁旅思乡诗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三)闺情宫怨诗
所谓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所谓宫怨诗,是闺怨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在宫怨诗中,抒写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是最常见的内容。
(四)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如:
(五)怀古咏史诗
这类诗多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是借古讽今,劝谏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的。
(六)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戍边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七)抑郁失意诗
这类诗的思想感情多是表现才华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或有爱国情怀却得不到重用的。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抒发了诗人被贬蛮荒的烦闷和归京无望的愁苦,表达了无法排解的抑郁与失意。
(八)民生疾苦诗
篇9
上世纪四十年代,三明的永安就有现代诗刊。七十年代,著名诗人蔡其矫下放在永安,与来自福州、厦门的周美文、范方、刘登翰等人,培养了一批诗歌青年,与北京“今天”诗人们一起,参加新诗潮探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范方向全国现代诗人征稿,编印出建国后第一部现代诗集《青春协奏曲》,三明成为中国新时期现代诗运动的策源地之一。1985年,范方联络孙绍振等作为顾问,发起成立“三明大浪潮青年现代诗学会”,首批会员45人,形成三明诗群,提出由莱笙执笔的“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的美学主张。1986年三明诗群参加《诗歌报》、《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诗大展。三明诗群倡导现代汉诗,受北京今天派、台湾现代诗和中国古典诗词多重影响,坚持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相结合。
进入新世纪,三明诗群以《诗三明》诗歌论坛为平台,广泛参与诗探索,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彰显个性,风格多样。采风、研讨、诗展、朗诵,活动不断,诗人辈出,形成了拥有200多人的诗歌群体。编印《诗三明年选》、《三明诗群》、《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三明诗群理论与评说选萃》等多部诗歌、诗论选集。三明诗群成员诗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等国内重点文学期刊以及入选国内各类年度诗歌选本。这次选出的10位诗人:陈小三、叶来、南方狐、蚂小回、昌政、马兆印、唐朝白云、连占斗、颜良重、卢辉是当下活跃中国诗坛的三明诗群骨干,他们既代表了三明诗群共同的审美情趣,也展现了三明诗群多样的诗艺风格!
在中国诗坛能把“拙气”写得如此彻骨和悲悯的诗人当属陈小三了。在很多人看来,“明知故问”的诗写方式仿佛不属于“智慧”和“神秘”的范畴,偏偏陈小三就爱用明知故问的“拙气”给他的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诗题《这烟有一股烟味》,到诗篇中的“月亮/它不是人间的东西/却照着人间”、“玻璃杯露出玻璃/玻璃忍着虚无之痛”等等,我可以列出陈小三许多“明知故问”的诗写方式,其中的“拙气”类似于新童谣里的贫穷的“宽阔”和“情觞”。如果说陈小三的“拙气”来自于他的天性,那么,在他“拙气”的中心地带却是人世间:大俗即大爱,大爱即大俗的“旷世轮回”,在这命定的“轮回”里,人只有“明知”而后“故问”,从而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以及对终极的趋向感:“我猜她们不晓得经文的意思/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她们住在半山腰/她们主持山下的县城”、“正午垂直,万事皆休/原野上的花深深的根茎/几乎来不及偷偷做完一次游戏/而所有的人都由母亲带来然后散开”……陈小三就是这样让谁都无法窥测到的“刹笔”(“她们主持山下的县城”、“而所有的人都由母亲带来然后散开”)却处处戛然“不止”、余意“不减”,这就是陈小三,三明诗群乃至中国诗坛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
当你步入蚂小回近似童谣的诗歌世界里,你俨然进入一片“诗歌生态林”,这里的诗林都不是刻意“造”出来的,置身于小回的“诗歌生态林”,你的呼吸变得匀称,身心变得通透,想象变得富有。她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一种天然的、不可复制的原生态的“青涩”气息,仿佛就是经风一吹,芦花纷飞的“迹地”:无须染指,只管心动。看小回的诗,你可以说她很摹状,很白描,很客观,恰恰就是这种“纯客观”,很多诗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深陷琐碎和拖沓之泥坑,而小回却不一样,她的摹状根本不是在“写”和“摹”,而简直就像“躲进芦苇叶里/和小虫子们玩锋利”的一员:自然即我,我即自然。她的诗就是这样与生灵、与空气、与阳光、与魂魄、与万象“融为一体”,看似童谣却不止于稚气,看似拙气却不止于平白,看似纯净却不止于单一。尤其是在她的诗中随处可见与自然、与世间“零距离”的偶得、偶感、偶发,无不表现出她作为三明诗群乃至中国诗坛不可替代的“小回诗体”的价值所在。
读叶来的诗,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二字。什么是生存,按常规出牌,肯定是有人在这时这地、那时那地的“基本样态”。说到这个份上,我们有必要来审视叶来的诗。生存,对叶来来说,有过:感念――理念――体验――经验这样一个“得道”、“规矩”的过程,在叶来过去的许多诗歌,哪怕是惊心动魄的诗歌“样态”之时,叶来最多或最想说的话,无非是“我在这里想过”。可现在的叶来,自从到了“县后”这个地方,一种生存与生命交集、地域与灵魂交错之地,会是他一种怎样的“生命集聚地”?我常想,在三明诗群中,范方的“精神领地”以及沈河的“地域范围”,无论是“收复”,还是“放旷”都是三明诗群的一种“适者”的风范,叶来深刻领会了三明诗群的核心内容,不断地把“意念”提升,不断地把“经验”放大,构成了三明诗群注重“生命、时空、境界”的诗歌大方向。为此,我最想说的也正是叶来骨子里的“安分”、精神上的“不安分”的“情感密度”和“精神落差”:“云层高远/列车交汇/水流平静/。凌晨2点30分车站广场/那人在树下/悲伤地。”“好大的月亮/大于两京一十三省。/两京一十三省的月亮/照着短打一身的女人/和一位晚间劳辍的布衣。/其实,都是祖国各地的人民,/爱劳动,爱祖国各地的夜晚,/爱祖国各地的人民币”。我无须再列举更多的叶来“县后式”的“经验”,单凭他的诗歌“本位”,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诗歌因为“经验”而“放大”,因为“理念”而“放宽”。
南方狐在三明诗群或立足中国诗坛从来都是以“稀疏的音响”让你着迷的,她不像也不必要“被红颜”,因为在她的身上已满是波澜不惊“新红颜”的样板,她无须以诗歌的“新闻性”去博取芸芸众生的“资讯”。读她的诗,我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诗歌的“有意义”,什么是诗歌的“无意义”,在当下各种文体杂揉、文艺时髦“交叉”之美的时候,小说、散文等在不断“蚕食”诗歌领地,这个时侯谈谈诗歌的有或无意义,或者说,如何从“无意指”的生活常态中呈现“有意义”的诗歌图景,这是诗人,也是南方狐一直想用她的诗歌实践来解答的问题。说到南方狐诗歌的“意义”,它的可读、可感、可思就不必多说,我喜欢的是,她诗歌中的“中音区”或“紫色调”:“而我想象中的豹子已不再奔跑/我不得不每天,提防那些赴死的飞蛾”、 “火焰一样的花朵从树枝上坠落/饱满的,毫无次序/啪嗒,啪嗒!/那些神秘的,幻想的,挣扎的……/仿佛一直如此,谁也不能让它们停止”、“昨晚梦里我到郊外散步,沿途的树木早已作古/但狗和鸡鸭,和那些散步的人都在/他们组成一个新的国家”……像这样充满神秘、幻想、内敛、落定、持重的“中音区”或“紫色调”在南方狐的每一首诗中我都能轻易找出,但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决不是“有意义”的诗歌的刻意分配和分工,即使是她的一组绝美的《和声》,大家所听到的无不是缤纷世界的“音阶”、“调号”和“音色”。南方狐就是这样不动声色的把自己的灵性彰显出来,使其广被世界,让整个生活世界罩上一个虔敬的、富有柔情的、充满韵味的光环,正如当代著名哲学家E・贝克曾说:“在人身上的那种要把世界诗化(to Poetize reality)的动机是我们有限生命的最大渴求,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着使自己的那种茫然失措和无能为力的情感沉浸到一种真实可靠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从“无意指”的生活常态中呈现“有意义”的诗歌图景。
在三明诗群乃至中国诗坛,昌政的禅诗可谓独树一帜。他讲究的是生命还原、精神透视和时空交错。要实现这三者之间的“互通”,这得益于他“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的禅宗要义。读昌政的诗,你会很自然地被他的那一种:物随心去、心及万象、自性而生、不从外入的“心象”所吸引:“我不能让一只陶罐回到土里去/它毕竟怀过火/以及满满的江湖/碎片/以及碎片上的指纹/仍也不能回到土里去”(《不能》)。在这里,诗人确立了生命、精神、时空“三个维度”的“临界点”和“还原点”,使原本一个“静态”的物象陡然“动态”起来,一种“回溯”生命的企图与时光不可“倒流”的情状在一个静态的“陶罐”里胶着着,我把这个胶着状看成是实时的“虚妄”实践以及超验的心象“投影”。的确,禅宗诗歌要的就是这种妙处:它既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可以“道法自然,取法于中”:“晃荡的一片茶叶在杯里/你说是船在海上”(《茶》)、“枇杷熟时,/打落了一地的初夏/捡起来/却是早春的嫩芽/里面有一团/多年以后的鸟鸣和枇杷花”(《落果小记》)、“沸水冲入茶杯/心底翻滚起一个海”(《品茶记》)上述的诗行中:茶如船,杯水如海水;枇杷树“前时”的嫩芽,后时的鸟鸣以及沸水翻滚起一个海,都是通过透视、还原、交错和夸饰,呈现出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精神图景”。这正好应验了:“法自在性,直彻心源”的禅义!总之,“随心”之时无所不在,“顿悟”之心无时不有,这便是诗人昌政擅长写禅诗的本心所在、开悟所在和境界所在!
说到马兆印的诗,他的快速消费“语词”的能力特强。不过,消费词语,不同于游戏词语,消费意在“持续、再生、延拓”,游戏意在“摆弄、娱乐、消解”,马兆印毫不含糊地把快速消费“语词”看成是“有意味的形式”:“剩下的日子,收集梦/采摘童话,晾干海枯石烂的水草/埋在杏树旁,和一壶酒等花开/他只要长夜有一点亮,头枕云朵/用手指在地上画铁轨,远方的火车/就穿越山水,幸福跑来”,这一路“幸福跑来”的火车多像是老马信手拈来、归他消费的“语词”一一进站,这是归他调兵遣将的“语词”:到位,在岗,持重。他精心打造的《比喻》就很有说服力!读马兆印的诗,我常常想到高不可攀的“唐诗、宋词”:那景,那境,那韵,那岸,你旋回五千年都可百般玩味,但“唐诗、宋词”毕竟是那时那地的“精神高地”,现代人只有仰望的份,秉承的份,汲取的份,马兆印深谙此道,他的作法是,不溺古意,激活古意,也就是让看似“恒定的、确指的”古意象有被“激活”的迹象,使“云髻、青丝、弯眉、朱砂、花黄”等走进“当下”,不让强大的古意把现代“掏空”,故有“青春啊,青春只是一面薄薄的玻璃”属于当下意旨的“激进”法则。老马诗语的“激进”法,常常是脱口而出的,靠他“率性”的精神直通,出一打打连珠式的“妙语”。他的想象既有“另类”的突兀,又有“具实”的肌里。马兆印延拓古意还有另一个侧面:冷静、随机、放宽、放慢、松弛,我很喜欢他的这种自主、自由、自语、自持式的“叨”味:“如果你要/就把我的思想拿去像翻书那样,一页页的读我/读我的质地,读我的灵魂/读我脆弱的内心的瓷”。当下就有不少诗人滥用比喻的修辞“职权”,在自己没有任何感念、经验“积淀”的情况下,大玩比喻“先锋”,一些玄之又玄的“超验”比喻怎么也达不到众妙之门。马兆印善于把比喻的“超验”与现状的“质感”摆平,寻找“超验”的灵性与现状“质感”的均衡点(即发现点):“我只是一枚纽扣/别在你的衣襟,从上往下/第三排,是我的位置/这是衣服最耀眼的地方/恰好在中间/一滴泪就能惊醒,我不想/出人头地,生命中有一个位置/是最幸福的事/我把自己擦得锃亮/紧紧依偎着温暖的人间”,从中你可以感受到马兆印走出比喻修辞公式的尝试。正如诗中“第三排,是我的位置/这是衣服最耀眼的地方/恰好在中间/一滴泪就能惊醒”,多美的“发现点”和“惊觉点”!
诗歌写作也要“接地气”,这几年唐朝白云的诗一路走来,他能够腰杆子粗,底气足,跟他认认真真的“接地气”有关,诗歌要接什么样的“地气”,诗人自有招数,不过,按我的观察,唐朝白云的“地气”有二:一是根植于五脏六腑、潜行于七经八脉之“地缘”,正是这生他养他、熟烂于心的“地缘”的渗透,使他的诗歌写作有了“一把专射草尖露珠的弯弓”,而且是游刃有余;二是散发萝卜青菜的馊味、映着黑脸的稀粥之“人缘”,正是这些土得掉渣的人取走他身体里的黑暗,使白云的诗有了让“月亮和星星烂醉如泥”的乡土豪气。按这样的“接地气”,按这样人缘、地缘的“错落”与“融通”,白云的诗便有了上下左右“通揽”、四面八方“通达”的走势,这无疑是个好兆头!就拿唐朝白云的《中秋》来说,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拖着影子行走的人”是如何“惊动天边的白云”、“惊动岸上的草木和水底的鱼虾”,当我试图“窥探”诗人“陈年的心事和伤痛”的时候,我才发现中秋之月不正是“心事和伤痛”的“集散地”吗?因此,诗人分明是带着“心事和伤痛”制造出属于中秋可以笑纳的“相思物”:“有时,他把鱼想象成狮子、老虎/把饵料制作成斑马、牛羚、驼鹿、角马/有时,他把鱼想象成蜜蜂/把饵料制作成花朵……”当林林总总的“饵料”(相思物的“元物资”)布满濉溪两岸之时,“一个拖着影子行走的人”(垂钓者)显形了:“他看见自己,稳稳地坐在水中央/左手一把星光,右手一把萤火/反反复复,打磨、漂洗一个民族的中秋”,随着垂钓者的“显形”,一枚“隐形的月亮”被诗人心中的鱼钩“钓”住:“他看见鱼钩,在时间的浪尖上/成群结队地游动起来”。至此,一场奇幻的“走中秋”之旅,人间万象“包罗”其中!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卢辉和占斗、宁光一拍即合创立了“福建三家巷”诗社并借力《诗歌报》这个诗歌平台在全国众多诗歌社团中崭露头角。那时,我们的口号是:“因为穷(穷教师、穷职员)我们羞于走大道,只好在传说和寓言中过活!”如今,靠“传说和寓言”过“诗活”的只有占斗一人,这多少让我觉得只有占斗忠诚于我们当初办诗社的诺言!是的,占斗的诗,其思维之纵横驰骋,其理念之诡异变幻,其字词之横冲勾连,其寓意之通达恣肆,其激情之澎湃激昂,其意象之纷呈繁复都足以让每一个欣赏者酣畅淋漓!就拿连占斗的《删除》来说,肯定是激情推动的结果,这与叙述来“拉动”诗意走势的诗写方式有所不同。不过,诗歌写作单靠激情的推动远不足以孕育这首诗的内核。就诗歌写作来讲,情之所往,要的是情之所“格”,这个“格”就是一种情的“维度”,即,诗情不止于漫溢,而是要积淀成“情墒”。从占斗《删除》这首诗来说,激情,缘起于删除,止于删除,这个一贯的“删除”,留给人的是“被现代”之后的“麻木状”。如起句:“我每天都要删除手机上的信息/删除的时候,那些信息都已经死亡/或者等待清除/我发现自己表情麻木,甚至烦躁/每天夜里我准备删除身上或者记忆中的废物/从手到脚,从皮肤到内脏/从光明的物体到黑暗中的魔咒”。这是缘起于“被现代”之后杂多的情感截面:既有一删到底的“机械式”豪迈,又有删除时的困惑、费神和无奈。如尾句:“把白天和黑夜,把活着的和冰凉的尸体/我高呼着:把伤痛删除吧,把幸福留下吧/上天最终把我也删除了”。很显然,诗人被现代趋附而“删除”,又被现代所困而“删除”,这样的二律悖反,是对现代最好的反向观照,似荒诞,更像魔幻现实主义:人被“物”(现代)困矣。
精通易经,主打小说、散文的颜良重近几年试着写诗,可能连他自己都无法预料,他的这一“试”竟然“点石成金”,说真的,连我这个“诗龄”已逾三十年的人都颇感意外!颜良重诗歌写作的“异军突起”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在我看来,诗歌的“本体”本来就是先验、心智、灵性、环境、阅历、感知、发现的“融渗效应”,缺一不可。我以为,颜良重心中的“诗符”其实早就在他的“易经”以及小说、散文中被“分配”到字里行间,只是他没按照诗歌的“符号方程”来呈现而已。颜良重在三明诗群的“被发现”也给一些在诗坛“耕耘”多年的诗人提个醒!诗,看似“苦吟”的活儿,它绝不止于“诗歌符号”,诗歌,作为艺术与人生的“综合体”而不止于“最高点”已被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颜良重的代表作《悬空寺》和《中秋月》就证明了这一点!就拿《悬空寺》来说,在哲学层面的“上层建筑”意指意识形态,若把它用在诗人颜良重的《悬空寺》上同样管用,诗人简直就是“上层”建筑者,一个地地道道的“精神空间”的设计者,以《悬空寺》不“悬”为例:“一盏灯,必须在高处/光明才能普照/一枚月圆,映衬在山谷/让你享受寂静的仰望”。先说第一层面的“高”,眼见为实的“高”是处在悬崖绝壁上的“悬空寺”,是普惠恩泽大地的圆月:寺高心诚、月圆心静,“高”也可攀!再说第二层次隐形的“高”,前提是“悬崖已经撒手”,很妙的转笔和铺垫:“你去心中寻找支撑的柱子/合起双手,/寺,一点不悬/扎实地挂起来”。合起双手,以手为“柱”;寻找支撑,以心为“寺”,自然“寺,一点不悬/扎实挂了起来”。真可谓:山,不在高,诚为峰;寺,不在悬,心为柱。好诗!
篇10
当从容暖黄色封面的像经卷一样的诗集《隐秘的莲花》静静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这并非只是一个诗人个体写作的呈现,而恰恰是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一个“现代”女性的“诗经”,同时也是女性精神史的一个绝好见证。换言之,从容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带有着诗学启示录般的意义。
从容作为“现代女性心灵禅诗”首倡者以及践行者,她多年来的诗歌写作不仅完成了个体意义上写作个性的诉求与塑造,而且她平静自足、静水流深而又具宗教性、命运感和寓言化的抒写方式成为19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女性写作整体表征的代表之一。中国当代的女性诗歌在半个多世纪的多舛命运中其宗教性质素一直是被排斥和稀缺的。即使中的林昭、朦胧诗时代的舒婷以及晚近时期的鲁西西、沙光等女性诗人却不一而足地投向了基督教,而与更具中国性和本土化的佛禅相关的女性写作却一直处于空白。与此同时,当下的女性写作不仅在新媒体空间中坠入到自我迷恋的天鹅绒的温暖牢笼之中,而且这一阶段的女性写作已经整体意义上被窄化的“私人性”和西方话语的“自白性”所统领。而在此语境下,新世纪以来从容一直坚持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的写作就显得尤为珍贵。从容不是“阁楼”上的中国式的勃朗宁夫人和迪金森,因为她的诗歌不仅在汉语和更广阔的时空中找到了久违的精神词源和个体灵魂修行的卷宗,而且拨正了人们对女性诗人的刻板印象(一谈论女诗人就要谈论爱情)。这个本应属于古典、浪漫、纯情、天真的“过去时”式的写作者却被无情地置于冷酷的城市化和后现代性语境之下,发着低烧的额头自此一直在持续。她在词语的夜晚揭开黑色的面纱,这个没有故乡感的人只能在诗歌的窝巢用内心的翅羽抚慰颤悸莫名的灵魂。然而从容却在时间和命运的淬炼中得以寻求和领受情感的悸动、生命的轮回、内心的梵音和神祗的光芒。当我们放宽视野,当下的一些男性诗人在相关的佛禅和宗教性的写作上却集体性地呈现了与当代纷繁的生命状态、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联的抽象的、玄学的、高蹈的甚至故弄玄虚的“不及物”潮流和畸形趣味之中。然而作为现代女性,从容并没有自闭、高蹈、玄想甚至白日梦般地架空这“另一个空间”的声音和图景。确实,诗歌是她的琉璃佛国,诗歌是她一个人的宗教。尽管在她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够与佛陀、经书、菩提、曼陀罗、莲花、舍利这些意象和情境相遇,但是她的诗歌却时时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发于生命本体的强烈的命运诘问以及最为真实可靠的情感“体温”与自我取暖。
我曾在2012年秋天作为评委和指导教师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在滇南高原与路边不期然间与成片的红艳曼陀罗花相遇。在清晨阳光金黄的巨大斗篷下却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了它们的存在。这让我想起了从容的组诗《曼陀罗》。由此我想说的则是从容往往能够在不经意的日常性生存景观中穿越了时间的缝隙,自由地将前世、今生、来世融合和叠加在惯见的事物以及细微的女性体验之中。在此,从容这些精神性、宗教性和命运感的诗行正是对我们加速度前进时代尘埃滚滚的精神世界的重新唤醒,更是对一种全新的女性诗歌写作方式的发现与创设。从容把遥不可及的彼岸的前世、来生以及般若镜像和佛陀梵音拉近放置在平淡而活生生的日常性的当下与草木万物的有灵之中,如露如电、人生无常、梦幻泡影、色空世界被转化为当下女性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与生存现场。她每每在不经意的身边细节和事物中发现时间缝隙中的奥义与神秘,这是一个倾心于内心盘诘又在时时仰望高迥中不停躬身向下考察女性命运的书写者。这是一个在人间烟火和俗世命运中用一颗颗饱蘸的泪滴和内心的清水擦拭熠熠舍利的女性。
尽管当下的女性写作已经远没有1980年代那个时期女权主义者们所宣扬的压抑与剧痛,但是女性写作仍然充满了显豁的困境与难度。而吊诡的却是更多的女性写作者放弃了这种写作的难度。所以女性命运在诗歌中得以像从容这样广阔而深入呈现的写作者并不多见。从容近年来的诗歌写作做要完成的工作恰恰就是要“在黑夜的闪电里如何窥见未来”并“打开前世密封的盒子”。这是她的诗歌底色,也是她的精神内里。这种具有“方向性”的写作者在当下的女性诗歌群体中并不多见。在从容的诗歌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往昔”“中年”“老了”“清明”“镜子”“故宫”“铜镜”等时间性语词和物象对于一个女性和女性写作者意味着什么样的重量。是的,我看到了并未远去的裙摆之侧的往昔。我也似乎看到一株被遮挡了阳光的植物,她在坚执和韧性中终于挣开了盘绕其上的蕨类和藤类植物。在浑身的青苔和岁月的磨砺中她终于得以在一丝丝的阳光中缓慢而顽健地生长。对于女性而言,诗歌写作更像是一场精神的大火,而由于女性特有的言说方式或某些道德禁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灰烬和烟雾。而随着“中年”的来临和人生经验阴影般浓重的加深,从容得以在幽暗和墨迹交错的时光斑驳中接受内心和“神”的光芒。这尤其体现在她近期的《毗卢寺》《浮屠》《超度》《焚香》《不踩死一片落叶》等短诗中。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从容这一“神秘”的诗歌和精神空间也许并不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而恰恰是人到“中年”在种种个人经验和机缘参照之下的再次出发。这种再次“出发”的精神之旅正如午夜的花朵,前世和今生的隐秘花序终于得以层层展现。可贵的是从容并没有高蹈、玄想甚至白日梦般地架空这种“另一个空间”的声音和图景,她的诗歌时时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于内心的最为真实可靠的“体温”。我曾经在文章中多次强调诗歌必须是有“体温”的。诗人是最不允许说假话的“少数者”。不管你处理什么样的题材和经验,无论将想象力和技巧发展到如何繁复和炫目的地步,只有一个是骗不了人的——那就是生命的真实体温。不管它呈现的是寒冷的、微温的还是发着持续高烧的,它都是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命体的内心涡旋以及与周边“生态”息息相关的疼痛与困境。这才是可靠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从容的诗歌中既有来自于自身的知冷知热的体验,又有更为宽远的当下女性诗人普遍缺乏的悲悯之心和虔敬之畏。而从容诗歌中的这种普世意义上的生命意识、存在精神和宗教性情怀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她特殊的人生淬炼和诗歌生成的自然本色。从容近来的很多诗作都带有并不故意为之而天然生成的“禅思”和“佛意”。而中国更多的女性诗人在不同的时期曾沾沾自喜于自己找到了一个别人未曾寻得的诗歌和精神之径,遗憾的是她们差不多同时关闭了通往另一些路径的出口。而从容却恰恰相反。她的诗歌在寻找到精神渊薮的繁密卦象和真实不虚的纹路的同时却并没有关闭个体和俗世的通道和可能。确实从容的这些带有“修习者”般精神征候的文本并非单纯沉浸于佛陀和教义参拜与冥想之中。她的这些诗带有自身不无强烈的情感印记、家族过往以及特殊的想象空间和言说方式。从容诗中反复出现的莲花、琉璃、寺庙等精神性场景所指向的并非是与红尘无涉的内心。从容的诗缘和佛缘的背后肯定无疑有着种种特殊的因果。也许茫茫尘世和清清静修的世界只有一墙、一纸甚至一心之隔。她的诗也因此获得了广阔的空间和容留的视阈——前世和来生,个体与血缘、实有和想象,自身与虚有的诸多话语场所构成的围墙使得她不断提高仰望的高度。通过这种话语方式,从容在诗歌中寻找到了黑暗通道的缝隙投下的些许星光,她也得以在细微而日常无奇的事物身上得以看到前世和来生的般若镜像与诸多暗示。同时,从容的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爱”的场景和想象性空间,这是否印证了我多年前所说的一句话——一定程度上女性诗人是为了“爱”在抒写(当然这种爱的指向和空间都是极其宽广的)。她时常以呼唤和自问的方式完成一个寻找、沉浸和失落的关于“爱”的精神成长履历。从容的诗歌写作既不是“土地”一般的沉重和朴实,也不像溪流泉水一样的清朗和透明,她的诗歌更像是一种“湿地”性的写作。泥土、草地、植被、水汽和水鸟一起构成了迥别于土地和湖泊的独有景象,这呈现为更为复杂的精神空间。而在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事物表现和浅层语言背后闪现的则是连绵不断的寒冷的冰川和时高时低的心灵地理。我看到了从容诗歌中柔软宽远的一面,看到了在日常景象中用知性和母性暖煨出来的一个女性对生命、时间甚至彼岸的思忖和探询。
而作为现代女性,从容将生活和生存中的诸多问题甚至困境与宗教性的精神场阈天然而充满张力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在当下与更广阔的时空中,在个体想象与整体精神大势中,在个人冷暖与普世观照中获得了空前宽远的兼具美学性、当代性和历史性的空间。从容诗歌的自白性与戏剧性书写的和谐融合使得她的诗歌在抒情性和写作张力上尤为突出。诗人不相信没有泪水的童话,她只有在词语的世界中得以一次次伸展疲竭的内心。她像领取圣餐的孩子大胆而又小心地面对着蒙尘的世事,隔着时空的堤岸从容以心和语言作为渡船得以目睹了时间莲花盛开的声响以及生命因果的丝丝潮汐。她给自己编织了荆棘的花环,幸福也使痛苦光辉。通过虔敬的内心得以厘清时间斑驳的光谱色相,诗人指间的神经末梢与大声希音的天籁万响接触并发声。而正是因为本然的生命状态的原生呈现以及自为独立的写作方式,在冰雪般内观和洞彻中,从容的诗歌既有来自于现代女性自身的独特体验,又有更为开放与凛冽的想象能力以及当下女性诗人普遍缺乏的宽远情怀、悲悯之心和虔敬之畏。从容诗歌中有着普世意义上的生命意识、存在精神和宗教性情怀。这是一个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要成为诗人的女性,她的诗歌在寻找到精神渊薮的独木桥的同时却并没有关闭个体和俗世的诸多通道与可能。她的带有不无强烈的个体命运、情感印记、家族过往、神性光芒的想象空间和言说方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平静又最为惊心的诗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