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28 23:3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对联

篇1

2、上联:五湖四海皆春*;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3、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

4、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5、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6、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7、上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下联: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8、上联:业精于勤,荒于嬉;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篇2

关键词:小练笔;特点;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学生要想写出好作文,一要靠大量的阅读,二要靠平时的练笔,正是处于练笔这一目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课本从第六册起,除了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作文外,还在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如第9册就安排了五次练笔。由于它是一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有必要弄清其特点、作用乃至教学方法。现以第六册中的"练笔"为例,初步探讨如下:

一、"练笔"的特点和作用

"小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在写法上,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笔"的实践上来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练笔"安排的是写自己独自旅行时选择,和课文内容相对应;在写法上,要求写出自己独自旅行时选择和其理由,同课文的写法也相对应。根据心理学迁移原理,相似点越多,越容易实现迁移。因此,这类"小练笔",较容易使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练习上来。

"练笔"的作用有四:(1)弥补基础训练中作文训练量的不足。统编教材中每学期安排8次作文,实践证明是不够的;"练笔"的设置,使作文训练量增加50%以上。(2)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练笔"安排在课文后面,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练笔"次数的增加,使观察的对象多样化,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多进行片断练习,为基础训练中的作好铺垫。"练笔"同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比较,从要求来看,两者的要求一致。如第三组课文中的两次习作(一是"小练笔"写鲸的自述,二是作文写说明文),都要求从不同的方面、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上一些说明方法。从写作范围来看,一是状物,二是记事。从与课文的联系来看,"小练笔"内容、写法、与课文内容、写法更密切,可以直接仿写,因而难度小些,而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则和课文直接联系较少。如第10册第一组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是给远方的同龄人写一封信,和本组课文没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习作时只能间接模仿,因此难度大些。大多相似,模仿容易;不尽相似,仿作较难。先易后难,能促进迁移能力的初步形式。

二、"练笔"的教学方法

1.从读悟写

阅读教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教学大纲指出的"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安排"小练笔"的课文,更要走完后半段,即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做到从读悟写,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

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在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后,要指导学生回头看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独自旅行时选择书和选择的理由及读书方法的(如果.......如果......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一盒......,一个......,还是......似乎很难做选择。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

回头看表达,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有利于把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迁移到"练笔"上来。

2.从扶到放

(1)扶。教师先用设问的形式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当场作出选择,并在小组里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后练写。老师当堂巡视,发现典型,然后讲评。采用对比讲评法,先讲评一个好的片断,评好在哪里?是怎样写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的?再讲评一个差的片断:差在哪里?要怎样帮助修改?以上的扶,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

篇3

1重视家庭的作用有利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家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结构模式、教养模式、家长性格都会对他们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重视家庭的作用,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有利于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1.1家庭的结构模式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独生子女的越来越普遍,许多家庭的模式演变为4-2-1式的,这势必造成他们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习惯。这些性格习惯在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后便呈现出弊端:有的同学不顾其他人感受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来生活;有的同学从来不打扫卫生,也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同学缺乏物权意识,将他人的东西当自己的来使用。这些行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由于离婚、留守、疾病或者意外等因素导致不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处于单亲甚至双亲缺位的状态。这种状态弱化了他们建立正常的、稳定的社会关系的能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男生A的行为举止非常阴柔,使得他在同学中不合群,因为他父母从小离异,他长期与母亲共同生活。

1.2家庭的教养模式对学生心理具有重大影响

心理学家DianaBaumrind(1991)归纳了三种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家长,放纵型家长,权威型家长。专制型家长强调合理化的规则,要求严格服从权威。他们一般认为儿童除了履行与成人同样的义务外不享有其他权利。他们希望孩子不添麻烦,无条件地接受大人的是非判断“,我这么说你就得这么做”。放纵型家长很少要求孩子,给孩子太多的自由。这类父母常常给孩子与成人几乎相等的权利,却又不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注重规则,孩子可以自行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权威型家长在给予孩子爱和亲情的同时,会坚决地对孩子进行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指导。这种父母让孩子和自己有平等的权利,当他们约束孩子行为的时候,不是以专制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关怀和支持的方式,对孩子说“:如果这样干有道理,那你就去干吧。”上述三种养育模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会有不同的表现:专制型家型的孩子一般都很顺从,能自我克制,但遇到问题容易产生退缩,抑郁和焦虑,性情也会比较古板。放纵型家庭教育的孩子依赖性强、不成熟,面对问题时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通常会因为学习环境转变而荒废学业。民主型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进入往往较近有能力、能自控、有独立性、有主见和好奇心,能够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遇到问题也能较快地寻找方式解决。

1.3家长的性格对学生心理具有重大影响

家庭中家长的性格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人从出生开始时性格并没什么区别,后天性格与父母共同作用有很强的相关性。国内外对于强迫症的研究表明:50%的强迫症患者父母有过分的要求秩序和检查等行为,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的焦虑、抑郁、强迫等性格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强迫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家长高度表达的情绪以及过度保护,缺乏温暖也容易导致强迫症的发生。所以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以及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B同学比较敏感,而且处事优柔寡断,与寝室同学矛盾很大,感觉寝室同学做什么事都针对她,导致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抑郁很长一段时间了。通过与其母亲接触后发现其母性格内向,认为外界很复杂,人心险恶,凡事都想代替B同学包办。所以,对于B同学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对其母亲进行引导,让她尽可能地放手让B同学锻炼自己,使心理与生理的成长协调起来。由此可见,在高校中学生工作中有必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可以确保每个家长能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能将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应对他们的心理问题。

2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家校联系

2.1加强宣传,树立沟通意识

家校沟通的意识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学校可以抓住新生开学报到这个机会,做好宣传工作。学校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途径建议家长在大学期间尤其要注意子女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在保证其他同学隐私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具体实例,向家长说明学生虽然进入大学生活,但是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提醒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要与学校班主任及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经常沟通。新生C同学家长在开学第一天就很直率地与学校班主任沟通,他的孩子在此前就有抑郁和焦虑,并且正在服药,希望学校多加关注。正是因为这位家长良好的沟通意识,C同学能够得以重点关注并得到合适的治疗。

2.2建立多种平台确保家校沟通渠道畅通

身处信息化社会,当今沟通方式日益多样。面谈不再仅仅是唯一的手段,电话、电子邮件、飞信、QQ、博客、微博等,使联系更加多样化,便捷化。高校可以率先做好平台建设工作,向家长公示班主任或者学生工作者的联系方式以便于家长进行主动沟通。同时,学校也应及时更新学生家长的信息,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信息,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以顺畅地沟通。

篇4

关键词: 技能训练 制约因素 难题对策 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为促进职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近几年来,上至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到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举办的层次、专业、规模不等的,以职业学校教师、学生为参赛对象的技能竞赛此起彼落。职业学校教师、学生技能竞赛成绩和获奖名次成为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实绩的重要标志。成立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为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而进行集训,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正常教学工作之外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一般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每遇某一比赛,临时挑选参赛选手进行一段时间的突击训练,这种办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取得预期成绩。因为比赛总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它与教学中的过关考试和检测型的等级考试是两个概念。于是有的学校不得不考虑按专业、按层次组建起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常年开展以迎接技能比赛为目的的全面系统的强化训练。

一、职业学校常年组建师生技能集练队并强化训练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组建师生技能训练队并常年进行系统、全面训练,其显现效果是帮助参赛选手拿名次、获大奖,但其隐现效果是对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1.是提高技能水平和训练质量,获得更为优异的竞赛成绩的需要。一般来说,技能竞赛对选手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学校对教师、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职业学校遇有技能竞赛,挑选基础较好的教师、学生进行赛前的集中突击训练,效果是很有限的,因为其中有基础问题,有时间问题,有指导教师、场地、设备投入问题。这成为许多职业学校在各项比赛中未能取得更好名次的深刻教训。学校平时如果就能够建起涵盖其主要专业的教师、学生两方面技能训练队,并连续开展训练活动,那么遇有赛事,只要稍加强化和指导,就一定会取得更为优异的比赛成绩。

2.是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不仅指持有“两证”即: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更应该是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学人员。只有拥有技能精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出众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学校常年建有专业方向不同的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不仅是为了应对技能比赛,而且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学技术、强技能的职教氛围,这对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是提升职业学校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如今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看重的不是学校的高楼大厦、教学设备,而是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而教师、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的成绩高低和获奖多少,则是体现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最为直观和最为重要的方面。所以职业学校重视教师、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并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好名次,这实际上是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最好展示,它对提升职业学校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职业学校建有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常年开展全面系统的技能训练,并适时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满足了那些擅长动手、学(教)有余力教师、学生的兴趣需求,使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能有更为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一次次专业技能比赛,促使他们运用现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获得了一项项比赛成果。

二、职业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常年运行面临的制约因素。

既然建立师生技能训练队,并常年正常开展系统训练对学校、学生的好处显而易见,那么为什么有的职业学校的师、生技能训练队却不能正常生存和运行呢?其中除了思想认识缺失外,从操作层面看也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学校教学工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循环系统。从新学期开学到一学期结束,教师、学生都必须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完成相应的工作、学习任务,其中留给教师、学生自主活动的内容、自我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加之现在大多职业学校都做足了扩大事业规模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招生爆满,专业教师工作量十分繁重,有的几乎是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他们为完成好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就忙碌得身心疲惫。所以,很难腾出一块固定的时间从事教师或学生技能训练,若要他们常年腾出一块固定的时间从事教师或学生技能训练就更是难上加难。就学生而言,他们除了正常的上课、实习、完成作业外,还要参加学校各项集体活动和中心活动,还要完成满足就业需要的各种考证、考级任务。所以,要他们为某一技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他们也将面临许多困难。

2.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制约。近年来,尽管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得到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提高,但是,真正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指导参赛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为数有限,能够指导参赛教师技能训练的教师更是屈指可数。特别是在学校成立了教师技能训练队后,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所以许多学校,为迎接比赛,或者在本校临时抽调几个教师突击顶一下,或者短期从工厂企业聘请师傅帮一下,要想常年配备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指导老师,学校往往是无能为力。

3.实训设备、工位紧缺的制约。提高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关键要让培训学员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工位。而现在职业学校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课程改革进程加快,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实习任务就已经十分繁重,实训设备、工位的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常年举办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实训设备、工位紧缺的矛盾就十分突出。

4.训练时间冲突的制约。学校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要正常开展训练,必须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既要照顾到不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又要照顾到不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还要考虑到实验、实训场所的空档,又不能不顾及教师、学生的正常的休息,这样能供训练队选择的时间就很有限。往往出现学生有时间,指导教师没时间,学生、老师有时间,实训场地、设备满足不了的情况。

5.经费保障不力的制约。学校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要正常开展训练,动手就要花钱:实习材料要花钱,刀具、量具要花钱,电费、水费要花钱,指导教师聘请要花钱,加班加点要花钱。所以如果是赛前突击训练一段时间学校还能撑得住,说是要常年开展活动,训练经费往往就难以保障。

6.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的相互制约。如上所述,一所职业学校如果仅拥有常年活动的学生技能训练队,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若是要拥有教师、学生两个层次的技能训练队,那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就某一专业而言,一所学校拥的专业教师不可能很多,拉出一些动手能力较好的教师作为参赛选手进入训练队后,再物色学生、教师训练队的指导教师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一些学校不得不忍痛割爱,或是放弃教师训练队保学生训练队的指导力量,或是放弃学生训练队保教师训练队的实力。

三、职业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常年运行的对策。

职业学校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要常年开展训练,确实面临一些难以回避的矛盾,最起码在开始之初会面临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但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当着力研究解决这些难题对策。

1.健全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的组织管理体系。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学生技能训练队工作独立于学校正常教学、实习工作之外,所以各校对该项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尽相同。有的学校由实训处或专业办(系)负责,有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有的学校学生技能训练队由实训处或专业办(系)负责,教师技能训练队由教务处负责,有的学校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则由临时指定的技能训练队队长负责。这类组织管理模式实际运作中,在参训选手的选择、指导教师的聘请、实训设备的提供、训练质量的把关、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直接影响着技能训练队的正常运行。

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组织管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校建有教务处统一管理下的、由专业办(系)、实训处、培训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师生技能训练队管理办公室,统筹负责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的组织管理,加强学校师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指导、监督,确保学校师生技能训练质量。

2.完善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的激励机制。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常年运行,对学校老师及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极大的挑战,很多人担心参加技能集训而影响正常的教或学,特别是对教师而言,还会担心参加技能集训影响家庭事务及子女教育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当学校招募技能训练队员时,存在种种顾虑和犹豫,有的凭一时好奇和热情,报名参训一段时间后,就打起了退堂鼓来。有的碍于学校领导的情面或迫于学校行政的压力,人虽然留在训练队,但却缺少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精神,以消极的态度应付训练,最终当然出不了好成绩。所以,完善学校师生技能训练队的激励机制,是保证训练队人员稳定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激励机制包括:①教师人人定期参训、参赛机制。学校规定,专业教师每三到五年必须参加一轮技能集训及技能比赛,必须拿到某等级以上的奖项。否则直接影响到该教师的评优评先和晋级晋升;②学生参训、参赛学分奖励机制。学校规定,学生参加校技能训练队集训,每学期可奖励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比赛,取得名次者,另外按等级奖励学分;③证书激励机制。技能比赛主办方与技能鉴定部门联手,教师、学生凡取得一定名次时,由技能鉴定部门另外发给中级、高级乃至技师技能等级证书;④奖金激励机制。学校制定了具体的教师、学生技能比赛奖励办法,教师学生参加技能训练和技能比赛,凡取得名次者都将获得相应的奖金,比赛选手获得名次时,指导教师也将获得相应的奖金。

3.统筹安排师生技能训练队的活动场所和时间。职业学校既要完成规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又要常年开展教师、学生技能集训,这在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上确实存在很多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是服从大局,做好穿插。即不因师生技能训练队的活动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技能集训要穿插好学校设备场地和参训人员时间的空档。为此,学校的师生技能训练队的集训活动可以安排在正常班级学生放学后和学校节假日,这要求参训的老师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主动放弃部分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篇5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1.引言

儿童青少年人群由于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期,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事关中华民族素质的大事,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而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赵翠莲[2]研究发现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有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彭蕾[3]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生约有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健康状况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崔晓波,李成明[4]研究发现2000年与1995年相比,营养不良检出率下降了1.1%―7.6%;肥胖率由95年的6.7%上升到10.7%;学生近视率达到了71.9%。到2005年,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视力不良率在小学生中升高了31.7%;肺活量1下降303ml。展水泓[5]对靖远县城区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身高与全国均值相比,男生低1.11cm―2.27cm,女生低1.71cm―3.48cm;肺活量与全国均值相比男生低125.62―461.95ml,女生低214.65―651.34ml;视力不良率超出全国视力不良率2.5%―4.9%。王永强[6]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肥胖率接近1/4,视力不良率超过2/3。此外,有关文献证明呼吸机能、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爆发力素质都有所下降,耐力素质和爆发力素质下降明显,尤其是呼吸机能大幅度下降。心理素质方面主体意识差、意志品质薄弱、环境适应能力弱、自控能力和自我承受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识度、缺乏自信心和产生自卑自私心理,等等[3,7]。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即“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反过来又能促进生命活动[8]。因此,体育运动在人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体育运动能促进人身心健康,可以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促进身体发育,体格健壮,增强人体机能,提高生命力,以及预防抵抗疾病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促进骨骼的生长,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产生[9],还能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敏感性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10]。而且对小学生情感、情绪及学生身心矛盾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消极情绪的释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能改善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2.1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关系到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调节,对人的体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8]。赵翠莲[2]、张健[11]研究发现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都得到锻炼,提高神经工作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而且能使神经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气的供应,给紧张工作环境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物质保证。而且王晓琳[9]、赵波[12]、张文莲[13]等研究证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经过度紧张,使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减少和消除神经疲劳,使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明显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2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

呼吸系统对人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呼吸的过程是人体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也就是供给人体几百万亿细胞新陈代谢中所需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一般人安静时一分钟内通气量为4200毫升,剧烈运动时每分钟肺通气量可高达120升[8]。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频率也较慢,平均每分钟呼吸7―11次,而不锻炼的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2―18次,女性比男性每分钟快2―3次,这说明体育锻炼能大大提高人体的呼吸功能[14]。王晓琳[9]、伊晓萍[15]、张文莲[13]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使肺组织的弹性得以保持,提高呼吸肌肌力,增强肺活量及呼吸深度,提高呼吸系统的转换能力,而且能提高肺活量,增强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组织细胞的摄氧能力和对氧的利用。

2.3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的活动,向全身几百亿细胞供给血液,血液把呼吸系统摄取的氧气和消化系统摄取的丰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人体各种组织和各器官系统,使之维持生命的活力[8]。心脏的腔内和血管内充满着血液,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起着“泵”的作用,使血液不停朝一个方向周而复始地在血管内循环流动,同时与血管维持一定的血压。由此可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维持生命有重要作用[9]。

伊晓萍[15]、张文莲[13]等研究发现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增强,心肌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心肌内毛细血管增多,纤维逐渐增粗,心壁增厚,心容量增加,收缩力增强,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壁弹性增高,从而使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使心脏功能增强,心脏充盈增大,收缩更有力,增加心脏储备血液的能力,泵出足够的新鲜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

体育锻炼还可以防止很多的心血管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14]。

2.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骨骼系统的功能。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迅猛阶段,骨骼富有弹性,硬度小、韧度大,不易发生骨折,但易弯曲变形、脱臼和关节损伤[16]。骨骼的生长需要我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跑、跳等动作加快了血液循环,给骨骼的生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刺激,增加了它的牢固性。有资料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比不爱活动者身高平均增高4―9厘米,体重平均增加4―9公斤,胸围平均增多2―5厘米[14]。经常运动能改善骨的血液供给,使肌纤维变粗且坚韧有力,还会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使骨密质增厚,骨质更加坚固,延缓骨质疏松和脱钙等老化过程,提高骨骼抗弯曲变形、脱臼和关节损伤的能力[15]。体育锻炼使身体发育均匀,肌肉强健有力,皮肤有弹性,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加,加强关节的稳固性,从而使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大大增加[13]。

3.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体育锻炼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学习压力。

彭蕾[3]、刘永奇[14]等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使人得到放松,缓解紧张和不安,控制人的情绪,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紧张,使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7]。如1993年格曼等人对体育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焦虑、抑郁、狂躁、自卑和妄想等症状显著降低,在精力和愉快程度上明显提高。1993年伯格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最大心律60%―75%),每次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坚持锻炼者会精神振奋,生活充实、朝气蓬勃[17]。

3.2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7]。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3,7]。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改善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3.3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12]。体育运动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刘永奇[14]、黄泽文[17]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获得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参与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念,坚定生活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人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10]。

3.4体育锻炼能锻炼意志品质。

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贾明俊[18]、黄泽文[17]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学生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担。因此,体育运动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敢果断、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优良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而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迁移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

3.5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贾明俊[18]、刘永奇[14]、肖文、余静[19]、孙国良[10]等人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能协调人际关系,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做到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和谐。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信任、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些对发展、健全人的道德品格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8]。

4.结语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运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经常到大自然环境中活动,对小学生情绪、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可以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改善小学生人际关系,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校体育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翠莲.浅谈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的身体健康[J].赤峰学院学报,2007,23(5):92-93.

[3]彭蕾.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39-40.

[4]崔晓波,李成明.我国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报,2010,11(3):130-132.

[5]展水泓.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校本研究,2008,(11):7-8.

[6]王永强.中小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8:68-69.

[7]王军.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J].德育视野,2010,(10):25-26.

[8]黄海燕.浅谈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促进作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2):77-78.

[9]王晓琳.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03):86-93.

[10]孙国良.体育教育与健康[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95.

[11]张健.浅谈体育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244.

[12]赵波.探析游泳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世界,2010.10:27-28.

[13]张文莲.浅谈体育锻炼对人体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9,11(2):53-54.

[14]刘永奇.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身体健康[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3(12):61-62.

[15]伊晓萍.运动和健康[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质,2008,14(6):881-882.

[16]王群.论学校教育中的身心健康教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81-83.

[17]黄泽文.简论体育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J].小学教育研究,2010:109.

[18]贾明俊.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论坛,2008,3(12):148-149.

[19]肖文,余静.体育运动对发展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J].2009:60-61.

[20]庞金华.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09,4(10):109-110.

[21]钟海明,苏仕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58-59.

[22]陈耀.把心理训练融入体育课[J].教学经纬,2009,12:102.

[23]轩永强.浅谈课外体育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J].教育论坛,2010,(4):43-44.

[24]樊继磊.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促进其技能发展[J].教学经纬,2008.11:200.

[25]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6]宋萍.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2(3):97-106.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操队员;心理训练

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运动员的心理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训练已被纳入正规的训练计划内容中,作为一项专门的训练课加以慎重安排。它作为一种新的手段进入运动训练的领域以后,已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一起,构成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在国内外的运动实践中,心理训练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纵观我国近几年的体操大赛,已经加强了对队员的心理训练,从比赛效果就可以看到。我院就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运动员,缺乏稳定正常的比赛心理,情绪失调,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如何针对高校学生队员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完善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训练,尽快提高高校中现有队员的竞技水平,已是一项刻不容缓极为重要的任务,高校的教练员应引起重视。

心理训练,其涵义,从广义上说,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说,是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能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

一、高校学生队员的一般心理特征

高校学生队员的一般心理特征,除了自身个性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生的组成成分以及一些客观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

1.重比赛轻训练

无论什么项目的运动员都有一种盼望比赛,有为学校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这种情绪体验经常是环绕着成功与失败的活跃想象而变化着,比赛成功的欲望常常笼罩着学生的整个“心灵”,但有时又不能摆脱可能失败的疑虑情绪,盼望着比赛,并想象自己在比赛中的发挥,希望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喝彩,同时又想象自己可能在场上的不佳表现,疑虑重重。

2.队员的组成所形成的固有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目前,一般高校的学制均是三年或四年。因此,学生在校的短短的三、四年间,要想使自己在运动中有较高的造诣,恐怕难以实现,所以除了在身体,技术训练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外,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心理隔阂,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心理情绪。消除队员之间的心理障碍,其心理障碍表现为:

(1)技术水平差的队员有畏缩,过分自卑的心理,一方面考虑自己技术水平不过硬,另一方面则惧于某些队员的“较佳历史”往往呈现出近乎崇拜的盲目捧场心理。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2)技术好的队员有提防心理,时刻小心谨慎,惟恐有队员替代了自己的位置,有近乎排他的心理现象。心理上无形之中笼罩了一种必须比其他队员要好的思想,在这种心理压力下,顾虑重重,肌肉不听使唤,往往也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

(3)班级问题。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对队员的影响至关重大,通常队员来自不同的班级,但往往有三或四人来自同一个班,这就给队员心理上无形中加上了“小团体”的框框,这样的“小团体”往往有着较大的压力,但来自同班的队员一般会照顾有佳,可这种狭隘的心理状态一旦遇上关键时刻,将会给全队造成很大的损失。

3.特定的客观条件所形成的自我松懈心理

高校体操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不可能像专业体操队员那样。他们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课余生活。大部分队员普遍存在着反正不是专业的,比赛下来,各自回教室去上自己的课,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很松,心理上,思想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来约束自己。对于训练、比赛的目的不明确,也就谈不上在比赛中尽全力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因此,每天的训练时间,训练人数也就不能保证,这样必然会引起其他一些队员心理上的松懈状态。

二、影响高校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体操运动是一项惊险、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项目,其特点是具备复杂性、多变性、观赏性等的项目。高校的体操同样具备这些特点。由于体操运动是一项客观依存性很强的集体竞赛项目,所以客观应激物――外界的干扰尤为突出。由于高校队员绝大部分未经过系统的、专门的、正规的训练和比赛,因此各方面的因素都极易造成学生心理的失调,结果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和能动作用的明显降低。

不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一般表现为:心跳加快、身体发僵、膝腿颤抖、喉咙发干、脑袋糊里糊涂;此时的心理活动是:直愣愣地不知干什么,慌慌张张感到安静不下来,比赛迟钝,身体不听指挥因而失掉自信心。怕有熟人看比赛;教练员对学生的信任程度;其他方面如场地、气候、光线、颜色、亲属、观众、鼓励等等也都是容易造成心理干扰的客观因素,还有学生的专业学习,改试成绩等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学生运动员本身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在比赛中的发挥、表现、或是由于过去自己对某项目存在的潜在的害怕心理,并由此而引起的负性思维,以及个人在比赛前过分的主观因素。

三、如何加强学生队员的心理训练工作

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队员进行心理训练,可起到以下积极作用:有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运用和提高,以建立熟练而准确的运动反射和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参加正式比赛时心理稳定性,以保持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有助于在比赛前和比赛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和竞技状态。体操运动既取决于运动员的体力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队员的知觉、判断、记忆、情感等心理因素,现代体操竞赛就是比体能、比技能、比意志、比发挥、比心理的“体、技、智、心”的全面竞赛。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议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教练员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提倡学生自我训练心理,达到“我要练”而不是“要我练”,以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作用。

(2)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教育,把维护集体荣誉感视为己任,激发动机为集体做贡献,加强团结,相互鼓励,减少不同系别、不同年级间队员的相互排斥心理和隔阂,以增加队员之间的感情力量。

(3)提高对科学管理的教育和认识,运动员必须自觉地、严格地遵守各项制度,其目的是为建立一个充满创造力和自我适应的训练、生活系统和环境。

(4)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以提高抗干扰能力。以促使学生能够很快地使注意力达到高度的集中和适度的兴奋状态。

四、高校体操教练员的训练心理

目前,各高校教练员除了本身的专项班训练外,还要担负起普通班级的体育课程,工作十分的辛苦。体育教师就是一个全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了,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指挥官,因此,教练员的自身心理训练也是极为重要的,他在平日所表现的坚强事业心、进取向上的精神,严肃、认真、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勤奋、好学、以人为师不断提高的求知欲望,在训练工作中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组织领导才能;运用常识的见解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对待困难的坚毅、自制、忍耐精神以及关键时刻从容镇静的心理素质等等。

由于教练员是直接进行心理的工作者,他的语言、行为、表情以及喜、怒情绪也都会直接鼓励、感召、影响每个运动员。教练员是直接对学生进行“忠告”的协助者,教练员在平时的接触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了解的友好感情是进行有效“忠告”的基础,所以,不仅在训练中,平时在生活、学习、个性问题上亦应对学生有所关心了解,可到学生班级或寝室里进行接触了解;也可利用课外活动、体育课外对学生的习惯、爱好进行了解掌握。总之,与他们溶为一体,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队员的各个方面情况心中有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心理训练》李建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问题;选修课;恋爱婚姻咨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60-02

“谈情说爱”、寻觅知音,是当今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伴随着求学过程,学子们的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进入恋爱择偶的黄金时期。然而,因恋爱而同居、堕胎;因受挫而抑郁、颓废;因失恋而自杀、杀他等恋爱问题的出现,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复杂的感情和学习、生活的诸多问题,成为每个学生应当思索和面对的人生课题,也是高校教师和管理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在校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从2013年5月份开始,我们由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组建了“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对5所省属高校的学生做了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恋爱动机不纯。众所周知,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恋爱择偶的直接目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恋爱没有清晰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65.4%的男生和48.5%的女生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并不意味着以后一定要结婚。在对“你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或者你在大学里谈恋爱最初动机是什么?”的回答中,67%的学生选择了“寻找精神寄托”。从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端正,多表现为:第一,因孤独寂寞而爱。由于中学时期的升学负担,压抑了青春期的情感,高考之后,跨入大学的校门,这种情感需要得到缓解和释放。特别是大学轻松的学习氛围和远离亲人朋友的处境,使他们把恋爱当成了打发课后业余生活和排解孤独感的渠道。第二,因满足虚荣而爱。大学生年龄、阅历大体相仿,不免相互比较和影响,或产生示范效应。他们认为在大学期间没人追求或追求不到对象,则是自身价值不高、低人一等的象征,心里产生自卑,因此盲目恋爱。

2.恋爱观念功利。功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看中对方的家庭及其社会地位,或者以自己的优越条件为背景,通过恋爱获得物质上的帮助、前途事业上的捷径等。当今社会的择偶观日益受到财力、权势、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校园中恋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此种因素较多的干扰。“门当户对”、学识、学历不再是学生择偶的首要条件。一些学生把自己的爱情和恋爱标准与金钱、名利、地位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作为首要的条件。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大而试图通过恋爱这个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有的不惜牺牲名誉和信誉,采取欺骗的方式同时进行几段“恋情”。有的学生对婚姻看得不再那样神圣,他们更在乎恋爱的过程中带来的实质性的收获,淡化未来的婚姻和家庭。

3.恋爱行为越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的文化和意识观念逐渐走向融合。性解放和性自由被更多的学生吸收、接纳及其实践。大学生婚前的比例不断增加,同居现象普遍。校园周边日租房的大量出现,更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方便的住宿条件,助长了学生自由的未婚同居生活,导致未婚先孕、堕胎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恋爱消费过度。调查显示:26.29%的大学生用于恋爱消费在100~200元之间,14.03%的大学生在200~400元之间,4.55%的少数学生在400元以上,有甚者在千元以上。约会、喝咖啡、吃快餐、买服装,生日、节日送礼物等成为恋爱消费的主要构成。个别学生虚荣心理膨胀,为了博得旁人的羡慕和博取恋人的欢心,不顾自身的家庭经济实力,花钱大手大脚。过度的消费,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较大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精神压力。对于某些学生而言,其上学费用已经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销,当学生出现恋爱从众消费行为时,增加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伴随经济拮据而导致诚信行为缺失。过度消费或透支消费,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编造谎言向家长伸手,向周围同学和好朋友张口。把钱借来后,又很难按时偿还,直接影响了同学关系。学生中因债务关系发生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为了恋爱,不得已从自己的伙食费中节约,久而久之带来身体的损伤。

二、高校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从中取消了对大学生婚恋的某些强制性限制,允许学生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结婚登记。由此,大学校园恋爱一方面成为合法、公开、广泛的行为和现象,另一方面也随之出现了更多的婚恋问题。为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恋爱观,提高大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高等学校有关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的恋爱主要为了填充课外时间,丰富课余生活。为此,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拓宽学生课后生活的领域、提高其生活的趣味性和质量。以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术创新活动、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学术报告讲座、文体运动等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要求,减少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依赖、消除大学生孤独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开设爱情、婚姻等有关课程作为全校选修课;并经常举办爱情婚姻专题讲座,给广大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恋爱知识的机会。利用大学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内涵、恋爱道德和爱情责任的灌输、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真正懂得爱、理解爱、学会爱、珍惜爱、升华爱,进而领悟到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是大学生恋爱的真谛和道德要求,从而消除他们对爱情的困惑和焦虑。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策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应用更广泛的交流语言。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使英语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用于交流的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

一、开展特色活动,提高学生口语应用能力

在英语教育中开展特色英语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英语口语的锻炼。通过开展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说一个英文句子,悄悄告诉一个学生,然后,让这个学生复述下来,告诉下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而使学生口语能力得到锻炼。

二、应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口语水平

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就要为学生设置一个适合学生的语言环境。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内容,将学习内容以活动主题的方式融入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课程学习。情境教学法是现阶段课堂教学中比较有效地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课本学习内容并且要结合学生实际能力。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上学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到达学校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口语能力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特色活动,为学生设置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装饰画 想象力 主观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是人类的思维和想象高度结合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在艺术院校中对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一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教师无奈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好像是一匹被套索牢牢禁锢的野马,渴望着自由驰骋,却被无形的枷锁禁锢得束手束脚。

一、美术院校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匮乏的原因分析

探究其原因之前,不妨回顾儿童时期的绘画表达阶段。儿童时期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这同儿童的思维方式有关。儿童美术思维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图示方式。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动手操作阶段(2-5岁),符号创造阶段(6-9岁),前青春期阶段(10-13岁)。①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前两个时期的儿童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自发性和直观性,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很大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到前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和社交上的变化使这一阶段的儿童与符号创造阶段的幼儿产生分离,变得谨慎,更加具有社交意识并对外界评价更加敏感,渴望更有技巧,更有竞争力。在这个关键阶段如果没有做到合理的引导教育,将导致儿童陷入技巧的追逐而制约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反思我国的美术教育,正是过多的技巧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受到了太多条条框框的制约,而影响到学生早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长期采用前苏联契斯恰柯夫美术教育模式,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其宗旨是尊重客观事实,强调艺术的科学性。这种以科学性为标准的艺术教学模式,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特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原形的忠实复制不是判断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因为它妨碍了自由创造性表达的进步。而现今的高考依然沿用这一评判模式,这也导致我国美术教学的初期很多方面也沿用这种教学与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多元化思维培养的直接后果即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匮乏。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想象力、创造力

首先是思想的解放。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系统的教学之中。要打破长期形成的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流派艺术家的艺术诉求。摄影诞生之前,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追求自然逼真,画面造型严谨,绘画表现出的是理性与客观,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绘画意识的自由与主观性,束缚了艺术家的想象力。摄影术出现之后,画面的造型不完全以自然逼真为最终标准,画作多表现画家的主观情绪,主要以“表现”“抽象”为主流。无论是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犷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主观感受的野兽派,还是具有超现实主义成分的形而上绘画,再或是利用象征图画、隐喻造型,构造了许多充满幻想、形态多变、魔幻般奇异世界的超现实主义派,运用象征意义的符号来传达情感的抽象主义绘画……不同流派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作者的主观心灵。学生欣赏观摩不同流派的大师的作品,在大师的精神引领下,达到思想的解放,有了宽广的思域,才能在之后的创作中自由地舒展。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培养发散思维、直接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虽然在整个教学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但是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教学中蕴含着极大的发挥空间。开设像装饰画这类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作用的课程,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装饰画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装饰画教学的特点

装饰画取材于自然物象,以描绘对象为媒介,根据创意和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再现,追求表现艺术的形式美,采取夸张、变化、象征、寓意等抽象的艺术语言。在装饰画中,经常出现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非现实的景象,这是装饰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的功能性要求的体现。正是装饰画的艺术特征决定了装饰画教学在诸多环节中都要贯穿着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而且由于装饰画的创作是对自然形象进行装饰处理,虽然来源于自然但又与自然拉开一定的距离,使学生比较容易从先前的对形象的客观处理方式中顺畅过渡到专业创作中。

合理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人类因此得以把积累下来的形象和思维综合起来,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奇妙的成果。”但是把具有想象力理解成具有创造过去从未有过的形象或从未有人想到的新鲜情境的能力,是片面的。准确说来,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发现一种新的形式。②丰富的想象,不是产生于总想提供一点新鲜玩意的欲望,而是来自一种使旧的内容重新复活的需要。

写生变化是装饰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正是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训练。想象是在某种程度上离开现实生活,但客观现实生活又是想象的源泉。装饰形象的处理正是对自然形态进行装饰处理,与自然物象拉开一定距离,而成为异于自然的一种新的形态。或是将不相干的形象综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来源于生活、又异于先前的新的形式。

装饰画的艺术特征决定了装饰画色彩是主观的色彩,具有理想、浪漫的特点。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资源,但艺术作品中的色彩不是对自然色彩的重复和照搬。通过对自然色彩的提炼归纳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等对比关系表达不同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自由地组织和搭配色彩。宽泛的色彩搭配方式,为学生想象力的扩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装饰画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可以采用国画、油画、版画、漆画等不同种类的绘画方法创作;可以选择宣纸、画布、木材、纤维、金属等不同材质;除了用笔作画,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镶嵌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综合创作。学生通过对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再受到操作的偶发性效果的启发,使传统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

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训研究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装饰画造型训练的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刺激的反应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力。在点、线、面的联想训练中,学生要将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形象归纳为点、线、面,将大量的代表点、线、面的形象罗列出来,再进行装饰化处理,并根据要表现的主题将点、线、面形象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进行构成,进而创造一幅装饰画。在装饰纹饰处理训练中,学生要对同一形态做不同的纹饰处理,通过纹饰的变化来改变图形的整体效果。比如,同是一条鱼的造型,可以根据对鱼鳞的纹饰处理进行大量的变化,可以是渐变的方格、水纹、螺旋纹、树叶、折线,也可以是条形码,等等。

克服心理定势对于突破常规、开拓思维也很重要。“定势”是认知一个事物的倾向性心理准备状态,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是一种定势。一旦跳出这种定势的干扰,思维也会另辟蹊径。在不同方位和方向上进行各种假设,是任何创作、设计构思中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方面。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帕金斯曾举过一个例子:一般切苹果都是通过“南北极”纵切的,但他的儿子却沿着“赤道”横切,结果发现苹果中间有一颗五角星图案。③这是孩子不知切苹果的“规矩”而无意中发现的。由此可见,突破常规的原则,改变一贯的做法,自然也会得到新的发现和非同寻常的结果。

笔者曾在装饰基础课的教学中尝试通过系列作业的完成过程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认知,从而使他们创造出新的形象。

首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是蔬菜、水果、打火机、钉书机、自行车等学生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可大可小。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也可将其拆分、局部放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仅选择一种物体,对自己的观察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视点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欣喜地发现:花生粗糙的外壳上布满了富有韵律的纹饰,花生白胖的果肉里包裹的胚芽竟然像花一样娇美,青椒中生长着造型奇特的“树木”,美味的猕猴桃的剖面里蕴含着美丽的风景……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线描写生,记录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要求保留原形的特征。通过这种观察角度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的智慧。

对写生得到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要求加强形象的特征,对画面进行重新的组织,并通过黑、白、灰关系来表现,从而得到一个异于生活原型的新的形象。并提出进一步要求,将同一幅画面用不同的黑、白、灰处理方式,创作两幅以上的作品,使学生进一步摆脱心理定势对创造性思维的束缚。

在这个训练中,通过打破固定思维,改变观察事物的角度,从而得到对事物非常规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加以抽象和概括,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训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对事物的观察、分解以及重新组织的方法,更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找出新的关系、寻找新答案。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进行大量的专业训练。要使学生明确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并有意识地进行与之相关的自我练习。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应将培养创造性思维融入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制定培养计划,并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装饰画这门课程既是装饰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其他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从写生之初就强调个人的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进行夸张变形、归纳概括,使学生脱离客观的束缚,强调主观感受。装饰画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其在之后的专业学习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注释:

①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60.

②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95.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练习题教学 效率提升

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后,由于数学课程知识逐渐的紧密,数学教学的内容逐渐增多,整个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以习题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的教学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课程知识的难度以及应试教育的枯燥性,学生在练习题的解答以及教师评讲课中,都会逐渐产生懈怠感,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从而造成练习题教学效率的严重下降。因此,在现阶段,教师通过有效探究,寻找必要的策略来提升初中数学练习题教学的效率,对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尝试练习与练习题讲解,以课程教学带动练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

尝试练习教学法,往往运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发现这种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尝试练习法是指在课程预习时教师就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新课知识的预习尝试进行习题的解答,进而通过习题的指导来发现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尝试教学法的采用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即在新课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人为的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小阶段,每一阶段结束后及时的将布置的相关题目一同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让学生随时强化自己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对练习题的解答和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例如在四则运算混合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预习阶段可以先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学生会按照顺序运算的方式进行计算,从而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并对四则运算法留下问题。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中来,在讲到四则运算混合式运算规律与技巧时,学生为了能够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听课的效率一定会非常的高,整个数学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当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并大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后,教师可以将预习阶段布置的作业引入到课程中来,现场为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其在预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和习题的讲解使学生自行的解决问题,进而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整个课程知识。这种模式下,习题教学的效率会得到提升,整个知识点讲解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同步练习,强化学生的基础,提升学生在练习题讲解过程中的表现

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及整个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决定了数学练习题的重要性,数学练习题的教学效率也同样影响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而由于初中数学难度逐渐加大,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懈怠感,多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不牢固,不仅在练习题解答时表现非常不理想,在练习题讲解过程中,由于数学基础掌握不牢,很难跟随教师讲课的步调。因此,在课程知识讲解后,教师要及时的利用数学习题强化学生的学习基础,一方面,让学生刚学习完后及时练习,以最深的知识印象提升练习题的正确率;另一方面,又以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进而强化学生的基础,提升其练习题教学的听课能力。

三、及时讲评,以工作的高效率带动练习题教学的高效率

由于初中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数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初中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以及相关配套的练习题,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以期望通过习题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但是由于习题量的不断增大,教师对于习题的讲评工作逐渐难以应付,或者只是注重学生对于习题的计算,却直接忽视习题讲评的作用。因此习题讲解的工作往往被集中在一起,以对答案或者直接公布计算步骤的方式来进行,这种习题教学的方式虽然有较高的速度,但是其教学效果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教学的效率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因此,教师在初中习题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的讲评,以精选的习题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以精细化的讲解使得学生深度吸收习题带来的益处,进而从教学效果上真正的提升练习题教学的效率。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练习题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强化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利用练习题教学的方式来提升整个数学教学的效果。而由于初中数学难度的加大以及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在面对练习题及练习题讲解课时往往会产生懈怠感,整个教学的效率非常的低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进行尝试练习与练习题尝试讲解,以课程教学带动练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同步练习,强化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学生在练习题讲解过程中的表现;最后通过及时讲评,再以工作的高效率带动练习题教学的高效率。进而在多种措施的帮助下,提升数学练习题的教学效率,促进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边珍. 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15(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