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23:4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推广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推广论文

篇1

1.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师生共同设计任务。(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种植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篇2

为确保其所需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研制和试验,把原来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企业试验基地,将科技推广渗入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形成一条龙的带动模式,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3]。该体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自发性等优点,但也具有企业与农户间就定价易出现矛盾等缺点。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涉农商贸业及各级供销合作社,在从事农产品供应和生产资料分配中利用自身对市场行情的熟悉和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将有关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的质量要求等信息传达给技术开发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引进、研究,而后以讲座、培训等形式传播、普及、指导农民生产,实现农资营销与相关生产技术配套。该体系扎根于农民,紧密联系农户,切实解决了农户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形成了技术需求与科技供给的无缝对接,针对性强。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与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采用这一体系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包括比利时、希腊、俄国、荷兰、挪威、英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泰国等较小的国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以中央和地方合作推广的包括日本等;此外,在这一体系基础上韩国单独设立了国家机构进行推广,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则设立了中央立项推广系统,荷兰、韩国、日本实行政府与农民组织合作兴办推广体系[4]。以教育机构为基础这类推广组织体系由联邦农业部设立推广局进行全面的管理、协调推广工作,由农业教育机构在州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作为核心进行农业推广的组织、协调,实施基础推广工作,由县农业科技推广站 (相当于教育机构的派出机构)为基点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疑难解答。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是美国,其组织机构主要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县农业推广站组成,推广人员和大学教师实行定期轮岗,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5]。其特点是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起来,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自上而下的系统推广结构。以民间组织为基础这类推广组织以农民技术协会以及一些宗教组织为基础,自发性组成由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信用合作、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较多见于日本、英国、法国。由于这些协会和宗教组织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与基层农民关系密切,可以切实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考虑、制定推广计划而不受到政府方针、政策的约束,其具有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布局多元化的特点。以农产品贸易机构为基础主要是指一些商品生产贸易组织,如地区龙头企业、农产品开发机构,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对本国、本地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制定一系列要求和标准,指导组织农民生产,以形成生产、开发、贸易、营销一体化的推广体系[6]。这种推广体系常见于以出口某种优势农产品为主的小国家,例如马来西亚的咖啡、橡胶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与市场直接对接,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反馈能力,能够极大的发挥地方农业优势,缺点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限制。

篇3

作者:张虎 刘嘉 单位: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涉农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课题研究。围绕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各方面问题,近年来,学校20多个院系承接了近百个涉农科研项目。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提高农村奶牛养殖业水平、推进乳业发展战略研究,改良棉花纤维强度的转基因工程研究等工作;在村镇建设方面,开展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万佛堂村新农村规划、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新农村规划等工作;在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开展了农村沼气运行管理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等工作;在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方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保障研究、农村纠纷解决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以及农村法律服务问题研究等工作。中心致力于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宁夏、吉林、山西等省份基本不能种植任何作物的盐碱荒漠地区,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与改良,为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改良后的土壤和荒漠上常态性种植的植被和农作物能够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减缓温室效应和和调节气候变化的效果。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是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正大集团的支持下,依托公管学院成立的。研究院旨在开展中国“三农”问题的高水平研究,培养服务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开展具体的农业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清华大学也积极通过推动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的跨院系科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深化科研合作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服务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高水平研究。

思考与建议

目前,高等学校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面所采取的各类模式,都是在与地方政府、农民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得出的有效途径,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但现有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目前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多以“点”服务为主,一般由高校个体自发性组织开展,服务区域也比较分散,服务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和互动性不强,难以形成辐射效应;第二,周期较短,由于很多项目是间接式独立进行,相关的持续性配套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第三,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多以涉农高校和农业科技为主,综合性高校的参与以及关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等类服务较少。这些服务模式都需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满足我国农村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方面,高等学校可在已有基础上加强如下几点工作:第一,内部资源整合,将学校、农村和农业项目研究领域的学科资源进行集中和融合,梳理出若干能够“打包”的服务模块;第二,制定长期服务规划,要结合自身的服务资源,针对服务的农村区域,规划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不单要有具体的项目,也要有宏观和战略层次的研究;第三,条件成熟时,可探索联合地方及企业,共同建设服务农村发展的跨校、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多学科集成、政产学研融合的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长期服务。

篇4

1.1自然环境复杂,农业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气候资源适合农业的发展。三峡库区有着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年均温度为17-19°C,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一年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本区降水丰富气候多样性的特点为三峡库区的农业资源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资源优势。此外,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也很丰富,长江三峡地区已形成柑桔产业带,药用植物至少有1000种,各种林、果、土特产超过2000种,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生漆、山羊皮、蚕丝、桐油、榨菜等林特产品,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库区发展农业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开发程度高

库区地势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也有少量平原、坝地和岗地。杂料,草场主要在低山区种植;粮食、蔬菜等一般在河谷平坝区种植;而中药、茶和干果之类的名优土特产品一般在中高山区。这种地形特点更有利于三峡库区农业种植的发展。

2、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三峡库区规划中的各种农产品基地大概有60多个,全国有效灌溉率为51.9%,而三峡库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却仅是耕地面积的35%,这与全国有效灌溉率相差很大,旱涝保收面积仅是耕地面积的18%。还有一些老化的水利工程,水库中70%以上属于病险水库,堤坝设施中65%急待改造。

2.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库区三种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最高。2004年,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比值为86%,而库区仅为76%左右,全国劳动力进入一些非农产业率为35%,而库区农只有22%。三种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例比重庆市高出11个百分点,为28.6%,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却比重庆市低7个百分点,为34%。第二产业主要在一些少数地区比较集中,例如宜昌。其次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以养猪业为主,林业比重低,使得结构与资源不匹配,不利于库区农业种植的发展。

2.3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地质灾害严重

由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库区森林覆盖率仅仅为21.7%,而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也由50年代到现在下降5%。更严重的是大部分位于长江流域的天然林遭到破坏和砍伐,使得保土拦沙能力下降。此外,各种不合理和不科学的耕种方式使得水土大量流失,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沙漠化。

由于库区的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全国山地灾害的频发区,各种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量大,分布集中。例如,2003年,三峡库区各种崩滑体达到4719处,并且与暴雨山洪发生在同一时期,在5-9月比较集中,来势相当凶猛,危害很大,对于交通,农田和水利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3、与农业发达地区作出对比,找出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发展策略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弱势产业,相对于丹麦一些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的方法,库区农业种植要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工程,农艺,化学措施等,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推广新技术等工程措施。

3.2通过发展地域优势来发展特区农业

库区农业资源的分布要根据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实现布局区域化,以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基本原则,适当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以更好的发展三峡库区农业种植。城郊型地区,丘陵平坝区,中低山区要根据各地优势分别开发其农业种植产业。城郊都市型农业要加强养殖,观光农业的发展;丘陵平坝区要以建设蔬菜,水果,家禽,粮油为重点;中低山区要以草地,水能为开发重点。

3.3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三峡库区的农业资源基础和各种开发利用前景,要树立三峡库区的主导产业,例如蔬菜、优质水果、烟草等产业,根据建设一批名优产品生产及加工项目,根据良法配套,建设一些优秀的加工项目和一些名优产品,同时还应加强区域合作来获取技术、资金等准确快捷的市场信息,这也为库区农业种植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机遇。在经营模式上也要结合三峡库区的各种地理形势,区位差异和丰富的资源来建立多种库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3.4重视科技研发,建立农业科技网络

篇5

在很多乡镇中,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即便是确定了相关体系,但是也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三农服务这一块,网络化服务更是匮乏,农机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了服务水平与农机服务现代化水平不相协调,从而极大的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2农机推广的对策和创新模式

2.1全面提高我国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实现农机推广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农业推广退伍的整体素质,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推广模式,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财务培训以及在职培教育的方式,推进人才素质的提高。要积极开展培训,鼓励他们自学,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要以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最为重点,并在新型农机具操作技术方面的推广力度,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队伍整体素质。

2.2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农业机械化服务是促进农业推广的基础,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充分依靠其优势,拓宽其服务区域,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有效的进行产业结构配置,从而实现管理与经营的一体化模式,现阶段,我国要以乡镇为中心,展开农机服务网络,建立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

2.3加快农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结构还有待优化,要应该向着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开展,这是促进我国农业特色化的有效方法,将粮油生产向着经济作物、畜牧业的全方位方向转型。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实现的速度,农业部门就应该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尽快对农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农机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物和农畜产品生产的重点环节以及瓶颈环节来进行,加快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投资少。见效快、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的经济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要坚持大、中、小机具相结合,走质量、效益并重的路子。

2.4加大农机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各级乡镇中,政府应该给予物力以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这个时候,可以采取银行贴息以及低息贷款的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推广,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将现阶段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缓解,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篇6

尽管相关部门重视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一些机械化技术也逐渐为广大农民所掌握。但由于推广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导致目前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不仅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还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1.1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经费支持,但目前经费存在不足的情况。例如,由于经费不足,推广人员福利待遇较低,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影响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在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时,也需要经费支持,但这部分经费得不到保障,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公益活动开展,制约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提升,一些农民难以有效掌握农业机械操作方法。

1.2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量薄弱

专业的机械化推广人员和高素质推广队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推广力量较为薄弱的现象,机械化推广技术装备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工作人员自觉性不够,忽视加强自身学习,不重视知识更新,未能及时对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推广。或者推广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制约工作效率提升,导致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没有及时推广和应用,影响推广工作水平提高。

1.3对市场信息需求把握不准确

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不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特点。

1.4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不灵活

灵活的推广机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更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但长期以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采用行政管理机制,尽管具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但该推广机制缺乏制约监督,激励机制缺失,不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影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为此,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创新推广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灵活性,增强工作实效性。

2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对策

2.1创新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

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时,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有基本了解,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农作物种植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让更多农民掌握相应的机械化技术措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惠。技术推广时应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机械化技术,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应用。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场建设,展示新技术和新品种应用,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利用科技下乡、农业技术进万家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这样既丰富推广活动形式,还能促进工作效率提升,让广大农民更乐于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重视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人才与科研优势,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解决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难题,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好为农业种植和农业发展服务。

2.2健全推广人员考评机制

完善推广人员考核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人员业务量和进村入户指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为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将农村居民对推广人员的态度纳入考核体系,完善和落实奖惩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2.3明确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目标

在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革命、农业技术跨越发展相适应,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体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实施步伐。具体推广过程中,应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重视资源开发,同时也注重与技术措施相结合,促进机械化技术推广综合效益提升。只有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促进机械化技术更大效益发挥,以便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提高。

2.4细化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

高素质工作队伍不能顺利完成推广任务,还能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最大效益发挥。因而有必要推动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革新,激发农民、社团组织参与技术推广热情,细化推广队伍,形成健全的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重视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合理配备工作人员,调动农民参与热情,支持机械化技术协会发展,完善技术推广队伍,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2.5规范管理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机械化纳入工作议程,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职责,加强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建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加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服务队建设,整合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建立农机工作协会,规范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3结束语

篇7

(一)大豆的栽培技术要点

1、重迎茬的影响

单株根瘤鲜重和大豆单株结瘤的个数随着连作的条件迅速降低,导致大豆的茎、叶以及植株根中的含氮磷量,尤其是磷的含量,也因此减少,在大豆重迎茬种植过程中,根腐病是最常发生的,所以,在大豆栽培中对其根部的病害的发生给予重视,研究其中的规律并提出防治的方案。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大体的趋势是正茬<迎茬<重一年<重二年<重三年,不论是土壤中孢囊数还是根部寄生孢囊数轮作地的大豆孢囊线虫的病感和病品种都大大低于重茬,大豆重迎茬对于大豆根潜蝇的发生的影响一年比一年加重,要防治大豆苗期病虫害以及地下病虫,用种衣剂防治,增产的效果最明显,甲拌磷、吡虫灵等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2、落荚和落花的问题

大豆花荚的普遍脱落对大豆的产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大豆花荚脱落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大豆正常发育的比例不调,从而压制了其生殖与生长。此外,当大豆枝繁叶茂枝和株间郁闭的时候,叶片的光合作用由于受到遮阴而被削弱,光合的产物随之减少,花荚需求的养分不够,所以引起了花荚的脱落。在生长时痒痒过弱的条件下,养分积攒的越少,则花和荚也越少,这时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花荚也会因为养分不够脱落。对此,我们应当在栽培时保证密度合理、科学施肥、及时灌水,以保证养分的供应合理,使营养与生殖生长相互协调。同时也能通过喷洒三碘苯甲酸来抑制大豆生长,使大豆生殖器官中有机质供应、生长素含量增多从而来确保增花增粒保荚。

(二)玉米的栽培技术要点玉米栽培的关键环节选种与施肥,因此,我们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1、选种

对于刚刚购买的玉米种子需要进行发芽试验,一般要保证发芽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般农户购买的种子大小都是不同的,同时混杂的也很多,甚至还有一些病虫颗粒。虽然小颗粒的种子也可以发芽并出苗,但是小粒的种子普遍植株较为弱小,在生长的后期,小粒种子的产量一般连大粒玉米种子产量的一半都不到,甚至有些小粒种子出现不结棒等问题,大大拉低了玉米的减产幅度。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种子的选择,尽量选择颗粒大且饱满的玉米种子。

2、施肥

在进行施肥之前,首先要做好土壤的化验工作,了解土壤的营养成分和酸碱性,为科学施肥打下良好的基础。玉米在苗期至抽雄的期间的施肥是非常关键的,在施肥之前,也要根据玉米的具体需肥情况来配比出专用肥,从而保证玉米的更好成长。

3、病虫害问题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玉米在苗期的病虫害也对玉米的产量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对玉米的苗期病虫害进行防治时,要以玉米蛀茎夜娥、旋心虫等等虫害和以串珠镰刀菌作为病原菌的病害为主要防治对象,同时兼防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一些地下害虫与灰飞虱、蚜虫等一些传播病毒的害虫,以及君子兰菌病、缺锌症等一些种子传播过程当中的病害。在进行防治时,要立足于农业防治来选用抗病的品种,时刻坚持防御为主,综合进行治理的原则。

二、大豆、玉米农业技术的推广作用分析

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转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推广与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主要依靠新技术的引进而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要想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大豆与玉米等农产品的增收,必须要重视先进的新兴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推广体系,良好的健全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能够为农业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推广体系,才能给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进一步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根据党的十的要求,指出农业的生产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栽培中,新品种的研发与引进以及一些全膜覆盖、测土配方进行施肥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也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更快发展与改革。

三、总结

篇8

1.1自然环境恶劣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四川地区地貌特征多以山地、高山、高原为主,由于如此复杂的地形,导致其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经常出现局部沙尘等恶劣天气。特殊的地形还经常引发地震灾害和冰雹、雷电、大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等衍生灾害。这不仅是四川地区贫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自然难题。

1.2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污染环境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四川地区大部分地方处在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致使农民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匮乏,阻碍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这些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牛耕作业普遍;同时,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如许多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农村卫生院设施条件普遍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四川地区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1.3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的文盲和半文盲基本上集中在农村,这些人接受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很差,综合素质发展进程比全国水平落后好几年。近几年四川地区的农民虽然人均纯收入有所提高,但其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相差甚远。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限财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综合素质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1.4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由于历史原因、近似封闭的生活环境、习俗文化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些保留着封闭生活传统和方式的农民对现代科学农业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四川地区由于农村大量身强体壮和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人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以及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孩子,这些人知识缺乏,种田不科学。这些低素质的人群成为影响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农民思想保守,观念封闭导致这些人排斥新型的、先进的、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

1.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三农”投入严重不足对于四川地区而言,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的最大障碍是各级党政府的领导同志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不到位。四川地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负增长,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提供配套设施等方面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速度。政府还在补充、修改和完善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等方面投入进展缓慢。虽然每年都有少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对农村的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在偏远的农村则尤为突出。政府在“三农”政策中投入力度的不足间接的制约了四川地区在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2总结

篇9

1.1有效提高了农业推广的效率

在“大荔模式”施行前,农技部门以促销员的身份对农民进行农技推广。由于其农技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推广过程往往是事倍公半。然而,实施“大荔模式”后,荔民公司不仅向农民提供优质廉价的农资,还免费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受了益,更加积极的参与推广活动中来。这有效的促进了传统政府行政推广模式向政府与企业联合推广的模式转变,提高了推广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1.2有力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大荔模式的推行,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不仅使广大农民增收,而且还大大的使农业增效。据统计,农户通过使用放心农资在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15%以上,通过农业科技服务增产10%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00元以上。仅2012年,农资就为全县农民节省5000万元。农民得到了实惠,公司的营销额增加到了2.5亿元。

1.3弥合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村改革的加大,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户籍制度的松绑,大量农民纷纷抛耕地进城务工,这加快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催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当前的推广体系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大荔模式”正好弥合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可加快农业结构内部的优化,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大荔模式”对重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启示

2.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在法律层面,虽然我国在2012年对《农业推广法》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其它法律依然很难适应当前农业推广发展的需要。《农业法》、《种子法》等法律的执法主体还不够明确,保障责任与违法处罚也比较模糊。在推广活动中,由于这些法律的缺陷,政府寻租时有发生,企业违规生产与推广劣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屡禁不止,这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相应的经济的损失,阻碍了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迫不及待。只有从顶层设计上把好关,有法律的保障,农业推广才能顺利的推进。在政策上,首先当地政府要保障相应配套资金的落实。充分利用好资金,发挥资金对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的作用,最终解决因资金短缺而迟缓的农技推广进程。其次,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对参与农技推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新型农业推广组织,要在土地、水电、建筑、农资流通上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企业参与农技推广中来。再次,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各级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在科研研发与推广初期,往往面临成本高、收益少的状况,易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此,当地政府要积极与金融机构协商,为科研单位与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并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

2.2拓宽农业推广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还局限于农业技术领域,范围过于狭窄,已经很难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要积极借鉴“大荔模式”的成功经验,将推广范围延伸至整个“三农”领域,可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改善,甚至包括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习科学方法能力的提升等内容。例如,可通过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技术,来改善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配套相应的节水灌溉技术,可缓解我国西北与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此外,在扩大推广范围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推广中服务水准的提高。随着新技术与新产品推广的深入,素质低下的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其中的原理。因此,需要相关专家与技术人员解决因应用新技术而产生的生产经营问题。特别是需要提前所需的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指导及培训,以及产后产品的收购、贮藏、运输与销售。

2.3积极培育与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多元推广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主体以行政型、教育型、科研型、企业型与自助型五大组织为主。长期以来,政府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与行政权威,在推广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其它类型的推广组织发展缓慢。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单一的行政型推广组织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化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强大的活力与潜力。对此,需要优先发展社会化推广组织,积极构建多元的推广体系。首先,要加大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政府要将经营性推广交于社会化组织,政府只需努力做好公益性推广服务。特别是将农资经营权与部分农技推广服务授予企业进行推广,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次,要支持新型推广主体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以及各级科研院所具有农资农技双向服务的优势。通过资金扶持、金融便利、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其发展,发挥其在推广过程中的作用。

2.4整合农业推广组织,优化组织内部结构

篇10

(一)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把新型的农业技术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业从业人员。使得新型的农业技术得以在实际的生产中实践和应用,在验证农业技术的同时也能进一步的提升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有:①试验、②示范、③培训、④指导、⑤咨询服务等。农业技术推广是为了把新的农业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以往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往往是以政府建立相关的部门为主导,并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并不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除了政府的主导之外,还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作用。才能够使得农业技术能够在农业的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间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具有灵活多变的风格。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都不一样。大体上的农业推广模式都具有分异性、多向性、阶段性和趋同性的特点。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传统农业的改革刻不容缓。传统农业想要获得现代化的改革和进步,就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所以农业技术的推广就非常的重要。虽然,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一直在改革和调整,但是仍然不能与市场经济的体系合理的融合和适应。其主要的原因是: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②没有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不灵活、④推广的内容和手段还有待加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主要的原因有:

1、耕地面积的减少:由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农业的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于是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劳动成本提高: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太低,往往依赖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力,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的劳动回报率并不高,导致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3、农产品的品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环境的污染,以及农业技术的不完善,就容易导致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所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农产品的品质。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

1、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制: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层次和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应该满足这一需求,就必须对以往的体制进行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2、更新推广理念:①以农民为本,推广农业技术就是满足农民的需求;②提升农业技术的服务范围,农业技术推广不只是把新的技术引入农业的生产中,而是要结合生活、生产、生态。促进服务的多元化和高效化。

3、建立政策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财政补助的体系,以及吸引民间的投资和激励机制等,对新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推广,起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4、建立更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分类和甄选,强化公益的定位,把财政权利和人事权利都上收,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按规章办事。

5、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建立起激励和淘汰的体系。

6、健全保障体系: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导致了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工作中的障碍,只有建立起健全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有效的实施和开展。

7、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变传统的推广模式,放弃以技术为核心的推广,而是以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为核心,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只有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才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引导教育机构的农业推广服务

我国农业技术的成果在国际上并不低,但是造成农业产业的发展缓慢的原因就是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十分不理想。所以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也必须更多的组织的支持。在高校中引入农业技术的推广教育,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人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只有结合教育与推广,才能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贡献。

(三)支持农业技术创办企业

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新型的,农业技术人员自主研发的技术,可以支持其创办企业。只有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得到明显的收益的时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能更有效的开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