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对联范文

时间:2023-04-05 11: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厨房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厨房对联

篇1

上联:厨中调美味  下联:囤内有余粮横批:人间烟火

上联:斟酿愧无茅台酒下联:设肴难取武昌鱼横批:酒淡肴粗

上联:园蔬调出千般味下联:盘食烹来万里香横批:回味无穷

上联:又香又甜滋味好下联:不冷不热情谊长横批:重情重义

上联:油盐柴米宜具备下联:苦淡酸甜任烹调横批:家乡小吃

上联:谁说野蔬兼味少下联:须知名师本事高横批:手巧艺精

上联:市远无多新时菜下联:家贫只有旧酒醅横批:妙手难炊

上联:生活朴素陈薄蔬下联:饮食卫生就味鲜横批:清气爽口

上联:莫道鲁酒无美味下联:惟有青菜是珍肴横批:益寿延年

上联:美味只因此间有下联:名师肯定别处无横批:技赛群芳

上联:聊借东风娱客醉下联:愧无盛馔佐君餐横批:家无长物

上联:津津味出名师手下联:陈陈香腾喜事家横批:色味俱佳

上联:饭菜油盐无两样下联:色型气味不一般横批:名师手艺

上联:冬笋何言新时菜下联:青葱原是旧家餐横批:难赶潮流

上联:稻米能称云子饭下联:鲈鱼怎比月儿羹横批:别有风味

上联:厨师难调千种味下联:筵席总合万人心横批:孰云可口

上联:菜不时兴市场远下联:味真鲜美技术高横批:感谢名师

上联:白饭青菜留美味下联:紫茄红苋有余香横批:家常便饭

上联:厨房美味香茶饭下联:丰衣足食满人间横批: 厨房兴旺

上联:橱中美酒年年剩下联:味真鲜美技术高横批:厨房兴旺

上联:美味烹调香千里下联:三鲜蒸炸乐万家横批:清香美味

厨房对联没带横批

上联:寻常无异味 下联:鲜洁即家珍

上联:羲易占中馈 下联:风诗咏大庖

上联:四时烹鼎俎 下联:五味和盐海

上联:家珍罗鼎鼐 下联:新味荐馨香

上联:养体多珍品 下联:卫生合素餐

上联:山肴罢菽含真味下联:麦饭葱羹养太和

上联:三千畲粟香炊饭下联:一把畦菘淡煮羹

上联:淡饭清茶有真味下联:明窗净几是安居

上联:忆到新莼钙可脍下联:时陈香稻海初肥

上联:白日缸中多积水下联:黄昏灶下少堆薪

上联:调和五味承金鼎下联:掇拾群芳补太各

上联:曾传宰相调羹手下联:可识阿衡负鼎心

上联:休说飧蔬无兼味下联:须知菽粟有真香

上联:紫米没盐样样不少 下联:甜香酸辣味味俱全

上联:五味调和堪称善饪 下联:三餐适口亦算良厨

三餐味美; 四季安康。

烹调有术; 饮食长宜。

坎离恒既济; 颐井益家人。

寻常无异味; 鲜洁即家珍。

羲易占中馈; 风诗咏大庖。

四时烹鼎俎; 五味和盐海。

家珍罗鼎鼐; 新味荐馨香。

养体多珍品; 卫生合素餐。

三千畲粟香炊饭 一把畦菘淡煮羹。

淡饭清茶有真味; 明窗净几是安居。

忆到新莼钙可脍; 时陈香稻海初肥。

白日缸中多积水; 黄昏灶下少堆薪。

调和五味承金鼎; 掇拾群芳补太各。

曾传宰相调羹手; 可识阿衡负鼎心。

休说飧蔬无兼味; 须知菽粟有真香。

山肴罢菽含真味; 麦饭葱羹养太和。

篇2

上联:冒雨网鱼酬胜友;

下联:迎风摘果待佳宾。

横批:宾至如归

上联:烹煮三鲜美;

下联:调和五味羹。

横批:琴瑟永调

上联:厨内透出美味;

下联:房中来了新人。

横批:佳偶天成

上联:客有隆情来庆贺;

下联:厨无美味实愧疚。

横批:蓬荜生辉

上联:酒肴味淡惭无理;

下联:主客情浓幸有缘。

横批:缘分天成

上联:厨内青蔬酬上客;

下联:堂前珠履看新人。

横批:喜迎贵客

上联:厨内精心调五味;

下联:堂前聚首会三亲。

横批:欢度佳节

上联:厨内佳品款上宾;

下联:堂前满座聚百朋。

横批:普天同庆

上联:助夫堂前争色美;

下联:呼姑厨来尝甜酸。

横批:人上佳人

上联:有酒敬邀宾客醉;

下联:无鱼难尽主人情。

横批:天地同欢

上联:五味俱全赞厨手;

下联:三餐饱尽谢新人。

横批:口味相投

上联:门外移来皆玉步;

下联:厨中捧出尽金瓜。

横批:人心欢畅

上联:碟子杯杯金谷酒;

下联:桃花笺笺玉壶诗。

横批:心对其心

上联:厨无美酒殊惭主;

下联:席乏佳肴强宴宾。

横批:情真意切

上联:客溢篷门家有幸

下联:席陈淡酒主怀惭

上联:酒肴味淡惭无理

下联:主客情浓幸有缘

上联:厨无美酒殊惭主

下联:席乏佳肴强宴宾

上联:自愧厨中无盛馔

下联:却欣堂上有嘉宾

上联:客有隆情来庆贺

上联:厨内精心调五味

下联:堂前聚首会三亲

上联:三杯淡酒酬宾客

下联:一席粗肴宴懿亲

下联:厨无美味实怀惭

篇3

关键词:初学者;多球训练;羽毛球

羽毛球教学中的多球训练法是指教师(或教练员)按照一定的训练要求,通过连续不断地及较多数量的连续供球,采用不同力量、球速、落点以及不同的技术组合手段,使学生(或队员)进行连续地重复单个或多个技术动作的练习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武汉超羽非凡羽毛球俱乐部20名羽毛球初学爱好者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羽毛球初学者的特点以及这项运动的特点,搜集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

1.2.2教学实验法。根据多年的训练和代课经验和老师的交流结果,以全场多球训练为主,并进行实验来验证训练方法的可行性。

1.2.3数据统计法。在实验得出原数据的基础上,用excle统计软件和t检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羽毛球初学者对羽毛球技术困惑的主要体现。大多数羽毛球初学者在打球过后的体会都有一些困惑,比如打球不顺,手感觉被憋住了,导致很多球接不住,声音不干脆,还有就是打后场球发力不够。

2.1.1球感是初学者击球成功率的关键。所谓“球感”,是指运动员对球在空中的轨迹、弧度、角度、形态和时间的快慢,即在运动中对打球的感觉,也就是对球控制能力的感觉。

2.1.2挥拍发力的主要体现。通过对羽毛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挥拍发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握拍的正确与否,挥拍速度,击球点是否正确。

2.2羽毛球多球训练方法的设计。结合羽毛球的特点和上文对羽毛球多球训练方法的研究,本研究设计了以原地击球向移动击球逐渐过度的训练方法。

实验时间:在十周二十个学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实验测试:实验前对两组初学者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在科学完全训练任务后,检验两组学习效果。

2.2.1原地进行多球练习方法。实验组在多球训练中的各个阶段,练习高、挑、吊、杀技术直线和斜线。将初学者分为五组,两人一组,一人捡球,一个人打球,这充分利用场资源,由专业教练员发定点球和不定点球,分别在不同的场地上进行练习,主教练更容易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便于对练习者进行指导。

对于在训练中自己打的球要根据落点进行反思,自己体会发力和拍面的角度。对于每一组球应该有明确目的,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如有不明白的及时请教教练帮助。

2.2.2移动中击球练习方法。在移动中打球要注意节奏感,通过多球练习、半场练习等方式强化羽毛球教学中的节奏感训练,对于初学者和羽毛球爱好者的教学中主要应注意加强节奏感在步法上的连贯性,击球后的回动以及找准击球点上的训练。

2.3教学效果的检验及分析

2.3.1羽毛球高远球,挑球落点结果的分析。检验方法为对两组初学者进行简单的高远球和挑球测试,每个人挑球20个,击高远球20个,安排同一教练员进行喂球,尽量把握喂球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根据实验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多球训练后,实验组在击球界内落点的总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击球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这不仅提高了初学者的击球稳定性,还增强了初学者的信心。多球训练方法明显比传统的单球训练方法好在初学阶段。

2.3.2教学后单局比赛情况分析。检验方法采取比赛十一分制,测试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抽选进行测试。

表:教学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赛情况分析

检验显示见表:经过不同的方法训练后,实验组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学前无差异转变为教学后差异显著。初步证实实验组整体训练方法效果优于对照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通过多球训练方法的训练,实验组中十名初学者击球成功率和球感有显著的提高,击球到位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3.1.2初学者在多球训练中,不仅能准确掌握动作还能使自己体能得到明显提高。

3.1.3正确认识,合理运用多球训练训练的重要性,让初学者了解多球训练在初学阶段的重要性。

3.2建议

3.2.1要想提高羽毛球的技术水平,基本功很重要,球感很重要,熟练的动作和技巧需要大量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孰能生巧,击球成功率会大大的提高。

3.2.2教练员要考虑到初学者的身体素质,年龄,性别,因人而异,要控制好供球速度,供球弧度,训练时间与休息时间,循序渐进。

3.2.4在初学阶段,应加大多球训练的频率,对练习者技术掌握和身体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文,李裕和.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黄绮莉,罗世明.羽毛球多球训练初探[J].体育科技,2009年第03期

篇4

【摘 要 题】运动项目集萃

【关 键 词】放松训练/青少年/短跑/提高

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普遍具有动作灵敏、步频快的特点。起跑至30米处,能达到3.4秒~3.6秒的水平,但普遍存在步幅不够大,后阶段减速的缺点,这是由于在训练指导思想上过去曾认为腿有力就跑得快的影响,所以对跑的经济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而且有些基层体校和中学的体育教师,习惯沿袭传统的一套方法和手段来训练。片面追求素质能力的提高,不重视运动员跑的基本技术,特别是忽略了放松技术的训练。造成运动员跑时紧张,动作幅度小,不舒展,肌肉僵硬等。动作紧张表现在技术上的原因首先是跑的多余动作多,摆动腿抬得不高,不能很快积极地下压扒地,耸肩直线性差等。并且由于大小腿放松折叠不充分而带来一系列技术动作的不合理,影响了全程节奏感和实效性,能量消耗大。

根据以上问题,在训练中进行了探讨,把身体素质基本相同的我校女学生分成2组。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给予一些包含有提高放松能力的训练内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女学生6人,按身体素质和专项成绩分成两组,实验前两组队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2、3、4。

表1 实验前的实验组身体素质情况

队员

30米

60米 100米

立定三

铅球后抛 原地10″高

行进间跑

级跳(米) (米)

抬腿(次)

实甲

3″9

8″1 13″8

6.95

7.00

42

实乙

4″0

8″2 13″8    6.84

6.90

42

实丙

4″0

8″1 13″9

6.89

6.80

41

表2 实验前的对照组身体素质情况

队员

30米

60米 100米

立定三

铅球后抛 原地10″高

行进间跑

级跳(米) (米)

抬腿(次)

对甲

4″3

8″4  14″1

6.10

7.00

40

对乙

4″3

8″5  14″1

6.15

6.80    39

对丙

4″4

8″6  14″3

6.00

6.90

39

表3 实验前的实验组100米的步长、步幅、成绩等情况

队员

身高

步数

100米

平均步长

平均频率

(米) (步)

(秒)

(米)

实甲

1.52

62

13″8

1.61

4.63

实乙

1.62    59

13″8

1.69

4.41

实丙

1.58

61

13″9

1.64

4.48

表4 实验前的对照组100米的步长、步幅、成绩等情况

队员

身高

步数

100米

平均步长

平均频率

(米) (步)

(秒)

(米)

对甲

1.58

65    14″1

1.53

4.63

对乙

1.60    63

14″1

1.59    4.46

对丙

1.54

67

14″3

1.49

4.69

1.2 实验时间 一个学期,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

1.3 实验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

1.4 实验内容 在训练等其他条件一致情况下,实验组的训练内容比对照组增加一些包含有提高协调与放松能力的内容。(1)在训练中以一定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这种语言的自我暗示指的是放松、放松、再放松。(2)多作一些能使肌纤维拉长的伸展练习,不只是跑,作任何练习都用语言指示该用力的肌群用力,不该用力的肌群一定要放松。(3)采用60-100米距离,用舒展协调的动作充分抬腿,并用适宜的快频率进行放松大步跑练习。体会放松的动作技术要领,建立动力定型。(4)在100米的距离内,起跑后加速跑30米,肌肉停止主动用力,被动地随惯性跑20米,再随惯性跑进20米。随惯性跑要求动作自然放松,充分体会放松跑的动作。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对实验组立定三级跳、原地10″高抬腿、行进间跑30米、后抛铅球、60米、100米全程跑成绩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组比对照组多练了以上4个包含有放松能力的训练内容之后,结果实验组的6项测验成绩提高幅度均比对照组提高要大,不仅如此而且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她们的运动成绩和随意放松能力(见表5、6)。

表5 实验后的实验组身体素质情况

姓名

30米

60米 100米

立定三

铅球后抛 原地10″高

行进间跑

级跳(米) (米)

抬腿(次)

实甲

3″6

7″8 13″5

7.25

10.20

45

实乙

3″7

7″9 13″5

7.15

10.10

44

实丙

3″8

7″9 13″6

7.05

9.60

44

表6 实验后的对照组身体素质情况

姓名

30米

60米 100米

立定三

铅球后抛 原地10″高

行进间跑

级跳(米) (米)

抬腿(次)

对甲

4″2

8″3 13″9

6.20

7.40

41

对乙

4″2

8″4 14″0

6.25 7.20

40

对丙

4″3

8″5 14″2

6.10

7.05

40

2.2 分析 从实验后对100米的步长、步幅等成绩进行测验后的对比来看,实验组成绩提高较对照组大,实验组3人动作明显较对照组3人放松协调、轻松自如,在高步频基础上步幅大、向前性好、经济省力(见表7、8)。因此,在训练中要求队员在保持高频率的基础上以放松协调的动作,去掌握正确的技术,获得更大的步幅,达到提高短跑成绩的目的。

表7 实验后的实验组100米的步长、步幅、成绩等情况

姓名 身高(米) 步数(步) 100米(秒) 平均步长(米) 平均频率

实甲 1.52

60.5

13″5

1.63

4.75

实乙 1.62

58

13″5

1.72

4.46

实丙 1.58

60

13″6

1.67

4.54

表8

实验后的对照组100米的步长、步幅、成绩等情况

姓名 身高(米) 步数(步) 100米(秒) 平均步长(米) 平均频率

对甲

1.58

64

13″9

1.56

4.61

对乙

1.60

63

14″0

1.56

4.49

对丙

1.54

66

14″2

1.51

4.66

2.2.1 技术动作与放松能力 在短跑运动中,若能使技术动作做到放松协调,那么对抗肌就能在主动肌有力收缩时得到充分的放松,不至于使上下肢关节、肌肉紧张。既能使主动肌快速收缩保持高步频,又能使对抗肌充分伸展、拉长,打开上下肢动作幅度,以获得较大的步幅来提高速度。用大步幅的跑法更能体现技术动作的放松协调,有利于提高短跑运动的能力。

2.2.2 心理状态对肌肉放松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们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能力的反映,大脑兴奋时骨骼肌就不自主地紧张了,过分激动会使肌肉达到无法支配的地步。如“发抖、汗多”等现象。当大脑安静时骨骼肌之间的联系是互通的,即大脑的安静状态能使肌肉放松,而骨骼的积极活动对大脑起兴奋作用。这就说明心理活动制约着肌肉放松与紧张,肌肉的放松可以通过心理的训练而获得,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心理训练对放松的影响。

3 建议

通过对短跑运动员放松能力意义的认识以及结合放松技术训练的实验,对青少年业余短跑运动员如何提高协调放松能力,并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几点看法。(1)对目前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来讲,要十分重视心理的训练与培养,对每次参加比赛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与评定,并提出有效的心理措施。(2)对青少年尤其是初学者开始就要重视协调性放松的训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不要急于上强度,首先要全面发展他们的素质,讲究正确的跑法,培养跑的节奏感和速度感及培养放松跑的能力,多进行中等强度的放松大步跑练习,以提高放松能力和节奏感,同时要重视柔韧性,并把放松的原理、意义结合技术在训练课上讲解清楚,使其对放松有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 杨志友.怎样提高肌肉放松能力[J].田径,2000,(1).

[2] 李永红.提高短跑放松能力的几个训练环节[J].体育师友,2001,(4).

篇5

摘 要 “进攻赢比赛,防守赢冠军”。随着篮球观念的改变,过去“以攻为主”的指导思想有所淡化,赢球靠防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篮球防守的变化,朝着集体性、多变性、攻击性等方向发展,使得比赛越来越扣人心弦,更加具有观赏性。但我国篮球普及工作做的并不到位,很多篮球爱好者包括一些高校篮球队员重攻轻守,对防守目的存在错误理解。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运动员 防守技术 训练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主要是业余体校30名男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青少年篮球教学和训练的文献,如何提高训练水平。

2.观察法。观察业余体校男篮训练,并与教练讨论训练方法,以便在比赛中灵活运用。

3.教学实践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领会完整的动作要点。根据教学训练就篮球防守的脚步移动练习方法进行研究总结。

二、分析与讨论

(一)篮球防守脚步移动的重要性。防守脚步是直接影响篮球各项防守技术动作的关键,篮球场上要求运动员的移动随时随地在变化。在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中,首先应从脚步移动学起。

(二)防守脚步移动技术运用的特点。要善于观察场上情况,在行动中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到快慢结合、真假结合,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

(三)防守有球队员。防守持球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尽力干扰和封盖对手投篮、堵截其运球突破、封锁助攻传球,并积极的运用抢、打球等技术,以达到获得控球权的目的。防守队员应站位于进攻队员与篮筐之间的位置上,并根据进攻队员的技术特点,善投、善传或善突,以及防守战术的需要,调整防守位置。

(四)防投篮。尽全力不让对手到他习惯的投篮点投篮,迫使他改变习惯的投篮点,习惯的投篮方式和出手速度及弧度,迫使他勉强出手,特别是用同侧手对进攻队员进行封盖,这样能有效的防止对手的进攻。

(五)防突破。在防运球,防突破时,应该快速抢先移动脚步保持防守距离,不断调整防守位置,及时在对手移动的路线上抢占合法有利位置,用身体堵住对手突破路线,并借以造成对方撞人犯规。当对手运球后停球,要直体靠近防守,挥臂干扰,迫使其传反弹或高吊球,不要探身抢球,以免造成犯规。

(六)防传球。阻止进攻队员任意传球,用手臂干扰设法使他改变传球位置和传球方式,封住传球路线,破坏传球落点,尽量使他传不到配合点上。

(七)防运球队员。防运球时,防守队员要站在持球进攻队员和篮筐之间。通常采用平步防守姿势,用侧滑步的移动方法并偏于一侧防守,始终使对手的球处于自己两脚之间,迫使运球队员按照防守队员的意图改变运球方向,进入夹击区域。

(八)防守无球进攻队员。防守不持球队员的目的,首先是防接球,其次是阻截其突切路线和破坏掩护配合在三秒区内不能轻易的让进攻队员来回穿插。外线防守则要积极移动,迫使进攻队员退出习惯的攻击点。要积极抢占的点或面,卡住对方,使其改变原来的移动路线。1.发展青少年的腿部力量。脚步移动是以腿部力量做的蹬、跑、跳等动作,所以要增强学生腿部力量辅助练习方法。2.要充分利用规则来增强自己的防守能力。积极防守制造对方违例,如利用紧逼防守逼对手掷界外球5秒违例,在球刚到达中线时进行夹击逼迫对方球回后场违例等。养成四个死角见球就夹击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四处死角的有利地点造成对方失误和创造断球机会。3.重视比赛临近结束的防守训练。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如何打好和防好比赛最后几十秒,十几秒和几秒钟的比赛,已是许多世界强队训练的重点。在训练中教练员应加强比赛结束前的防守训练,模拟比赛时本队在领先一至三分时或在落后一至三分时的全队防守战术。明白什么情况坚持集体协防,打破对方进攻战术,什么情况宁可犯规来争取进攻机会,以达到比赛的最后胜利。

(九)防守脚步移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1.防守要保持平衡。指场上人数分布相对均匀,各个区域内的攻守人数对等。2.重视协防的配合时间及选位。必须掌握协同防守的配合时机,及时强占协防的良好位置。主要目的是破坏对手的传、接球路线,不让对手接球或伺机断球。3.重视防守姿势的训练。正确的防守姿势能提高运动员的防守移动的速度,抑制对方的进攻,因此教练员应重视对队员防守姿势的训练,使队员养成良好的防守习惯。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不仅要培养球员具有敢打敢拼的顽强作风以及坚忍不拔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要加强各项基础技术的训练,尤其是脚步动作训练。只有扎实灵活的运用脚步移动技术,才能在比赛中达到预期效果。

(二)建议

防守脚步移动是篮球技术的基础,也是比赛运用最多的一项基本动作,同时也是篮球技术教学的重要一环。1.重视脚步移动的训练特别注意改变那种只重视训练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训练方法2.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3.防守脚步移动训练出为解决某个技术难点时,一般不宜以单个动作出现。4.加强防守脚步移动动作与持球技术结合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

[2] 张三璋,等.篮球防守基础技术战术训练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

篇6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这些训练内容从课文内容出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可以作为很好的口语训练题材,应用到口语交际教学当中,激发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比如,我们的教材当中有篇课文叫《青春畅谈》,这其实就是一个相当好的交际训练题材。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话题,引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让他们述说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的经历,自己的理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遇到过哪些烦恼,或者有什么感想,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不限题材和范围,畅所欲言。也可以当作是毕业典礼上的毕业感言,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强烈交流欲望,从兴趣入手,从而很好开展起口语交际训练,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此类的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提炼出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交流欲望的话题,来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参与到口语交际中。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交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交际,只要多参与交际,就能体会到这门艺术的魅力。

二、创造情境,提高学生交流的兴趣

在初中的语文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大量的创设情境,尽可能的多利用听、说、演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方便交际的环境,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融入到实际的交流训练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诸如名人访谈,采访招待会,演讲交流等这些情境,都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融入其中。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进行一次采访,采访的对象可以是老师,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学或者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采访的内容可以是,问问他们有什么烦恼,或者是问问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或者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等等。然后让学生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回答这些提问过别人的问题。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看看自己在这些参与的过程中,收获了些什么,得到了什么。学生在采访的时候,需要自己去考虑,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怎么提问更自然?如何说话才得体?怎么才能营造采访时的和谐氛围?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得根据不同场合的差异来采取适当的说话方式。这些环节陆续展开,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利用课外空间展开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交际能力,从而带动学生交流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学生的心里障碍,提高参与意识

在初中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过程当中,我们广大的教师朋友应该都会遇到些一部分学生不愿参与交际,不愿说的情况,从而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效果,也会给学生本身的交际活动带来严重障碍。下面我们就主要说说,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的主要心理障碍。在口语交际中,学生会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畏惧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害羞心理、自闭心理、依赖心理等。正是在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下,部分学生们不敢主动在课堂发言、回答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因此,教师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帮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才能全面展开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进入到交际氛围中,顺利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

想要有效地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教师与学生要和平相处,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交流的双方,学生与教师,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多发言,只有都说出来,交流的对象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其次,帮助学生消除心里的疑虑,让他们认识到在发言不是很难为情的事,教师在交流训练中,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更容易进入情境当中进行有效度高的交际训练当中;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淡化课堂的凝重气氛,为学生营造积极良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成为交际的主人。

四、研究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

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性格开朗,能说会道,善于雄辩,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腼腆羞涩,沉默寡言。如果我们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形式单一,则不易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发掘他们的潜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在对学生实际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在进行交际训练的过程当中,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使每个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都得到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高。

篇7

【关键词】排球 训练 技术

由于我省中专学校经常举办排球比赛,我校组织了一支女子排球课余训练队。这是一支长期课余训练队,每年都参加市级比赛。在这些年的训练过程中,本人遇到过很多的疑难问题,在不停地摸索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在此写出来,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以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队员的选拔。根据我们过去在选材问题上积累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选材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品质方面:首先要有很浓厚的兴趣,只要队员有兴趣,她练习起来就很认真,一有时间就会主动参与练习,不用每次训练去三催四请。其次是观察她们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否有团队精神、是否能够吃苦耐劳、是否诚实守信,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的队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接受较强的训练强度,不会娇气、不会叫苦叫累,在课余也能够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的主次关系,不会因为排球训练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

1.2 智力方面:,所选的队员必须是功课在班上是中上等的,因为文化课都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同学,她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补习功课,课余就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训练。另外,这样的学生,其接受能力不会太强、悟性不会太高,在学习一些技术时进步很慢。

1.3 环境方面:要求家长要给她们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该放就放、该收就收,让她们能够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特别是家长能够支持她们参加课余训练。这样,她们在训练中就不会担心来自家长的一些压力,就能够全心全意地去完成老师规定的练习任务。

2.训练时间的选择与安排。由于我校的运动员大多是寄宿制的学生,下午大多都要上2节课,有充足的课余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她们的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这样能够保证一小时的训练时间。

在10、11月份,主要对新队员进行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在这段时间,要充分发挥老队员的作用,以老带新,这也是老队员打完比赛后的一个调整期:12月到学期结束,进行排球的专项学习,基本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第二年的1-6月份,主要进行技、战术的训练,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完整的一套技、战术。

3.基本技术上的几个常见问题。

3.1 移动的技术。在移动技术中难以解决的是抱手移动和移动不及时。

抱手移动是初步学习排球运动队员的常见毛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击掌垫球。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让队员做自垫球练习,要求每次都能够放开双手在胸前、身后、或体侧击掌一次或数次;在两人一组对练的时候,一人抛球,练习者完成一次自传(或自垫)后,把球垫(或传)给对方,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一人抛球,另一人在垫球前击掌一次后再垫球,也可以多击掌几次再垫球(然后过渡到向练习队员的左右吊着抛球,迫使练习队员放开手移动)。

移动不及时表现在队员对来球的预判能力差,还有就是队员本身的脚下动作慢。前者要通过多练习两三人的传、垫球,对球很熟悉后就能够解决。但队员的脚步动作慢就得进行专项训练才能提高,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结束都做一组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重点在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跳跃能力,让队员在比赛中能够“动”起来,培养队员的迎击球的意识,判断来球,主动找球,及时移动,取好位置,卡住球路,增强移动的耐久力。主要的练习手段有:原地准备姿势,然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或哨声做前、后、左、右滑步或交叉步移动练习;单人移动接各种各样的来球,老师或老队员抛出各种不同方向、弧度的来球,队员用不同的步法,想尽方法尽量把球接好,并能回给老师高质量的传球。

3.2 发球技术。现代排球,发球不仅可以抑制“一攻”,而且还可以直接得分,因此必须足够的意识到发球的重要性。就现在我们中学生的排球运动水平来说,虽然“一攻”打得不是很好,不要求发球有多大的攻击性,但总不能够失误送分。所以,在我们的队里,要求每名队员都能够掌握发球技术,有较高的发球成功率。对老队员来说要求更高,不仅要有较高的成功率,还要求有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加强练习,不断提高。

但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发球成功率低的问题,首先要多练习,练习时一定要有正确的发球技术动作,其次要求队员多观察与思考。掌握发球方法,常见的错误有:第一,抛球不稳定,过高或离身体太近,可以通过设定固定的目标反复做抛球练习的方法来解决。第二,击球部位不准确,可让学生对着固定球做挥臂击球练习,以调整击球部位的高或低,解决挥臂轨迹不稳定、挥臂速度不正确的问题。第三,动作不协调,可以通过徒手的完整练习,体会用力顺序,也可以对着墙体进行发球练习,这样便于捡球节约练习时间,提高练习的效率。我们多采用侧面下手的技术,抛球和挥臂击球的技术不太好掌握,在初学阶段可把抛球的高度控制在l~2个球的高,有利于队员找到合理的击球点,当她们已掌握发球技术后,适当调节抛球的高度和挥臂的轨迹,增加发球的攻击性。

3.3 接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的训练重点在于垫球技术的训练。自垫球技术是排球技术的基本,但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移动不及时,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谈过了,在接发球时,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移动慢的问题,分成5~6人一组,让一队员在场内接队友发来的球,其他队员发球,这样依次进行,既练习了接球队员的移动速度,也能提高发球队员的准确性。二是接球的部位不准确与用力不合理,这表现在队员垫球的基本功差的问题上,就得重点来训练队员双手下手垫球的技术动作。一般情况让队员两人一组进行对垫球练习。练习时,有目的地左右、前后移动,培养队员能够有目标的将球垫到对方合理的位置,这就要求队员在垫球时要取位正确、合理;还可以用摸脚垫球法和拾物捡球法来提高,能培养队员快速反应能力,进行低姿位的下蹲脚跟提起离地的身体动作来垫球,还能培养队员的眼光运用能力、脚步的快速移动能力、正确垫球动作运用能力。

篇8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光照问题是人脸识别面临的一项巨大的挑战,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而为了解决它,人们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其中基于Retinex理论的图像预处理方法由于其简单高效性而备受关注。本文对比分析了几种经典的基于Retinex理论的光照预处理方法,并在“YaleB+Extended YaleB“人脸库上进行了验证试验。

关键词 人脸识别;光照正则化;Retinex理论

【Abstract】Illumination variation is one of the challenges in face recognition, which can grea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To solve the problem, various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Because of the simpleness and high efficiency, the image illumination preprocess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Retinex theory get much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everal classical illumination preprocess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Retinex theory, and the verification te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YaleB+Extended YaleB” face database.

【Key words】Face recognition; Illumination normalization; Retinex theory

0 引言

人脸识别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目前仍面临着光照、姿态、表情等诸多的挑战。人脸识别商用系统性能评测(Face Recognition Vendor Test,FRVT)[1]也指出光照因素是影响人脸识别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光照问题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光照变化建模,光照预处理和提取光照不敏感特征。其中光照预处理方法由于其简单高效性而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光照预处理方法分又为基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和基于Retinex理论[2]方法两类。基于Retinex理论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人脸图像分解成光滑的光照分量和对光照不敏感的反射分量两部分,并使用反射分量来进行识别。其中基于Retinex理论经典的方法有单尺度Retinex方法 (Single Scale Retinex,SSR)[3]、多尺度Retinex方法(Multi Scale Retinex,MSR)[4],自商图像方法(Self Quotient Image,SQI)[5],全变分模型方法(Total Variation Model,TV)[6],基于大小尺度特征方法(Small-and Large-scale features, S&L)[7]。

1 基于Retinex理论的光照预处理方法

1.1 Retinex理论

Retinex理论广泛的应用在人脸识别领域中,并用以去除光照的影响。根据Retinex理论,图像由光照分量和反射分量的乘积构成:

I(x,y)=R(x,y)·L(x,y)(1)

其中,I(x,y)为原图像,L(x,y)是光照分量,表示外界光源,R(x,y)是反射分量,代表了物体的内在特征,并且可以作为光照不变量进行人脸识别。

对(1)取对数有:

logI(x,y)=logR(x,y)+logL(x,y)(2)

因此有:

logR(x,y)=logI(x,y)-logL(x,y)(3)

由于对数变换不改变函数单调性,所以logR(x,y)和R(x,y)有相同的性质,可以作为光照不变量进行人脸识别。根据公式(3)可以知道,对数域反射分量logR(x,y)可由对数域人脸图像logI(x,y)减去对数域光照分量logL(x,y)得到。所以基于Retinex理论的人脸识别的关键在于logL(x,y)的估计。

但是,Retinex方法的低通滤波操作往往会使图像中灰度变化激烈的边缘区域产生灰度突变,并且使边缘变得模糊,从而影响人脸的识别。这也就是所谓的光晕现象。为了减少光晕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处理算法,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图1为光晕现象实例。左边为偏光照射下,在图像鼻子旁边形成投射阴影的人脸。右边为采用高斯低通滤波器的单尺度Retinex方法处理后的结果。处理后的图片投射阴影的边缘呈现明显的光晕现象。

1.2 多尺度Retinex

多尺度Retinex是单尺度Retinex的加权平均,它通过N个不同的高斯滤波器分N个不同大小的尺度对原图像进行处理,以减少“光晕”现象。它可以如下表示:

其中N为尺度个数,Gi(x,y)为高斯滤波器,wi为与第i个高斯滤波器相对应的加权系数,σi为标准偏差,它决定高斯滤波器的尺度;Ki为高斯滤波器归一化因子;*表示卷积操作,logR(x,y)即为光照正则化图像。

1.3 自商图像

图像I的自商图像定义为R=I/I=I/F*I,I为其I平滑的结果,F为滤波器。为了削弱“光晕”现象,自商图像采用加权高斯滤波器进行各向异性滤波来估计光照图像,该算法的具体步骤为:

1)选择n个高斯滤波器G1,G2,…,Gn,并计算图像I相应的权值w1,w2,…,wn然后用加权高斯滤波器wiGi与图像进行卷积得到平滑图像:

而为得到各向异性高斯滤波器,各个高斯滤波器的权值按下面的方式确定:

其中Ni为归一化因子;Ω是卷积核大小。根据阈值τ将卷积区域分为两个子区域M1、M2,根据下面的式子计算τ,Mean为均值操作:

τ=Mean(IΩ)(8)

对于M1、M2两个子区域,假定M1中的像素点比M2中多,w1有相应的权值:

这个各向异性滤波器的本质是只平滑卷积区域的主要部分(即在边缘区域,仅对包含更多的区域M1求卷积),因此将显著降低光晕效应。

1.4 全变分模型

全变分模型是一种经典的图像恢复方法。在图像处理中主要用于从观测图像中恢复出真实图像,具有模型简单,需要优化的参数少的特点。与此同时,利用全变分模型进行图像平滑具有良好的边缘保持特性,也就是对图像平滑的同时可以保持图像的细节信息。下面我们利用全变分模型的这些特点进行光照估计:

1.5 基于大小尺度特征方法

一般的Retinex的方法都是舍弃光照分量,直接用反射分量进行人脸识别的。而基于大小尺度特征方法认为光照分量里仍然包含了一部分的人脸结构信息,可以加以利用,加强人脸识别的效果。所以该方法通过结合反射分量和经过处理后的光照分量来提升光照预处理的效果。

该方法根据Retinex模型提出来一个改进的模型。

I(x,y)=R(x,y)L(x,y)

=(R(x,y)/Rl(x,y))(Rl(x,y)L(x,y))(14)

=ρ(x,y)S(x,y)

其中Rl表示大范围的肤色区域与背景直接的比率。ρ(x,y)只包含图像的小尺度特征,而S(x,y)不仅包含光照、投射阴影同时还包含大尺度固有的人脸结构信息。ρ(x,y)和S(x,y)的求解则采用对数域全变分模型的方法。

根据基于大小尺度特征方法的思想,光照消除只在大尺度特征S(x,y)上进行处理,同时保持小尺度特征ρ(x,y)不变。从而可以得到最终的正常光照人脸Inorm(x,y),用来进行人脸识别。它表示如式(15)。

Inorm(x,y)=ρ(x,y)Snorm(x,y)(15)

其中Inorm(x,y)为得到的正常人脸,用以进行光照不变人脸识别。Snorm(x,y)表示消除光照后的大尺度特征。它是通过对S(x,y)去除光照得到的,表示如式(16)。

Snorm(x,y)=T(S(x,y))(16)

其中T采取的方法是对数域离散余弦变换方法[8],通过舍弃对数域离散变换结果的低频部分来去除光照的影响。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从光晕消除效果和识别率两方面对以上基于Retinex的4种光照正则化的方法进行比较。

图2显示了MSR、SQI、LTV、S&L这4种方法消除光晕现象的效果,其中(a)为原始图像,(b)、(c)、(d)和(e)分别为MSR、SQI、LTV、S&L处理的结果。原始人脸图像鼻子左侧有明显的投射阴影,经过光照正则化处理后会产生光晕现象,红色框中框出了光晕现象最明显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LTV消除光晕现象的效果最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投射阴影。

为了验证各光照预处理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在“Yale B+Extend Yale B”人脸库上进行了对比实验。由于YaleB和Extended YaleB人脸库的形成条件完全一样,故放在一起进行实验。并且由于本实验只对光照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数据也只采用不同光照下的正面图像,不考虑姿态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识别方法则采用模板匹配方法,未选用本身对光照具有一定鲁棒性的识别方法。最后用余弦角度距离来衡量人脸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和最近邻分类法进行分类。

实验中各种方法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该表中k表示高斯窗口的大小,lambda表示LTV中的正则化参数,discardNr代表舍去离散余弦矩阵系数的个数。

表2给出了“Yale B+Extended Yale B”人脸库上的识别结果。从整体上来看,SQI识别率最高,具有最好的光照预处理效果,而S&L排在其次,后面依次为LTV、MSR。而SQI对比未经光照处理的方法,它可以提高52.31%的识别率,极大的去除光照变化对人脸识别的影响。并且SQI在子集三、四、五上都达到了最高的识别率。说明SQI方法更能处理剧烈变化的光照。在子集一上,各光照预处理方法都比未经光照预处理方法的识别率要低。说明了在光照条件理想的情况下,光照预处理反而会给人脸识别带来负面的影响。而这几种方法中LTV的负面影响最小,更能适应光照理想的的情况。结合光晕处理效果和识别率结果可以发现,光晕处理效果好的LTV方法识别率并不是最高的。可以说明LTV在去除光晕现象的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弱了人脸的固有特征,降低了人脸识别率。而SQI方法的光晕现象比较明显,但是该方法加强了人脸的固有特征,从而提高了人脸识别率。所以光照预处理方法在去除阴影和保留特征方面需要达到一个平衡,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人脸识别率。

3 结语

本文通过试验对比分析MSR,SQI,LTV以及S&L这4种基于Retinex理论的光照预处理方法,结果发现LTV最能有效的削弱光晕现象,SQI最能提高人脸识别率。说明了光照预处理方法在去除阴影和保留特征方面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只关注阴影去除并不能很好的提高人脸识别率。而从子集一的结果可以知道,光照条件理想时,光照预处理对人脸识别有负面影响,后续的研究可以考虑避免光照预处理负面影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Phillips P J, Scruggs W T, O´Toole A J. FRVT 2006 and ICE 2006 large-scale experimental resul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10,32(5):831-846.

[2]Land E H, Mccann J. J. Lightness and Retinex theory [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71,61(1):1-11.

[3]Jobson D J, Rahman Z U, Woodell G A.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a center/surround retinex[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1997,6(3):451-462.

[4]Jobson D J, Rahman Z, Woodel G. A.. A multiscale Retinex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olor images and the human observation of scenes [J]. 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 1997, 6(7):965-976.

[5]王海涛,刘俊,王阳生.自商图像[J].计算机工程,2005,31(18):178-215.

[6]Chen T, Yin W, Zhou X, Comaniciu D, Huang T S. Total variation models for variable lighting face recogni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6,28(9):1519-1524.

[7]Xie X, Zheng W S, Lai J. Normalization of face illumination based on large-and small-scale featur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011,20(7):1807-1821.

篇9

[关键词] 糖尿病;运动疗法;APP;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92-03

糖尿病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中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最高,其占据总发病率的9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生活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1.6%,而糖尿病前期高达50.1%[1],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问题。糖尿病前期又称糖调节受损(IGR),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它既可以转归正常、也可以发展为2型糖尿病,大约有60%的T2DM患者在发病前5年就已经存在糖调节受损[2]。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干预可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内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防治糖尿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为患者提供运动治疗方案大多是比较笼统的指导,运动疗法的实施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采用一种量化的运动方案,既便于患者自行监测运动量,又方便医生测量,这样运动治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运动类APP被开发使用。这些运动类APP运用手机上的陀螺仪传感器和GPS定位,对人们的运动直接完成从监测到数据分析的打包式解决方案。该研究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制定中等强度量化的运动处方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干预,同时比较同一运动方案、同等干预时间下,采用和不采用运动类APP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指导糖尿病前期人群运动,控制或逆转IGR、预防糖尿病提供实践依据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4年10月―2015年9月于该院糖尿病门诊就诊,通过经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出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纳入标准:①符合2012年ADA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5.6 mmol/L且7.0 mmol/L,或/和OGTT 2h血糖≥7.8 mmol/L 且< 11.1 mmol/L。②年龄40~65岁;男性、非孕期及哺乳期妇女。③能够使用智能手机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各种感染性疾病及严重的急慢性疾病者不能参加运动。②存在精神疾病、沟通障碍和运动障碍。该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研究对象76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S机对照实验(RCT) 将符合纳入条件的研究对象76例,分配随机数字号,按照单双号分为两组,一组在实施运动干预时指导使用运动类APP,为试验组(38例),一组实施运动干预不采用APP进行自我运动监测为对照组(38例)。两组受试者入选(男性4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3.1±6.2)岁。两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2 运动干预方法制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案 运动方式采用健步行走,第1个月2 000步/d,以后逐月增加2 000步/d,第4个月达到8 000步/d,以后每月均保持不低于8 000步/d。运动频率为每周至少运动4 d,时间共持续6月,每次运动时间要求在餐后1 h,两组执行同一运动方案。根据陈莹[3]的研究结果:移动步数1 490.25,能量消耗为119.25 kcal。结合人均日基础能量消耗水平,要求试验组第1月每运动日的能量消耗不低于400 kcal,第2月日运动消耗不低于700 kcal,第3个月不低于1 000 kcal,以后每运动日不低于1 300 kcal。有效心率范围为(220-年龄)×50%~(220-年龄)×70%,运动心率区间主体部分是在100次/min~110次/min。

1.2.3 观察指标 运动干预前、干预后24周抽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 hP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采用HOMA-IR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HOMA-IR=PFG×空腹胰岛素/22.5。胰岛素敏感指数(ISI)=1/(FBG×FINS)。

1.2.4 运动情况监测试验组根据 APP的显示数值进行查看,以达到运动方案的要求。并将数据自动保存在手机中,将每周的数据上传给研究者。对照组填写研究组发给运动情况记录表,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如运动的日期、运动完成情况(包括运动时间、运动量等),每周手机拍照发给研究者。研究者根据运动完成情况给予指导。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篇10

【关键词】自然分娩 临床护理路径 4T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

Observation on Establishing a Natural Birth Clinical Nursing Path United 4T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u lili

Obstetrics,Guangxi Qinzhou No.2 Peoples Hospital Qinzhou 535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stablishing a natural birth clinical nursing path united 4T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Method Control group is 676 people, observation group is 692 people, compare the incidence and amou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1.45%)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11%),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postpartum hemorrhag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amount of bleeding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48.56 ± 136.48) ml, control group was (986.84 ± 368.53) m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Result Clinical nursing path to establish a natural childbirth United 4T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Key words】Natural childbirth;Clinical nursing path;4T risk factors;Postpartum hemorrhage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近一半的产后出血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PPH的病因文献[2]认为包括4方面,即“4T”(子宫收缩异常Tone、妊娠相关物残留Tissue、生殖道创伤Trauma、凝血功能障碍Thrombin),它们都有各自的危险因素,产前识别出来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可明显降低PPH的发生率、出血量。我院是北部湾沿海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重度危重人群的产科保健、分娩任务及承担接受基层医院上送的高危孕产妇转诊、治疗、护理等工作,为了提高我院产科质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根据卫生部办公厅文件(卫办医政发[2009]171号)中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和医院工作具体情况,制定了自然分娩具体实施的临床护理路径,按分娩时段进行4T高危因素评估,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未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自然临产阴道分娩的产妇676人为对照组,其中发生产后出血21例。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产妇692人为观察组,其中发生产后出血1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次、产次、孕周等分娩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建立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和广西孕产期保健助产技术规范[3]要求,建立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

1.2.1.1 第一产程:宫口开大3cm以前,每小时观察胎心音、宫缩1次,每4小时检查1次;宫口开大3cm以上至宫口开全:每15-30分钟观察胎心音、宫缩1次,每1-2小时检查1次。产妇宫口开大2cm开始绘制产程图,并在产程图上标出预警线、警戒线、异常线,可观察产程的进展情况,及时处理产程延长、停滞等,减少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1.2.1.2 第二产程:每5-10分钟听1次胎心音,必要时行持续胎儿电子监护;每30分钟行阴道检查1次,观察胎头下降程度及胎头枕位;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开大4cm进入产房,规范助产操作,防止软产道损伤,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1.2.1.3 第三产程:约需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可控性牵拉脐带,以正确手法助娩胎盘,预防产后出血。

1.2.1.4 产后2小时:产后15′、30′、60′、90′、120′各检查1次产妇情况,常规观察血压、脉搏、子宫收缩、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膀胱是否充盈,会阴、阴道有无血肿,并按摩子宫,及时排空膀胱,指导早吸吮,有效促进子宫收缩。

1.2.2 产后出血4T高危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

观察组:孕妇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分娩前、分娩期进行4T高危因素评估,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尽量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4]评估:羊水过多、多胎、巨大儿、急产、产程延长、多产次、发热、破膜时间延长、子宫平滑肌瘤、前置胎盘、子宫畸形、胎盘残留、子宫手术史、产次多、超声提示胎盘异常、子宫收缩乏力、手术助产、多次刮宫史、子宫底部胎盘、瘀斑、血压升高、胎儿死亡、WBC升高、产前出血、突发休克、孕妇应用抗凝剂、本次有引产史、产程较快等。分娩前评估孕妇,发现有4T高危因素时,即做到分娩前备血,临产后建立静脉通道,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分娩期对产程各阶段再次评估4T高危因素,发现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时,助产士做到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应用缩宫素,一条维持血容量),积极处理第三产程,胎儿前肩娩出时预防性注射缩宫素,及时钳夹剪断脐带,适当有控的牵拉脐带,协助娩出胎盘,积极预防产后出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1.3 监测指标

(1)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的测量方法以容积法加称重法联合测量,阴道分娩期置聚血盆于产妇臀部下,用量杯测量血液,分娩后使用妙力失禁床垫(加强型)(60×90cm/片,重75g)的卫生护垫,收集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2)产后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

组别 例数 发生产后出血(例) 产后出血发生率(%)

观察组

对照组 692

676 10

21 1.45

3.11

P<0.05

2.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ml)

观察组n=10 对照组n=21 t

出血量 648.56±136.48 986.84±368.53 2.79

P<0.01

3 讨论

3.1 建立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

临床路径是卫生部为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建立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开展 “以助产士为主的产房管理模式”,使助产士按照护理路径单对临产后的孕妇实施个性化的评估、宣教及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助产人员的服务态度及工作能力,特别是识别和处理危重急诊、异常产程的能力,减少导致产后出血的4T高危因素,确保母婴的安全;建立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能满足孕妇及家属对分娩的知情权,使孕妇明确预知产程的护理内容及进展,减轻产妇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促进产程进展,使产妇主动配合分娩过程,顺利完成分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实践证明,本组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1.45%)明显低于对照组(3.11%)。

3.2 分娩前后评估产后出血4T高危因素的重要性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深入研究并制定严格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保证孕产妇健康的前提和关键[5 ]。影响产后出血的每一种高危因素均与4T原因有关,具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更易发生产后出血,因此,在孕期、产时、产后各个时期,均应开展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筛查,评估危险状况,针对危险程度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处理。本组产妇通过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能早期筛查、识别4T高危因素,对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于分娩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积极配血、安排接生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及医生应诊等相应措施,尽量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本方法显示进入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联合4T高危因素评估管理的产妇产后出血率和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建立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联合4T高危因素评估,能让助产士重视每个产妇的监测及护理,在产程观察处理中遵循评估、决策、行动、再次评估的原则,及早采取相应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有效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更好地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Nour NM.An introduction to maternal mortality [J].Rev Obstet Gynecol,2008,1(2):77-81.

[2] Schuurmans N,Edmonton AB,Mackinnon C,et al.刘铭,段涛译.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指南[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3):175-185.

[3] 广西孕产期保健助产技术岗位资格考试考核培训资料[M].广西卫生厅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广西孕产期保健技术专家组合编.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