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8 22: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安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安诗歌

篇1

关键词:建安;梗概多气;情感特征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而建安文学指的是以建安时代为轴心的前后一段时间的创作。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创作有着鲜明的集团化倾向,诗风开阔、自由通脱。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被刘勰概括为“梗概多气”。本文将重点论述建安时期诗歌“梗概多气”情感特征的表现,以及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所在。

(一)

文学的发展总是与时代存在关联,建安文学更是如此。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生灵多遭荼毒。史料中留有大量关于民不聊生的记载。这些都体现在了时人的诗歌之中,使得诗文充满了或悲悯或苍凉或沉痛的笔调。然而,与时代的大环境相反,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尽管社会动荡、战争迭起,但却为建安文人在思想文化上营造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生存环境。摆脱了两汉时期经学的束缚,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得道德律令受到冲击,这一时期的思想经常突破以往的常规。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人的觉醒。这一时期,“既产生了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痛苦的感伤和思索,但又未完全堕入悲观主义,仍然有着对人生的执着和爱恋”[1]。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仍,人们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一切使得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原有的儒家王道。并且,儒家对死亡的回避态度使得生死问题在儒家这里得不到根本上的解答。对于生死、对死后世界的回避,使得士人们陷入了对生命的焦虑中。挣脱了两汉谶纬之学的宿命论,人们对生命的思索便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它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1]

(二)

对建安诗文“梗概多气”的评价源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序》言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中的其他词汇前人多有定论,如所谓“志深”,指的是情志真实、思想深刻,也就是意气骏爽的“文风”;所谓“笔长”,指的是以优美的文笔表情达意,也就是结言端直的“文骨”。而对于“梗概”和“气”的解释都不甚明晰,一直存在争论。要讨论“梗概多气”的情感特征,必须先明确“梗概多气”的含义。

对于此词中的“梗概”,历来被人大致解为“慷慨”,如沈季林认为,“‘梗概’即慷慨,‘梗概而多气’是指建安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2];而黄崇浩曾做过一番考证,认为“‘梗概’是粗言大略之意”[3]。不论是哪一种观点,二者都含有共同的情感因子,那便是“悲”和“豪”。

至于“气”,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复杂且模糊的概念。“大体说来,‘气’有八种以上的含义:一曰自然之气……八曰文学之气”[4]。“气”本身是形容天地和人物品藻的,直至曹丕《与吴质书》,才将这一概念用于文学。之后的《文心雕龙・神思》曾提出关于养气的主张,《文心雕龙・养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狭义的“气”与“风骨”同义,即“以端直有力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昂扬爽朗的情志,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2];广义的“气”是作品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即“气象”。就“梗概多气”而言,应指前者,即端直有力、昂扬爽朗。这一特点可大致用“健”来阐释。

故而,“梗概多气”应有“悲”“豪”“健”等特性。其情有“悲”的方面,但又不单纯是“悲”,而是多了对“悲”的豁达与超越。

(三)

“悲”的情感特点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一为对时局、对生民的悲悯,一为对人生短促的嗟叹,一为对怀才不遇的感伤。

首先是对时局生民的悲悯。由于时逢乱世,民众经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到这一切的建安上层文人内心不可能没有触动。在悲凉的心境中,他们将自己对时局、对生民的悲悯宣泄于纸帛牍简,对描写苦难的境遇便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一大主题。如果说曹操等人是因为出征等缘故接触到社会的动荡与悲苦,所以才有悲悼生民的诗歌,那么诗风华丽雅致的贵公子曹植都留存有几许这样的诗歌,便不能不说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境况了: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曹植《送应氏・其一》)

然而,这些上层人士毕竟只是苦难的旁观者,纵使是出征所见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所区别。而蔡琰流寓两个国家,回到故土的代价是与两个孩子生离,这一切都让她真正的体验了战乱造成的乱离与悲苦: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蔡琰《悲愤诗》)

第二,对人生短促的嗟叹,即“悼时之悲”。这一时期社会混乱、疾疫兵祸盛行,使得人们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力感。对于豪杰来说,面对不断流逝、从不停止的时间和不可改变的天地万物,他们也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力,而“对于气质柔弱的芸芸众生而言,时间更具有不可征服性……一旦这种时间性悲哀遭遇到战乱兵变、恶势横行……又会熔铸成主观性更强的悼时之悲。”[6]在建安时期的诗歌中,这样的诗句数不胜数,即使是手握最高权力的曹操和风流恣肆的曹植,在面对歌舞升平的胜景时,都会突然间悲从中来,想到流水般消逝的岁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其二》)

除了在歌舞宴饮中的乐极生悲,建安文人对于生活中时光悄无声息的流逝也显得十分敏感。他们感叹于时光流去,悲叹生死更替,“盛年不再来”的感喟也时常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r《七哀诗》)

自知百年后,堂上生旅葵。(阮r《老人诗》)

第三,对怀才不遇的感伤。这一点在曹植的诗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曹植前期是荣华耀目的贵公子,然而在争位失败以后,曹丕的打压。身份屡遭贬抑、屡次被改换封地、屡次求自试却不被任用,形成了他的怀才不遇的感伤。为了防止因为诗文受到迫害,他甚至只能为自己的愤懑之语加上一层比喻的外壳: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七步诗》)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杂诗七首・其四》)

这样的情绪也时常出现在邺下文人集团的臣子们身上。与后代极尽绮靡的文风不同,他们用真挚朴实的笔调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怆。这种悲怆或是陈述自己不能够才尽其用,或是抒发自己的羁旅行役之苦: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孔融《临终诗》)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应`《别诗二首・其一》)

但如果是一味强调“悲”,那建安诗歌的风格便与前代“以悲为美”的风格无甚区别。之所以将建安文学与前后的文学都区别开来,便在于其“梗概多气”中“豪”与“健”的情感因子,即对于“悲”的豁达与超越。

建安时期的文人接续了前代以悲为美的审美范式,但在对于悲的态度上由有了新的变化。建安诗人们也感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但加入了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理念,使得建安诗歌没有流于以往的哀怨颓废,而是走向了激励奋进的向度。这正表明了,“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1]

与以往“何不秉烛游”的论调迥然不同,建安诗人追求雄健的诗风与人格,欣赏“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曹操在《龟虽寿》开篇陈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但后面却笔锋一转,说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植在饮宴上悲从中来,写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末尾却又作豁达之解,云“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并且,他们充满了雄心壮志,正是因为“日月忽其不淹”,他们便更加积极追求生前的功业,以及死后的荣名:

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陈琳《诗》)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王粲《咏史诗》)

这样的雄壮的胸襟不仅区别于前代颓废消极的诗文,与之后绮靡的诗风亦有很大不同。故而,论及建安诗歌,多感其悲而豪健,自有激人奋进处。刘勰言其“梗概多气”,确是指出了其诗歌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冯友兰.历程・简史.2012: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 沈季林.“建安风骨”简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01):第47-50页.

[3]. 黄崇浩,“梗概而多气”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04):第20-55页.

[4]. 孙明君,建安气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第75-81页.

篇2

2019安徽高考时间及考试科目确定为6月7日-8日。

6月7日上午9:00开始语文科目考试,考生于8:20开始进入考场,9:15后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考场,11:30考试结束。

下午15:00开始数学科目考试,考生于14:30开始进入考场,15:15后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考场,17:00考试结束。

篇3

在史上的朝代,未做过国都,是一些地方性的诸侯做过都城。

古代有两个地方叫建安。

1、建瓯市,古称建州,也称作“芝城”。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武夷山脉之东南,鹫峰山脉西北侧,闽江上游。建瓯市隶属南平市,北邻建阳市,南接延平区、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人口约50万。汉族为主,有畲、苗等少数民族;

2、盖州市,是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县级市。公元407年北燕建立后,一度被高句丽割据,置建安县,并筑建安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监管不到位

很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能认真贯彻国家实行的安全管理政策,没有认真落实相关文件规定,这就造成了很多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对很多应该纳入监管的项目一些地区只采用突击检查的方法,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由此可见,很多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和监管力度严重不足。除此之外,一些地区的城建执法局对违反建筑安全生产的行为进行处罚,而不是由安监部门负责,这就导致处罚权与管理权分离,大大降低了安检工作的力度,同时导致不能有效整改很多安全隐患。

1.2施工单位责任意识不足,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

在管理施工过程中,如果领导不重视施工安全,且不能正确认识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就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企业不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一些施工企业不能严格安排专职安全人员,也没有制定合理计划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这就导致施工中不系安全带、不戴安全帽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

1.3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通过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第一,在施工作业中,一线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的缺失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同时还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对企业施工的实际效益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二,没有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现在,项目经理等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掌握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导致了管理方法的错误,也是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1.4施工安全监理没有认真履行职责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理工作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一个关键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很多监理单位一心追求效益,只关注质量,履行安全监理工作时不按照规章条例进行,由于不熟悉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导致在实际生产中这些规定不能发挥效用。还有一些监理单位,由于工作人员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无法积极开展安全监理工作,不能及时反映和督促存在的安全隐患,最终造成安全监理工作无法有效运行。

2.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

第一,施工前期安全管理。建设单位要严格考察监督机构和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然后签订合同。建设单位必须提交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等工地安全方案给安全监督机构。

第二,进行建筑施工时要依据相关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增加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意识。

第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机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要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通过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保证安全生产的进行。

第四,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第五,提高技术水平和安全质量。加强论证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考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争取做到从严从细。规范模板支撑系统以及脚手架的拆除和搭建。

第六,认真落实施工监督检查工作。在施工之前,注意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其符合各专业工种要求;检查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检查安全保护体系是否分解落实、完善和健全;检查建筑施工的劳动保护、安全器材,保证其完善,并整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

第七,通过信息技术使行业的诚信体系得以建立。利用信息管理方法建立诚信和不良记录体系,纳入建筑工程的业绩和安全行为,并与行政处罚、评优评先、资质资格、市场准入直接挂钩。

篇5

关键词: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三个体系;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就很好的体现了新时期对档案建设“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要求。一直以来,我国各个档案管理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都过于注重物轻于人,重于事轻于人,因此这也是档案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于房地产管理部门来说,为了加强预售商品房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商品房交易信息的透明度,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保障交易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商品房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预售商品房的备案管理非常必要,为此,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基于“以人为本”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建立符合新时期档案工作特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档案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这不但事关档案事业未来的发展,而且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建立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对于房地产管理部门档案管理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掌握扎实的档案工作和商品房备案相关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以本职工作为基础,丰富“三个体系”建设的内涵,在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工作中开展“三个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为房地产管理部门在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的全面接轨做出努力,实现房地产管理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内容与作用

(一)商品房备案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如何建立商品房备案档案资源体系,是实现其“三个体系”建设的基础,源头上要注重材料的形成和收集工作。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在《档案法》规定的范围内,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片、数据、声像等资料,认真履行按期全部移交和集中保存档案的职责,并进行整理和归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门类齐全、载体多样的档案资源库。

(二)商品房备案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以往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利用工作中,方式单一,被动服务情况突出,为了满足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查找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就要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在各行各业的普遍使用,档案资源的网络共享实现了全社会方便、快捷、高效的使用档案,并覆盖全社会的档案利用体系,从而实现了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

(三)商品房备案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房地产管理部门在进行商品房备案档案建设管理时,必须要很好的考虑档案合理流向和安全保存,实现被登记人个人信息的保密,保证备案登记信息不会随意流出,严格遵守国家《档案法》规定涉及档案安全和保密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档案管理机制与对应的安全制度,从而保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对商品房备案档案资料进行抢救和保护,并实现对档案全方位的有效组织、管理和控制。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利用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已经在全社会普及,因此保证档案的安全尤为重要。

三、商品房备案档案建立“三个体系”的有效途径

在明确了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其建设的内容与作用基础上,如何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全面开展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建设,从而实现房地产管理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建设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快速实现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工作的转型

首先要从商品房备案档案的基础着手,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实现传统商品房备案档案向数字化多元档案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的“三个体系”奠定基础。要想更好的与社会接轨,就必须加快实现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档案工作转型,同时在单位里尽最大努力争取资金为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工作的设施提供支持,加大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内部、房地产企业之中的宣传力度,提高房地产管理部门员工及房地产企业对商品房备案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可以开展档案编研学术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的升级。

(二)创新商品房备案档案服务和利用模式

创新商品房备案档案的利用和服务模式,能全面提高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快推进的商品房备案档案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对档案自动检索等技术进行研究,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还须重视商品房备案档案的多样化利用途径和多样化服务渠道,做好商品房备案管理,真正做到保证档案利用工作服务于民、方便于民,从购房者的要求和建议出发,实现档案利用工作的服务化、人性化开展。加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展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档案利用手段,实现远程化、数字化服务,例如建立健全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室网站,方便备案登记的调取查阅。

(三)推动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

过去数字化档案建设是难点,但是随着国家在“十二五”提出的“三个体系”建设,建设数字化档案势在必行。商品房备案档案数字化是通过网络为档案管理建立了一个平台,为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和利用提供方便、准确、快捷的方式。我们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加强商品房备案档案网络平台的建设。首先,按照国家的标准制定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数据库和数据标准化接口,为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为房地产管理部门标准化数字档案的建设,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对现有库存的档案资料进行扫描,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档案。第三,对新产生的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要及时按照国家《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并建立电子文件档案备份;第四,加强商品房备案档案保管的安全措施,对重要档案开展异地异质保管。

(四)重视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人才建设

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人才队伍做保障,在我国档案“三个体系”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发展目标,当然为实现这一目标,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必须的,因此房地产管理部门在招聘人才时必须注意人才的专业性,同时要注重对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人员的业务培养,定期或不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内外培训,让他们与社会发展动态同步。同时,对商品房备案档案人员实行涉及房地产管理部门各个专业知识的入门培训,目的是使其更了解所管对象而更好的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除此之外,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是一项平凡而又严谨的工作,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保证这部分人的工资待遇,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从而促进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管理部门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在明确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当从快速实现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工作的转型、创新商品房备案档案服务和利用模式、推动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重视房地产管理部门商品房备案档案管理人才建设等方面更有效的实现 商品房备案档案“三个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商品房备案档案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存在“六不到位”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3,29:111-112.

[2]曹静.浅谈档案文化与“三个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A].国家档案局.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下)[C].国家档案局:,2012:5.

篇6

美国作为世界上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特别是在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以后,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国学习。

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和新发展

(一)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及监管体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品安全立法、监管的国家,经历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从食品安全立法上看,美国在1890年制定的《联邦肉类检验法》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食品安全立法的开始;1906年颁布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成立了食品药品管理局;在1938年又出台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这标志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开始步入法治化的轨道。此后,又进行不断的完善,制定的法律条例达40种之多,主要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FFDCA)、食品质量保障法令(FQPA)、联邦肉类检验法令(FMIA)、禽类产品检验法令(PPTA)、蛋产品检验法令(EPIA)和公共健康事务法令等。此外,由众议院制定的美国法典共 50卷,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第 7 卷(农业)和第 21卷(食品与药品)。美国联邦法典(CFR)是联邦政府的综合的永久性法规,共分 50 卷,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第 7 卷(农业)、第 9 卷(动物与动物产品)和第21 卷(食品与药品)。[1]

从食品安全监管上看,美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一种“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式监控。采取按品种监管的原则,不同的部门监管不同种类的食品,各监管部门之间分工相对明确,并在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统一的指挥和协作下,实现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体化管理。目前,美国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部门负责:(1)农业部(USDA)的食品安全监察局(FSIS)负责肉、禽、蛋制品的安全;(2)卫生与公共事业部(DHHS)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负责 FSIS以外的所有食品的安全;(3)环境保护局(EPA)负责环境保护和农药危害;(4)商务部的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负责海产品的安全。此外,美国还有8 个联邦部门:国家卫生研究所(IH)、农业研究署(ARS)、农业市场署(AMS)、州际研究、教育和推广合作署(CSREES)、经济研究署(ERS)、谷物检验、包装和堆料场管理局(GIPSA)、美国法典办公室等支持协调管理食品安全,形成了较为庞大而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1]在监管过程中,重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方面。由各监管部门和从事食品安全的科研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各监管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本部门的所管辖的食品种类的食品安全政策与策略。同时,美国政府相当注重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的建立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二)《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发展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美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食品安全体系,最终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FDA食品安全现代法》。该法案是对1938年通过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一次大规模的修订,被美国各界认为是“自1938年《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制定以来最重要的变革。”[2]该法案强调对食品安全应以预防为主,通过提升FDA在食品监管领域的职权,对本土食品和进口食品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监管方式,力求最大程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与原有监管体制相比,《FDA 食品安全现代法》的进步之处主要体现在:

1.扩大FDA的监管职权

该法首次明确了FDA 在食品供应方面拥有广泛的预防性控制措施。不仅给予其不必掌握确凿证据即可行动的权力,并且允许其单方面采取扣押等行动,大大提高了FDA的工作效率。强化了FDA 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首次规定了FDA对问题食品拥有强制召回的权力;要求FDA 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检查的力度,并且检查的频率应当逐年提高。

2.加强FDA对进口食品的监管

美国的进口食品来自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因此对进口食品质量的控制也是FDA监管工作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保证进口食品的安全,新法案赋予了FDA更为强硬的手段:要求进口商保证自己的食品来源符合美国的标准,并且对某些进口食品必须有可信赖第三方的认证;甚至要求FDA派驻官员到食品进口国的生产工厂进行实地的检查,对于拒绝接受美国接受检查的外国食品企业,FDA有权拒绝其产品进入美国国境。

3.强化FDA 与各食品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

由于认识到多头监管体制的弊端,新法案强调美国国内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避免出现监管的漏洞。同时,注重以及与外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以确保国内民众的安全、健康。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发展过程。2003年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职权分散,实行的是农业部门管生产、卫生部门管加工和工商部门管市场的分段式监管。[3]在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以后,确立了分段式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等环节分别由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4]与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多头式监管造成权责不清,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目前,我国之所以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根本还在于漏洞百出的监管体制上,其中多头式监管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与美国主要由两大部门按品种分工平行监管有所不同的是我国采用的是从田间到餐桌按过程分工的分段监管办法,[5]具有食品安全监管职权的部门就有八九个之多,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权责不统一,导致职能交叉与监管缺位并存,重复执法的现象不断出现、管理资源浪费严重;分段式监管也没有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反而加大了协同监管的难度,很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最终出现了“数个部门也不能保证一个食品安全”的尴尬局面。

(二)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

信息披露是食品安全监管公开化、透明化和提升消费者信任度的基础。但是,我国对此并没有投入过多关注。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没有搭建起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这也是导致多部门监管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导致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信息的获取途径,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相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极大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

(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不完善

与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相比,我国虽然在《食品安全法》中也作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相类似的规定,但相关监管部门的配套规章不够健全、细致,很难在监管实践中实行。使得我国在食品安全预警和风险分析、处理方面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性或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反应能力慢、处置能力弱。

三、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的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与时俱进的食品安全监管立法理念

与传统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相比,现代食品的生产加工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食品工业的供应链不断延伸,食品本身或者加工配料来自不同国家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二是随着食品生产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工合成的手段被广泛使用,食品中添加的成分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无疑会增大食品安全的风险,同时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变化,必须适时对其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情况。

美国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否则即便是在一个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食品监管体制的国家里,也无法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只要食品安全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就应该与时俱进地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立法,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监管理念吸取过来,并将这种理念融入立法和实践环节。美国这次在《FDA食品安全现代法》当中格外强调对食品安全主动监管的理念,注重采取一切可行手段将管控食品安全的阵地推向前沿,甚至不惜在海外派驻大量人员,力求做到从源头把关,布置层层防线尽一切可能将隐患消除于未然。这样一种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更应该被吸纳到我们的法律条文里面,成为今后监管布局的指导方针。

(二)建立强而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美国同样是对食品安全采取多头监管体制的国家,但实施效果却比我国有效得多。可见采用集中监管还是多头监管并不是导致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力的主要原因,关键还在于我们没有能够明确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厘清相互间的权责,未能形成一个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这里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多头监管模式的经验,明确、细化分段监管中各部门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监管交叉与监管空白的现象。此次《FDA食品安全现代法》进一步强化FDA在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领导角色,并在行政资源配置与执法权力划分方面向其大量集中。这给予我国的启示就是,多头监管的体制并非不可取,但是确立起一个专业部门来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一种主从搭配的协作格局,这样更有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

(三)畅通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渠道,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

借鉴美国在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方面的经验,建立起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具体而言,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点,将分散在各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起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库和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公布被检测、抽查食品的安全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等,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同时,交流平台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引导公众选择消费,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或扩大。

(四)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析制度,实现全程监管

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分析是一种事先预防的措施,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在危害分析、HACCP体系及GMP的经验,重视对从田野到餐桌的每个环节的危害分析,实施有效的全程控制。加大人力、物力和技术设备的投入,重视对高危食品的危险分析和食源性疾病的分析和预警。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系统,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篇7

关键词:建筑安全 教育教学 改革与实践

前言: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其涉及到从生产到后续管理的多个领域,关注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安全的意识。近年来,我国的建筑安全事故骤增,针对这一情况,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及时禁止,而提高建筑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一条捷径,因此,建筑专业的安全教育质量必须迅速的提高,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对于提高学生的建筑安全设计意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建筑设计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率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安全教学现状阐述

从目前我国建筑学的教育现状来看,其主要的教学方向倾向于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但是对建筑安全的教育涉及甚少,从目前我国众多高校教育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1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建筑安全在建筑施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高校的知识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地位与其实际应发挥的作用不成比例,众多高校并未赋予其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甚至未将其列入教学的体系中,或者将其融入到其他的科目中,教学不够具体详细,导致学生对建筑安全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到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教材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作为教育必须的材料,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是无可替代的,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但是从目前建筑学科的教材情况来看,其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材的内容枯燥,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无法坚持与时俱进。这也导致了现在建筑安全教育领域无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走入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教材中,我们发现教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根据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修订,坚持紧跟科学发展的水平,坚持教材是最新的指导材料,将开发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编写到教材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兴趣。

1.3 教学实习实施难度大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必须的,是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必须的,是教学改革的目的。建筑是实践的行业,是需要不断地创新的行业,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加快其尽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2.建筑安全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探索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我们从实践中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实现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育教学的改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2.1 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安全意识

针对传统课程中的不足,我们必须在传统的建筑学专业领域进行课程的改革,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不断地增强安全教育理论,改善学生学习的能力,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学习中认识到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增加对安全知识的认识,增强防火、防雷、防洪、抗震等常见的安全质量问题,了解相关安全装置的设计原理,掌握与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融入道德、法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且根据安全的需求,加强建筑安全和建筑规范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强调建筑安全,强化建筑安全的重要性。

2.2 营造学习的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

建筑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是无聊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建筑专业教师的职责。作为现代建筑行业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来增加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学习的互动和交流。可以采取专家讲解指导,学生参与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知识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在建筑设计中主动思考和运用建筑安全知识的能力。

2.3 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与其他教学存在的最大区别就是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改善不足,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创新,才能加强实践的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建筑教学要注重对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培养,结合实例,强调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现场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来提高学生对建筑安全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的重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掌握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对危机的处理能力;有经济基础的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基地,通过不断地实验来认识到理论与技能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新经济时代建筑安全的重要性,采用现代的手段来提高安全防护;在教学中强调安全设计的重要性,改进设计中的不足,从源头上提高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改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实践发展的需求,不断地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对学生能力考核的能力,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增强其记忆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队建筑安全教育教学的改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建筑领域中的安全教育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手段及时的进行改革,提高对安全的认识,改善对安全质量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安全的认识,降低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改善我国建筑领域安全现状,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方才武. 浅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对策[J]. 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 2010, (10)

篇8

加快推进我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关于下达“十二五”期间及20112013年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的通知》要求。全面完成我市“十二五”期间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目标任务,根据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推进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的有关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和供热系统节能工作,逐步实现按用热量收费,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尽快建立起城镇供热新体制,推动我市城镇供热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时提高的需要,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状分析

市市区既有建筑总面积约为2165.42万平方米,2010年底。其中应集中供热面积为1732.34万平方米,现已供热面积1537.10万平方米(其中既有居住建筑供热930.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供热606.6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为88.73%需要进行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的约1326万平方米(其中居民建筑91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416万平方米)2010年已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112.2978万平方米。

三、总体目标及年度目标

十二五”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期间,市应完成250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任务。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期间计划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25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完成供热计量改造350万平方米。具体工作计划为:2011年完成热计量改造10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35万平方米;2012年完成热计量改造8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35万平方米;2013年完成热计量改造7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30万平方米;2014年完成热计量改造5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20万平方米;2015年完成热计量改造5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依照省住建厅、省财政厅分配下达给我市的改造任务。20万平方米;

四、重点工作

(一)所有新增集中供热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部依照供热计量要求进行改造和验收。

(二)2011年3月份供暖结束后。市区要力争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2011年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是35万平方米。

市热力总公司:计量改造38万平方米;

安次区城南热力公司:计量改造20万平方米;

广阳区常青热力公司:计量改造25万平方米;

开发区热力中心:计量改造7万平方米;

市广炎热力公司:计量改造10万平方米。

(三)三河、霸州两市城区。要充分认识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重要意义,结合外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既有建筑(特别是既有非节能建筑)热计量改造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尽早启动实施。

(四)依照省政府要求。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我市供热体制改革平稳顺利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负责全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规划计划、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监督检查工作;对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负总责,对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实施全过程闭合管理;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依照各自职责范围,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供热计量改革顺利开展。

(二)健全考核机制。把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及建筑节能工作列入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重点工作并逐年进行考核。将供热计量改革列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对供热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篇9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甲、乙双方共同商定,乙方承接甲方电视监控工程,工程设备造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此价格不包括工程用线、PVC管费用),并达成以下协议:

1.乙方承诺为甲方提供的产品均具优良品质,若出现质量问题,一年内免费维修,三个工作日不能修复的,提供备用机。

2.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甲方预付乙方设备款的20%,作为预付款,待安装调试按品牌验收完毕后10天内付清设备款的80%和线、PVC管的费用。乙方承诺7天内开工,15天内全部工程结束。甲方保证在工程安装调试过程中给予乙方必要的合作。如因甲方因素造成的图像质量问题的排除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派技术人员指导安装并负责全部设备的调试。

3.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附表作为本合同附件。

4.本合同双方代表签字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出现纠纷由起诉方所在地法律部门依法处理。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篇10

“我的工作就是食品安全的‘事前诸葛亮’”

清晨一上班,小杨的第一件事情是从食材仓库里随机抽取刚运送来的新鲜蔬菜,西红柿、土豆、青椒、木耳、茄子、芹菜……鲜嫩欲滴的绿叶红果堆了满满一筐,又“随”着她来到了实验室“报到”。

只见小杨把它们往实验桌上一放,自己穿上白大褂,熟练地戴上一次性口罩和手套,将一堆瓶瓶罐罐从柜子里拿出,摆放好。蔬菜们知道“考验来了”,这里就是发放“PASS卡”的地方。

感到有液体正一滴滴地滴在自己身上,蔬菜们有些痒痒,但看着小杨目不转睛的严肃表情,它们又不敢“轻举妄动”。滴在蔬菜上的液体没有变成黑色!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小杨拿出笔在检测报告上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勾……

每天,小杨的工作就是这样“新鲜”开始的。

她做的到底是什么工作呢?

源于食品的诱惑

染色馒头、牛肉膏、地沟油、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每当看到媒体上爆出某某食品安全问题,人们总不免心惊肉跳一番。

小杨也不例外,别看她身材苗条,却是个极爱吃零食的女孩。除了提醒自己加倍小心以外,她还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单纯动机,一直想要做一份能帮助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职业。“正是因为食品对于我的诱惑实在太大,所以我非常关心食品安全,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制止不符合指标的食品出现在市场上!”

实验室里的百合静悄悄地开

2011年5月,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小杨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食品安全检测员。

当时,一家上市民营餐饮企业新设立了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在入菜之前对食品安全开展事前检测,这在国内众多餐饮企业中可是首家。为了给实验室招聘第一批员工,企业招聘负责人来到农大实验室挑选人才。顺理成章地,小杨进入了这家企业在北京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和配送基地――“中央厨房”,负责公司所有食品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等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工作。

从此,她每天的工作有80%的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不光要每日调配试剂和进行检测试验,甚至还要亲自搬运蔬菜。到了周末,也有一天是在加班做记录。二十多岁,正是青春妖娆的时候,但小杨却只能每天一身白大褂、素面朝天,因为工作的性质不允许他们带着任何彩妆上班。

面对这些不少年轻人不能忍受的单调,小杨却说:“当一件事情被赋予意义的时候,这件事情的光辉就散发出来了。”现在,她的偶像是揭开台湾食品非法添加塑化剂黑幕的检验员杨明玉,“我们的实验室虽小,但却是从源头就发现问题、掐断问题,而不是问题出了才去救治,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医生的救死扶伤。”

冷门专业的就业未来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小杨介绍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的发展不过也就十几年,并且一直“享受”着冷门专业的待遇。

虽然刚工作薪水并不高,但说到自己这份职业在未来的发展,小杨信心十足:“只要食物存在,食品安全检测就会继续发展下去,并且会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