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范文
时间:2023-03-25 04:3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您好!
作为一名校长,能够看到自己心爱的学生走进世界知名大学去深造,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愿望,我想,也许没有再比这更让人快乐的事了。正是出于这种美好的愿望,同时,也是更重要的,为了能让一个十分优秀的、将来真正能够有所作为的学生获得一个发展自己、成就事业的最好的机会,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地向您推荐我校优秀学生XX同学。
XX在我校读高二和高三,是我校几年来为数不多的优秀的学生之一。我如是评价XX同学,一点也不夸张,她所具备的多元化的素质和能力、超群不凡的学业成绩和所获得的众多奖项,令人敬佩和赞赏,这正是我向您推荐她的最直接的理由。
我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在学校新年晚会上,当时她担任主持人,她洒脱的主持风格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在老师们和学生的口中,提起她名字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使我能够关注她、认识她、了解她、培养她,临近毕业时,她已经成了校园里的“名人”了。
作为转校生,XX同学与众不同,她能以自己善于理解、善于包容和乐于助人的独特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先与大家打成一片,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
XX同学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参与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生,参与校广播站的工作,她标准的普通话和清新的嗓音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加入校钢琴社,校园里回落着她悠扬的琴声;主持多种文艺晚会,美好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发起和组织艺术节演讲和合唱比赛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参与英语辩论赛,彰显了她坚实的英语功底和出色的论辩口才。
尽管XX同学在各种集体活动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学业成绩,她勤奋好学,勇于拼搏,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均衡稳定,成绩在班里稳居第一名,她在年级也遥遥领先。她以其特有的英语天赋,参加了XX市英语大赛,荣获二等奖。
这就是XX同学,一个极具才华和无限发展前途的女孩儿。
此时此刻,我谨以一个中学校长的身份和一颗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之心,向您郑重推荐我校学生XX,倘能如愿,相信她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谢谢!
篇2
最要感谢的自然是xx中学。学校对我,就像父母一样。给了我很多机会,给了我在校团委和学生会工作的机会,给了我做校广播站播音员的机会,给了我做经典诵读活动和元旦文艺晚会的主持人的机会,给了我参加演讲比赛的机会,也给了我去上海参观世博会的机会。
感谢校长,记得在自主招生期间您在我的各种推荐材料上签的字,记得在每一次月考和诊断性考试后您帮我认真的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也记得您特地跑到双桂堂帮我烧了一炷香祈求我高考好运,还记得您在填志愿时不厌其烦的为我分析和指导,各种铭记,各种感动。您是教育专家,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不过固执的我仍然坚持自己对中国高考和应试教育的看法,虽然我无法抵抗和改变。
郭老师,感谢您三年来对我的各种照顾,信任的把各种重要的事情交给我去做,锻炼了我的能力;感谢您在杨校长的办公室不厌其烦的听我阐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各种事情的理解感悟与困惑,整整两节课。
李老师,感谢您对我的教育,表面严苛,却透着慈父般的淡然。少抽点烟,少上点课,把清中的中流砥柱累垮了,王校情何以堪嘛。顺便,老师还有多余的草稿纸吗?要不然再发我点儿,清中牌儿草稿纸,确实好用,呵呵。
林老师,您不知道,您在我们眼中就是一特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自由和民主,您深切理解,高声宣扬,碰壁而不悔;面对南海的局势,您痛心疾首,慷慨陈词;面对难题,您眉头紧锁,咦,这个问题很有走斩性的这个,这个不好整啊,这个
张老师,在我们刚接触高中物理的时候,您在我们心里,跟神的形象没有两样的,遇见什么难题一概秒杀,我们集体表示,压力很大。对象、过程、模型、规律,等效的观点加微元的思想。物理学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不知道以后当我面对各种纠结的物理难题的时候,这些东西还是否适用。还有一件事我不得不提及,那就是我在申请圆梦行动的资助时,您给我的无私帮助。
廖老师,您是我在高中见到的性格最为平和的老师,可能是因为家有高三孩子的缘故吧,您就特能理解高三学生的困苦和无助,说话也十分小心地不伤害到任何同学。感谢您对我的教育,您每一次都会万分用心的批改我的作业,有时连我都不好意思不认真做,责任感之重,莫过于此。有时我会想,您是哪儿来的那么好的记忆力,记得一两个月前的某一套试卷上出过同一类型的题,记得谁犯过相同的错误。直到现在,我仍觉得,理综里的化学是我最有底气的学科,题目多难都如此。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谢谢。
易老师,一件短袖,一条短裤,一双拖鞋,镜片厚如酒瓶底,开口皆是故事,张嘴都成文章,人生常笑,万事随缘,平平淡淡,有滋有味地生活,勒个不叫潇洒,撒子才叫潇洒?易老师,最喜欢你吹牛皮了。教书教得不错,但毫无疑问,吹牛皮的水平比教书的级别高得多。你说,高考是人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你说,记得同学的去向,以后好翻院墙。你吹牛时,总是带着一种曾今沧海的成熟和大气,带着一种登高远眺的超然和豁达,听你吹牛,就会觉得生活充满光明,生命一片绚烂,感觉就是好。不过麻烦您老也注意一下,不要老记错数据好不好,这样很削弱吹牛的说服力的,我都找到十几处了,淡定,淡定。
当然,还要感谢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陪我走过了人生中最充实、最劳累、最迷茫、最黑暗、最快乐、最刻骨铭心的时光。还记得我们在元旦文艺晚会上表演的那个节目,当我站在一旁,看着你们在舞台上,
歌唱着我们的青春,舞动着我们的青春,评说着我们的青春,尽情的挥洒着我们的青春,心中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欣喜和激动。你们说,我们的青春和花儿相比,谁更灿烂?
感 谢的人还有很多。那些假期里舍弃一部分休息时间,给我们补课的老师;自主招生期间帮我写了一封长长地推荐信并打电话帮我联系的老师,在考试期间帮我安排照应的杨兴国校长、张青琼老师、周毅老师;在主持方面给予我诸多指导的文传江老师,带我去参加演讲比赛的张珊老师;在团委工作中给予我指导的王庆老师。还有那些未提及的但默默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这里我一并谢过了,麻烦你们了。
篇3
从普林斯顿打道回府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籍贯云南大姚。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给他取名施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自出生到上大学之前,他都在河南驻马店度过。施一公称 “不仅是地道的河南人,更准确点说,我是驻马店人。”
18岁那年,施一公从河南实验中学毕业,获得中国数学会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在清华园学习时,施一公学习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地完成生物系所修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学士学位。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7年之后,在他还没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时,被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提供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9年的时间内,他成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癌症,研究的课题为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
施一公有他的学术梦,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梦。在美国生活了18年之后,施一公于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放弃了美国国籍。在回国时,他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写到:“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使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机会到清华来,到中国来。因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我希望美国的这些优秀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呆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选择专业就像选择人生
施一公没有参加高考,因为数学成绩优秀,直接保送到清华。对于高考,很多人诟病其“一考定终身”。“高考需要持续下去。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考是保证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途径之一,高考存在缺憾,现在不是自主招生了吗?将来会有更多的改革尝试。”谈起高考,施一公说道。
就在两年前的3月,位于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学,迎接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南科大自主招生仿佛一声春雷,惊起中国各界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土壤的热烈讨论。
考试,由古至今都是中国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到了现代,这种考试就成为了现在的高考。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的手段,考试在中国的意义比起其他国家意义更大。高考通过一次考试挑选人才,注重考试结果这个数字。高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排除了很多可能性,在努力获取高分的情况下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受到发展限制,产生的结果便是学生都会学习缺少个体差异。在国外,高等教育体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以美国为例,整个高中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学生不同方面的爱好、才艺都可能为入学加分;互助或者参与社区劳动也可能计入入学考试分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一般美国学生会参加美国大学录取的标准化测试SAT ,一年可参加多次,成绩不满意可以重新考试。另外,来自任职教师的推荐信也会对学生的入学起到作用。
到了大学,国外高校大多“宽进严出”,要求学生提高实用能力,大都定位精准,各司其职,能够培养出很多专才。国内的高校注重“全面”,要照顾到各个学科,追求有用性,而忽略自身办学能力和最初定位。
事实上,高中毕业后,不少学生选择了出国。作为留学生中的佼佼者,施一公则不支持低龄学童出国,因为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如果这时出去,很难适应国外的生活,丧失成才的机会。
随着中国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中国的专业也出现了像动漫、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等所谓的红黄牌专业。虽然头衔、荣誉众多,施一公从不认为自己聪明,但他“从不放弃”。只要心中有目标,再苦也不觉得。在专业选择上,他认为“兴趣占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就业。不少家长和考生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可能毕业时该领域人才过剩,就业难。”
落选与当选
5月20日,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在两年前落榜之后再次登上院士候选名单。就在此前一个月,施一公当选2013年度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于是,此事如坠河之石在中国教育、学术界激起波澜一片。
落选国内院士却当选美国双院士,施一公的经历引起了公众对于中美两国之间院士制度的思考。
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在中国,这成了媒体炒作的固定戏码。施一公能否当选,这个谜团还要年底才能揭晓。
养活学术的制度
一位从事院士制度研究十多年的专家看来,无论是施一公还是其他人当选,都宣布了该人将获得“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将因此得到提高。在中国,院士评选的标准一方面应该是学界精英,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若是成功获选院士,各种福利待遇也就随其而至。首先,各级津贴将增加,医疗条件可提高至“副部级”,同时还可以轻松获得十个各类头衔,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求才若渴的单位和地方送上门的车子、房子和上百万的票子。
有人把美国的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翻译成美国国家科学院,但真正对其熟悉和了解的人会倾向于称为“美国国家科学学会”。这不只是名字上的差异,其实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与中国的两院和院士相比,成功入列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会员群体,既不代表实现了最高学术成就,也不意味着拥有了终身的荣誉头衔。由此就决定了他们的会员不仅没有各种各样的津贴,反而还要定期交纳会费,更没有参与科研投入决策、项目分配以及科技成果评定等大权,所以也就没有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问题。世界上除了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外,就没有中国意义上的院士。
其实,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早不是什么新闻。2003年,曾任卫生部长的陈竺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他早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样,也确有早已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却至今与中国院士失之交臂的中国籍科学家——李爱珍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本土人才从1999年起数次申请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未入选;于2007年,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中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告诉记者,“我和施一公也是多年好友,其实对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没必要太过解读,在我看来,中国科学院除了考虑学术水平之外,还会考虑对国家贡献等非学术因素,这与某个个人没关系,问题症结还是要回到院士评选的标准上来。”
他还告诉记者,与他们这些美籍华人都不一样的是,在参与中国的院士评选时,他们是“外籍院士”,而对施一公这样的科学家来说,就是本国的院士,他说,“中国要吸引更多一心扑在学术上的人才,针对院士评选的标准就要考虑予以修改。”
今年恰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年”,作为又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时未当选中国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施一公会否成为第二个李爱珍?其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不管如何,我们不希望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为制度而受到抑制,因为只有人才兴,国家也才能兴。
历程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