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的写法范文
时间:2023-03-31 18: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写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的的目的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写作过程应是认识过程、也是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水平是写作水平质量高低的关键,而这种认识水平与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相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河山”――写作指导,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积淀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据定语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本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个所谓的平时所做的功夫便是平时的积淀。现在的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负担沉重,许多学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甚至有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因而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缺乏人生应有的阅历。而那些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往往是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写的是自己的生活体会等。当然,学生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许多高中生没有适量的阅读量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如何利用这有限的阅读材料做好自己素材的积淀也是一个技术活。比如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记忆一些非常励志的、鼓舞人心的实际,名人格言等,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像《勾践灭吴》,《鸿门宴》等等。因为教材里选取的都是教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教材里素材的积淀,不但能为写作提供材料,同时还能反过来进一步帮助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何乐而不为。
二、指导学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
写作仅有观察、感悟和积累是不够的,写作其实是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有经过作者个性浸润观察客观世界,激发超越知识界限的灵感,创造出生命活力,诉诸笔端的文字才能真真切切地表达出内心体验,这样的文字才是具有独立个性特征,具有创意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常规思维的训练,更要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思维,大胆提问,更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写出具有创意的作文。
三、写作评价应体现多元化思维模式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价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分成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这三个阶段。这些阶段是彼此相连的,相互发展的。
学生互评给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作文评价空间,使学生在比较中找出不足和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作文训练的努力方向。通过互评还能互相积累素材,博采众长,把修改和评价他人文章的技能迁移到对自己文章的修改和评价上,使得学生写作的技巧有所提高。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在评价同学的作文时可以先制定学生互评的量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评量表,用观察法去记录同学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对其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各种优点和改进的建议。教师要适时引导,注重关注同学的整个写作过程,并对其作文中的优点作生动的描述,最终使评价立体化,而且使评价与被评的同学的写作能力都有所长进。实施学生互评,还会使学生开阔写作视野,学会接纳他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其写作技巧的养成。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把握发展学生的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写作教学要让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评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作文的“裁判”,更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兴奋剂”、“助推器”、“导航器”、“剂”和“加油站”。作文评价的优先权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地作文评价中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教给学生写作的内容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在评价反馈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发展自己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衡量一个教师的关键是看他是否把发展学生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甚至是生命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与评价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教师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合理地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得失。
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恩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河北教育,2000(06)
[2]乔小平.试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
[3]李华萍.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1(01)
[4]刘红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2)
篇2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过三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也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实习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社会实践面,也提高了我的新闻采编能力。
我曾在学校的大学生记者团当过记者,抱着满腔热血进到实习单位,我渴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最大可能的学到最多的知识。自己在工作中准备了一个记事本,对于刚刚才开始实习的我来说,采访中的记录是很重要的。这次实习我不仅参与了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作为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我们的记者就站在本地居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新闻业务能力方面,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好的新闻题材,好的采访技巧,好的写作手法。例如采写会议新闻的主要流程是:告知采访内容--参加会议--拍摄会议画面--写新闻稿--后期制作--局长审核,通过后才能播出。还有采访人物,访前准备和采访计划是一个采访进行前不能不重视的部分。无论是哪个记者前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我们和采访对象才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才有可能挖到独家和更深层次的报道。短短的一条新闻却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每个成功都来之不易。另外,在报道中,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
通过实习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能领悟这些经验,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
第二,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确定写好了才能交给主任审。
第三,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主任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第四,善于观察。敏锐的观察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要有时效性,作为新闻人就应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发生地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闻点的讯息,这样才能及时挖掘新闻素材,透过现象抓本质,写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新闻稿件。
第五,摆好心态非常重要。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上可以接触贤达名流,下可以结交平民百姓。所以,记者不但要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实习中也破除了电视台的神秘感,使我熟悉了新闻采编制作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了解到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性质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另外,此次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知道的少,掌握的知识涉及面也特别的窄。
我也深知,专业不对口存在着很大的弱势,但是我抓住三个月实习的机会,认真查看新闻采访写作的相关资料,阅读前辈们的新闻稿件,琢磨林局的文章改法,认真记录领导教我的学习经验。每个领导都有几句对我影响很深的教导。
主任:教我新闻要懂得找新闻眼,要在新闻中发现亮点、找准切入点,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口播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适当留点悬念吸引观众留意。提炼语句很重要,有时几句话可以用一句概括就要概括,避免文章嗦,文章逻辑性很重要,不然就很难一气呵成。在采访别人时,注意语气和言辞上的用法,做到衔接自然得当。
马大姐:告诉我写文章要交代清楚背景,采访一个人物,不能泛泛而谈,要抓住他的一个最特殊的角色进行报道,这样新闻才有价值。
林局:说新闻是现在进行时,注意时态的用法,记者采访的镜头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注意“了”这个字眼的用法。记者要跟随采访者的镜头走路,实地体验,站在观众的角度问问题,新闻是给别人看的,拍摄的镜头和语言要有表现力。写会议新闻时不是任何会议都是一个模版和框架,有时要从社会新闻角度出发。新闻是非常严谨的,任何信息不对称都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和真实性。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渐渐学会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评论和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调节和应变能力。
篇3
我部门的工作总结可以从校外媒体、校内宣传、部内管理和素质培养三个方面说起:
第一、校外媒体
今年我部的主要工作重点就是加强与校外媒体的联系,将我院的各项特色活动由校内推向社会,进一步扩大宣传阵地和宣传影响力。我部这一学期的工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我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主席们和老师们的肯定。
我部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方针是加强与固有媒体记者的联系和交流,并注意发掘其它媒体。目前为止,与我院有固定合作关系的记者有两名,张振祥和李军。因此我院的活动也得以在《中国教育报》、《齐鲁晚报》、《聊城日报》多次报道。另外张振祥也对我院宣传部的干事进行新闻指导,也算是一种友谊吧。
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要一直向前看,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多的媒体,认识更多的记者,让我们的宣传工作更加给力!
第二,校内宣传
校内方面我部也没有落下。我部对干事的培养一直本着加强思想教育,注重工作引导的原则。在初期,我们宣传部共对干事进行了三次的培训,系统简明,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新闻稿的组成和写法。后期着重培养干事的自身写作能力,部长副部只进行指导和改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培养出干事们自己的写作风格,对新闻稿的驾驭更显得得心应手。
同时我部也注意与其他学院的交流和探讨,学习他们的管理、培训等经验,化为己用,也算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初期,理工学院的一句“责任是支撑亲情是保障”很是给力。后期我们请来校报记者团团长姚亚林为我们做了一次具体详细的培训,系统的从各个方面谈了新闻稿的创作,令我们受益匪浅。到后来张振祥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又进行了一次飞跃。
直言说来,我部做为一个初期定位在特色活动宣传的部处,能在校内取得不逊于其他两个部处的成绩,确实是出乎意料的好。当然,缺陷还是有的。干事们的基本功还是不够扎实,对稿件的处理不够娴熟,思想上也缺乏创造和创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第三,部内管理
首先严格执行学生会管理条例。同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写个人工作感想。这样我部就可以及时了解部员想法,抓住他们的思想动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有什么想法和建议都可以写出来,不需要刻意的掩饰,有什么说什么。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还有每次的部内例会,除探讨工作之外,随心所欲的谈天说地也是我部鼓励和支持的,可以促进部内成员感情交流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
尽管如此,我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工作中难免出现错误与缺陷;在一些细小的方面有待加强.总体而言,我部门本学期的工作是比较成功的,有大胆的创新尝试,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塌实认真与负责.相信我们宣传部将越来越给力,我们一直在努力,在思考。我们相信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第四、素质培养
我部一开始的想法就是不能单一发展干事一项素质,就是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宣传部主要是写稿子,所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是必须的。但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忽略了他们其它素质的培养,像语言表达、为人处世、打造人脉、创造性思维等。人人网上不是分享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读来颇有警世恒言的意味。但确实就是这样,我部的想法就是由部长副部引导,让干事们全面发展,提高基本素质,让他们将来都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想法是简单的,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则是一段漫长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部乃至学生会或者是大学生们都应该所注重的。想来,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或许也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试想如果人人都能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给力的话,成就与辉煌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吧。
篇4
我主要是在《宝塔新闻》这档栏目中实习。《宝塔新闻》是宝塔区广播电视局的主要新闻节目,主要内容是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引导良好的社会舆论。是每两日播出一次的新闻类节目。我的主要任务是跟着记者外出采访,期间以会议新闻居多。指导老师说,其实会议新闻是比较容易采写的,因为是可预知的。记者在接受采访任务时就已经被告知要去什么地方进行关于什么内容的采访。进入会场后,我知道了一件事情:记者的位置永远在会场的最后一排,这样记者容易进行现场拍摄且不易打扰到其他人。
拍摄新闻现场时,先从会场的大标幅和全会场开始取景,接着对出席此会议的主要领导取特写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对在会场在座人员进行拍摄。我也学会了一些拍摄技巧:拍摄画面时一定要稳定,保持画面的流畅,每个画面停留的时间应该保持在10秒左右,宁可长一点,这样方便后期剪辑。会议新闻的画面应该具有全景、中景、近景,同时新闻画面的构图与新闻画面的镜头语言必须一致。
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而会议新闻一般开头会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区在某地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某某重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正文则摘取该领导所讲的内容。内容的引出又有一般的写法:职位姓名指出,职位姓名强调,职位姓名要求。如写副区长李志锋指出……写完正文后,结尾一般还会写,某某等人也应邀出席会议,并对什么事情或人物进行奖励。
最后就是后期制作了。一般采用非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包含了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主要领域,即音频处理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字存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网络技术等。一般来说:非线编辑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支持视频和音频的硬件系统;二是操作系统和用户图形界面;三是支持多媒体数据的系统软件平台。在学时采访的同时,我也初步掌握了后期编辑的制作过程:采集素材、主持人播音、配口导、配音、添加字幕、同期声合成、画面与声音的一致、审核、送到播放中心。可以说一条新闻到此制作完成,成了独立的作品。
简单的说:会议新闻的主要流程是:
告知采访内容——参加会议——拍摄会议画面——写新闻稿——后期制作——局长审核。通过后才能播出。短短的一条新闻却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每个成功都来之不易。
除了会议新闻,我还跟着记者下乡,了解农民的种植情况、家庭情况。去一些乡镇了解他们教育问题,学校的发展情况等等。记得有一次和老师采访一个植树活动。在延安的一座凤凰山上,那山好高,走了好长一段时间,天气又热,好不容易终于爬上去了,那场面可真壮观,好多标语,旗帜迎风飘扬。大家都开始植树了,全都是志愿者,尘土飞扬,笑声不断。我看着这样的场面,愣愣不知所措。这时老师告诉我,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所以找组织者了解大体情况。组织者告诉我们:这完全是一次自发的植树活动,去年他们就种了好多数,这次他们不单单是种植新的树,还对去年种的树进行培育,浇水、除杂草。老师说遇到这类情况,多取些全景,并对其中某人的种树过程进行跟踪拍摄。然后对其中的志愿者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然后我配合老师进行采访,在老师的指导下拍摄一些画面。将进中午的时候,采访才结束。其实,每次采访都有许多不懂之处,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明白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加努力。
而且,我还特地学习了虚拟演播室的使用。虚拟演播室与传统的演播室不同,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视频技术把实际存在的景物图像和计算机生成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人工图像实时的合成,形成了一个完全真实的三维视觉效果。受益匪浅。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很大进步,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不曾学到的知识,破除了电视台的神秘感。使我熟悉了新闻采编制作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了解到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性质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在与老师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技巧,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有了足够的信心去适应这个社会。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08-01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台各种形式与内容的新闻节目不断推陈出新,新闻语言的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大知名电视台新闻节目都一改过去“新闻腔”“命令式”等模式,力争使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向平民化、口语化和通俗化方面发展。如何能让数亿计的受众,从广播电视中获得更丰富更实用的信息,使广播电视节目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成为摆在新闻业内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还原新闻语言的“本色”,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及特点是:清晰准确,连贯完整,简单明了,规范化,口语化,便于听知和声画结合。提倡新闻语言要平民化、口语化和通俗化无非就是新闻语言“还原本色”,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老百姓所接受。下面结合本人几年的新闻采编工作经历,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闻语言的平民化
作为电视媒体,受众人群是普通的老百姓。平民化就是要让新闻语言与老百姓(普通生活)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上保持一致,而是指平民化的风格,即不要让新闻语言及播音总是对着普通百姓“发号施令”,以一种命令、机械式的方式灌入受众的思想。回顾以前电视广播新闻语言及播音特点,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及习惯的影响,比如解放初期,我们的新闻播音方式都是一种口号式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发声腔调都居高不下。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限。而现在,在个别电视台新闻播音中,仍然有传统的痕迹,腔调还是高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基调,音量比平时要高,语义总是上纲上线,播音总带一种居高临下的政治姿态,这在客观上给广大受众造成一种不平等的感觉。久而久之,广大受众就会觉得新闻如同嚼蜡,离自己很远,索然无味。
新闻语言的平民化,首先要求我们要改变自身旧的新闻观念,从思想上将高姿态的架子放下来,主动亲近人民大众,找回自己亦是人民大众当中一员的理念。在文字稿的形成及语言语气的表述上都有要平和平易,尽量做到生活化,实现生活与艺术的统一。最近,看到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台开展的走基层,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深入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吃住在一起,这就是新闻语言平民化的具体实践。不论从节目内容、形式,还是语言语气等方面都显著变化。2011年央视走基层栏目在内蒙古采制的“达茂旗:土豆大丰收销路遇难题”的新闻播出后,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后续报道中,我们看到通过商务部组织的农企对接,解决了土豆的销售问题。将镜头对准老百姓,以记者日记等形式为老百姓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发挥了舆论媒体的宣传服务功能,让我们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但应该注意不能将平民化等同于“土化”。所谓土化,就是指土里土气,没有现代意识,缺少文化味道,一开口就知道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平民百姓身上语言风格,照搬过来,不加修饰,一味追求真实化生活化,这也是不妥的,我们讲的平民化是一种系统综合的风格,是语言风格要贴近百姓,应该是像两个老朋友的促心长谈,文字上富于情趣,散文化给人亲切感,让新闻真正走进百姓,拉近新闻与百姓的距离。
二、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口语化,可以理解为我们日常的说话,我们经常说的娓娓道来更接近这种风格,它以语式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而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给人一种全新的亲切感觉。很长时间以来,广播电视语言风格为学院派所主导着,使一些向往主持工作,又口才出众但不是科班出身的人望而怯步,他们不想被机械的摆布,而失去个人的谈话风格。实现新闻口语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在新闻稿件初成时,要减少书面语,减少生冷名词,句式简单短少。而且播音时,一些口语语气助词,甚至于口头禅,还要自然的带出来,以及在说话时要自然停顿,语气平易,态度平和等。现在一些电视台的“说新闻”报道方式就应运而生。中央电视台最早的马丁读报、吉林电视台的天天五味评,安徽卫视的新闻故事会等都将镜头对准老百姓,侧重民生,讲一些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它区别于传统的“播新闻”,而更注重口语表达。主持人以敏捷的思维,顺畅又不乏幽默的语言表达,使新闻充满新鲜感,新切感。但应该注意口语化不是方言化。方言作为地方可以使用,但若用来跨地区交流显然是行不通的,它有着区域狭隘性。推广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表达,才是新闻播音的基础,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方向。
三、新闻语言的通俗化
通俗也就是易懂,能使大多人所理解和接受。通俗的语言要求文字不能过于深沉晦涩,不能半文半白、奇词僻字,更不能罗列术语和书面语汇。新闻作品给受众的第一印象,一般源于记者表述事实的方式,因而表达方式的选择关系到新闻的可读性,这种方式无非两种:叙述和描写。让受众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的表达方式,无疑是通俗要达到的目的。在众多的新闻采写中,科技新闻是最难通俗化的,但是为了使新闻通俗易懂,就要掌握一定技巧。例如,科技新闻中科学术语是最难懂的,如果通篇新闻中是生僻的科学名词,让受众如何消化这条新闻呢?其实受众对专业术语并不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一则新闻的导语是:“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在核酸长链中,各种核苷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进一步决定了生物的各种性状”。这样的导语肯定失败,艰涩的术语让人不知所云,失去阅读兴趣。换一种通俗的写法:“美国,英国和西德的一批科学家分别通过实验,初步确定了生物中决定蛋白质合成的密码是什么”,这样写法,避开了专业术语,又注入了悬念,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这正是通俗化的表现。
通俗的目的是让受众“易懂”,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点,但又不至于使受众产生歧义,而一旦有流俗化倾向,会容易使新闻成为垃圾。因此,要正确把握通俗化的标准与方向,使新闻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食粮。
新的形势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深入群众,采集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还要立足实际,追求新闻语言的平民化,口语化,通俗化,真正还原新闻语言的“本色”,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篇6
关键词:美术院校;专业优势;校报;学生记者;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95-01
作为学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和校园主导媒体,高校校报在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1]。
高校校报作为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宣传舆论工具,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等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校报编辑部普遍存在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的情况,编辑要负责从策划、选题、组稿、编辑、划版、排版直到校对、发行、发稿费等全部事务,因此创建学生通讯社、记者团,吸引优秀的学生记者充实到校报队伍,既能为大学生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提供一个良好平台,也能为校报提供一支得力的学生记者队伍,确保及时完成繁重的采访、编辑、校对和发行等任务,并将校报新闻触角延伸到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中去。如何发挥美术院校学生的专业优势,因势利导,培养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素养高的大学生记者队伍,既充实校报采编队伍又促进校报发展对于美术院校的校报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一、提高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帮助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观
高校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学生记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把握学生心态,尊重学生个性,因势利导,避免千人一律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学生记者的全局意识,既要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又要掌握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情况,了解师生真正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在面对诸多材料时做出正确的判断,筛选出有新闻价值的材料。要结合学校阶段性工作要点任务,及时向学生记者传达校党委行政的精神,把学生记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大局方针上来,确保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新闻报道[2],并采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稿件。另外,要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专题交流会,对学生记者进行正面引导,加强新闻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的教育。
二、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因人制宜,各尽其能
美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包括绘画类、设计类、理论类,这些专业对于校报的创办具有很大的辅。如何利用专业学科优势,调动学生记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美术院校校报编辑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讯社每年都要招收学生记者,在招收新成员的时候,首先要广纳贤才,不同专业都要兼顾。对于学通社的学生记者要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理论、设计、绘画类人才各自的优势,放手使用。
理论专业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对于这类学生可以在培训之后,从事采访、写稿的工作。《四川美术学院报》开设的“师说”、“创・艺”、“创业先锋”等系列访谈类栏目为这类学生提供了锻炼的空间。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还可以放手让其进行校对甚至文字编辑工作。同时川美校报开设的“评述”栏目与其专业相关,让他们可以施展写作才华,针对当前的艺术创作或设计趋势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校报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汇集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在校报的小小天地里,大家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各尽其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专长,在工作中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从中也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提高人文素养。
三、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记者并非科班出身,可以邀请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定期组织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理论知识讲座,是提升大学生记者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应邀请新闻界理论专家、名记者、名主持给大学生记者开设“新闻基础理论”、“新闻实务与写作”、“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访要点”等专题讲座[2]。还可以邀请从学生记者队伍中走出去的优秀师兄师姐与学生记者进行座谈,交流沟通,分享经验。校报编辑人员也要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学生记者的采访、稿件写作随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真正掌握新闻稿件的写法和采编技巧。
提供实践平台,加强实战锻炼。校报可以开设一些专栏,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记者负责栏目建设。《四川美术学院报》的“师说”、“创业先锋”等特色栏目都是老师进行前期指导,由学生记者具体负责采访和稿件写作。此外,组织学生记者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特色艺术活动的采访报道。川美校报学生记者就曾参与学校第一次党代会、70周年校庆、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77、78届毕业生毕业30年再聚首等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通过参与具体的采访和写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记者的采访技巧、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积累了采访经验,另一方面,在采访中接触了大家、名师和各类优秀人才,从采访对象身上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汲取了精神营养,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历。在这个过程中,能全面培养学生记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心理健康、责任心、主人翁意识等,这些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成长成才尤为重要,同时学生记者的广泛参与繁荣了校园舆论宣传建设,达到共赢效果。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媒体,推荐学生记者到社会媒体作通讯员或是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让他们在高水平的专业媒体环境中实习锻炼,汲取经验和营养,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和新闻素养。
校报为学校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开辟了新阵地,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学生记者队伍来说,关键在于在引导和培养。美术院校校报要敢于创新,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因势利导培育学生记者,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推动校报发展、壮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一、对近六年来应用文试题的分析及评价
自1992年应用文考查从作文中分离出来后,尽管考查的种类不断变化,但题型设置基本稳定。为便于说明,请看表一:
表一:六年来应用文试题分析一览表年份题号考查种类题型设置能级层次赋分199220广播稿修改词语B、D3
21口信不同语境转述D319938广告修改词语B、D2
20报道语句删除和简略D2
21通知写正文D3199421启事简化内容D2199530便条修改词语B、D3
31调查报告图表转换文句表述D6199631广告修改标点、词句B、D5199731报道修改标点、词句B、D5
(说明:1991年第24题信函理解此表未列出)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近六年来高考试卷对应用文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考查内容看,应用文的种类在不断变化,避免了备考时猜题押题现象,体现了试题的灵活性与考查的全面性;
2.从题型设置看,主要是辨识词句错误并修改,以考查语言运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实用性;
3.从试题赋分看,一般稳定在6分左右,基本上占作文赋分的十分之一,体现了应用文在语文学科中应有的地位与分量。
二、对高三应用文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了解种类全貌,复习力求把握重点
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材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应用文共有30多种(参见表二),绝大多数分布在初中2——6册的附录中,高中第五册1995年版附录列举了八种应用文例文。1997年修订的《考试说明》一改过去“了解常见应用文写法”的笼统要求,明确指出应掌握的应用文只有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等八种,因此,将种类繁多编排相对较散的内容归类整理,在了解上述30多种应用文的书写格式及行文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考试说明》规定的八种重点应用文进行强化复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稳操胜券。
表二、中学语文教材应用文分布一览表册次应用文种类初二册通知启事电报汇款单初三册介绍信证明信公开信倡议书申请书初四册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贺词贺信贺电会议记录初五册合同民事诉状计划公约海报初六册黑板报科技报告产品说明书唁电唁函高五册请示工作计划简报调查报告总结合同贺信
贺电书状
(说明:初三册的“应用性说明文”列有解说词、产品说明等,初五册的“应用写作”列有新闻报道、广播稿和书信,初六册的“应用写作”列有调查报告、总结)
2.筛选例文信息,表述力求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要注意准确、简要、清晰。应用文考查一般是提供例文、提出要求由考生简答,或删减冗长多余内容、或限定字数表述,因此,学生必须审读例文,筛选例文中的有用信息,表述力求简明。简明的第一个要求是抓住表述要点,尽量去掉多余的词句。试看1993年高考试题(新闻报道修改):
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19××年将在广州召开的国际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超对称性”“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这则新闻的主要之点就是向读者介绍这次会议的召开,因为会议讨论的是读者感到陌生的问题,所以还要作一些必要的交待。根据这样要求和新闻的惯用格式,加波浪线的内容都可以删,加横线的地方可以用“这两个”来替代。经过删改,上面的新闻稿才要点突出,语言简洁。
语言简明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表意要清晰明白,不要让人费解甚至误解。请看某学术会议筹备组给参加会议人员的回信(1991年高考第24题):
……你要来参加会议,我们表示欢迎。只要你单位同意你来,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这一段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接到这封信的人自然不知如何是好。
3.分清体式要求,用语力求得体恰当
不同种类的应用文,其体式和用语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运用语言要仔细斟酌,符合体式要求,也就是说用语要注意“得体”。根据以往的高考试题,我们认为应用文语言运用的得体,应侧重注意对象、场合和语体等几个方面。
请看1995年高考试题(便条用词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学生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这张便条划线的三个词中,“光临”是敬词,只能用于受话方,而不能用于说话方,此处对象错了,显得无礼貌;“决定”、“磋商”多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和必须慎重对待的事情,既然是便条,就应该自然、亲切,多用口语。因此,便条中三个划线词依次可改为“到”(去)、“不得不”(只好、只能)、“商量”(商议、商定)。
再如1992年高考试题(广播稿用语修改):
自从我省西部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之巨。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传送到了灾区。
这篇广播稿中,画横线的四处必须修改。因为广播稿通过广播员,靠电波将文字转换成声音,把信息传送给听众。这样,稿件用语就应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而“震灾”与“赈灾”属同音词,听众无法区别,“逾……之巨”属文言语体,括号内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文字多用于书面语体,这些都是不符合广播用语要求的。
4.辨析遣词造句,表达力求通顺连贯
简明和得体是修辞上的要求,通顺连贯则是语法上的要求,前者应以后者为基础。如果一则简单的应用文语法毛病多,人们读了以后不知所云,就会失去其应用价值。
例如1996年高考试题(招生广告修改):
我校是×××捐资百万元跨省办起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①,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②。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国内外80多家新闻界报道了我校③。我校饮誉东南亚,除了越南、柬埔寨,某些国家都有姊妹学校④。
这则广告中画线的四处有不通顺不连贯的毛病。其中①③两处不通顺,第①处应在“办起”之后加“的”,第③处“80多家”修饰“新闻界”不当,应将“界”改成“单位”;②④两处不连贯,第②处中的两个逗号应改成顿号,第④处“某些”与“除了”照应不周,应改成“别的”或“其它”,这样修改才能使句子语脉流畅。
再如1997年高考题(报道修改):
星期三,我校团总支召开座谈会,到会的15名与会者①,就共青团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②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③,都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团员。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④,不把这一点重视好⑤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应该大力提倡;⑥对不尽人意⑦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
这篇报道中七处画线语句都必须修改。其中①②④⑦处不通顺,有语法毛病,第①处重复多余,应删除“到会的”或将此句改为“到会的15名团干部”;第②处“如何为……建设”搭配不当,应在“建设”后补“作贡献”或改为“如何在……建设中作贡献”;第④处也属搭配不当,可改为“要增强……意识”;第⑦处成分残缺,应在“尽”之后补上谓语“如”。而③⑤⑥三处不连贯,第③处删除“当”或者将“当”改为“在”,第⑤处成分位次颠倒,可改为“不重视这一点”或者“对这一点不加以重视”,第⑥处没必要用分号,用逗号即可,或者为了使表意更明晰,语意更突出,可保留分号,在“……的事”和“……的地方”后加上逗号。
篇8
有挫折。从未做过编辑工作,初到出版中心的我有些摸不着头脑。记得刚刚接手传媒版的时候,有一次,领导要求给头题的稿件配发表格,我手忙脚乱、张牙舞爪地弄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弄好,汗顺着两颊流了下来。而交清样的时间已过,没办法,只好求助老编辑帮忙,勉强过关。
还有一次,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专版,主任安排我和张武两个人共成一块版。正式组版从晚上7点开始,我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思路。硬着头皮在版心上一顿乱划乱比,文字和图片却脚劲一样的不听使唤。我们大眼瞪小眼,没了主意。最后,还是抓了技术部马云鹏做劳工,整个版面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在操作。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马云鹏成了我隐形的翅膀,情急之下召唤,总能帮我度过难关。
至于工作之初的更多窘境窘态,就无须一一陈列了,它们俨然是我实习工程中的一次次考试,每过一关,成长一分。到今日,这种考试已经越来越少了,然而曾经摔过的跤、出过的错、帮助过我的人,共同组成了一条青涩的风景线,回味时感慨无限。
有感动。还是上岗之初,我代替同事排民生版。那天处理的是《丈夫卖房换肾感天动地》的稿子,版面配发的是一张哈市迎春花刚刚开放的图片。感动就来自于给社长看清样的时候。通读了整篇稿件后,社长亲自操刀改写了导语和结束语, “大爱夫妻”、“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多的句子和词汇,然而让原本平淡的情感叙述升华了,稿件因而平添了很强的感染力,让我惊讶不已。也就是从这篇稿件开始,我意识到以前关于“新闻的散文化写法在南方吃香,在北方不被认同”说法很武断,更加深了对稿件要敢于改、善于改的认识。
然而,更大的感动却不在于此,是迎春花的图片。因为不清楚图片中的花色花卉是迎春花中的哪一种,我只好把题目作成“人面春花相映开”,文中所有关于花卉名称的地方都用春花代替。社长审过之后说:这样不准确,因为迎春花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很多种类,而我们应该精确到最准确的定义。然后,他打开网页,按文中交代的花的特征,亲自帮我搜索资料。大概半个小时之后,突然接到社长的电话,告诉我那种花可能是连翘,然而不能最终确定。我于是搜索了连翘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感觉和我所采用的图片和文字内容都比较吻合,经请示后,正式把文中花的名字都改成了连翘。从此,“连翘”这两个字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自然,它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种迎春花卉而已。
此外,身边的感动也处处存在。正式接手第19版,刘朋会把当天要用的稿件找好存在文件夹里给我,并明确指明每条稿件的位置和篇幅,甚至侧重点;独立完成组版,对于刚刚正式工作的我来说困难随时可见,很多同事就成了我紧急时刻的“救命稻草”,不推不吝等等。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如果要衡量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收获的价值,感动的比例应该超过金钱,并持久于金钱。
有收获。首先要从每天的编辑例会说起。幸运的很,初入报社,刚好赶上编辑例会制度的启动,窃喜之余,格外珍惜每一次总编辑耳提面命的机会,记录下每一个品评要点。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稿件的特殊处理,比如对一张毛驴车与宝马车并行于大街上的图片的讲授。社长说:在现代都市里,这种状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没有处理好,就是资源浪费,就象对待一个杯子。大家都知道,一个杯子看起来很普通,可是从熔炼到成型到剖光再到成品,它需要很多个环节,需要工人付出很多的劳动。如果你走进一个制造杯子的车间,拿起一个成品的杯子当着工人的面摔到地上,碎了,工人的感觉,相信大家都能体会。新闻稿件就是个杯子。从发生、发现到成稿、上版,也需要一系列的过程,如果编辑没有处理好,没有发掘出它本身的价值,就象杯子的剖光,那和当着工人的面摔碎杯子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资源和劳动的浪费。就这张图片而言,它可以有很多想象空间:宝马与宝驴、城市与农村等等,都比眼下这个题目好……诸如此类,在场的人无不叹服。
其次主任的指导。每天,把清样交给主任的时刻也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刻,因为每一条稿件,从自己最初的判断到最终定稿,再到主任的指点和修改,这期间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也是最直接的。可以说,这是自我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最后是和周围同事的交流。从一点不会蹒跚走来,我始终有一种婴儿学步的感觉,于是乎格外留意别人版面的亮点。每每看到自己还不会的处理方法,就询问或观摩对方,直到自己也能熟练操作为止。
到现在,我已熟练掌握组版的流程、技术和技巧,在去年的版面评定中,我有十几个版面被评为二等版,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无论怎样,这段摸爬滚打的日子和它带来的收获和启迪,我都将受益终生。
有期待。如果说,2009年我在晨报实现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第一层:生存需要”(也称生理需要),那么XX年年我将更进一步:实现“安全需要”,甚至“归属和爱的需要”。共2页,当前第1页1
《hlj晨报》是一个舞台,空间乃大;我不是一个弱者,而且梦想依然。只有用自己的所长,驾驭自己的所有,争取自己的所盼,生活,才可能一步步不离阳光。XX年年,我将继续弥补自己技术上的不足,加强对新闻的判断和把握,多借鉴其他媒体的闪光之处,让自己的技艺和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及时为自己的大脑内存充电,多读,多看,多问,多想,争取在明年年终盘点时,能多一些成绩,并彻底溶入晨报。
篇9
一、前言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因此应用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的教学情况是: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应用文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程式性,内容比较枯燥,理论色彩太强,对于文化基础差的中职学生缺乏吸引力。这种情形使得应用文教学举步维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教师们的应用文教学水平?这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面对的一项要课题。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大胆革新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既要注重专业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要兼顾实际的写作能力培养,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1.学生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应用文写作并没有受到大多中职学生的欢迎和重视,中职学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往往走向无趣并且效率很低。在中职作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在中职学校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应用文写作的重要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大多数中职生认为重点应放在记叙、说明、议论等常见文体的训练上即可。平时忽视了应用写作的重要性。中职生由于长期缺对应用文的训练,并且误认为应用文结构模式化,语言浅显,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现在会不会没关系,等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用到的时候买一本《应用文体大全》参考一下或者直接从网络下载就行了。这导致学生们对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的重视不够。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不少教师对中职《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基本都是按照文种定义、特点、格式、写法、注意事项罗列,只是照本宣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文种例文+练习”的模式,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就会显得理论化和程式化。另外教师对应用文的文种格式的设计老套,误让学生会认为,只需多看几遍例文,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根本不需要教师的再度说教。于是,学生上课的时候,听得很随意,遇到感兴趣的文种学习,兴致很高,不喜欢的,则趴桌子睡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接受这种枯燥无味的格式、写法呢?
3.教材相对刻板,缺乏时代气息
应用文作为处理、存储、传播、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媒介,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基本上是一种形式,不论什么版本的教材都编入了应用文写作部分内容,只不过不同版本对应用文写作内容做了不同的安排,有的教材是将应用文写作内容集于一册之中,有的是分散到各册当中。尽管不同教材对应用文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了不同的处理,但是对于应用文知识本身来说,不同的教材只提供了一种相同的内容,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教材的本虽多,但是内容刻板,缺乏时代气息。这种教材既不能吸引学生,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三、应对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弊端的策略
面对上述困境,中职学校应用写作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将应用文写作教学纳入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从学生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运用等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摆脱目前尴尬境。
1.纠正学生观念,确立应用文写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当今社会人们每日所接触的书面文字中,90%甚至更多的是应用文。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学生人文素质构成的重要部分。中职教育培养的大多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和管理者,是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写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频繁地运用应用文体的形式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应用文体在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总结实践经验,概括科学成果,传播科学知识,储存精神财富,交流社会信息,表达思想感情,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写作是学生求职的重要工具和今后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掌握与专业工作相关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产品质量分析、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的写作,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应用写作能力成为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应用写作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地体现了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思维、传递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公私事务的工具特点,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是中职生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中职生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具备相应的应用写作能力,才能为求职择业创造条件,并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需更新学生观念,确立应用写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纠正中职生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作用,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认识到提到应用写作能力对于提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高低,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果“文理”不通,学习什么学科都难以学好,研究任何一种学科都难以进行。因此学生们必须端正态度对待应用文写作。
2.创新教学手段,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
为了确保应用文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创新教学手段,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
首先,转换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每节课都必须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课前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提出本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发表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形成及应用的全过程,实现过程和结论的最佳结合,让学生自始至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发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老师尽量不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
其次,重视方法教育。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力图能创造性地传递出一些趣味来,尽量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应用文教学不仅有趣,而且有效;学生不仅喜欢学,而且还能真正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教师切勿机械地教学生每种应用文的格式写法,更重要的还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窍门,比如很多应用文在格式的使用上大同小异,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相同格式的应用文总结起来,这样只要去记住内容的写法就可以了,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学生在总复习时候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使学生学好应用写作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外的各种活动实践相结合。应用文写作课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为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撰写海报、广告、编写新闻稿、调查报告等。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应用写作”课就能上得有声有色。
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无论那个学科仅依靠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完成一堂课的讲授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学校设备的完善,教师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幻灯片投影应用文范文,讲解课文,指出范文中的得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该门学科带来很大的益处,不但提高了效率;也为教师真切展现写作情景,进行现场训练创造了技术平台。对于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制作课件,利用网络资源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进一步建立应用文写作校园网络资料库。
3.根据时展,打造鲜活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需要以实用性为原则,针对新时期中职院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科性质去选用教材。为了确保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学”。教师们应该选择实用的教材,并且打造鲜活的教学内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所用教材以实用为原则,既方便教学,又利于学生自学。这种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所用例文格式规范,内容典范、具有时代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鲜活的教材和内容,学生自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很大的收获,能大大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所以我们以“必须、够用、拓展”为原则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特殊的时代背景,写作课的教学内容要适时引用鲜活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比如,临近母亲节,教师可以提前教学生写感谢信。可事先向他们布置一个作业“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请你们给辛苦养育育你们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写了感谢信之后,可再教学生出一份黑板报,以宣传母亲节伟大之处等。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收集校园部分班级举行母亲节活动的材料,汇集成稿件,投稿到学校广播站。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母亲节,就可以挖掘出很多的写作内容。不失时机,顺势拓展,会让写作与实际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与行动中真正得到锻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应用写作能力是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之一,中职语文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加以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文写作应该成为中职院校必须考虑开设并积极进行教改的一门学科,这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应用文写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晓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发挥中职《应用写作》课程的“应用性”\[J\].现代教育教研,2009,(8).
\[3\]于漪.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M\].语文教学参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