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7 11: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告

篇1

在这次模拟操作中,一共有十五个步骤,具体为:建立业务关系、出口报价核算、出口发盘出口还价核算、出口还盘、出****易磋商、出口成交、出口成交核算、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修改信用证、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出口业务善后。

在操作中我被上海安德国际公司聘为销售部经理助理,公司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茶具厨具以及一些高级精密仪器等等,哈哈,很高兴!

在与埃及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由于刚刚学习了函电,加上老师的指导,写起来还算轻松。但是在出口报价核算时就感觉很吃力了,个人觉得远洋运费的计算有些难,还有银行手续费和银行贷款费用的计算到底使用采购成本还是报价或者发票金额作为基数,总是容易混淆,老师大概花了两个课时详细讲解了这几个问题,总算明白了。我认为出口商是最为重要的角色,在扮演出口商的角色的过程中,要经过准备、磋商、签约、履约、善后几个流程。在准备阶段,需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并同工厂和进口商建立广泛而牢固的业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交易过程中市场是变化的,作为出口商需不断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才能获取最佳交易条件和价格,核算过程本身是复杂的,这需要足够耐心、细心。

国际贸易中,由于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保险费的核算很关键,不同的贸易术语下,保险费的承担者有所不同,二者的紧密关系众所周知,在贸易术语上,我们分别采用了cif、 fob、 cfr的术语,在十三种贸易术语中这三种是最常用的。

出口单证的审核也是一大难点,密密麻麻的英文表格让你先去缮制然后再审核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说细看那些英文,就是看见那表格就头疼。静下心是很有必要的,慢慢看就习惯了就会了。在电脑里审核单据有些麻烦,只能把两张表格缩小到同一个界面再来对比。由于老师在发下一步操作时前一步的参考答案系统会自动给出,所以我们在训练时必须克服想看答案的心理。

结汇可选择t/t l/c d/a d/p等方式,信用证结汇可以保证出口商及时得到货款但是费用高,多笔业务的开展,不同术语的运用可以加强我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在费用上的不同核算和支付更是对我们关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验。签订合同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完成了一半的业务,通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四个环节,就交易条件达成一致,更是体现我们业务能力的地方。在交易过程中市场是变化的,作为出口商需不断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才能获取最佳交易条件和价格。

整个学习模拟过程中我归纳了点心得体会:

1、在交易业务的填表中要注重核心单据在流程中的重要性,要使它准确、系统、完整。填表要以“单单一致”、“单证一致”为原则,熟悉各单证这间的相关联系,这将关系卖方发货后的结算问题。

2、要把握专业知识与实习操作的关系。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次是首次实践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实习。从中锻炼的是我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经验是日后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3、英语的重要性,在实习操作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英语在其中的理要性。进出口合同中、进出口贸易中的各项单证中都是英文单证,若英语基础弱的话对业务工作是种阻碍,降低了工作效率。阅读能力弱往往会导致错误若是实际交易则有可能引发纠纷,所以说英语能力在国际贸易中是十分重要的。

4、实务课本知识一定要学扎实。虽然是理论,但是如果不能彻底掌握在实际运用时将会阻碍重重,且不能综合利用考虑。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超级秘书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篇3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模式日渐形成,对国际商务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国际商务课程实操性强的性质决定了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目前的高职高专应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建立阶梯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块,构建多层次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和考评机制。

[

关键词 ]职业能力 国际商务 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演莉(1972-),女,山西文水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商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旅游经济。(广西桂林541 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校内实训仿真融合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 013JGB3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100-03

国际商务是一门技能性、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要求、具备国际贸易业务全流程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实现跨地区、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国际商务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校在承担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倾注大量物力、精力、财力,但收效并不显著;另一方面,企业社会急需大量上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专业人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来说,重塑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教学是其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如何准确定位国际商务实践教学,建立贴近现实、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国际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教学理论化,实践综合能力的课程设计缺失。目前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加大了对实践课程的教学量。这种改进一方面与高职高专教学目标相契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专业技能性的要求,但是当前现状却是仅仅增加实践课的课时量,实践教学课程依然停留在理论课的验证阶段,而忽视了专业课程的技能性要求。这种验证性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体会技能课程的乐趣,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设计理想化,配套教学实践设计所需要的资源不到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费很大一部分支出是购买电脑,实验设备和器材用来配置实训基地和模拟实验室。但是研究经费很少投入在实践教学模式、实验课程项目开发和设计上面,就出现学生仅限于在机房里和模拟实验室进行某些课程练习,而忽略教学体系设计的完整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是沿用老的教学模式的现象,教学效果与预期效果差距甚远。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的监控机制缺失。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和管理。各部分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完整性决定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系统的整合。目前国际商务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的认识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科学系统量化的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与理论教学管理脱节。

4.实践教学以课程教学为主,职业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课程教学下的实验教学模式无法达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创新能力被弱化,更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单门实验课程还是综合实验课,都不能把课堂实验教学与未来岗位技能有效联系起来,使学生难以形成职业所需的系统知识和技能体系。总之,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缺乏以职业为导向这一目标。课程设置上没有全局观,没有从整个学科高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仅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内容过于宽泛,缺少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运用渠道,构建符合与国际商务工作岗位和岗位技能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国际商务专业适用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职业能力指为了胜任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既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理解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用职业能力。国际商务岗位专用职业能力是不同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通用职业能力大致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抗压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计算机英语能力,娴熟运用外贸软件能力,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及交流沟通能力,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能力,灵活应变创新能力等。按照适合国际商务的岗位层级,专用职业能力与各岗位匹配要求如下表所示。

三、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国际商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1.创新实验实践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沿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如手工制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之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学习法、工作过程下的项目驱动法。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国际贸易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业务技能为核心。由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实践的特殊性,课程实训通常安排在实验室,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

第一.模拟仿真平台SLMTRADE项目化实践教学法。SIMTRADE是由外经贸大学与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共同研发的国贸软件平台,软件在互联网平台上操作,集成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充当进出口商等不同角色,结合国贸实务、国际结算等专业知识完成整个外贸流程。SIMTRADE项目化实践教学法在设计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前准备,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外贸企业,了解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演练有一定的认知,然后指导学生尽快熟悉软件的操作环境、界面窗口等功能。第二阶段项目实施,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练,2或3人组成一组,每名同学同时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学生利用自己注册的进出口公司、供应商进行交易,独立完成所有的业务程序,每个学生在不与其他同学发生交易的前提下至少完成四五笔业务,交易要采用不同贸易术语和支付方式相结合;然后全班同学分成5或6人一组,扮演不同角色,小组间进行竞赛对决,按照比赛成绩进行最终排名。第三阶段项目评价与反馈,教师按照学生的综合成绩,找出其薄弱环节重点演练。

第二,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战教学模式。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是国商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通过大赛实战让学生与全国各地高校学生进行贸易往来。把学生设置为不同国别,身临其境更有真实感。所有与对手的贸易往来均在线上使用邮件交流,更具公平性。团队的总成绩决定比赛的名次,团队各成员成绩决定团队总名次的提升。比赛使同学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困境、互助、团结、进步的真谛,也领悟出一个外贸人的职业素养。POCIB比赛平台比SIMTRADE平台界面更具亲和力,模拟软件更具操作性,流程设计更加新颖,数据更新时效性更强。通过比赛让学生学会进出口价格核算对产品利润和财务状况的影响,贸易函电规范性撰写对贸易业务的重要性,单证填写的正确性以及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流程的重大意义,实现了学校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建立阶梯式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块。国际商务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为认知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课内实训和校内实验室操作)、专业综合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辅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培养层级。并按照阶梯递进方式设置相应实践模块。认知实践模块:主要是实践教学中的验证性和认知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感性认知,了解基本实验方法和手段,如英语读写能力、国际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计算机操作实验、参观校企合作单位的外贸业务流程等。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各项实验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如进出口商品价格核算、外贸函电书写、商务谈判技巧、单证填写和国际结算实验等。专业综合实践模块:整合国际商务实践教学各门课程专业知识,尤其是技能课程的互联互通性,注重强化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国贸实务综合实验、课程仿真软件综合实验、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模块:通过认识实习、课程报告、参观企业、社会调查、POCIB大赛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未来从事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全方位实践能力的职业素质。

3.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国际商务学科知识,使实践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

第一个层次是以理论课程和基础课程为主的验证性训练和技能性训练,如贸易实务类课程可以用手工制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这类课程可以采用部分理论的验证性训练,为专业综合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以整合多门课程为主的综合训练,如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包括SIMTRADE平台),它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实务、外贸函电这些课程的知识都整合起来,把整个知识链条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国际商务谈判实践教学设计中可以考虑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谈判情境,用开放式实验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校外实践训练——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两种形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按照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职业技能要求,分解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内容和对象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模拟工作环境的项目教学法、企业人员和理论教师双结合的讲授方式,完成了解项目对象一提出解决方案一模拟实战演练一真正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合适的岗位上得到职业能力提升。“顶岗实习模式”指寻找校企合作的对口单位,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熟悉企业文化氛围,认知企业的操作流程,在企业导师和实践教师指导下参加顶岗实际工作,全身心地进人工作状态,接受职业岗位的需求,在融人企业的经营环境中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

4.健全国际商务实践教学管理、考评与监督机制。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也是掌控教学管理活动的主体。逐步形成以教师和企业外贸精英为主的教学管理团队,教师通过不定期地深入企业挂职,企业外贸精英也可以参与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中,在这种双向交流中教师实践技能和自身实践指导能力得到提高,充实、总结、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实践教学总结,并做好相应的归档工作,作为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料。学校采用实践教学督导制,由相关部门制定教学监督的具体方法,并负责对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教学过程实施、实践基地建设进行监督检查。

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和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两个方面,可以建立分阶段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学生实践教学考核采用模块化考核,如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之类课程采取实验表现+平时实验报告+闭卷考试+技能口试的考核模块,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型实验采取实验表现+平时实验报告+仿真软件操作考试的考核模块等。鼓励学生参加外贸技能大赛,同时把技能大赛成绩纳入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设置科学合理细化评价指标。通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结果,对实践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教学计划实施、实施效果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

国际商务实践教学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实践教学课堂的基本技能性训练,模拟仿真平台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外注重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最终使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从业人才。

[

参考文献]

[1]谭立群,邓丽娜,基于国际商务技能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6).

[2]颜宏亮.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国际物流课程改革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演莉,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在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中的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12(5).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根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流向的调研报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有20%在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以及政府涉外部门工作,约有50%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求职无门或改行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国际贸易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大学展开了新一轮的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这期间,ClarkKerr、DerekBok等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的高等教育家透过本科教育繁荣发展的表象,敏锐地看到高等教育形势背后所潜藏的教育危机。他们针对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整体知识观课程思想,积极倡导在本科教育中树立整体知识观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改革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以克服本科教育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所产生的弊端,使学生能接受到完整的本科教育。运用整体知识观,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等诸要素予以系统考察与操作,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人才紧缺的局面,而且可以实现国际贸易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由于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良好沟通、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进行独立操作,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多数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一定的贸易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欠缺,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二)课程设置泛而不精

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大都是遵循教育部所制定的课程体系而衍生出来的课程,差别不大,且过于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上求全求多,通识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国际贸易教科书,可以发现有许多知识点内容重复交叉。例如,《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实务》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结算方式有交叉的内容等等。另外,目前一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安排存在先后顺序不合理的问题。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同时开设,章节的进度却不一致,这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造成重复讲解,这不符合教学规律,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众多学校的铺开,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一句空口号。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室实训和社会实践。虽然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购买了教学模拟软件,但是在实训室中,学生只能通过数据库之间数据与表格的登录和转换完成贸易的流程的模拟,基本不设计具体产品的生产、营销、跟单等内容,与贸易业务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1]。而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就更加单薄。一方面,学生多、基地少,实习效果不佳。一个实训基地安排的学生太多,为实习单位带来许多不便,使其接收热情不高,导致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实习基地无法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评价体系不健全。由于存在商业机密等问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多数从事一些打扫卫生、端茶倒水、跑腿等工作,无法接触实质性业务。由于实践基地缺乏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只能靠观察了解一些表面现象。学校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很难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也很难给予科学评价。

(四)教学过程与国际接轨不够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具有“国际性”。大部分高校设置了很多带“国”字头的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课程缺乏国际视野,仅局限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经济贸易知识的掌握,而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关注甚少。另外,多数高校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制等都很少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多数停留在国内高校的横向借鉴和比较。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因此,必须以整体的知识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对国际贸易专业进行课程整合,从而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三、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目标

跨国公司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应聘人员是否具备所要从事岗位能力的模式:K(Knowl-edge,知识)表示对某一特定工作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原则的理解;S(Skill,技能)表示对通过正式培训和实践经验发展基本能力所获得知识的运用;A(Ability,能力)指发展一项具体的、特定的技能所需的一般能力:O(OtherCharacteristies,其他特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业绩会产生影响的品质,比如注意细节、守时、个人组织能力、视野等。KSAO模式反映了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因此,国际贸易专业可以按照KSAO模式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2]。图1构建了基于KSAO模式的国际贸易课程整合目标。KSAO模式下国际贸易专业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A、S、O四个模块,其中K是基础,A是核心,S是落脚点,O是重要影响因素。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要以巩固K为出发点,加强A为关键,提高S为目标,同时培养学生O所代表的各种特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要求方面,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了解,是通识性教育;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是专业性教育;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是延伸性教育;对其他特质(O)的培养是性格教育。

四、课程整合的步骤

(一)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夯实基础、重视实用、提高能力、选择灵活”为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1.K模块课程设置。K模块主要涉及基础教育,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由工具类(诸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和素质类课程(诸如政治、体育等)组成[3]。目前多数高校对素质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更多地设置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类,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类和物理学、机械、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存在一部分内容教材重复,因此可将国际经济学课程取消,将相关内容分解到国际贸易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中讲授。

2.A模块课程设置。设置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外贸口语、经济论文写作、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

3.S模块课程设置。设置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国际投资学、商品学、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制单、国际服务贸易、WTO概论等课程。对于S模块的课程应该尽量压缩必修课程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使学生有充足的自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对于国际服务贸易和WTO概论的内容和国际贸易的部分内容存在交叉问题,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明确其课程归属。4.O模块课程设置。心理学、职业规划、各种问题活动等。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49-02

[作者简介]张丹丹,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一、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伴随着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2010年全球贸易报告》,2010年全球贸易出口比2009年增长了145%,是世界贸易组织自1950年开始这项统计以来的最高增速,是全球GDP增速36%的4倍多,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明显,对全球经济复苏功不可没。在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作用下,全球贸易高速增长,同时又促进了世界生产。

(二)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

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结构逐渐走向高级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年来,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业占全球GDP比重一直保持在60%左右。服务型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1980—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43万亿美元。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据统计,在1976年的全球国际贸易中,以资源为基础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占67%,高技术产品仅占11%;到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上升到了18%,目前这一比重更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还会不断提高。

(三)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四)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是各方在一些关键性领域的分歧仍未消除。主要集中在农业补贴、知识产权、乌拉圭回合协定的实施、环境与贸易、投资规则、竞争政策和反倾销等问题上。而且,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这给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3月,世贸组织成员累计向GATF/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共有364个,其中,193个还在生效。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完成,如果协定能够顺利实施,整个美洲大陆将成为统一的自由贸易区。近年来,亚太地区各种形式的双多边、次区域、跨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如东盟自贸区建设,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的“10+1”和“10+3”合作,东亚国家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等,这些合作将有利于亚太地区建设成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的引擎。

(五)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自2004年起,在有利于全球投资增长因素的主导下,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期。结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相关统计数据,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在2005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之后,2006年便迅即达到142万亿美元。2011年,尽管世界经济出现动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仍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平均值,达到15万亿美元。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流量在16万亿美元左右。

(六)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

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8万家,分公司达到80万家。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与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使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急需国际型、应用型人才,这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形势,国贸专业教育教学应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

(一)采取双语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及国际贸易业务的完成都具有涉外性,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使用外语这一语言工具来完成交易。因此,在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外语训练。国际贸易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部分,可以以外语授课为主,课件辅以母语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则可尝试实行外语课件、母语授课的形式。教学中,在对一些重要的合同条款、信用证条款、发盘还盘的案例等用中文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外文写信函、签合同、看懂外方询盘还盘等,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世界贸易组织时,可以将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历程的图片、中国加入WTO的录像资料等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教师的讲解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多媒体教学增大了信息量,能够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授需要引用大量最新的数据和案例,适用于多媒体教学。

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贸易政策法规和管理机构等。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首先,应密切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开设基础性实训课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内容仅掌握理论概念是不够的,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要求把国际贸易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其次,开展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训。要求学生通过相关实训具备包括搜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拟定函电以及与客户交流和应变的能力。例如,当讲解到“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某种商品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的作用在日益弱化;而对于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现状,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第三,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跃雪国际贸易发展呼唤教育教学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

[2]唐娟“实践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9)

[3]丰华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

篇6

一、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一)环境与国际贸易

贸易自由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益的,然而,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提高社会福利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环境与贸易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两次会议统一了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之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及环境问题的贸易争端已经在原关贸总协定(GATT)多次产生。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已充分表现出来。贸易与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的经济学家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综合现有文献来看,关于环境与贸易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1)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2)环境政策或环境管制对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贸易方式以及贸易条件的影响;(3)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冲突与协调;(4)南北贸易关系与“污染天堂”假说问题:(5)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如何制定政策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推动了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战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经过恢复都已相继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以美欧为主体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起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其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成为主导国际贸易的趋势,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分工发展。跨国公司从整合全球资源的角度出发,将其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使得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逐步向公司内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展,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的重要形式。

在这种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一体化改变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Mundel (1957)认为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是互相替代的,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目前,相当多的学者都认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具有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趋势。

(三)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标准化与国际贸易成为WTO《2005年世界贸易报告》的核心内容。2005年6月30日,WTO公布了《2005年世界贸易报告――探讨贸易、标准和WTO之间的关系》,报告明确指出,标准规范能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环境保护和相关货物、服务贸易的兼容性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报告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标准同样可以改变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报告认为,过去几十年间,随着双边和多边贸易自由化使关税不断降低,标准的作用日趋明显,标准以惊人的速度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应用。

不断增长的标准化活动反映了消费者对更安全和高质产品的需求,也反映了技术创新、全球贸易扩展和许多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对社会事务和环境的关注。关贸总协定(GATT)1947就包含与技术法规和标准相关的条款,包括第3条(国民待遇)、第11条(数量限制)和第20条(一般例外)。1979年2/3的GATT成员签署了《技术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进一步解释了GATT的相关规定。1995年,伴随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贸组织的成立,修改后的TBT协定和新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对所有WTO成员生效。

标准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标准的研究正逐渐由技术角度向经济学角度延伸,标准经济学尤其是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标准经济学正在兴起,这也将推动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

(四)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传统产业渗透,改变着市场经济现有格局。国际贸易亦无例外,特别是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电子商务在改变国际贸易方式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挑战。

1.电子商务推动了生产要素理论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以往的一系列经济学原理,宣告了以物质资源稀缺原理为基础建立的经济学大厦的局限性,从而使经济学发生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尽管目前高校国际贸易理论课中已将人力资本要素、研究开发要素、规模经济和管理等看作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都还没有或者很少论及国际生产中的信息要素。然而,信息要素日益成为电子商务时代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作用甚至高出土地、资本要素。可以预见,随着电子商务实践的深入,在“资源禀赋论”基础上产生的“新要素论”会有新的探索,将会有新的理论构建。

2.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的比较优势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资源上拥有优势。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通用型技术的采用,使得传统产业中劳动大为减少,产品成本中劳动比重的降低,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拥有的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将取代生产要素价格差别而成为主导性国际竞争力。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逐步丧失其现有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例如,在目前发展中国家拥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制造业方面,近年发达国家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联合自动裁剪技术,将服装从分类、布料、铺垫、裁剪、缝制到标价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减少劳动力40%,使一打衬衫的成本由1.27美元降至0.76美元。而且由于计算机的运用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花色品种,还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周期,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性领域的优势。

二、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国际贸易教材已不能适应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须更新教材,增加新内容、新理论、新实务,以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业务素质。如,目前国际贸易学科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理论与观点,但大多数教材都忽略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的理论分析,如,贸易与环境问题、贸易与标准化问题、贸易与跨国公司问题、贸易与知识产权问题、新新贸易理论等。

2.对外贸易行业内的分工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新的业务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国际货代、外贸报关、外贸报检、国际快递、商务文员、商务翻译、外贸结算、外贸营销、外贸经理等,不同业务需要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与之相适应,更需要培养各类外贸专业人才。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方向需要作相应调整,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增加新的课程,强化重点课程,弱化次要课程。

(二)外贸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

1.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加入WTO为中国外贸带来的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更多的贸易壁垒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贸易摩擦,外贸企业需要更多的熟悉WTO及国际经贸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应对入世后新形势的要求。目前的国际贸易壁垒极具隐蔽性,防范和处理此类国际商务纠纷需要很强的信息、预测和协调能力。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而言,应主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竞争性商业情报搜集分析能力,二是对贸易伙伴法律和国际规则的运用能力,三是企业之间针对维权问题的合作能力。

2.外贸转型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外贸企业正处在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化升级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我国外贸企业会遭遇来自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国外企业为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化成长刻意设置的障碍,从而将我国外贸企业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外贸企业要突破国外企业设置的障碍,具体而言,就是要具有突破来自全球价值链攀升障碍的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自主品牌创建能力;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而言,应主要具备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传播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

(三)高等院校面临职业院校的挑战而带来的新要求

1.外贸职业院校发展迅速。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高等院校纷纷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目前,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而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则达到了510所,职业院校的发展极为迅速,且因其招生自相对较大,招生人数众多,规模大的外贸职业院校拥有数千名甚至上万名在校学生,给一般本科院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外贸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高。除学生数量上的竞争外,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学生素养也同样给一般本科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强,深受外贸企业的欢迎;而一般院校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反而不受企业青睐,因此,从就业率上看,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要好于一般院校。

三、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由于国际贸易研究对象的拓展,可以考虑用“国际商务学科”替代“国际贸易学科”

在国外,高等院校设有国际贸易学科的已不多见,大都是国际商务学科。国际商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商务环境和组织;国际商务准备和国际市场的进入;国际商务战略及国际经营管理等。国家应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包括商贸、经济、法律、外语、金融和管理等知识在内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具有商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商务专门人才,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编辑出版反映国际贸易新发展的教材和系列丛书

建立一支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三方面组成的国际贸易专家学者队伍,编写出一套反映国际贸易新内容、新理论、新实务的权威性的教材和系列丛书。

(三)培养既有国际贸易知识又有对外贸易能力的人才

要通过增设实务类课程、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外贸工作环境中提升能力。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有实务经验的企业经理参与教学工作。提倡并鼓励从事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员到外贸企业进行外贸业务实习,通过与外贸企业的合作让专业教师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以此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国际交流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加强同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国际商务学科之间的各项交流活动。当前交流的主要内容可包括:国外国际商务学科的发展情况;国际商务学科的专业设置方向;商务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等等。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快速提高我国国际贸易学科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士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7期.

[2]郭力生.标准化与国际贸易[J].机电信息,2005年第7期.

[3]王春晖、牟欣伟.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变革[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2期.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45-02

一、新形势下构建创新型、实用型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专业性质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外语优势鲜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贸易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亲身去关注真实世界问题,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外贸人才的技能要求。外贸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外贸业务能力。随着中国外贸大国地位的凸显,外贸企业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渗透海外市场,这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国际商务领域比较热门的从业人员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这些相关职业有些需要必要的证书,比如报关员和报检员,其他岗位或许不强制要求职业证书,但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3.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的外延扩大。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单纯的营销、外语、纺织、机电等专业人才已远不能满足外贸人才的相关岗位需求,外贸企业对于那些同时具有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综合专业背景的人才求贤若渴。中国遭受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等事件接连不断,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尽可能减少这种损失,就需要一大批既熟悉贸易规则、精通英语、又熟谙世界相关国家法律、能够参与应诉贸易争端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的定位

1.培养目标。学校的培养计划应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中国高校虽然层次不同,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也高低有别,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理论与实践必须融会贯通,很多企业是直接冲着是否具有操作技能和就业经验而去,对语言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这与其他财经类专业有区别。为此,本专业应培养素质全面、勇于创新,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能够在外经贸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外国商社及涉外经贸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人才。

2.实践教学的定位。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将模拟实验、创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综合考虑,注重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国际贸易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实践教学突显本专业办学特色。总体规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设置实践课程,使基础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并独立设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合理,基本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型实验教学项目、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层次齐全,形成配套、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创新型、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

1.理论+实验――基本能力训练。基本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理论课程为基础,配合一定实验、实践课时完成。比如会计学、财务管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ERP软件来增强学生活学活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辅助学生的营销策划训练,学生自由组建商业策略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写出可执行的策划报告。通过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营销方法、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掌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应具有的营销知识,使理论课程更具实用性。

2.模拟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进入大三,专业技能课程逐渐深入学习,对专业课程的掌握与应用尤为重要。此时不仅要使学生增强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和市场的感性认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学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外贸企业、国际市场、贸易环境、贸易政策,能够判断企业的贸易方向,并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专业课程辅以模拟实验环节,就是让学生熟悉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对企业的认知能力训练。完成专业课程模拟实训后,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就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认识实习就是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去认知企业的发展,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市场环境,参与企业经营的讨论,把在学校中模拟实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全部课程及实习并经考核合格后所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一次全面性、综合性的训练,是对学生在校学习质量的最后一次综合检查和考核。它要求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熟悉贸易流程及各种单证的制作与审核,了解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基础,课堂中使用的单据滞后于现实中贸易手段的改变。这就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及时总结差异和处理这些差异的方法,培养学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创局面的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4.技能竞赛――创新能力培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最先具有创新意识,就成功了一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尤其注重创新意识。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对新事物具有好奇心、探究的兴趣、自信心强,对真知执著追求,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在三个实践环节之外,通过提高性的竞赛,择优淘劣。比如“商务谈判大赛”、“新星杯创业比赛”、“金融投资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所学真正化为生产力,用他们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去开发新领域。

四、实践教学课程创新性的具体实施

1.实践课程体系创新。为了实现“创新型、实践型综合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第一,在保证必要理论课时的前提下,针对某门课程开设对应的实习、实验课程,或是在实习中增加对某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操作练习。第二,针对其他同水平高校相同专业进行市场调研,保留必要理论课程,缩减繁冗难懂、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适当增加实践、实习学时,保证实践环节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20%。

2.实践环节创新。有两个层面。第一,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三个环节”是指教学实习、认知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是在介绍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配以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拓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认知实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产、了解企业和了解社会;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责任感。社会实践要合理利用学校、院、系资源,联系固定单位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毕业联系学生就业实习等工作。可以考虑设立经济管理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投入人力培养与联系社会企业,形成良好口碑,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第二,校内、校外实践环节紧密联系。校内实践重在对理论课程的全面吸收,它融会了各学科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撰写营销策划方案、模拟国际贸易流程、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各学科比赛等。校外实践是在建立实践基地基础上,把学生引入社会,对公司、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同时实践基地也为学生毕业社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实践条件创新。主要体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是,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经验、实习难是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高校应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是不可或缺的。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下模拟与训练。

4.实践环节师资创新。“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以往的实习与实践环节往往由本专业老师担任。但要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具有实验经验,为此,我们应该一方面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老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与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外,把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社会精英请进课堂,针对不同的课程直接指导学生实践。

5.实践的手段与方式创新。采用虚拟模拟实践、情境模拟实践和进入实习基地实践等几种方式。这种由虚拟模拟实践、情境模拟实践逐步进入真实世界实践的推进方式,不仅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少,进企业实习难的问题,而且,通过逐步向真实世界推进的实践方式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达到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 刘义杰,万义平.国际贸易网络及场景模拟实验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34).

[2] 汪琳,焦雨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

[3] JIAO Yu-sheng,汪琳.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6).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商务英语;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需以服务地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线,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1地域经济发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服务地域经济发展,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分析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社会竞争力和素质提高至关重要,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对2011、2012、2013届实习学生和其用人单位的调查和沟通,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地域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1.1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即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包括六种: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能力、计算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关键能力不是针对某一个岗位或者职业,但是,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必不可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是各用人单位都认同的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根据对2010级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行政办事员、商务文秘、前台接待员、跟单员助理、报检员助理、单证员助理和外销员助理是依次适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这些职位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岗位。因此在这些岗位中自主学习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用网络和撰写报告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

1.2专业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包括外贸职位、外销职位、涉外文秘以及英语翻译,这些职位所需求的专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英语的流利的听说、轻松的读写能力,尤其利用英语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处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涉外文秘等相关商务工作,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第二,完成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业务实际工作和文秘相关工作的能力,熟悉国际贸易和商务运作的基本理论与操作程序,在实际的商务活动中运用商务能力操作的能力。掌握制造业的基础知识。制造业是支撑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力脊柱,是提高一国国际地位,带领国内人民走向现代、富强、文明的关键产业。同时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在教育领域与制造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促进制造业向劳动生产力的转化。[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对给辽宁地区的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在制造业企业就业的机会,因此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力有了特殊的要求即掌握制造业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就业拓展了方向,是服务地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1.3乐观、自信以及抗挫折的能力

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克服挫折、挑战自己的性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因此(展示)Presentation是学生上课必须应对的任务,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和完美地展示都会增添学生的一分自信,而且英语短剧表演,从剧本的修改,遴选合适的演员,都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领导能力,对于没有英语语境的中国学生学英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克服自己的害羞、不自信、给自己一个更大的平台,这本身就是战胜了挑战,语言学习的学生具有开放多元的性格特点,益于接受新鲜事物等长处,因此,英语语言好的学生一定有耐力、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有抗挫折的能力,这些优秀的性格都是未来的各个职业对其从业者的要求。

2服务于地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强调的职业教育“办学,要办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与市场而变,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教学理实一体化,服务地域经济。

2.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特点的教学方式。[3]教学中要求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可以先讲理论,再进行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讲授理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2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地域经济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分析及当前社会高职生源的特点等,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整合,设计出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面向从事涉外贸易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熟练的商务知识及较高的商务文化意识,较为扎实的文秘基础知识和双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了解装备制造业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公关接待服务以及管理工作。其次,整合核心课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包括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就是要整合后三类课程,以职业素质模块、社会综合能力模块、职业技能(商务技能和语言技能)模块等为主线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模块体系,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和改革,实现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转换。整合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和英语听力为英语基础;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和商务英语口译为商务英语;外贸单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秘书实务和商务交际实务为商务实务课程。更加重视实训课程。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及课程设计。更加重视学生的校外实习以及顶岗实习。在实训和实习的实践中应用、内化理论知识,增加能力。第三,优化教学方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求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即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让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制定项目行动计划的制定、项目的沟通、项目实施、项目评估。这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管理与组织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导、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思路,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行动导向的学习力求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包括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块)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以行动为导向的考核标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4]。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包括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以适应地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3服务于地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

3.1完善实训环节

首先商务英语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各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边做边学边操练。因此,完善的实训设备以及配备各种实用的应用软件,可以从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像各个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高职院校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其次,要大量地开发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培养是检验在校实训课程的效果,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因此,稳定的、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最重要的环节。

3.2培养优秀教师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要求具有企业的实践经验,掌握英文的学习和教学规律。因此,必须增加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和教学培训的时间和课程,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获得最前沿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掌握如何能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的最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实践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最关键的一环。

3.3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

编写一套实用的、与时俱进的、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的商务英语教材。“评价现代外语教材需要运用现代‘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的评价标准”。[5]

3.4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学生语言技能、专业技能,课堂情况、实训表现、职业道德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以理实一体化的要求和标准来评价授课教师,而不是以一张卷纸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结束语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必然是以服务地域经济的发展为目标,改革当前的课程体系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应用项目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

[2]鲁昕在中国沈阳第三届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Z].2010.12.13.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基于IT类专业的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王学明.在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75.

篇9

关键词:模拟公司;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模拟教学法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教学法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的虚拟公司,这种虚拟公司是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内与其他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除了货物和货币外,可以包含所有真实公司的所有商务活动,学生可在模拟公司的不同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经历公司全部运营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模拟公司教学法集中体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先讲理论后实践的模式,采用“先实践再理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岗位所需的知识、法律法规的认识,加强他们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了解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模拟公司”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突破了传统的纯讲授法模式,开展了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能通过身如其境的商务情景进行训练,掌握实际职业能力,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随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能立即融入到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笔者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认为模拟公司教学法是适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模式。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1 相关课程的开设。在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或同时,须开设市场营销、市场分析与预测、商务英语函电、网络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能够针对外贸商品作国际市场行情调研以及客户情况的调研,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以及营销策划,熟悉、掌握相关商务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资料搜索、利用计算机以及办公软件制作各种单证等。

2 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赞成这种教学方案,掌握行为导向的实训原则,熟悉岗位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以及相应的企业商务实践工作经验。

3 软硬件的支持。设置计算机网络条件下模拟实验室,配备良好软、硬件设施,建立一套既有进出口贸易的单项操作又有综合技能训练的进出口业务的职场模拟平台,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内容

1 外贸模拟公司的筹建。教师在实施模拟公司教学时,根据外贸公司的工作内容,将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成立若干模拟外贸公司,并设立业务部、采购部、财务部、物流部等组织机构,由学生担任总经理和各部门成员,互相之间分工协作。模拟公司成立后,确定公司经营产品或服务范围,以组(公司)为单位开展外贸业务活动。教师要求各模拟小组撰写模拟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拟公司章程》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图,建立岗位责任制。

2 外贸商务模拟。①模拟外贸公司交易前准备。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搜索国际市场上与模拟公司所经营的商品相关的购销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思考,撰写《外销商品调研报告》,完成《外贸业务经营方案》;在模拟公司教学中可以申请一个公共的电子邮箱或建立商业网站,以便于各模拟公司之间在网上商品信息,寻找贸易伙伴。⑦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与报价核算。模拟公司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email的方式进行交易磋商;组成模拟商业谈判阵容、划分谈判角色,按照一定的基本程序进行商务谈判;要求学生根据模拟公司经营的产品的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价格术语,计算采购成本、出口退税收入、国内费用、运输保险费用和银行费用,确定外销商品的最终成本、费用和利润,制作《出口商品报价核算表》。③模拟合同的签订。根据模拟公司商定的有关商品信息及运输保险、支付条件等内容,草拟合同文本。买卖双方就草拟的合同中条款进行洽谈、修改,直至双方达成一致,形成最终的购(销)合同文本(中英文各一式两份),双方代表签字并交换合同文本。

3 外贸流程模拟。根据外贸公司的操作流程,要求学生以模拟公司签订的合同为基础,按外贸作业流程进行仿真练习,内容包括的信用证的催证、审证和改证、外销商品的生产跟单,托运(货代)业务、投保业务、报检报关业务、收汇核销等等。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和信用证的要求,制作外贸业务所需的各种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质量证书、汇票、托运单、海运提单、装船通知书、报检单、报关单等。在流程模拟过程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小组扮演买方、卖方、银行、商检部门、船方、工厂等角色。通过外贸业务流程模拟,使学生体验外贸业务工作所需要的具体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外贸专业技能。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评价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在模拟公司的创业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应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并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应用能力的评判方式由平时记录考核、独立作业(书面论文质量)和集体成绩几部分组成,其中集体成绩是每当一个阶段学习完成后进行一个总结和反馈,可以由各模拟公司利用PPT的方式向由教师和外贸专家以及推选出的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组进行演示(Presentation),介绍在模拟公司的业务经营过程、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体会,最后由评议组现场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四)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1 模拟公司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身入其境,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模拟公司所需的信息资源的搜索、营销方案的策划,进行外贸业务的操作实践,以用促学,从做中学,边用边学,学生们如身临其境,自主学习的动力很高。

2 学生通过仿真的模拟公司训练,对国际贸易运作流程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掌握了基本业务操作方法,对本课程的外延知识(外贸成本核算、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也有了进一步的融会贯通,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潜能,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学生在模拟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明确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组织机构,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工作不顺时的受挫能力,即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进入真实的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高职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目的。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的思考

1 在仿真的模拟公司商务环境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经营活动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而教师则充当指导者或咨询顾问的作用,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在模拟公司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其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海关人员对模拟报关人员提供的报关单据进行审核,使学生除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的同时,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和任务,从而充分展现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35-03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各外贸型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贸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需求远高于对单一的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上都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0中国大学就业蓝皮书》的报告,在2010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最多的本科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列第三,达到了0.93万人。同时,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度的数据统计,2010届毕业生在本科离校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为53%,而本科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为62%。说明培养广大外贸型企业所急需的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国际贸易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毕业生不能适应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国贸人才的培养和市场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满足加入WTO后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还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普遍是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了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培养出来的国贸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课程设置不完善,教材选取不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国际贸易课程的设置通常包括通知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其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一般为3∶1。只占25%的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对于教材的选择,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选取的是研究型的规划教材,或是有部分实训的应用系列教材,没有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来选取或编写配套教材,最终影响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3.国际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国贸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从事过专业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有些专业课老师虽然长期从事专业课的教学,但由于课程和科研任务较重,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深入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因此他们专业课程的知识老化,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满足当代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践教学环境基本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内实训基本条件不足,实训体系的真实性不强,难以达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教学效果不好。虽然有部分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因为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二、“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型的特征是:能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在生产与经营管理一线中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实际应用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因此,国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培养能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受到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具有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适应新形势下外贸行业系列岗位群工作及相关贸易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而“工学结合”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开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三年后,也就是在1906年,美国也出现了称之为“合作教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法国的“学徒培训”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在中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在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16号文等主要文件中,“工学结合”才首次成为职业能力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那什么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学会给出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增长的知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这一解释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针对应用型国贸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场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笔者拟把应用型国贸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如下:(1)毕业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操作,迅速成为各企业单位的业务骨干。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社会考试,取得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货运员等资格证书。(2)毕业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岗位需求。主要体现为能适应在企业外贸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工作;能适应在企业涉外采购、销售部门工作;能适应在涉外企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物流配送等部门工作;能适应在“三资”企业采购销售部门等从事外贸工作等。(3)毕业生毕业后具有自我生存、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学校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实践与提高,逐步取得国际贸易相关技术职称,逐步成为各类涉外企业的销售部门经理、品牌经理、高级主管等。

因此国贸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是分三项要求,以体现分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不同目标。第一项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充分就业的需要;第二项要求是客观和现实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中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保证理性选择职业的需要;第三项目标是通过努力所追求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和满足市场人才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目前,绝大多数经济类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竞争相当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专业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创新,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调查,笔者发现在中国的外贸业务的企业中,对基本业务操作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和业务员除了相关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能拥有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能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课程体系结构:(1)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为满足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积极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即要有来自校内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一线从业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又有来自校外外贸企业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兼职教师。核心课程应根据国家规划教材编写一批适合学校实际教学的立体化课程教材,同时利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契机,整合各网络资源,建立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学地点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和网络课堂,还应包括实训室、商品模拟交易会、校园文化超市、外贸业务现场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素材则应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实训手册、真实业务档案等。对于已和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的校外外贸实习基地,则要利用学校专业化的优势资源,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以使得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双赢。(2)设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为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设置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采用“能力分块项目实训、虚拟任务综合技能模拟操作、考证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通过真实岗位群能力分析,先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专业再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虚拟任务综合模拟操作项目,继而开展顶岗实习等真实情景式实践操作。从而由低到高逐级递进,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分阶段进行,从而体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特点。

通过上述两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达到缩短理论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和缩短毕业生进入外贸岗位的时间的效果,从而实现国贸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按照“工学交替”的思想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特点和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进程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期间包括政治文化课、通识选修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第二阶段采用专业课和集中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在第三学年将国贸专业课按其所包含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贸易基本业务操作能力进行分块,相对应地进行项目专项实训,并将课堂搬进合作的校外企业当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第四学年,则通过综合技能模拟操作、考证实训和顶岗实习来组织教学。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要到企业中去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作学习,在这期间,学生要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进行严格的实习过程跟踪,同时聘请实习企业的优秀员工兼任学生在企业的指导老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按一般员工的要求对其进行管理,并发给学生相应的薪资报酬。

(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学结合”的教学必须以做为载体,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专业针对性的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学,则可以让学生身处一个真实的业务情境中,设计出贸易流程中的真实角色,由学生扮演,亲身感受,增加对业务情景的感受力。还可运用视频教学,将报关、报检、货运、做单等现场中的情境穿插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实训环节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模拟教学软件,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进行计算机联网的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各种类型的比赛,比如国贸案例大赛、商品归类大赛、经营模拟沙盘大赛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校内外同专业的学生相互进行交流,提升学习的激情,增强学习效果。

(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要顺利的把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好,就必须全面提高老师的“双师”素质。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需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具体的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措施如下:(1)通过培训与考证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为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商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3)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以兼职教师的身份来校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或实践教学的任务,从而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4)选派在职的青年教师下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这样可以让青年教师有效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了解国际贸易的前沿动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把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水平。(5)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6)制定出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并且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为他们参加职称考试提供便利,为“双师型”教师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创造条件,以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杨光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4):15-17.

[2]温晓琼.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践与探索,2010,(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