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朗诵范文
时间:2023-03-19 23:2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诗歌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爱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整洁漂亮,
有高高的教学楼,
有宽敞的教室。
我爱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朝气蓬勃,
有淘气活泼的同学,
有团结可爱的小伙伴。
我爱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意气风发,
有可亲可敬的老师,
有辛勤敬业的校长。
我爱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虽小巧,
但充满暖意。
我的母校虽不豪华,
但充满了大爱。
我要大声说:
我爱我的母校!
我要自豪的说:
我爱我的母校!
2歌颂校园诗歌朗诵稿:
那一晚又回到了大学校园
却不像从前那般亲切
感觉我们之间多了些陌生
少了些留恋
在教学楼侧的马路边
不再有曾经的春风拂面
和让人沉醉的醉人春夜
昏暗的路灯光少了些柔和
多了几份暗淡
细细的想了一遍
我们离开校园也没几个月
眼前空有熟悉的教室
和有过无数次晨读的树林
却没有了熟悉的脸
宿舍后面嘈杂的街
依然没有改变
那些熟悉的往事浮在眼前
却细细想来却又那样遥远
沿着马路在校园走了一圈
没有去熟悉的湖边
这里曾风景无限
岁月却湮没了留恋
3歌颂校园诗歌朗诵稿:
啊,校园
小时候,校园
挂在高高的蓝天上
看见她,听到她
就好像拥抱着满天的星星,都是
我的向往
篇2
摘要:现代诗体的进入,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新的挑战和考验。笔者在一次新诗研讨会上,也亲历了一些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迷茫,坦诚自己教学上的一些障碍:现代诗歌难教!最近,在同几位语文教师的交谈中,也发现了共同的问题。作为现代诗歌的尝试者,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
关键词:现代诗;挑战;实践
【中图分类号】I210.5
现代诗到底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该如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现代诗歌教学难、学习难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适度把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流派上,现代诗大体上有二、三十种之多,过于复杂。它们之间有的有时很难界定、把握。但从种属上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既是诗也是歌。其文字含蓄优美,富有意象美、音乐美、节奏美;可以朗诵、吟诵,易学易懂,但又很难谱曲和唱。如,某些叙事诗、抒情诗等;第二类是歌。其文字凝练,浅显、易懂、直白,极富音乐美,节奏美,可以谱曲和唱。比如时下流行的大众化的、通俗化的大部分歌词等;第三类是诗。其文字凝练含蓄,寓意深刻,其意象、建筑很美,但很难谱曲和唱。这类诗属内审型的,重在理解,重在解读,需要读者仔细品读,仔细品味,仔细体会,仔细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类某种灵性的抵达。
二、注重教学拓展,切忌陷入就诗论诗、就诗学诗的本本主义
就诗论诗、就诗学诗是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大忌。教学中发现,一些老师进行现代诗歌教育教学时,过于注重诗歌本体的教与学,注重翻译式、捆绑式,甚至劫持式的教授、讲授,而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张力所在,忽视了诗歌自身所特有的深刻的寓意美、含混美特质。比如,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课堂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不能把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以及引起客体——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共振共鸣紧密结合起来,往往陷入到某种知识的学习、传授领域。这一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就诗歌而言,诗是神性的、灵性的,是排斥、摒弃知识的。我们学习现代诗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产生共振共鸣,而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类的东西。
一切教学的目的(特指诗歌)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和某种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诗歌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进行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郭沫若的《炉中煤》、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们不要把作者和诗歌本体划等号。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世界里来”。教师要精心组织,要使用非常煽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跳出诗歌本体,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并使之共振共鸣。从而使师生的精神、灵魂得以升华,甚至产生某种感知和诗性倾向。这就基本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某种期望。至于诗中一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能诠释的诠释,一时不能诠释理解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能逐步实现理解。
三、善于解决、突破诗歌本体中某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
首先,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从诗歌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这是进入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题目是诗歌的灵魂,她集中体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写作对象,或思想感情或一种感觉或一种意象。是文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诗歌,特别是现代诗,她最大的功能就是诠释和解读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解读诗歌就是解读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某些内涵深刻的哲理以及某些象征性的东西。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读诗歌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注重诗歌意象的非常组合、意义的空白、时空的跳跃以及意识转换在瞬间的完成。主要以哲理性、象征性和意义的非理性组合来实现对现代生活的深度表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才能够实现的。
其次,加强通感(粘连)这类修辞手法的学习,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的日常训练培养。训练学生善于抓事物的本质,善于深入事物的内核,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有机必然联系,以及善于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解读事物。另外,诗歌讲究原创性,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开展创新性学习。这是诗歌教学应特别注意的。
再次,提倡老师下水锻炼实践,锤炼语言。一个优秀称职的语文老师是应有实践精神的。如果一位老师也能写出像样的一手好诗,不仅能够锤炼语文课堂语言,有利于自身教学,还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感染力和诗歌兴趣、诗歌倾向。生活是诗性的,生活是需要诗歌解读的。同样,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语文课。一个充满诗性的语文老师,一堂充满诗性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是自然可想而知的。
四、提倡诗歌欣赏性学习和欣赏性教学
一是要充分运用诗歌自身的音乐美和语言文字自身的张力美,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朗读或诵读。教师要加强基本功锻炼,应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朗读或诵读的基本功修养水平。最近,在某所高中听课时就发现了一些示范朗读上的问题。要明白,有时一次高水平的诗歌朗诵胜似教师一百次的干枯说教。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或活动,组织学生收看、观看、聆听高水平的诗歌“歌会”。比如2009、2010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新诗会”等,以提高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诗歌本体的心理感知以及美学认知水平。
三是有目的的组织一些配乐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和诗歌倾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朗诵、吟诵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发音技法、发音技巧。比如,胸腔、腹腔、颅腔、背腔的不同使用,使之尽可能的逐暂上升到艺术领域。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诗歌朗读、朗诵、吟诵、吟唱是要建立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内涵的基础之上的。内容不同、感情的基调不同,其朗读、朗诵、吟诵的语调、语气不同,情绪和节奏也不同。老师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篇3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诗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62-0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学诗可以提高人的想象力、感染力、凝聚力,使人有志趣、善观察、能合群、有智慧。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受到了良好的“诗教”,而的一生,正是典型的“诗意人生”。诗是真善美的统一,诗教应该是终身的。
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低年段现代诗歌的教学,如何进行呢?其有效方法主要有:课前导入法,让诗性诱发学趣;诵读指导法,让诗性化入涵咏;媒介渲染法,让诗性召唤诗情;诗歌仿写法,让诗性点燃童心;综合实践法,让诗性活跃生活。
一、课前导入法,让诗性诱发学趣
课堂伊始,利用一个恰当而有趣的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进入诗歌课堂学习,对于提高孩子们对现代诗歌的喜爱程度和课堂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从切合生活实际的事件导入、由旧知识迁移导入、相关诗句导入、对背景的介绍、音乐的渲染、创设特定情景导入等,都是诱发孩子学习诗歌兴趣的重要方法。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这首诗,可创设情境:请猜个谜:“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小朋友们,你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蔚蓝的天空中有圆圆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弯弯的月亮……最后把书本上的插图定格在大屏幕上。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类似这样的导学情境,能迅速将孩子们的思绪引入诗中,激发他们学习现代诗的兴趣与意愿。
二、诵读指导法,让诗性化入涵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现代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极其富有感彩的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形式,因此,诵读是感悟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指导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的诵读,可这样设计:老师示范读,问问孩子们的感受和想法,继而让孩子们自由读、同桌诵读,边读边适当讲解,让孩子们了解诗歌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然后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读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意境。每一次读,都是为了不同的目标和效果;每一次读,都使孩子们对诗的理解和意境的感受越来越深。
三、媒介渲染法,让诗性召唤诗情
在小学低年段的现代诗歌教学中,成功的导入与充分的诵读仅仅是有效诗歌课堂的一部分,如若加上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则不仅是打开孩子们视觉、听觉这两扇感知美的窗户的重要手段,还是课堂中增强孩子们对现代诗歌现实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更是对于低年段现代诗歌教学的一种重要改革和优化。
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可在谈话导入之际出示紫丁香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孩子们说说对紫丁香的了解和感受。学诗前,可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孩子们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理解和感悟诗歌意境、内涵时,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孩子们边听边跟唱,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如“平时走过老师的窗前或办公室,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激发起孩子们内心最贴切、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体会老师的辛苦,从而树立起尊敬老师的情怀。
四、诗歌仿写法,让诗性点燃童心
孩子们仿写现代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就某一两句诗句进行仿写,可根据诗歌的形式进行一小段仿写。仿写时,应注意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尝试运用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意境感受。
在学习了《柳树醒了》这首诗歌后,有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小花猫醒了
春雷跟小花猫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花猫呀,醒了。
春雨给小花猫洗澡了,
洗着洗着,
小花猫哟,叫了。
春风给小花猫梳头了,
梳着梳着,
小花猫呀,笑了。
春燕跟小花猫捉迷藏了,
藏着藏着,
小花猫呀,跳了。
小花猫跟孩子们玩耍了,
玩着玩着,
小朋友们长高了……
小花猫是许多孩子生活中的好朋友。这首仿写小诗把小花猫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通过诗意的语言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孩子们在仿写中一起学习、分享思考、独自创造,既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又拓展了课堂教学,更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独有的诗性和情感体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五、综合实践法,让诗性活跃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课堂外,可以根据低年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一些对应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养分。
一是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孩子们赏析圣野、金波、柯岩等名家童诗及自己创作的诗,使他们在品读名家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写的作品给小伙伴们带来的欢乐。二是开展阅读书报、与好书交朋友活动。小学低年段的孩子可阅读《儿童诗》、《小星星》、《小朋友》、《幼儿学报》及其他一些感兴趣的书报。三是组织诗歌朗诵会。四是举行诗歌小书、手抄报、展览比赛。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孩子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能在活动中活跃孩子们的诗性,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激发出来、发掘出来、引导出来,这也是我们小学低年段现代诗歌教学的目的所在。一如雪莱所说:“诗是最快乐、最好的心灵之最好的、最快乐的时光之记录。” 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路上,让我们和孩子们都一起去追逐这最美好最快乐的、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吧。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冯铁山.诗意语文学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3]谢荣斌.诗芽在阳光中舞蹈[M].香港:香港金陵出版社,2006.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振村.想象一定要合理吗[J].小学语文教师,2011,(5).
[6]孙玉柱.让语文课诗意起来[J].小学语文教师,2011,(12).
篇4
关键词:浅谈 现代诗歌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75-01
1 以诵读之法感受诗歌音韵节奏的美
在诗歌的教学中,诵读是基础,特别是新诗,与古诗词比较,新诗的音韵更为和缓,更为自由,节奏也不同于古诗词,但同样能给人以美感,唯有反复诵读方能体会到。如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再别康桥》中,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而且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戴望舒的《雨巷》,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优美的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做一些示范性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
诵读的方法不求统一,要倡导多样化,如可以集体朗诵、个别吟诵等;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根据学生诵读的不同程度分别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有感情的诵读等;还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总之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诗歌的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2 以创设情境解读意象之美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意象是新诗内容的载体,是新诗的灵魂,也是“诗味”最浓的闪光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体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在分析意象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真正去品味诗中的意象之美。
如教《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欣赏。为了理解诗歌,我们运用创意联想:先用全景拍夕阳西下,天边绚丽的晚霞。将镜头拉近,使人们能看到康桥的全景,然后在河畔,再将镜头定格在诗人的身上,他慢慢地走,走到康河的桥上,蓦然回首,曾经康河所有的一切……最后将诗人的视线再慢慢地移向西天的云彩,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
《致橡树》可以用激趣导入,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唤起学生美感,激发学生兴趣。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为一组意象,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重点描绘“橡树、木棉”的形象,喻意是什么?让学生理解这些并非单纯的事物,理解这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作者要否定旧有的依附或无偿奉献的爱情观。
诗中的世界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彩,诗人通过想象创造诗的形象,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3 以多元解读之法体味情感之美
现代主义诗歌把心灵放在首位,以诗言志向诗言我、诗言诗的位移,契合真正的诗皆“出于内在的本质”,导引诗歌进入了性灵的音乐和情感的海洋境域。
对现代诗歌的情感把握可以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个人体验得出对主旨不同的理解,只要不背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歌文本内容,都用不着全盘否定。在教学中教师不宜先入为主,并暗示或左右学生自己的判断,扼杀学生情感,诗歌学习注重主体感悟,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多元化处理。
《雨巷》一诗中,意象朦胧,雨意朦胧的江南小巷本属常景,但在《雨巷》中,却被戴望舒赋予朦胧化的象征内涵,诗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的“我”和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也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一切意象在烟波朦胧的江南,在细雨微茫的小巷,变得清晰又朦胧,在学生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结合诗文透过“表象”来解读“深情”。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纯朴的生活的向往。他在个人生活上希望“面朝大海”,与俗世保持距离,然而诗人并不因为自己的生活取向而否定俗世的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价值多元化的当代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质疑:“除了美好的诗情,幸福的体验,你对最后的诗节有疑问吗?”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人对他所向往的幸福并无把握,他把“幸福”比喻为辉煌而短暂的“闪电”;诗中两次出现“从明天起”这个短语,这似乎暗示他梦想的“幸福”生活并不现实―― 只有“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个“明天”是哪一天呢?这又暗示诗人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并不幸福,他还在尘世里艰难地挣扎。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他们以自己的独特体验体味了诗文的情味美。
任何诗歌都带有诗人的审美情感倾向,教师要随机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根据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赏析诗歌有的意象,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诗人再现的意象中发现美,赏析美,感知美。
篇5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五年高职;实践;人才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高素质职业学生的需求,语文应用能力在高职生的综合能力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五年高职生来说,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是语文活动课。高职活动课程的开展要结合高职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动手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 语文综合素养活动课的实践
语文综合素养是指学生知识积累、阅读、表达方面的综合能力,五年制高职生大多属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表达、写作能力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语文素养对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高职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课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平台。综合素养活动课可以开展书法比赛、阅读能力比拼、诗歌朗诵。
(1)书法比赛。书法是我国一项传统艺术,同时也是学生个人修养、个人魅力的展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书写能力却在慢慢降低,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书法的重要性,我校各班级开展了多次书法比赛。书法比赛分为三个比赛项目,粉笔书法、硬笔书法以及软笔书法。我班共有学生40名,其中分别有10名、20名、10名同学参加了粉笔、硬笔、软笔三个项目。学生都选取自己拿手的诗词、美文进行书写,每班选三个项目的第一名,然后进行全校性质的比拼。通过多次书法比赛的开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自己书写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作业字迹比以前更加工整。
(2)阅读能力比拼。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读书看报、积累知识具有积极意义。我班每周都会开展一次以综合阅读为主的语文活动课,实践课上,我会让学生拿一些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活动课上的最后环节,我会选取几名学生向大家讲解本次课的阅读收获。几学期下来,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诗歌朗诵。诗歌朗诵是高职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课程之一,通过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可以锻炼学生的当众演讲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班一个月定期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学生选取的题材有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等。每次演讲活动的举办,班里的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演讲中,还可以参加到活动的组织当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 语文应用能力活动课的实践
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以致用”是语文应用能力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在语文应用能力活动课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应用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为学生的职业化道路打下基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课,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当活动课的主人。
(1)自我介绍演讲。举办自我介绍演讲比赛,是为了提升高职生在规定时间内应用自身的语文水平全面介绍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老师及学生都可以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走向就业岗位,参加面试等有很大的帮助。
(2)文章写作比赛。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知识积累、写作表达能力以及谋篇布局能力的体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仍有一定的欠缺,而写作表达能力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班每学期多会举办多次文章写作比赛。写作比赛的写作内容没有限制,写作格式也自由,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写自己的专业知识等方方面面。
(3)简历制作。简历是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对于应用性较强的高职生来说,在简历中要做到对自己全方位的概括,突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开展简历制作活动,学生之间应该互相交流、探讨,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建议。通过简历制作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毕业找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五年高职学生语文活动课程的实践,需要学生与老师互相配合,不断努力。通过开展书法比赛、阅读比拼、诗歌朗诵比赛等,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开展自我介绍演讲、写作比赛、简历制作比拼等,可以促进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应用性强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唐霏霏.五年制高职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设
篇6
一.兴趣与触发阶段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而产生的情绪又将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就成为了诗歌教学之初的重中之重。学生之于诗歌,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陌生是因为诗歌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按照西方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不仅要了解与诗歌相关的作者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元素,还要适应诗歌本身“隐”的特征,更要关注自身在诗歌重构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诗歌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到这个现象,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心理差异和学习困难,努力改变单纯的课堂诗歌教学局面,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诗歌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关键要产生情感共鸣,即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在诗歌学习上的情感融合,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学生与自我的情感宣泄,学生与生活的诗意对话。在现阶段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情感的触发点。结合学生学习诗歌的心理差异,可以采取“淡化神圣性,强化生活性”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开辟一片新的诗歌教学天地:将散文教学转换为诗歌教学,将歌曲欣赏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开展《影视金曲与现代诗歌鉴赏》《心音共鸣――感受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等专题“讲座”;将诗歌学习与诗歌朗诵充分结合,开展班内或不同班级之间的诗歌朗诵比赛;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唐诗三百首》朗诵与鉴赏的活动。在课堂外,因时因地制宜地与学生分享教师原创诗歌,在开学之初分享共筑“文学之家”的《鹊占枝头》,在军训期间分享鼓舞士气的《秋雨》,在诗歌学习期间分享改编诗歌《我却不知道你的名字》和《我们的梦想》,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分享感同身受的《冰窖》,在中秋月圆之时分享感时惜时的《中秋》;另外教师还与学生分享诗意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瞬间产生的灵感和美丽的语句,从而使学生在记录、分析头脑里和梦境里支离破碎的片段语言(也称梦境语言)的基础上来把握语言之间的内部联系,甚至对片段语言进行描述、否定、歪曲和重构。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教师在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引角色,但教师绝不是诗歌学习和鉴赏经验发展的主体。
二.创作与驱动阶段
何平与汪正在其著作《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中提到“语文课堂应当从‘知识内容’讲授向‘学生感受和体验’转移,努力建立‘知识内容’与学生‘感受体验’之间的关联,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体验’为前提展开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经验有可能真正得到改造和提升。”因此诗歌感受经验和鉴赏经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从一个经验缺乏的不成熟的读者成长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具有丰富鉴赏经验的读者。所以贾桂强在《以“学生的解读逻辑”为教学起点》中更是强调教师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弄清学生的感受体验,并应把学生的感受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解读逻辑”。这里强调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诗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二是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体验主要表现为诗歌创作,变换角度,转换时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进行诗歌创作,由此而带来的最贴切最真实的诗歌感受。
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导引角色非常重要。为了将这种诗歌创作的兴趣持续下去,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维护。在课堂上,选出一部分优秀的原创诗歌,请原创作者进行现场朗诵,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支持;将学生的原创诗歌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原创诗歌赏析和再创作。在课堂外,采用“周记”的形式给予诗歌创作的同学以积极的响应,做详细的评价与指导;开展班内或者班级间的诗歌征文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引导学生进行私下的诗歌创作“心得交流会”;将优秀的原创诗歌进行班级展示,并做好收集与整理工作,还可成册印发。
心理学认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动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上升到个体内在的需要和生命意识的观照,演变成诗歌创作时,学生本身对诗歌的感受体验、阅读体验和创作体验才会最大限度地发展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成为真正推动复杂的诗歌教学系统发展的内驱力。而教师的诗歌自创式的引领、“周记”式的鼓励与指导、诗歌竞赛式的引导则成为推动诗歌教学发展的外驱力。内驱力与外驱力的相互结合,使得学生的感受体验与教师的深入引导相互融合,从而推动学生在驾驭支离破碎的诗意语言的基础上的意义重构与生成,最终推动诗歌教学的深入发展。
三.鉴赏与生成阶段
诗歌创作不是现阶段高中诗歌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斯坦利・费什认为“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感受体验能否转化为阅读和鉴赏经验,能否将语言把握上升到语感层面,能否上升到意义的建构与生成阶段。从本质上看,意义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来回“斗争”,教师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去捕捉这个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张力”,进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与诗歌作品之间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最大限度接近“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将创作体会上升为情感共生,将阅读感受上升为鉴赏经验,将语言运用上升到语感升华,进而促进鉴赏过程的意义建构与生成。因此在这个阶段,存在着一个“双向平行世界”的相互转化,既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语言运用与语感升华的双向转化,音乐赏析与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现代诗歌鉴赏与古代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课堂内与课堂外之间的双向转化。教师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引角色,能否实现双向转化,基础在于细水长流地坚持在兴趣与触发阶段和创作与驱动阶段的引导,重点在于两个阶段后的专业鉴赏指导。
意义生成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补充生活经验的不足,创设情境,感悟世界,感同身受,扩大生活经验、创作经验和鉴赏经验三者之间的“重合面”,以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题材、内容、情感和意义。二是提供阅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给予学生特定的“文体知识”,以改造其现有的不成熟或不完整的阅读和鉴赏经验。三是重视诗歌中存在的“空框结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容的“空白处”或者“深层意脉”中。正如孙绍振强调的那样,意义生成于学生与文本的交互空间――具体指文本的所谓的“空白处”、“言外之意”或“深层意脉”等,在这个空间里,学生的阅读经验得以生成与凝注。创设情境、文体知识和空框结构的有机结合,再结合诗歌学习兴趣和诗歌创作,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将会在融入自身的生命意识和文学意识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7
古诗词赏析 古典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当今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人们推崇了千百年。我们学校的校本课选取了古诗词进行诵读赏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弘扬我国古典文化,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一、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
吉林省通化县马当学校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秋夕》、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1.诵读诗歌,感知情境
学生初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反复诵读,读出情感。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2.解析诗歌,进入情境
我国古典诗词大都言约义丰,内容含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是简单生硬的翻译出意思即可。而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要了解诗词的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录音、图片等教具,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所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到古诗词的意境。
3.品味诗歌,深化情境
教会学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教会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教学生注重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透过古诗看诗人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从而领悟古诗词内涵,把握古诗词立意。
总之,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手段,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学习。以达到“一课一收获,一首一新得”的目的。
二、古诗词赏析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各地风俗
我校所选取的古诗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在古代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思想主张。例如,通过李白那豪迈瑰丽的诗学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是金钱如粪土的,处在诗坛之巅的诗仙。通过李清照的词学生们可以看到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婉约派的宗主。通过李煜的词学生们知道了他的词是“词苑国色,哀歌绝唱”……
很多古诗词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描写了各地的地域风光或者风俗人情,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够了解各地的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古诗词赏析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1)积累字词和古诗
古诗词中有许多生字生词,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扫清字词障碍。我们班级的学生每学期赏析30首左右古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就会积累100多首古诗词中的字词。学生积累100多首古诗词,对学生的诗词储备有很大帮助。
(2)有助于对联内容的积累
对联知识是整个中学阶段考试中都有的内容。有些对联是根据古诗词出的,如果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了解其内涵与意义,就会对对联知识有所帮助。
3.古诗词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在赏析古诗词之前一定要反复朗读,朗读古诗词时,对感情的投入要求很高,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阅读现代文或者闻言文时,尤其是诗歌朗诵时,能力也会增强。
4.古诗词赏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和现代诗歌完全不一样,它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种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情境中。那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养成不骄不躁的性格。
5.对学生现代文学习有所帮助
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比理解现代文含义的难度大,如果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中关于文字内涵、作者情感以及对所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古诗词意思、内涵的理解都会有所帮助。如:《说屏》一课就文白相杂。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及“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都出自古诗或古文。学生在赏析了多首古诗词之后就会轻而易举说出这几句古诗和古文的意思。
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在写作文时就会根据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的古诗词嵌入其中,这些古诗句在作文中就会起到画龙点睛或者增强美感的作用。
7.为高考语文中古诗词赏析作准备
高考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赏析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的古诗词赏析课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上高中以后赏析古诗词时就不会特别吃力。这样就是提前三年为高考语文的古诗词赏析作了充分准备。
篇8
一、更新教学观点,树立德育教育观念
作为高中教师如果想在教学中不留痕迹地自然灌输德育教育,一定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下工夫挖掘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存在的可用于德育教育的素材。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素材,教师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将其在讲课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笔者认为相较于直白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会事半功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前提就是语文教师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一味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更新教学观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德育教育效果首推爱国主义教育。建议高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完成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很多课文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并不会往心里去。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使图片和视频有机地结合,则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些和爱国有关的现代诗歌,可以用诗朗诵配合图片展示,给予学生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沁园春・长沙》在展示豪迈情怀时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当多媒体展示故居、展示橘子洲头、展示鹰击长空时,学生会为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同时对祖国充满感情。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适时地与现实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语文课文中关于思想道德的语句并不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课文中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远远超过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在和一名故意旷课的学生沟通时,直接对话总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讲到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四字时,笔者发现这位学生突然很有精神,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笔者乘机引导:若想鹰击长空必须有鹰击长空的能力,必须像飞鹰一样具备魄力和勇气。这位学生之后再未旷过课,并且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灵魂”四个字让很多学生诧异和不解。笔者就“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了艾青人格上的伟大进而思考自己的作为,这样也达到了德育的功效。对于课文的现实意义,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深入社会实践进行探索,很多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到了课文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四、于故事中发现德育价值,并适当引导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政治课程,德育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收获,而不是过于直接地给予道理的讲授。笔者认为一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作为高中教师只要有目的地引导一下就能很好地实效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更能吸引他们探寻内在的启示,所以对于一些故事性的课文,高中教师应该多在德育方面用点心思。像《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使学生收获一些东西。《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很多视频资料,笔者经常会在课上选放一些片段,对于荆轲的行为,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教师要给予很好的引导,有的学生认为荆轲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历史,是不现实的,所以最终以悲剧告终;有的学生认为虽然荆轲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他的勇气和魄力值得中国人学习和敬仰,甚至有的学生直呼荆轲为英雄。对于这些看法教师要都给予肯定,对于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最后统一到一个切入点。越是能呼应学生思维或者想法的课程越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但是作为教师还是应该安排一些情景教学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比如诗歌朗诵、主题演讲、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实质上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为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诗歌朗诵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体会祖国语言之美,并且能增强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主题演讲不论爱国题目或者理想题目都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过程得到感情上的强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除去以上几条,笔者还要着重指出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曾就教师个人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做过调查,发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人格魅力,学生也更加看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想要成功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自身也要有相应的素质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思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
篇9
关键词:高中 语文 兴趣 教学 策略
一、明确科目自身魅力,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习,所以就导致在很多学生看来,学习就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任务,而知识点的学习就是一个折磨,所以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就是应付、回避,甚至是厌恶,这就导致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有一种抵触心理,就无法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上有效的学习了。所以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就首先要打开学生这个入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主动的去学习。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操,让他们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关键是能在实际的生活中予以运用,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自觉的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二、教师采取多元化备课,建立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教师的备课对于一节课的成败可谓万分重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笔者看来,教师这个行业也一样如此,想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课堂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多用心,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在的实际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备课,让学生感觉到其实语文知识的学习就在自己身边。比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呢?喜欢听流行歌曲的,我们今天换一种风格,喜欢听古典乐曲的,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接着我就播放(《命运交响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音乐。 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这首撞击心灵的乐曲,它的曲名是什么?是谁创作的?(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这样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兴趣, 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三、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辩论赛 演讲比赛 诗歌朗诵 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我认为恰恰可以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学生都是好动的,通过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讨论、辩论、朗诵、表演、歌唱等等,都可以依据不同课文选择运用。在“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演讲比赛。在饱含激情的演讲中不仅使学生听到了动人的亲情故事,增加了写作素材,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对母爱有了新的体会。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我讲解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依照故事发生较为集中的皇宫、织房和由更衣室到游行广场三个场景编排幕次。学生分小组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排练中。最后我把每个小组安排到讲台表演,评出最好的一个小组并给予表扬奖励。这项作业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通过改编剧本和表演,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本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老师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初中第九册上一整个单元是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其中有很多要求背诵的篇目,学完后,我将学生进行分组,举行赛诗会,各组代表或背诵或朗诵或即兴创作,评委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为各组打分,分数最高者胜出。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积极的准备参与,而在这次竞赛活动中,第一单元的诗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背,而且记忆比较牢固,对于诗歌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作过训练,更何况分析人物就是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刻进行着,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教学本课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从中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一样如此,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需要老师们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篇10
诗歌之夜的诗人们分别朗诵自己的作品,北岛最后一个登台,他读的是《走吧》和《乡音》。“这个年龄都会有困惑,这是青春期的必然阶段,只是我们困惑的来源不太一样。”朗读开始前他说。
北岛参加过香港中学生诗歌朗诵会,听他们朗诵自己的诗,他吓了一跳,“非常夸张,字正腔圆,完全是同一腔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
儿子的经历更让他痛感学校教育包括诗歌教育的问题。儿子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朗诵比赛。老师分配给他一首诗,题目是《假如我是一支粉笔》,大意是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我不需要你们的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北岛正和朋友一起编选一本《给孩子读的诗》。编辑定位在新诗,包括外国诗歌的翻译:“或许诗歌可与教育体系抗衡,救孩子们于水火之中。”
分享活动结束,北岛特地站起身来,嘱咐学生们去门口购买诗歌之夜专门制作的诗集:一本诗集只是一瓶水的价钱。
孩子问的总是真问题
南方周末:“诗歌之夜”是怎么办起来的?
北岛:中文大学希望我为大学做些国际交流活动。我想不如从诗歌入手。从2009年起,我们有两套计划,一个是“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一个是“国际诗人在香港”,相辅相成构成某种“织体”,为的是让诗歌逐渐成为香港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诗歌节可以在短期内让人们注意到诗歌的存在,但没有常设机构不可能每年都办,但两年办一次又容易让人淡忘,于是我们开始推行“国际诗人在香港”,每年分别请两位世界级诗人,邀请最优秀的译者把他们的作品译成中文,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为每位诗人出版精美的双语对照诗选。在诗人到访前,由译者或专家组成专门的诗歌工作坊,除了介绍该语种的文化背景与诗歌源流外,还带领学员细读作品。诗人访问期间举办一系列活动。到目前为止,“国际诗人在香港”已请了三位诗人:日本的谷川俊太郎、美国的迈克・帕尔玛和俄罗斯的阿尔卡季・德拉戈莫申科,下一位是美国诗人盖瑞・施耐德。
南方周末:你说过谷川俊太郎来做工作坊的时候,中学生有很多良好的反馈。
北岛:我们请谷川到拔萃男书院,差不多有三四百个中学生来参加。他们和一般观众的反应不同,非常热烈,急着问各种问题,有的孩子是学日文的,就用日文问问题,或是用日文朗诵诗。谷川那天特别高兴,最后居然唱起歌来,显然他被那种无拘无束的热情打动了。孩子们的问题乍听起来幼稚,但都是真问题,不像被学术驯化过的人拐弯抹角。
南方周末:好诗是有的,好读者是有的,只是他们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联系或者说好的读者是需要培养的。
北岛:对,需要培养,最好从小开始。这话像陈词滥调,但是实在话。到了大学,他们的整个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已经定型了。可以说,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奠基于西方的工具理性,俄罗斯思想家索洛维耶夫特别反对的就是西方的工具理性,他认为与心灵无关的知识,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我们在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欧美从19世纪就开始对此有所反省,提倡通识教育,一个大学的好坏往往首先取决于通识教育。难道我们真希望子孙后代都成为只懂专业知识的准机器人吗?或许诗歌可与教育体系抗衡,救孩子们于水火之中。
如果有进一步的可能,比如得到基金会支持,我们还想做一套诗歌活页,选一些好诗,中英文对照,送给学生做课上或课外的读物。
精英教育把孩子“修理”了
南方周末:你在诗歌之夜的媒体见面会上,引用了林怀民的一句话“在水泥上种花”,香港的文学环境就是这样的吗?
北岛:我想台湾应该比香港好些吧,总体来说,台湾文化破坏得不太厉害,香港问题很多,我刚来时挺绝望的,但绝望也会逼出做事的愿望,想试试看有没有可能改变绝望的环境。
南方周末:什么事让你绝望?
北岛:我来中文大学,最初是教诗歌写作课,我原来在美国也是教这个。说实话,美国大学生对国际诗歌的了解非常少,但至少还有一点。第一堂课我问学生,除了美国诗人以外,你们还知道几个外国诗人?一般的学生大概能举出三五个。到了香港我再问,几乎没有一个回答。他们的诗歌知识几乎是零。
我调查了一下才知道,就整个香港来说,中文大学中文系的水平应该是最好的。我还误以为香港是双语地区,学生英文会非常好,其实也不是。所谓双语指的是工具性语言,此外的水平很有限。他们根本不可能读外文诗,没时间,也没兴趣。
关键是年轻人对世界没有好奇心。这是教育的恶果。教育体制往往越是精英化,问题就越大。在整个华语地区,包括香港、大陆和台湾,都是不断把精英教育提前,为了建立一个精英教育的金字塔。我在我的儿子身上深有体会,他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总体而言,我是反对精英教育的,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是配套一条龙――要上精英大学就要上精英中学,要上精英中学就要上精英小学,再往前就是精英幼儿园,听说香港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整个教育系统是迫使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化过程。
我们做过试验,把一部分诗歌活动放到中学去做,发现他们对诗歌既热情又开放。一旦到了大学阶段,他们就被工具理性“修理”了,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失去了对创造性与想象力的感应。
与“行话”和“俗话”开战
南方周末:不止一家媒体问到诗歌边缘化的问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北岛:这是陈词滥调。精神不一定能转化成物质,你总不能说精神就因此边缘化了吧?现在中国不是诗歌活动太少了,如果你看看那些报道,会让你产生诗歌繁荣的错觉:几乎每天都有各种诗歌事件在发生,各种诗歌杂志和诗集问世,可是又有多少好诗出现呢?从前写过诗的人,赚了钱,现在又回来写诗办刊物,无论如何,这毕竟是个好现象。
说起国内的诗歌节,背后往往都被无形的手所控制,一个是权力,一个是金钱,要不是某种政府行为,所谓的政绩;要不是房地产商赞助,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听说厦门最近搞了一个什么中国诗歌节,规模很大,花了上千万,真是劳民伤财。一些所谓的国际诗歌节,连作品都没有互译,各说各的,各念各的,怎么可能进行真正的交流?
南方周末:你在这次诗歌之夜出版的《词和世界》的序言里面写到:中国现在生活在各种不同的行话当中,诗歌界也有很多行话,在你的心目当中,一个理想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怎样的?
北岛:我还是引用序言中的片断,“诗歌在词与世界之间。诗歌是用语言的钥匙,打开处于遮蔽状态的世界……如今,我们正在退入人类文明的最后防线――这是一个毫无精神向度的时代,一个丧失文化价值与理想的时代,一个充斥语言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行话中:学者的行话、商人的行话、政客的行话,等等;另一方面,最为通行的是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在所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这种雅和俗的结合构成最大公约数,简化人类语言的表现力。诗歌何为?这古老的命题,在当今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认为诗歌不仅没有边缘化,反而要占领中心,与上述的两类语言开战。尽管众声喧哗,但其实我们正处在全球化时代的“失语”状态,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的舌头得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