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0 22: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子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子的诗歌

篇1

【关键词】传播;海子诗歌;时代因素

1989年3月26日下午,海子在他生日这天结束了自己25岁的生命,在山海关附近的一段铁轨上,让火车把自己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在遗书中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的确,海子生前是个不太被人关注的诗人,尽管他在短短五年的创作时间里,留下了200多首抒情诗,七部长诗。就像他在遗书中所说:“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而没有说“我是诗人,海子。”可在他死后短短的几年里,人们早已淡忘查海生这个名字,而永远记住了海子这位天才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请平为海子选编了一部《海子的诗》,这部书出版于1995年,而截至2003年,该书已被第七次印刷,“数量之多,这在同时代的诗人当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1]“成千上万的人在朗诵海子的诗歌。他获得了人民文学奖,他的诗歌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2]生前寂寞孤独的海子不知是否会想到死后他的诗歌会那么热烈的复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诗歌传播中存在着很多制约性因素,如时代因素、政治因素、传播技巧、传播方式、诗歌质量、诗人知名度、读者素养等等,它们都有可能对诗歌传播效果产生影响。”[3]下面我就从海子的死说起,然后从时代因素和他的诗歌本身可能暗合的时代潮流和受众的需要角度来谈一下海子的诗歌。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4]的确,对于海子的死,任何猜测和解释都显得那么苍白,有人说:“作为诗人海子有作为哲学教员的查海生的自杀,没有本质的区别。”[5]西川也曾为海子的死总结了7个原因。这里,我并不想对他为什么要自杀作过多的解释,只想说一下他的死对他的诗歌传播带来的一点影响,当然并不是每个诗人死后,他的诗都能广为人知的,但海子的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诗歌的传播。

生前,海子尽管很寂寞,但也发表了一些诗作,如在1985年第一期的四川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上发表了他的《亚洲铜》,1984年写的《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发表在1985年山西大学北国诗社主办的《北国》诗刊上。《哑脊背》发表在1986年第十期的《草原》上。甚至还曾在1987年第四期的《十月》上发表了《农耕之眼》,也正是这组诗还让海子获得了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尽管如此,这些发表的诗歌仅仅是他众多诗作中的九牛之一毛,作为诗人的海子并不能因这些零星诗作的发表而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此时,他诗歌的传播还主要停留在他的朋友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

于是,他带着孤独走了,遗留下了大量的书稿。他的死,震惊了他的好友和部分关注欣赏他诗歌的朋友,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个天才诗人而痛心、惋惜,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回忆、怀念和评论文章:西川《怀念》,《死亡后记》;邹静之《正午的黑暗》;韩东《海子•行动》;陈东东《丧失了歌唱和倾听》;钟鸣《中间地带》;骆一禾《海子生涯》等等,这些海子的生前好友和懂得欣赏他的人的评论文章,无疑大大加速了普通人知晓海子的进程,正如西川在《死亡后记》中所说;“现在五年过去了,海子的确成了一个神话:他的诗被模仿;他的自杀被谈论;有人张罗着要把海子的剧本《弑》谱成歌舞剧;有人盘算着想把海子的短诗拍成电视片;学生们在广场或朗诵会上集体朗诵海子的诗……”[6]也许正是从谈论他的自杀开始,人们突然发现了这个天才——15岁考进北大的天才,然后开始谈论他的诗,进而模仿他的诗,改编他的剧本,以多种方式开始了对他诗歌的自觉不自觉的传播。也许正像西川所说:“很难说这里面没有一点围观的味道,忽然有那么多人自称是海子的生前好友,不能不让人怀疑到他们是想从海子自杀这件事上有所收益。”[7]然而不管这里面有多少臆想和误会,有多少“围观的味道”,有多少看客和猎奇的心理,不可否认的是,海子的诗歌在这些方式中被得到更为迅速的传播,并长久不衰,时至今天,离海子的死已有17年,他的诗依然生长在热闹的国土里,被一再地“移植”,他的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他这个“太阳的孝顺的儿子”,终于成为了不落的太阳。当然,一根稻草在人们嘴巴里咀嚼的时间绝对不能与一根金条相提并论,同样,海子并不能因为他的死而被人咀嚼好多年,他正是凭借着他那些散发着金子般光芒的作品赢得了人们持久的爱。

如果说,知识分子是一个时代敏感的神经的话,那么诗人无疑是这个神经的末梢,而天才的海子更是敏锐地捕捉和体验到了这个时代带给他的所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起步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多种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和渗透,众多话语充斥着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虚假改变着过去的人际关系的单纯和朴素,利欲的诱惑和牵制冲淡了昔日的精神向往”[8],在这种浮躁的风气下,人们跨入了90年代,从“”走出来的一代人在“”后开始怀疑一切,不相信一切,怀疑完了却突然发现还没有树立不供怀疑的精神向往。于是,90年代初,发起了“人文精神寻思”的大讨论,也就是在此时,人们看到了海子的诗歌,他的诗“不再是简单地寻找‘理想’和‘梦幻’,不再怀有那样一种虔诚和冲动为‘信念’而燃烧,而是急于从他立足的城市抽身而出,找到可以安放心灵的宁静、美丽而神秘的土地。”[9]于是,读者被带回这片“神秘的土地”,在那里有尘世的幸福,可以平静的看春暖花开,海子把他较早而又敏感的体验化为诗中的美丽的月光、麦地、村庄来抚慰浮躁年代人们的心灵,就像张炜在他的《柏慧》中创造了一个葡萄园来寄托我们所有的美和善一样。虽然隆隆的机器声依然打破了葡萄园的安宁,却仍然慰藉了我们浮躁的心灵,并让我们思考着应该如何重建家园,所以海子说我们需要“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刘小枫说“诗人死于‘自己的回忆已经无用’。从哲学上来理解,‘回忆已经无用’表明人类的精神故土已经干裂,信念因精神故土上空气稀薄而窒息,诗人与自己的信念之间的关系彻底断裂。诗人自杀表达了诗人对信念的绝对忠诚,表明诗人拒绝在虚妄的信念中生活,诗人的自杀也是世界的精神信念危机的标记。”[10]我们不能肯定海子是否是刘小枫所说的这种诗人,因与“自己的信念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而自杀,但我们能从海子的诗歌中看到他曾试图存放一个信念在中国的乡土里,在亲切的麦地里,所以他诗中连处在爱情中的女孩子都带有浓浓的乡土味“洁净的脚印/沾满清凉的露水。”“她用双手分开黑发/一支野樱花斜插着默默无语”,清新的泥土气扑面而来,一次次地荡涤着我们沉重的心灵。而当现代文明摧毁这些宁静时,他呼吁我们重建家园,然而在这里他却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幸福,他可以为陌生人祝福,希望他们在尘世获得幸福,而对于自己他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给自己和普通人确立的幸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他说:“你的夜晚/主人美丽/我的白天/客人笨拙”,“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读他的诗歌时,不能不排除可能有很多的误读,但也许是因为这些误读,让很多读者在他的诗歌中找到了尘世的幸福,找到了慰藉心灵的力量,而更喜欢他的诗歌。而另一方面,他如此痛苦的被灼伤却依然决绝的质问,使他“并没有仅仅为他的诗歌包裹上一层乡土意象,而在更高层次上逼近了乡土文化美丽而悲凉的基调实质,它实现了对传统田园诗温柔敦厚,闲适空灵风格的创造性背离,获得了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审美旨趣”。[11]

于是,这个“以梦为马”的诗人“一个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因此,这个“暗合了世界潮流的脉动,提供了某种具有未来意义的现代文化因子”的天才诗人的作品,在“都市文明缺点日益显露,回归旧有文化的诗潮陡然涌起”[12]的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余徐刚海子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余徐刚海子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杨志学、郑笑平从传播学角度看诗歌[J].诗刊,2003(12)。

[4]西川怀念[A].西川主编.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5]章启群诗人自杀究竟有什么意义——评刘小枫先生的一个观点兼谈海子自杀事件[J].学术界,2003,(2)。

[6]西川死亡后记[A].西川主编.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7]西川死亡后记[A].西川主编.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8]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0卷第六期。

[9]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0卷第六期。

[10]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篇2

关键词: 海子 大雪 路程 思念 远方

1989年1月7日,海子创作了诗歌《遥远的路程——十四行献给89年初的雪》(以下简称《遥远的路程》)。时隔六天之后,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诞生。在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遥远的路程》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首诗歌具有一定的“互文性”,由于后者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广为流传,反而遮蔽了这首《遥远的路程》。解读和鉴赏该诗,除了深入认识这首抒情佳作之外,也还别有一番意义。

《遥远的路程》其副题标明了该诗的形式特点——十四行诗。对于这种源于西方的“商籁体”?譺?訛诗歌形式,海子曾有意学习和借鉴,当然也有破格变体之处。海子一生大概写过五六首十四行诗?譻?訛,他一概称之为“十四行”而免去“诗”字,推测其因,除受诗人冯至《十四行集》影响外,或者还有自谦的成分。在西川主编的《海子诗歌全集》中,《遥远的路程》其文本排列为十四行一贯下来,并不分段。?譼?訛闻一多先生对十四行诗的结构颇有研究,他说:“最严格的商籁体,应以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一小段,六行中或以每三行为一小段,或以前四行为一小段,末二行为一小段。总计全篇的四小段……第一段起,第二承,第三转,第四合。”?譽?訛为便于解读和鉴赏,笔者参照十四行诗分段原则并结合该诗的内在结构,将其标注为两部分,共4个诗段,全诗如下:

1.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而遥远的路程上却干干净净/我站在元月七日的大雪中,还是四年以前的我/我站在这里,落满了灰尘,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2.大雪使屋子内部更暗,待到明日天晴/阳光下的大雪刺痛人的眼睛,这是雪地,使人羞愧/一双寂寞的黑眼睛多想大雪一直下到他内部/雪地上树是黑暗的,黑暗得像平常天空飞过的鸟群//3.那时候你是愉快的,忧伤的混沌的/大雪今日为我而下,映照我的肮脏/我就是一把空空的铁锹/铁锹空得连灰尘也没有//4.大雪一直纷纷扬扬/远方就是这样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譾?訛

这首十四行诗属8:6结构,前八行中每四行各为一诗段,后六行中先以二行为一诗段,末二行又为一诗段。4个诗段的划分大致符合闻一多先生所总结“起承转合”的“商籁体”结构。

细读这首诗歌,一些阅读“难点”值得注意:1. 这首诗的标题和副标题有何寓意?“路程”和“大雪”,二者何为诗人的抒情对象?2.雪地为何使人羞愧?诗人为何希望“大雪”下到自己“内部”?3.怎样理解“我是一把空空的铁锹”这个比喻?4.诗句“远方就是这样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有何寓意?5.该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阐释上述“难点”问题,是解读和鉴赏这首诗歌的基础,笔者不揣浅陋,愿作尝试。

这首献给1989年初一场大雪的诗歌,文本中六次出现“大雪”,两次出现“雪地”,正题为何写作“遥远的路程”呢?这个问题涉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据海子传记介绍?譿?訛,“大约在1989年1月7日,海子收到了b的信,说她将去美国”。1989年1月7日这天正是下雪的日子,也是创作该诗的日期;而写信给海子的b,就是其初恋女友。此时的b已经建立家庭,现在又将出国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对海子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刺激。敏感的诗人就在当天写出这首诗歌,六天之后,又创作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后,海子作品中出现不少以太平洋为题目的诗歌。就本诗而言,诗人仿佛在一场大雪中为曾经的恋人送别。无论“大雪”还是“路程”都并非其抒情对象,他那份执着的情感投向了心中的“远行人”。“大雪”是真实的诗歌场景,而“遥远的路程”却可能是诗人脑海中的设想。“遥远的路程”联系着“你”和“我”,它既是“你”“我”之间的“空间距离”,又是两场大雪之间的“时间距离”;既意味着“你”远行离别的路程,又代表着“我”内心的思念路

。作为诗歌语言,“四年以前”的那场“大雪”,是否意味着二人相爱的场景记忆?或是二者初恋的象征?诗歌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恋人一去万里,世界寒冷凄清;诗人伫立雪中,未来遥远而空蒙……这首抒情诗的概貌大致如此。

在“商籁体”起、承、转、合的诗歌结构中,第1诗段主要功能在于“起”。“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写的是室内,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小环境及状态。青灯白酒,乃诗人生活写照。屋中我的“灯和酒坛”,或是“你”所十分熟识的室内陈设。“遥远的路程上却干干净净”,写的是室外大环境,雪白的世界,仿佛纤尘不染,连积雪的道路也干干净净。从象征的意义上讲,“你”和“我”之间那段“路程”,在“我”心中并未蒙尘。“我”怀着干净的心,踏上了遥远的思念之路。后两行“我站在元月七日的大雪中,还是四年以前的我/我站在这里,落满了灰尘,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紧紧扣住题旨,刻画了伫立雪中的诗人形象。“我”伫立雪中,如同静止在“四年以前”的时空。雪还是当年的雪,“我”还是四年以前的“我”。因为时间漫长,所以“我”身上落满了尘埃;而四年仿佛一天,强调的则是流年易逝,尽管只有一天,由于“我”静止不动,却也尘埃满身。禅语有“一念即万年,万年即一念”之说,可作参照。

第2诗段主要功能在于“承”。该诗段三次出现“大雪”,两次出现“雪地”,它紧承第1诗段“雪中伫立”之意,接续的是阳光下开阔的雪地景色,重点表现“黑眼睛”对周围世界以及自身的感受。本诗段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黑与白之间的反差。首先是室内室外对比,洁白的是外面的大雪,黯淡的是“我”当下的室内;其次是阳光之下人雪对比,雪光耀眼,人不若雪;其三是树木与雪地对比,树在雪地上留下了黑影。那双“黑眼睛”如同摄影镜头,善于抓取景色。远方雪地上的树是黑暗的,如同晴朗的天幕上鸟群飞过时的黑影——这个“蒙太奇”镜头把雪地和天幕连在一起,空旷而苍凉,仿佛诗人的思绪飘过天际。“黑眼睛”为何寂寞呢?原来,阳光下洁白的雪刺痛了诗人的眼睛,雪的纯洁令诗人感到羞愧,所以诗人渴望大雪一直下到自己内部,要用洁白的雪清洗自己的五脏六腑,洁净自己的内心世界。此时的海子,仿佛以天地为道场,在修炼净化自己的身心世界。  第3诗段的主要功能是“转”。“那时候”三个字意味着诗人进入对青春往事的回忆,“你”这一称谓突然出现,意味着接下来诗人的心灵倾诉,直接指向了初恋情人。诗人遥想那时的恋人,正风华年少,稚气未脱——愉快的相处中,虽有淡淡的忧伤,一切又那么隐约而朦胧。在隐藏与暴露之间,诗人寥寥数语就写出了青春的感觉。“混沌”一词用以形容模糊隐约的样子,也形容人幼稚糊涂。那时的“混沌”,此时的追忆,颇有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意。“大雪今日为我而下,映照我的肮脏”是诗人“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讀?訛的进一步呈现。诗人追忆与恋人相识的当初,有遗憾而未提及,“我”只是自谴自责,自曝“肮脏”。“肮脏”一词用于自身,恰是诗人自剖自省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说他常常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解剖自己。诗人海子在回忆青春往事之时,对自己所采取的也是严厉的“自我解剖”态度。没有“忏悔”意识的人,不可能像诗人海子那样在雪地面前自感惭愧,进而认为天降大雪为的是“映照我的肮脏”。

本诗段“我就是一把空空的铁锹”这个比喻相当突兀,也比较费解。我们不知道是否海子在写诗时,恰好看到一把铁锹立在雪中?抑或诗人受到雪地站立的铁锹的启发,才产生了创作该诗的动机?无论如何,雪地中出现铁锹,是冬季最为司空见惯的情形,因为铁锹与扫帚是人们最常用的除雪工具。诗人把自己比作“空空的铁锹”,突出的是静止与空闲,诗人那一段生命仿佛一时出现空白。“空空的铁锹”,说明未染灰尘,也未沾雪泥。这一比喻的要义或许在于:对四年前那场初恋的“大雪”,“我”根本无心去除,更不忍与其告别,于是才有“大雪一直纷纷扬扬”这句诗。“四年以前”的那场“大雪”一直下到现在,仿佛雪花仍在飘扬,象征着诗人的青春记忆一直保留至今。此时再看那把雪中“铁锹”,不正是第1诗段“站在这里,落满了灰尘”的“我”吗?抒情主人公与外物合而为一,“我”即“铁锹”,“铁锹”即“我”,令人想起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著名诗

句及其意境。

第4诗段的主要功能是“合”,“合”便是回归当初的“起”。所以本段似乎重回第1诗段的“雪中伫立”,但这种“合”并非简单的回归。“远方就是这样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其中包含了换位思考:“我”现在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远方”,如同“你”的立身之处就是“我”思念的“远方”一样。如果说本段首句“大雪一直纷纷扬扬”将两场雪连为一场,巧妙地发挥了“合”的作用,那么,结句则是“合”中有变,变中出“新”。“新”在何处?“新”在所蕴含的寓意——“你”的远方,“我”在;“我”,就在原地等“你”。

通过对该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得知海子对西方“商籁体”的学习和运用是相当成功的,起承转合之间,可谓深得其妙。

当海子得知其初恋女友将前往美国的书信时,恰逢一场大雪,于是他便在诗中勾勒出一幅诗人雪中伫立图。这幅图画近景是一间小屋,远景是雪地、树林以及天幕上的飞鸟;特写镜头则是一把立在雪地的“铁锹”和一双寂寞的“黑眼睛”。可是,那位“远行者”会在哪里呢?我们很难找到她的身影;还有,那“遥远的路程”当在何处呢?这也难以在图画中表现,所以,不画反而更好。而海子在诗歌中正是这样处理的,以“无”胜“有”,给该诗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任凭读者的想象力驰骋其间。那位“远行者”以“你”的称谓出现在诗中,仅仅一次,而且是在诗人关于青春往事的镜头回放中出现的。可以说那个回放镜头是相当模糊的。唯其如此,远行者“你”恰似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扑朔迷离,缥缈难求;“你”与“我”之间的路程也就难以逾越,诗人只好“万念归于一心”,把“遥远的路程”化作眼前的思念。

在海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往往与作者本人高度契合,这就使得其诗歌情感高度真实,很容易触及读者心灵,从而形成与诗人的情感互动。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不妨稍作分析。在那一幅冰天雪地的诗人伫立图中,“我”站在雪地一动不动,“四年”如同一天,这不是一把“铁锹”还能是什么?又有谁人能承受如此寂寞和孤单?有谁的眼睛能在寂寞中保持眺望远方?读者注意,这么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海子抒情诗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海子诗歌文本的“互文性”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在《眺望北方》一诗中,“我”之所以“眺望北方”,是因其初恋情人家在内蒙;在这首《遥远的路程》中,“我”之所以雪中伫立,寄情远方,是因其初恋情人即将赴美远行;而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我”之所以“面朝大海”,乃是因其初恋情人或许已经抵达大洋彼岸。原来,这位抒情主人公“我”的目光始终没离开过那位初恋情人的身影!在对待爱情方面,诗人海子就是如此钟情,如此痴心!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情诗不可胜数,美不胜收。海子这首《遥远的路程》究竟美在何处?这是解读和鉴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反复阅读和揣摩这首诗歌,笔者认为,这首诗最为感人之处,不在于其“商籁体”的外在形式或内在结构,也不在于其大巧若拙的诗歌技艺,甚至不在于抒情主人公那颗钟情之心;该诗最为感人之处,就在于诗人在白雪面前的“羞愧”和在爱情面前的“自责”。唯有那些勇于“澡雪”自我的高洁之士,才会在雪地面前顿感羞愧,才会渴望大雪一直下到自己内部,去清除自己的“肮脏”,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胸襟!在洁白如雪的爱情面前,海子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忏悔”意识和自我清洁的“澡雪”精神,他无意中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精神自画像。

生活中的海子是一个极爱干净的人,总是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甚至在他走向山海关的铁轨之前,他也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精神方面,海子有一颗洁白而纯粹的灵魂。当他在青海湖畔看到清澈的湖水和天上的白鸟,海子深情地写道:“我多么贫穷,多么荒芜,我多么肮脏/一双雪白的翅膀也只能给我片刻的幸福”(海子《青海湖》)。面对白雪皑皑的世界,海子曾发出感叹:“雪的日子/我只想到雪中去死”(海子《雪》)。读过这样的诗句,读者才会明白海子心灵世界的圣洁和纯粹,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那幅精神自画像。我们只有认识到海子的善心和真诚,才能深刻体会其诗歌之美。而一旦我们在本诗中认识到海子对初恋情人的崇敬和对自己的苛责,也就不难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对“陌生人”的衷心祝福:他把一切美好的祝福都

给了别人,留给自己的是面对苦涩的大海,行走在诗歌的独木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海子内心世界的善良和纯粹,才赋予其诗歌崇高的品格与博大的境界。就《遥远的路程》而言,由于其难能可贵的“忏悔”意识和超拔脱俗的“澡雪”精神,才使其臻于艺术的唯美圣境。

综上所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为读者提供了一幅雪中伫立图,也留给读者一幅精神自画像。浮想联翩的诗人把执着的情感投向遥远的路程上的“初恋情人”,诗人思念之心路,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该诗触景生情,抒发了对青春往事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忏悔”意识和自我清洁的“澡雪”精神;正是由于“忏悔”意识和“澡雪”精神,使得该诗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情诗。

?譹?訛 原题目为《遥远的路程——十四行献给89年初的雪》,为方便起见,省略副标题。此外,海子另有一首仅四句的短诗,名曰《遥远的路程》,写于1989年1月22日,与本诗并无联系。

?譺?訛 十四行诗(sonnet),闻一多先生译作“商籁体”,是一种源于欧洲的抒情诗体。一般来说有十四行,每一行有特定的韵律,且行与行之间,有固定的押韵格式。

?譻?訛 海子创作的十四行诗按时间顺序排列为《十四行:夜晚的月亮》(1985. 6.19)、《十四行:玫瑰花》(1987.8)、《十四行:王冠》(1987.8.19夜)、《十四行:玫瑰花园》(1987.8.26)、《遥远的路程——十四行献给89年初的雪》(1989. 1. 7)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89. 1. 1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未标明十四行诗,实际上是按十四行诗的体式创作的,只是后六句没有分行而已。

?譼?訛 在《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另外一些海子诗歌选本中,该诗通常按7:7格式被分成两部分,这种划分大有商榷的余地,因为十四行诗通常按8:6格式划分为两部分。

?譽?訛 闻一多:《谈商籁体》,《闻一多全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47页。

?譾?訛 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歌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篇3

我没有可人的外表,没有什么淑女形象,更不懂得琴棋书画。

我只是整天没形象的嘻嘻哈哈,不用去做作,不用去伪装。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喜欢安静,不喜欢一个人生活,

不喜欢一个人的世界,不喜欢山间归隐。

我喜欢吵闹,喜欢朋友,喜欢每天可以和朋友在一起喧闹,

喜欢和一群疯女孩毫无形象大喊大叫疯跑吵闹。

喜欢和朋友开玩笑,并不去在意朋友是男的还是女的。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喜欢复杂,不喜欢复杂的生活,

不喜欢繁杂的世界,不喜欢神秘的人。

我喜欢简单,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

喜欢快快乐乐的活着,喜欢交一些单纯的朋友。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讨厌别人的不相信,讨厌别人的背叛,

讨厌别人的利用,更痛恨在我的世界里的背叛。

我喜欢真诚,喜欢真诚的人,

喜欢和真诚的人交朋友,喜欢朋友间的那份默契。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看起来可以没心没肺,可以笑得很潇洒,可以原谅所有。

我也很伤感,我也会为了一部电影、一首歌、一个故事。

一个人感动的流泪,可以哭的稀里哗啦。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会放弃,不会轻易落眼泪,

不会为成绩的失利而哭泣,不会为别人的议论而去改变自己。

我会很坚强,会看淡一切名和利,会做我自己,

会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需要任何人的指点。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会是娇滴滴的,不会很淡定,不会是大家闺秀。

我也会暴躁,我也会烦躁,我也会野蛮,我也会很男人。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是很成熟,不会用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对待每一件事,处理每一件事情。

我会很幼稚,会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会做一些幼稚的事情。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会屈服,不会放弃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轻易妥协。

我会很倔强,会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会很放肆,不会不学习,不会成为老师的问题学生。

我也会好好学习,会成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会为学习而努力。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不想早早的就进入这肮脏的世界,不想被污浊。

我不想早早被着无知的世界汲取,我想理智一些。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还不想看透世界,我还不想领会现实的残酷。

我只想活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简简单单而已。

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很好,不哭不闹,只是需要朋友的安慰与拥抱。

我很好,不哭不闹,只是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不要别人的议论。

我很好,不哭不闹,只是很难安静的了。

我只是个孩子,仅仅是个疯疯癫癫的孩子。

我想要吃世界上最最好吃的东西,想吃多少就多少。

我想要游览世界上最最美丽的风景,想走多远就走多远。

我想要玩世界上最最好玩的游戏,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我想要穿世界上最最漂亮的衣服,想穿多少就有多少。

我想要喜欢世界上最最美好的少年,想爱多久就爱多久。

篇4

这不——

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准备演讲稿,上台演讲。我本来就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听到老师这些话,顿时没了信心。第二天,老师抽出了两节课来听我们演讲,当我看到同学们精彩的演讲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眼看就要到我了。我的心里就好像有只兔子在蹿上蹿下似的,脚也颤抖起来了。

到我了,我手里拿着稿子,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向讲台。面对着台下五十多名同学,我的脸顿时红得像红苹果了,不禁打了冷战,心想:天啊,快救救我呀。这时,老师用信任的眼神望着我,似乎在告诉我“你能行”。

篇5

山东省临邑县师范附小三年级三班  齐梦瑶

我家门口有一个卖豆子的老奶奶,她很喜欢小孩。每次我去买豆子,老奶奶都逗得我们非常开心,所以我们都叫她“开心豆”奶奶。

有一天,家里没豆子了。妈妈给我10元钱让我去“开心豆”奶奶那买豆子。到了楼下,我看见了老奶奶和她那相依为命的小车了,我飞奔过去说:“奶奶,买二斤黄豆!”“好!”老奶奶高兴地说。奶奶熟练地拿起袋子,装上黄豆,称好了,慢慢地递给我说:“小朋友,拿好了,不要撒了。给我二元就行了。”我赶忙把10元给了奶奶。她找回钱,我却没数就回家了。

篇6

常常趴在桌子上,咬着笔管

酝酿那么一点儿稠密的情绪

诗的浪漫中我学会思索

走出诗歌,我轻轻牵住幸福的手掌

天空是一双巨大的翅膀

在我的诗里,卷曲高处的风

瀑布是美丽的姑娘

在我的诗里,翘首与空蒙之中

每一朵花里都住着花仙子

蜜蜂蝴蝶,是他出嫁时的伴娘

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传说

以冥想的节拍,轻叩我的窗扉

我是个爱写诗的孩子

我的幻想攀升·凝聚·降落

遍地是灵感的清泉

篇7

    开学上课了,我仔细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发现他上课抢嘴,坐无坐相,站无站样,自己的学习用品放得乱七八糟的,有时还坐到地上,我更确准了学前家访时的判断,他果真是个问题学生。有一次,别的学生都放学走了,我把他留下来整理书包,哪知他姥爷来到了教室里,不容分说,拿起他乱乱的学习用品就往书包里塞,还说回去让他爸爸妈妈理,当时我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这样的姥爷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呀。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为了纠正他的不良习惯,经常批评他,害得他妈妈也急得直掉眼泪,不断地问我们有没有好的办法让她儿子转变过来。我们一再安慰:幸亏是小班,如果是大班的话,他早就落下跟不上了。现在还来得及,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配合吧!

    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在黑板上写了许多汉字,并让学生挑战读,因为开学才没几天,学生识字少得可怜,有的字虽认识了,但读起来也还很陌生,很多学生都缩着小手不敢上来,只有几名好学生上来挑战读了,突然下面传来了不和协的杂音,心想:真是讨厌,有学生在抢嘴了。是谁呀?我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了坐在座位上的小朋友霄霄,只见他伏在桌子上一点坐相都没有,小手未举起来,嘴里却轻轻地念着黑板上的字,我有些生气,叫他站了起来,正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到底还有没有纪律?这时我发现他眼里闪动着光芒,是那么兴奋,又是那么喜悦,我觉得我不应该伤害他,也不忍心批评他了,于是就改变了主意让他挑战读字了。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他全读对了!真是意外的惊喜,我奖了他三张小鸭子奖券,又让同学们鼓掌表扬。他高兴极了,那一天他坐得特别正,发言能先举手,不抢嘴了。就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霄霄小朋友识字能力特别强,我就经常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他很乐意。

    一次下课,我发现他还不会跳绳,就看着他跳,并帮着他一下一下地数,他跳得可起劲了,第一天,他最多跳了十下,第二天他最多跳了二十下,第三天他最多跳了三十下……一周后跳绳测试,他竟然跳了九十多下。我们发给他一张喜报,他说他还想多跳一些,争取得到优秀级的喜报。后来语文测验,他也得了一百分。

篇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你热爱生命吗?如果热爱,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如果你热爱你的生命,那么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别错过了这美好的时光,如果错过了那是不可能再回到学习的时光。但丁曾经说过:“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你想做个聪明的人吗?如果想,那么请珍惜我们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浪费时间,那么你就是最聪明的人。

时间,已经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时间,就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过去了;时间,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过去了;时间,就在我们玩游戏的时候过去了;时间,就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过去了。同样的时间过去,在学习时,时间虽然过去,但我们学到了知识。而在我们玩游戏时,时间也一样过去,而我们却什么也没得到。

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不浪费时间,做个聪明的孩子,做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吧!

篇9

星期六那天,我和爸爸在家。妈妈要上班去,临走的时候对我说:“家里没有馒头了,你们要买点去,钱就在柜子里。”我说:“好了妈妈,你就快走吧!”可妈妈又说:“我晚上有可能加班,就别等我吃饭了。”

妈妈走后。我左思右想。到底做什么饭呢?脑中浮现出一个妈妈摊煎饼的情形来,就跑去跟爸爸说了,爸爸也同意了。我就先去刨来了葱,不小心,葱汁溅到了眼睛里,我赶快到在用凉水洗了洗,还好,没有多大的影响,我又可以看见东西了。就又接着干起来。开始是把葱切成沫,然后是和面,放鸡蛋,放水。都要适量,就搅拌起来。看看不够薄,又放了点水。终于行了。架上饼铛,等热了放上油。“哎吆!油放多了!”我就拿了小勺把油弄开了。接着,我就舀了一勺稀料,往锅里一倒。再翻过来。这样,我的第一个煎饼摊完了后,马上就让爸爸尝了尝。爸爸说:“一股子豆油味儿。”

等我全部摊完了,就要吃饭了。刚刚摆完饭桌,妈妈就回来了。我就赶紧让妈妈吃我摊的煎饼。妈妈说:“一会儿。”妈妈洗完了后就高兴地吃起我做的饭来。可能觉得我长大了吧。我也觉得这次的晚饭太香了,尤其是我亲手摊的煎饼更好吃。我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2007、12、7)

篇10

    然而,就在这时,我的眼角瞄到了一个我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小朱(一个小男孩)心不在焉,眼睛老往桌肚里瞄,而他的一只手正伸在里面捣鼓着什么,而另一只手还不忘抓着书,竖在桌上。看来,他还懂得装模做样,但这在我眼里不过是欲盖弥彰。这对于追求完美的我来说,心里自然不快,但为了不影响整体,我没做声,而是不动声色地走到他地座位边,逗留了一下。显然,他马上意识到了,迅速把手抽了出来,端正姿势坐好。我心想:这调皮的家伙,上次还刚刚表扬过他,说他有进步,想不到老毛病又犯了,但愿他接下去能安分一点,让这节课留下一个美好的尾声。

    “老师,朱**在弄巧克力。”正当我激情满满地讲述时,小朱的同桌发现新大陆似的叫起来。这如同在一段美妙的音乐中跳出一下刺耳的喇叭声,一切美好的感受都破坏殆尽,全班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同桌还当场从他的桌肚里拿出那条巧克力放在桌上。这下可好,“人证”、“物证”俱在,大家一片唏嘘声。我生气极了,这课还怎么上?我不禁大步走过去,质问:“朱**,这是怎么回事?我三令五申说过,不准在学校里吃零食,你都当耳边风了。不但把零食拿来,连上课还记着。”小朱低着头,一声不吭。我又转而对大家说:“假如,朱**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一定想给自己画许多好吃的零食,让自己吃个够。”孩子们听了都哄堂大笑,小朱已是泪眼汪汪。这时,下课铃声已响起。本来好好的一节课弄成这样,末了,我严肃地说道:“朱**,下课后带着你的好东西到办公室里来,其他人好好想想他这样做对不对?”

    来到办公室后,小朱紧紧地攥着巧克力,仍是一味地哭泣。我想他大概是心虚了吧,怕老师批评他才哭个不停。于是,我耐下心来跟他讲,从吃零食的危害讲到上课的纪律,讲到时间就是知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把所有的大小道理都苦口婆心地讲了一遍。一直讲到了上课,他才轻轻点点头,算是认了错。我也松了口气,说:“我相信你知错就改,下午的班队课上,你对大家说说,以后该怎么做。巧克力先保管在我这里。”

    下午,班队课,我又抽出十分钟的时间,把小朱的事树为反面教育典型,进行全班讨论。讨论的效果很好,大家矛头一致,“挖掘”出了许多危害之处,并纷纷表态自己会怎样做,连小朱也表示以后不会这样做了。对此,我也很满意,如此“小题大作”一番,其他人该不会再犯了吧。末了,为了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我还补充了一句:“我相信朱—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只要他以后好好表现,老师和同学同样会喜欢他的,对吗?” “对!”在一片响亮的应答声中,下课了。

    本来,这事到此为止,如果不是接到那通电话,我想我至今还会为自己的“一丝不苟”沾沾自喜。

    当晚,我正坐在电视机前,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

    “喂,邵老师吗?我是朱**的爸爸。”

    “是啊,你好!有啥事吗?”我想,莫不是今天的事?知道了也好,跟家长沟通一下,更有利于教育。

    “听说这个小鬼头今天课堂上开小差,吃东西?”

    “是这么回事。今天上课时候,大家再专心听讲,他在弄巧克力。不过,这个我已经教育过他了,他也知道错了,你就别说他了。以后叫他别把零食带到学校里来。”

    “是呀,我对他讲过。主要是昨天吃结婚酒,新娘子分巧克力,他稀奇的要命,对我们讲,要送给邵老师。谁知道这个小鬼头送么不送,在上课时候弄出啥来……”

    听到这儿,我脑袋轰的一下大了:什么?新娘子分的?要送给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在接下来的通话中,我和家长做了解释,进行了充分地沟通,还与小朱谈了谈,表达了谢意和歉意。后来,我还就此事在班中进行了说明。

    这件事过去了,可能天真的孩子早已原谅了我,但此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一块巧克力可能在成人的眼中算不了什么,可在孩子的眼中是多大的美味呀!可孩子用一颗纯真的心抵挡住这种诱惑,想的是要把它送给自己的老师。可以想象,他揣着那块巧克力,想要送给我的激动心情,以至于等不及下课。可能他还不止一次的设想过下课时该怎么送,老师会说些什么。可我却把孩子的情不自禁,当成了重大错误,甚至只顾说教,体现自己的权威,而完全没有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直到现在,我才想起当时那双哭泣的眼中,分明噙满了委屈,我却只知一味责怪。虽然,了解情况后,我努力做了补救,但留下了许多遗憾。如果,没有接到家长的电话,那将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孩子可能再也不敢向老师示好,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