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配乐范文

时间:2023-03-18 19: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朗诵配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朗诵配乐

篇1

南湖波涛中的金色航船

为漫漫长夜开启了一扇希望的天窗

男:您是——

瑞金城外的沙洲水井

清泠甘甜

寄托着中华儿女渴望的心愿

女:您是——

闪亮的明灯

男:英勇的光芒

穿透了雪山草地的重重艰险

男:您是——

延水河畔的巍峨宝塔

女:坚实的身影

是抗日军民必胜的信念

男: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啊

合:是您灿烂的笑脸

女: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合:宣告了鸦片硝烟散落的终点

女:您用跨越千年的凝聚力

把散沙浇铸成钢筋铁骨的城垣

男:您用巨人的语句

把强敌牢牢钉在无形的三八线

男:您宽厚的胸膛

挡住了四面风暴的狂虐

女:您刚强的臂膀

擎起大国至高的尊严

女:您迈开新的步伐

追赶世界科技的浪尖

男:您紧握一根飞腾的蓝线

奔腾的速度动人心魄

女:您让流浪百年的儿女

回到温馨的一九九七年

您把和平鸽橄榄枝

真诚地送到海峡那边

男:您筑起挺拔的三峡大坝

让长江圆梦革命先驱的宏愿

您派出巡天的神舟飞船

带去对嫦娥、织女五千年的思念

女:您慈祥的目光

关注大家庭的和谐

男:您钢铁的利刃

把蛀虫一条条歼灭

女:您是五十六朵鲜花的心骨

男:您在八十五年年轮的心间

合:新世纪路上的北斗

是您永远坚守的职责

女:您依旧青春勃发

男:您依旧重任在肩

女:光与电的竞争仍在延续

男:民族复兴的蓝图势在必得

男:七月的天空

万里无云,湛蓝清澈

女:七月的山川

草木茂盛,鸟语花艳

男:七月,我们高举火红的红旗

女:七月,我们拨动悠扬的旋律

篇2

一、参赛内容:

积极向上的诗歌、散文及古今诗词均可。

二、参赛时间:

20xx年12月30日(周三下午)

三、朗诵要求:

1、朗诵时间3-5分钟,自备配乐带,朗诵时要求脱稿。

2、朗诵形式不限,可多人合作,但不多于三人。

3、报名方式: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推荐,每年级最少两名。欢迎踊跃报名。

四、大赛筹备:

1、20xx年12月8日各年级报名。

2、20xx年12月30日(周三下午)音响设备、配乐播放;

五、评分标准:

1、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2、衣着得体,与诗歌内容相协调;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 。

3、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音色优美,语言流畅 。

4、朗诵表演时感情充沛,能展现诗歌的意境,有较好的舞台气质,表演时轻松自然 。

5、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乐选择符合作品风格,音乐节奏与朗诵节奏协调。

六、评委及评奖方式

1、各年级组推选出一名教师担当评委。

篇3

少年如诗。十三四岁,花一样的年华,诗一般的年龄。诗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应该成为滋养少年成长的肥沃的土壤。我多希望,孩子们能乘着诗歌给予他们的轻灵的翅膀飞翔。

诗歌简约而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灌输占去大量的时间,学生就失去了更多与文本接触的机会,沉溺于支离破碎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鉴于这种认识,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一些活动,力所能及地做我能做的一点事情,目的只是想把诗歌这一语言的精华送给孩子们,希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一点兴趣,增添生活的诗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我们举行了多次诗歌朗诵会。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所选现代诗篇较多,如《七子之歌》、《再别康桥》、《回延安》等。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抽签进行现代诗歌朗诵会。比赛之前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比赛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齐上阵,这样就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对于那些怯于开口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促进。朗诵的形式是多样的,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及本组特点进行设计。学生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与才智,配乐朗诵式、合唱朗诵式、男女分诵式、一人领诵式等,精彩纷呈。

我们又举行了一次古代诗词朗诵会,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专题。而且,本次诗歌朗诵会我还给学生提了一个新要求,在背诵之前加一段开场白或在结束时加一段结束语,二百字左右。一组准备了李白诗专题,背诵《将进酒》和《蜀道难》,六位同学合作背诵了这两首长诗,很不容易。四组背诵了杜甫的“三吏”、“三别”,一人一首。五组背诵了词六首。其他小组则选择了咏秋词专题、苏轼词专题、辛弃疾词专题、李白诗专题、咏荷诗专题等。

刘阳同学在周记中记下了自己的紧张以及这次朗诵会的盛况:“今天语文课上的古诗词朗诵会,可谓是多姿多彩。每个小组上场都会给观众带来小小的惊喜与小小的惊讶,同学们的情绪都特别的高涨。轮到7组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紧张,感觉血液在沸腾,心儿像小鹿一样咚咚地跳,待到我站起身的那一刻,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看得出来,我们的组员也很紧张。韩诚第一个朗诵就卡了壳,字都是一个一个跳出来的;还有张雅婷,本来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的《月下独酌》,到了台上却又一遍又一遍地看;当然还有我了,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知道当时我的脸已经堪比红苹果了,滚烫滚烫的……我们组的闪亮点当属马靖宇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他一开始背,同学们的情绪就直线上升,还没背完,同学们就已经掌声如雷了。一首《将进酒》被他背诵得豪放激昂、淋漓尽致,同学们掌声连着掌声,带着赞许,带着鼓励……”

诗歌朗诵会很精彩,学生们的解说词也同样精彩:

一组的解说词:我们是一组,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李白专题。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仙”。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气魄,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羁,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我们所背诵的就是李白最富盛名的两首诗――《将进酒》和《蜀道难》。

再看看我们活动之后的小作文,孩子们的才气扑面而来。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令人惊叹,并由诗及人,对于诗人的认识也颇为深刻: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大家,他的词向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苏轼也的确是豪放派的先祖,意气风发。两人奔放的情感,透过清雄的字句飞射而出,如焦热后的滂沱大雨,浇灌人心,清凉顿时氤氲胸怀、日久难消。

而李白杜甫的群诗荟萃也值得寻味。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杜甫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诗仙与诗圣的感情交汇,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当今的英雄才子,把思想留于诗词之中;昔日的香山居士白居易,把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融入笔墨之间。读着他们的词,思想、情感渐渐浮出水面,不用浓墨重彩,却能深入人心。

诗仍是往日存于宣纸上的文字,词仍是词人遗存的痕迹。写它们的人已不在,但我们的声音可把他们召唤。透过美丽的声音,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感受到诗者的到来。

诗歌朗诵学生们的收获颇多。

篇4

【关键词】同课异构 朗诵教学 农村学生 城市学生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79-02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蓬勃发展之势,从“三分之二”课堂、EEPO教学模式到如今的“慕课”、平板电脑辅助教学等,目的只有一个――把学生引入瑰丽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智慧。但在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浪潮中,是紧跟当地名师效应,还是应“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呢?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地方文化养成、民族风俗、知识浸润、思维方式和能力迁移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教学理念丰富成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但两者却是能相互渗透和共有的。这从同一课程里实施针对不同的学情进行不同的教学可以得到了很好的呈现。陈怡在《让学生成为受益者》一文中提出:“‘异构’并非是教师一味在教材开发上‘求异’,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情’,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才是‘同课异构’的更重要的意义、价值所在。”

笔者在一次课题《我以我口诵我心――诗歌朗诵指导》中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一、对农村学生诗歌朗诵教学的构设

一般来说,除了完成普遍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会用大课时来对诗歌朗诵作专题性的指导。本课题内容源自人教版高一年级第一册综合性学习内容:《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如何从《课标》意义上落实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热爱语文,进而对其高中三年乃至一生的学习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它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情绪,能将自己已有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与别人共享,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笔者把这堂课的立足点设置为:

(一)用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材料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能感诗人之所感。

(二)让学生学会运用朗诵的基本技巧来表达诗歌的情感,能有效地运用诵读表达内心的情感。

农村学生有一特点是,大部分学生都离家寄宿学校,很少能和家人团聚。就这一情况,可把教学导入设计为:

“诗歌起源于民歌,是由歌唱出来的,是感情最丰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先来欣赏歌曲《白发亲娘》():

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

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

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

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

……

你可是又在梦中把我挂念,

你可是又在灯下为我牵肠,

你的那一双老花眼,

是否又把别人错看成我的模样。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这首曲子里的情感,强调艺术是相通的,唱能唱出深情,读也能读出深情来。紧接教师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置身歌词情境中。朗诵过程有不少学生沉浸其中,甚至啜泣想念家人。

教师趁热打铁引出问题:诵读为何也能感动彼此?让学生小组讨论诵读好一首诗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拨和小结,总结出要做到有感情朗诵的几个要点:

(一)注重朗诵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节奏、感情,甚至还有朗诵者的动作和表情。

(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诗人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了解诗歌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感情基调。

(三)有所感悟,以我口诵我心,由情悟到口诵――通过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身心投入,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在课堂最后,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配乐朗诵,择期在班里进行了一次朗诵比赛。课后,学生纷纷表示原来学诗可以那么多情那么美妙,对诗歌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笔者在这堂诗歌朗诵指导课中的切入点是成功的,因为它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柔软处,离家求学的艰苦和自立,让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角色当中。

二、对城市学生实施同一教学构设后的反思

朱光潜先生认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把教学设计建立在最容易体会的感情――母爱上,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母爱的深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了一次感情的沐浴,使学生的品味在朗读中得到潜移默化和提升,这是笔者的教学目的。

然而,当笔者把这一教学设计在城市的孩子们面前尝试教授过后,却发现学生反应不够强烈,没有预设激发的那么热血沸腾,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竟在老师深情示范朗诵时偷偷地嘻笑。没有了感情的共生,这样的课是失败的。课后,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提问调查,发现他们的问题指向几乎一致,学生受众里不少是走读生,不少孩子从小到大一天也没离开过父母,体会不到与家人离别的愁苦,无法切身理解词中老母亲把别人错认成自己孩子后的落寞和孤单。让他们读懂词中老母亲思念孩子的无助与期待似乎有些架空,让他们想象出“你的那一根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那样一幅画面确实有点为难。

同样一堂课,在一个地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爱上诗,喜爱上了语文;到了另一个地方却反应平平,甚至以失败告终。这仅仅是忽略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吗?问题也许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但最基本的一个,是笔者没能激发出学生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城市里的孩子生活环境相对优越,自小挫败感和独立性不强,懂得感恩的孩子相对不多,甚至觉得父母及旁人给予自己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改变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构想

首先,根据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但目的异中有同――让学生喜欢诗歌,喜欢朗诵。农村学生口语能力较差,且普通话不太标准,接触新鲜事物较少,情感迸发力不够,因此在朗诵专业练习设置上,读准字音、学会停顿等方面安排时间较多。在课堂练习上笔者针对性地选取了《我的自白书》《致橡树》这两篇能调动激感且易读上口的经典名篇。而城市的学生普通话大多标准,可在朗诵的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多下功夫,但两者同样的教学重点不能改变,就是感情的激发须是一致的。在文本的选择上,对城市的学生改用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切入,使其更容易接受甚至喜欢这样的诗歌。

其次,课后学生是否能自主学习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朗诵课即便在课堂上很成功很精彩,如果学生课后不去练习不去有意识地朗诵,那也只是水过鸭背而已。农村的孩子虽然寄宿生占大多数,平时除了在学校还是在学校,接触面较窄,但不少孩子还是很喜欢创作的,因此建议让学生在准备朗诵比赛中最好能用自己的原创作品。可先把自己的作品大声朗诵给身边的同学欣赏,为下次课的课前三分钟诗歌创作展示作准备。学生的热情相当高涨。活动过后个别学生还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对于大城市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的是沉浸在电子产品的把玩当中,科技信息新技术的泛滥剥蚀了他们读书写字的耐心。因此笔者布置这些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制作自己的诗歌朗诵视频,然后拿到学校进行评比。学生热情不错,都希望自己的MV是最棒的。他们在MV创作中,几乎都有意识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去纠正修饰自己的朗诵作品,拿不准的地方则积极通过各种媒体手段进行搜索订正。

再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对不同学生群体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农村的学生较有羞涩感,特别是上这样一堂需要读说参与才能进行下去的朗诵教学。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是重点,他们习惯于老师的三申五令,习惯于动笔而不是动口。所以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结合,耐心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朗读信心。设置的课堂问题和设置的朗诵练习难度不能太大,要适合即可,要让学生尝到纵身一跃就能摘一手苹果的喜悦。而城市的学生喜欢新鲜喜欢活动,对常规课激情不够。对此,设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在父母面前朗诵一首诗,要求能感动母亲,并把现场录制下来。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从他们制作出来的MV,还有父母真情的反馈证明了这个课题的预设和生成是成功的。

同一课题,不同的学生群体,构建是不能完全一样的。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这种每堂课都应该有新的见解不正应该是当前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最需要体现的吗?于漪女士在《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一文中说:“相当数量的教师信教参。实际上编教学参考资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可对有思想的教师来讲,对有抱负的教师来讲,这往往是一种束缚。我审过教材也审过教参,每次审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能不要教参呢?”是的,在当今层层出新的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师如果能保持语文教学的本真,保持有自己的洞察力和见解,不是人云亦云,照搬照抄。能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探究学生个体、群体的差异性,这才是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功力。就如发达地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一定都是最好的最适用的,也不是全国所有的地区都能实施和推广的,而其他地区实践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当然也有真知灼见之处。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真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根本出发,依不同的学生群体改变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把好脉,对准症,下好药,用文学教会人生,懂得人生的智慧,使自己的教学生涯丰富多彩,津津有味,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陈怡.让学生成为受益者[J].语文教学通讯,2014(6)

[2]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0(1)

篇5

二、活动目的: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同学们打造一个学习兼娱乐的良好氛围。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寻找大学生活中乐趣,用歌声和舞姿展示青春的魅力,舞动我们的激情,传递我们的快乐。

三、活动时间:xx年11月9日

四、活动地点:5201教室

五、主办单位:翰雅文学社、草创社、书法社、普通话社

六、特邀嘉宾:

七、主持人;

八、前期准备工作:

1、由组织部负责收集活动节目以及活动的具体策划安排过程

2、宣传部对本次活动进行积极宣传

(1)、出展板、贴海报以及活动信息单

(2)、在所在班级和同学之间进行口头宣传

3、外联部在学校周围为本次活动拉所需赞助

4、编辑部与秘书部采集一些宣传语言级张贴庆助语横幅

5、策划部做好整个活动的策划

6、财务部和记者部负责采购等工作。

九、会场布置;

方案一:

①进门的右手边墙上贴上用彩色硬质纸做的四个艺术大字:“普、雅、创、艺”周围贴上气球和彩带。

②黑板内右侧贴上一圈小气球。讲桌前面和第一排贴上一圈彩带和气球。

③黑板右侧由彩带和气球拼成一个巨大的心形。

④教室靠窗的铁栏上贴上气球和彩带,玻璃上用彩色粉笔沫吹成小花装饰。

⑤灯上蒙盖上一层彩色软纸,营造各种氛围。

⑥教室后门周围用大小气球和彩带围成一个拱形,并在后门上用只花点缀。

⑦教室后门右侧贴上《梦飞扬、情涌动》的宣传海报,并在海报周围贴上小气球。

方案二:

所需材料:气球若干、炫彩灯、胶质柳叶、双面胶、彩带等。

具体布置:①在教室两侧各以“飞舞”与“涌动”为模型字体,周围贴上气球和彩带。

②在黑板上贴上【梦】与【情】的模型字体,同样用气球和彩带装饰。

③在门和玻璃窗上挂上彩灯和气球。

④每个风扇上挂上胶质柳叶,用红色纸花点缀。

理由:粉红色的气球与胶质柳叶。让教室里充满了梦幻的感觉,同时也让主题【梦】与【情】与教室的布置相得益彰,营造美感,为煽情节目营造了天然好氛围。

十、活动流程

1、播放背景轻音乐及ppt展播;【梦飞舞,情涌动】

2、主持人入场,隆重介绍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并邀请负责任致词。

3、负责任致开幕词,宣布晚会正式开始。

4、节目预览:

一:【梦飞舞,情涌动】主题配乐诗歌朗诵

翰雅文学社﹙附ppt﹚

二:【你若成风】歌曲

艺语书法社

三;【anymotion】舞蹈

草创社

四:【借口】歌曲

草创社

五:【追梦】配乐诗歌朗诵 普通话社

六;【约定】歌曲

艺语书法社

七;【西游外传之女儿国】小品 普通话社

八:【阿木新】彝族舞

翰雅文学社

九:古筝书法表演

艺语书法社

十;【爸爸妈妈】手语

艺语书法社

十一;【两个人】舞蹈

草创社

十二;【月亮代表我的心】歌曲 普通话社

十三;【感恩的心】手语舞﹙附ppt﹚ 翰雅文学社

5、负责人作活动总结并向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和观众致谢。

6、主持人致闭幕词,并宣布活动到此结束。

十一、注意事项:

1、避免同学在游戏过程中拉扯、碰撞造成伤害。

2、注重活动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使活动内容充实,形式独特新颖,吸引大众眼球。

3、主持人要着重调动会场气氛,刺激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度。

十二、后期工作安排

1、

维持会场秩序与卫生。(组织部、策划部主办)

2、

做好应对突况的相关准备工作。(宣传部、编辑部主办)

3、

灯光、音响设备等。(外联部、记者部主办)

4、

会场整理及复原。(本社全体干部)

附录一;财务预算表;

附录二:节目清单;

附录三:游戏规则简介;

策划人:梁杰、王唐丽、何玲萍

孙澜、陈焕坪、吴美琳

起草人:刘亚南

篇6

【关键词】音乐 文学 共鸣

音乐与文学是有很深渊源的,从《诗经》中的风、雅、颂中就可看:“风”有很多就是各地的民俗歌谣,“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汉书·艺文志》指出“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说明诗歌本就是文学与音乐交融的产物。直至发展到后来的乐府、词,文学可以说与音乐是孪生姐妹。词本身就称“曲子词”,需按词牌填写,可供人吟唱。不仅是古代,现代如的词,徐志摩的诗等等,有不少被人们谱曲演唱。不光是诗,经典的散文,优美的小说也可以配乐来欣赏、朗诵。所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有旋律的,是一曲优美的音乐;而好的音乐也应该有诗的韵律和韵味。二者都有令人遐想的艺术境界,二者都能给人以美的熏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入音乐,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很多语文老师的认可和青睐。

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地配置乐曲,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作品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效果十分显著。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有体会。一次进行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学,朗读录音配上生动的、富有韵律的曲子,顿使人将文、乐、诗、画诸多艺术境界融汇在一起:使人如闻短笛横吹,如闻蜂吟鸟鸣,使人眼前展现出绿草如茵,春花烂漫,春意绵绵的画面。令人沉浸到大自然的浓浓春意之中,确实令人陶醉。

所以,在诗词、散文等优美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我常常选择意境、情感与诗文相融的音乐与之配合。

如在杜甫的《蜀相》《登高》的教学中,我根据两首诗的情感:壮志未酬之恨,孤老病愁之悲,选择了古埙《苏武牧羊》配乐诵读,效果甚好。

一是能将学生很快引入情境:用埙演奏的《苏武牧羊》基调更是是悲苦的、凄凉的,让学生结合杜甫的遭遇:“万里悲秋”、“百年多病”之苦;“出师未捷”、“泪流满襟”之叹,学生很快能进入诗中那种悲苦、悲愤的意境中。

二是利于学生感悟节奏:《苏武牧羊》情感悲苦厚重,节奏沉缓低回,恰合这两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合着这曲音乐的节奏,融入这首乐曲的悲苦,学生自然轻快不起来,避免了诗歌朗诵中的肤浅的“念诗”的感觉。

三是利于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听《苏武牧羊》,诵《蜀相》《登高》;耳闻凄凉之乐,口吟悲苦之诗。“柏森森”“自春色”“空好音”“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一幅幅画面,“泪满襟”“老臣心”“常作客”“独登台”这一番番情感,与音乐中的皑皑白雪,耿耿忠心相融相映。作者内心的悲苦、感慨,以及悲苦中仍然不倦地追求的执着精神感人至深。此时,诗境、乐境、情境,融为一体;苏武、杜甫、读者,心心相印。

在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的是:一是教师首先要把握诗文的情感,然后选择合适的音乐,从节奏、情感等方面能与课文和谐,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我与地坛》中作者表现内心的苦闷、颓废、挣扎,然后从地坛荒芜之景蕴涵的生机中得到启发而重新思考生命、珍惜人生。这种情感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片段,那番沉浮、那番抑扬,最终以雄浑达到。能很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效果极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在听中读,在读中听,相得益彰,而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仅求花样翻新、表面热闹。这是教学中最应防止的。三是注重方法灵活,可配乐范读,可让音乐伴奏学生朗读,也可设置成背景音乐,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篇7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1. 营造情境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营造情境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营造情境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营造情境美读法可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2. 归纳总结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归纳总结,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可以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3. 实践活动体验法――以练带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说话能力;训练

著名语言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说”的能力尤其重要,人们日常交流中不一定要用到书面语言,但一定要用到口语交流。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教育评价的影响,人们往往忽略语文教学中“说”能力训练,尤其是农村初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说”课教学更是形同虚设。农村初中学生说话能力更是令人堪忧:要么面红耳赤,口不能言;要么东拉西扯,不知所言;要么手舞足蹈,词不达意……

笔者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就“说”的能力训练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积累了一些自身的感悟:

一、教师应努力学习,加强自身“说”的修养

(一)教师应放下架子,加强基本功训练,学好普通话,提高自身“说的本钱”,增强教学的美感。否则,不会说普通话的高级教师也不会有多“高级”。因此,语文教师应坚持说普通话。

(二)正视弱点,强化训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说话技巧。“说”的能力,对于教师,尤其对语文教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尽管你才比陈景润,学生同样不会欢迎。因此,教师应苦练“说”功,提高说话技巧。让课堂教学语言有“美”感,有“情”感,有“趣味”,有韵味。教师只有充分展示多彩的语言才华,才能让学生从内心尊敬你,佩服你,以你为榜样,有激情“乐”说。

(三)坚持教学语言文明。教师“说”得文明不仅表现自身的高雅气度和优美的风采,而且体现了高洁的品质。学生对教师的语言模仿力极强。因此,教师的“说”既要体现不同的感情,又要保持恰当的分寸,充分展示教学语言的美感,让学生产生说的欲望。

二、转变观念,重视“说”课教学

(一)应把整个六册书中“说”的教材通读,明白其要求,制定出初中“说”课教学目的、序列、方法、手段等。做到“说”有“目标”、有“序列”、有“方法”、有作业、有检查,有评比。

(二)为“说”正名,鼓励学生大胆说。首先要讲清说“好”话的意义。要让学生明白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能言并不代表不实干。其次要树立“会说”的榜样,“会说”受表扬,让学生想“说”;另一方面,要宽容“说”得差的同学,受鼓励,多指导,让学生敢说。

(三)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上好“说”课。这既是理论传授课,又是实践训练课,课上得好,理论讲得清,训练加得紧,学生也就说得欢。2009年3月,我在2010级2班上了一堂《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的教学公开课。既有教师示范,又有学生练习,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训练。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

三、重视实践,“逼”学生上台讲话

(一)重视实践并非不重视理论,相反地,理论更应走在实践的前面。教师多讲授“说”的姿式、表情、语调、语速、言语得体、连贯等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论储备。

(二)再好的理论毕竟是理论,离开了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多年来,我尝试从初一起,开展“每日一诗”活动,课前3分钟,学生按学号每天一人轮流上台朗诵并简评。老师在指导中,分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①让学生敢于上台讲话。②让学生用普通话带稿朗诵。③让学生声情并茂,仪态大方的脱稿朗诵。④脱稿朗诵并作简要赏析。同时每天晚自习5分钟,让学生开展“新闻5分钟”活动,让两位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形式报道国内外、校内外、班内外的大事小情。这样的形式,活泼新颖,学生积极性高,进步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多形式开展“说”的训练,激发学生“说”的潜能

(一)建立说话训练的实践基地。“每日一诗”、“新闻5分钟”这两大基地常抓不懈,并作好量化考核,作为学生语文成绩评价的标准之一。这样每天3人上台,一期每人有七次机会上台,初中三年就有四十多次上台讲话的机会,学生“说”的能力不提高都困难。由此可见,建立说话训练基地,在说话能力训练中的意义不可低估。

(二)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说”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大王”、“小笑话”、“抽签讲话”、“配乐诗歌朗诵”等。2009年秋,在区教育办公室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话动”中,我班学生的配乐诗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受到到会专家的好评,并送县参加展播。

(三)学生“说”的潜能犹如一座冰山。只有持久以恒,用满腔热情去开掘的态度,循序渐进的步骤,丰富多彩的方法,才会使学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逐步变成“敢说能说乐说会说”。

(四)“说”“写”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9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读书

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学生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指导学生表演戏剧,在角色中体验人生。鉴赏戏剧《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等戏剧作品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分组比赛,赛后展评。学生参与热情高,既获得阅读体验,又获得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2.诵读经典诗歌,感受诗歌魅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其适合吟咏诵读的特点,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取更多风格和题材的诗歌配乐朗诵,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有声书,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经典。选用一些名家朗诵或是介绍名家及其作品的视频使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经典的魅力,在音画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中体验美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和朗诵的兴趣。

4.阅读名著和观赏电影相结合。学生平时上学期间很难拿出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我们在假期为学生推荐世界名著阅读书目,建议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名著。引导学生去欣赏世界经典名著所改编成的电影或演出,开学后组织他们讨论原著和改编后的作品有何不同。

5.分享阅读体验,适时表扬。分享经典作品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有些学生因为不会阅读,或是不会表达,就会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就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恶阅读。因此,我坚持与学生一起读书,分享阅读体验,适时表扬肯定学生特别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的阅读成果,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二、深度阅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思考与体验

高中时期是学生正处于思想快速发展与成熟的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极其重要的时期,所以信息和观点的注入与融合将会决定其人生的发展方向。浅层次的阅读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更需要的是深度阅读,深度思考。

1.引领学生拓展阅读的视野。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名篇内容或作者去联系课外的相关文章或书籍。例如,讲授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让学生去读他的《后赤壁赋》以及其他人写赤壁的诗文,搜集他的诗词及其生平资料。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向学生介绍他的作品及其风格。

2.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课内的文章有时不一定给我们以全面的认识,利用课外阅读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鲁迅主张痛打的“落水狗”――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读者往往因为她开除刘和珍而对她产生厌恶之感。但如果学生阅读了王开林的《女校长的刚烈》一文,便会对她的“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有所宽容。她在抗日期间为了保护女学生,正气凛然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让我们感到她正义刚烈的一面,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值得我们敬佩。

3.阅读体验的分享与碰撞。学生的阅读需要深入的思考,思考之后要想做到深刻,就必须有交流。学生读完莫泊桑的《项链》,我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验,在层层深入的交流与碰撞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请把玛蒂尔德跟简爱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各抒己见,谈论和交流步步深入,受益颇多,在这样一次次的阅读体验的分享和观点交流碰撞中,学生的思想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4.个性化解读。有时候学生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会受别人思想的影响,从而对作品的主题或是对人物形象有传统或狭隘的理解。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常常被看做是爱慕虚荣而不得不承担十年艰辛。然而让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个性化解读,全面分析课文,学生提出了另外的观点,发现了主人公可爱善良、真诚和坚强诚信的一面。

5.阅读收获的内化与外显。学生阅读的内化既包括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观点的借鉴和吸收。阅读的外显既包括学生因阅读生成新观点的表达,也包括对待处理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态度。乐于阅读的学生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他们会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并且把它当作做决定时的参考。

篇10

因此,在教授完一部文学作品后,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评论尤为重要。通过课下的文本评论,既深化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甚至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悟式的欣赏提升到理性的认识阶段。这样学生们才能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使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即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根据不同的文学题材,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增加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及操作演示。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除了简单介绍作家的创作历程及代表作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所教授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排演作品中的经典场景,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思考作品主题及作品风格。

课堂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工具,穿插放映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忠实于原著的电影片段,或关于背景知识的视频资料。多媒体演示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引起学生与文学作品的共鸣。另外,教师可以安排配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体会诗歌或散文名篇中蕴涵的意境和内涵。

(四)竞争机制的引入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日常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策略。竞争机制的引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环节并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根据青年人有争强好胜和爱活动的特点,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一些竞赛,如文学知识竞赛、朗诵竞赛、作品欣赏评论竞赛、小组讨论比赛和辩论赛等。这些竞赛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文学的原动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组员之间互相沟通,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紧密结合,更有助于个人的不断进步。

这些竞争机制下的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既训练了文学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终将唤起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英美文学的学习中。

三、结语

英美文学课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国家开始在各高校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这都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希望。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英美文学课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地、扎扎实实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