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30 04:1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梦想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1990年6月17日,威海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卫生城市到现在,“创国卫”,早已成为一项中国城市管理的热点工作和常态工作。
至2011年6月,全国有63座城市(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有163个乡镇(县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还有很多城市,正在创卫途中鼓劲加油,花大功夫,下大力气。
原威海市分管创卫工作的副市长邵恒斋说:“创建卫生城市是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不是扫扫地抹抹桌子就行了。”邵恒斋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对威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创卫,威海知名度一下就高了,促进了招商引资,也改变了市民的生存环境。有资料显示,创卫前,威海的土路占一半,创卫后,威海道路绿化率达到99%。
2009年10月,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三亚为“国家卫生城市”,令为之努力了17年的三亚人欢欣鼓舞。对三亚来说,这是一条漫长的艰辛执着之路,充分演绎了“极力争取”的城市精神。
回顾1992年,升格为地级市的三亚第一届市委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目标,迈出了创卫的第一步。
“从1992年起,三亚创卫走过了17年漫漫长路,先后经历了5届市委,6任书记、5任市长。”现年70多岁的三亚市爱卫办原主任云建忠记得非常清楚,这些年来,虽然市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三亚创卫目标没变,脚步没停。
17年来,三亚创卫数次延迟或没通过“大考”,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至2009年,凭借建设国际旅游岛开展环境整治大行动的强劲东风,三亚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再看距三亚千里之外的贵阳市,也最终于2011年12月20日通过“大考”,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的命名。这一天,对所有贵阳人来说都是值得欢庆的一天,“创卫”21年,这一天,贵阳在北京接受了“国家卫生城市”授牌。
每一个贵阳人深有体会的是,21年“创卫”历程中,贵阳市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4年前,贵阳人老杨在贵阳旭东路上开了家“羊肉粉店”,还没开张,卫生部门就上门要求,必须将厨房建在店面最里面,餐具都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并每隔几天就会来店里检查卫生状况。从那时起,老杨就养成每天早上6点一过就起床打扫餐馆卫生的习惯。
对全国百强市孝义来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距离威海摘取全国首家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的22年后,山西省孝义市,这个山西第一个全国百强县于2012年4月27日,正式向国家爱卫会进行了创卫申报,此次申报,国家爱卫会仅受理了三家,分别是山西省太原市、孝义市,云南省蒙自市。
“国家卫生城市”这块招牌是孝义市自从2002年至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三级跳,跨入全国百强后势在必得的荣誉。但限于当时城市建设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民意识有待提高等种种原因,此项工作一直是深藏在全市人民心中的一个愿望。
如今在以市委张旭光书记为首的四套班子领导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抓项目、促转型,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又经2010年“环境卫生集中整治”、2011年城市环境卫生、街道装饰、交通秩序“三项整治”大行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幅改善,而今孝义市整体经济社会已进入转型跨越关键时期,建设民生幸福型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正逐步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项里程碑式的工程时机已然成熟,势在必行。
5月17日,“孝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誓师大会”在党政大楼多功能会议室隆重召开。
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李殿生主持了会议。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乡镇长(街办主任)、分管副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各成员单位负责人、所涉学校、企业、驻市单位负责人等共计49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时特邀参加会议的还有吕梁市爱卫会常务副主任郭力、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山西省卫生监督所、山西省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的领导及专家。
会上,,政府赵晓琴副市长作了动员讲话;环卫局副局长管昌有、新义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马锦忠代表主创单位作了表态发言;市委、市政府、市创卫指挥部与所涉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创卫各成员单位签订了责任状;吕梁市爱卫会常务副主任郭力代表吕梁市爱卫会作了分析指导;市委张旭光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张书记强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是当前孝义的一件大事、难事,各部门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突出问题。全市干部群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五城创建”工作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相结合,重点解决好“干与不干、真干与假干、一鼓作气干与半途而废干、快干与慢干”的问题。要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建设“富裕、安康、宜居、幸福”民生幸福型区域中心城市的民心工程的高度来认识。在创建过程中要比对标准、广泛动员、重处重罚、严肃问责;要上下沟通,创造市内市外的创建氛围,充分发扬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创建目标甘愿牺牲、无私奉献,保质保量完成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
全面推进、实地调研、深入排查、现场落实
进入六月份以来,全市各创卫成员单位纷纷召开各系统的创卫动员会和推进会。
在2012年6月4日下午,市园林绿化局的创卫推进会上,园林绿化局局长王孝德与创卫各组组长签订了责任状,并作了动员讲话。
市园林局作为“创卫”的成员单位之一,此番负责完成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市容环境卫生大项,建成区绿化指标以及其他基础性指标任务。
市爱卫会主任、政府副市长、创卫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赵晓琴对园林局的创卫工作从两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高度重视,要从创优发展环境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国家卫生城市是一个城市为数不多的含金量较高的荣誉之一,是城市综合水平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从惠及百姓,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要做到高标准完成。二是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局管理工作水平。孝义市虽已成功获得“国家园林城市”这一招牌,但创卫涉及到园林局众多所辖公共区域的病媒生物防治和环境卫生工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都需要以破釜沉舟的态势,凝心聚力谋创卫,力争通过创卫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局管理工作水平。会上还就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口香糖清理问题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孝义市中阳楼街道也于6月7日上午召开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员会。
街道全体班子成员、下乡干部,各站所负责人,各村两委负责人,学校校长参加了会议。市爱卫会主任、政府副市长、创卫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赵晓琴,市人大副主任、创卫指挥部副总指挥孟林生应邀出席会议。
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书宏作了动员讲话;街道各站所、村代表作了表态发言;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任永刚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责任状。
市人大副主任、创卫指挥部副总指挥孟林生指出,中阳楼街道创卫工作任务很重,一是要求大家对创卫工作有高标准达标的认识,要有城乡一体化标准的认识,要有克服畏难情绪的认识;二是在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抓好选人用人,抓好卫生管理制度,抓好治“乱”问题,抓好沿街门店卫生秩序,抓好“除四害”专项整治,抓好旱厕改造和下水道整治等五个方面重点工作;三是在工作中要注意方法问题。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动员发动群众参与创卫,要有全局观念,注重协调配合,要强化检查评比,以奖代罚。
市爱卫会主任、政府副市长、创卫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赵晓琴指出,孝义市创卫不仅仅是为了荣誉,更是为了通过这个过程全面提升大家的生存、生活环境。
她强调,中阳楼街道大部分村子都处在建城区中,城镇化程度很高,这些村子既是创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创卫工作相对薄弱的环节,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街道全体干部群众要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任务,确保国家暗访组验收顺利通过。
改厕工作也是创卫的一项重要工作、基础工作,入夏以来,在广泛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孝义市旱厕改造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6月15日,市创卫指挥部再次邀请山西省爱卫办旱厕改造专家刘志恒前来孝义指导改厕工作。
刘志恒主任先后深入已经改造完成和正在改造的公厕和户厕工地实地调研指导,对改造工程中存在的位置不当、高度不够、工序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针对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旱厕,按照节俭、达标、便民、因地制宜的原则,现场提出不同的改厕方案。
一方面全面推进,一方面实地调研,创卫指挥部的同志们多次深入创卫一线,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
市人大副主任、创卫指挥部副总指挥孟林生带领指挥部一班人先后深入张家庄蔬菜批发市场和中阳楼街道旧城主街督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张家庄蔬菜批发市场约有400来户经营单位,有村集体的也有自建的,有本地农民的也有租用场地的,有户内的也有户外的,环境卫生情况相对较差,市场主要是解决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要整治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难度很大。
孟林生一一听取了张家庄村两委关于道路硬化、供气和供热、排水畅通、垃圾处理等问题,表示市创卫指挥部将尽快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
他要求张家庄村两委和市场管理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尽快开工实施改造,确保7月底前完成改造任务,不拖全市创卫工作后腿。
随后,指挥部一行还深入到中阳楼街道旧城主街实地查看环境卫生情况,挨家逐户进入近百个沿街商铺,对存在的问题一一给出指导性意见。
指挥部要求中阳街在整治中重点把握八个方面内容:一是街面上的脏、乱、差和残垣断壁;二是店铺牌匾要统一标准;三是店铺内部屋顶、地面、墙壁、栏柜、炉灶、烟囱等要清理整治,同时要达到工商所、卫生所等职能部门创卫标准;四是街道沿线公厕维修和户内旱厕改造要达到标准;五是店外店的统一、规范;六是店铺内除“四害”工作要做好;七是排水管道的维护和排水箅子的安装;八是门前三包的落实。
指挥部还就具体工作措施做了安排。
一是要求街道安排专人对全部店铺进行再摸底,造册登记商铺位置、户主姓名、店铺面积等相关内容;
篇2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小伙子,痴迷于诗歌创作,一心想成为伟大的诗人,所以,他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读诗、写诗方面,梦想着有一天能一飞冲天,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坛新星。
有一天,他听说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即将参加某个家庭聚会,便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往,想请斯泰因夫人对他的诗歌作出评价。当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走到斯泰因夫人面前,毕恭毕敬地行了个礼,向斯泰因夫人做了自我介绍,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痴迷,希望能得到斯泰因夫人的指点,以便早日成为名扬诗坛的诗人。
说完后,他便拿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几首诗,请斯泰因夫人评价,斯泰因夫人接过那几首诗,很快读了一遍,然后对他说:“小伙子,你这根本不能叫做诗,不过是一些断句的组合而已,从这几篇文字来看,你根本没有写诗的天赋,写诗是需要一定的灵性的,不是谁都能写的,如果没有天赋,后天再怎么努力也白费,你不适合写诗,还是早点选择一个适合你的职业做吧!”
原以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能得到斯泰因夫人的赞赏,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斯泰因夫人的一瓢冷水,这瓢冷水把他所有的激情与梦想都浇灭了,他当时想哭的感觉都有了,聚会还没结束,他就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住所,他把自己这些年写的所有的诗都翻了出来,而对着一摞诗稿,他问自己:我就这么放弃吗?我这么些年的辛苦就这么白费了吗?我真的不能成为一个诗人吗?
他整整思考了一夜,最后得出结论,斯泰因夫人说得对,自己真的没有诗歌方面的天赋,与其继续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去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重新努力。于是,他痛苦地把所有的诗稿付之一炬,从此放弃了当诗人的梦想。
从那以后,他开始认真学习,并不断思考自己的前途,后来,他发现自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就开始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慢慢地朝着这方面努力。几年以后,他在世界画坛横空出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他就是毕加索。
篇3
2013年11月28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感恩节三行诗大赛”。喜欢古典文学的胡潇行写道:“初见,魂牵梦萦无邪念/空缱绻,奈何情深缘浅求索晚/再难思迁,独倚危栏把酒临风思君君不见。”
北京师范大学的北师青年报社已经连续办了三届三行诗大赛。刚刚落幕的“情书去哪儿”共收到七百多份投稿。“同学们最喜欢的,是以情动人那种。除了诗本身,大家都很关注诗背后的故事。言有尽而意无穷。”社长姚涵之说。
获奖作品中,有关于亲情的:“我笑妈妈没有梦想/她说她的梦想已经实现/就是我。”作者曾问妈妈有什么梦想,妈妈说:“高中时候想当工程师,现在想早点儿当外婆。”
有关于爱情的:“那个我没买着玫瑰花/你凑合下就拿这个吧/别笑糖葫芦怎么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贾同学从高中时代就暗恋一个姑娘,一直没有机会表白,一次上物理课无聊,又想起这位姑娘,于是一口气写了七首诗。贾同学说:“大概每个单身的人都会对恋爱的一些瞬间有所幻想吧,以前还想去香山跟女朋友躺在地上赏红叶呢。相比之下,糖葫芦多现实啊。”
还有关于友情的,比如这首神作――“我/床板/你”。
武汉大学的“时光的故事”三行诗大赛第一名作品“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这种反语的形式,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造句活动。浙江大学的樊雅婷调侃道:“论文在写我,PPT在看我,漫天的我落在书上纸上,而考试要挂我。”
不过,武汉大学大一学生张小榛觉得三行诗“快被玩坏了”。一是抄袭现象严重;二是形式被用滥了。张小榛很喜欢唐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的一个故事:“唐朝,白居易的诗歌很火,有个年轻人就把他的诗歌文在身上。这才是我理想中的三行诗:一种身体上的语言存在,诗歌和人密不可分。”
北师大的三行诗大赛中,学生们更愿意在纸上写诗。现场展台收到五百多份投稿,是电子版的2.5倍之多。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宋振韶看了学生们的作品后,也即兴应和了一首:“我看/我听/一个人走向深山。”宋振韶说:“可以没有诗,但一定要有诗意。没有诗意,即便是诗的模样,其实也就是多分了几行段罢了。”对于三行诗在校园的兴起,宋振韶说:“如今的人写诗很少,主要是缺乏诗意。三行情诗,可能就是让大家摆个诗意的pose(姿势)。不过摆一下pose,或许也能激发起我们心中隐约的诗意。行为改变态度。”
诗人杨炼认为,当下的中文诗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反而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最贴近生活、最令人兴奋的时刻,德国著名的《南德意志时报》在2013年12月6日曾用一个整版报道当代中文诗的状况。“诗歌最重要的是真人生和真语言的接通,而‘诗意人生’的唯一含义,正是创造性地开拓自己的生活,而非装饰性的花前月下。”
从事互联网市场推广的唐良超,另一个身份是一名诗人。三行诗对他而言,“刚开始是爱好,现在是情感寄托,以后是生活习惯”。唐良超写过一首《自顾自》:“这几年没有给家里寄过一次钱/听着父亲说我老了/我自顾自地说我能力有限。”这首诗让和他一样同为“北漂”的朋友们读了之后,唏嘘不已。
篇4
??文学节上,诗歌类二等奖得主共有两位(与散文类一样,同样是一等奖空缺),一位是飘飘逸尘,获奖诗集是《渗入骨头的思念》;另一位就是唐刚,他的获奖诗集是《大地的耳朵》。关于大地上的耳朵,诗人唐刚给我说了他在旅途中的一段趣话。
??在飞往首都的客机上,唐刚和邻座的客人聊天。当那人(据唐刚描述,此君气宇轩昂,很有些派头)听说唐刚的诗集《大地的耳朵》获奖时,那人问唐刚:大地有耳朵吗?那人问这话时的语气是质疑的,神色是迷惑的。当唐刚说到这里是,我忍不住失笑了。但我知道,自己的笑声背后藏着许多苦涩。可是我分不清它是来自于诗歌自身,还是来自于类于这样的不解与质疑。更让人感慨的是,在我们这个曾经的诗的国度里,适宜于诗歌生长的土壤已经越来越少了。诗歌的土壤,就是人们的心里头!
??诗人唐刚说:诗,无论“现代”到何种程度,总是要让人读懂的文字。诗人唐刚认为:只有诗才能够拯救灵魂。分别前,诗人唐刚送给我他写的两本书:诗集《最后一片静土》和散文集《瞿塘听潮》。
??打开诗集的后扉,我看到这样一长串名单:《生命花季》、《韶华独旅》、《一方水土》、《自然箫声》、《秋天的背影》、《高峡出平湖》、《远路上的眺望》、《最后一片净土》、《瞿塘听潮》。从1993年至2006年十四间,共出版了九本书,除两本散文集外,其它全是诗集。另外还有待出版的十部诗集、书稿:《独坐一场雪》、《走在大地上》、《真实的月亮》、《大地的耳朵》、《时光的琥珀》、《幻影三步曲》、《遥远的故事》、《古韵新声》、《送你一滴爱》、《五步斋诗话》。在抄录这一串长长的书名时,我再一次被诗人唐刚感动了。我的心魄,被诗人的执著与激情深深地撼动了。
??读阅诗人的创作档案时才发现,时年五十五岁的诗人,从二十三岁(1975年)创作了第一首诗《壮志凌云》后的三十多年间,一直笔耕不辍,才有了今天丰厚的创作成果。诗人五十三岁“触”网后一发不可收,先后以“重庆唐刚”的网名在多家文学网站注册,再度燃起创作激情。
??用心抚摸着诗人的这些诗句——诗人用生命创造、用灵魂激活的诗句,我除了敬佩之外还是敬佩。我不禁想起了禅道谓之的“一期一会”。能与诗人相识,仍人生一件幸事。
??默咏着诗人的诗篇,我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响起,这个声音随着阅读愈来愈强烈。这个声音告诉我:唐刚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唐刚的今天,将是你的明天!这缘于你们对于文学的守道,缘于你们内心的梦想……而当唐刚向朋友们发出真诚的邀请时,我已在内心期许:待有一天,我一定要走进诗人的故乡重庆奉节,作再次唔会。
篇5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美学元素 缺失 补偿
一、引言
人类文明始源于文字,借助文字记载的语言使人们能把表现生活感受和艺术想象的诗歌赋予形式并流传下来。如果说语词赋予事物以存在,那么诗歌则是表明人类存在及其状况的最真最纯的文学语言。关于诗歌,林庚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这正是诗评诗话,千言万语,而未足穷其情,诗学美学,层出不穷,终难尽其意。”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 of Songs或Book of Odes)记录了周代初年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俗称“诗三百篇”。《关雎》是周南的首篇,也是整个《诗经》的开篇之作,在《诗经》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关雎》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
二、《关雎》的释义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原诗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优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就全文的结构而言,全诗共有五节,可以分为三章。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之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此篇本来描写自然景物和禽鸟的鸣叫与求偶活动的,后来转义为代指人间男女的恋爱活动,从恋爱以至于婚姻的过程也包含其中。《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我们认为,对《关雎》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私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纪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绪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三、翻译过程中美学元素的缺失与补偿
作为中国文学中璀璨夺目的耀眼明珠,诗歌自然会为中外学者所喜爱,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因此,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关雎》的翻译有很多种文本,下面我们选取辜正坤先生的译本进行解读。译文如下:
Ospreys
Hark!The ospreys merrily call,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
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sought;
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Day and night he would her recall.
The first courtship comes to bay,He longs for her wildly night and day.
The lingering longing grips him tight,He tosses,unable to sleep at night.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caught;
The lovely girl with frail appeal,He’ll befriend with zither and zeal.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stored.
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
就汉语而言,一般注家认为“关关”是鸟叫声,其实“雎鸠”本身作为鸟的命名,也未始不是基于鸟叫的声音模仿,即拟声词。这样“关雎”作为诗的名称才有了统一的意思和修辞的根据。诗歌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尽量利用语言的声音要素表达蕴含的意思。就篇名的翻译而言,译文一用了英文复数鸟名的单词“Ospreys”作为名称,这是以鸟起兴,表达含蓄的爱情。这是一种静态的描写。就第一节而言,诗的开头用了一个召唤词“hark”(听)然后转向描述鸟欢快鸣叫的状态“marrily call”和在河之洲的位置,而用了英诗中常见的跨行安排,诗意甚浓。关于“窈窕淑女”的翻译,《方言》云:“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辜正坤先生用了“lovely and slenderly”,显示了内外之美,而且强调了身材苗条。君子为gentleman,具有贵族气质和尊贵的称呼的双管意向,加之用“whom”引出的定语从句表达了君子与淑女的关系,可谓珠联璧合,十分贴切。客观上讲,这一句翻译没有许渊冲先生翻译时直接记录鸟叫“cooing and wooing”的声响效果,和鸟名为“turtledoves”的直奔主题。
与第一节相比,第二节诗翻译得比较平直,特别是“荇菜”具体转译为“water plants”的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原诗的具体而细微的奥妙。把“左右流之”翻译成“here and there”,也有一些损失。比较明显的是后面两句:“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Day and night he would her recall.”虽然只是文字的变化,但这正是诗经复沓的修辞特点,而recall对前文call的回应,也使译文熠熠生辉。
第三节的变化有趣,且翻译自然。“The first courtship comes to bay,He longs for her wildly night and day.”这两句的翻译有点像纯粹的说明,其实和原文扣得非常紧,不仅“comes to bay”具有双关的意味,“wildly”的加词也很合理。二者在逻辑上也有继承关系。第三行“The lingering longing grips him tight”照应了第二行的词汇变化,而第四节虽然强调了夜不能寐,但符合常情,而“unable to sleep at night”对于“He tosses”则是一个说明。至于为何要把“辗转反侧”简化,其原因不证自明,过分的渲染反而不够朴实,减低了可信度。
第四节译者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运用《诗经》常用的复沓修辞,只在个别地方改变了一个词:关于“荇菜”从“sought”到“caught”,关于“淑女”,只出现了一个“lovely”,而且“with frail appeal”(希望渺茫)。最后一行“He’ll be friend with zither and zeal.”翻译得很巧妙。“zither”和“zeal”的连用,既音韵和谐,又语义双关,具有英语诗歌的味道。效果上比两样乐器都出现要强得多。
最后一节的翻译,在第二行最后一个词(stored)的变化之后,其他的都是重复。最后一句的翻译虽然很长,但是它通过破格到达了强调的作用。而这一强调(after all)恰好在最后有力的收尾上,还有动词“win”的使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难度最大的。在诗歌翻译中,既要保留原诗的形式,又要使其内容、意义不增不减,使原诗在另一种语言中得到等值的再现。诗人写诗都追求共同的美,尽管其用意、技巧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是为了通过自己的诗句引起同样具有美感的读者的共鸣。因此,我们在从事诗歌翻译时,既要注意传译语义内容,又不能忽略形式的移植。评价诗歌翻译的标准不但要注重译文是否符合原文的内容,而且要考虑译文是否具有美感,能否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职业中学 语文教学 诗歌
中职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诗歌有古诗、现代诗以及一些国外的作品,每一种诗歌的教学要求不一,采用的教学手法也有差别。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诗歌,都凝聚着作者一时的全部感悟,饱含深情。可能在初读一些诗歌的时候会感到难以理解,但细细品位,反复斟酌,就会逐渐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就像一份陈酿,越品越有味道,这是诗歌吸引人的地方,让人欲罢不能。做好诗歌方面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气质得以提升,诗歌本身具备的高雅气息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熏陶学生。
一、注重意境,感受丰富情感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大特点,诗歌字字珠玑,惜墨如金,但它言有尽而意无穷,营造出特殊的氛围。在学习诗歌的时候,理解意境是大头,整个教学的核心。在理解了诗歌的语句之后,学生需要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还原意境,将自己想成作者、诗中的主人公,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
比如学白的《侠客行》,意境对全诗的掌握帮助非常大。全文的语句读起来极具气势,又无处不给人一种侠客般的快意潇洒。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时候不拘泥于形式,随性而为。它的诗歌别具一格,后人难以模仿。他将自己对剑术的热爱融入到这首诗中,创造出了一位剑术极高的主人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肯定会被诗中人物吸引,感到热血沸腾。这是一般的学生都会有的情感体验,但这不是这首诗的全部。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再结合李白的心境,多读几遍诗歌。在万丈豪情的背后隐藏着一份无奈,现实生活总是与自己的梦想存在巨大的差距。虽然李白在文学上的成就高不可攀,但他还是忘不了心中侠客梦。意境的营造一部分是为了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完美,更多的是为了倾述自己的向往与无可奈何。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留给我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全都隐藏于其中,让读者自己感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还原诗歌的意境,就能快速地理解诗意,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不同类型诗歌的教学区别
诗歌没有国界,不分时代,都是文学界中的明珠。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只要是优秀的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因为考核方式的不同,导致教学要求不一样,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不同。比如古诗词一般都是默写,在教学的时候就不需要过多地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记忆,不要出现错别字就行。在诗歌理解的考题中出现的也不会是教材中的诗歌,所以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步骤即可。重点应该放在方法的剖析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代表着正确的解题思路,诗人的思考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但出考题的是普通人,有一定的解题模式可以套用,学生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固定的解答模式。想一些现代诗和国外的诗歌,和古代的诗有着巨大的差异,一般也不作为考查内容。但这不代表学生不需要学习这些诗歌,现代诗有自己的特点,虽然语言没有那么凝练,但一样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像泰戈尔,曾将凭借《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可见优秀的作品是不分国界、不讲时代的。现代诗同样可以有深刻的含义,深远的意境。《飞鸟集》、《新月集》等都备受广大的读者的喜爱,读这些诗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受到洗礼,经历世间百态,获得众多感悟。这是一种难得的文学积累,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对写作的帮助很大,让学生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转变,更加睿智。
三、写作尝试
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学习了大量的诗歌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小试牛刀一番。尝试自己写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其乐无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虽然学生写作技巧贫乏,思想高度也不及真正的诗人,但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学生要做的只是借助诗歌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简单的写作训练。在写作的时候,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诗歌种种格式要求,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有限的话语中,能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容易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诗句。
诗歌教学需要的技巧远远多于其他部分,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文学形式,教学难度高很自然。
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板块一定要认真对待,它能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几首诗词,诗歌可以让人的灵魂得以升华。读诗使人睿智,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巨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崇军. 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思考[J]. 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2(6).
篇7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鲜花主题诗歌;女性独立意识
一、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的一朵奇葩。这位特立独行的天才女诗人为了自由创作的梦想,毅然选择了形单影只的隐居生活,她用孤独而又顽强的一生抗衡着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制。在她静谧美丽的花园里,狄金森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其中自然不乏以朵朵鲜花为主题的诗句。大自然是她最亲密的朋友,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与灵感。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以及对自由的追寻都融进了一首首短小诗篇的字里行间。
自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于这位传奇女诗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其鲜花主题诗歌的专章论述较少。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析狄金森女性独立意识在其鲜花主题诗歌中的体现。
二、狄金森的女性独立意识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等级结构中处于劣等地位的女性依然扮演着“家庭天使”的角色。她们的职责与义务是照顾好丈夫,抚养好孩子。十九世纪的美国妇女没有选举权;已婚妇女的财产不受保护;结婚自由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才逐步实现,而离婚自由则尚未实现;长子继承制和男性优先于女性继承的制度仍在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在十九世纪末期才形成,限制离婚自由的立法离婚制度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废除。艾米莉・狄金森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从小接受的正统宗教教育不仅未能抹煞她对自由的向往与她非凡的诗人天赋,反而更强化了她挣脱“家庭天使”桎梏的愿望与决心。婚姻在那个时代依然是女性无可回避的选择,家是女性躲避风雨的港湾,也是埋葬女性自由与理想的坟墓。为了创作与人格的自由,狄金森以巨大的勇气选择了拒绝婚姻,宁愿承受一生的孤独,背负一生的非议。她独自静默的隐居是对男权社会无声却有力的反抗。狄金森的侄女玛莎在《狄金森生平以及信件》一书中提到姑母具有“潜在的女权主义倾向”。她说,每当姑母在“男性世界”中受到冷遇,总会表现出“极度的愤慨”。狄金森的女性独立意识在她的作品中多有体现,鲜花主题诗歌也不例外。
三、狄金森女性独立意识在其鲜花主题诗歌中的体现
狄金森从小就格外喜爱鲜花。鲜花与诗歌是她一生的最爱。Judith Farr 在他的著作《艾米莉・狄金森的花园》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狄金森诗歌中对于动物和植物的描述最好地了解她关于鲜花的知识。”狄金森认为“鲜花无口却有语言”,她用手中的笔让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花朵传达着她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作为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所追寻的独立人格。
下面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狄金森以鲜花为喻体,对自己人生的描述。诗人对独居生活的豁达心态以及对自由无怨无悔的坚持在这首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假若我没有从路边拾起
把它捧起来给你
谁会知道这朵小小玫瑰―
它或许漂泊到此
唯有一只蜜蜂会思念它―
唯有一只蝴蝶―
会从远方一路匆匆赶来
在它的胸前安歇
唯有一只小鸟会揣测―
唯有一缕微风会叹息―
唉! 象你这样的小玫瑰
是多么容易凋零飘逝
本诗描写了一朵默默无闻的玫瑰简单、安静的一生。只有一只蜜蜂会想念她,只有一只蝴蝶会从远方赶来栖息在她胸前,只有一只小鸟会为她畅想,只有一阵轻风会为她叹息,某一天她会就这样悄然无声地离开这个世界。这首诗看似在描写小小玫瑰的孤独与脆弱,但整首诗的语调清新柔美,并不会带给读者凄婉悲切的感觉。诗中虽然蜜蜂、蝴蝶、小鸟、轻风之前都有一个“唯一”的限定,但这些“唯一”组合成的画面很温馨很动人,大大淡化了他们每一个个体因为单独出现而影射的孤独感。小玫瑰虽然独自静静地生存在自己的角落里,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她拥有在乎她、欣赏她的伙伴,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的爱都是真诚的,足以温暖她的世界。本诗最后两行提到了死亡。小玫瑰生时活得简简静静,当死神来临之时,她也会泰然自若地面对。诗中小玫瑰对于生活和死亡的态度正是诗人自己的内心写照。狄金森安静地在她的小花园里过着独居生活,在世人眼中她只是一个孤僻的园艺师,然而只有她自己和少数几个了解她的人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有爱她与她爱着的人与物,她在自己绚烂的花园里享受着更为绚烂的精神花园。这份享受源于诗人拥有的自由,她的一生都在自由地做着自己最爱的两件事―养花、写诗。而这份自由的代价是孤独。狄金森宁愿舍弃家庭给予的温暖,也绝不愿被同样来自家庭的锁链所束缚。她拒绝作天使般的妻子与母亲,她要作自己,作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她享受着这样的人生,当死亡到来的那一天,也无所畏惧。
四、结语
如果把美国文坛也喻为一个花园,艾米莉・狄金森就是其中一朵默默生长在角落却无比艳丽芬芳的奇花。作为一位十九世纪的女性,狄金森和当时许多女性一样,鲜花是她的挚爱。这也许是狄金森与同时代女性唯一的共同点,她的一生与其他女性相比,更多的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她拒绝走那个时代划定给女性的命运路线――相夫教子,为家而活,而是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关进了小花园,一生侍花弄草,也尽情畅游诗歌的花园。然而,终身孤独隐居并不是狄金森放弃人生的表现,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她热爱生活,才会爱上诗歌,也才会为诗歌而坚持独身,因为人生为梦想而活才更有意义。热爱鲜花、了解鲜花的狄金森写下了许多优秀的鲜花主题诗歌,让鲜花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坚持。女性独立意识是狄金森精神世界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渗透在她的生活中,她的诗歌里。花园里的小小花朵也因为被注入了这股力量而更加动人,更加坚强。渗透了女性独立意识的鲜花主题诗歌也更加别致而隽永。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 Bianchi, Martha. The Life and Letter of Emily Dickinson[M].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24.
[2] Farr, Judith and Carter, Louise. The Gardens of Emily Dickins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R. W., Franklin.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Variorum Edition)[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刘保安.论狄金森诗歌中花草的象征意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篇8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那么关于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范文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艾青诗选读后感心得作文600字左右,欢迎大家查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1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养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虽然只是简短的文字,可却也深深震撼着我,这片土地为我所爱,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千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的远方的未知的却必须会出现的曙光。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此刻生活的思考,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后梦想生活的到达。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2《艾青诗选》是我国现代的诗词的选集。暑假过半,今日最终把它啃完了。
TOP1《礁石》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被浪花怕打得脸面不堪的礁石,伤痕累累。表面上写水浪的无情,实际上却象征着被困难困扰的人。
人,应对坎坷,总是会摔得不成不成样貌,容易放弃的人会立刻倒下;坚持到底的人会依然站着,带着一种乐观,微笑地应对生活,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魄力。
TOP2《光的赞歌》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可是有人惧怕光,
有人对光明充满仇视”
“愚昧就是黑暗
智慧就是光明”
世上的人总有明暗两分,我们都崇尚光明,但仍有一些人却把心中的暗念放大。他们想活得权利,有着巨大的野心。
历史上,那些愚昧的皇帝,各个朝代的奸臣,他们把光明的人一个个剥削去,为了不被推翻;把黑暗的人一个个重用起来,为了巩固自我的统治。他们无端地压迫别人,为所欲为。
可是,他们错了,因为世界上光明的人多了去了,在一次次的压迫之下,他们只好选择反抗,决定经过自我的努力,捅破黑暗的统治,虽然他们的力量很渺小,但公正和光明定会眷顾他们的,他们会为国家的英勇斗争,一向到底。
……
看似普通的叙述中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也并不是能看懂每一首诗,也许还需要联系当时的背景。
敬佩艾青,用笔这个犀利的武器,把一个个需要讽刺的社会现象,写成了优美的诗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国家奋斗。
向艾青致敬……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3早就听说爱情是著名的诗,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还猜想,他的诗豪迈?还是像徐志摩的一样委婉?都无从得知。这次就以一种未知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不惊奇琪艺朵朵涟漪。
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爱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4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5《艾青诗选》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十分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十分出色,仅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当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的个人特色不够鲜明,他的诗的风格是那种十分多见、一般的诗,他没有为中国的新诗供给多少新的东西,所以贡献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诗后说他的诗与杜甫的相类似,能够说是“诗史”,那么与艾青的诗比较起来,艾青的诗更应当享有“诗史”这个名词,他的诗的特色之能够说是题材十分广泛,但相对又集中,概括起来能够说是写出了那个年代贫穷落后中国土地上的欢乐与痛苦,他从国统区到大后方,从农村至前线,从树林到旷野,一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所以说他记录下了那样一个时代是可是分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录缺少个性,或者说诗性还不太足,至少在许多诗歌那里是如此,所以这些诗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是不低的,但诗的价值却相对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有名的长诗,在我看来也并非异常出色。
艾青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喜欢用程度副词,“那么”、“十分”等,而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声、色、形俱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列举东西时同样如此,所以这就造成他的诗歌的第三个特点,铺张。他喜用排比句,有时甚至是六七个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他的描绘、比喻有个缺点,就是新颖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很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他的诗缺少个人的东西,但这也许正是他的诗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诗是大众化的,不是贵族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欣赏,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
不可否认,艾青的有些诗是十分优秀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多么动人的形象!
篇9
沈浩波有一首诗叫《诗人在他的时代》。这首有着论说文一般标题的诗中写到,诗人要“为文明的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要“集聚所有干尸里/残余的灵魂”,要“掏出飞鸟的心脏/取出满天星光”。如果说追问诗人与时代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历史的焦虑,是要确立诗人在时间轴上的位置,那么与之相对的,也有必要确立诗人在空间轴上的位置,除了追问诗人在什么样的时作,也要追问诗人在何处写作。只有如此,才能说出诗歌发生的“此时此地”。诗歌也正是经由此时此地,进入了更为辽远的时间和空间。对于现在的大部分诗人来说,写作地就是城市。所以我们有理由堂而皇之地写下这样的标题:诗人在他的城市。
诗人与城市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诗经》中《静女》一诗中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恐怕算是较早的城市爱情诗了。到了唐宋,中国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如长安、洛阳、汴梁、扬州、杭州这样的大都市和名城。后世人们对这些城市的想象,一定程度上是由诗歌建构起来的。
王维这样写长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李白这样写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韩愈这样写长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杜甫这样写长安人物:“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杜牧这样写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还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柳永的《雨霖铃》写于汴梁城郊:“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他写杭州是这样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相传金主完颜亮正是读到《望海潮》,不尽艳羡,才兴起投鞭渡江之志。
一个时代、一处地方的文化、氛围,感染和滋养一批诗人,渗入他们的创作中,也正是这些诗人的创作,让他们所在的时代、所处的地方的气质、风格得以彰显。人们记住了长安的大气磅礴、不拘一格,记住了扬州的风流妩媚、缱倦温柔,记住了杭州的奢华绮靡、艳丽秀美,不如说,人们记住了这些诗句。其实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记住了唐朝,也是记住了李白杜甫,记住了宋朝,也是记住了苏轼柳永。
但若说诗中的城市特征,中国古诗中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农耕社会城市并不发达,工商业活动不多。除了居民聚集之外,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形态同农村的人们并无实质的区别,因此即使描写城市的诗,在审美上、情趣上同其他的诗也无多大区别。“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样在城镇中的恋爱,和“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样在山林中的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同。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长安,却也如同乡间景色。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写的是城市之中恋人的约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其后两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有一番静谧的田野的风光。
现代城市诗,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性的产物。只有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当城市溢出了农耕社会的序列,当城乡不同甚至城乡对立出现以后,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诗。某种层面上,现代、现代化、现代性和城市、城市化、城市性是可以互换的词。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鉴于此,城市诗并不只是具有一种地域的特征,并不只是一种体现了与乡村诗、田园诗差异性的诗。城市诗的出现实质体现了现代性对古典性的取代,体现了新对旧的摒弃(而非差异),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体验、新的感知、新的审美。
二
在欧洲,波德莱尔的写作对于城市诗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众所周知,波德莱尔诗歌的主要对象就是他生活的巴黎,他的诗歌辑为《巴黎风光》、《巴黎的忧郁》等。即使是他写非洲热带岛屿的诗,也体现着彼时巴黎人的眼光。波德莱尔写擦肩而过的妇女、写街头卖艺的人、写卧室中奢华而美丽的贵妇、写街角蛆虫遍身的腐尸。透过这些,波德莱尔写出了巴黎――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大都会里的具有的现代性的感知方式,写出了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之后城市中新出现的典型的情绪:忧郁和颓废。他敏感地把握到了彼时巴黎精神的变迁,既写出了巴黎,又写出了那个时代。也就是说,他写出了彼时彼地。从来没有人像波德莱尔这样写过城市,没有人像他这样写出现代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有人称波德莱尔是现代主义的鼻祖,正可从这一角度理解:波德莱尔最早写了现代城市。
在中国,新诗(现代汉语诗歌)的起源差不多也是城市诗的起源。《尝试集》是中国最早的新诗集。许多人却更看重郭沫若的《女神》在新诗史上的启蒙意义,认为《尝试集》只是形式上散文化了,语言和内容上都没有逃脱古诗的窠臼。就如闻一多所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精神。”
郭沫若的《笔立山头展望》这样写他对现代城市的观感:“大都会的脉搏呀!/生的鼓动呀!”他把轮船上烟筒喷出的黑烟形容为“黑色的牡丹”,称之为“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用现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形容固然太过滑稽。可在上世纪初,一个陈腐的“老大中国”的青年看到新的工业文明的壮丽景象,不由得发出羡慕的惊叹,却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代城市不仅寄寓着青年们无穷无尽的梦想,也有着无数的倾轧和陷阱,是让他们梦想破灭的地方。距离《女神》出版不久,郭沫若对城市就有了新的观感。诗集《星空》中《仰望》一诗把上海称为“污浊”的,说“干净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天海”。诗人希望“污浊了的我的灵魂”,乘着“一只白色的海鸥”的翅膀飞离这城市。有意思的是,从标题的“展望”到“仰望”,也可见从踌躇满志到匍匐在地。这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的在现代都市中迷失和梦碎的青年的心志记录。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对新的城市文明的礼赞,还是对现代城市的咒骂,这种体验都是中国古代的人们无从想象的,只能是现代的、现代人的。
诗歌之外,如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的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如张爱玲等的小说,都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城市经验(主要是上海的城市经验。上海是当时中国少有的现代都市。)
关于大都市的诗歌,容易想到的还有公刘的《上海夜歌》。上海给了这个写过许多革命诗歌的诗人这样的感受:“钟楼。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绞碎了白天。//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如同一幅垂帘;/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
然而在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城市化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哪怕是上海,这个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称为“远东第一城市”“东方巴黎”的城市,也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城市的繁华。在这样的时代里,城市诗自然也无从发展。
1979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重启进程,市民社会逐步壮大起来了。“第三代”诗歌的平民化倾向,很难说同这样的历史进程没有关系。中国诗歌又一次有了城市风情浓郁的诗歌。如于坚的《尚义街六号》、丁当的《星期天》、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王小龙的《出租车总在绝望时开来》等诗,表现的都是城市青年的新的情绪、新的感知。与其说这样的关于城市的诗歌与之前的诗歌相比,体现的是书写对象的差异性,不如说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文化范式的兴起,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这种新的体验、新的精神,已决不是城市和非城市这种地域性的差别所能涵盖。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贵品编辑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书名中“现代主义”的命名,正体现了这一类城市诗歌同以往诗歌精神上的实质不同。
三
北京,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文化传承延绵不绝的城市,有与之相关的诗群是毫不奇怪的。
在新文学诞生的初期,北京就出现了“京派文学”。其中的诗人有被称作“汉园三诗人”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后来还有人将老舍、刘绍棠、刘心武、陈建功、王朔等北京作家的小说称为“京味小说”。
实际上,将某一类文学或诗歌称为“北京文学”或“北京诗歌”、称之为“派”已经越来越难了。因为北京是文化中心,是个极具文化包容的城市。全国各地的写作者都会来到这里,在这里展开写作。他们与这个城市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厘清的。
以北京为例,讨论“诗人在他的城市”,需要厘清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诗人如何在他的城市中生活?本雅明在研究波德莱尔时提出了“闲逛者”的概念。在他看来,诗人就是现代城市中的闲逛者。他漫步在人群之中,与一张张脸庞擦肩而过,街道、商铺、楼群在他眼前展开,如同观看幻灯片,他体验着这瞬息变换的场景。城市的无限丰饶在他心里投下倒影。这是现代城市出现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诗人是人群的观察者,并在人群的映照下反观着自己。闲逛者是现代城市中诗人的一个象征性身份,而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像波德莱尔那样的无所事事的闲逛的诗人已越来越少了。诗人的现实身份多种多样,可以是公务员、商人、媒体人、学者等等。作为闲逛者的波德莱尔,笔下街道的场景非常多。而现在城市中的诗人,笔下所写恐怕也得囿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诗人作为一种职业(闲逛者)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往往有另外的职业,各安其职,各谋生路,在他们的现实身份上展开写作。由此体现的写作的不同是不言自明的。(比如沈浩波写了《玛丽的爱情》,同在北京的姜涛写了《一个讲师的下午》。)
其次,城市的气质如何影响到诗人?不同的城市自然有不同的气质,有不同的城市氛围。北京与上海不同,也与广州不同,这大概是到过的人都能感受到的。这种气质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能有多大影响?现在,城市中的很多人都是外来者,北京有“北漂”,上海有“海漂”,他们如何能浸染这个城市的气质?一个诗人的秉性、气质,有多大程度上跟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如果他迁居到另一个城市,他还会是现在所是的这个人么?他的写作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最适宜、也最偷懒的回答就是:因人而异。生活的环境难免对人有所影响,但不必将这种影响绝对化。并非生活在北京的诗人就一定大气,生活在上海的诗人就一定精细。不能简单的将城市气质涵盖在诗人气质上,更不能以此轻易判断诗人的写作。
再次,一个城市的诗歌是否有相近的风格?文学史上有过许多以地域划分的流派。如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还有如上面所说的京派。这些流派有的是体现了较为一致的风格的。如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中心的荷花淀派,语言风格上较为近似。但拿京派来说,其成员有大致相同的倾向:为人生。以此与较有现代主义倾向和都市气派的海派相区分。但如果说京派中的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风格上有多少相似,恐怕他们自己也不承认。实际上,京派中的作家大多数并非北京人,语言习惯、人生经历都大不相同。现在居住在北京的诗人们也是如此。他们的写作有巨大的不同,如果强要在同处北京的名义下找出他们写作的共同点,那也许是缘木求鱼。但也不必否认,因为同处一个城市,交往较多,一些诗人可能形成较为一致的写作追求,形成较为一致的写作观念,因而在写作上有相近的取向。比如“下半身写作”,核心成员大多都在北京。
那么,诗歌如何说出城市?在当下的社会中,绝大多数诗人都生活在城市。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园的诗人,像晚期的王维那样隐居山林的诗人,现在已难以寻觅。但生活在城市中的诗人,所写的是否一定与城市有关呢?这恐怕也未必。一些诗人早年有乡村的经历,即使他定居城市以后,还总是把乡村作为他的诗歌发生地。也有些诗人专注于个人情感,或者专注于哲思,并不大直接描摹现实场景。这些诗作中并不直接有城市的印记。不过,我们讨论城市诗,并不只是讨论以城市为直接对象的诗,而是讨论写出了城市中的情绪、体验的诗。这样的诗,是拥有新的审美取向、新的伦理观念、新的精神倾向的诗。波德莱尔的诗,有一些描绘女人的妆容,有一些是献给女人的情诗,也有一些只是个人的抒怀,但这些诗写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精神,写出了不同于别地的巴黎气质。因而是典型的城市诗歌。而那些在城市中怀想乡村的诗,也往往因为城市生活的观照,而使乡村有了不同的呈现。
实际上,即使同一城市的写作(如同在北京的写作)有很大不同,书写对象也并非全是这个城市,我们也有理由把他们归纳在一起。文学史的现实是,只有把个人放入“群”“派”中讨论,文学史才有了展开叙述的可能,个人也才能较为清晰(反而不会模糊)地呈现在历史中。这就像牛汉对把他放入“七月派”很不认同,而文学史家洪子诚这样答复他:牛汉先生,不把您放入“七月派”,又把您放在哪儿呢?
四
所以我们有理由把同在北京的沈浩波、邰筐、吕约、霍俊明、吴吞、消除、春树、心地荒凉、王东东、李淑敏这10位诗人放在一起,即使他们的写作如此不同。
邰筐是从临沂迁居到北京的。早在临沂时期,他的诗歌中就体现出一种对城市化的焦虑和不安。他以一种进城的乡下人的姿态,将城市陌生化了,从而使得人们司空见惯的城市怪相在他的诗中凸显出来,呈现出荒诞的效果。从临沂到北京,他来到了一个更庞大、更芜杂、更光怪陆离的地方。个人的存在愈发显得渺小。在地铁上,他感觉自己“被一节节奔跑的铁皮挟裹着”,列车“像一个个密封不好的鱼罐头/散发出一股绝望的气息”。(《地铁上》)在城市中他感到是“被遗弃的”,在被“的洪水”追逐,感觉“活着简直就是一种浪费”,生活只剩下了麻木,“日出我没有痛苦/日落我也没有痛苦/在这冬日京城的大地上/我突然丧失了悲怆的力量。”(《活着是多么奢侈啊……》)
诗人还想要在北京种下一畦菠菜,可是寻遍城市,也没有找到一处土地,只能“把这包绿油油的菠菜种/全都埋进了自己的身体”。(《菠菜地》)这实际是想把乡村的生活方式搬到都市而不得。霍俊明的诗中也写到乡村的植物进京。母亲准备了一捆葱,根须上沾了些泥土。这来自乡下的泥土“将被我洗掉扔到楼下的垃圾桶/或者更干脆些,直接冲进城市的下水道。”(《带上大葱上北京》)这就是城市对乡村的不能相容吧。诗人还天真地发问,城里和乡下的麻雀有没有区别?“城里的麻雀习惯了广场、马路和汽车、雾霾/乡下的麻雀习惯了土地、庄稼和庭院、蔬菜……我好奇和不解的是――这北京的麻雀/是否是从外地穿越大山和高速公路飞过来的/还是――它们祖辈都生长在城里。”(《城里和乡下的麻雀有没有区别》)诗人其实问的是,城里人和乡下人有没有区别?城里人是不是祖辈都生长在城里?
与邰筐和霍俊明诗中表现的在城乡之间的困惑不同,吕约的诗中呈现的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孤独感。她写道:“一个人/摔门而去/留下另一个人……一个更有力的人/摔门而去/留下一群人。”而最后连门也摔门而去,“留下世界上别的门在颤抖/还有害怕找不到门的人。”(《摔门而去》)而一个人掌心有刺的人,从不握手,也不鼓掌。诗人问:“孩子们,谁能走过去/安慰他?”(《老子》)
王东东的诗有明显的玄学和思辨的特征。他写一个城郊村因建高压线而毁掉麦地,最后得以在这“建设用地”上建成了一个艺术家村。(《小堡村》)他用一种宛如哲学论述的反讽,写出了乡村、城市、艺术之间的荒诞传奇。他写大学旁边的书店,赋予了这个场景无穷的延宕。(《书店一角》)实际上,“延宕”正是城市的一种典型体验,相比之下我们在乡村体验的是“缓慢”。
消除的诗中写的是外省青年在都市中感受的倾轧,这是他们在都市中“成长的烦恼”。在城市中诗人失去了“最好的自己”。(《失去》)拥有“一只贫穷的胃”的诗人,幻想要买“最好的别墅”,现实是“去”。(《献给一只贫穷的胃》)什么是完整的爱情,诗人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恋爱、亲吻、上床、分手。”这同“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爱情不同,同天长地久、从一而终的爱情不同,而这,却可能就是城市生活中爱情的现实。
本雅明评述波德莱尔的《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时曾说过这样的意思,在街上与异性惊鸿一瞥相视而过,欲望被瞬间激起而稍纵即逝,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的心理反应。他还说,电车和公共汽车发明以后,人们可以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能共处、相望而什么都不发生,这是现代城市出现以前不可能有的体验。在现代城市中,情爱的形式、节奏、内容、心理机制都有了变化。诗中正表现出这种现代式的情感变化。心地荒凉的诗中写到一顿午饭时间的情爱故事,结局是“你的叫声像一阵狂风/把我们刮离床铺”。(《午饭时间》)李淑敏的诗要隐晦得多:“我们在蓝色的水面/交换了彼此。……多年后我开始怀念你,我在房间里,点燃了海洋。”(《故事》)
李淑敏还写到了乡村,“金边的云朵/享受了最后一刻/幸福的光辉。”(《火车过宁夏的某个村庄》)而这是一个来自城市的旅行者对乡村一瞥的印象。标题中的“过”字透漏了秘密。心地荒凉回忆他童年的乡村生活,每天在“像大肿瘤和小肿瘤”的坟堆上爬上爬下,“因为在我的童年/什么都没得玩”。(《土堆》)又有“麻雀飞起来/它们像一堆碎石/从玉米地里飞起来/然后在我的口哨声中/呼啦一声重重地落下。”(《少年时代》)这些荒诞、残酷或美丽的场景,都是经过了成人的城市之眼过滤而呈现的。
春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她诗中的决绝和不顾一切给人印象深刻。面对城市,她的诗中很少那种经历过乡村和城市双重生活的诗人的惶惑、沮丧、犹疑。她歆享着生活的折磨,对于江姐,她说:“不同时代/有对肉体/的不同/折磨//我只觉得此时我的痛苦/和当初他们一样多。”(《没有想法――写给江姐等》)诗人写到捧着父亲的骨灰过长安街:“我给你放了一晚上的军歌/嚎啕大哭――/那也都是我喜欢的。”(《上午,经过长安街》)她用俭省而沉静的笔触写出了两代人对这个城市不同而又有所一致的情感记忆。
吴吞是一名摇滚和民谣歌手,也是一名诗人。如今在城市生活中,摇滚和民谣相当程度上承担了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功能。吴吞的歌词证明,他也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妈妈一起飞吧,妈妈一起摇滚吧》是吴吞经典的一首现场表演曲目。实际上,这首歌基本没有曲调,就是由歌手诵读出来,像一首配乐诗朗诵。它鼓动人心的力量,很大部分来源于诗,而不是音乐。
沈浩波的《跑步》是一首具有与策兰的《死亡赋格》相似节奏的大诗。读这首诗,还会让人想到《阿甘正传》中那个摆脱护腿、跑向远方的小男孩。阿甘一直在跑着,跑过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这首诗中的主人公也是在一直跑着,跑出了这个城市,跑向了世界,跑出了现在,跑向了过去和未来,而他又似乎永远没有离开脚下的土地,永远在原地跑着。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对戴望舒前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探寻,理解其精神处境,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寻找和流浪之间,在逃通和无可逃遗之间,阐释戴望舒对精神指归的关注和冲动,从而了解戴诗迥然的诗歌内质和风格。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可以对我们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戴望舒《乐园鸟》。
在永恒的苦役中寻找归宿,在荒芜的花园中追怀梦想,在绝望中等待希望。30年代的戴望舒是“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早海”的“寻梦者”,是在“寻找着什么”.但只会说“不是你”,并且不知道是恋着谁的“单恋者”。诗人在一种感伤的情调和思绪中感怀和体味着“现代都市”所赋予的难以摆脱的优郁和茫然,并以敏感的知觉触摸着自我内心世界,追寻精神家园。在对“传统的回归”和“现代的抗拒”两种张力的排斥与揉和中达成情绪的平衡.呈现出独特的诗情.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奇葩。
关于诗的现代性的追求,按施蛰存的分析.分为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与)情绪”及“现代辞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两个面。关于“现代生活”,现代派诗为中国新诗坛提供了“现代都市风景线”:“飘动的有大飞船感觉的夜舞会哪”(郁琪《夜的舞会》).“在夕阳的残照里,从烟囱林中扯来的大朵的桃色的云”(施蛰存《桃色的云》),“白尺的高楼和沉迷的香夜”(戴望舒《百合子》)。都市是现代人主要的生存空间,当人类对工业文明最初的狂热平息下来之后,都市的限定性和窒息性被强烈突现。“天空溺死在方形的市井里.山水枯死在方形的铝窗外,眼睛该怎么办呢,”(罗门《都市方形的存在)都市与人的基本关系颠倒了人类最初的愿望,都市成了现代人存在的规定性力量,不仅外向视野被严重吞噬,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的沦丧。30年代的现代都市青年在惊异于新鲜之外,很快地就发现了自我与这现代都市的不和谐。
在这样浮躁、新鲜、急剧变荡的时代里,诗人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他们曾经纯净的理想被这突如其来的“现代风”吹得七零八落,失落、颓废之情浸染他们。同时,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所回荡着的“世纪末”的哀痛和苦闷也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戴望舒也不可避免地陷人这一情绪潮流,无法抗拒“现代气息”的浸人。“呜.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优郁”(《秋的梦》),“真的,我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而且又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单恋者)。这种情绪是现代的,它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现代情绪表现之一就是对都市文明的反叛,很自然地导致一种反历史主义的观念,退回到田园主义的立场上去。于是,现代诗派的诗人们唱出了“春烂了时,野花想起了广阔的田野”(徐迟《春烂了时》)的乡愁。戴望舒也不例外地患上了“都市怀乡病”.在大都市中,他没有寻求到理想的梦,作为生存于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人,经历着矛盾与困惑,挣扎与无奈。诗人自称“夜行者”,“走在黑夜里:戴着黑色的毡帽,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夜行者》)。理想的受挫与失落以及现实的坚忍,使他折回到内心世界,以怀念和向往的方式来慰藉自己。感性而本真的情绪使他转向微茫的乡愁,浸染着“现代都市青春病”的伤感。“百合子是怀乡病的可怜的患者,因为她的家在灿烂的樱花丛里。”(百合子)“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游子的家园呢,”《游子谣》“你看我啊,你看我伤碎的心,我惨白的脸,我哭红的眼睛:回来啊,来一抚我伤痕,用盈盈的微笑或轻轻的一吻。”(《回来啊》诗人默默的抗拒着破碎其梦想的这一切,他痛苦地“单恋”着,在“嚣嚷的酒场”,“寻找着什么”,然而低声说“不是你—之后踉跄地又走向他处。伤感、孤独的单恋情绪使失落的理想更加游离、空荡,“白尺的高楼和沉迷香夜~,一丝媚眼”“一耳腻语”使诗人陷人更深的寂寞和无助。丢失了精神家园的诗人,落魄、游离,却无处可逃。深陷这种尴尬的精神处境,戴望舒无力象波特来尔(或鲁迅)那样严酷激烈的自我拷问与分裂,也无法进人形而上层面的思考。诗人能够做的只是将情绪内指,努力寻求一种精神的饭依,“既是对自己出生的田园、传统文化的饭依,也是对精神家园的追慕。诗人惟有在追回中方可看到希望,得到慰藉。“我呢,我渴望着回返,到那个天,到那个如此青的天,在那里我可以生活又死灭,象在母亲的怀里,一个孩子欢笑又啼泣。”“那里,我是可以安憩地睡眠.没有半边头风,没有不眠之夜,没有心的一切的烦恼。”(对于天的怀乡病》)“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葛芭的脆嫩,于是飞起了家乡小园的神往。气小病)}百合子”用盈盈的眼睛茫然地望着远处,因为“我们徒然有百尺时高楼和沉迷的香夜,但温煦的阳光和朴素的木屋总常在她缅想中”(《百合子》)。诗人在潜意识中,默默地抗拒着破坏了他纯净精神家园的一切,他渴望回返,追怀昔日,梦想寻找过去的痕迹。
而戴诗中所呈现的诗风,也弥漫着诗人的这种抗拒和寻求的情绪。戴诗温婉;凄美,情感细腻、微妙,诗绪含蓄空灵,颇似中国晚唐五代诗词之风。“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风,朦胧闪烁、漂浮不定,使诗人始终保持着“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诗歌原则,把诗作为泄露隐秘灵魂和潜意识的密室。“晚云在暮天上散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夕阳下),“转看风里的蜘蛛,又可怜地飘摇断,这一堵零丝残绪”(自家悲怨),“昏黄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的愁怀占住”(《凝泪出门》),“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秋蝇)。蕴涵丰富的意象,空灵幽远的意境,及流淌在诗中的优郁、感伤情调,无不显示着诗人指归于传统的意趣。对传统的向往和渴求回归,使戴诗具有了一种复古、迷梦的反历史的美。在诗人心中,精神家园仍属于传统,那个可以任意地优郁和欢乐,迷茫和清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