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标题范文

时间:2023-03-29 16: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稿标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稿标题

篇1

1.出发及返回时间;

2.活动:包饺子、表演节目等。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结语已为你写好。

Dear Luc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oking forward to you reply.

Yours,

Li Hua

参考范文:

Dear Lucy,

How are you doing? I am LiHua, a 17-year-old teenager currently studying in your school. Recently, our class plan to visit the nursing home this Sunday in order to help the old there and enrich our afterschool life. As the vice monitor,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come with us.

Here are some details about this activity. To begin with, we will leave the school by bus at 8:00 AM and return at 5:00 PM. Besides, there will be a lot of activities such as making Chinese dumplings and giving performances, which will be not only meaningful but also interesting.

Hopefully, you would like the plan and join us. I have the confidence that we will have a great time there. Thanks for reading my letter.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and your decision.

Best wishes,

篇2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一次在承德做报告,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他说他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程翔和清华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赵谦翔等几位老师经常在深夜11点多通电话,那时候他们还在钻研业务。已是名师尚还如此,相比之下我们许多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广大的中国教育不只是几个名师的任务,更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责任。

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科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采取学校学习、科组学习、备课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学习国家基础教育的指导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及编写思路等。在学习中要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和理论摘抄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相结合。

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二、加强知识储备是前提

教材不应是道德说教和政治观念的诠释,语文教材“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行教材缺少“源头活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选编教材。选编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三、认真研读文本是关键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2期刊登过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教授《灯下漫笔》一文,上课伊始,在导入部分,先介绍文学界对鲁迅先生的不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写起?2.作者从这件事看到了国民怎样的特点,又进一步把对国民的思考上升到哪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3.“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4.怎样看待这种历史观?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哪些?情感态度一样吗?这些情感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以上大约用了半节课时间,接下来,执教者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为了证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在为唤起民众、唤起民族而呐喊奋斗,执教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20多篇鲁迅作品的题目和主题一一列出。不仅如此,执教者还把同时代的周作人写的《乌篷船》、梁实秋的《理发》《下棋》《喝茶》等作品读给学生听。以证明鲁迅当时在与封建专制进行斗争,对国民麻木进行批判。最后执教者通过多媒体再次把王蒙、王朔、郁达夫、钱理群等作家、诗人对鲁迅的不同评价展示给学生,并总结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走近鲁迅,做一个直立行走的人。

这节课,前半节课是好的,但后半节课的拓展,明显游离了文本,是想当然的教学。这种“随心所欲”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其实是大量存在的,自己擅长的就大讲特讲,不擅长的就轻描淡写。文本还未分析透,就急于搞拓展,看似是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则是对文本的亵渎。教师在备课中,缺乏“沉”到文字里面的精神,缺乏对文本的“参透”,缺乏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唯教参是从,唯教案是从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任意发挥。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可能离开文本,因而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裸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走进学生。并且要“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不做想当然的发挥,教会学生用文本说话。

四、培养创新意识是重点

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理论,转观念。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新课程理念思想新、观念新,教师要尽快洗脑,学习新课改理念,摒弃传统中陈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代之以新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真正走上新课程改革之路。

篇3

关键词:物理 教学 衔接 解决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与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外,初高中物理教师之间相互不了解,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清楚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高中物理教师也不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同时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参差不齐,且他们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况、教材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改变。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要有一个过渡期。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为高中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必须重视和要研究的问题。

一、形成原因

1、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不同。

高一新生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高中,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并且高中生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所以高中生的思维特性更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

2、学生对初中到高中思维习惯转变的不适应。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普遍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现象生动、具体、形象、概念、公式少,题型简单,易于计算,课时充足,教师讲得细,归纳得全,学生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对号入座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而到高中,由于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叙述增多,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科目多,课堂容量大,进度快。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强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学生对初高中物理教材编写要求的不适应。

初中教材选取的内容浅显而直观,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谨。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题中隐含的条件少。

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避免人为的“走弯路”,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

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篇4

下面的广告引起了你的注意。请给该校写一封信,询问有关情况。(箭头所指内容)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篇5

化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参与、探索,而化学实验正是学生探索化学研究的主要渠道,如果缺少化学实验的探索,学生将很难掌握晦涩难懂的化学知识,而且很多学校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很多硬件设施,比如,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将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化学的系统知识。

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高考压力大

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很多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他们的学习压力很大,但是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多,教师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就给高中生造成一定的难度。高中生要面对的人生转折点还是高考,所以课改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高考的局限。高考的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课改的理念很难得到落实。总之,课程改革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实际出发,深刻思考才能促进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难点的思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索为基础的理性的学科,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化学,特别是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需要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更需要创新,只有学生、教师一起努力才能不断完善新的课程改革。

1.教师需要掌握更加系统、更加专业的知识体系所以每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探讨,增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2.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更加直观、清楚地掌握化学的知识体系,在实验中学会总结、反思。

篇6

一.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是基于学生现在的知识。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与学生对答,课前教师进行充分准备,一步步的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必要的准备,设计出课堂上讨论的基本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摸不到头脑。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上进行必要的学习,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二.教师要变换角色

教师不能“孤芳自赏”,作为教师,只考虑教师的角色,不管学生的任何想法,一味站在教师的角度,不考虑学生。然而,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学会“角色互换”,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懂得换位思考,这样,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可以站主角,提高课堂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互相体谅,换位思考,让课堂在轻松的环境下愉快的进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侧面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使教师更多的吸引学生,使学生加强对教师的崇拜信仰,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但理论知识过硬,还要具有较强的文科知识水平。语文对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素质要求很高。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这些教师刚刚毕业就走上了讲台,知识跟经验都十分欠缺,讲课的内容照本宣科,内容空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一些老教师,他们对前沿信息与理论掌握不足,教学效率也不高。

四.加强教材建设,熟练应用教材

语文教材的内容应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与时俱进,加强教材建设,使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使教材上的内容能够充分理解,然后才能在课堂上讲授出来,学生理解也更加透彻,然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五.坚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也应该坚持创新,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不再做毫无意义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课堂中体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六.时刻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要时刻调整教学计划,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教材内容,变换教材中的难点、热点。在变换的过程中经常变换教案,同时根据学生实际的水平和能力制订教学进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避免盲目调整,使学生不知所措,盲目学习,最后导致效率低下。

篇7

一、加强课内﹑外阅读,做好摘记

多读多记,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因此,需要从阅读中积累素材。材料充足,写作就有信心;没有材料,就是高手也难成篇,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就必须把工作做到实处:导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及精彩段落篇章,并把精彩段落篇章熟读成诵。从诵读中培养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激感,增强语境,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光靠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中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去借阅名著书评。用名人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名著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来升华学生的灵魂。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感悟意志的坚韧和刚强,从读美文名著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作文时自然就会立意高远。

这样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真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材料,丰富了词汇,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文也不例外,要想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这就要从指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开始。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感物才能动情,动情才会有写作的热情,因此,我们教作文应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反映自己的生活。

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能否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认识并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具有较大的思维潜力,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让学生谈看法、说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言的主体性。一开始写作文,学生怕说不好,怕写不好,畏首畏脚,使思维语言运用能力受到限制。我就让学生明白: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清楚自己思考的内容,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最美最好的语言。以我笔写我口,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样写成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三﹚在作文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最后老师再总结归纳。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年统考,实验班全体学生的作文分数比其他班平均提高了5分左右。

四、模仿古人借针绣凤

综观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模仿习作,借针绣凤者屡见不鲜,他们或借高超的写作技巧,或借精妙的构思布局,或借凝练优美的辞章,或借典型新颖的材料,绣出了不朽千古的凤凰。如李白借屈原诗作的意象写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名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借北朝庚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通过学习这些名人“借针绣凤”的生动事例,让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效仿古今名家,把他们平时读书摘抄的资料,有机的运用到相应的文章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同学们感到这样做,确实既丰富了写作材料,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从而消除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大大激发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五、跳出常规逆向思维

1.立意上的逆向思维

古人笔下的“落花”几乎都是悲凉凄惨的象征物。如《红楼梦》黛玉葬花中写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读后令人伤心落泪。我们正好反其意而用之。借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立意,歌颂落花,赞美落花,就会提炼出新颖别致的立意来。

2.选材上要新颖

俗语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无味道。”选择材料也应选新颖的、鲜为人知的,才能引起读者的新感受,才会令人赏心悦目。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新颖生动的、能催人奋进的材料。比如,《那天我真想发火》这一题目,许多同学往往想到的是: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或有人碰撞了我不道歉,竟然扬长而去,我真想发火;或有人把我最珍贵的东西损坏了,我真想发火等等。生活中遇到这类事确实想发火,但写出文章来却不会感人,因为不能给人新鲜的感觉。我的实验班有个学生这样写:“夜晚,我在自习,隔壁却不时高声大笑,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敲门进去正想发火,他们却把我请进里屋并端来糖果,还邀请我一同欣赏他们为使瘫痪在床的奶奶快乐而进行的家庭晚会……看了几个滑稽的节目后,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盲目地责怪人,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沟通与谅解,这样才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这样文章就有新意,立意也就高了。

六、加强指导,逐一点化

篇8

关键词: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有效措施

物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实验密切相关。新课标主张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但在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实验不仅是进行物理学习的基础,也是促进物理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的物理定律,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科的发展进步。实验对物理学习如此重要,因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就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本人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物理实验对学习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不能从物理学习的角度乃至物理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深入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表示:单纯的物理学习太过枯燥,将实验教学融入物理教学之中,给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乐趣。由此可见,学生只看到了物理实验的表面现象。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仅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还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的形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实验能够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严谨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但是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没有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综合物理素质得不到提升。

(二)不能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为了将理论知识有效展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实验教学有效的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从理论上来讲,实验是与具体的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因此,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要及时的让学生做实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实验与理论知识脱节的现象却时有发生。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却没有对教材上的实验对学生进行同步讲解。尤其是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可能会安排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后的下一周,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及时的吸收物理知识。理论与实验的脱节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使学生不能及时的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实验的难度,时间隔得太久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了遗忘,不利于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活动。

(三)实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实验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先行官”,没有严谨的科学实验,就没有科学结论的产生。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严谨。高中学生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是否能够按照科学的步骤展开,学生能否形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展开实验活动,那么学生的实验态度就很端正,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那么学生就很难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有效措施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

实验能够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际上学生要想真正通过实验有效的进行物理学习,从实验中有效获取知识,并通过实验进行创新活动。不难发现,实验实际上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学生想要真正借助于实验进行物理学习,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首先要对实验引起高度重视,对实验不能抱一种“好玩”的态度,要抱一种科学的态度,其次,要体会实验的真正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验证,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有效的进行创新活动。最后,学生要认识到实验的重大意义,通过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推动物理学科的发展,进而寻找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二)理论知识讲解与实验同步开展

理论知识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同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实验做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二者的同步进行。

1.以实验引理论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先为学生做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实验巧妙的为学生设下悬念,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探索之后,再引出理论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还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理论知识引出实验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提高实验的严密性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分析;教学策略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人文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统一体。从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逐渐走向误区,多数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动力、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当前国内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1.学习压力大,导致产生出一种厌恶感

学生把生活中的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加之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当前高中成为学生学习最紧张和关键的阶段。学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显得的格格不入。同时,高中语文内容不断加深,很多题型也变得更为灵活一些,学生容易产生畏惧之情。

2.方法比较枯燥、陈旧

当前国内高中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依然多在沿用。高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似乎已经不满足于教师的直接授课,因此,教师难以提高教学

成效。

3.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

一部分高中语文老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抵制心理,认为这种教学手段只是在摆花架子,不能及时落到实处。由于缺乏更好的教学手段支持,因此,造成高中语文教学难以走出枯燥、乏味的藩篱,当然也难以取得教学成效。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工艺及其施工方法控制

作为新课改的要求,应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很好的诠释。我认为新课标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强调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大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让学生掌握该文的思想感情时,不能着急告诉学生苏轼想要抒发的情感,而应当先让学生去认真思考为什么没涉及三国中的其他英雄,单写周瑜;从其家庭背景、职位、年龄以及生平事迹等方面加以比照,得出苏轼怀才不遇的情感,学生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时,可以在故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问的意识及其能力

实践中,一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提出很多问题,甚至用一堂课的时间也难以全部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主导者的作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筛选,将其中比较价值的问题当作语文课教学的切入点。比如,《失街亭》中对课后“失街亭,谁之过?”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有同学说是诸葛亮之错,因为是他用人不当;同时,也有人认为是马谡之错,因为他刚愎自用。

3.创设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自身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比如,《老人与海》教学实践中,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跟大海有关的音乐,在这样的音乐旋律下读课文,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枯燥的接受课文,而是像亲临其境一样感受到主人公的真实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标背景条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关系着学生的高考和未来发展,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模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

一、思想政治“图表”主观题的特点

1.从图表题考查的内容看:图表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是经济生活知识,具体采用数据、图片、文字等表现不同时间或不同经济体(国家、地区、产业、行业、企业)的经济现象。但在设问考查的内容则综合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和文化牛活的有关知识。

2.从图表题呈现的方式看:除以“含有标题、图表数据信息和附注”单一的统计图表为背景材料试题外,历年来,经命题专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现发展为统计图表、柱状统计图、坐标曲线图、扇形饼状图等分别单独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形成在同一试题中多样图表“联袂”出现、形式新颖的“亮丽风景”。

3.从图表试题的设问看:一般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展开,涉及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连续性的设问,且试题的多重设问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环扣一环,一间衔一间,层层深入。

二、图表信息题的解读策略

1.读标题和设问,抓关键,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和答题指向

标题和设问是命题者命题意图的根本所在。考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解读标题和设问,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和答题指向,获取全面而有效的信息是正确作答的重要前提。因此,一要读标题。标题一般以文字表述的方式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图表内容和数据信息,揭示了命题者所提供的信息价值取向,是题之“眼”。如:从(右图)2010年浙江卷图表13“2005―2009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长对比”的标题中可获取的信息:一是在内容指向上包括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备自总量及其增长率”四个方面内容,以及2005~2009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柱状图相比较、2005―2009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柱状图相比较、同一年度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较、2005―20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2005-20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相比较所显示的信息;二是在时间限定上包含了“2005-2009”五个年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长率的信息。二要读设问。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和答题指向的直接表示,也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定性。弄清设问的命题意图和答题指向是提高图表信息解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如2010年浙江省41(1)“指出材料一中图13的经济信息。”设问的指向性要求是“指出”,关键词是“经济信息”,限定性要求是“材料一中图13”,属于“是什么”的设问。侧重于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数据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的同时,揭示出事物存在的状态,考查的目的主要在于考生准确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而2009年全国卷(Ⅱ)39题(6)“根据表3(下表),指出甲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特点,,的设问的指向性要求是“指出”和“分析”,关键词是“甲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其经济发展的特点”,限定性要求则是“根据表3”。这不仅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数据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透过图表数据信息对“甲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其经济发展的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图表数据信息所隐含甲地较全国相比“甲地二、三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本质问题。这不仅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还具有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考查功能。

2.读图表,找联系,分析事物变化趋向和发展规律

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准确把握试题中图表标题、设问要求指向的基础上,考生能否根据图表数据信息的固有联系,弄清图表数据信息间的具体联系,在数据具体关系中探寻其变化趋向和发展规律是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关键。根据历年高考信息解读题命题特点分析,主要有因果联系型试题和整体与部分联系型试题。

①因果联系型试题。即图表中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考生解读此类试题首先必须弄清何是因、何是果。其次弄清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因果链条、互为因果中的何种形式,再次按照因果关联、由因及果的表述方式对图表所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描述。如2010山东卷28(下图)2006―2008年间前后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间互为因果关联,即“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而2010年江苏卷34题(图表1、2)。财政收入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前提(原因);经济发展(GDP增长)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原因)。

⑦整体与部分联系型试题。即图表中的不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考生解读此类试题信息时,首先明确何为整体要素、何为部分要素。其次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着眼,弄清整体要素与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构成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要素间的关系。再次要抓住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关键部分的变化发展趋向及其对整体要素及构成整体的其他各个部分要素的发展趋向的影响。最后按照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的结构形式对图表信息进行表述。2009年全国2卷38题(表3)表中食品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三项占比与总支出(表中略)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是在收入一定(支出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食品支出比重下降(关键部分的变化)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的上升(构成整体的其他部分要素)提供了条件。二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可支配的总支出的增长(整体发展变化)是生存资料消费比重下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比重提高(构成部分要素)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