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3: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篇2
1.1意境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阶层对于世事的感悟与态度,避世及享乐的意识促使这2个阶层热衷于构筑“不出世既赏世”的园林形式。阶层的态度导致其意识领域的开放,使其十分重视意境及韵味,对诗画意境的追求也体现在造园态度上,追求“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般的境界。中国文人画作的特点在于写意,与西方写实相比,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超脱原貌的精神,这种“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的情怀在园林中的体现,成为了中国园林的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通过各种身心的感受营造整体环境,来更进一步感受这种自然之美,如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取意留得残荷听雨声)和听雨轩(取意雨打芭蕉),留园中的雪香云蔚亭(来源于味觉的感受)等。
1.2形式的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魅力在于其独立性及不可复制性,留存至今的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根据造园的目的、造园人的心性及造园立意的不同,各自拥有独一无二的风格特色。如网师园精巧幽深、典雅隐逸的宋代园林;拙政园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留园布置精巧、奇石众多的清代风格。
1.3空间的利用
园林中的不同空间布局与利用呈现出园林之间迥然不同的风格。如同借由空间的丰富组成形式,在园林整体环境构成中产生引导的作用,廊的运用常具有明显的引导意味,将人们引致某个特定景物的所在地。又如利用地形的起伏,在整体垂直立面空间中增强韵律感,亭、廊和榭在立面空间中此起彼伏,再利用建筑本身的轮廓线造成水平面上视觉的叠加,极富变化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景物虚与实使得空间渗透效果十分显著。利用障景、漏景,隔景等手段进行分隔空间的处理,在分隔的同时又使其相互连接和渗透。在密集的景物中产生丰富的变化,曲折幽深却又不显闭塞。
2古典园林建筑类型
随着园林的逐渐发展兴起,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住房,在这样的形式下产生了类型丰富的建筑,如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等。人们赋予了每一种建筑形式不同的内容加以区分各自的功能。例如,堂,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楼,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本身也可作一景;榭,一般都是在水边筑平台,用以观赏为主,又可作休息的场所;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供人休息、避雨。屋顶的形式多变、类型丰富是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各种屋顶运用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庑殿顶因其造型大气和装饰精巧多见于皇家及寺观园林;歇山顶因其屋脊灵巧富于变化在园林建筑中最为常见;硬山顶样式简单,是人字形屋顶的一种;悬山顶形式较为多变,也是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卷棚顶线条较为平缓,缓和建筑的耸立感;攒尖顶因其灵活轻巧多用于体量较小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在这些屋顶形式的基础上,造园者又在屋顶上加盖一层,形成重檐,较于单檐屋顶更显庄重大气,二者的组合搭配提升了建筑的可观性。
3现代园林中对古典元素的运用
现今的园林建设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但不论在哪种形式的园林形式中,古典园林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区、公园及街道绿化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中国古典园林元素,如仿古建的亭台、牌坊等,但在这些古典元素的运用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美感和协调感。
3.1“疏忽”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国人的吸引力在于古人的风骨情操和对意境的追求,园林不仅仅是庭院和建筑,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和对情感的抒发。现代园林中的古典园林要素仅留于表面形式,疏于空间格局规划布置,遗漏园林建筑的的构造技艺。造园者的意图已经不再以景喻情、思境相偕,更多的是迎合实际住宿和游玩的美观需求。这种本因精神与自然欲求而产生的古典园林,现在已经仅仅成为人们对古人安逸生活的猜测和向往,在现代园林中的出现也只是一种祭奠和怀念。
3.2“变形”的建筑
篇3
1设计特点
1.1入口设计
入口作为整个空间室外到室内的过渡是体现室内外设计风格完整统一的过渡空间。入口设计除了强调其作为入口通道的功能性作用外,还应从侧面将建筑的内环境加以反映,从入口便将整个空间的独特魁力完整地展示出来。
1.2园林小品
景观小品在售楼处的景观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在售楼处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应当具有以下几点特征:能吸引人的眼球,激发人的想象力;要能体现该楼盘景观的的风格和特质;促进接触和沟通。
1.3铺装
售楼处的铺装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具有导向性,也有分隔空间的功能。售楼处的铺装在设计时应注意:在铺装材质的处理上:是否有效地利用不同的材质和形式来划分场地空间,在不妨碍人们进出入的同时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在铺装路线的处理上:售楼处的交通路线一般要处理成人车分流,人行道和车行道有明显的划分,同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停车厂,以方便各类看房者的不同需求。
1.4水景
水景被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是高尚住宅的必备条件。在处理售楼处景观的水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设计上,水景是否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丰富了空间环境,是否有效提升了整个楼盘的环境层次;在使用上,是否能是人们参与其中,同时保障他们的安全;在后期维护上,是否能保证以后长期的正常运行与维护。
1.5植被
绿化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选择喜阳的植物;选择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植物种类;选择以常绿为主的观叶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另外,也可以选取了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植物种植结构
二新古典主义在售楼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诠释
1项目概况
本案位于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段(汉安大道北侧),整体定位为高端的住宅区及商业休闲区,整体形象美观大方,内外境舒适优雅,为欧式新古典风格。
2设计结构中的体现
新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源自勒•诺特尔式“景观与建筑一体化”的规划式造园理念。以对称的中轴线以及依次展开的丰富风景内容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构图,诠释出法式园林的秩序感和尊贵品质。内江万晟城售楼部外部场地由于地形和建筑布局的特殊性,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无法设计成完全对称。本案园林规划设计采用“两轴、一心”的规划格局。“两轴”指一条景观主轴,一条景观次轴,构成了小区整体框架。景观主轴为南北向,利用本身公路的分隔把售楼部外部分为售楼部卖场空间和样板区展示空间。布局上巧妙地利用原有空间的规则性,分布不同的功能空间,延续建筑的层高优势。
3在设计细节中的体现
3.1色彩丰富
新古典主义设计追求艳丽而丰富的色彩。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
3.2小品精致
新古典主义设计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园林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产生风景园林与建筑的修辞效果。在售楼处的景观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本案中运用了很多精致典雅的小品和铁艺雕塑。
3.3丰富多样的植被
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它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不同地区的典型植物特色。本案植物以上层乔木为骨架,选择姿态端正、优美、冠幅大的银杏、香樟、桂花、国槐等大乔木,构成整个售楼部的顶界面。中层选择形态小巧玲珑、姿态丰满的红枫、垂丝海棠、红花檵木球、黄杨球等小乔木为主,来丰富植物景观的形态与色彩变化。下层是由绿篱与时令花卉形成绿量充足绿色基底,以小叶黄杨、金森女真组成的整形绿篱,突出了风景园林轴线的特点。
3.4材料选择
本案在材料选择上选用具有新古典文化的独特性的带有一定西班牙特色材料,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西班牙特有的细节刻画。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传统美学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传统思想对封建时代的园林建筑立意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而台的雏形是“灵台”,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园林中的宫殿,以“巨丽”为特点,讲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导的“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从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为逃脱政治动乱,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他们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加入造园的行列,他们在设计中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精练,概括地再现了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获得了成熟发展。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把万物生存的道落实到精神上,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这一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庄子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庄子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欺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骋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从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建筑布局风格分别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这些是儒家的均衡对称美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反映。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建筑“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呈中轴线对称;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
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和自由活泼。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造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园林建筑山水园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园林建筑布局上高低错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环境空间构成上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恩山,刘官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谢建明.论建筑的艺术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2.
篇5
【论文关键词】:古典园林 造园 应用
中国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由山水地形、花木建筑、诗文碑刻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与科学规律而建造成的四维时空。在平面构图、时空构建以及意境构思上它比绘画、雕塑、建筑等门艺术要复杂得多。从创作上说,会画的人未必会造园,虽然两者亲缘相近,但各有所长。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故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绘之人。”可见,造园技法对园林艺术是多么地重要。古时文字记载的“园论”大都是关于造园技艺或设计法则的论述,即对园林形式美规律的研究。当然这些技法的形成与运用如小中见大、以低衬高的对立统一规律,“道法自然”,因借自然的审美智慧以及强调整体之和谐的美学原则等,实际上体现了传统审美意识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和渗透。现代造园一般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在内)。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都有许多杰出作品。如何相地立基,借景生情;如何小中见大,序列空间,都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我对一下几点的理解:
1.因地制宜
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讲的是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另一方面讲的是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分主配关系。结合场地现状特点造景可能为广大设计师所重视,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比如天津睦南公园工程,此公园位于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五大道地区。周围遍布各种大大小小的欧式建筑,风格非常鲜明。公园的设计就要结合次环境特点,以欧式风格为主体,院内设计了一组欧式的罗马柱廊以及一个配有欧式雕塑的跌水喷泉,虽然设计上显然不是中国的古典园林风格,但在思想上借鉴了因地制宜的理念,也算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园林的结合吧。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方面,采用了天津市的市花月季为主要品种,这又体现了与城市风格相融汇,既保证了植物的成活又体现了城市的内涵。这也是因地制宜的另外一种表现。现在有一些人往往忽略了因地制宜的设计要领,把有的小区绿地建得像城市广场;有的绿地号称“花园广场”,却全是硬质铺装;有的街道变成了造景手法的展览路,全然不考虑市民的活动需求、城市的生态需求以及周边的环境氛围。我想,设计者应该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因地制宜的作品才是最亲切的,也更有生命力。
2.庭院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景观绿化工程中这种“无水不成园”的思想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个公园包含一个面积达到40万平米的人工湖,是整个公园的核心,在施工中围绕这个人工湖分成四段,分别体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并利用水系营造八个景点:海棠花坞:满栽海棠,是观赏海棠的佳境;云岭丹霞:曲径叠石,草亭掩映其中,四周栽植彩叶树;长堤春晓:景区东北,延伸长堤卧碧波中,长堤近千米;竹影泉音:茂竹小径,叮咚溪泉,生态天然的幽静景点;平湖览胜:为中心观景点,平湖远眺,可一览沿湖胜景;四面荷风:以夏日赏荷为主题,湖面栽培多品种莲荷;梨花沐雨:沿湖南岸遍植梨树,举目皆梨花;绿屿芳汀:湖岸园林景观,装点睡莲、菖蒲等水生植物。园内利用这八个景点讲水系与景观充分的结合,也讲整个园内的景色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植物配植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她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豪放富贵、莲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坚强高洁等等,还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时代的要求;能与自然更好地交流,是现代人的渴望。“一种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认为最美最美的景致。我想我们的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随便就能学习成功的,她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学习的宝藏。当今社会,我们正面临着时代的变革。中国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登月、成功举办2008奥运会等机遇,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应对挑战。我们应遵循“扎根过去,立足现在,取向未来”的原则,在现代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不断创新进取,做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为廉, 景观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
篇6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论文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作用;传承发展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景观;听觉感官;自然声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以视觉感受为核心内容的景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其他感官(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体验的景观设计开始引起重视。这其中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官。声音景观的设计在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声音可以加深人们对景观的印象,丰富一般人群对景观的感受。
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是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Granoe)在1929年提出的。Soundscape由Landscape变化得到,被译为声景、声音景观、声风景、音景等[1]。声景观包括自然声景和人工声景两部分,由于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长期听惯了各种噪音,所以对于自然声景是非常渴望的。因此,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营造自然声景。
常见的营造自然声景的手法主要是有以下这几种:
① 风声
风声与植物相结合是常用的一种营造声景的手法;如松树的沙沙声、杨树的簌簌声、竹林的淅沥声等;此外,风有助于植物香味的扩散,因此,选择正确的植物,利用风既能创造出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也能创造出好的听觉和味觉感受。在我国古典园林当中这种手法也有大量应用,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这组建筑周围古松很多,所以名字也是由此而来,万壑松风在这些参天古松的掩映下,每当微风吹过,松涛阵阵,是一个著名的以声取胜的景点。又如“沧浪亭翠玲珑”,绿竹林中竹子特有的翠绿令人赏心悦目,沿着小路漫步,到处都是竹风习习,沙沙作响,空气中也弥漫着竹叶的清香。这种景观的意境和体验纯粹靠视觉感知是做不到的。
② 雨声
雨声也常常与植物相结合来营造声景,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这种手法经常运用,雨打芭蕉、雨打荷叶、雨打翠竹、雨打梧桐叶等。
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是一处著名的听雨场所,听雨轩前面有一个水池,池里面种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再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于是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雨声声景的诗词,“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等。
③ 水声
水是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人们对水的热爱不仅仅因为其形态多样,更在于动态的水所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水声主要有溪流声、泉水声、瀑布声、涧声、潮水声等,不同水体的声音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意境。比如,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就是以涧声营造景观意境的一个典范;此外,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远近泉声”都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水声营造景观独特意境的。
④ 动物声
大自然中各种鸟叫声、各种昆虫发出的声音可以让人放松心态、愉悦心情;动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再加上配合周围植物的环境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景观意境。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自然界中各种虫鸣鸟叫声所营造的声景观意境。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自然声景的营造方法,然而这些自然声景的营造可控性弱,有时候可能受外部条件的影响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和强化自然声景。比如在日本“Shiru-ku Road”公园里,设置了很多听声音的装置,如在这个公园的一片竹林中,一些喇叭形的听筒伸至高处,人们可以通过听筒,清晰地听到风吹过竹林发出的“沙沙”声;有的声音装置则是装在地上,那么就需要你趴在地上聆听,能听到地表昆虫的聒噪声。这些装置可以使我们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使整个环境的声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起到“补声”的作用。
总之,自然声景的设计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对声音景观的设计手法作更多的尝试和创新,更多的考虑对各种声音的综合利用;同时考虑将其与其它感官感受如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相结合进行设计,从而更客观全面地实现景观的表现,丰富一般人群对景观的感受,满足人类景观体验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视觉上的体验,只有综合了多感官景观元素才会形成丰富的令人愉悦的舒适健康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翁玫.听觉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7,23(12)
[2] 陈丹.基于非视觉因素的景观感受构建体系:[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9
[3] 贺蔡明.园林声景和香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
[4] 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5] 张所根.园林声境美初探.华中建筑,2007,25(4)
篇8
【论文摘要】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二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用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用花草树木来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
1.1.1园建筑的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筑的外环境为植物提供基址。
1.1.2园林建筑对植物能起到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绘,使建筑和植物组成优美的构图。
1.1.3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2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2.1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
1.2.2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食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如园林中厕所旁边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1.2.3植物配置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培植得当,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树叶的绿色,是掉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1.2.4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点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增加园林的丰富性。
1.2.5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2各种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2.1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的程度上以来于植物配置及配置得体,体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皇家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色彩浓重、金碧辉煌、布局规则严整、等级分明,建筑体型高大,为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宫殿建筑特点的特点。一般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圆柏、海棠、银杏、国槐、玉兰等。
2.2私家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以苏州园林为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落处种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超级秘书网
2.3寺观、陵园等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寺观、陵墓等园林比较庄重严肃,所以主要体现庄严肃穆气氛,一般多用银杏、油松、圆柏、白皮松等植物。
2.4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化的园林;无论是在街头绿地,居民区的小游园,还是在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都会引起游人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协调统一是表达景观效果的必要前提,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花卉,园林绿化,栽培,养护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是以多种多样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完各的设施来发挥其改善城市生态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园林工程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城市生态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而且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及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绿化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加强对城市的绿化,花卉是整个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过程中对花卉的栽培和养护,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绿化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园林花卉栽培和养护的探讨,有助于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
二.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栽培
1.花坛
花坛内部组成的纹样多采用对称的图案,并要求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一般选用植株低矮、生长整齐、花期集中、株形紧密、花或叶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常选用一、二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植物的高度与形状,对花坛纹样与图案的表现效果有密切关系,如低矮而株丛较小的花卉,适合于表现平面图案的变化,可以显示出较细致的花纹。在配置时应注意陪衬种类要单一,花色要协调,每种花色相同的花卉布置成一块,不能混种在一起。
2.花丛和花群
这种应用方式是将自然风景中野花散生于草坡的景观应用于城市园林,从而增加园林绿化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花丛和花群布置简单,应用灵活,株少为丛,丛连成群,每简均宜。花卉选择高矮不限,但以茎干挺直、不易倒伏、花朵繁密、株形丰满整齐为佳。花丛和花群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缘、树丛树群与草坪之间有一个联系的钮带和过渡的桥梁,也可以布置在道路的转折处或点缀于院落之中均能产生较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花丛和花群还可以布置于河边、山坡、石旁,使景观生动自然。
3.花台
花台又称高设花坛,是将花卉种植在高出地面的台座上而形成的花卉景观,我国古典园林中这种应用方式较多。现在多应用于庭院,上植草花作整形式布置,由于面积狭小,一个花台内常只布置一种花卉。因花台高出地面,故选用的花卉应株形较矮、繁密匍匐或茎叶下垂于台壁,如玉簪、芍药、鸢尾、兰花、沿阶草等。
4. 花钵
花钵可以说是活动花坛,它是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花卉种植施工手段逐步完善而推出的花卉应用形式。花卉的种植钵造型美观大方,这种种植钵移动方便,里面花卉可以随着季节变换,使用方便灵活、装饰效果好,是深受欢迎的新型花卉种植形式。主要摆放广场、街道及建筑物前进行装点,施工容易,能够迅速形成景观,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养护
花卉是整个园林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卉进行栽培以后,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规范严格的养护管理,如此,既可以让花卉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效果。
1.要规范做好花卉的栽植和更换
在笔者多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城市绿化选择的花卉基本都是一到两年生花卉,这这些花卉年生较短,因而对栽植和更换显得更为严格,更换也会比较频繁一些。在后期的花卉养护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多次更换,如此,既可以保持花卉的花色新鲜,有有助于保持花坛整体的美化效果。因而,在这种类型的花卉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做好育苗工作,待花苞将绽放的时候进行移植,花谢凋零后及时清理更换,要据花期的长短进行花卉的移植更换。
2.要改良花卉土壤,合理调整土壤的肥力
一般而言,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花卉对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为严格,但是为了促进花卉在移植生长过程中,能够在一个肥力高,透气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将有利于花卉更好的发挥其美化香化功能。但是,笔者在多年的园林施工过程中,有一些城市由于受到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肥力低,盐碱化严重,土壤不太适合花卉的生长,因此,在进行花卉栽培种植之前,要进行土壤的改良,之后进行移植。在花卉移植之后,要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施肥,比如,对于多年生花卉,一般情况下,可以再花卉的栽培移植过程中就进行施肥,对一些一到两年生的花卉可以再育苗过程中就加强施肥管理。当花卉移植到花坛之后,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施肥,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采取液态肥进行肥力改善。
3.要对花卉进行规范的修剪和整理
在园林工程绿化施工过程中,对花卉实施定期的规范的修剪整理,是保持整个花卉艺术效果的必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在花卉的幼苗时期,要保持花卉比较原始的状态,轻易不会修剪整理,只有当花卉移植到将要绿化的位置之后,才进行修理,这样,既可以减少在幼苗时候的花卉损害,又可以再移植修剪后,花卉整体的整齐,干净,花色更为清新。在进行花卉的修剪整理过程中,要把一些凋落,枯死,病残,果实等部分及时修剪处理。在一些毛毡花坛中,对花卉设计生长的图案和花卉的整体生长高度有着很严格的规定,只有经常修剪,才能让设计生长的花卉图案更加和谐。同时,如果植比较容易发生倒伏,一般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支架进行支撑。在冬季时候,要做好一些花卉的防冻防寒措施。
四.结束语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花卉的肥力保持工作,并定期做好花卉的修建和整理,如此,不仅仅有助于花卉的良好涨势,也可以保持花卉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的艺术效果和境界。作为园林绿化的施工人员,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总结花卉栽培和养护的经验,提高花卉等植被的栽培和养护水平,如此,可以让花卉更好的发挥出其美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石晓艳 浅谈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栽培与养护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4期
[2]江晓玉 有关园林绿化中的花卉栽培与养护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11年13期
篇10
周维权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被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也称快速发展期)、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陈传席则指出中国山水画可分为:山水画的产生(魏晋时代)、山水画的停滞发展和突变(六朝后期至隋初,隋至唐初,唐中)、山水画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唐末、五代、宋初)、山水画的保守复古和变异(北宋中,后期)、抒情写意山水画的高峰(元)及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等六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文人山水画在古典园林的转折时期产生并对成熟时期的中国园林风格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黄长美系统地概括了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上的关系:“周秦以前,人民生活困苦,无暇作此类发展,待社会逐渐稳固之后,传统又以人伦政教为先,教诲人们:“卑宫室”、“居勿求安”(帝王苑园不在此限),故建筑和园林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绘画上也是如此,中国早期的绘画以人物动物为主体,直到魏晋南北朝之时,社会动乱,老庄思想抬头,才形成了山水画和园林产生的背景。至唐宋之时,文治武功均发达,山水画因而大盛,园林也日益普及,其后二者风格的发展,元尚写意,明趋秀润,均有相似的历程。当然山水画和庭园的发展并非全然吻合,抑或有相违相异的地方,然而因为二者需要的文化背景相似,义理相通,故大致发展趋势相近”。山水画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声势较大的独立画种;而宋元以降,人物画、宗教题材绘画渐渐淡出中国画坛。而以气势磅礴著称的宋元山水画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
宋王朝统一中国后,以崇文抑武为国策,对外虽屈辱求和,对内则造就了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社会的审美意识也渐渐移情于表现大自然的情趣,追求超凡脱俗的山水画中。
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又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北方山水画派宗师有李成、范宽等人。李成清劲,范宽雄伟。李成传派更广,著名的有郭熙、许道宁、王诜等人。另有来自南唐的僧巨然,则继承董源,专画江南平远山水,所谓”淡墨轻岚“,自成一体。苏轼作画,古木竹石,简练潇洒,又拈出”不求形似“和”文人画“等说法,在画坛上起了很大影响。宋徽宗赵诘,最喜爱绘画,他扩充了皇家画院,提高了画家们的地位和待遇。由他亲自构思设计的万岁山艮岳气魄恢宏,构思缜密。其艺术手法一改汉唐园林对于宏伟、壮阔、天然之美的单纯模仿,转向对于细腻、幽深、自然之美的高度提炼。自此以来,富有意境追求的景观审美已成为园林艺术的根本目的,而皇家园林也于此时完成从畋猎、游乐向自然、人文艺术创造的转变。
这时期绘画上崇尚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表达,我们可以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看到宋代文物昌明,蒸蒸极盛,千里江山,处处皆有园林,尽情享受造物之无尽藏,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街铺市肆,无不在门前、庭中植树栽花,不是园林,通于园林。
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论山水画的功能,在于“不下堂筵,生穷泉壑”以满足“太平盛世”的文人士大夫的“林泉之志,烟霞之侣”。造园艺术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所体认的也正是这一文人的高致。沈括《梦溪笔谈》以为山水画之法,要在“以大现小”“如人现假山”,而造园之法,自然也与山水画的构思经营一脉相通。所以,此时的园林不仅止于自然之美的追求,而且进一步突出了以园明志的人文气象。
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这种风尚同样潜移默化地出现在江南园林的构造中。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刘画工整,马、夏简劲或苍率,趋向又各自不同。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的作品往往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出发,以少概全,言简意赅,隐现参半,以少胜多。画卷上常表现的主题,也被嫁接在园林中,“柳溪归牧”“风雨归舟”“秋江暝泊”“云关雪栈”等等画题,也就常被用来作为构园造景的素材,以体现园林意境情趣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这种对景造意转入自然写意,抒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寓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完美于一体的追求,正是他们的美学特色。
这一时期的园林对于景观极尽雕琢,无论在技巧和结构的处置上,毫不失严谨和睿智的作风,对山石、楼台、亭榭的布局构思上都极具匠心,以茂林修竹山清水秀的湖光山色为描绘对象,呈现出桃李争妍,山峦叠翠,青山渺渺,水波漾漾的园林景象。
明清山水画艺术追学宋元,独创一格。后世并称“二石”的僧髡残,僧原济的山水画,别开生面,雄奇纵逸;朱耷山水,源出董其昌,变为崎险。
明清园林继承宋元文人山水园林求意境求形势的特点,使山水意境与园林意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画卷中的奇、险、怪引入叠山、引水、凿石、飞瀑等之中,具有曲折、得宜、借景等特点,置园林如立体的山水画卷及自然的画廊中。
此时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了园林设计与造园实践,出现了一大批既善长绘画又是文人的造园家,如计成、张南阳、米万钟、张涟、石涛等。使造园艺术染上了浓郁的文人色彩和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陈传席.山水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