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6 18: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儿童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儿童诗歌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诗歌 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9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内容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诗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儿童人文素养的具体措施,而且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儿童教学质量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1.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儿童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逐渐升高,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这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相吻合,也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例如:大自然、生活风貌等,通过诗歌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见识,还能够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1.2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被忽视,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影响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相比较发达国家儿童诗歌教学,我国缺少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势在必行。

1.3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小学生处于身体、心理发育阶段,对文学的接受能力一般是以生理器官的感觉等为基础的,儿童诗歌的韵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小学生的听觉等器官的和谐发育,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提高小学生阅读等各项能力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儿童诗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提高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2.1实现儿童诗歌教学多元化

儿童诗歌内容是影响小学生的关键,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也要充分结合多方面资源,促进儿童诗歌教学多元化发展。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要注重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儿童诗歌的内容、教学形式等,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诗歌题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并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优秀的儿童诗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阅读,而且对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并鼓励学生自行创作简单的诗歌,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最后,仅仅学习教材内容中的诗歌是不够,教师要结合课外诗歌进行补充教学,丰富学生见识和知识面,引导小学生树立独特的审美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

2.2充分把握儿童诗歌教学内容

儿童诗歌教材内容不单纯是语言学习材料,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具有历史、人文特征,而且与其他学科练习比较密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小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生活,与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而且,小学诗歌教学内容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江南》这首诗歌时,让小学生计算这首诗歌中鱼出现的比例等,在培养小学生的习惯和人格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诗歌教学是将诗歌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画面,让小学生理解,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教师要结合儿童诗歌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小学生将各个部分的画面结合到一起,实现诗歌画面的整体性,并促使小学生与生活中的场景练习起来,激发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促使儿童诗歌发挥感染力量,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2]。

2.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两个关键主体,缺乏一方教学都无法顺利进行。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做出充分准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例如:诗人创作环境等,并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投入到诗歌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等工具,例如:为学生播放视频、音频等课件,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诗歌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和效率[3]。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儿童诗歌作为一种情感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儿童诗歌多元化发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捷鹏.既是语文课,也是美育课――浅谈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改革《新西部》,2010,18(03):259-261.

篇2

关键词:儿童;诗;想象;创意

儿童诗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文字流畅,内容生动活泼,情趣盎然,适合儿童诵读的文学诗歌作品。它在启迪儿童心智、激发儿童想象、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优美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我们需要通过优秀的儿童诗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陶冶幼儿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当代著名儿童诗作家圣野说过:“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过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的人,有真性情的好人。”

我在幼儿园早期阅读课题研究中,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儿童诗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儿童道德情感和健康个性进行了探索。

一、以儿童诗的音韵之美培育幼儿的语言审美感

儿童诗以特有的声韵感染着千万儿童,影响着孩子的精神。在形式上,儿童诗特别重视节奏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让孩子们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孩子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例如《七个阿姨来摘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这首诗就像果园里录下的一支歌,i韵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将整首乐曲贯穿起来。那童心与果农阿姨的对话,和水果宝宝的对话,那童稚和果园的交融,洋溢着幼儿的语言审美感。这首儿童诗常常在孩子们的口中诵读着,听着孩子清脆悦耳的声音,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对韵律鲜明的儿童诗和生活的热爱。孩子们还根据这首诗的韵律仿编了《七个伯伯来摘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伯伯来摘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种蔬菜摆七样,白菜、生菜、包菜、莴苣、菠菜、西红柿、玉米。”孩子们在仿编的过程中,体验了儿童诗的韵律美,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对农民伯伯的尊敬喜爱之情。

《夏天的歌》:“夏天的歌,在哪里?‘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夏天的歌,在哪里?‘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在小娃娃乐呵呵的笑声里。”这首甜美的小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愉快的。诗中的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诗歌中简洁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重叠词“绿绿的、高高的、清清的、甜甜的、乐呵呵的”的运用,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给人进入夏天清爽舒适的感觉,在幼儿的朗诵里,把孩子引入夏天万物富有生命力的意境中。

二、以童话般的儿童诗激发幼儿的童真与想象

童话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而儿童诗不光是个童话般的世界,还是孩子们通过想象实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树会说话、草儿会喝水、蝴蝶会跳舞……因此,儿童诗的世界是符合儿童心理的,能丰富幼儿想象的,能创造优美意境的,能抒发儿童童真童趣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例如《海上的风》:“海上的风是花神,她一来,就绽开万朵浪花……海上的风是琴师,她一来,就奏出万种歌声……海上的风是大力士,他一来,就送走万片鱼帆……海上的风是狮子,它一吼,就掀起波浪滔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海是孩子的朋友,孩子们对大海再熟悉不过,受这首诗歌的启发,孩子们对大海进行了想象:“海上的风是小蜜蜂,它一来,就带来了甜甜的蜂蜜……海上的风是歌王,他一来,就唱得浪花起舞……海上的风是农民伯伯,他一来,就送来一片菜园……”,平凡的大海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成了勤劳的小动物,变成了成功的歌者,变成了辛苦的劳动者。孩子们的大胆想象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使我们的劳动者变得更加伟大。

儿童诗能够用语言把人、事和情景等具体地、生动地表现出审美特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借此表达思想感情,把孩子引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孩子们把蝴蝶想象成花朵,把树叶想象成小鸟,把花瓣想象成自己喜欢的发夹……这都是孩子们对事物进行的想象。例如《树》:“春天的树,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夏天的树,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秋天的树,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冬天的树,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树的形象是多么的生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多么的美妙啊!根据这首儿童诗,我也引导孩子对大树进行了想象创编“烈日下的树,是一把绿色的大伞,为我们遮挡烈日。大雨下的树,是件大大的雨衣,为小花小草和小动物们遮雨。黑夜中的树,是一个小鸟温馨的家……”孩子们眼中的大树是棵多么有爱心的大树啊,相信受到诗中大树的影响,孩子们也会是充满爱心的孩子。

儿童诗思想深刻、形象鲜明,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好的儿童诗。

篇3

A

我率先示范。课间,我开始在教室、在走廊阅读一些诗歌集,如《让太阳长上翅膀》《飞鸟集》《新经典日日诵》《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童诗精选》《世界经典儿童诗》等。当天就有学生问我:“管老师,你读的是什么书呀?”我故作神秘:“这可是我的秘密哦,暂时还不能告诉你,我只能说我特别特别喜欢读。”

儿童就是这样,好奇心很容易就随着教师的“故作神秘”越发膨胀起来。渐渐地,下课围在我身边的学生多了,悄悄趴在讲台边盯着我那几本书的小眼睛也开始多起来了。有些甚至忍不住开始“窃读”,眼里全都是光。以至于后来,我在班级讲起这几本诗集的时候,好多学生都跟我说早就买好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期之中。

半个月之后,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在班级的语文角写下了泰戈尔的一首诗――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是永恒的沉默。”(泰戈尔《飞鸟集》)

课堂上,我跟学生说:“这叫现代诗,这首诗是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我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同学们读得兴致盎然。

从那以后,5分钟的课堂诗歌诵读时间成了每节语文课的“餐前甜点”,也成为同学们每天的必修课。今年的教师节,这批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我,跟我讲他们的语文课堂有5分钟的演讲、5分钟的美文欣赏、5分钟的好书推荐……但,每一个都很怀恋我们班的5分钟诗歌诵读。

5分钟诗歌诵读,我和同学们一起为之取名:“每日一诵”。语文角上的诗歌每天翻新,泰戈尔的深邃让同学们沉浸于思考,金波的情趣又让同学们乐在其中。我还经常拿来一些独特的儿童诗给同学们欣赏,如:加拿大诗人但尼斯・李的小诗《进城怎么走法》――

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提起/左脚放下/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单纯、浅显、质朴、平常……所有朴实无华的词语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给人的感受。我还记得,同学们刚开始诵读时,个个露出嘲讽的神情,还有的同学不屑一顾地笑道:“这也太简单了吧!”我笑道:“提起,放下;提起,放下。世界上又有哪件事不是这么个‘走法’呢?”同学们愣住了,若有所思。下课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将这首小诗认真地抄写在自己的小笔记本上。其实,儿童诗里深与浅的辩证,趣与理的交融,何止让同学们惊异万分,就连我,也一样是渐入其境,乐在其中。

B

不久,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寻觅儿童诗的工作交给同学们。我利用班级语文学习加分奖励平台,鼓励大家寻觅儿童诗,诵读儿童诗。我在班级宣布奖励方案:推荐一首加1分,被选中并且自己愿意在语文课堂感情诵读出来再加1分,被老师选中抄写在语文角上一次性加3分。第二天,我就给班级中寻觅到儿童诗歌的学生每人加了1分,给三位被选中并且愿意诵读的学生每人又加了一分。同时,我在黑板上抄下了大家选中的小秋同学推荐的一首诗:《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顾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同学们选中的理由是:将自然景物和孩子的生活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画面感强,将孩子的活泼可爱与奇妙想象表现得极为自然。那一天简直快乐极了!同学们尽情地读诗,尽情地发现儿童诗中的奇妙幻境。这也将班级诵读儿童诗的活动推向了。

从那天起,课间到处是同学们在比赛谁找到的儿童诗多,谁找来的儿童诗精彩,甚至有的比赛谁读得最好。每每走进班级,时而有学生拿着网上打印的儿童诗在读,或捧着买来的诗集,一脸灿烂地走到我的面前,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老师,老师,这是我带来的……”瞧,儿童的世界就是这般鲜活而妙趣横生!仿佛你只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太阳,他们立刻就可以灿烂炫目起来。就这样,语文角和“每日一诵”展示的,几乎都是同学们自己寻找到的儿童诗,如《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的耳朵里//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金子美玲《向着明亮那方》)

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金子美玲的这首诗。如此这般奇特曼妙的想象,赋予动植物以生命,又与儿童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读来使人的内心不知不觉地变得柔软而又明亮。这首诗引发了班级中的“金子美玲”热,课后,有很多学生去搜集金子美玲的儿童诗,有的同学还买来了她的诗集《向着明亮那方》。同学们自然地实现了从一首诗到一位诗人、一本诗集的跨跃,这确实是让我惊叹的事情。是的,儿童喜欢一首诗的理由很简单――只要自己单纯地喜欢就行了,似乎没有那么多成人眼中可以成为理由的理由。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带来的不是儿童诗,但是,这些诗距离儿童的世界,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同学很近,我觉得这样的现代诗也是可以给学生诵读的。如,有一个学生带来的这一首诗――

雾 [美]桑德堡

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地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网络《译诗精选》)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雾的梦幻身姿,这让一贯喜欢或只会运用“蒙”“神秘”等词语形容雾的同学们眼前一亮。

诵读,不求甚解,也一样可以读得诗意盎然。

记得小时候,走在雨后的田野上,常会看到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它们开得并不鲜艳,但小小的花瓣贴着地面又朝向蓝天。我曾好奇地问妈妈是谁家所种,妈妈告诉我,有些种子是天生就藏在泥土里睡觉的,雨点打醒了它们,它们就钻出来了。有一天,我遇到了类似这样的情景――班里一个男生笑嘻嘻地跟我说:老师,我说我能写儿童诗,您信吗?

篇4

两个月了,同学们诵读了大量儿童诗和现代诗。教师的职业敏感越来越强烈地提醒我:班级已经形成了儿童诗创作的氛围,已经具备了儿童诗创作的条件了,可以试着启动了。

2012年4月的一个放学前,我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明天我们将进行首次‘儿童诗创作大赛’,主题是‘真善美’。今晚就回去思考思考,准备准备吧。”“啊?――”底下一片哗然,“老师,我们哪会写诗啊?”我也注意到,很多同学脸庞是兴奋的笑容。我微微一笑:“相信自己!”

或许,第一次儿童诗创作采取自由命题的方式会更好,让儿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为诗歌本身就是非常自由的,何必用一个命题约束学生们的思维呢?可是,我最终选择命题式创作。这是因为:一是我们班在诵读现代诗和儿童诗的过程中,强调了这些诗作中的真善美,同学们对此有更多的感知,“真善美”这一主题范围比较宽泛,且能起到诱因的作用,唤起他们内心的诗情;二是命题式创作具备约束性的同时,也具备了真实性,利于教师了解同学们真实的创作起始水平。

儿童总是能创造奇迹的。第二天,我安排了20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现场创作,53个未经任何诗歌写作指导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带给我无比的惊讶和喜悦。现摘录其中几首――

《真善美》(陈)

哦,月亮/你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吗//真,不是那清澈的湖水吗/那么的清澈,没有一丝杂物/让湖底世界映入我们的眼帘/很真,很真//善,不是那小鹿的眼神吗/那么的纯洁,不染一丝灰尘/让那动人的目光打动我们/很善,很善//美,不是月亮你自己吗/那么的无私,不留一丝恶念/让我们感受到大地妈妈的关怀/很美,很美//水波映月,月光似水/一只小鹿用那眸子在湖边赏月/这,就是真善美

《雾・泉》(王羿丹)

美丽的雾啊/你是这么梦幻/但却不能让我触碰/所以/我穿过你/掬起一捧清泉/感叹它的晶莹/即使它不是如梦似幻/起码/那温柔的泉水是真实的

《汤》(余显城)

人生就像一碗汤/伤心时会感觉太咸/生气时会感觉太烫/哭笑不得时会感觉又甜又咸/让我们一起掌握人生的船帆/使这碗汤变得甜蜜,甜蜜再甜蜜

细细读来,不管从词句的选用上,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其间流淌的或情趣或理趣的角度上看,这几首儿童诗都各具其味。最重要的是你能从中深深感受到这些简洁文字中儿童的存在――儿童的真生活,儿童的真情感,儿童的真智慧。一年多来,我阅读了大量我班学生创作的儿童诗,这种徜徉在文字间的儿童本体的存在感,有时候比我任教多年来所阅读学生作文时感觉到的要强烈许多。

同学们写好之后,我选了几首,请小作者在全班现场朗诵。始终忘不了那个场景: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和我一起,深深沉浸在他们自己的文字之中,时而笑颜如花,时而若有所思,诵读者兴奋而真挚,聆听者专注且羡慕。每一双小眼睛都是透亮透亮的,那是儿童被新奇事物深深吸引时才会有的眼神。而此时,让他们感到新奇的诗意文字的创作者不是大诗人,不是大作家,正是他们自己!

第一次尝试取得了意料之外的绝佳效果。当天,我给全班同学的家长发送短信:“今天,班级进行了第一次儿童诗创作大赛,同学们的精彩作品令人惊叹。快和孩子聊聊今天创作儿童诗并聆听他们诵读作品的感受吧。”

篇5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提高儿童文学修养。但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重视不够,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儿童诗集很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经典诗歌或感兴趣的现代诗歌、民歌、童谣。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定的类别把诗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诗作,指导学生把握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促进学生理解诗作。对经典诗作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与此同时,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进行诗歌知识竞赛,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汇编学生创作诗歌,出版了一二辑儿童诗集《花瓣飘香》,优秀诗歌选《五彩斑斓》,内容富有生活情趣,编排更系统更科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尝到了写作诗歌的甜头,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篇6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篇7

“人文需要”是人作为一种历史的生命所产生的“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以及“筹划自我”的需要。作为教育的主体,儿童同样有这种人文的需要。这一点,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认同和论证。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并尊重儿童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同成人一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主体,对自我有认识、表达、理解、质疑、反思、体验、筹划等需要。童诗的特点正好与儿童的人文需要深刻吻合。童诗创作为儿童的人文需要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和表现形式。古人说“诗言志”,将“志”字解释为“人文需要”也是恰当的。诗歌的抒情言志、直觉感悟就是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为前提的。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可以说,童诗创作是儿童自我体验、反思、感悟、表达的结晶。儿童眼中的世界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儿童眼中的世界更加纯洁、神秘,更加新鲜活泼,更加富有吸引力。一句话,更加富于童话的色彩和诗意的感受。所以,朱光潜先生曾说,“真正欣赏诗,要有几分原始人或婴儿的制造神话或童话的心理”。因此,不能把儿童天真的体验简单地斥责为“不深刻”而怀疑儿童是否可以写诗。例如,有一次,我发现不少同学喜欢玩纸飞机,我借机引导学生以“纸飞机”为题创作小诗。有几位同学合作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我们把欢乐/变成小飞机/在蓝天下飞翔/时起时落/时高时低/载着童年美好的记忆/将秘密珍藏在心里”。简短的诗句中体现了儿童对内心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欢乐的表达。诗在古希腊文中是创造的意思。创造是诗的本性之一。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歌,学生会感受到学习语文,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是多么富有乐趣。宜晓华在诗中写道:“我自由地飞翔/只因用梦与想/编织心灵的翅膀”;徐珺说:“给心灵装上眼睛/带心灵去放风/让它瞭望蔚蓝的天空/带回缤纷的彩虹”……天地间的一草一叶,一蝶一鸟,一砖一瓦,蠢动含灵,山河大地,日月星辉,整个天地世间的人情物事都可以成为吟咏的对象,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激活自身的思维方式,用整个身心来创作,乐在其中,乐以忘我。其意义早已超越作品本身的水平,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水平,“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儿童诗歌创作就是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就如我的学生所说:“写诗是一种创造,思想就有多妙,诗就有多妙。写诗是一种乐趣,每写完一首诗,心情别样的舒服。诗是生活中的伙伴,每当不开心时,把所有的一切写上去,折成飞机,放飞在天空中。学诗使我生活中的话语变得优美,泛着一些诗意。”这就是一种人文需要。

二、童诗创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在对于自己、他人、社会、环境等总体存在关系的关注和关心,对“人在这个地球诗意地安居”(荷尔德林)的一种精神理解,期望从内心对此进行综合的和谐的把握。童诗创作对儿童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创作是心灵“诗化”的过程。用“诗”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诗心”可以说是童年的天性,有人将童年期称为一种“缪斯性存在”,正说明了这一点。创作实践基于儿童的诗心,将这种诗心引导出来并进行渲染、培养、放大,使它能够有力支撑起儿童充实的内心世界,这就等于铺设好儿童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温床”。学生的童诗创作实践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绿》:“你把年轻还给大树/你把清澈还给小河/你把生机还给小草/你自己的生命/却属于———整个世界”(周乾);《理解》:“因为向日葵理解太阳/所以它的笑脸总与太阳面对/因为枫叶理解秋风/所以秋风一吹它就笑红了脸/因为自然的一切理解我们/所以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精神饱满地迎接我们/但人类却最最不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这,是为什么?”(林俊安)等,都有着人文关怀的内涵。创作是“擦亮”生活的过程。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儿童用诗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内心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境的解读和交流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唤起儿童对生活更加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调动起来,用到升华自身的精神品质之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将生活“擦亮”,正如学生的一首诗《信》:“采一朵七色花/写成一封信/寄给———/小鸟白云田野/寄给———/老师同学朋友……/所有的祝愿/如花瓣/美丽留在他们的身边”(林晓曼),童诗创作将一种“坚实的美丽”留在了学生的心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中本然包含着向善的一面,最突出表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饮誉全球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讲到,在儿童身上具有“爱的智慧”,儿童的爱从本质上来讲是单纯的。儿童对环境的爱,对成人来讲似乎是他们天生的乐趣和活力,成人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能量,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并且,儿童爱成人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的能量”、“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是什么呢?就是儿童一颗向善的心。这种向善的精神,如果没有得到引导、得到巩固、得到培育,随着儿童向成人过渡,它一样有退匿甚至消失的可能。而儿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美好的真情、高尚的情趣、优秀的品质等,是引导儿童向善的绝佳材料。

三、童诗创作要锤炼人文信念

篇8

就像今天,学习《儿童诗两首》,刘吉冲这个孩子就着实让人惊喜。他竟在我的简单引导下,写出了优美的诗歌,让人赞叹不已。

那是第一节的课堂上,当我让学生运用“阅读——体会——感悟”的方式学习了《儿童诗两首》后,兴之所至,就给孩子们补充了些文学知识。这是我上课的一贯风格,总希望在文本之外,可以让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一些中国文学的厚重与华美,用一种渴望而尊崇的目光仰视祖国文学艺术的殿堂,进而培养儒雅的个人气质。或者更私心一点说,我希望他们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长大后,会为曾经有我这样一位语文教师而感到荣幸。

这次我补充的是古诗与现代诗在意象运用和写法上的异同,以课本上的诗歌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异。尽管孩子们听得一知半解,但我相信高起点的教育会提升他们自身的接受能力,这种方法的效果短期内或许看不出来,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长久而有效的。讲完之后,我便让他们拿出练笔本,模仿《童年的水墨画》一诗,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童年。

教室里静寂得落针可闻,只听见笔尖划过纸张时的沙沙声,让我不由地想起儿时梦醒,听见蚕食桑叶的境况来;又像是秋雨潇潇,落叶簌簌的声响……茫然中回过神来,便看见有学生放下了笔,小声讨论起来。我抬头看看表:好家伙,不过十分钟的时间,倒有一半的学生写完了。难道诗歌在他们眼中就是如此轻率可成的文字吗?虽然只是短短的六句,就是我也不会有这样的速度啊——心念一转一回间,早有些不自知的疑虑。

见大部分学生停了笔,我让他们毛遂自荐,朗读自己的诗歌。可惜,这帮小家伙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先举手,想必怕自己写得不好,惹人笑话。我开始鼓励他们发言,终于有几个孩子相继举起了手。

先是班长车梦宁和学习委员李杰,她们俩都是女孩子,平素文静得很,诗如其人,中规中矩,照本宣读,没什么大的突破,不过,对于场景的描写倒是把握得不错,只可惜这不是在写散文,徒有好词佳句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心里暗暗叹息。

然后是李昕莹和王梓莹,这两小姑娘是班里的尖子生,只是听起来写得也不太让人满意,诗意平平,缺乏了想象的美感。我忽然觉得有些失落:是我把难度拔得太高吗?要不怎么连这几个学习不错的孩子也写不出让人心动的诗歌呢?

刘吉冲把手举得高高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意。他是我一直很喜欢的男孩子,家教很好,心思纯真无邪,但学习向来不好不坏。“刘吉冲,把你的诗歌读一下。”我对他说。他慢慢站了起来,用他那特有的磕绊腔调读着自己的诗作。刚听了两句,我的心忽然震颤了一下,像有什么虏获了自己的灵魂。我飞快地伸手过去,拿过他的练笔本,霎时,一股清泉流瀑注满了心窝。我忍不住把他的诗歌大声读了出来:

山谷/没有人群的喧哗/没有车辆的忙碌/静静的山谷里?摇住着回音的脚步/溪边的牛背上?摇柳笛呜呜/惊醒水里的小鱼儿/碎了一湖的梦

我激动而欣喜地读着这首小诗,忽然有把刘吉冲抱起来亲亲的冲动!这孩子,竟有诗人的天赋呢!那么美的意境,竟然在一次不经意的习作中流露了出来,尽管在格律上还有不少缺陷,但这又有什么?想象不是足以弥补他这个年龄的所有不足吗?我用自己最热烈的赞美表扬了他。看他脸上洋溢的笑容,天真而纯澈,我忽然有了一种自豪!

经此一招,孩子们积极起来,纷纷把自己的诗歌读了出来,整个教室里诗意盎然,充满了浪漫、清澈的文学气息。忽然间,我觉得有些感动:一直以来并不太喜欢小学教育,却在这一刻变了初衷。

篇9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

篇10

一项研究要走得久、走得远,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联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逻辑起点。2012年3月,联盟顾问、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作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诚如方卫平教授所言,儿童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内涵、艺术魅力,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这些作品中,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人类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既是他们课堂学习的一个乐园,更是他们可以追寻的一片文学天地,可以遥望的一个精神远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正相关,这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认同。浙江有2013年,“联盟”开始酝酿和思考建构儿童文学课程,以期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在不少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大家进一步明确到:语文学科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语文课堂的基本姿态,除了讲授,还更应该重视引导,从教材学习向课外书籍拓展,从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从相对狭隘的知识获取进入更加广阔的语感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间。三年来,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堂江等多次到会,亲临指导,就“联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策略,提出了各自的经验,为“联盟”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和深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

二、课堂主导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2014年3月,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轻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发的课堂,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统推进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