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推荐信范文

时间:2023-03-14 07:5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夏令营推荐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夏令营推荐信

篇1

2、关于论文很多同学担心自己没发表过文章会处于劣势,其实被保上的同学也有许多没发表过论文。的确,有发表过论文是一个优势,写申请时建议写上。如果没有的同学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弥补,现在学校里有非常多的学术竞赛和科研课题,大家可以参加,如果有一些获奖情况,那也同样反映出你的研究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时论文也不是一定要跟经济金融相关,因为论文更重要的是反映你的研究能力与学习能力,所以分量大的论文,不管哪方面的都可以附上。

3、关于实习同样也不用担心,大家申请时还是大三,不可能有太丰富的实习经历。而且读研究生是为了继续深造学习,不是去工作,所以这一项也不必太在意。当然有在著名公司实习也可写上(世界500强吧),其他的我想不必写了。

4、关于学生工作个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可以选一些重要的职务与活动(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国际、国家、市级等有意义的活动),还是那句话,保送进去是为了学习,而不是选学生干部。所以应该有所侧重,不要整个申请陈述里面都是学生工作方面的。而且这方面的经历也不好验证。比如我说我是学生会主席,那你肯定很难考证,但我说我发表过论文,那你就很容易验证了。

5、关于申请书最重要的材料应该是申请书了。页数:申请书如果一页写不下,可以写成两页或更多页,视个人情况定,我当时写一页,也有同学是两页,所以页数没什么限制,关键要有侧重地写,内容翔实,不要通篇都在泛泛而谈。当然了,页数也不要太多。自我介绍:很多同学都在问自我介绍怎么写,我想最重要的是客观、把握重点。大家可以好好回顾自己三年来的大学生活,除了成绩好以外,你还参加了什么活动?有什么活动、证书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你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自己可以做个小简历,把他们写在纸上,然后从中选出与之相关的活动、竞赛、论文、证书等,如果太多,就删掉一些重复的或相同等级的,选重要的、级别高的、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自我介绍要层次分明,有条有理,给人一种简洁的感觉,简约而不简单吧。我当时大概分三段:第一段简要介绍自己(几行字即可);第二段介绍自己所参加的相关活动、成果(如果活动多就再具体分类:发表文章与学术科研活动;成果、竞赛活动及成果;实践及其它活动等等);第三段总结陈词,同时表达入选心愿。获奖情况:我想这部分容易多了,少的同学就把所有奖项列出,多的就按重要性、级别来挑选吧。我当时列了八、九项吧。审查:做完以后打印出来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排版是否美观?自己看都看不顺眼,就别提老师了。所以大家在细节方面多注意,至于用几号字,间距多少,我觉得看个人审美观点吧,总体看起来不错就行,也不必过分在意。

6、关于推荐信最好是找教授、副教授写推荐信,推荐信每人各一页,或可以两个推荐人只写一封推荐信,推荐信写得客观一些,同时也列一两个事例,不要通篇都在夸自己学习勤奋、工作刻苦、有很好的学术研究能力等等,要以事实为依据,同时这才能体现老师确实对你有所了解。推荐信要符合一般格式要求,不管手写还是打印,最后要有老师亲笔签名。同时不妨要一下名片,可以随推荐信附上去。至于要不要用小信封装,我觉得可用可不用,如果不怕麻烦,那就装一下,一个信封装一封推荐信,毕竟九月份的保研程序中要求要装入信封,然后在封口签上老师名字,信封上写推荐信。但夏令营不是很严格,我当时没装,资料用回形针弄好后,统一装在一个大信封里,所以忘了装信封的同学不要太紧张。

篇2

You are asked to write a recommendation letter for someone you know well. Say who you are, how you got to know him or her, and why he or she is worth your recommendation。

亲爱的先生、女士:

我写此信旨在向您推荐姜君蕾女士的超凡个性。

Jan. 29, 2008

Dear Sir or Madam,

I’m writing to recommend to you the outstanding personality of Miss Jiang Junlei。

我是2002年认识姜君蕾的。那时我在给一组报读我们全日制英语(Q吧)课程的学生进行分班测试,她便在其中。她自始至终友好而可爱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当我在组织有600余名来自中国各地的中学生参加的夏令营项目时,我马上想到了她。理由很简单:她善良、友好、耐心、乐于助人、有一颗爱心,因此,非常适合做一名班主任。此外,她有一定的医院护理经验,这便为我选择她提供了愈加充分的理由。而她也最终向我以及我所有夏令营的同事们证明了我的决定是完美的。事实上,我极为惊讶她小小年纪,居然会有那么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在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I got to know Miss Jiang in 2002 while I was giving a placement test to a group of candidates who applied to our daytime English 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 It happened that she was in the group and she impressed me greatly with her friendly and lovely smile throughout the test. In the following year, while I was organizing a summer camp progra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about 600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ing from all parts of China, I immediately thought of her. The reason was very simple: she is kind, friendly, patient, helpful and loving, thus well suiting a position as class teacher. Besides, she had some experience in hospital nursing which made my choice of her more reasonable and she proved to me as well as to all my colleagues at the camp that my decision was just too perfect. In fact, I was quite surprised by he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ough she was very young herself at the time。

夏令营结束后,她告诉我要去英国或爱尔兰攻读学士学位。我给了她最美好的祝愿,她便启程了。我们从此便通过电子邮件定期保持着联系。去年五月份,她回国过暑假,便来到我的新部门:昂立雅思托福培训中心,帮助我做一些管理和学生咨询方面的工作。她为我起草了三份合作协议书、写了十余篇文章(我们用到了自己的网站上)、给众多的学生做了分级测试,还为托雅中心约400名学生做了一场有关在爱尔兰学习和生活的公开讲座。她受到了托雅中心所有员工和学生的欢迎,也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助手。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这是从我作为英语语言学和美国文学副教授的角度来讲的,那就是:她的英语流利而准确,印证了她不凡的学习能力。她告诉我:她经常在所就读的大学里和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帮忙做一些组织工作,还游历了欧洲,很显然,这些经历极大地开阔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生活,这对于她将来要从事的任何领域的工作来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After the summer camp, she told me that she would go to either Britain or Ireland to study for her bachelor’s degree. I wished her all the best and there she went. We have kept in touch regularly since then through e-mails. Last May, when she broke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she came to my new department, Onlytoya IELTS &TOEFL Training Centre, to help me with some management and student consulting work. She drafted three cooperation agreements for me, wrote a dozen articles that we used on our website, gave numerous placement tests to our students, and gave an open lecture on studying and living in Ireland to about 400 Toya students. She was very well accepted by all Toya staff members and our students as well and became, indeed, an indispensable assistant to me. Something well worth mentioning from my academic perspective as professor in English linguistics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that her English was fluent and accurate, which convinced me that she is all quick to learn anything new. She told me that she often helps do quite some organization work at her university and at the Chinese Embassy in Ireland and had done a lot of traveling in Europe. Obviously, these experiences have greatly broadened her vision and enriched her life, making such a valuable asset in every field of work she is going to perform。

篇3

游学不等于“镀金”

早在暑假前两个月,漫天的“游学”广告就无孔不入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济南的廖女士告诉记者,儿子上初中一年级,一周之内校内外加起来共收到8张关于游学的宣传单。看到很多宣传单大标语赫然写着“要留学,先游学”,廖女士陷入纠结:不让孩子参加,怕孩子“少见了世面”;若是参加,动辄三四万的费用着实有些吃力。

记者从某旅企的官方网站中任取一游学产品,并与其同期推出的同目的地深度游产品进行对比,经过计算发现其产品的价格高出深度游产品近30%。

对此,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游学项目负责总监孙琦表示:“游学是教育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行业,所蕴含的教育成本高,主办方还要对儿童的出行安全、饮食卫生进行保障,其价格比成人出境旅游产品高出20%到30%均属于正常情况。”而如今,我国游学产品均以美国、澳洲、欧洲为目的地居多,以暑期为旺季,而在此期间各大航班机票多为全价销售,这就使得交通成本增加,而交通成本也是游学产品中的最大成本。

据孙琦介绍,当前游学项目是针对经济条件较富足的家庭开设的高端项目,人均消费在3万-5万,具体费用还要根据游学线路的不同,以及精品团、普通团来“具体分析”。然而当前中国游学市场极其不规范,法律和相关条文并无具体规定,“同样的项目,十个旅行团会有十个价位。是否合适,也只有常出国的家长心里才能有个标准。”

“游学并不等于‘镀金’,有能力的家庭让孩子出国走一遭,无非是认知上的一种拓展,并不能成为孩子进步的制胜法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刘兰珍说。

“只游不学”的夏令营尴尬

在美国青春喜剧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夏令营文化,《摇滚夏令营》中,在学期的最后几天,同学之间谈论的最多的便是“这个假期我报的××夏令营。”事实上,美国的寒暑期活动种类极多,从常青藤大学文理学分课程、各种级别水平的学术研究,到探险、艺术、旅游等等不一而足。据粗略估计,美国有数万个暑期项目,每年有超过1000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暑期活动,参加者从不到10岁的小学生到二三十岁的研究生。

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加重视,海外游学大军不断膨胀。然而,抹去宣传单上闪亮的宣传语,家长不免有些疑惑:边走边玩,孩子能学到什么?

记者以给孩子报名为由,在一家旅行社咨询了“美国洛杉矶寄宿家庭14天深度游学”项目,收费35000元/人,行程安排如下:第一天为旅程时间,第二天到洛杉矶的一高校办理入学手续并进行分班测试,之后三天每天上午参加英语学习课程,下午参加校园课外活动,第六天到第九天都是参观好莱坞环球影城、游览迪士尼乐园、在海滩享受加州阳光等旅游项目,第十、十一、十二天每天上午学习英语、下午参观洛杉矶名校,第十三天搭乘飞机,第十四天抵达济南。

为期14天的深度游学,除掉旅途往返三天时间,游玩的时间近一周,用于学习的时间仅仅6个半天,也就是3整天。

另外一个名为“美国海岸三周游”项目,每人收费标准为45900元,项目中除了三天的英语课程培训和两天的白宫、国会大厦参观,以及一天费城游历之外,从第八天开始到活动结尾都以购物游览为主。

孙琦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家长都对我国游学市场上目前存在的‘只游不学’现象表示质疑。游学,应该以学为主,除了在不同级别的大学进行学习、参观、参与活动,游览当地博物馆等也可以列入学习范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则表示,“游学毕竟不是正规留学,有游有玩是正常的”,家长不要奢求孩子出去十几天就能“拔高”。

乱象之下,

暑期游学怎么选?

据国内某权威教育网站预测,2014年海外游学人数预计超过30万人,并以每年30%的比例增长,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而我国目前的游学市场情况鱼龙混杂,世纪明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学辉更是风趣幽默地将其比喻为“春秋战国”时期。

记者了解到,“中学暑期学校”面向包括本校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学生,这种模式的游学旨在让学生结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互通有无,对智力和交际能力进行较早开发,一般没有什么门槛就能参加。与此相比,“天才夏令营”作为美国著名大学专门为“天才”学生量身打造的夏令营,则需要严格的要求才能进入。在申请时需要提供申请文章、有获奖经历的简历、老师强有力的推荐信,有的学校要求提交美国“高考”SAT考试成绩等。在这样的夏令营中聚集众多“人小鬼大”的天才们,在强强对抗的环境中,将让孩子对未来有全新的思考。

“旅游参观兼体验式学习”是一种较为轻松、寓教于乐的游学方式。学员在大学或中学进行体验式参观,同时游历当地风景,住宿则在学校宿舍或者当地居民家里。很多学生将通过这样的旅游为未来“进军”海外试水。

“峰会、论坛式游学”看起来则严肃些许。美国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了种种“峰会论坛”,学员们在峰会、论坛上模仿大人针对“重大事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种峰会对学生的大局意识有很好的培养作用,在拟态的环境中,了解美国文化结构和整体形态,为将来留学打下基础。

篇4

通过对于一系列中外教育现象以及教育体制的学习探讨,不难发现中外教育的一项重大差别:我们以课本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学生教育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学生的视野能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至广阔的“生活世界”。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

有一项关于“中美学生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当我们对中美两国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之后,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社会化之差异。从中美学生对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回答可发现两个基本现象:

(一)美国学生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而中国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类似,这表明美国人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学生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二)从美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学生高,而美国学生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

总之,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社会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会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个体都训练成一个模式。社会化也绝不是个体对社会的消极适应,单纯的消极适应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而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应当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与创造。在强调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多鼓励学生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

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与社会相连的,了解社会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法国,除了日常的各种社会活动之外,一般从小学三年级起学校就组织学生每年到外地去,离开家长的照顾讨一段集体生活。

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准备行装。时间为2—3周,或去乡村、山区,或去海边,而许多地方都有政府开设的类似夏令营的基地,长期供学生们使用。

也学些文化,但更多的是参与爬山、骑马、游泳、采集标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活动,充分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这类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校里所学的内容是与自己周围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使学生主动而且全面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役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

二、关于考试外国压力也很重不仅考还要公开排名

杨福家教授谈中外教育差别在哪里,提到第一个差别是:同学进学校的门是不一样的,这个关是不一样的。

中国总的来讲,从古代开始到现在都非常重视考试。现在一谈到应试教育这么几个字,就有种贬义,实际上认为不然。考试要不要?要!考试本身其实并不坏,但有一点我们要检讨的,就是中国学生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终身。

在复旦大学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同事来见杨福家教授,他当时心情非常不好,说他的女儿考了99分。杨福家教授不认为99和100有什么差别,误差百分之一是国际水平嘛。但同事的回答让他无话可说,他说,差一分能进你们复旦大学吗?教育电视台每年暑假就要公布今年最低录取分数多少,而且教委宣布,所有进大学的人,都在这个录取分数线以上,没有一个人开后门的。这个分数实在太重要了,差一分也不行。

而在美国要进好的大学,一般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有个SAT考试,一年考7次,随便你什么时候考,满分1600分,进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没关系,负担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兴什么时候去考就什么时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学220个学分,至于你三年学完也可以五年学完也可以,220个学分,每一门课5个学分,属于学分制。

第三,他考试的平均成绩要比,什么叫比,不是一张考卷是全部的分数,一张考卷给你的大概最多一半,你考卷全部对了,给你50分,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的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都可以拿25分、30分。另外平时还有其他作业,甚至于对同学的帮助都算分,这样子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第四,考大学要有推荐信,推荐信不好随便写,要有个性的推荐信。中国很多学生总是要出国了,就找一些名人写推荐信,甚至于把草稿已经写好,我感到都是废话。杨福家教授介绍一个同学到了斯坦福,老师一看就行,为什么?这里面写了一句话,杨教授说,这个同学从小修电视机,什么坏的电视机到他手里都能修。斯坦福一看这里有他的个性,能修电视机的人他做实验恐怕不会太差,要他。所以有个性的推荐信非常重要。

第五,个别来谈,很多同学老师找你一谈就很清楚了。

在不少人印象中感觉国外的孩子很轻松,而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考试的压力比我们的中学生还大。据南京外国语学校董正?Z校长介绍,以麻省为例,从2000年开始,初二到高二年级每年都会举行数学、英语、科学三门课的全州统考,不仅统一试卷,统一阅卷,还在媒体上公布排名。如果学校考不好,不仅校长,教育局长的压力都很大,如果整改之后仍不见起色,校长要么遭免职,要么学校因为声誉差学生纷纷转学。和我们情况差不多的是,美国也有“学区房”,好学校附近的房价会很贵,择校的家长也很多。英国孩子就更不轻松了,夏副校长介绍,英国学生在7、11、14、16岁时要参加4次全国统考,成绩优秀的进入A水平预科阶段。国家会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将所有中小学生在网上公开排名,由于出生率在逐年下降,学校之间竞争压力非常大。

三、关于选修课:即使一个学生想学也开

虽然美英的学校和学生都在背负巨大的应试压力,但对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却倍加重视。董校长说,他在美国“跟踪”了夏伦中学的校长整整5天,发现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交往、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来实现。美国一些名牌高校对学生综合能力非常看重,比如麻省理工今年就拒收了一半SAT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满分学生,原因就是因为综合能力不过关。在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也是如此,学校有58个社团,选修课设置非常多,可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争取开设,没有老师就请辅导员,比如让警察来教防卫知识,让医生来教紧急救助等,即使是一个学生想学学校也会开,比如:演讲、集邮、冰球、中文等。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和别人相比,对生活自信,交往能力强,伊顿公学已培养出了19位首相。

四、制造神童与保护天性

曾今有过这样一个案例,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三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而自从识读了26个字母,这种能力就丧失了。这位母亲以幼儿园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为由,要求幼儿园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结果是,法庭判幼儿园败诉。在这里,保护儿童天性的教育,并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高校中也是如此。而相比较之下,深圳一名五岁女童在其父母的训练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现已能准确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20位,创立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

加快学习的速度和加大学习量是我国教育中最常见的现象,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快。目前我国的超常教育其实只是“使常态学生变成超常学生的教育”。以牺牲个人的长远发展为代价,仅获得昙花一现的辉煌。在过去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中,有没有想象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比同龄人拥有更多的学业知识。

以绘画交流举例,中外学生的绘画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外国学生的画从题材、画风、构图、色等方面来看都显得很自由,而中国学生的画面则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教过的痕迹特别重,画面中凸显不出学生自己的风格。

原因在于什么呢?我国的教育方法是先画出示范画或者给所有的学生指定同一个参照标准,模仿着画,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们的模仿程度来评价谁画得好,画越相似就越好。

把既有的审美标准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地否定自己的看法,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感受以适应即定的标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刻意模仿中逐渐丧失了个性化的感受能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也丧失了天然的想象力与原创性。

而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学生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她们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我国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艺术技能和熟练技巧,创造力与想象力受到忽略,他们只能模仿而难以走向创造。中外美术教育存在的差异主要在于,是美术技能重要还是自我表现重要。

放眼于世界,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国的风范,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世界。譬如,在活动室里挂着巨型世界地图。当学生们吃中国豆腐时,就在地图上找中国;吃西班牙海鲜饭时,就以最快速度在地图上找西班牙;吃麦当劳时则顺便将美国介绍一番。日本的学生唱各国的民谣,唱到哪国的民谣,就同时介绍该国的相关知识。令人感慨的是,我们在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时,人家在教学生放眼全世界。

五、关于班级尽管没有班主任但秩序井然

和我们不同的是,英国学校没有班主任也没有固定的班级,但学校秩序井然,学生习惯良好。让夏副校长疑惑的是,难道他们的老师比我们能干?难道他们的孩子就那么听话?曼彻斯特大学一位教授说他在中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老师要求学习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差的共同进步,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在英国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每个人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但英国的孩子同样表现出乐于助人的品质。以课堂教学为例,中国学校强调学生要乐于助人,而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个人独立的,而英国学校的课堂学习过程一直是合作的。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往往采用苦口婆心的说教方式,但现在则寻求完整的教育,渗透的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德育课程、德育老师、班主任,但实际上每一堂课,每个老师都承担了这种教育的职责。

篇5

2013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访华,当时我们用英国首相的微博ID向全社会范围内发起了一个问题征集,其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问题将有机会由首相本人来亲自回答。

三天之后,我们收到了1000多页的回复,同事在2万多条问题里筛选、分类、合并同类项,然后我们发现,三分之二的问题都是关于出国的问题。

问题一:卡梅隆大大,能帮助催促一下“神探夏洛克”吗?

问题二:去英国旅游什么时候可以不用签证?

问题三:能不能对我们中国留学生更友好一些?多给些利好政策?

前3个题问得最多。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短期的游学,夏令营,甚至是打工,出国,其实这已经成为了一线大城市年轻人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去更好地体验人生的一种主要选择。

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一个留学调研报告,我们发现在2015年,出国留学的人数突破了52万人。但在2000年却不足5万人。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的年增长率始终稳定在20%以上。此外,2015年主要留学的目的国里,美、英、加、澳,中国留学生首次超越了印度留学生、韩国留学生和日本留学生,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留学生源国家。

以前,每年我都要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教育展会,各种各样的教育论坛,这个时候成百上千的学生、学生家长他们会来问我们:

“我应该选今年出去,还是过几年再出去?”

“我应该选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学校?”

“我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教授?”

“我应该选择在那边边实习边学习,还是应该专心致志的学习,回来以后找工作。”

“……”

所有的提问者看起来都非常的困惑,可是实际上我们这些回答问题的人也非常困惑,我们根本不认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如何,我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一个数字,或者说是一个平均值的数字,我可以告诉给大家8%的人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出国留学了,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大概有8%的人他们是在超过了30岁以后才决定出国留学的。可是这样的一个平均数值对于一个个体的选择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在我看来所有千差万别的问题之后其实只有三个主流的主题。

第一,我现在所处的坐标在哪里;

第二,我接下来的目标在哪里;

第三我从现在到未来,我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径,我愿意支付怎样的成本和怎样的代价。

而你对留学问题所有选择的困惑,所有的疑问,都应该从这三点作为索引进行思考。

分享几个身边关于出国的故事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的时候选择了立刻出国留学。在我们那个年代,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其实都是这么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直接回国工作。

而我大学时期的上铺和我选择的路径恰巧相反,她选择了先奔赴上海工作两年,再出读书。她在读书的时候遭遇了今生的真爱,然后就留在当地结婚生子了。

我的先生在工作十年以后才选择出国读书,他的英语水平比起年龄更小的留学生而言有比较大的弱势,但十年来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让他学习起来可谓是如鱼得水,在毕业以后以全优的成绩,又拿到多一份奖学金。

我有一个同龄朋友,她和我从小一起长大,她是去年才刚刚拿到offer,然后去英国读书的。

时间证明我们四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绝对的优或者劣,那些本科毕业立刻就能出国读书的,保持了学生时代的优秀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起来的时候相对比较节省时间,也能节省精力。可是工作几年再出去的呢,他们知道该怎样有目标的学习,学习起来更加有的放矢,并不存在一个绝对优劣状态的选择。

留学预期已经悄然改变

每年秋季的时候主要的留学目的国都会发起一个关于留学预期的调研,我们发现在这十年间,有一个留学的预期其实已经悄然改变了。

十年前,有许多许多的人是为了留学出国而留学出国的,出国本身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个目的。但现在,对绝大部分年轻人而言,出国留学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已。

十年前许多人为了留在当地,他们会选择读完一个博士再去读一个博士,或者是选择在不同的博士站之间流连。他们会选择去一个并不喜欢的城市,去一个并不喜欢的大学,去学一个甚至不太了解的专业,然后留下来做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转变了,先前我们提到2015年出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是22%,但归国的留学人数的增长率却是在40%,几乎是出国留学增长率的两倍。2015年的时候,归国人员占出国人员的80%,而历年来在海外的留学生和留学人才,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管道源源不断地回到我们国家。

这样的一个数字和趋势是一种倒退吗?

恰恰相反,假设把海外的人才类比为被放牧的羊群,羊群总是会追逐机会最多、草最丰美的地方。所以海外人才也在全球自由的流动,这样的情况恰恰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的留学预期,它们是怎样被完成的。

这里所列出的6条是历年来调研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对自己的预期。如果这个预期单凭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就能达到我们把它标为绿灯;如果它更多由环境,例如你所在的学校,你的教授来决定的,我们把它标为红灯;如果是由一些偶然的因素决定的,比如说你的运气,我们把它标为黄灯。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条预期后面都有一盏绿灯闪烁着。也就是说,当你去设定自己的留学目标,你个人的留学预期的的时候,你应该从个人出发,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环境的改变之上。

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3个能力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萌生了打算出去看看这样的念头,有三个能力对你未来的发展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是有效搜集信息,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当你最开始萌生出国留学念头的时候,你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样的一个能力。这样的话即便你的出国失败了,你仍然多获取了一样能力。

第二条是迅速的适应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且进行迅速地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绝大部分人真的是到海外以后的头3个月、6个月,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才被迫适应海外的生活的,可是从中获取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将令你受益终身。

第三条第三个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系统化的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且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刚到异国的时候,我们受到的第一个冲击是语言的冲击,第二个冲击是文化的冲击,这两个冲击虽然非常的巨大,但绝大多数人都对此都有准备,因而影响较小。

第四条最难的冲击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冲击,因为作为中国来的孩子,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我们在考试领域能征善战,然后你就会发现东拼西凑式的写论文、单打独斗式的写作业、考前突击式的复习,所有的种种的学习技巧都再也不管用了,这时候你会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因为你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所有的技能又要开始从零培养起来。但是当你一旦逾越了学习上的鸿沟,你将获得一整套学习技能的充分的提升,你发现自己的战争能力又升级了。

在我看来,以上这三个能力,其实比你去打工挣钱,或者是去拿到一个offer去短期实习更有用。因为它可以保证在你漫长的人生里,即便当你处于一个相对低的起点内,你也能够迅速的找到方向,知道该怎么样迅速的崛起。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很多年前有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她和我同龄,她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也拿到了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机会,但是非常不巧的是,当年她妈妈生了重病,所以她选择留在国内工作。几年以后她工作出现了瓶颈,于是她选择一边准备考托福一边在国内找工作。不巧的是她的托福连连碰壁,幸运的是她拿到了一家大设计院的offer,于是她就高高兴d的去了那家大的设计院。又过了几年,有一天傍晚我突然收到了她的电话,她说我打算出国。我说好啊,恭喜你,你这次打算去哪个国家?她说我去卢旺达。我很惊讶的问她,你去那干什么?她说我在那有一个国际项目的机会,我觉得对我特别好,所以我签了三年的合同。然后她就真的去了。作为一个女生,她去卢旺达待了大概有4、5年之久,那里的条件非常地艰苦,她得过两次疟疾,但她也因此获得到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她可以和来自德国、法国的设计团队一起工作。她从一个平淡无奇的水暖通的小设计工程师,变成了一个team leader。在前年的时候,项目进入了停滞期,于是她马不停蹄的飞去基加利去考雅思考试。这一次有两个来自国外的高级工程师为她写了推荐信,她顺利的拿到了4个offer。现在,此时此刻,在我们做这个讲座的时候,她就坐在卡迪夫在学习。

我们可以说这一次真的是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可以说这一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但这一切真的是因为幸运造成的吗?如果我们回溯过去十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她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可以说她通过种种的机缘巧合,是先获取了以上的三个能力,而这一次她才让成功水到渠成的。

在我看来,我们在面对留学出国的选择上的种种疑问,不过是人生种种选择的一个横切面,它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缩影。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上窜下跳地去搜集信息,去东打听西打听,听听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去选择一条最优的路线去行走,可以担负最少的成本,遇到最少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