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0:1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教师报征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报关员 报检员 双证融通
随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双证融通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双证融通是指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按照标准和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最后经过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考试鉴定,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以后,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融通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沟通、职教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解决了学生就业难,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针对性,有效的减少了就业的盲目性,降低了用工成本。
现在高职院校己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考试便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双证制度的考试。但是由于报关员、报检员考试内容复杂多样等特点,在推双证融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解决双证融通的重要课题。
一、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考试培训与学历教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考试培训与学历教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安排问题
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安排存在着矛盾。目前,如果按照学校所固有的寒暑假、双休日、授课日程等安排教学,无法促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实施,甚至成为阻力。下面以报关员资格证培训为例说明两者之间的矛盾。
(1)学历教学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安排出现矛盾。
报关员资格证的考试时间在每年的11月初。根据报关员考试安排,一般学生参加培训的时间在5月至10月中旬之间。这期间学生要学习两本书(一本教材和一本商品编码书),八章内容,共900多页,还要做大量的练习,时间紧、任务重。在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的同时,按照学历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5月至7月上旬学生要正常上课,每周平均28学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说,在正常上课的情况下,还要挤出时间来学习报关员考试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紧张,因为在学历教学占大部分时间的情况下,参加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的时间就非常少。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学历教学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安排之间存在的冲突,使学生参加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的时间少,从而导致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
(2)假期时,学生愿意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与教师不愿意进行培训之间的矛盾。
每到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学生才有时间参加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但是此时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节假日期间教师是要休息的。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假期给学生培训的情况。此外,有些老师不愿意在假期给学生培训,是因为给学生培训的课时费往往比较低,劳动与休闲是一对矛盾体,在课时费较低的情况下,有一些老师不愿意用较低的课时费替代自己的假期。这样学生和教师的意愿就成为了一对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期间,学生想参加培训的愿望和部分教师不愿进行培训的矛盾也是导致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3)有限的学校教学资源与培训课程对教学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在进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教学资源,比如说固定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一些教学资源,但是往往在使用时间上与学历教学冲突,有限的教学资源往往都会优先满足学历教学的需求,无法第一时间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需求。这也给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4)学历教学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要求教材实践性强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学历教学课程教材依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不能满足双证融通教学要求。尽管某些教材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实训内容,但理论与实践脱节,仍无法满足双证融通教学要求。职业资格证考试的教材一般都是按照行业标准来进行编写,实践性较强,这样在课证融合过程中的既要满足学历教学要求又要满足职业资格培训的要求,教材选择就是一个问题。
(5)学校实训基地薄弱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要求多参加实训之间的矛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地方财政收入问题,对高职院校投入不多,使得学院无法购买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能采用仿真的就使用仿真软件。而外出生产实习,又是在一线做装配工作,很难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实习实训基地薄弱,较难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这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培训中教师只能以理论为主进行授课,缺乏实践环节。
2、学生的问题
(1)学生对职业资格的认知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80.5%的学生认为毕业时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对就业有用处,能增加就业竞争力,另有19.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主要还是看毕业证书或学习成绩)或没什么用处。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证书的重要性已有认识,也体现出部分学生持有重学历证书轻资格(技能)证书的观念,对证书本身“含金量”可能有所置疑。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一些岗位要求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岗位技术的严格考核,而相对于高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更能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衡量出劳动者的实际能力水平,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资格证明。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毕业持“双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选择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有利于就业的证书种类。
对证书“含金量”的置疑一直存在。有些专业可选择的证书不止一种,不同证书的考核部门、内容、行业认可度都有所区别。有些证书为吸引学员,通过率极高,根本不能在行业内起到衡量技能水平的作用,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这样的证书以应付“双证制”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需要专业教师提前做好证书的甄别和筛选。
(2)学生的认知渠道不通畅
对认知渠道调查结果显示,希望从专业老师和培训鉴定机构老师(46% )、班主任和辅导员(24..1% )那里获得本专业考证信息的学生共占70.1%,但截止到2008年初,只有36.8%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了解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学习就业的关系。另有37.2%和25.9% (共63.1% )的学生通过咨询校友和自己收集信息,了解有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情况。
这样的反差说明目前针对“双证制”的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学生现阶段的信息咨询需要。虽然“双证书”在高职教育中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对于从普通专科教育向职教育转型期的学校来说,教育者、教辅人员对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学习态度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差。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是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有其固有的特点,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综合素质差、学习能力欠缺、自觉性不强,所以,在高职院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因此许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不认真、坐不住板凳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解决措施
一、根据教学大纲和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将课证融合在一起。
为了解决学历教学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安排之间的矛盾。应该将职业资格证的课程融合到学历教育的课程中。具体来讲就是根据职业资格证考试和学历教育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将课证融合。以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课证融合。根据报关员课程的特点,将报关员资格证课程分章节安排到正常的学历教学课程中,比如将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一二五七章开设成海关经营管理课程、第三章加工贸易开设一门加工贸易课程、将第四章商品编码开设成商品编码课程、将第八章与报关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开设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第六章报关单填制开设成单证实务。
具体安排如下。
学历课程与报关员职业资格证课程的融合情况表
学历课程 报关员资格证章节 相关性 课证融合后的课程 开课安排
海关经营管理 第一章报关与海关管理;
第二章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
第五章进出口税费;
第七章与报关工作相关的海关法律制度 报关员资格证考试的内容(第一、二、五、七章)在海关经营管理课程中都有一些涉猎,如果在课程中将涉及报关员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按照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来讲解,就可以将课程融合。 海关经营管理 第四学期64学时
无 第三章加工贸易 将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三章加工贸易单独开设为一门课程。 加工贸易 第四学期32学时
无 第四章进出口商品归类 将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四章进出口商品归类单独开设为一门课程。 海关商品编码 第五学期64学时
国际贸易实务 第八章与报关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 由于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八章的内容就是属于国贸实务课程的内容,完全可以实现课证融合。 国际贸易实务 第五学期64学时
单证实务 第六章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 由于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六章的内容就是属于单证实务课程的内容,完全可以实现课证融合。 单证实务 第五学期64学时
二、教学时间安排应更加灵活,实行弹性制。
报关员考试的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和报关实务的相关知识。相关专业根据《学历课程与报关员职业资格证课程的融合情况表》,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先导课程,讲述了有关报关各章节的知识点。同时由于每年报关员考试的时间在11月,且要求考生如果是在校生则一定要是应届毕业生,所以学生是在第五学期去参加考试的,报关相关课程则一定要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和第四第五学期之间的暑假开设。课程开早了容易遗忘,开晚了对考试没有帮助,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6月底报名考试,再经过4个月的考前冲刺,胜算较大。报检员考试时间也在11月初,要求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就报名,因此报检实务的课程可以在第三学期就开设,可以与报关员考试复习时间错开,避免因报考证书较多而影响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既满足了学历教育要求又为学生考取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打下基础。
三、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由于报关员、报检员考试培训时间较长,需要组织学生在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有时间进行培训,学校应组织老师在假期对学生进行培训。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说服教育,让教师牺牲假期休息时间为学生讲课。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一些措施保障假期培训顺利进行。如教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开放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教学设备。培训部门提高教师的培训费,提高教师假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培训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教学技能。后勤部门也要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预留假期的寝室,假期开放学校食堂,为学生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四、安排任课教师做学生辅导员,加强学生的认知教育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辅导员不教课、任课教师不带班的情况。辅导员不教课造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没有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是很了解。而任课教教师不带班造成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学也会出现效率不高的问题。安排本任课教师当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教师更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想法和难处,这样就会更加利于授课。双证融通的改革就是需要一批既有授课经验又有带班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篇2
本学期,为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务处在学校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制度为动力,让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开学初,根据学校的安排,重新修订和完善了《石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细则》。修订和完善后的《评价细则》,除对理论学习、实践反思、阅读视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有明确的,又增添了课题研究和“磨课”奖励。评价细则的修订和完善,让老师们心中有杆秤,知道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做。规章制度的完善,不仅指引着教师自觉地、有效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也方便了学校对老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量化和管理。按制度给老师的工作量化打分,公正公平,让老师们心服口服。
二、以校本培训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提高老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各种平台,在老师中大兴学习与研究之风,努力通过建造学习型学校,达到提高老师素质的目的。
1、加强检查,常规教学开展地扎实有效
9月1日和11月26日,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教师代表组成的检查小组,对各位老师的备、教、改、导、辅进行了全面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了许多优点,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检查情况及时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通报,让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互取长补短。
2、加强引导,开好每月一次的教学小结会
本学期召开了两次教学月工作小结会。月小结会上,或通报教育教学情况,或学习相关教学经验和教学随笔,或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每次会前,我都会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会后,老师们有所收获。
3、立足课堂,开展“磨课”活动,互动学习,共同提高
本学期组织多种形态的公开课:有新调入老师的展示课,校本研讨课、教学检查汇报课。还有三年级语文老师、五年级语文、数学老师、六年级语文老师开展了磨课活动。由于组织有序,监督有力,老师们都能及时交流自己的意见,让课上得更好。青年教师肖晴执教的《走进童话世界》获得种祥市小学作文优质课比武二等奖;钱丹老师代表钟祥市展示了一节数学学具活动课;11月26日,我校曾玲老师执教的品德课、张丽蓉老师执教的科学课、李华老师执教的数学课获得了荆门市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的好评。12月18日,杨莉老师代表石牌镇参加了钟祥市组织的“送教进城”活动,上了一节示范课。
4、发动鼓励,积极开展笔耕活动,提高老师写作水平
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写教育教学论文,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完成从经验到理论的上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是学校一贯的宗旨。
为将这一宗旨落实,本学期在要求老师坚持写教学随笔的基础上,又对老师的教学随笔进行了一次评比。在这次教学随笔评比中,李晓银、肖金梅、吴秀荣、王佳英、肖晴、夏金华、肖蓉、杨莉、马祖勇、刘升华老师的随笔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除此外,还积极鼓励老师投稿。据不完全统计,杨莉老师的《我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发表在《中小学数学》上;罗荣老师的《失落的优势》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
5、开通博客,让老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校园博客是我校的新生事物。开通博客的初衷是为了让老师们与时俱进,让老师能找到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学习、交流。我校的博客受到了我校老师的关注和呵护,像李华、夏金华、杨莉、刘升华、王琴花等老师就经常点击浏览,并上传自己的文章,发表评论。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整合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经过课题成员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校两个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已拟定申请结题。《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计划明年申请结题。
四、以活动为保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成立了音乐、体育兴趣小组,并抽出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为兴趣小组活动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第三届“我爱我校”征文活动、第一届“数学奥赛”活动。为了响应“阳光体育”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即将举行跳绳、踢毽子活动。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想用这“感谢和感动”。
感谢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支持。教务处安排的每一项工作,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需要老师们的鼎力相助。没有各位体育老师和肖志华、马祖勇、钱丹老师的协助,学生身体素质测评就不能顺利进行;没有各位班主任的辛苦,体育测评数据就不能迅速上报;没有语文老师的指导,没有夏金华、李晓燕、肖晴、王金玉老师的评选,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优秀征文;没有数学老师的辅导、出题、改卷,数学奥赛只能搁浅。在此,真诚地对各位老师说一声“谢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
感动老师的敬业和提高。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低年级的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为了上好课,许多老师和同年级的老师反复研读教材、修改教案,在“磨”字上下功夫;为了不欠学生的账,很多老师牺牲自己休息的备课、批发作业;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肖金梅、张丽蓉、夏金华、黄静敏等老师也学会了上网、打字、发送邮件。这些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动。 共2页,当前第1页1
展望明年的工作,我想用“服务和创新”。
篇3
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扎根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青少年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开发智力,同时,陶冶情操,涵养气质,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传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学校长期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尝试到展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坚实的文化传承之路。
足迹
2003年9月,学校率先在初一、初二、高一等3个年级开展诵读《论语》部分经典内容的活动。3个年级学生人手一本《论语》,利用周三、周四晨会时间由语文教师指导诵读,每月进行1次考试验收,考试成绩纳入班集体考核。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领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涌现出一大批诵读经典先进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学校给予大力表彰,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随后,学校与中国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中心联合召开“经典诵读展示会暨双港中学经典诵读启动仪式”,拉开了学校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序幕,提出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活动目标。
2004年9月,学校自行组织力量编撰的、集合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精髓的《经典诵读读本》校本教材正式走进课堂,每个学生人手一册。与校本教材配合使用的还有集美文妙句于一体的《每日一撷》。以校本教材为主,形成以经典诵读、英语诵读、语文诵读等为主体的晨会诵读板块,开展了一系列诵读研讨交流、诵读展示竞赛活动。
2005年,学校正式将每年的9月定为读书活动月,开展广泛多样的读书爱书活动,以活动月来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活动月的口号是:“用读书来塑造美好的心灵,组织快乐的学习,创设激情的生活,培养闪光的才能。”活动月以校会动员、主题班会讨论、有奖征文、演讲展示、读书心得评比、班报设计评比、宣传橱窗设计评比等活动形式构成整体系列活动。
2007年起,学校将经典诵读活动与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先后承担2个国家“十一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子课题“论语选读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促进社区人文素养提升”,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进和扩展。
2009年9月,主题为“志存高远”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成,孔子浮雕、七子像、文化墙(镌刻有《师说》《劝学》《少年中国说》等文章)、诸子百家散文、唐诗宋词等文化元素镶嵌在校园里,使广大师生得到感染和熏陶,充分发挥育人的功效。
2010年9月,学校在原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编了新的校园读本《双港中学校本教材系列――经典诵读读本》。新版教材在老教材收录《论语》等名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四书五经、汉赋骈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内容近300篇(首)。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力求译文生动、解析准确。
…………
教育原则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坚持6个基本教育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素质教育方针和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经典诵读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二是坚持经典诵读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保持经典诵读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的关键。三是坚持人人参与和师生共读的原则,学生要发展,教师也需要文化的熏陶,教学相长,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四是坚持长期性的原则,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时的热点,而是办学的一条思路和方向,必要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五是坚持经典诵读和促进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经典诵读的同时大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强调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六是坚持以中华经典文化为基础、向其他优秀经典文化扩展的原则,学习、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精华。
方法和途径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学校建立有效制度与机制,确保活动目标的落实。例如:把经典诵读的验收成绩纳入班集体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成绩之中,对班主任和班集体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从而保证了活动开展的基本执行力。再如:制定积极的评价激励机制,诵读效果好的班集体在评选各类先进荣誉时享有优先资格,并且把诵读成绩纳入学生的操行评定之中,这些都既起到了端正态度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功感,从而保证了诵读的效果。
在过程中加强宣传和引导。中学生思想活跃,并常伴有逆反心理,要使其对几千年前的《论语》等经典感兴趣并非易事,为此,学校用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来解释和宣传,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好奇心和兴趣。
坚持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保证教师、教材、时间、验收等基本要素的完整性,达到课程化和产生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辅之以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班集体文化活动。
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例如:学校开展了“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在2000余名学生中评选出10名优秀学生代表,由这10名学生作事迹报告,报告中无不渗透着《论语》等经典中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同时评选出经典诵读先进班,在“弘扬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展示会上,以各班《论语》接龙的形式进行,400多名学生以整齐洪亮的声音展示了经典诵读令人震撼和激动的一幕。
学校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用《论语》《老子》等原著,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诵读;第二阶段,学校组织力量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读本》和《每日一撷》;第三阶段,校本教材和权威教材同时使用,初中部引进《中华经典诵读本》,高中部引进《英文经典名篇诵读本》,两者结合,效果很好;第四阶段,重新修订了《经典诵读读本》。学校组织开展的经典诵读相关活动,从策划到组织都尽量交给学生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绿色阅读:让阅读充满诗意
学校开展的绿色阅读即本色阅读,它强调自然本色的师生共读,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诗意人生”的品位。倡导绿色阅读,让学生跳出题海,走进书海,以“浸泡―习得”作为学习的基本方式,解决阅读量不足、读书兴趣不高、语感培养不够、指导不得法、课内外脱节等问题,使学生在书海中亲近生活,习得语文。学校装备了3个学生阅览室,给学生提供精美的书籍,全校所有班每周开辟一节90分钟大阅读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开展绿色阅读,使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享用丰美的精神食粮,读名家名著,读精美诗文,读精品报刊,读社会前沿信息。
根据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所有课程中,90分钟大阅读课最受学生欢迎。为了使阅读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作用,使阅读课更加规范,学校出台了《阅读课操作规程》《阅读课基本模式指导》等办法,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阅读课模式和途径的创新。同时,根据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重点抓读书笔记的指导和积累,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求,初中每名学生一个学期读书笔记积累量至少1.5万字,每周800字;高中每名学生一个学期读书笔记积累量至少2万字,每周1000字。学校对读书笔记质量和数量均高的班集体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除了90分钟大阅读课之外,绿色阅读的课型还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以传递读书热情,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全班共读后,教师会询问学生有所体验的地方、有感悟的地方,学生阐述时,教师就此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二是规范读书笔记课。学生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读的阶段,还要潜入写的阶段。学生读完书,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这种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沉静思考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有目标的阅读课。在上阅读课时教师印发精选的材料,全班共同完成习题,或教师指导分析语段与题型,指导学生完成,剩下的时间再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随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读和写,使学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阅读和写作之中。
为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接力活动。一是建立书香家庭,用学生读书的热情去感染家长,让家长们参与进来。学校每月向家长发放一封关于读书活动的家长信,内容包括学校阶段性阅读活动介绍、如何指导子女阅读、如何与子女共同阅读等。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家庭评选活动,鼓励家长建设家庭图书架。二是家校共建班集体书架,将图书馆延伸到教学楼的楼道――在每一个教室门的旁边设置班集体书架,配备100本以上书籍,每学期为每班增配图书50册,供学生随时阅读。这种做法,既为学生的诗意人生提供了精神食粮,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的机会。
由此,学校通过绿色阅读充实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们爱上阅读,感受诗意人生。
随笔化写作:让灵性跃然纸上
2012年9月,学校与《中国教师报》联合举办了全国随笔化写作大赛。大赛中师生表现出色,由于平时注重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踊跃,作文写得生动鲜活,得到外地做课教师的好评。有7名教师在大赛中获一等奖。这是学校长期坚持随笔化写作训练所取得的成果。
学校从2007年开始接触到随笔化写作。校长、主管校长和部分语文教师三下山东邹平,向随笔化写作发起人成浩请教,到一些学校观摩学习;并请专家学者和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到双港中学开讲座、作示范。校长刘建始对随笔化写作情有独钟,认为它对学校建设书香校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为全校语文教师购买了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引领教师们钻研他人之长,学其形,寻其意,得其神,为我所用。
学校倡导的随笔化写作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日记随笔为日常写作方式,以情景随笔课、随笔展评课、随笔修改成文课为主要课型,以写、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磨砺为基本原则,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写互动,重在自悟,在日常随意写和课上有序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
随笔化写作教学中写、读、评、改、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对言语生命的尊重、顺应和养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体系形成了“创设情景―写出作文―比较阅读―读中感悟―开阔思路―修改作文―成文展示”的完整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