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结束语范文

时间:2023-04-03 23: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件结束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件结束语

篇1

若是那天你值班,还要加上卫生间和走廊的卫生,完后领班会来检查清洁。所看的包厢和大厅桌子的大小、多少是根据员工的办事能力及表现来定的,由于我们是新人,所以只为小包厢的顾客服务。而小包厢却是最辛苦的,特别是周末,几乎是爆满的,一个接着一个,忙上忙下,跑进跑出,东倒茶、西添酒的。让你再一次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供不应求”,完全可以让你忙得焦头烂额。但这只是辛苦,每天还要对着形形的人,有素质高的,也有素质低的。特别是有时遇到故意刁难或是蛮不讲理的顾客,你会觉得:

一,你不能得罪顾客,因为他是上帝;

二,你不能坏菜馆的声誉,因为你还想在那里工作下去;

三,所有的错都是服务员的错,即使那错是因为别人而犯或是本身就是别人犯的,只要关系到顾客,你就得认栽。客人不买单,那就你自己买吧,即便你一个月也挣不到这顿饭钱;

篇2

[关键词]民间美术;新媒体艺术

结合文化自信是促进民间美术发展和传承的重要纲领。目前不少民间美术工艺的学习过程辛苦复杂,经济效益较低,已经面临失传的境地,国家和政府采取了拯救性的保护措施,但依然无法改变其难以为继的窘境。新媒体艺术能够通过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宣传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将其用途从单纯的艺术馆陈列和景点售卖,变成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使之重获新生。

民间美术的价值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广泛存在于书画、陶瓷、工美、非遗等不同类目下,都体现了我国历代人民的生活方式,蕴含着他们的精神向往。例如陶瓷艺术,在材质上,从远古时期的土陶到中古时期的高岭土陶,再到现代骨瓷、贝瓷,无不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利用。再如不同的纹饰具备不同的精神寄托,不同器型有不同的实用功效,等等。这些表现形式不仅是民生需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

2.民间美术的历史沿革民间美术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一种匠人和艺术家的诉求和表达,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着一样的魅力。民间美术的历史沿革,能够非常直观地回溯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例如汝瓷,在北宋时期盛行一时,但是由于战乱的影响,在南宋时期有过一次严重的断档,很多相关工艺和釉料失传,导致其发展延后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同为青瓷的龙泉瓷,则受到较少影响。

3.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变迁很多民间美术形式,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陕西皮影为例,在古代,人们的日常娱乐方式较少,皮影戏以其制作精良的道具和操作者娴熟的手法来讲故事,受到广大百姓的追捧。而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丰富多样,已经很少有人特意去欣赏这种民间美术的特殊魅力了。再比如在古代,写字是日常交流和通信的重要方式,毛笔和印章是极为常见的日用品,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都在手机和电脑上完成工作,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大大减弱。

4.民间美术的发展困境除了实用性减弱之外,传承困难成为导致民间美术陷入今日发展窘境的重要原因。培养一个真正的民间美术从业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紫砂壶制作,很多大师级别的艺术家从1958年紫砂一厂建立时,就开始学习,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和创作才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这期间经历的辛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还有漆器和制笔等,都需要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工作,而且经济效益非常低,现在的年轻人极少愿意从事这些行业,这成为民间美术发展的最大难题。

新媒体艺术的特殊性

1.具有较强的宣传力新媒体艺术是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其便捷性能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媒体的入口,各种内容经新媒体传播,其速度和效果是常规的宣传手段难以企及的。在表现形式上,新媒体艺术不仅能够对声、光、影等各种元素进行渲染和包装,还能够通过剪辑软件添加不同的内容,将原本生涩、小众的内容,通过最简便的方式对全网进行宣传。

2.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召力新媒体艺术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为新媒体艺术的主体都是创作者的思想和精神,通过新媒体艺术家们的独特视角,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作品,欣赏内容。也正是这种主观的视角和情感,是最具备号召力的。新媒体的受众,可能因为创作者的风趣语言、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和标新立异的思维角度而喜欢上作品本身,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民间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结合的必要性

1.让更多人知道民间美术我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大部分不为人们所知。如众人皆知景德瓷,不知耀州窑;只识紫砂,少懂紫陶;只闻苏绣,不闻滇绣,因此,有必要依托新媒体艺术让更多的人知道民间美术。尽管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很多人会选择出行旅游,但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人们很少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建立新媒体艺术的宣传模式,将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融入到人们的旅游活动中来,甚至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2.通过表现模式增加生命力在新媒体艺术宣传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了解民间美术的类别和魅力,从而开始喜欢民间美术,热爱民间美术。这时,可以结合新媒体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深入理解民间美术的生命力,如复合艺术的形式。艺术表现最基本的形式是让观众直接观看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从而对民间美术产生最直观的了解,如果再配合一定的语言文字进行解说,就可以有效提升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

3.提高民间美术的经济效益“先生存,再发展”是很多民间美术从业者的共识,吃不饱肚子的创作,是民间美术当下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惨剧。而通过新媒体艺术的传播,让大众更加了解民间美术和其创作者,这样可以帮助这些从业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一些小众的民间美术类别而言,即便是一小部分的收益,都可能对其存续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能够通过新媒体艺术寻找到喜爱这些“濒危”艺术的爱好者,那将是对这些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途径。

民间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发展

1.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已经有互联网文化企业将VR、AR、MR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民间美术的宣传,让人们通过三维立体影像,在线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甚至通过移动端进行民间美术作品的私人定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民间美术的生态环境。同时,人们还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与创作者之间的沟通,帮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民间美术以及每一件作品的内涵。

2.溯源防伪技术的应用新媒体艺术和民间美术结合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溯源和防伪。民间美术发展之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法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导致的。而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民间美术却不会选择购买,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作品的价格和真伪。而通过新媒体艺术,人们可以记录每一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再配合作者对作品设计理念的多方位的诠释,为作品增加附加值。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新媒体艺术和民间美术结合的第三个方式集中在多媒体领域,即影视作品和动漫周边。近年来,我国古装剧的拍摄越来越精良,对于服装、场景、道具的使用也越来越讲究,甚至很多剧组会专门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来确认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受这些影视作品的影响,穿着汉服成为一种风尚。电视剧不仅对唐代的长安城做了大规模的还原,还呈现了火晶柿子、水盆羊肉等民间美食,甚至对士兵的铠甲也做了高度还原,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一场视觉盛宴,还变相资助了盔甲制作这一小众民间工艺的发展。

篇3

*应加强高校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来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支持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传统。高校也并不认为这项工作是自己的责任。事实上,只有当基础教育真正提高了,高校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源,才会有德才兼备的学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一些高校苦于学生道德素质太低,不得不从最基本的文明礼貌等道德修养抓起。

高校的优势是科研和人才,而这两点恰恰是中小学最需要的。另一方面,高校目前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材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大多数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都是由高校教师来承担。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许多编写中小学教材的高校教师并不十分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只有深入到基础教育第一线,才有可能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真正发挥作用。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高校应发挥更多的作用。除更多地肩负起中小学教师培训重任的同时,还应更广泛地参与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中。比如在中小学建立实验基地等。当然,这方面也需要国家能推出更多的激励措施。

*应加强和提高师资培训效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好准备工作。

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始实施各种师资培训计划。也正因为此,信息技术师资培训被业界看作是有巨大利润空间的市场。打着师资培训的幌子、实则为了赚钱谋取利益的各种培训机构和培训名目蜂拥而至。一些教育部门也卷入到了这种利益之争中。其结果是,钱花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拿出宝贵的时间甚至不远千里到外地参加专门的培训,却发现要么内容枯燥陈旧,要么脱离教育实际,收效甚微。更多的培训则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上。

在硬件普及狂潮过后,师资培训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更好地进行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师资培训的效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关教育部门应在此方面发挥更多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对那些反响较好的师资培训项目应帮助进行更好的推广,比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计划”等。

*应加强信息技术课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以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和国家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有一个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声音、图像的接收、处理和网络连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这就需要有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学、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合作。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教学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目前在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形象

地、感性地认识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都对计算机存在很片面的认识。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结合课本上生涩的知识,尽可能地以形象、生动、易懂的方式表达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课程时,利用3D动画,将计算机主机箱模型中的各种硬件一一拆开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模拟打开一个文本文件的场景,将计算机的工作序列和数据流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展示,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电脑是这样工作的呢。对于其他的操作课程,也可以把一些较难和重点的操作录制成Flash格式演示给学生看,课后可以用USB拷贝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形象地演示步骤较多、较复杂的操作,又可以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用。

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注重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开展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辅导,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格式排版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字体、段落格式、艺术字设计等内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这几个任务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将一段文字设计成版面优美的黑板报让学生掌握以上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点,又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巩固了这些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Flash的学习中,可以提供多种有趣的Flas作任务典范,让学生综合运用形变动画、运动动画、引导动画、蒙版动画、ActionScript等知识自主创造Flas。有趣的动画设计、风格各异的效果、成功的体验……任务与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Flash的各种操作技巧。

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如何精准地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个“任务”如果设计得太难,虽然覆盖了教学知识点,但是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能力,使得学生对“任务”失去兴趣,从而就会丧失探求知识的动机。

“任务”设计得太简单,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的“任务”应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按照清晰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竞赛性质的任务。例如,在上课初期进行“扫雷游戏”竞赛、打字速度竞赛等,让学生能在竞赛游戏中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拘束的课堂气氛,“填鸭式”教学会使得学生思维堵塞,反应迟

钝,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与学。

在课堂上,经常将一些当前网络流行的一些PS娱乐图片、游

戏等作为切入点,结合所学课程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学生能够迅速集中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学习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天资和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成绩难免参差不齐。可以让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来帮助其他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这样既可以让优生通过传授知识而使自身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又可以弥补课堂上老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不足。而且,通过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得到持续。相当一部分同学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对学好信息技术增加了自信,激发了更大的兴趣,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佼佼者。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各种灵活创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上,能融会贯

通相关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手段上,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使计算机信息教育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志坚.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5

1.1 因特网环境下门户概念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上网站数和网页数量的迅猛增长,门户网站(Web Portal)应运而生。门户网站提供个性化的单点网络接入,对本地和远程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信息高度组织化,以便用户查找和发现信息。它最大的特点是针对特定的用户,提供与他们相关的内容集成和信息推送,以及业务协作、社区服务等相关应用和服务的访问,为用户提供一种获取相关信息的简洁方式,同时又避免了信息过多的问题。它为当前海量分布式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与管理提供了令人关注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将自己的网站转变成具有门户特征的网站。门户网站也已由最初的以内容汇集和搜索引擎为特征的初级门户发展为今天的以智能化、个性化、信息与应用高度集成为特征的高级门户概念。

1.2 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的提出

专业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网络化发展与新兴的门户网站概念相结合促成了学科信息门户的产生,使学科信息门户成为专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简单说,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Portal,简称SP)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

1.3 学科信息门户的发展

学科信息门户的概念可追溯到由T.Koch等人提出的学科信息网关(Subject Gateway,简称SG)概念。由于IT界Portal概念的兴起,学科信息网关的建设已逐渐转向为学科信息门户的形式。对学科信息门户的研究、试验与推广, 在欧洲进行得最为深入和广泛。 例如:欧洲范围内开展的Desire项目、Renardus项目和英国的RDN(Resource Discover Network)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Desire项目于1998至2000年间实施,该项目联合了来自荷兰、挪威、瑞典和英国4个欧洲国家的10个机构共同协作工作。Renardus项目于2000年启动,联合了欧洲多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与技术中心,以及各个学科信息门户,提供了包括大部分学科领域64000个重要学术网站的资源检索与浏览服务。RDN学科信息门户(The RDN Subject Portals Project)由英国的JISC(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资助,目前共建立了社会科学类(SOSIG)、工程、数学与计算科学类(EEVL)、健康与生命科学类(BIOME)、物理科学类(PSIGate)、人文科学类(Humbul)、工艺美术类(ARTIFACT)、休闲娱乐体育旅游类(ALTIS)和地理环境类(GEsource)等学科信息门户。澳大利亚建立了国家级的多机构联合的学科信息门户,美国也建立了众多的学科信息门户。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还开发了SPT(Subject Portal Toolkit)学科信息门户免费软件包,已被广泛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开发。但项目规模较大,且对学科信息门户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的地区还是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我国国内一些专业图书馆也做了初步尝试。如中国科学院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门户及其子门户物理数学学科信息门户、化学学科信息门户、生物学科信息门户等,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外学科信息门户多处在功能不完善的中低级阶段,个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的高级信息门户还处在实验阶段。

2、学科信息门户的特征

从技术上说,学科信息门户就是指采用多种信息技术,诸如跨系统检索、元数据采集技术等,对分散的分布式的学科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合并,将整合后的内容集成到一个可定制的个性化的界面中呈现给用户。这个界面可以是Web浏览器,也可以是其他可能的方式。

学科信息门户的核心特征有以下几个。

信息和应用的集成整合:信息内容经过深层次组织加工,形成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与各种信息服务有机地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中。

跨系统一站式检索:用户在一个搜索界面,将搜索请求一次性输入,就可实现对多种资源和数据库信息的查询。它将各个系统的检索结果汇集起来,以统一的界面展示给用户,使用户的搜索方便而高效。而普通网站通常并未提供这种跨系统检索功能,用户不得不分别进入各个本地的或远程的检索系统来进行检索。

简单统一界面:通过共同的表达和一致的用户界面,使门户更易于使用。由于界面统一并遵循用户习惯,用户无需进行培训就能方便地发现和搜索到所需信息。

单点登录,一次性认证:用户只需要一次登录,就能使用他已得到授权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而无须记住和输入众多不同资源与服务的账号和口令。

可定制:门户根据不同的角色预设了不同界面内容。可基于用户所属的角色来提供给用户相应的内容。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与偏好的描述信息,或通过用户信息访问行为的动态分析来推测用户意图,进行信息过滤和信息推荐,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和用户界面。

协作性:一系列门户的协作服务,如即时消息传递和团队室的访问。帮助团队共享门户网站页面、应用程序、文档、消息传递和其他协作工具。

安全性:门户采用安全性策略管理以确保用户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

工作流:实现学科信息业务流程的集成。如学术信息的网上、编辑、评注和信息分析研究等等。

3、学科信息门户的体系结构

学科信息门户的框架由用户界面层、个性化可定制门户构件层、信息与应用集成层、信息结构层和信息资源层组成。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图书馆门户的层次结构

用户界面层:它是学科门户网呈现给用户的表现形式。它通常包括这样一些功能组件,如跨系统数据库检索、搜索引擎、信息分类导航、学术交流、专家咨询、个性化可定制服务等。

个性化与可定制门户构件层:门户构件(Portlets)是一些能生成网页片段内容的,以Java技术为基础的Web组件。它运行在门户服务器(Portal Server)中,入运行于网页程序中,用来设计和构建聚合了大量内容的组合页面。门户构件层根据系统的用户信息库(User Profiles)中保存的用户信息需求和权限信息,调用不同的门户构件,针对不同用户产生不同的页面信息内容。

信息与应用集成层:在信息集成方面,常用技术和策略有跨系统数据库检索、元搜索引擎和分类导航。跨系统数据库检索着重于对分布式的异构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与整合。元搜索引擎、智能和分类导航用于www信息资源的采集与整合。在应用集成方面,可考虑将学术交流、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和个性化可定制服务等应用集成于此。学术交流用于动态交互地实现学术信息的网上以及对信息进行编辑批注和评述,它和其他业务逻辑组件如专家咨询组件等构成了数字信息服务和业务流程的集成。

信息结构层:即元数据格式和信息组织方式。元数据的格式有很多种类,如:通用元数据格式Dublin Core元素集,描述文献的MARC元数据格式,描述图像的元数据MOA2,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格式IEEE LOM和GEM,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格式GILS等。在数字图书馆中最常用的是MARC和DC元素集。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应尽量遵循本学科的元数据规范和复用一些通用的元数据格式。

信息资源层:包括本地和远程的书目文档、全文信息、数据文档、知识库、多媒体和应用软件等多种类型信息资源。

学科信息门户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学科信息门户体系结构

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技术;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its energy saving will become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ignificant problems. Building energy saving from building theory, and adhere to the energy analysis with experts and structure in close coordination with the teach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new heating heating way, advanced energy saving the wet technology,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outlet is introduced and its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fully discusses and multi-angle thinking, hope can cause the whole society to Eng attention to,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 energy saving new technology that can have widely application.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New technolog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所谓的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具体是指节约采暖供热、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高性能建筑逐步产生。如何提高建筑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建筑节能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我国地域辽阔,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为:尽量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绝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减少使用在建筑领域内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建筑耗能正在逐步提高到能耗总量的13%以上,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建筑节能要从建筑理论,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建筑法规和设计时,建筑规划与设计开始,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如低能耗建筑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能源的依赖。

2新型采暖供热方式

2.2基于分栋热剂量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

为了改善温度调节,计量整座建筑物的采暖耗热量,避免用户在室内温度过高时开窗,对于分户水平连接的室内采暖系统,同时促进建筑保温,在各户的分支支路上安装可通断控制的阀门,探索推动我国供热计量改革的新途径,通过对进入采暖散热器的循环水进行通断控制来实现室温控制,我们“基于分栋热计量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 同时记录和统计各户通断控制阀的接通时间,即在每座建筑物热入口安装热量计,按照各户的累计接通时间分担整座建筑的热量。

首先针对单管串联采暖系统特点,由于采暖系统只有“通”和“断”两种状态,分析了连续变流量调节方式不能满足这种系统调节要求的原因,从而可使一个住户单元中的各个散热器的散热量均匀变化,提出了一种智能通断调节方式,有效避免由于流量过小导致前端热,即根据室内实际温度和设定温度之筹,末端凉的现象和由于流量过大导致前端凉、末端热的现象,按照智能算法计算出单个周期内阀门开启占空比进行通断调节。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分拣热计量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通过对进入这户采暖散热器的循环水进行通断控制来实现该户的室温控制,即在每库建筑物热入口安装热量计,具体根据实测室温与设定值之差,计量整座建筑物的采暖耗热量,确定一个控制周期内阀门开启占空比,对于分户水平连接的室内采暖系统,以此控制阀门通断,在各户的分支支路上安装可通断控制的阀门,同时记录和统计各户阀门的累记开启占空比来分担整座建筑的热量。

2.3基于吸收式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方法

由于夏季热负荷较小造成城市集中供热资源大量闲置。分布式供冷方式是指夏季利用集中供热系统输送热水,如何在夏季充分利用集中供热资源成为供热企业关注的问题。利用热水驱动放置于热力站处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备空调冷水,利用城市热网夏季供冷技术则可解决这一问题。常规的方法是集中供冷方式,再将空调冷水通过二次网输送到各空调用户。即在热电厂集中制备冷水后通过管网输送到各空调用户,由此可避免集中供冷输配能耗高的缺点。但该方式的节能性、经济性和适宜性仍存在争议,同电制冷方式相比,需要深入论证。

关于城市热网夏季供冷方式的节能性,因此采用一次能源节能率计算方法对比分析城市热网夏季分布式供冷方式与电供冷方式的燃料差异。由于计算方法和比较条件的不同,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热源主要由燃煤热电联产提供,将会产生不同结论。因此电制冷方式所需的发电系统也是用煤作为燃料。一次能源节能率方法可直接反映一个系统与参照系统的输入燃料使用情况。

根据能效和经济性分析结果可知,该种供冷方式受热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同电制冷方式相比,供热效率和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影响较大在当前电价为0.7525元/kWh时,基于城市热网的分布式供冷方式没有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势,因此节能性和供冷成本是分布式供冷方式推广应用中的主要障碍。同电供冷方式相比,由于溶液除湿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较高,分布式供冷技术在热力站处的临界热价约为29.3元/GJ;因此可提高末端装置的热转换效率,与热电厂抽汽发电后再采用电压缩供冷方式相比,相当于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夏季燃煤热电厂抽汽供热水再利用城市热网输送到单效吸收式制冷方式并不具备节能优势。提高位于热力站处的热驱动制冷装置的效率,提高燃煤热电联产和城市热网夏季供冷方式的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提高制冷设备的性能系数。

2节能调湿蒸发技术

2.1溶液除湿技术

溶液调湿技术是采用具有调湿功能的盐溶液(溴化锂)为工作介质,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被除湿;溶液中的水分进入空气中,利用溶液的吸湿与放湿特性对空气湿度进行控制。溶液被浓缩再生,盐溶液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差是二者进行水分传递的驱动势。空气被加湿(其原理类似于生活中利用盐腌制蔬菜后,当溶液的表面蒸汽压低于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时,蔬菜会变干变蔫。

在溶液调湿系列产品中,会导致空调盘管表面潮湿,主要使用为溴化锂溶液。容易滋生各种细菌,溴化锂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物质,成为生物污染源。在大气中不变质、不挥发、不分解,无毒、无嗅,这种冷冻除湿的方式,极易溶于水,会将空气冷却到较低的温度,具有较强的吸收水分的能力。

与传统冷冻除湿相比,溶液调湿技术具有的突出优势:

⑴高效:通过独特高效的全热回收方式,有效地降低新风处理能耗。

⑵健康:取消潮湿表面,杜绝了滋生霉菌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隐患出现的可能性;解决了使用空气过滤器造成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次污染问题。通过溶液喷洒可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霉菌等有害物质,保证送风健康清洁,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⑶降耗:无需再热即可达到需要的送风参数,不会出现冷却后再热造成的能源浪费。

⑷舒适:能够实现各种空气处理工况的顺利转换,不会出现传统空调在部分负荷下牺牲室内含湿量控制的情况。

⑸节能:采用溶液调湿技术可以使用17~20ºC的高温冷源处理室内显热负荷,使系统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系统运行能耗降低30%左右。

与转轮等固体除湿方式相比,溶液调湿技术特有的优势:

⑴节能高效:溶液调湿过程容易被冷却,从而实现等温的除湿过程,使得不可逆损失减小,可以达到较高的热力学完善性。

⑵形式灵活:固体除湿系统尺寸一般比较大,而且转轮之类的运动部件会对材料有磨损,缩短其使用寿命。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采用液体调湿材料的传热传质设备比较容易实现,几何构造相对简单,容易实现机组小型化。

⑶避免污染:新排风采用独立风道,避免新风与排风之间交叉污染。

2.2间接蒸发冷却

蒸发冷却技术已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是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即利用空气和水直接接触实现蒸发冷却过程,比如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岩板蓄冷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等,由于直接蒸发冷却设备简单,研发不同流程的间接蒸发冷却器,容易实现,包括采用室外空气作为二次空气的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干燥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然而,采用室内回风作为二次空气的间接蒸发冷却器,从而无法在任意室外条件下,由于直接蒸发冷却通过对空气加湿而使空气降温,采用被等湿冷却的空气自身出风的一部分作为二次空气的间接蒸发冷却器。其仅能近似沿等焓线处理空气,利用干燥空气制冷而节能的优势无法充分显现,其对空气降温的极限温度为室外湿球温度;且风道占用空间大,包括研发不同内部工艺结构的间接蒸发冷却器,同时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处理后的空气湿度增加,使得蒸发冷却技术仅能在体育馆、影剧院等高大空间被采用,其排除室内余湿的能力降低,从而限制了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场合。

3自然通风风口介绍及其应用

在机械通风和空调发明之前,人们只能利用自然通风来驱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开窗通风。在空调发明之后,从家庭到几乎封闭的摩天大楼,室内合理的通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通风也逐渐被人们忘却。正当人们满意于由此所带来的清凉的时候,空调系统也暴露出了其很多缺点。室内各种污染物超标,现行的空调系统解决的主要是室内的温度问题,在空调房间内停留时间过长会明显感觉不舒适,家用空调仅相当于一个冷气,如果长期在空调房间工作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患所谓的空调病。自然通风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通风有舒适性高和节能的优点。

平均热感受和平均室内作用温度的加权线性模型可以用来判定人们对过热或过冷的反应速度。

对于中央空调建筑(HVAC):

TS=0.51×Top-11.96(Top单位为oC)

对于自然通风建筑:

TS=0.27×Top-6.65(Top单位为oC)

方程中,TS表示ASHRAE的7点(seven-point)热感觉程度的表决,当TS=0时,表示中性。这一分析揭示出中央HVAC建筑的居住者的热感觉度是自然通风建筑居住者热感觉度的约两倍。这一发现说明,在空调建筑中人们对热连贯性具有更高的期望,如果热环境偏离他们的期望,将很快达到其耐受极限。通俗的讲:相对于现行的空调建筑,在同样的满意程度下,自然通风建筑的人们夏天可以接受更高的温度,而在冬天可以接受更低的温度。这为设计方案上的节能和提高人们的舒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往自然通风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自然通风在欧洲应用较为先进,英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其可控制性不好,在其通风设计中,不能保证室内气候的稳定性。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则强化了自然通风的应用。计算机模拟提供了预测自然通风在不同室外气候和通风需求下的性能的可能性,风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到换气次数、排污量和制冷的要求。不同自然通风的构件运行可以得到更有效的监测,在制定通风方案时要考虑到加强建筑的密封性,特殊制造的送风和回风口在很多国家已被广泛应用。防止不可控制的空气渗透,采取合适的通风形式,并能够和制冷供热结合起来。确定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或者混合式通风。

4结论

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认为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标准,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以及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多角度的思考,值得全社会重视。

参考文献

秦静. 美日德建筑节能立法及其启示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2010.

王磊. 德美两国建筑节能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 数字投影仪

信息技术教学从立体的教学环境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进行改善,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学习,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新型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信息技术的直观性

这一点特性主要体现于教师,一个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可以将要教授的知识通过适当的形式出示在媒体上,在朗读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时,课件中相应地在这些重点的地方改变字体颜色,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要重读的词句,一目了然,对于培养朗读能力很有帮助。在这些重点词句中搭配一些动画表情,借助动画让学生理解朗读的语气、语调,读出课文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朗读和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力于信息技术。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传统的机械化识字方法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小学生年龄小,玩心重,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识字游戏,助力汉字学习。如摘苹果游戏,将一颗巨大的苹果树展示在大屏幕上,树上结满红彤彤的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生字,请每一位参与游戏的学生挑选一个屏幕下方的苹果筐并开始报字。每当报对,相应的苹果就落入学生筐中,最终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学习偏旁不同的生字时也能够较好地展现不同生字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的辅助资料如光盘等,为学生播放朗读内容,也可以借助网络寻找适合的朗读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桂林山水》等优美散文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朗读的速度、进度进行适时的调整,也可以配以图画,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常只能在下面听讲和做笔记,教师偶尔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机会较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不再适应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型方式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和综合,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发散思维,通过表面现象分析事物的根源,从而得出创新的信息。此外,应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4.提高学生参与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工具缺乏,学生很难形成持久性的语文学习。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因此广泛进行多种教学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利用丰富多彩的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随时随地地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优化。网络教学还将文字、声音、图片等相融合,学生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查找相关的文字就可以找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调控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最佳的学习状态。

5.数字投影仪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如教学《春天》,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数字投影仪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播放春天的视频,展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把关于春天的短片展现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影像,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完全体会美妙的春天,同时结合教师播放的录音,通过以名家的朗诵为背景的声音,使小学生沉浸其中,享受美好春天的到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他们增加审美体验。小学课本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单一地通过课本体现生活,无法开阔小学生的想象视野。教学中数字投影仪的运用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空间,帮助小学生真实地领悟课本里面的生活。通过数字投影仪的运用,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开始主动接受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数字投影仪在教学中的运用,很好地帮助教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可见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教学,数字投影仪很重要。

篇8

[关键词]民间工艺;新媒介艺术;数字化博物馆;虚拟现实;保护

一、民间工艺的保护与新媒介艺术

1.民间工艺的保护。

民间工艺是指在民间流传的、群众自发创作的,具有艺术性、审美性,或兼具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国民间古老文化的传承,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具有经济的和文化的重要价值。2005年国家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可见,民间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用于文物保护的博物馆数量众多,但用于民俗民艺的博物馆相对数量要少得多,而且考虑到非物质的属性,有些不一定能够方便地用于收藏和展示(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民间工艺进行保护和研究,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一种方法能够对它的发生、发展、类别、表现上的特点,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达到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普及等多重目的。

2.新媒介艺术理论。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传统的媒介可以是语言、文字、声、光、电等,或具体的讲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介质。

新媒介艺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欧美,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时期。广义的新媒介艺术是相对于绘画、雕塑、现成品装置、行为表演这些传统媒介而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借助于数字艺术与网络进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手段和载体,网络无疑成为新媒介艺术的一个代表。在本文的研究中新媒介艺术专指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艺术,比如网络技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二、基于新媒介艺术的民间工艺保护的方法

利用新媒介艺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有关民间工艺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够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民间工艺的信息,进而建立民间工艺数字化博物馆,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要求,可以更为保真、安全和长久的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而言,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保护民间工艺,脱离有围墙的博物馆实体,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民间工艺的信息。数字化的虚拟环境脱离固定的专有建筑、人员和实体藏品,同时又具备了博物馆的其他一些特征,如有一定数量的藏品(不一定是实际的实体藏品)、有展出等,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

1.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理论依据。

(1)新媒介艺术理论为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2)现有的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知识,为数字化博物馆中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

(3)人机交互理论为数字化博物馆中虚拟现实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媒介艺术保护民间工艺的技术依据。

(1)我国的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探索。经过20年的实验探索,这项技术已经在多媒体运用的某些领域(如二维展示)取得一定成果。

(2)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博物馆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3)越来越多的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3DsMax、Maya、Photoshop等为三维和二维虚拟场景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ML技术为建立虚拟场景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使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使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也为民间工艺的保护开辟了新思路。

3.目前新媒介艺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这一理论在民间工艺保护方面的应用,从网上搜索到的关于民间工艺的网站一般只是局限于图片文字的展示说明,有些是以网络销售为目的(如关于凤翔泥塑的“泥客中国”网站);有些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新闻、政策、动态为主(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新闻网。真正基于虚拟现实的民间工艺保护内容的网站还很难找到。

国内最近几年有一些高校与文物保护及博览机构开始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 2002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一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讨会。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博物馆理论的研究、古文物计算机复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等。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的网络应用理论,可以利用Web3D等技术建立更为有效的数字展览、展示的数字博物馆,进行民间工艺的保护研究。

4.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解决办法。

在民间工艺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中,其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构筑、信息呈现、界面与交互。具体解决方法包括如下三点:

(1)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利用3Ds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虚拟展馆,对民间工艺品进行三维虚拟展示,对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动画模拟和还原。

(2)VR(Virtual Reality)多媒体虚拟场景交互展示技术。利用VRML可以在网上创建充满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可以在其中漫游,并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虚拟世界。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浏览者在虚拟的博物馆展厅中漫游,实现三维的参观。

(3)数字化博物馆的资源管理。在虚拟的数字化博物馆中,拥有海量的信息,如果建成一个广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库,就必须考虑到管理问题,数字化博物馆中的资源管理实际就是对从事此行业工作的设计师的设计管理。充分利用管理学中设计管理的知识进行人机交互管理是海量信息库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

1.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内容。

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虚拟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扬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可以通过网络或在指定的设备上进行观赏,并可以查阅相关信息,既可以服务于专业人士,如文保部门(用于文化遗产的研究)、设计师(吸取和借鉴民间工艺的精粹,并应用于创新设计),也可以服务于普通大众(用于民间工艺相关知识的普及)。

主要内容为建立较为完整的数字化民间工艺博物馆:包括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民间工艺中的艺术造型形象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开发民间工艺品的数字化信息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多媒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先进技术。

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开发,按其图形符号、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形成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材资源库,并可以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和发扬。

2.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架构出基于数字网络的民间工艺数字化博物馆的模型。在这一数字化博物馆的体系中,网络技术是整个系统的前提,最终的系统是通过网络接受访问;并进行信息的反馈,将海量信息高速有效地展示给访问者。在整个系统中利用ASP、JSP等网络技术实现访问,通过合理的人机设计,达到展览、展示所应具有的展示功能、管理功能、交流功能和交易功能。利用3dsmax等虚拟现实软件建立仿真场景,结合VRML实现交互式模拟,使访问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系统中,所有的资源通过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整合,并结合其他相关技术实现虚拟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与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OL]..

[2] 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 罗一平.美术信息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 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键,邓家缇.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3).

篇9

【关键词】高职;与专业结合;数学课程建设;资源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干活”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如何干好活”的人,而要“干好活”就要会正确地运用思维。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在此精神指引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不过,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尚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定位模糊,甚至个别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属于中专升格或民办的性质,师资水平整体较低,所用教学资源大多是本科教学资源经过修改的简略版,像是“压缩饼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体系不清,缺乏规划和标准,没有与先进技术接轨,脱离行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缺乏职业衔接和高职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改变这种局面,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2 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途径

专业调研 应采取专业咨询、抽样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包括各专业数学课程开设情况、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职数学课程的要求、学生数学基础情况与思想状况分析、专业与数学相关程度分析等内容。通过各种调研形式和有效的组织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程度,梳理出数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相关联和应用突出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分类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逻辑依据。

整合专业需求课程内容,挖掘有效资源建设素材 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类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模块化、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的思想为指导,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的隐性需求,为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创新整体资源建设设计,多元开发优质资源 应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类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面向学习者、教育者,对接各类专业,展示应用的共享性网络平台。

1)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够用为原则设计公共基础模块内容,依据内容教学适度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依据内容精心设计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主要体现高职各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哪些数学知识,掌握哪些数学能力,如何理解相关专业背景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数学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即引导学生怎样学,怎样用。(1)专业案例。每大类专业搜集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设计编制出用于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思想方法解读、简单数学应用的专业案例。专业案例主要包括案例来自何种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专业背景材料、案例设计及分析、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等内容。(2)动画素材。结合专业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技术实现点、线、面的连续动作,帮助所有学习者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3)实物图片。每大类专业搜集专业学习中及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物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用以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数学和专业中的数学。(4)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大类专业,编制与每个学习单元配套的、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难度不大的应用实践题,并给出解答,形成应用实践题资源库。(5)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面向专业的职业岗位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师合作优选出相对完整的专业实际问题,进而编制包括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用于实际问题等主要内容的专业实际问题数学实验。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资源是引导学生学用数学的一种新探索,应强调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的理念,侧重数学技术的运用。

2)素质拓展模块资源。素质拓展模块资源主要体现所有高职专业的学生学习广泛需要掌握的数学技术和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源,并能通过这些资源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测试和交流,组织全国高职院校数学应用能力竞赛活动。(1)数学技术。数学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数学的应用手段主要体现在数学软件上。应以数学软件为基础,建设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数学技术资源。数学技术资源主要有数学软件、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赛题解答、经验交流(含获奖论文、建模心得)、应用案例等。(2)数学文化。从构建数学文化资源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有之义的角度,建设适合高职学生探寻数学的源与流,启发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懂得欣赏数学之美的数学文化资源。数学文化资源包括身边数学、趣味数学、数学游戏、古今数学、数学欣赏、好书推荐等。

总之,分析各专业对数学教学要求的相关程度,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认真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数学课程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向专业、突出应用,是高职数学课程开发建设的正确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整体观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6(5).

[2]陈晓江,等.基于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高职数学教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篇10

【关键词】 信息通讯技术 TD-SCDMA产线 创新与应用

通讯技术在当今时代的政府发展与企业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始终致力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强调通过技术革新为通讯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在快速革新中能够取得稳定的发展。企业在通过移动通讯为客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要注意资源匮乏等问题。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可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也就是说,信息通讯技术不仅是一种商业工具,更是通过资源合理分配和技术革新促进政府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

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通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讯企业不断增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其发展现状表现如下:

1、固定通讯领域的发展迅速。我国通讯行业实现了与世界接轨,近年来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高水平、高性能的交换产品。在技术方面,高端路由器应用广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讯技术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产品创新,使企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实际上,我国电子通讯行业在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移动通讯发展迅速。随着GSM和CDMA的线上产品和线上服务的出现,我国传统的移动通讯行业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移动通讯4G网络提高了网络运行速度,TD-SCDMA产线在电子通讯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产品研发到生产,TD-SCDMA产线建立了以核心网、基站、终端以及TD- SCDMA产线商品生产所涉及的所有配套产品为主的完善的通讯体系。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较为先进,已经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

3、光通讯领域的崛起与发展。目前,光通讯发展迅速,并且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化标准,商用通讯行业已经与发达国家光通讯发展水平持平,并且我国自主研发且已经投入生产的40Gbit/sSDH系统具有先进性,使我国光通讯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二、信息通讯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措施

2.1构建完善的通讯企业竞争机制

企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通讯行业来说,应针对企业发展现状,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以促进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应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机会,使员工能够了解先进的技术,使企业始终处于技术发展前沿。另外,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可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具有责任心。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通讯产品的创新能够确保其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要求企业管理者给予年轻员工和技术过硬的员工更多机会,进行合理的人才分配,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促进通讯企业基础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对于通讯行业来说,基础技术与关键技术是其发展的根本,企业要时刻保持技术创新才能在快速发展的通讯行业实现长远发展。著名手机品牌诺基亚正是由于关键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被淘汰。基础技术与关键技术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还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通讯企业应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时刻保持通讯技术的创新。目前,移动通讯关键技术主要体现为多种制式的3G网络和4G网络。我国移动通讯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其存在的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2.3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产品生产,重视国家专利申请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讯行业的发展也应时刻关注国际领域,按照国家发展标准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使我国企业始终处于先进水平。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和国家专利申请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并且针对我国电子产品链接方式的不同进行调整,把握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并在这一基础上时刻保持企业创新。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通讯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长远的发展观念,这一问题是制约信息通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总结

总之,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和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讯技术有助于促进文化的进步。我国很多通讯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且发展态势良好,但通讯行业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人员水平,为其提供培训机会,从而促进企业产品创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