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征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勤工助学征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新生军训之后,对新生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以班为单位填写贫困生登记表和认定表,并将资料汇总,其中包括:贫困大学生所在的年级、贫困程度、家庭住址、贫困的基本原因、是否参加勤工助学、是否申请助学贷款等。整理资料归档,建立08级贫困生档案。为接下来的岗位安排,办理贷款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确保岗位扎扎实实分配到每一个贫困生,帮助其更好更轻松的完成学业。
二、下学期本部门决定在大一、大二各班选出一名勤工助学委员,以加强勤工助学部和各班之间的联系,并及时反映各班班上的贫困生情况。
三、我部门打算在十月份开展一个“大学生创业’征文比赛,以增强新生的创业激情。
四、下学期我部将继续定期制作"大学生创业、就业宣传栏”,积极为我院广大学生提供可靠、及时的就业信息以及兼职信息。
五、总结上学期的工作,我部在提供兼职方面的工作上还有一定的不足,本学期我部将加大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争取使兼职数量再创新高。主要是加强同培训中心、家长的联系,为我院学生提供更多的家教岗位。
六、我部将会举办一场比较大型的兼职招聘会,为我校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兼职岗位。
七、我部将会举办一场大型的就业、创业讲座。我部打算联合恩师职业技术学院的勤工助学部共同举办,在两校贫困生得到指导的同时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篇2
(1)无偿资助力度较大,不利于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当前国家资助政策,加大了无偿资助力度,这无疑更好地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但同时也正是其无偿性,容易致使学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面对经济困难,他们不是积极地主动想办法,通过争取奖学金、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勤工助学来解决困难,而是等待各种助学金、困难补助金或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会导致他们责任感不强、进取心不足,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认定工作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资助的前提,它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资助工作的效果。然而,在认定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时候以贫困生的衣着、用品、有无电脑来进行衡量,这些标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也具有片面性。目前更多地采用的是“综合判断法”即通过同学了解其衣、食、住、行等情况,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向当地政府、家庭调查了解,对认定名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等方式来判断其经济是否困难。这应该说是目前较理想的判断方法。但往往由于申请认定人数较多、工作量大、资助工作人员短缺,难以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而且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认定工作并未实现一种动态管理,缺少长效机制。
(3)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贫困资助中心,主要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然而,我们的工作仍然简单地停留在奖助学金的发放上,往往缺少对受助学生的人文关怀。一些资助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和方法存在问题,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有的工作人员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去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资助工作简单化和随意性处理,甚至采取“轮流享受”或由辅导员指定;有的采取在班级“公开选举”的民主投票方式“选出”资助对象。然而这些做法看似合理、公正和透明,实际则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并影响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
(4)工作重心过度偏向经济资助,对贫困生的德育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育人机制。虽然目前高校对经济资助有很多有效的手段,对精神解困也有相关措施,但并没有把“助困”和“育人”完全有机结合起来。以勤工助学为例,勤工助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解决经济困难,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树立自强不息的意识和提高自身素质。但目前多数高校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建设的规范性不强,存在管理不规范、岗位利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再以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为例,这两种活动形式是培养学生感恩、责任意识的较好途径,但目前这些活动的开展,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并且由于高校贫困生人数众多,一些学校或院系在组织活动上难度较大,于是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的途径
(1)正确引导,全面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练合素质。高校在做好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要重点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综合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宣传、讲座、谈心、演讲征文比赛、交流会、观看励志影片等形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引导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诚信、感恩意识。另外,应当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例如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校园文化周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回报社会、自强不息的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完善认定办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要系统而全面地展开调研,科学制定量化指标,认真制定认定办法并严格执行认定程序。同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长效机制。其次,要注意资助资金的合理配置,对学生每年的受助金额设置“上限额度”,避免奖励和资助都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建立形式多样的奖助体系,让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奖助,避免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之间以及经济困难学生内部之间的不公。
(3)加强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资助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应涵盖助学政策、理念、工作方法、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等方面,随着助学工作越来越细化,资助工作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多层次需求。因此,资助工作人员要用一颗责任心和爱心去工作,在工作中更加细致周到,以身作则、尊重学生,认可学生自我发展潜能。使资助工作彰显人性关怀,让学生和老师建立起信任和感情,从而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4)营造和谐、文明、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文明和谐、勤俭节约、友爱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贫困生在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体会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友谊,树立自信,心怀感恩,塑造健全健康人格。同时要抵制拜金主义、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让健康、向上的风气影响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
篇3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 存在问题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68-01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2009年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贫困生平均比例约为25%,特困生平均比例约为10%[1]。随着高考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其资助和教育也日益成为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资助对象的评定工作难以客观准确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偿的奖助学金资助,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认定。学校认定的依据之一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由学生所在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和学生本人填写,但不少地方开的证明随意性很强,可信度较低。再次,由于贫困生个性、心理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差异,资助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存在着不贫困的学生装贫困、争贫困的现象与贫困生要面子、拒绝资助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干扰认定工作。
2.资助对象的评定方法容易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家庭隐私。大多数高校的帮困工作都要经过申请、评比、审查、公示等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某些隐私公布于众,给学生带来无形的精神负担和心理伤害。其次,社会上一些善意的捐助活动实施不当,也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有些社会慈善机构、捐助企业为了营造声势,在校内外对受助学生过多的曝光,加大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3.注重“经济脱贫”,忽视“精神援助”和内在发展
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困难、心理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多重压力,但我们现行的扶困措施注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缺乏对贫困生在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且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远比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要困难和复杂的多。参照国外的资助政策大部分是有条件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完全无条件的资助很少。我国现行资助体系中仍有较大比重补、减、免等无偿资助方式,不利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二、改进高校资助体系的工作方式
1.改进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方式和工作方法
改进资助方式和评审方法。高校应建立按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资助基金的制度,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资金的投入。在资助方式上应加大“奖、贷、助”的力度,减少“补”的金额,取消“免”,鼓励贫困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取高额奖学金,充分发挥贫困生自强的心理优势,克服自卑思想。此外,应围绕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心来展开资助工作,注重保护受助学生的个人隐私,尽量消除因经济资助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要尽量争取社会资源,设立更多的专项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2.建立和完善贫困大学生精神救助体系
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内在精神培养,营造关爱贫困生的人文环境。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调节和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关爱贫困生,就要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社会也应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尽量减少对贫困生个体的追踪和曝光,淡化“贫困生”的字眼。大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
1.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将诚信教育贯穿至困难申请和助学贷款全过程,如:举行贷款签字仪式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调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础;利用校内媒体进行宣传、引导, 开展“诚信” 讨论,开展诚信主题征文、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贫困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无信不立”,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感恩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感。
3.专题教育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在针对性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自强感恩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要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工、财务、就业、教务、校团委等多部门通力配合,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资助育人工作新格局。一方面要关注国家资助政策,及时调研、总结国内外高校资助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困难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状况,专门制订工作规划。另一方面要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关注和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使其全面提高。
4.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目前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项目大多是由学校自身创造和联系的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诸如班主任助理、办公室助理、科研助学等岗位,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总之,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共同的努力才能很好的完成。管理者应注重经济困难学生选定的方式方法,最大可能消除评选过程中的负性影响,注重保护同学隐私,在帮助其“经济脱贫”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危机”和“精神援助”。同时,高校要加强以人为本,注重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温暖,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完成学业,更好的成长成才,更好的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02-0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服务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现存的突出问题
1.制度育人层面的缺失。在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很多高校多依据学生在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同时为了尽快完成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所以在大一新生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班级和学院就必须上报贫困生名单,这就造成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会产生情况了解不全面,为了评定而评定。还有的班级评定会成了声泪俱下的哭诉会,部分学生形容自己的家事极其夸张,使广大同学感受不到资助制度的“暖心”。
2.获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里,家庭经济学生在面对着繁重学业、生活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在获取国家、社会及他的资助与关心下,应该要有感恩意识。而目前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群体的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家、社会对自己帮助缺乏感恩。总认为国家、社会给予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对他人的帮助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对国家的助学贷款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按时偿还。二是对教师的教诲缺乏感恩。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师长们对自己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对教师缺乏最起码的尊重。三是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的心。有的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不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对自己的出身环境不满,将自己家庭经济的拮据归由于自己的父母没本事。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攀比心较强,高消费,买名牌衣服、手机、电脑及其他不必要的开支,在大学期间荒废学业,不求上进。以上种种淡薄的感恩意识已经成为各高校德育工作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3.贫困学生诚信缺乏。高校大学贫困生诚信的缺失的主要体现在助学贷款的偿还上,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大概有校园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无论是那种助学贷款都是信用贷款,在校学生无需担保或抵押,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期还款。目前高校有一部分大学生贷款不守信用,缺乏偿还意识,特别是在毕业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岗位调整以后,离开原来的工作城市后,不主动和银行、学校联系,从而使银行损失巨大。为此,高校应以国家助学贷款为载体,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以学生在校期间月平均消费和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档次的做法缺乏科学性。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区域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有差异,所以在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存在贫困生困难程度的差异。其次,贫困生评定程序缺乏公平性,而且评定操作性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中家庭情况一般都是靠学生自我陈述,班级学生共同投票,进而导致班级拉票的现象严重;而且,贫困生证明材料由当地民政部门提供,有些民政部门工作的不负责任现象,加之学校每年按照40左右的比例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量大、时间紧等,导致学校无法核实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第三,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不足,提供虚假评审证明材料。一部分非贫困学生在填写家庭经济情况时弄虚作假,凭借关系,开据虚假贫困生证明,从而达到获取资助的目的。而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无能力开具当地相关的贫困生证明,而丧失了减免学费或获取资助的机会。操作层面的空间为学生不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认定了贫困生资格,后续就会有助学金等补助金额,也会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的不平衡。
2.资助体系分散。资助工作过于分散,缺乏统一管理。按国家政策规定,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学生资助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全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但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学生资助部门或者对资助工作仍缺乏有效管理缺乏优化组合,资助政策交叉重叠。目前资助体系中各项资助政策虽然都指向经济困难学生,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统一规划,使其在整个体系中应占的份额、应发挥的作用和应处的位置模糊不清,不同资助政策经常孤立地执行,这使现行政策交叉重叠和学生重复受助现象非常突出,资助不足或遗漏现象同时并存,致使资助的育人整合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
3.高校对贫困生助困教育针对性不强。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工程中更注重以经济资助工作为主,而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的关注比较少。在资助过程中,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大部分按部就班,每年都是按照国家的资助政策和高校的相关评定组织开展年度评定工作,下发通知,由班级所谓的民主评议推荐,报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最终报送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通过这一流程把学生资助作为一项普通的学生工作去完成,而对于学生的精神资助关注较少。平时在开展的感恩教育中,因为场地、经费等原因,开展的活动多以大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缺乏。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因素。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社会、家庭、高校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每年占全校总人数的40左右,有的少数民族高校地区的比例更高,这么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在校生,由于来自贫穷地区,家庭条件不好,他们在普通的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存在自卑、自尊心不强的现象,他们不能摆脱目前家庭经济窘迫的现状,不能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反而把国家或社会资助给予的帮助看为是一种施舍。因此,他们不想与他人沟通,内心通常是敏感、脆弱的,面对巨大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就业压力时感到无能为力。
三、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思考
1.树立全新理念,提升学生资助育人水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内容,以“提升能力、意识、素养”为核心任务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新思路。学生资助工作突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励志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以及诚实守信、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操,寓教于助。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感恩奉献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规范管理,推进学生资助管理育人。各高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建立和完善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以确保困难学生困难程度认定的相对准确性。要于每学年初开展每年一度的认定工作,之后才开展各类资助项目的申请与评审工作。对不同系统在学校不同部门设立的奖、助学金,归口到一个部门(如学生助学管理中心或学生工作处)按统一的规定和程序进行申请和评审,这样既可避免资助工作的互相扯皮,又可避免学生重复申请和获助以及出现困难程度与资助额度不一致的现象。同时,开发和建立操作性强的学生助学管理系统,此系统应包括网上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各项资助项目的申请、审核、审批、修改、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获助条件对网上申请进行限制,从技术层面上避免学生重复申请和获助,从而使助学工作更加准确、快捷、高效。
针对一年级新生对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没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受助机会比较低的情况,各高校可在新生中设立新生奖学金,给予高考成绩优秀的新生奖励,奖励金额可与学校的奖学金持平,亦可高于学校的奖学金;在助学金等级设立中,可向新生倾斜,同时在设立社会助学金时,可与捐赠方协商,设立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助学金,以弥补国家资助政策覆盖面的不足。
3.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恩自强观念。由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原属于“发放式”性质,资金少、获资助难度大,因而获助学生基本上是由教师指定的、认为是学业成绩最好或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学生,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主动申请资助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以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而在目前资助资金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学校要从物质上、思想上和心理上全方位地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对自我潜能的积极肯定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根据学校的资助政策,结合自己的困难程度、学业成绩和个人特点来自主选择符合自己的帮困助学措施,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促进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
4.多措并举,主题突出,培育学生资助文化。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希望得到精神、心灵上的帮助。高校应以培育资助文化为抓手,以感恩、诚信、励志、社会责任感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扶助工作,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他助到自助的重要转变。
高校在培育学生资助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体现出资助育人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实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纲要中,要融入大学生资助文化培育内容,比如校内文化宣传部门、学生资助工作管理部门要统筹校内外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资助文化培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二是通过设立创业型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打造特色助学文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职业能力。在开展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本校特色的资助文化特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家庭困难学生的自立和自强。三是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开展学生资助文化活动。在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活动中,要结合家庭困难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以受助对象为主体、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资助文化活动。比如通过举办“校园自强之星”和“勤工助学服务之星”评选以及“助学政策主题征文”等活动,提升在校受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文化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少玲.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25-26.
[2]李岩.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7,(11):48.
篇5
1.资金来源单一,未能覆盖所需
近年来国家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了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现实压力。但高校扩招所带来的人数攀升以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导致获资助学生所分配到的资金仍不能满足学业和日常生活开支。
2.学生简单受助,自我认知与能力提升乏力
在现今环境下,高校贫困学生很难有机会、清醒地对自身认知和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位。资助者简单施助,受助者单一受助,中间缺乏一种认知的培养、理念的灌输和能力的提升,因此,简单地“授人以鱼”式的“输血型”资助方式很难实现资助工作的真正价值。
3.教育效果缺失,受助主体责任及感恩意识淡薄
当代高校受助学生由于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导致感恩意识的缺失。很多受助学生自私任性、坐享其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得到资助者认为理所应当,不感恩图报;未获得资助者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平。教育效果缺失,受助主体责任及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已成为了中国高校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价值一道大的障碍。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价值难以完全实现的原因
1.教育投资支持乏力,资金来源拓展不足
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巨大社会效益,决定了国家、社会、个人均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因此,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现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是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保证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良性运行的合理要求。但就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实际投资情况看,投资力度还远不够,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还没有获得应有的投资支持。
2.资助体系不尽完善,公平公正有待加强
目前,国家已建立起以“奖、勤、补、助、贷、免”为主体的六位一体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在框架上已健全完善学生资助模式。但是,资助体系内部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上,仍有不足之处。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本上就凭学生村镇两级一纸证明,学校也没有精力财力真正能下到学生生源地进行调研,这直接关切到资助工作的实效及公信力的发挥。
3.教育手段简单粗糙,缺乏人本关怀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能够较好地解决部分学生物质需求问题,但简单的货币给予传递的只是一种金融交流关系,在对贫困学生心理关注和疏导上的情感传递才是最重要的。加强对贫困生学生的教育引导,在教育中贯穿“以人为本”理念,给予学生人本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4.资助队伍参差不齐,理念能力有待创新
在中国高校中,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队伍一般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老师配比往往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师生比,由于学生工作繁琐而复杂的工作性质、资助队伍人员的流动性以及队伍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局限,学生资助队伍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工作能力低下、管理理念守旧,难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
三、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价值实现的途径探讨
1.健全资助体系,强化制度设计
(1)调整资助措施,弱化无偿资助比重。在中国目前的各项资助措施中,主要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国家助学贷款次之的资助模式,从学生资助价值实现和教育的本位目标来看,这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在资助体系中,我们应该不断调整资助政策,弱化无偿资助比重,凸显资助核心价值。第一,应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完善贷款制度及偿还机制建设,大力推广生源地助学贷款。第二,要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和资金投入。第三,严格限制无偿资助比重。无偿发放困难补助和减免学杂费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公平公正。第一,在制度设计上,高校应该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细则。第二,在操作流程上,高校应改变按人数或指标划分资助名额、等级的程序,建立有学生代表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确保资助流程的透明公平。第三,在后期监督上,要建立一套多方参与的资助后期管理与监督机制,从而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落到实处。
2.加大投入力度,广拓资助渠道
资金的保障,是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现实基础。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关注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有更扎实的展开基础。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助困奖学金和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解决贫困学生物质与能力提升需求。
3.丰富资助手段,注重人本关怀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高尚情操及坚毅品质。第一,我们要重视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贫困生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有必要时要进行全面的跟踪反馈和强化指导。第二,要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健康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济困”与“提能”结合,提升学生自立自强能力。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应做到“济困”与“提能”相结合:第一,高校应积极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争取社会实践机会,在不同类型岗位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等。第二,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开设课程,利用各种平台促使贫困学生对自身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建立培训计划,逐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第三,帮助贫困学生组建自和发展性团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境遇相近的贫困学生参与团队建设,使他们更能承受挫折的挤压,不断提高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
(3)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责任、感恩与诚信意识。高校应将大学生责任、感恩与诚信等意识的培养教育渗透到资助工作的各个领域。要通过发表感恩宣言、诚信演讲、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恩与诚信意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要教育贫困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将感恩、责任与诚信意识化为行动,以契合和生发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
4.夯实人员基础,培养高素质资助工作队伍
篇6
关键词:选拔;学生干部;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40-01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干部约占学生人数20―30%,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排头兵。因此,如何选拔出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需要学生管理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一、学习成绩优秀是选拔学生干部的重要条件
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生中起到榜样模范的作用,而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所以学生干部首先要热爱学习,成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榜样,这样才会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其次,学生干部承担的社会工作比较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选拔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才有能力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最后,学生干部换届时间短,如何能在众多学生中快速有效地选拔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实践证明学习成绩是选拔出学习能力强学生的重要依据。选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和迅速成型。
承德石油高专团委在选拔学生会干部时非常注重以学风为导向,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占班级排名前1/3,原则上需要获过奖学金。如该校第二十三届团委宣传委员王旭同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曾连续四学期荣获一等奖学金,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此外,在学习类竞赛中曾荣获校第二届“数英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校第五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职业规划之星”称号。这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培养使用过程中发现,学习能力强,通过在学生组织的锻炼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在师生中有很好的口碑,而且在就业时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青睐。
二、高尚道德品质是选拔学生干部的必要条件
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是学生干部的职业道德。作为学生干部要热爱同学,乐于奉献,公正处事,诚实待人,踏实肯干,勤奋务实。当前,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存在很强的功利心。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办事能力较强,但是他们没有树立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意识,把学生干部当做自己评优和找工作的资本。这些学生当选后,在试用期中不容易发现,但时间一长由于存在一己私利,在工作中就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导致自己作风不正,名声败坏,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整个学生干部队伍的形象和声誉。
为了能选拔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承德石油高专团委在选拔学生干部前做了充分的摸底和调研工作。一方面通过深入学生本人班级进行民意测评,测评内容包括平时是否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是否团结同学、帮助他人,是否有不文明行为,是否有违纪现象等,通过同学们的评价进行考察,另一方面通过与辅导员谈话来考察,一旦发现评价中存在品行问题,将马上取消其候选人的资格。该校团委在选拔学生干部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因此,选拔学生干部坚持选用高尚道德品质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三、选拔学生干部注重以干事为抓手
学生干事是在低年级学生中选的优秀学生,能够辅助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学生干事在学生组织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历练,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从学生干部选拔工作中发现,从干事中选的学生干部能力素质较高,能尽快进入角色,有效开展工作。可以说,学生干事是学生干部的重要储备力量,重视学生干事的选拔和培养是做好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该校在2012年学生会换届时,经资格审查共有44名同学进入面试环节,这些同学中有21名是通过各系团总支推荐的,23名是校学生会干事。经过双代会选举后发现,15名当选学生干部中有14名同学是学生会干事,这些学生对部门工作职能熟悉,工作思路清晰,能很快进入到工作状态。可见,学生会干事是学生干部的重要贮备力量。该校团委非常重视干事的前期选拔与培养,在选拔干事时同样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在干事培养中每个学生组织都有详细的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工作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参与,提高了工作层次和水平
学生干部一般是在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由于学生组织的部门较多,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单独靠团组织的老师指导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组织各部门的工作层次和水平,更有效地发挥各部门职能为广大同学服务,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中是非常必要的。
篇7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题记
我在院勤工助学部工作两年,在这两年中,我和很多家困生打过交道,跟他们沟通、交流和学习过,我更是看见过很多的贫困同学在大学校园里,自信地,坚强地,奋斗着,拼搏着。他们身上洋溢着的青春的活力和梦想的力量,让我心中燃起满满的感动。而下面这位学姐的故事,是我最了解,最感动的家困生的励志故事,所以我想要把这篇文章的主角,让给她。
她,现在是一位正在念大四的学姐。我们第一次认识,是我在大一时去做理科楼的助管的兼职工作,她和我一样,只不过她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将近两年。她为人和善,工作认真负责,不管是多冷或者多热的天,在我们的工作期间,她一次也没有缺席过,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这让我佩服,因为我的速度常常比不上她。有一天,临近期末,她笑着问:“你暑假有什么打算呀?我笑着说:“留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帮爸妈做家务,顺便享受假期,你呢?”她微笑着,带着羡慕说:“我已经好久没有过假期了,这几个寒暑假我都在外面实习打工,工资不高,但也是经验。”其实后来我问她工资多少,那个数目对我来说,算是很丰厚了。但是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我想或许是她很自立自强,想多挣点钱零用吧。
后来,在今年,我去参加一个培训机构的免费试听培训,我们和培训机构负责人欢姐聊着聊着,就聊到她,我的这位学姐。欢姐笑着说:“她也来参加这个培训了,是我的学员呢,她一万多的学费全是自己打工挣的。”“啊!”我张大嘴巴,大声说道。我惊讶极了,这么大一笔钱,全是自己挣的,对于一个学生,真不可思议。然后欢姐微微一笑,接着说:“你不知道吧,她是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一起来的,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个时候正值长沙的暑假,大热天的,她们从云塘校区做几个小时车跑到我们这里来,恰巧那段时间我们的这个教室空调不好使,每天她们一来,大汗淋漓,衣服都打湿了,我就让她们在那边那个风口吹上几分钟再上课,”欢姐指了指外面的门口,然后继续说道,“她们还不愿意,你知道她们是怎么说的么?她们说,多浪费一分钟就少了一分钟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要抓紧时间学习课程。”我看着欢姐,眼睛里闪烁的不仅仅是钦佩,更是对自己学员感到骄傲。
欢姐看着我眼中油然而生的佩服,然后继续说:“她们也不怕苦,路由器交换机那么重的东西,老师让她们放着,叫男生搬,她们也不肯,硬要帮忙,她们说这样快点,学习的时间就会多点。她们那个时候真的是很努力,整个暑假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后来学习到后面的实验课程,不管是刮风下雨,她们只要有时间就来向我预约实验,有时老师临时调了课,刚好空出一个下午,她们也赶紧和我预约实验,赶着过来做。就是这样的坚持和毅力,她们学完了h3cte的课程。”听到这些话,我满怀着对学姐的敬佩,我想,虽然她是贫困生,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劳动给自己创造了学习的机会,这已经让我很佩服了。然而,她在这条路上克服那么多困难,一路坚持下来,真的让我感动了,也让我对自己感到了羞愧。
篇8
【关键词】高校食堂 民主管理 现状分析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2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后勤服务的能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适应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经济环境都发生着许多重大转变,市场物价持续波动上扬。高校后勤食堂具有公益特性,承担着稳定校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服务对象群体特殊,食堂供应价格需相对稳定。由于食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和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当前高校食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样一种压力下,如何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办好让学生、家长、领导满意的伙食成为高校食堂必须认真研讨的问题。我认为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形式,深化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内涵,创新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将是高校伙食面对新形势下巨大压力的有力举措之一。
1 高校学生伙食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高校伙食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规律要求,融入社会经济运行轨道,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建设高校伙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高校伙食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师生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食堂要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向师生公开食堂定价程序,让师生了解并参与食堂管理和服务过程,知晓食堂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了解高校食堂伙食特点和供应情况,使食堂管理、服务让师生理解。
1.2 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央要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高校后勤。而在高校后勤中具有基础性产业地位的高校伙食,无疑必须顺应这种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国内大多数高校后勤现都已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实体,在理论上完全被市场所牵引,面临着被取代、被重新选择的局面。同时,由于服务对象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它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坚持公益性原则。在这种市场完全竞争情况下,高校伙食必须建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真正实施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不断赢得师生,稳定市场。
1.3 这是保持高校和谐稳定的需要。
高校伙食的卫生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来讲,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所以,高校伙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通过师生参与伙食民主管理,规范伙食运营行为,保证高校伙食实体运作的公益性方向,从而保证高校平安和谐稳定。
1.4 这是高校伙食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市场是企业不断追求发展的永恒推动力。高校伙食面对着市场竞争,面对着师生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才能巩固市场地位。师生参与高校伙食的民主管理,正可以起到这样一种推动力的作用,通过民主参与,通过其对服务对象信息的不断反馈,高校伙食才能进一步明确师生需求,才能把握师生消费规律,才能清醒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推动和促进高校伙食的规范化管理。
2 当前高校伙食学生民主管理形式及其不足
多年来,高校伙食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我们浙江工商大学采取的主要做法如下:
(1)坚持常年实行服务承诺制度,设立服务、监督、投诉热线电话,及时向师生通报后勤工作动态,促进师生对后勤的了解,努力提高各种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
(2)成立学生生活指导工作小组,指导各种面向学生的互动活动。校团委定期组织召开阳光生活会,与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了解学生对于食堂服务的想法、建议,传递餐饮服务的相关动态。
(3)在食堂主要入口处设立大堂副理,面对面接受学生对餐饮服务和食堂就餐时遇到的建议和意见。
(4)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于窗口供应、面点制作和收餐服务岗位,让学生参与食堂大堂日常用餐服务工作,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5)聘请学生代表成立义务监督员队伍,全面监督餐饮管理的各项服务。聘请热心学生成为食堂信息员,邀请他们参加食堂的各项服务活动,通过他们的纸笔,抒发他们参与活动获得的感受,提高同学的对的认食堂的认识。
(6)定期举办“后勤优质服务月活动”、“美食文化节”、 厨艺比赛、服务微笑之星评比等;每年组织“走进食堂”参观活动、“我与食堂”征文活动、“我看食堂”摄影比赛活动、“食堂主任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增进与师生的沟通交流。
(7)重视做好信息宣传,加强与师生沟通。专门开设后勤网站,编印《后勤报》,通过校报、校园网,积极宣传后勤餐饮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举措等,增加和扩大餐饮管理服务信息,让师生了解、理解、支持餐饮管理服务。
然而,随着师生用餐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当前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形式的内容、广度、深度等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形式化趋势。
经过10多年的社会化改革后,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的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后勤的事”是“后勤自己的事”,这样一种认识偏差。对于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如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学生权益部等组织形式,基本由学生组成,后勤饮食服务部门负责人主导与组织的协调等,校方一般不参与,在学生、后勤、学校三方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和信息传递渠道。
而像在食堂设立勤工助学、大堂副理等岗位,不少同学往往又简单的理解成只是为了解决贫困同学切身经济困难,对岗位在促进伙食部门与同学之间交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参与工作的热情不高,如不少学校普遍存在的“大堂副理”一岗,坐堂的学生副理往往只是机械的在规定时间坐在岗位上,被动的接受投诉,对于投诉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马上答复;投诉的处理结果如何、反馈的情况又怎样等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就会使学生民主管理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得不到学生和后勤双方的认可。
2)沟通互动方式相对单一。
当代大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出生,基本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成长在
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特性决定为之服务的伙食部门必须顺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在当前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对服务对象心理特征的把握不足,当前民主管理的种种形式,从实际效果角度来探讨,还停留在浅层,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的学生又多以学生干部为主,而学生往往只是这些系列活动或座谈会的一个被动“受众”,被动的参加活动,被动的“接收”后勤的信息,被动的表达主办方希望得到的认可、赞同。同时,由于“受众”的范围基本固定,参与比例较小,信息传递存在失真,自然就出现沟通互动的范围不大,影响有限,反响不深的局面。
由此可见,高校伙食服务无论从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出发,还是从经济实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方针着眼,都必须深入分析各阶段、特定服务对象的心理,掌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分析不足,指导实践,进行有效创新。
3 加强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途径
3.1 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今后的后勤工作不是不管了,而是管的方式变了。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体系众规范分离出来后,虽然高校与原后勤系统变成了甲乙方关系,但学校作为甲方,要切实履行甲方管理、监督的责任与权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改变了学生食堂的运行机制,但并没有改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监督责任。
学校和后勤要从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高度重视高校学生伙食民主管理,要采取积极介入的态势,从学校行政、学工等阵线派出一定数量人员参与伙食民主管理组织,加强对组织和学生的思政工作,正确引导意识形态的方向。这样一个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合力,强化对伙食部门的监督和对学生的宣传、引导。组织可对伙食部门的餐饮服务标准、伙食品种价格、食品卫生安全和成本核算等诸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建立价格听证、服务听证制度,扩大学生知情权,增加理解支持度。伙食部门要积极认识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只有服务对象的不断监督,才能明白需求所在,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只有服务对象的满意,才能巩固市场地位,才能实现品牌认同。
3.2 要重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民主管理
后勤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后勤服务永无止境。高校伙食要从浅层服务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超期望服务,以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需求。
高校伙食可以完善座谈会、服务质量调查、大堂副理、勤工助学等沟通形式的内涵,调动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由其主动召集学生召开座谈会、主导大堂副理的招聘、管理、考核等工作。做好调研反馈,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
高校伙食部门还可以按照企业化运作的一系列制度要求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帮助学生民主管理组织建立各项工作表单,如《意见征询表》、《服务投诉处理表》等,真实准确记录师生的各项意见和建议,防止信息传递失真,有利于监督投诉的整改落实情况。要重视对组织成员的培训,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组织他们通过参观等,熟悉食堂内部操作流程,熟悉高校伙食运作规律,掌握高校伙食特点,并共同探讨学生反映问题的答复方式方法、解决手段等等。
高校伙食要本着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服务宗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求真务实态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项问题,避免思维定势;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及时有关社会市场物价动态,公布后勤食堂实际运行状况及物价上涨导致的困难,取得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师生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3.3 要重视通过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学生民主管理意识
高校伙食要充分运用市场理念,通过报刊、广播、网站等校内媒介,及时宣传伙食工作动态,传播伙食服务理念,传递市场物价动态、服务动态,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共性问题。以价格听证、服务听证等形式,公开相关信息、增强数据的说服力,让师生充分了解伙食工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信任程度。
3.4 要自觉实践“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市场参与采购,深入食堂共同劳动、体验生活,让学生体验了解食堂采购、配送、生产加工操作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了解伙食工作的艰辛劳苦。通过对市场菜价的调查,菜肴的成本核算,让师生充分感受食堂原材料市场和供应价格之间的压力和后勤伙食部门的努力。通过他们的现场说法,增强对后勤理解的同时,增强育人责任,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实现高校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总之,高校食堂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工作不仅对学校平安和谐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加强伙食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伙食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重视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把高校学生伙食办好,让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师生满意。
篇9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高职艺术生成人成才,离不开榜样的引导,榜样的镜鉴,榜样的正能量。学院每年都树立了教师典型,学生标兵典型等。针对学生就业上的困惑,发动师生推荐评比本校毕业生中的十名创业明星,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还把第一届毕业生组团回校与学弟学妹交流成功的酸甜苦辣,畅想未来的憧憬理想。榜样最有说服力,身教胜于言传,具体强过抽象,喊破嗓子不如树立好样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好传统,并十分注重发扬光大。13级一学生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家中生活困难,全校师生闻讯就伸出援助之手,第一批十万元善款及时送到医院。家长深受感动,患病学生更是树立了正确对待困难,坚定治病重返课堂的信念。他在病房中忍着病痛坚持读书学习,和老师同学通过微信、电子邮箱交流课程内容,完成作业,病友们都大加赞扬。学院把他乐观向上战病魔,病榻之上当课堂的感人事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事例大张旗鼓地在校园传播,使同学们深受感动和教育,珍惜宝贵时光,走向成功之路的正能量弥漫校园。
二、实践——顽强拼搏凝聚正能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追求、专业精神、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这些正能量是书本知识的补充和提升,是走向成功的必修课。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除了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外,在前两年的校内教学中都贯穿着实践教学。一是社团林林总总,达到全覆盖;二是注资兴办校内模拟企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模拟企业。无锡源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江影东方演艺公司在社会上都有良好的口碑。三是建立科技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中注资一千万打造的荣氏古宅服务类专业创业基地,被无锡市政府命名为无锡大学生实习基地。无锡教育电视台与学院合作打造的影视类专业创业基地也是成果纷呈,人才迭出,成为影视人才的摇篮。四是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补充正能量。红色旅游考察激发大学生们传承民族精神,激发报国之志;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等体验调查,接地气,明实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专业实习、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培养勤奋拼搏、乐于奉献的品格情操。
三、作品——精益求精释放正能量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及时组织学的讲话,并将正能量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一张尘封60多年的老照片:一长辫子姑娘摇着小船送战士渡江攻占南京。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画卷,充满着浓烈烈的正能量,学院组织学生创作了舞蹈“背影”,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在2014年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也是在这次展演中,所有项目的一等奖该校均名列其中。该学院惟精惟一地打造正能量作品,学生们在创作中受到正能量洗礼的同时,也在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构建真善美。
四、环境——以人为本培育正能量
篇10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研究、探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及时有效有针对性地做好这个群体的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1.自卑感、负疚感、焦虑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城市低保家庭,他们成长环境特殊与身边同学相比经济上存在巨大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他们努力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维护个人尊严,然而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常会导致情感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便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长时间不能自拔。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显示,6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学生感到自卑,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及师生善意的同情[1]。引起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主观原因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对个人期望值降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悲观失望心理。客观原因是经济生活压力以及人际交往不良。
贫困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实经济困难短时间难以摆脱,使得他们内心比较脆弱。他们想通过获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赢得个人尊重,可往往因为学习基础薄弱、方法不当,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有时甚至事倍功半。残酷的现实和种种不如意一齐袭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同时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有心回馈父母却无力改变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心生愧疚,难以自拔。
焦虑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情绪,而贫困大学生出现的情况较为明显。因为家庭常常无法供给足够的学习生活费用,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不到可靠保证由此引发焦虑情绪。有的学生因暂时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焦虑,有的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个特殊的群体又会认为自己没有好的关系背景,害怕找不到工作而焦虑。他们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缺失、挫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之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长时间会造成情绪抑郁低落,思想消沉,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因承受不了精神压力而走向极端。
2.人际交往不良
人际交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2],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完成这些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3]。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朝气蓬勃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品质。贫困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不愿过多参加集体活动,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圈子造成缺少倾诉的对象,身边没有知心朋友,内心思想无法释放与交流。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与渴望和同学之间感情交流的矛盾给他们带来不安和焦虑,过度自卑与强烈的自尊使他们变得既敏感又脆弱。在人际关系方面一经受挫,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击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长期拒绝与他人交往,远离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这样的经历往往导致他们更加缺乏交流,不善言谈,长期人际关系不适应易导致抑郁和人格扭曲。
3.依赖心理
少数贫困大学生一方面受父母及家庭影响,另一方面受自身条件限制,缺少改变命运的毅力和决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缺少摆脱贫困的具体行动。他们确信高校不会把贫困大学生赶出校门,抱着上了大学就该有人管的心态,一味等待救助,甚至有些人拿“贫困”当资本,四处伸手,每逢补助必争,缺少谦让之心,缺少感恩之心,甚至花钱大手大脚,认为接受补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等、靠、要的现象在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屡见不鲜。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极易造成其偏执心理引发其他问题。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应该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多方面实际情况,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帮扶有机结合起来。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去帮助这类人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正视困难在困境面前不低头,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要彻底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问题,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需要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才能改变现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主动承受由经济窘迫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通过真情释疑、融情说理等科学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面对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定期针对贫困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运用科学的心理咨询手段,消除和治疗由贫困已发的心理问题,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顺畅的心理“绿色通道”,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勤工助学对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安排勤工助学过程中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使其在思想上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切地体会到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生活勇气,以此为契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定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温暖,体会到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成就感。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要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困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
2.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内动力,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都闪烁着我党艰苦奋斗的思想光辉。新时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要求贫困大学生“以贫为荣”,“以苦为乐”,而是要求他们发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继承前辈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诚实劳动获取回报,并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增长才干,达到一举多得的积极效果。
3.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