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0 00: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读书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读书的诗歌

篇1

   浅夏,与时光轻语,与季节生情。

   行走在夏的路上,满目青翠,片片绿叶叠起,成了夏日的树树浓荫。起初喜欢夏,仅仅因为一些童趣。现在喜欢夏更多的是源于泰戈尔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

   夏花是向日葵吗?看他大朵大朵的开得那么灿烂,似乎要和太阳比个高下。夏花,是紫薇花吗?一团团一簇簇睁开一点点细碎的小花瓣,俏皮的在枝头上摇啊摇,你是在和我打招呼吗?夏花是不知名的小野花吗?他们是天空下热爱开花的植物,大大咧咧的开着,涂抹着夏的颜色。夏花,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他们是跳跃飞翔的生命精灵。

   “生如夏花”泰戈尔做到了。他努力的去爱这个世界,他说天空的黄昏是一盏灯;他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他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鸟儿和云朵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黑夜默默无闻的绽放出花朵,却让白昼去接受谢意,溪流是欢快活泼的,一路横亘着的大石,磨平了他的棱角,当他成为海洋,便就浸染了静谧与深沉。他们都在给予着,以沉默的方式,他们爱着对方,爱着所有。

   我们沉浸在屏幕上的数字幻影,醉心于轻点鼠标,我们又错过了多少简单而又诗意的美丽?

   一生一路,几多起伏,昨日开花,今朝凋落。花期短暂,生命亦是短暂,每个人都应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像夏日怒放的花朵一样成就怒放的生命。

   泰戈尔,我是你的读者,我喜欢你的诗,因为有你,我笨拙的文字才充满活力,我的心啊,在不自觉地向你靠近,句长长短短,心沉沉浮浮,我好像看到你深邃的眼眸,你站在河的对岸,那是曾经的你心灵的渴望。

   我们的每一个昨天都在变多变长,那是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明天都在变短。我已经没有时间去想静美的秋叶,我要把生命这份厚礼,痛痛快快的释放。

   满塘的荷,满院的海棠,不久后,也将与夏日说再见,那么你呢,可曾辜负夏日时光?

关于《泰戈尔诗选》读书心得中学生  

   在我还是半个文学青年的时候,曾经看了一些出自于有一定名气的诗人笔下诗歌。那时对于诗歌之美确实有很深的感受,时不时还背几句,写文章或者聊天的时候可以装下文艺。

   近现代诗人中,最敬重的有两位:海子和泰戈尔。用浮夸一点的话来说,海子是一位相当接近神的诗人了,以海子的年纪及其的时代背景,其所做的诗歌实乃我们后人的一大笔精神财富,可惜英年早逝了。

   读泰戈尔的诗是在海子之后。那时在图书馆闲逛时发现了几本《泰戈尔诗选》,遂借走一本细读之。序言无非是泰戈尔和诗集的简介:一、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二、《泰戈尔诗选》中收集了《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集》等多部泰戈尔代表作中的经典诗篇。

   此前我早已听过泰戈尔的盛名,但并不知道泰戈尔就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毕竟至今为止只有4位亚洲人获此殊荣。看完诗人简介崇拜之情不免大增,但要说我的心真正地为他折服,还是在阅读其作品中,一点一点的沦陷的。读的越多,感叹越多,如此诗篇,实乃天人之作。诗选中最喜爱的诗句,也一一摘录下来。摘抄之时,已经没有半分为自己贴金的想法了,我所想的,有生之年能读到如此美妙的诗篇,绝对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下面就分享一下我在诗选中摘抄出来的一些诗句:

   花朵用它的芬芳熏染着空气,

   但它的最终的使命,

   是把自己献上给上给你。

   人们从诗人的语句里,

   选取自己心爱的意义,

   但是诗句的最终意义永远是指向你。

   关于《泰戈尔诗选》读书心得中学生

   读完《泰戈尔诗选》后,我思绪万千。是的,泰戈尔的石总是那么丰富,有韵味和思想,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在读他的诗时,好像在和一位伟人在倾心交谈。

   《泰戈尔诗选》收录了泰戈尔大部分的名作,当中有政治诗,宗教诗,抒情诗,等等。当中我最喜欢看泰戈尔描写儿童生活的《新月集》。

   《新月集》里的诗看起来像一个个零散的故事,但是将它们串联起来,便共同展现了泰戈尔一颗纯真的童心。泰戈尔用天真稚嫩的孩童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写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烈地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总之,泰戈尔把“爱”当作了人类的理想,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

   就拿他的《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同情〉〉来说吧。诗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我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吗?”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喂我吃东西了。”

篇2

【关键词】数学教材 研读 视角 《烙饼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75-01

数学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深入研读数学教材,领会教材蕴含的本质,才能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创造出内容充实、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深入研读数学教材需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解读(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为例)。

一、研读教材文本知识的纵向联系

小学数学每个章节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的知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纵向联系。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确定教学的基点,达成教学目标,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以《烙问题》为例,它渗透了优化的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就会对优化策略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综观人教版数学教材,优化策略的渗透一直贯穿其中,如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中“1、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三年级上册《简单的组合有几种不同穿法》《简单的排列》中“3个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三位数”,就渗透了排列方法的优化;四年级上册《运筹问题》的沏茶、烙饼渗透了优化与运筹的策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给15个同学打电话,怎么打时间最省也渗透了优化的策略。可见,优化的策略在数学教材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对优化这种策略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到了中高年级,教学便逐渐将优化的策略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如四年级的《烙饼问题》“找次品”等内容,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经历解决问题的优化过程,体会到了优化、运筹策略的优势。因此,教师研读数学教材,厘清教材的纵向联系,体现了教学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纵向的知识结构,进而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二、研读教材文本知识的横向联系

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仅存在纵向联系,也存在横向联系。教师研读数学教材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找出规律,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如教材中关于烙饼问题提出了3个问题,问题都很相似,旨在强调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第1题:有一种电脑小游戏,玩一局要花5分钟,可以单人玩、双人玩,小西和爸爸、妈妈一块玩儿,每人玩两局,最少要花多少时间?第2题:西西、金金、虹虹3个人去测量身高、检查视力,检查一项要花3分钟,她们最少要花多少时间做完检查呢?第3题:3个人去吃饭,每人点2道菜,假如2个厨师做一道菜的时间相同,依照什么样的顺序炒菜比较好呢?这3个问题涉及游戏、体检、炒菜,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烙饼问题一样,只要学生理解了烙饼问题的本质,解答这3个问题就一点都不难了。

可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知识的横向联系,不仅体现了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三、研读教材文本隐含的“秘密”

研读数学教材隐含的“秘密”,是指研读数学教材所隐藏的数学知识点和教学策略方法。而要研读数学教材隐含的“秘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

如烙饼问题,教材给出了“烙饼的条件”“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烙4张饼、5张饼、6张饼的最少时间”和“你发现了烙饼的什么规律”5条信息,这些信息通过阅读教材可以知道,但其背后还隐含了以下两个“秘密”:一是同时烙饼和交替烙饼的特点。比如,同时烙饼是指同时烙2张饼的正面,然后再同时烙2张饼的背面;交替烙饼是指同时烙一张饼的正面和另一张饼的背面,或者先烙一张饼的正面之后再烙一张饼的反面。由此可知,同一时间烙饼和交替烙饼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即锅不会空着,并且能够节省时间。通过分析可知,饼的数量为偶数时比较适合同时烙饼,而饼的数量为奇数时适合同时烙饼和交替烙饼一起使用,所以,教师在执教时可利用数字表格的形式呈现烙饼的数量与烙饼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字去发现其中的“秘密”。二是烙饼规律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烙饼的规律和本质,也就是烙饼时间等于烙饼张数乘以3分钟。比如,教材提到烙3张饼最少可以用9分钟,其本质是3张饼共有6面,每次烙2面,那么需要烙3次,而每次需要3分钟,总共是9分钟。

篇3

[关键词] 胎膜早破; 宫颈评分; 分娩时相; 分娩方式

[中图分类号] R714.4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22-01

胎膜早破是产科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胎膜早破后对其分娩期的处理各有差异,尤其是是否引产及何时引产存在争论[1]。而宫颈评分对分娩各时相和分娩方式有很大影响,能为合理治疗和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本文就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足月和近足月胎膜早破病例资料共200例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足月和近足月胎膜早破病例资料共200例,年龄20-38岁,平均26.5岁,孕周35-41周,平均37.9周,均为发生胎膜早破后即住院患者,未进行任何临床干预措施即临产者。

1.2 胎膜早破诊断标准[2] 阴道有羊水流出时出现无规律宫缩,阴道可见到羊水流出;阴道PH>6.5;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能观察到羊齿状结晶。

1.3 研究方法 入院后200例病例均进行Bishop宫颈评分。评分后按宫颈评分分级将产妇分成两组:宫颈不成熟组(评分5分),宫颈成熟组65例,宫颈不成熟组135例。两组除宫颈评分外差异外,年龄、孕周、生理状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分析两组胎膜破水至临产时间、分娩时间及分娩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处理,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处理,以P

2 结果

2.1 宫颈成熟度与分娩各时相的关系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宫颈成熟度对分娩各时相有较大的影响,宫颈成熟度越高泼水临产时间越短,宫颈成熟组相对宫颈不成熟组泼水临产时间少了将近6小时(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宫颈成熟度与分娩各时相的关系

2.2 宫颈成熟度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经过对200例胎膜早破病例的分析表明,宫颈成熟度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是:宫颈成熟度越高,阴道产率越高。宫颈成熟组的阴道产率92.31% 比宫颈不成熟组阴道产率64.44% 明显要高(P

表2宫颈成熟度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P

3 讨论

胎膜早破是产科病房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起母婴感染性疾病、早产、难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3]。现代医学对于胎膜早破的处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对于足月及接近足月的病例,破水后大多数都会在12 h内临产,并且在24 h内分娩。本资料中平均临产时间为11.59h,破水至分娩时间平均20.86 h。宫颈成熟度的差异,最终也导致分娩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宫颈成熟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宫颈不成熟组。这个结果表明促进宫颈成熟有可能降低剖宫产率,这对于临床极具指导意义。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无论口服米索前列醇或阴道上药 (米索前列醇或PGE),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破水至临产时间以及破水至分娩时间,有效地减少剖宫产率以及引产失败率,缩短产妇住院时间,而且并发症没有明显变化。而促宫颈成熟药物――控释地诺前列醇对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的的应用,更加出安全、有效[4]。

宫颈成熟度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预示着是否临产。本资料显示,宫颈评分越高,破水至临产时间越短。国内有研究表明,在胎膜早破孕妇中,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明显增高了,而在这些社会因素中,很多孕妇因为等待时间过长或是行动不便从而放弃阴道分娩[5]。因此,促进宫颈成熟,缩短破水至临产时间,一方面能够减少人工引产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产妇临产前待产时间;使待产妇增加了阴道分娩的希望,从而降低了剖宫产率。由此可见,对于宫颈评分低与5分者,积极采取人工促进宫颈成熟比直接引产或者单纯等待而不采取措施更能达到预期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胎膜早破孕妇,宫颈成熟度能够对分娩各时相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分娩方式也有积极作用,故宫颈评分能够为妇产科合理的处理胎膜早破病例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娅妮,李征浪. 胎膜早破患者宫颈评分与分娩各时相及分娩方式的关系[J].医学信息,2010,23(4):64.

[2] 涂琼梅,林庭佳.96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9,9(3):36―38.

[3]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7?104.

[4] 11]Zarazami T Y.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 at term in low-risk women:induce or wait?[J]Arch Gyneeol Obstet,2006,273(5):278-282.

[5] 黄捷,何慧,袁仁义.胎膜早破185例妊娠结局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9):781.

胎膜早破是产科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胎膜早破后对其分娩期的处理各有差异,尤其是是否引产及何时引产存在争论[1]。而宫颈评分对分娩各时相和分娩方式有很大影响,能为合理治疗和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本文就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足月和近足月胎膜早破病例资料共200例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足月和近足月胎膜早破病例资料共200例,年龄20-38岁,平均26.5岁,孕周35-41周,平均37.9周,均为发生胎膜早破后即住院患者,未进行任何临床干预措施即临产者。

1.2 胎膜早破诊断标准[2] 阴道有羊水流出时出现无规律宫缩,阴道可见到羊水流出;阴道PH>6.5;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能观察到羊齿状结晶。

1.3 研究方法 入院后200例病例均进行Bishop宫颈评分。评分后按宫颈评分分级将产妇分成两组:宫颈不成熟组(评分5分),宫颈成熟组65例,宫颈不成熟组135例。两组除宫颈评分外差异外,年龄、孕周、生理状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分析两组胎膜破水至临产时间、分娩时间及分娩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处理,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处理,以P

2 结果

2.1 宫颈成熟度与分娩各时相的关系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宫颈成熟度对分娩各时相有较大的影响,宫颈成熟度越高泼水临产时间越短,宫颈成熟组相对宫颈不成熟组泼水临产时间少了将近6小时(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宫颈成熟度与分娩各时相的关系

2.2 宫颈成熟度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经过对200例胎膜早破病例的分析表明,宫颈成熟度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是:宫颈成熟度越高,阴道产率越高。宫颈成熟组的阴道产率92.31% 比宫颈不成熟组阴道产率64.44% 明显要高(P

表2宫颈成熟度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P

3 讨论

胎膜早破是产科病房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起母婴感染性疾病、早产、难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3]。现代医学对于胎膜早破的处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对于足月及接近足月的病例,破水后大多数都会在12 h内临产,并且在24 h内分娩。本资料中平均临产时间为11.59h,破水至分娩时间平均20.86 h。宫颈成熟度的差异,最终也导致分娩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宫颈成熟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宫颈不成熟组。这个结果表明促进宫颈成熟有可能降低剖宫产率,这对于临床极具指导意义。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无论口服米索前列醇或阴道上药 (米索前列醇或PGE),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破水至临产时间以及破水至分娩时间,有效地减少剖宫产率以及引产失败率,缩短产妇住院时间,而且并发症没有明显变化。而促宫颈成熟药物――控释地诺前列醇对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的的应用,更加出安全、有效[4]。

宫颈成熟度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预示着是否临产。本资料显示,宫颈评分越高,破水至临产时间越短。国内有研究表明,在胎膜早破孕妇中,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明显增高了,而在这些社会因素中,很多孕妇因为等待时间过长或是行动不便从而放弃阴道分娩[5]。因此,促进宫颈成熟,缩短破水至临产时间,一方面能够减少人工引产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产妇临产前待产时间;使待产妇增加了阴道分娩的希望,从而降低了剖宫产率。由此可见,对于宫颈评分低与5分者,积极采取人工促进宫颈成熟比直接引产或者单纯等待而不采取措施更能达到预期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胎膜早破孕妇,宫颈成熟度能够对分娩各时相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分娩方式也有积极作用,故宫颈评分能够为妇产科合理的处理胎膜早破病例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娅妮,李征浪. 胎膜早破患者宫颈评分与分娩各时相及分娩方式的关系[J].医学信息,2010,23(4):64.

[2] 涂琼梅,林庭佳.96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9,9(3):36―38.

[3]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7?104.

[4] 11]Zarazami T Y.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 at term in low-risk women:induce or wait?[J]Arch Gyneeol Obstet,2006,273(5):278-282.

篇4

[关键词] 陆游;读书诗;意象;人文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古代诗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们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们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与人生的其他内容相比,书斋生活也许不是很理想的诗歌题材,因为它的环境比较狭小,内容比较单调,所产生的心态比较平静,这些条件都不利于灵感的产生。但陆游一生中曾写下大量以“读书”为题的诗歌。据《剑南诗稿校注》统计,陆游诗中直接出现以“读书”为题的诗有一百多首,此外题中虽无读书字样而内与读书有关的诗更是不计其数,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创举。虽然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人生最高理想,但大部分生活却是在书斋中度过的,青灯黄卷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读书诗构成了陆游诗歌中独具特色的构成部分。陆游善于即景生情发掘书斋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帖出读书当中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大量富有生命力的文学意象融入其诗中,让太浓的书卷气变得灵动活泼。陆游的读书诗蕴含着厚重的思想感情,内容广博,使诗歌的意境变得空前阔达。陆游读书诗中所体现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启迪值得我们深思。

一、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浸透了读书诗丰富的主题

陆游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高祖开创的书香传统世代相传,他对此十分自豪,他的读书生涯是在双亲的督导下从幼年开始的,双亲的深情呵护和精心培养让陆游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陆游大量读书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浓厚的读书氛围最终形成了陆游读书诗的深厚根基和文化背景。而陆游诗中不时流露出壮志难酬,人生易老的人生感慨,实际上是胸怀壮志者未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失意之叹。这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本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它最能在诗人心中引起情感的波澜。例如:“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读杜诗》),这首诗是对杜甫的生平遭际的歌咏,赞颂杜甫的人格、才华、惋惜杜甫的不遇,这正是自感怀才不遇的陆游的自我写照。诗歌的情感力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与一般的抒情是没有区别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很接近于杜甫,主要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感情饱满,体现了诗人“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的时尚。由此可见,陆游的读书诗中常常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平静的书斋生活并没有束缚住他的翻腾诗思,只不过他的生命在由动态转为静态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二、开阔悠远的自然意象构成了读书诗鲜活的灵魂

读书生活虽然是一种人文活动,但是陆游咏读书时并未把目光局限在小书斋的范围之内,而是常常对读书的背景进行描写,从而把有关的自然意象写入诗中。例如:“荒林枭独啸,野水鹅群鸣。我做蓬窗下,答以读书声。”“寂寞书生学奇书,穷愁客子著春秋。”“投老难逢身健日,读书偏爱夜长时,孤村月白闻衣杵,破灶烟轻煮芋糜。”这几句诗分别写出了春夜、夏夜、秋夜、冬夜的读书的情景,生动地记叙了诗人读书的勤苦和无限的乐趣。对于夜间苦读的人来说,灯火就是他的亲密伴侣。唐代韩愈曾作《短灯檠歌》,生动的描绘了贫士寒夜苦读时与短檠为伴以及一朝富贵后将短檠置于墙角的经历。从此,短灯檠就成为寒士苦读生涯的象征物。陆游有诗云:“更有一端差,短檠不作白头新。”意思是说他终身与青灯为伴,早已结成知己。由此可知,一盏青灯为何频繁的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确定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如果说上述意象清晰具形,故而开卷可睹,那么陆游的读书诗中还有一类自然意象却是若影若现,有时甚至是隐而不见的,那就是关于时间的意象。时间是无影无声的,但它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性质,也是诗人们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陆游的读书诗中便常常写到它,并对时间的流逝予以最动情的歌咏。例如:“白发无情欺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春归不可留,斗柄已峥嵘。老至不可却,两鬓森千茎。少年所读书,废忘如隔生。”“束担还山读旧书,断编终日见唐虞。千茎白发年华速,一点青灯夜漏沮。”这三首诗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示了对时光迅速、年华不再的深沉慨叹,陆游对时间的感慨具体可感,这是陆游的读书诗中最重要的情感波澜。“可以说,对时间的这种自然意象的刻画是此类诗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也是陆游读书诗虽以读书为题却很少陷入呆滞枯窘的原因之一。”[1]

三、多角度的人文活动扩展了读书诗深层的内涵

陆游诗中对读书这个主题的描写也是多方面的,他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读书生涯进行吟咏,观察入微,描写入画,随时随地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材料,记叙细腻清新,笔调圆匀。陆游把读书看作自己毕生最重要的事业,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里也不改初衷。他的真实心态是由衷的喜爱读书,即使为此耽误一生也决无悔意,他在书中抒发了在贫穷的环境中坚持读书的心态:“架上有书吾已矣,”“父子共度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他还作诗鼓励其子:“儿饥读书到鸡唱,意虽甚壮气力微。可怜落笔渐健快,其奈瘦面无光辉。布衣儒生例骨立,纨绔市儿皆瓠肥。勿言学古徒自困,吾曹舍此将安归?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欷。”诗中具体描写了其家庭生活的窘迫,以及其子忍饥苦读的情形。诗人当然对此不无牢骚,然而他认为读书学古本是儒生的事业,故而鼓励其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勿坠其志。陆游对自己的学识是极为珍视的,他对自己读破万卷书而辛苦一生的命运毫无悔意甚至希望来生继续这种事业:“寓世己为当去客,爱书更付未来生。”“后身作书声,努力究此事。”他希望子孙能继承祖先开创的书香门第:“楚公著书数百遍,少师守校世世传。”

四、经世致用的人文追求提升了读书诗永恒的境界

“事实上陆游读书怀有明确的目标,首先是从典籍中探求儒家之道。”[2]他说:“吾道固应千古在,几人虚用一人勤。”他认为儒道是千古不可磨灭的真理,世人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修身进德。“朱黄参笔墨,照映灯花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子孙“字字微言要力行”, “ 学习古人,就要学习其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污大节,坚贞自守,他一生磨砺志节,可以作为我们今人的一面镜子。”[3]“在陆游看来,读书可以抒写怀抱,读书可以忘忧,读书可以忘味,因为书中有至味,读书还可以忘老。”[4]既然读书有如此多的益处,诗人当然要视之为人生最大乐事了。《秋夜读诗》这首诗作与陆游七十七岁,已退居故里,诗人在一种十分窘迫的处境中仍然勤奋苦读,在他心目中,读书之乐甚至超过富贵功名,因为后者仅是转瞬即逝的短暂存在。他认为书籍不但是人生的最好伴侣,而且有“洗贫病”的神奇功用,无怪诗人要与书朝夕为伴了。虽然在诗人对儿子的叮嘱中读书任然又实用价值,但对于诗人自身而言,他在此时此地的读书已经彻底超越了有关实用的世俗考虑,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崇高的精神活动,一种忘乎自我的人生追求,并进而成为读书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读书显然已经获得了净化和超越的品格,这也许是陆游心目中读书活动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读书诗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生,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所以他的读书诗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有浪漫主义的色调,在悲壮崇高之美当中融汇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诗情也似并快刀,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的敏锐诗情,不仅把春色秋光剪入其诗,而且也把读书生活中的种种情趣裁入诗。“在杰出的诗人面前,一切生活内容都是绝妙的诗材。”[5]

注释:

[1]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第26页.

[2]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65页.

[3]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第21页.

[4]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52页.

[5] 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71页.

参考文献:

[1]李立.看似逍遥的生命情怀――诗词与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齐鲁书社.2004.

[3]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

[4]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5]刘洪仁.陆游诗词选[M].巴蜀书社.2007

[6]贺开秦.陆游读书诗译注[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篇5

李白,是我们民族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强大魅力的一颗恒星。千百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在传诵着他的诗篇、谈论着他的逸事、表达着对他的认同――从喜欢他的诗到郭沫若的研究成果《李白与杜甫》,再到黄裳的散文《采石・当涂・青山》、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白桦的电影剧本《李白》、慕容雪村的小说《李太白传奇》、伊沙的诗歌《李白的孤独》……具有不同文学观念和趣味的文化人都因为这个不朽的名字而走到了一起。而今,又有了这本熔散文诗、读诗札记于一炉的《醉眼看李白》。

“醉眼看李白”,作者是有意在书中写出那股痴情和狂气的――例如:“李白爱月极其有理,如果月亮真的去世了,天和地怎么见面,时间怎么走路?”“浪花走过来,拍了拍很长的湖岸,天真地问:李白会再生吗?”“你可以给李白发个短信,如果他能发函邀请,我愿意自费,陪你重回大唐,乘着一片最大的雪花直接去山顶考察。”――有了这份情感,就有了与李白神交的想象力。

然而,又并不总是在醉态中。作者经常琢磨李白,才有了清醒的目光:“他是一理智的疯子,无理智的奇才”――这是感叹;“他的人格有可怜、可悲、可鄙的一面,但我们如果想想卧薪尝胆的勾践,想想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李白以屈求伸的进取行为是不是就不高尚呢?”――这是理解;“李白的诗就欠缺表达手法的回环往复,让人一眼洞穿,一望见底,缺失了遐思冥想、含蕴隽永、一唱三叹好前呼后应的起伏跌宕之美”;“酒在捧杀中让李白陶醉,使其诗歌的表现手法由多元化滑入了单一化”――这就是批评了……这些思考,不仅建立在对李白的熟悉上,更建立在钦佩李白、同时也努力从李白的悲剧中汲取必要的人生启迪与文学教训上。正可谓:扬李但不溢美,求实才能创新。这样就写出了自己的思考、今人的感悟。

作为一个在湖北工作多年的诗人,作者专门写了李白与湖北的缘分,写“湖北不仅养育了李白,而且成就和放大了李白”,他和屈原都在湖北的土地上“创造浪漫主义诗歌的辉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片土地的高度关注。”他留下了许多写湖北的诗篇,已经成为湖北文学的宝贵遗产。写到了这一层,也就足以催生出关于李白与楚文化的神奇联系的美好遐想……

而当作者在谈李白时常常顺笔就带出了对当下诗坛的评点,他也写出了今人学李白的必要:“不要把诗写得太长……看看李白的诗吧,能够成为经典的一定是精品”;还有:“诗仙李白尚且有短处,我等草根诗人何敢妄自尊大!”“千万不要游戏文字,把作品写得像车祸现场――惨不忍睹。”……在这些感慨中,鲜明表现了作者对当今诗坛不良现象的批评。

李白,因此而赋有了当代感。

李白,就这样成为了常说常新的话题。

篇6

关键词:金榘;金兆燕;家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15-02

金榘(1684-1761),字其旋,号挈斋。安徽全椒人。清代诗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表兄兼连襟。考了近三十年举人,做过休宁县训导。著有《泰然斋集》。

金兆燕(1719-1791),字钟越,号棕亭,别号芜城外史、兰皋生,安徽全椒人。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诗人、戏曲家。乾隆十年(1745)随父金榘到休宁县学训导任所,后为扬州盐运使卢见曾幕僚,在扬州与晚年的吴敬梓过从甚密。乾隆三十一年(1766)49岁中进士,51岁官扬州府教授,62岁迁国子监博士,升监丞,分校《四库全书》。金兆燕工诗词,尤精元人院曲。著有《棕亭古文钞》十卷,《棕亭骈体文钞》八卷,《棕亭诗钞》十八卷,《棕亭词钞》七卷,总名《国子先生全集》。另外著有《旗亭记》、《婴儿幻》两部传奇。

金兆燕虽然出生在全椒的望族,但是到了父亲金榘这一代,已经是贫困不堪。由于曾祖父和祖父的客死他乡,“祖父并客死,慈闱又早逝”①,母亲的早逝,“忆不孝七岁失怙,大人以慈兼母”②。金兆燕身边只有父亲金榘一人,在金兆燕的成长、读书、科举、游幕、做官的过程中,父亲对其影响极大。以下具体分析金榘对金兆燕的影响。

一、“自弱冠奔走四方”——家境贫寒和金榘落魄对金兆燕的影响

金榘家境非常贫寒,吴敬梓儿子吴烺在金榘诗集《泰然斋集》跋中说:“先生家贫甚,携棕亭兄走四方……,晚年司海阳,操持益坚,既归,老屋数楹,犹然一老书生耳!”金兆燕本人也在《亡室晋孺人传》说:“余家贫甚,孺人家亦贫,嫁之夕假他氏衣节迎以。”

检阅金榘的《泰然斋集》,关于家境贫困的诗句很多,“此生真落魄,那能佳。镇日作孤客,终年无好怀”③,“漫言客子恒茹贫,无那东君亦食贫”④,“笑言款洽惟凭梦,骨肉睽违只为贫”⑤,“穷居良不易,直道总非宣”⑥,“我生辛苦谁可比,集蓼茹荼真不訾”⑦。

金榘自己本身非常落魄,金兆燕《告广文公文》说:“岁丙辰、丁巳,大人客嘉定二年;辛酉、壬戌、癸亥,客扬州三年;甲子各馆他舍;至乙丑冬,随任休邑,朝夕侍奉者,仅一年耳。”从中可以看出金榘一直漂泊四方,他也经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漂泊感,“几载风尘徒佛面,半生踪迹只依人”⑧,“可怜嘉定充幕宾,年年作嫁为他人”⑨, “自分身如不系舟,烟波泛泛几时休”⑩,“ 不种山田不灌畦,年年南北与东西”{11},“客怀种种正烦冤,夜雨飘萧更断魂”{12}“那求二顷耕,荷衣尚漂泊”{13}。

家境的贫寒,让金兆燕“自弱冠奔走四方”,雍正九年辛亥(1731),随父亲到扬州读书。乾隆元年丙辰(1736),跟随父亲客嘉定。乾隆六年辛酉(1741),随父亲客扬州三年,乾隆十年(1745),跟随父亲到安徽休宁县学训导。金兆燕在《告广文公文》说:“年将半百,一事无成,潦倒风尘,求升斗之养,而不可得,寄人宇下,奔走连年,盖不孝自弱冠后,即与大人聚首之日寡矣。”金兆燕后来一直游幕四方,在扬州为盐商写文章赚钱,不断参加科举主要是家境贫穷的影响。

二、“以严兼师,鞠育思勤,靡所不至”——金榘对金兆燕读书的启蒙

虽然金榘家境贫寒,但是对儿子金兆燕的教育从未间断,经常带其读书,“兆燕十三四侍家大人读书扬州”{14},“忆昔四十年前,兆燕随先君子来扬州授经于河下罗氏之斋。时先生之居与罗氏邻……,兆燕与畴远、逵羽两兄每闻先君子与太翁暨先生昆仲雄谈剧论,窃听以喜”{15},金兆燕自己小时候也非常喜欢听父亲与文人的谈诗论剧。

金兆燕早年跟随父亲,诗人许月溪也经常往来于吴檠的溪上草堂,“忆昔溪上草堂内,羡君寝处山泽仪(昔与许君常往来吴岑华比部处溪上草堂比部读书地也)”{16},“兆燕自幼好为韵语,每侍家大人与先生谈,窃听不倦”{17},可见金兆燕在早年的读书生涯中,受到全椒文人雅集的熏陶。

雍正九年(1731),金兆燕十四岁,跟随父亲在胡蜨秋斋,一起联句写诗,可以说是其少年时代创作的实践。

雍正十一年(1733),金榘在乡里开家塾,金兆燕与叔父一起读书,“癸丑岁先君子开家塾兆燕相随叔父读书”{18}。

三、“八上燕京三入越,齿落面皱成衰翁”——金榘对金兆燕科举的影响

金榘自己二十多岁考取秀才,考了十几次的乡试一直没考上举人,到五十多岁的时候还在考,“明年又文战,据鞍擬再试。长鸣望伯乐,悲哉伏枥骥”{19}。

乾隆十二年(1747),金兆燕与岳父同举于乡,金榘作诗歌《得家信喜燕儿举才》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金榘在诗歌《又次燕儿送别韵二首兼以志勉》中说:“岿然七尺道珍重,大任如山赖汝肩”,一面是勉励,另一方面也给金兆燕施加了压力。在诗歌《雨后夜坐》“破除漫道无过酒,离索情怀总不禁(时正望燕儿试信)”表达自己等待金兆燕会试消息的心情。

金榘对金兆燕的科举一直关心,这无形中给金兆燕增加了压力,为了生计和父亲的愿望,金兆燕一直在参加会试,从乾隆十三年(1748)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据陆萼庭《金兆燕年表》考订,金兆燕一共参加八次,“我生半世轮蹄中,壮年转徙随飞蓬。八上燕京三入越,齿落面皱成衰翁”{20},终于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进士。

篇7

关键词:中和之美 怨而不怒 和而不同 水火济济 集大成

唐代诗人中,杜甫的诗歌最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中和精神。无论是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从选择的诗体形式看,从有意使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看,还是从继往开来的诗史意义看,都是如此。

其一,杜诗在表达感情时体现了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中庸色彩。杜甫的儒家思想非常纯正。杜甫不但“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二),而且发展了儒学。莫砺锋说:“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1](P12—13)生活于离乱艰难之际,杜甫即使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把儒家的仁爱思想发挥到极致,显示了忧国忧民的博怀。王安石笔下的杜甫:“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杜甫画像》)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极端痛苦中,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看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句,但其表现出来的思想仍然是儒家的“怨而不怒”。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至于杜子美则又不然……乃圣贤法言,非特诗人而已。[2](P453)不但如此,杜甫也说自己的诗法是从儒家而来,“法自儒家有”(《偶题》),这是最鲜明的态度。

其二,“和而不同”的诗体形式。杜诗对于当时的各种诗体,都积极参与创作,并大胆探索。根据莫砺锋的统计,杜甫有五古263首,七古141首,五绝31首,七绝107首,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7首。[3](P236)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诗体形式非常全面,古体诗与近体诗同样得到了发展。唐朝前期,一度出现过古、近体诗互相排斥的现象,初唐的宫廷诗人喜欢写近体诗,陈子昂则对其大加鞭挞,他本人也很少写近体诗。即使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还在高喊“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五十九首》),尽管他本人其实从中受益不少。在杜甫的创作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并存。他不仅是唐五排最多也最成功的诗人,而且开创了七排的新形式。五排和七排的发展、成熟,则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顶点。

除了在五排和七排上的创新外,杜甫的其他诗体也有一些变化。他的五古具有明显的“赋化”特点。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叙自凤翔北行至邠,再自邠北行至鄜沿途所见,纯用《北征》《东征》《西征》诸赋章法,化赋为诗,文体挹注转换,局度弘大,其风至杜始开。”[4]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前人常用的“纪游”和“咏怀”题材合而为一。他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不仅摆脱了音乐的限制,而且摆脱了古体的限制。元稹《乐府序》:“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就近体诗而言,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也是从杜甫开始的。为了让律诗表达更丰富和重大的内容,他还开创了组诗的写法。他的绝句也很有特色,一些作品重视对仗,甚至两联皆用对仗,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杜甫笔下,中国诗歌的诗体形式第一次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他能让这些诗体“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作家有意使用过这么多的诗体,他同时代的人也无人做到这一点。但在他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几乎所有有成就的诗人都做到了这点,这正可以看出杜甫的巨大影响。

其三,杜诗体现了众多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表现看,杜甫的诗歌充满着矛盾,不少论者都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其实不是矛盾,是杜甫在有意追求对立面之间的互相统一。杜甫把许多相反相成的矛盾放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歌整体上更加具有“水火济济”之美。

在诗歌语言上,杜甫一方面非常注重读书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的诗歌不但使用典故很多,而且达到了用典不啻口出的境地,如其《兵车行》中的前两句“车辚辚,马萧萧”竟然都是使用《诗经》中的句子。这一点后来被黄庭坚夸张为“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杜甫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事实上他长于自铸伟词,创造出许多精练生动的句子。如对其《登高》一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分析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5](P215)。但同时,他又主动采用民间口语,如“三吏”“三别”直接让人物自己说话,中间不乏这样的语言。元稹说他:“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各酬本意次用旧韵》其二)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中对他的这类语言评价很高:世徒见杜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子美之诗,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耳。[6](P450)

三者之中,不仅使用典故和自铸伟词是一组对立的矛盾,二者与家常语也构成一组对立的矛盾。

在诗歌技巧上,杜甫说自己一方面“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另一方面又“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表面看来这两者是截然相反的,其实这两者又是统一的。黄庭坚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7](P471)朱熹说:“杜甫夔州以前诗佳,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不可学。”“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当处便押一个韵。”“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8](P3326)乍一看,这些说法差别很大,但都承认了杜诗“浑漫与”的一面,其不同在于,黄庭坚是一流的大诗人,他看到了其中“诗律细”的一面,认为其中有“大巧”,是“平淡而山高水深”;而朱却认为是老杜的诗歌水平退步了。程千帆、莫砺锋《老去诗篇浑漫与——论杜甫晚期今体诗的特点及其对宋人的影响》认为,杜甫晚期今体诗在格律方面,有意打破平仄和谐,写入一些不尽合律的拗句;绝句多对仗;律诗对仗灵活而不拘滞。[9](P87—90)这些特点,使得其诗歌显得似乎不那么工巧,而更有古体诗的那份灵活,但其实又都是“有意”为之,这正好揭示了杜甫晚年的诗歌是有意把“诗律细”和“浑漫与”中和统一在一起的。

即使单纯从诗歌中感情的表达方式来说,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命运饱含非常动人的感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滕王亭子二首》其一)等等。在这样的诗歌中,作者以己为诗中主人公,感情直接抒发。但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作者却让自己退到一边,仅冷眼旁观去记录所看到的东西。如《丽人行》只写外戚的春游时的奢华和气焰,作者未有一句可否;“三吏”“三别”干脆直接让诗中人物自己说话,作者主要是像史官那样记录而已。在上面所举的这些诗歌中,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抒情的方式而已,前一种表达较显露,后一种表达较隐秘。

其四,杜诗是把“学古”与“变古”融合得最好的典范。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集大成”。他主张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诗歌成就,“转益多师是汝师”,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唐元稹《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已是“集大成”的意思。以上两个说法主要从杜甫博采他人之长的角度提出,而其诗歌的创造性也非常突出。韩成武《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一文认为他有十项开拓。[10](P48)

于唐代,杜甫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大诗人,他是中国诗人中能够把“学古”与“变古”融合得最好的典范。他本人的诗歌具有多方面的风格。据《遯斋闲览》载,王安石曾经拿他和李白比较说:“白之歌诗,……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11](P37)

杜甫的“集大成”,特别是他的风格多样性给后人开启了许多不同的学诗法门。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云:“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皆出公之奇偏。”叶燮《原诗·内编》曰:“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戛,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先河。”他们的说法虽不同,实质并无区别,都强调了其对后代诗歌的巨大影响。

对于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承先启后的独特作用,前人从不同的方面多所阐发,其中明人胡应麟说得最为全面:“大概杜有三难:盛极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导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既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12](P91)

杜甫的诗歌显示了多方面的中和特点,这是他高于所有的唐代其他诗人的地方。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成熟期,宋型文化最富于中和精神,宋代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于中和之美的。明乎此,我们就能理解,杜甫最终成了宋诗的榜样,实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1]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2][6]张戒:《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岁寒堂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胡小石:《杜甫小笺》,江海学刊,1962年,第4期。

[5]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黄庭坚著,刘琳等校点:《黄庭坚集》(第2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宋]黎靖德编,王星贤校点:《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程千帆:《被开拓的诗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韩成武:《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篇8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 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最大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篇9

在推崇道教的唐代,女冠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身份各异。她们以坤道身份参与文化活动,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李冶、鱼玄机,是众多女冠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享有声誉者。在她们周围,从来不缺名士,如李冶和著名诗人刘长卿、茶圣陆羽、诗僧皎然都是诗友;鱼玄机则在年幼时就和大诗人温庭筠唱和。虽然世俗的流言蜚语总在品评她们的韵事,纵使时代的重重藩篱从未放弃对其人其诗的禁锢,今天的我们还是能从流传下来的诗作中读出她们鲜活的人生和超然的风度。

有唐一代,文人中道教徒众多,有亲自炼丹的“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有曾受道篆的诗仙李白,乃至以禅诗著称的田园诗人王维,朦胧诗的鼻祖李商隐,鬼才李贺等,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哲学,反映在诗人的笔下,是遗世独立的人格,还有浪漫不羁的情怀。这一切,在女冠诗人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就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重比兴,话不说明,言在此而意在彼。幸好,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女冠诗人遗世独立的人格和直抒胸臆的表意方式,这种风格不仅为同时代的诗人所少有,更不太可能出自女性之手,这也许就是她们诗歌为时人称道的重要原因之一。鱼玄机身世坎坷,出身不好,遇人不淑,在被夫婿遗弃后,鱼玄机发出过“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哀叹;看到道观中张贴的进士及第榜文时,她又表达了空有满腹诗书却只能临渊羡鱼的感慨,“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情绪低落时,她叹息“茫茫九陌无知己”;怡然自得时,她又要“长移一榻对山眠”。在区区50首诗作中,一个真实、大胆、自信,敢于表露心声的鱼玄机跃然纸上。传世诗作更少的李冶,在当时名声更著,连她自己都说:“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早年出家的她对于人间世有着超脱的眼光,其诗格调颇高。在一首题为《八至》的诗中,她总结出四组二元对立的关系:“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这首诗后来成为李冶的代表作,广为流传。

如果说,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间接来自她们的宗教体验的话,那么其诗歌中所展现出的道教情怀则更直接地揭示了她们的身份。在以诗闻名的时代,女冠诗人的首要身份是诗人,用诗歌咏叹生活是她们的主业。女冠诗人较少在诗中提及宗教体验,但从其诗集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她们的道教信仰。在野史关于鱼玄机的记载中,作者用了“至慕清虚”来说明她年轻时候的宗教取向。人道后,鱼玄机还积极同道教界的朋友来往,其诗集中有一首《访赵炼师不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记述了她探访赵姓道士的经历:“何处同仙侣,青衣独在家。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画壁灯光暗,幡竿日影斜。殷勤重回首,墙外数枝花。”诗集中,传说为西王母侍女的双成出现了好几次,鱼玄机丝毫不掩饰对得道成仙的向往,说“人生悲欢一梦,如何得做双成”。喜爱读书的鱼玄机大量阅读道家书籍,以至于“道家书籍枕前多”,巨大的阅读量使得她在“春花秋月入诗篇”的同时,觉得自己“白日清宵是散仙”,而她的住处,自然便是仙居了,所以她要搬家,就说“移得仙居此地来”。李冶诗作传世较少,但道教意象常常出现在她的诗中,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此外,在与友人诗歌交往中,她还用道家思想劝说友人,“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道教徒的身份让她们挣脱了名教与诗教的束缚,人格与风格得到了全面发展,也使得其诗更具有浪漫色彩。鱼玄机在题为《左名扬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的诗中云:“闲居作赋几年愁,王屋山前是旧游。诗咏东西干嶂乱,马随南北一泉流……”想象恣意,意境开阔。其诗《赋得江边柳》中“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一句,颇有浪漫主义大诗人李贺的风范。在题为《偶居》的诗中,李冶说:“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怡然的心境,悠然的意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仿佛人世的纷扰并不在左右,仿佛身在虚无飘渺的仙境。当浪漫主义的诗人遭遇现实的残酷,悲剧于是诞生。“恐向瑶池曾作女,谪来人间未成男”(鱼玄机语)的女冠诗人,虽然以绝代风华赢得了诗名,却始终难逃世俗的罗网。她们的作品得以流传,她们的声誉却屡遭诋毁。咫尺道观外,纷扰的尘世仍难容不羁的灵魂。

篇10

语言学中国古代诗歌语音学文字学一、中国古代诗歌评论概述

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的封建同时代时期。清朝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而对于诗歌的评论、分析、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从东汉毛亨的《诗经训诂传》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就着眼于诗歌的研究,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价值极高的诗歌评论作品,诸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洪迈《容斋续笔》、清・翁方纲《诗法论》。

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学者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于诗歌“意”的研究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分析。清朝王国维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论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学者在诗歌评论上的三种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正是在这种注重个人理解的维度上不断前进着,审美主体通过个人感悟的形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歌。

但是,诗歌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诗歌,而不仅仅是从个人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层面去评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从语音学和文字学两个方面进行的,语音学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用韵、平仄,文字学则主要关注的是诗歌的用字、对仗等问题。

二、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诗歌研究

1.语音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语音学角度的诗歌分析,是由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个声调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形成了有唐一代的格律诗,并且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格律诗讲究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因此从语音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是有必要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诗歌中的汉字声调长短、平调与升降调或者促声调的交替使用。这对于保持诗歌的节奏有重要作用。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相对应,是一种既平且长的声调;仄声则是指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相同,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能够在诗句中形成高低起伏缓急相对的变化的美感。平仄的要求具体到格律诗中,就是讲究“黏”“对”“拗”“救”。“黏”是指一首格律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对”是指一首格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反;“拗”是指的不符合“黏”“对”规则的平仄使用;“救”,则是根据“拗”的具体情况,在其他部位改变平仄规则,从而使诗句重新达到音律和谐的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用韵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需要把用韵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古典诗歌的押韵一般都较为规范,一般来说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韵脚一般都落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格律诗有着严格的用韵规则,一般来说按照“平水韵三十韵”的平声韵进行押韵,不押邻韵。但是对于古体诗,押韵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有时可以使用邻韵,甚至还有抱韵、交韵甚至是不押韵的情况。押韵造成的语义作用是将汉语诗歌的句意后移,诗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落在“三字尾”上。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可以使用转韵的方法让全诗始终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紧张的韵律状态。

此外,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学层面,还要注意到汉语大量的连绵字。汉语中,特别是古代汉语,有着大量音韵和谐的连绵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双声联绵字和叠韵连绵字,这些对诗歌的影响都是广泛且深远的。

2.文字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文字学分析是由汉字强大表意功能决定的。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层级性,在汉语中,语素、字、词、短语、句子、段、篇、章等构成了一个等级鲜明的系统,而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更能明确看出汉字的特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提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问题,所谓“诗眼”,指的就是能够将生动形象表现出诗的意境、增加诗的韵味的特定字,一般来说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下就将春风带来的影响,为江南带来无边春色的诗意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以及“推敲”的典故,都将个体汉字在诗歌中的作用完美诠释出来。

因此,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首先是要分析诗歌的“字”,将“练字”之法在评论诗歌时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章中有生动表述。“练字”是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不断修改、调试,以期达到语境中最佳诗学的修辞效果,所谓“点铁成金”、“一字千金”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比字词更高一个等级的汉语单位是句子。古典诗歌的句法值得做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严格的句子字数规定,从《诗经》的四言,到汉乐府的五言,再到唐代的七言,甚至还有从三字到十字不等的古代歌行。单就格律诗而言,不仅字数固定为五言或七言,而且句子结构也有着严格规定,绝大多数格律诗的句式都是“三字尾”,亦即句末三字有独立意义。

汉语有大量虚词,虚词的使用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虚词“与”在此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既连接“身”“名”两个单独的字,又连接“尔曹身”“名俱灭”两个短语,正是杜诗中虚词使用的典范,同时也是虚词在古代诗歌运用中的生动体现。

三、小结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成语音学、文字学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的特点,提出了汉语中虚词、诗词在古典诗歌中使用的特殊性,并且对“诗眼”问题、平仄问题、用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1]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