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推荐信范文

时间:2023-03-16 07:1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研推荐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研推荐信

篇1

本科生保研推荐信范本【一】我教授过xx同学的本科课程-xx,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

xx同学学习刻苦,有钻研精神,在班级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实,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思想上积极向上。在学习中,申请人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他基础知识学习的很扎实,专业课也很不错,成绩一直在专业里名列前茅,这就为他今后更专业化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待学习上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从他平时作业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 再加上一些自己动手能力方面的东西)

作为xx同学的推荐人,我相信他一定能出色的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XXX

20xx年XX月XX日

本科生保研推荐信范本【二】XXX教授:

您好!

我叫XX,毕业于XX学院XXX专业,现在XXX。今年报考了XX大学的XXX专业硕士研究生,下面是我的初试成绩:

因为在职考研,初试成绩并不理想,若有幸能在您的指导下继续深造,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刻苦钻研。本科期间,我一直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实验实践锻炼。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XXX,校优秀团干一次,校辩论赛最佳辩手,并且已获得英语六级证书。此外,虽然本科一直学的XXX学,课程几乎全是有机实验,但是我从大二开始就跟着老师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XXX,立项并通过考核。除此之外,我XX,虽然不是核心期刊,但也是自己大学科技创新的结晶。

其实我就一直想发邮件给您,但因为担心自己初试不理想,就没有联系任何老师。这次复试完,我觉得自己也很有信心。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希望能在您的门下就读,跟您学知识,做项目,进一步提高自己。若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期望!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信。冒昧致信,恳请海涵!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安康!

篇2

一、成效

2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0.8亿元,增长6%。优质粮油稳步发展,克服特大旱灾影响,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1.97万吨,比2002年增长10%,茅贡米优质稻基地面积15万亩,核心基地3万亩,优质稻产量7.5万吨,产值1.8亿元,“茅贡”牌优质稻米连续四年获“中国十大金米”金奖;优质油菜面积24.3万亩,油菜总产量2.98万吨,增长4.1%;烤烟生产走出低谷,优质烤烟面积7.6万亩,收购烤烟达17万担,农民烤烟收入7412万元,烤烟税收1630万元;茶叶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茶园面积达10万亩,投产茶园6万亩,茶叶产量3795吨,产值1.3亿元,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名优茶连续三年荣获国内国际评比金奖;畜牧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格局初步形成,巩固发展养殖区108个,养殖大户7600户,出栏生猪43.36万头,牛1.44万头,羊1.88万只,家禽114.5万羽,肉类总产量达3.76万吨,畜牧业产值达4.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97%,比2002年增4.73%。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近35家企业落户园区。培育扶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5家),实现总产值2.85亿元,当地直接受益农户达4.6万户。培育和完善农产品专业市场25个,湄潭西部茶城交易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年交易额近亿元,成为西部地区茶叶交易集散地;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各种专业协会47个,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54元,增长5.5%。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二、具体做法

1、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促进产业发展。

在强化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年初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茶叶产业、茅贡米业、畜牧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和意见,同时还建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创新农业农村工作机制,把中央1号文件精神宣传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把工作措施落实到生产上,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面实行水稻旱育稀植、宽窄直行移栽或抛秧、玉米育苗单株定向密植或宽箱宽带种植。办县级示范基地4个,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还办脱毒红薯、优质蔬菜示范基地,面积各200亩;组织85台耕整机投入农业生产,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培训,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全县安排财政资金1100万元用发展农村经济,其中:“四在农家”建设48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300万元,茅贡米业发展50万元,畜牧产业发展100万元,科技三项费57万元,农业机械48万元,其它65万元。具体措施如:20*年县政府继续执行扶持政策,对退耕还林地套种茶园,每亩补助苗木费100元,新建茶园,每亩补助120元;有机茶园认证每亩补助100元;以“湄潭翠芽”产品参与国家级评比获最高奖等级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茅贡米优质稻基地建设中,农民交售50公斤“大粒香”稻谷给茅贡米业公司,县政府补助农民2.5元等措施。加大了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2、加快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湄潭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较为滞后,为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

20*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后,全县上下兴起了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兴县的大手笔,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企业入驻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发展湄潭经济,同时在入驻园区的同时,把牢企业准入制,对入驻企业,坚持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对农产品实施精深加工和规模较大的原则,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入园,配套出台了免征入驻企业投产第一、二年企业所得税、免征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免收前三年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

为栽好梧桐树,全县有关部门在规划面积为3360亩的绿色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精心规划,大力加强园区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总投资为2556.7万元的工业园区已投入1879.2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区内食品加工、茶叶生产、药品加工等五个功能区规模初现。

目前已有湄潭兰馨茶业公司、湄潭县茅贡米业公司、贵州仙龙药业公司、湄潭陆圣康源公司、湄潭县大众酒业公司、湄潭县天利达食品公司、湄潭县茯莹食品公司等35家企业申请入园,总投资2.85亿元,19家企业已入园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引资2980万元。湄潭县茅贡米业公司实施2005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510万元,建成一条年加工3万吨精米的加工生产线,已开工生产;湄潭兰馨茶业公司实施20*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投资420万元,茶叶加工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进入园区的湄潭陆圣康源公司,总投资3900万元,年生产300吨茶多酚生产线正在建设,预计5月底建成投产。整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后,湄潭全县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将基本实现,届时园区内企业每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税收5000万元,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建设产业路、扶贫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800余公里,投入资金1.28亿元,形成了“二横二纵二连线”的经济大环线,95%的行政村通公路,45%的行政村所在地通油(砼)路,城乡电网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投资1.03亿元,实施了湄凤余大型灌区湄潭片区节水灌溉工程和湄江、红旗、红星、仁合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启动了烟(粮)水配套工程;完成90余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7.4万人、2.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实施了永兴、湄江、黄家坝、兴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1.16万口沼气池;建成湄潭西部茶叶交易市场、永兴禽蛋市场、湄江金花茶青市场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粮食生产稳定,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凸现,各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4、加大宣传,提升产业知名度。

继2001年成功举办“4·28”茶文化艺术节和2004年西部茶城农业部定点交易揭牌仪式之后,湄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将中国西部春茶交易会和贵州省第二届茶文化节争取到湄潭举行。20*年5月18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中国茶叶流道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市委、*市人民政府、湄潭县委、湄潭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中国西部春茶交易会暨第二届贵州省茶文化节”在湄潭隆重举行,此次“一节一会”是贵州茶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茶业界的一次盛会,为我省茶叶产业界加强与全国同行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此次评茶会上,共30只茶入围20*年贵州名优茶,我县入围15只,占总入围的50%,其中,扁形类名茶:兰馨牌、栗香牌、云贵山牌等“湄潭翠芽”入围11只,占全省入围的12只扁形类名茶的91%,居全省扁形茶之首;毛峰类名茶1只(夷州牌湄潭毛峰);卷曲形名茶1只(银龙牌湄潭毛尖);大宗茶类优质茶2只(云峰牌、玉喜牌炒青茶);砖茶1只(云贵山牌砖茶)获拓展奖。“一节一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茶叶产业,推动了茶乡的发展。

9月26日,*市第二届农民科技活动周在*县举行,我县组织了湄潭兰馨茶业公司和湄潭县栗香茶业公司、湄潭县茅贡米业公司参加特色农产品展销,取得良好效果。

篇3

切实解决群众堵点难点所反映问题

—玛曲县政务服务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一、民族地区政务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政务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直接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民族宗教、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民族地区政务服务体系的特殊内涵。它既有与全国相似的一面,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一般性项目,也有民族地区自身特殊的一面,如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等,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县。玛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藏民族聚居,汉族、回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满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散居的纯牧业县。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现代化机的政务服务体系,就具有了非常复杂的基础条件和差异性,情况就更加的复杂。

二、政务服务需求的特殊性。

1.基础设施需求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不管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最大的短板是基础设施落后。这主要表现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配备不全,如小型打印机、扫描仪,自助查询机等;在信息化方面,民族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不高。2.生活方式习惯的特殊性。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在社会信息化普及的同时依旧存在在办事过程中“先找领导、后办事”的办事意识,从而制约了民族地区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3.教育水平的特殊性。由于民族地区教育起步晚、基础差、成本高、历史欠账较大,牧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牧民群众通过网络信息化办事意识不强,严重制约民族地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4.财政供给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直接制约公共服务实现程度和质量。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经济发展比较慢,综合经济实力低,政府提供政务服务的质量差、效率低和成本高。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县 的“老、少、边、穷”的特征突出,政务服务的投人和成效产出比差距极大。处在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恶劣,地理结构和气候环境复杂,政务服务开支和成本较大,提高了同等数量和质量公共服务的成本,民族地区政府的政务服务承担成本支出沉重。

三、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具体做法

 1.开展培训宣传,锻炼提高队伍。一是县域考察和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强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意识。邀请标准化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组织外出考察、上网学习,加深对标准、标准化、政务服务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行政审批和机关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二是载体宣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普及服务标准化基本知识。开通中心网站“标准化建设专题”,报道工作动态,普及常识;编发《标准化建设简报》,传递全市标准化建设情况和中心标准化建设信息;边学边做、边做边研究,以研究促工作,发表研究文章,申报政务服务标准化研究课题。三是一般培训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增强服务标准化工作针对性。中心又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解决标准化推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帮助全体人员知晓、熟悉标准化理念、框架体系和推进步骤,加大各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的指导力度。

2.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推进工作。一方面,抓框架,厘清标准目录体系。该框架由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体系组成。当然,涉及到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中的“服务提供规范”,将根据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调整情况作进一步修订。另一方面,抓落实,标准编制、修订和实施责任到人。特别是明确一个岗位一个“工作标准”,一个窗口一个“授权标准”,一个审批事项一个“服务规范”,人人都应参与标准的编制、实施。目前,中心以贯彻执行《服务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标准为主要抓手,从工作纪律、审批工作、信息化管理、群众评议、信息报送及其他等五个方面,抓检查,作记录,评先进。       

(二)主要特点

 1.覆盖窗口单位。服务标准的四个体系中,既有人、财、物的管理,又有党、团、工会的工作规范,更有以行政审批为主体的各项审批项目服务规范;既有中心决策层的工作标准,也有每个科室、各服务窗口的工作标准,还有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通过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心的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2.建立健全制度。中心制定印发了《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并组织进驻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学习。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窗口巡查制度》、《环境卫生值班安排表》等,并加大对此类问题开展持续性监管力度,力争从根源上有效杜绝问题的出现。制定出

台了《分中心管理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玛曲子站运行管理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玛曲子站网民留言转办答复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格局。

3.持续改进标准。中心机关的各项管理标准、服务窗口的各项服务标准,大多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又是在广泛学习外地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反复研究推敲的基础上编制的,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三)几点体会

1.思想认识要到位。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城市政府也开始注重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政务管理与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来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一方面,通过组织与标准化相关的学习培训,加强管理、监督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规范政务服务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建设以人为本、廉洁透明、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2.工作目标要明晰。把企业管理标准化的理念和办法运用于政务服务,搭建政府标准化服务平台,用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力争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即在施政理念上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在责任主体上由相对模糊向比较清晰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事前、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在工作态度上由积极应对向主动创新转变,在服务质量上由间断改进向持续改善转变,在绩效管理上由年终考核向全程评估转变。

3.路径选择要科学。一要以理念引导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通过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二要以框架构建体系,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编制适合于本地区和本部门政务服务标准化的手册和文件,建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三要以技术促进效能,需要联审联办软件平台、电子监察系统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借助技术手段来规范政务服务,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务服务具体行为。四要以范式开展交流,导入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后,各行政部门的政务服务具有了统一的范式,在同一平台上部门之间的信息与人员的交流更加顺畅,可以促进公务人员相互学习提高服务本领。五要以试点带动全局。中心以“一站式办公、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为方向,推进行政审批、办事制度、服务类型及模式、中心设施等标准化建设;中心自身也要“以点带面”,先从条件较好的服务窗口试点,取得经验后进行推广。

(四)经验感受

政务服务标准化,就是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实践中,对于重复性的行为、技术和产品制订具体的操作和管理标准,在实践中实施和推广,争取最佳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我们的经验或者说感受是:

1.领导重视是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关键。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有关的调研工作会议上,关心和了解中心服务标准化工作,分管副县长王金全还亲自来到中心调研,具体指导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课题研究是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助推器。企业管理实施标准化,较早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和应用,但在公共管理和政务服务领域,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来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是比较新的课题,更多的还处于探索阶段,或者说处于走向成熟尚不成熟的阶段,这就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

3.全员全程参与是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基本保障。在标准化组织领导机构的引导和协调下,全体工作人员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力量。标准化的方针、目标确定后,最重要的要靠人去贯彻、执行和落实,标准化的编制、宣贯、修订、完善等工作需要走群众路线;同时,新时期政务服务也需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理念,作为标准化服务的提供者,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全员全程参与标准化建设,熟稔标准,主动自觉地提供标准化的政务服务;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标准化建设的好坏,还要靠人民群众来评判,靠社会各界来认可,要通过群众评议卡、网上评议、特邀监督员等多方面评议,因此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全员全程参与标准化建设,时时处处以标准化服务赢得群众的认可。

四、困难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人员培训、学习考察、资料编印、课题研究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

(二)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政务服务中心是以行政审批为核心的政务服务,审批服务办件量大,操作规程严格,没有电子监察系统,没有联审联办软件平台,影响到对标准的严格执行,给中心和监察部门的督办、监管加大难度。

(三)缺少必要的硬件建设。目前中心办公条件过于简陋,空间狭小,服务窗口没有后台,衣帽及保洁用品无处置放,没有办事排序叫号设备,办事群众没有等候区,群众评议没有电子评价器,新办事大厅至少还要等待2年后才能投入使用,现有的硬件条件成为标准化建设的瓶颈。

(四)缺少必要的人员力量。中心领导职数少,分管工作量大事情多,职工编制紧缺,工作人员人手严重不足,没有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领导和职工。目前为兼职的领导带着兼职的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探索、推进标准化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一是在宣标贯标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贯彻力度;把标准的主要实施情况记录好,分析好,反馈好,运用好,特别是纳入各项考核体系。二是在修订改进上,针对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修订已有标准,丰富各审批事项服务规范流程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新标准。

(二)加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跟进力度。综合考虑外地经验和自身实际,按照标准化要求,合理布局新办事大厅内部设施、窗口设置;同步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和联审联办软件平台,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我县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高起点、新跨越。

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出路指导;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78-01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如此,对于985工程重点高校而言,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以09年为例,南京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96.3%,上海交通大学为92.8%,同济大学为96.6%。所以说,对于“985工程”重点高校而言,保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是难点,关键在于如何指导本科生选择合适的出路。本文作者将在学生工作一线的亲身经验进行了总结,供在“985工程”重点高校为本科生做出路指导的同行们参考。

1 选择国内升学

选择在国内升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985高校本科生中占很大比例,其中以推荐免试生(俗称“保研”)和参加全国硕士生入学统一考试(俗称“考研”)为主。

对于保研学生而言,毕业出路相对单一,对其指导主要是在进入大学的早期培养,使其具备保研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成绩和相应的外语等级,同时,选择保研的学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钻研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意愿。在其选择保研目标学校或科研院所时,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提供意见,一般而言,能够专注学习、潜心研究的学生多适合于偏向理论研究的高等学校,而思路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到偏重应用研究的工科院校或科研院所;愿意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栖身于高校院所的学生应当选择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以便完成硕士学位后继续深造,而希望硕士阶段结束后就业的学生则可以多考虑应用学科或者直接选择工程硕士。

对于考研学生而言,面临几个问题需要指导老师予以指导:首先是专业的选择,在当前的高考选拔制度下,很多学生并不能如愿的进入所期望的本科专业学习,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而多数985高校在本科阶段推行的通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较广泛而扎实的基础,为他们跨专业考研提供了知识保障。因而,为了让学生选择好专业,指导师应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兴趣测试等手段,帮助学生寻找个人的兴趣所在、以及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以此来确定与之相关的研究生专业,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各专业考试科目与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相对比,对于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应该指导其尽量减小专业跨度,避开热门专业,降低考研难度。其次是学校的选择,通常情况下,选择本校的学生较多,因为学生通过本科时期的学习,了解该校本专业老师对于考研专业科目所涉及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对考试可能涉及到的重点、难点掌握较好,且在复试阶段也会有一定的优势。其他学生多数会选择同档次985高校或中科院、社科院相关院所,这些学生在考研中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信息的不对称,指导师介入时需提醒学生了解该学校或院所是否有研究生招生的宣讲会,或者通过网络等方式尽可能多的搜集包括历年考试试卷等各种信息,指导师可以将往届考上同一学校或院所的学生提供给考生,使其能够方便的了解相关信息,总之尽量避免学生因信息闭塞而导致出路受阻、考研失利。最后,是对考研学生复习备考阶段的指导,指导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压力大、负担重的考研路上给之以鼓励,同时要监督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备考计划,通过踏实的学习,稳步提高,最终取得考研成功。

2 选择出国留学

由于985高校的自身特点,学生在学习阶段有较多的机会聆听外国知名专家的讲座报告,参加诸如交换学习、国际夏令营、中外联合考察等国际项目,拓展国际化视野。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在完成本科学习后,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对于准备出国的学生,目前主要目标国家是美国,除此之外还包括欧洲主要国家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亚洲国家或地区,指导师应当督促学生尽快确立目标,因为准备目标国家所要求的相应的国际英语考试(包括托福、GRE、雅思等)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如不尽早开始对英语考试的准备,有可能无法在毕业时取得理想的国际英语成绩,进而影响到出国的时间。对于一些课程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或其他条件不突出的学生,指导教师也可以鼓励其既参加托福、GRE等北美国家要求的国际英语考试,同时也参加雅思等英联邦国家要求的英语考试,以便使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增大成功出国的把握性。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要提醒他们谨慎选择英国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能够提供的奖学金有限,留学成本较高。除国际英语成绩以外,影响出国学生能否获取入学资格和奖学金的还包括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本科时期的学习情况,指学生所修的各类课程情况和学分绩(GPA),指导师除了提醒学生尽量取得理想的课程成绩外,应当指导学生尽量多的选择与其出国拟申请的专业相关度大的选修科目。其次是学生参与科研情况,国外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十分注重考查其科研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或导师有关课题的研究,特别对于理科学生来说,能够更多的进入实验室,熟练掌握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都可以为成功取得国外入学资格和奖学金增添砝码。最后是出国申请材料的具体情况,包括教授专家推荐信、个人简介等,指导教师可以开设相应的辅导,或邀请往届成功取得奖学金的学生介绍经验,帮助学生撰写高水平的自我介绍。此外,指导师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他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3 选择直接就业

在985高校中,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数量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群体:

一个是社会工作能力突出,担任过学校或院系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实践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这一类学生,指导师着重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到个人的就业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这个群体的学生由于简历丰富、面试能力强等原因,能够顺利的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中偶尔会出现自恃过高或就业期望脱离现实的情况,指导师发现此类苗头要及时提醒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要先就业再择业。

另一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批学生要么来自偏远乡村,本科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已使其家庭背负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需要其尽早通过工作获取经济来源,减轻家庭债务负担。这部分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尚佳,虽然求职目标相对前一类群体要低很多,但由于出身贫寒等原因,经常会有学生有过度内向,沟通能力差的问题,而且多数缺乏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就业知识,这些都可能导致这一类学生就业难,指导师应该及时开设相应的知识辅导和心理疏导,并通过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协商,为这些学生提供求职补贴,用于添置必要的求职服装及制作简历等。

最后一类学生是985高校本科生就业工作的难点,即成绩较差、补考重修科目多,参与学生活动较少的同学。针对这类学生,指导师务必要早动员、早介入,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优势、指导他们完善简历,开展笔试培训、提高面试能力,同时通过专业教师、校友等多方力量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另外,国家新近出台的一些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方案,对于那些优秀学生吸引力有限,但可以多向这一类学生宣传,包括大学毕业生入伍、大学生村官、偏远农村教师、大学科研助理等多个项目,均可以吸纳这类学生就业。

总之,对于985工程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指导,必须要“因校而宜、因人而异”,指导师自新生入学后即介入学业和职业生涯指导,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目标,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理想,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发展路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曹光群.从本科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35-38.

[2]杜志强.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6):51-54.

[3]陆升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法制与经济,2009,(5):123-126.

[4]王小清.影响大学生考研心态的因素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4):19-21.

[5]李典赛.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315.

[6]花军.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45-47.

篇5

关键词:韩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10-02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对人才规格标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不断适应社会大生产的发展步伐。因此,重视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人才培养成为各国的普遍的共识,其中韩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众多的高层次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腾飞。韩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令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保障。这些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韩国政府于1953年颁布的《研究生院规定》,给予研究生教育以法律保障,至此韩国研究生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历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韩国研究生不断的借鉴、探索与创新中逐步发展壮大,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韩国研究生教育概况

韩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形成,1953年根据国家教育大法《教育法》(1949年)制定的《研究生院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研究生教育的应有地位。经过近60年的发展,韩国的研究生院制度日臻完善并呈现自身独有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历程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逐步的专业化。韩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不均衡状态,如研究生院基本上都是普通研究生院(General Graduate School)且规模较小,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并且在学科结构上主要集中于医学、保健等传统科学,研究生培养机构几乎完全集中于汉城,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是主要的途径,这又造成了一股新式的"移民潮"。由于起步阶段的不合理,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局面,加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浪潮,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与调整专业方向成为韩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韩国研究生教育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改革,逐步迈向成熟,在此阶段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韩国社会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成为时代的必然。不光要满足高层次、研究型科技人才的需要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其他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还要满足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为此要在重点发展以研究生院为中心的大学的同时开辟研究生层次的继续教育[ ],基于社会各界对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的不同要求,韩国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逐步形成了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与特殊研究生院并存的"三院制"研究生教育结构,极大地满足了韩国产业结构变革和科技进步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韩国教育部2000年批准启动的"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即Brain Korea21)战略计划,共有14所大学人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建设规划、42所地方大学进人全国优秀地方大学重点建设项目与12所有传统特色学科优势的地方性大学被列人重点建设专门研究生院计划。"BK21工程"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作为一项基础结构建设项目,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院,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和人才;第二,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优秀的地方大学,加强地方高校的竞争力;第三,提倡和鼓励大学教育机构广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评价某所大学不是以"名牌大学"为标准,而是要看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实际能力。该计划预计在7年中投资12亿美元(1999年一2005年),其中"发展世界级的研究生院"项目就占了11亿美元。"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计划将经费总数的70%以上投向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预计到2005年以后,每年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培养的博士生将达到1300名。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院的科学研究能力,韩国将在5年内投人1.27亿美元,优先发展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应用领域。

2.韩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韩国研究生教育自1953年起步以来,经过近60年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也表现出自身所独有的发展特色。

2.1多样性与灵活性并存。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三院制":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与特殊研究生院。普通研究生院主要培养学者和研究人员课程注重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并针对不同的学科或专业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专门研究生院主要培养职业型和应用型人才、课程十分强调学术的实用价值;特殊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与专门研究生院相似,但学制更加灵活,主要为在职人员开设硕士学位课程、教育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由"三院制"为政策指导,使韩国研究生教育从培养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各个环节均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就办学模式而言,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今,韩国在努力发展国立公立高等教育之外,还致力于办好私立高等教育,使其并行不悖发展,比如高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私立大学只比汉城国立大学晚2-3年设立研究生院,韩国作为私立高等教育主导型国家,其研究生院也明显呈私有化发展方向。韩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大类,前者分为大学和学院(含大学、院的研究生院)、专门大学、教育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后者包括产业大学、广播函授大学以及虚拟大学。特殊研究生院主要以非全日制为主,是一种满足在职人员自我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

多样性中势必就包含有灵活性,针对在职人员的特殊研究生院应采取较为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学制更能吸引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院开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指导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选择,并不硬性强调学生所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目比例构成,学生只要所修学分和研究学时达到本专业要求即可。本学科内不同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可以一起上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研究生阶段课程结构,有很大的自,对开拓学生学术思维和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极为有利。

2.2民族性与国际性结合。韩国有着高等教育民族化的传统,长期以来,韩国政府不允许国外机构在韩办学,使韩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民族化带来的是更多的民族归属感、社会使命感等,但同时也因为封闭导致了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使韩国研究生教育陷入困境。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交流的加强,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韩国研究生教育也力争走上国际化轨道。国际化的趋势促进韩国转变观念,调整策略以应对"地球村"带来的新变化。韩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延世大学(2002年各类在校生达5.10万人,其中研究生为1.30万)所确立的"BK21",是通过国际化、数字化和专业化战略在2010年进人世界大学百强行列。韩国制定了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办研究生院的计划,推进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该计划的优先促进项目是与世界一流研究生院共同开设教育、研究课程,藉此取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划时代变革。例如,汉城国立大学、延世大学、成均馆大学等正在促进把哈佛、斯坦福的MBA课程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生院课程引人国内,使人们不用出国就可以以比较低廉的费用进行学习。韩国研究生教育在坚守民族化的同时,努力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步伐,逐步融入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并表现出强劲的实力。

2.3自主化与私立化交织。目前,韩国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发展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从1975年的109%,1980年的145%和1985年的101%迅速回落到1990年28%和1995年的31%。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重心转向质量的提高。就研究生的招生制度而言,虽也有考试,但主要采取"申请+审核"的方式录取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学生本人大学本科毕业或具备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学力(同我国的同等学力),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和要求,不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只需在规定期限内向希望就读的高校研究生院入学部门提交入学申请,由所在学院的专业指导教授进行综合面试,合格即可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申请内容主要涵盖申请者大学或者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外语资格证书、托福或者托业、社会实践活动经历、本专业的教授推荐信、财产证明及其他可以证明本人学术科研能力的证明。从申请入学上就可以看出,韩国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这点为我国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韩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现出严格性。最为代表的便是2000年颁布实施的"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KB21)。韩国近年来逐步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给予各研究生院更多的自,更有利于招收到优异的研究生。韩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国立公立与私立并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侧重私立研究生院的发展,2001年,韩国共有研究生院887所,其中私立研究生院736所,占总数的83.0%;国立研究生院139所,占15.7%;公立研究生院只有12所,仅占总数的1.3%。

3.反思我国研究生教育

中国和韩国是一衣带水的东方国家,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起步都比较晚,韩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研究生教育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3.1大力教育法规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顺畅发展提供保障。自1953年《研究生院规定》颁布实施以来,韩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颁布了为数众多的政策法令,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研究生研究外在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法令相比而言比较少,也没有形成如同"BK21"那样的长效机制,致使研究生教育在宏观发展层面缺失法律导引,而缺乏外在保障。如果说韩国研究生教育是外在保障与内在约束并存的话,那么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则是外在保障欠缺与内在约束不足,由于没有外在的法令规约,使得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问题而不得解决。同时,要给予研究生培养机构相对充足的办学自,包括招生自、管理自主、决策自主等的方方面面的自主,使研究生培养机构能够科学地遵照自身的发展逻辑有序的发展。

3.2开放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结构没有韩国的灵活,层次结构上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这点两国几乎是一致的;类型结构上我国的研究生主要是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研究生,而韩国的则是"三位一体"的结构,在特殊研究生院环节,我国是空白,即将众多的有学习意愿的社会人士包括家庭主妇、退休老人等排出在外,这显然不利于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研究生培养上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学术型研究生有利于推进理论的发展,但同时社会更需要更多的理论应用人才,因此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成为世界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3.3改革研究生招录制度,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目前,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主要是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以笔试和复试(含面试)进行,笔试考察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只要记忆力稍好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一场单纯的笔试并不能说明考生的综合能力如何,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等,因此这就需要考生具有综合素质的。通观高等教育招录制度与实践说明"一考定终身"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无形中会淹没很多优秀人才。值得欣慰的是,我国部分高校的博士生招生制度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采取国际通用的"申请+考核"方式选拔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严把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话题,"宽进严出"在选拔综合型人才上不失为是一种合理的招生策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型的人才,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专业型人才,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不失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总之,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在结合我国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他国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孟建新.韩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论析[J].石油教育,2006,(1)90.

[2]李善雨.韩国的研究生教育战略:"智力韩国21工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1,(3)47.

[3]徐岚.韩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57

[4]张雷生.韩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64.

[5]韩国制定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办研究生院的计划[J].世界教育信息.2003,(l-2),19-20.

[6]徐小洲等.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7,29、33.

[7]徐小洲等.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