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对对联范文
时间:2023-04-07 15: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对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线电视不但是由许多电缆接头构成的庞大的“接头”工程,也是由许多光缆接头(连接器)构成的“接头”工程。通常在日常维修中,因光纤连接器不良造成载噪比指标下降的现象屡见不鲜,会导致光节点或光缆网络的接收信号雪花点多,严重时信号无的故障。本文对光纤连接器影响载噪比指标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通过对光纤连接器正确的维护保养来保障光缆网络的可靠性。
一、 光纤CATV网络中噪声来源
对光纤CATV网络载噪比直接产生影响的主要噪声源有:
1、 光发射机DFB激光器的相位噪声,对于激光器而言即使偏置电流不变化,光输出幅度也会呈微小变化,即激光器的相位噪声,是载噪比下降的主因。
2、 由光纤CATV链路中光纤连接器、固定接头点、光纤耦合端面产生反射光及光纤内部缺憾引起的多次反射进入激光照器腔内引起的干涉强度噪声。
3、 光接收机中光电转换散弹噪声,源于激光器发出的电子的离散性、量子性和随机性,在1310 nm光纤CATV网络中,光链路损耗在9~15dB范围时,链路损耗每增加1dB,系统载噪比劣化1 dB。
4、 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在0~-3dB时,光接收机内前置放大器的噪声影响较小,光纤CATV网络传输系统的载噪比可达到54 dB。
二、光纤连接器对载噪比指标的影响
我们知道,光发射机中DFB激光器对反射光非常敏感,光发射组件的相对强度噪声(RIN)是决定光纤CATV传输网络系统载噪比的重要原因。光发射机的RIN是DFB激光器固有的强度噪声,由激光腔中光子数的随机起伏而引起。因光纤连接器所引起的反射光会使激光器的相对噪声RIN增加,甚至严重恶化,可使RIN增加,系统的非线性失真加大,载噪比下降,光纤连接器的接入不但会引起反射光,而且熔接点、光分路器、光纤中的不均匀处和光纤耦合器端面不良等因素都会引起反射光。
光纤连接技术可分为固定死接头和活动连接器。在敷放光缆时,需用光缆熔接的方式将光缆连接起来,光缆链路的续接中通常使用直熔的固定死接头;但在光缆与光发射机、光分路器、光接收机、配线架(OFD)的连接中需使用活动连接器。
光纤活动连接器由插针体和套筒组成,插针体的中心有一个可以穿入光纤内径的精密的125~126um小孔,光纤穿入后用胶塑封死,端面研磨抛光,当两个插针体同时插入套筒中,光纤就连通了。装有套筒的器件称为适配器或法兰盘,套筒保证两个对接的针体精确地同心,插针体穿光纤的小孔有很高的尺寸精度和同心度,这样才能保证光纤连接良好,根据不同的场合需选择不同的法兰盘。
光纤连接器主要性能要求是插入损耗要小,一般要求小于0.5dB,后向反射损耗要大,一般要求大于40 dB,在要求比较严格的地方,后向反射损耗要求大于60 dB。
在有线电视网络中,要求大于60 dB。此外,还要求活动连接器重复插拔1000次后损耗小于0.2 dB。
光纤连接器按光纤结构可分为单芯连接器和带状多芯连接器;单芯连接器又可分为单模和多模光缆之分。按连接器的结构和形状,可分为FC、SC、ST等。
在有线电视系统中,因只使单模光缆,故常采用FC/APC连接器。FC型为圆形螺纹结构,接头插入法兰盘后,插头中的卡锁落入法兰盘的槽中,再用螺纹拧紧,接触的光端面不产生位移动,FC型连接器的光纤是通过插入套筒的微孔来密接的。APC型端面为8°斜面,两个活动接头连接时,光纤的接触面加大,连续更加紧密,反射损耗达60 dB。FC/APC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为了0.5dB,一般为0.3dB。
在光纤CATV传输网络中,串接的光纤连接器过多,不但增加了插入损耗,且如使用不当,易造成连接器端面接触不良或未能精确同心,以及活动端面不干净,都会造成反射增大而使载噪比下降。直熔方式产生光反射很小,连接状态稳定,熔接损耗小于0.05dB。因此除必须使用活动连接器的场合,尽量采用直熔方式。
两根光纤的活动连接是靠套筒为主体的法兰盘完成的,故采用光纤连接器,插头应配置相应的法兰盘才能完好地两要么光纤连接起来,使用时要将其结构以及插针体端面的处理情况一起结合考虑。倘若插针体的端面不一致,如FC法兰盘只适用于两个FC/PC或两个FC/APC、两个FC/UPC插头的连接,使用不当会造成系统载指标的下降。如用FC法兰盘将FC/PC插头与FC/APC插头相连接,将会使插入损耗增加几倍。
二、 减小光纤连接器对载噪比影响的对策
在实际的运维中,光纤CATV传输网络中活动连接器的检查维护和清洁,提高传输信号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油渍或空气中的水蒸气残留物、灰尘等污染致使光纤连接器接触不良,从而使链路损耗加大,使系统载噪比下降。
在光纤插针体端面上的微小灰尘会划伤光纤端面,部分或完全阻止光传输,产生强烈的光反射,造成光传输系统的不稳定。接头部分的灰尘会使接头在法兰盘中对接错位,显著降低光信号的强度。
1、 当光纤连接器损耗明显偏大时,需进行清洁或更换,应采用无水酒精进行清洁处理。
2、 不能弯折、用力拉拔光纤尾纤,过度的弯折或拉拔会对光纤造成损伤,增加损耗。
3、 可选择用无水酒精药棉或镜头纸作为清洁。
4、 用镜头红清洁光纤端面时,需将镜头纸折4至8层厚,用纸面中部单向轻擦光纤端面,注意不要使用手摸过的的部分。用棉签清洁时,将棉签压在端面上,轻轻转动或轻擦。
篇2
在现代舞训练中,脊椎的练习是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脊椎是支撑我们整个身体的重要支柱,也是贯穿舞蹈动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舞蹈动作都离不开脊椎的运动。从认识脊椎结构到运用脊椎进行舞蹈动作始终都是现代舞训练目的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体大约有200块骨头,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5块、尾椎3—5块(因人而异),脊椎是支撑着身体的大柱,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各椎骨间有称为椎间盘的组织(又名软骨),负担着缓冲的功能,有很大的弹性和伸展性,当我们表现各种姿势时,脊椎做出相应的动作。脊椎从后面看是笔直的,但是从侧面看是有两个S型连接的弧度,其弯度可以缓解外来的冲击,也可以传达脑指令到全身各个部位,因为有了此弯度,人们才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脊椎的两个椎体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固,运动范围比较小,但各个椎骨之间微小的运动相加起来,就使脊柱的运动范围扩大很多。脊柱的运动产生于关节的突关节面之间的滑动和椎间盘的被动挤压。椎间盘的存在加大了脊椎的运动幅度。脊椎的运动在颈、腰部较为灵活,故损伤也多易见于颈腰部。脊椎可做屈伸、侧屈及旋转运动,通过对脊柱前屈、后屈、侧屈及旋转等全面的训练,整个脊椎的活动度会明显增大。对脊椎的训练分为很多种,在现代舞训练中有在地面上的、直立的和在运动中的,等等;在程度上也是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复合分很多阶段的练习。
一、地面上的脊椎练习
首先,人平躺在地面,以颈椎和尾椎作为两个撑点,尝试把中间所有的椎关节与地面全面接触。人在自然状态下,脊椎呈S型。当有意识地把脊椎放平时,人的身体自然会舒展拉长,关节与关节之间距离拉大。保持此状态一定时间后,骨关节会变得非常的松弛灵活,有助于加大动作的活动范围和灵敏程度。
其次,在保持此状态的情况下,将头转向一侧,把同一侧的胯关节、膝盖向相反方向伸展,此时的脊椎成“麻花”状;两个关节点仍是颈椎和尾椎作为撑点;加大两个相反方向的伸展作用力,把椎关节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拉到最大限度。此练习有利于动作的舒展放松,也是训练前很好的准备活动。之后可以做相反方向的训练。
再次,脊椎在地面的旋转练习。同样保持身体平躺地面,将各椎关节之间距离拉到最大。一侧脚向相反方向斜下方45度角延伸,带动膝关节通过尾椎向上一节一节旋动,注意每个关节的动力都是来自于上一个关节的旋转带动产生的。以此类推慢慢旋转到脊椎的最上端。人也因脊椎旋转的带动旋转过来,变成面朝下。此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脊椎运动的动力点带动人产生运动的动作原理是从哪里来。通过脊椎的运动如何产生动作的基本原理。
在地面上对脊椎的训练还有很多,主要是以放松、延伸、拉长等为目的,为直立运动做准备。在此训练上可以加强动作的灵活性、舒展性。教师可以通过地面上对脊椎的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关注自己的身体,清楚动作的运动方式,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直立的脊椎训练主要是通过重量的带动使脊椎产生变化。人垂直站立,两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双手自然朝下。头部放松到颈椎位置。颈椎作为此动作重量的起始点。头的自然重量带动颈椎第一关节慢慢向下移动。人保持放松状态,所有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头的重量。以此类推至第二、第三关节……直到最后尾椎。此时人的上半身完全与下肢折叠。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不需要外力来控制身体,尽可能地保持放松状态。这时的脊椎在不需要用力的情况下因重力和地心引力的关系被完全拉长。在行进的过程中注意感受关节牵引和被牵引的关系。每一节的关节都是通过上一个关节的重力带动进行移动的。做相反训练时,从尾椎开始带动,一节一节往上类推。没到的关节保持放松状态,当到了时再做相应的反应直到脊椎最上面的一节颈椎。此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由自然力带动的脊椎变化,使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在自己的身体上,而不是只有外力才能产生动作变化。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节奏、速度、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进行复合性的训练。
二、综合性的脊椎练习
所谓综合性的脊椎练习是指在运动中脊椎产生的变化。上面提过所有的舞蹈动作都离不开脊椎的运动,所有的动作都会使脊椎产生变化。脊椎的训练也是最难掌握的核心部分。当在做动作时,脊椎会根据动作的走向、动作幅度、动作的发力点等因素产生不同的变化。作为人体最大的支柱,脊椎的运动空间是非常受限制的,这就要求在做动作时尽可能地去探索最大的空间范围。教师在安排训练组合时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加大脊椎的运动幅度,强调脊椎在运动中的作用。这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芭蕾舞常常需要上身的垂直挺拔,时刻保持着脊椎的伸展拉长。所有的把上把下动作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而现代舞的训练并不需要学生时刻收紧自己的身体,而是需要一个松弛的状态来进行现代舞训练。并且现代舞的训练组合也是多种多样,这样对脊椎的强调就不像芭蕾舞要求的那样高。但我们对脊椎的单独训练需要格外的重视。在完成动作时需要学生时刻注意脊椎的运动走向和脊椎在动作中产生的变化。尽可能地利用脊椎完成更多的舞蹈动作。
此外,脊椎在舞蹈训练中是一个特别容易损伤的部位。其中腰部又是训练里用的最多的地方。腰部的超常活动往往导致腰部的损伤过多,除一些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外,还会引起腰椎体的病变。由于舞蹈动作幅度大、强度高、训练的运动量往往超负荷,尤其在现代舞的训练中更需要较高的灵敏性和技术性,就常常使脊椎产生关节或肌肉的损伤。这样就需要更科学地进行训练和加强对脊椎的保护,避免在运动中给脊椎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科学地对脊椎进行训练在现代舞课堂中非常重要。脊椎是一个在运动中比较容易忽略的部位,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脊椎在运动中所产生的作用,使现代舞的训练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打击乐;乐队;内在联系;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88-01
打击器乐是世界上传统的器乐形式,据考察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是一门伴奏器乐,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它的作用和功能更加多样化,可以和许多器乐共同合作,因此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活力,因此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现在对于打击器乐的研究和认识较之以往程度不同,这种认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在现代,打击器乐既是一门教学学科,也是一门灵活的充满生活元素的艺术。打击器乐类型很多,在和乐队融合当中,富有多变性,本文对这种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打击乐和打击乐的分类
打击乐这种器乐是通过打、击的演奏方法,让器乐本身产生声乐,最终形成的一种艺术效果。在我国,打击乐主要有大锣、小锣、鼓板、铙钹、木鱼等,这些都是民间打击乐的主要代表,尤其在传统戏曲当中多有使用。有金属材质的,也有木质的。外国的打击乐有木琴、钢片琴、定音鼓、三角铁等,大多为交响乐队使用。
打击乐对于音高没有固定的规定。有的打击乐可以产生音高,有的打击乐没有固定音高。一方面是由于材质所限,一方面是由于乐队功能不同。总的来说,打击乐的根本功能就是起到节奏的作用。
二、打击乐与乐队的内在联系之“起、承、转、合”
打击乐可以作槎雷嗥骼质褂茫但是更多的是和乐队进行配合使用。本文探讨的是打击乐与乐队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起承转合上面。
起,就是起势,标志乐曲的开始,乐队演奏的开始,观众由此知道演奏的头在哪里。我国传统京剧非常讲究这个起。承,就是连接,对上下曲段进行有效衔接,比如定音鼓就是如此。转,就是旋律的过渡和调式的变化。在我国京剧当中,经常可以听到铙的转的作用。合,就是高度融合、结尾收场的意思。一般合的作用相对较弱,但是也不可或缺,尤其在传统戏曲里面,合的作用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龙凤呈祥》这出戏,大锣小锣的收场,非常热闹,衬托了戏的主题。
三、打击乐与乐队的内在联系之“大、小、干、湿”
打击乐在乐队当中发挥的作用,是按照不同表现主题而定的。例如在武戏当中,大的联系就比较明显。通常使用梆子、锣、板鼓、镲和堂鼓等打击乐,让人在打斗的场面中激动、兴奋、刺激;小的联系,就是指文戏的特点。比如《空城计》,通常使用木鱼、小堂鼓等打击乐,气氛比较平和,文质彬彬,让人产生一种柔和的感受;干,是指音色清亮,通常用马林巴演奏的,用大军镲、小军鼓、大军鼓合奏演奏部分;在《孟姜女哭长城》中,跟着黄梅戏的曲调运用打击乐能让人进入到剧情之中,这就是湿的联系。铃鼓、堂鼓相互运用,让人产生情绪复杂的感受,打击器乐的节奏也变化多样。
四、乐队打击乐的现代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各种高科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文化价值展现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它颠覆了传统的文化价值判断方式,尤其对打击器乐来说,更是如此。我国许多民间音乐作品当中也经常见到打击器乐的演奏,与其他类型作品相比,一些作品里的打击器乐演奏更有特点,表现形式更加独特。打击器乐类型很多,造型也十分丰富,通过手指、手掌、其他工具发出声音。打击器乐的音乐演奏艺术特点很鲜明,内容情感表达也很丰富,常常被作为民间器乐的代表。打击器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开。民族器乐扎根于民间,汲取民间的养料,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民族的一颗活化石。尤其是现代,经过许多人的推崇,打击器乐既可以独奏,又可以结合其他民族器乐进行合奏,这种艺术特点更加明确,弹奏出来的内容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特征。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击器乐的未来发展途径已经成了热烈讨论的话题,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现代生活环境变化多端,艺术人口急剧增长,对于打击器乐艺术未来发展途径而言,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因此本文这种研究无疑是具有好处的,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庆雅.行进打击乐在行进乐队中的特点及作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4.
[2]刘丹.浅谈打击乐在乐队中的重要性[J].神州,2013,(12):219.
[3]王赫男.打击乐的发展及在乐队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4,(03):54-55.
篇4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备的电子商务平台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一种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新型商业模式,互联网保险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实现部分业务或全部流程的网络化,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互联网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加速器。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对传统保险业是一个极大地挑战,因为互联网保险所具有的全天随时随地服务的天然优势不仅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享有网络优质服务的理念,让人们自由、平等、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免去保险营销人员等中介环节,缩短保险业务整体流程的时间,提高营销、服务、售后的效率。所以,保险业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潮流,成为近年来保险行业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互联网保险,并且也出台了一些相关规章制度,但总体来说,互联网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依然缺失,目前能对互联网保险营运进行约束与规范的主要法律依据依然是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然而,这部法律所调整的行为主要是传统的保险业务,而互联网保险业务却有着无形的经济保障合同的特性,这使得目前的互联网保险活动并不能真正得到法律法规的调整和规范,如在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关于电子保单的法律效力、时效等问题仍无具体法律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不利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发展。
2.互联网保险业务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道德风险
互联网保险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营销和管理,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之间不能通过面对面沟通,保险公司不能通过直接接触和观察去了解投保人的风险情况,投保人也缺少了保险营销人员这一了解产品及公司信息的渠道,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的个人信用体系,保险公司在不充分了解消费者信用状况的情况下,仅通过网络平台的筛选和辨别,无法真正识别客户所提交资料的真伪。一般来说,投保人在提交审查材料时会提交有利于自己的资料和信息,剔除隐瞒不利于自己顺利投保或有可能增加保费金额的信息,以便实现以更优惠的价格来获得更大的保险权益,这使得保险公司的风险大增。虽然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保险公司对于客户风险级别的评估不能十分准确,但部分互联网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依然会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客户进行承保,某些轻率承保的行为必然会给互联网保险业务增加一定的风险,当然最终也会损害消费者权益。
3.互联网保险产品缺乏创新,导致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模式多是在传统销售渠道基础上增加了一项互联网业务渠道而已,并没有真正改变现有的核心运营模式,更没有设计出个性化、创新的、适合互联网销售的保险产品品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产品多同质化,各大实行互联网营销的保险公司的业务基本都集中于交通工具意外险、旅游意外险、简单的寿险、理财类保险等方面,缺乏契合互联网用户消费需求和习惯的个性化产品,缺乏新意的产品自然就没有竞争力。从互联网保险未来的发展来看肯定是弊大于利。
4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不成熟,信息安全隐患大
虽然互联网保险机构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保护客户的信息安全,但由于保险公司拥有大量完备的个人和企业信息,因此常被不法分子觊觎。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加之各保险公司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各异,致使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在网络技术安全和信息隐私方面非常薄弱,互联网保险业务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为某些商业机构利用不正当手段篡改或窃取网络保险数据资料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互联网保险客户的信息资料安全遭受严重的威胁。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对大数据信息的依赖,互联网信息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保险公司内部的少数职员窃取客户的个人资料并泄露出去的情况,做出有损商业道德的事情。而目前我国针对互联网保险的网络信息安全由于缺失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法规,导致互联网保险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网络风险和市场风险频发。要想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积极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建设,保障互联网保险发展中的信息安全。
二、进一步发展我国互联网保U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建立健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其健康运营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互联网保险新模式,其将互联网线上保险和传统的线下保险业务相结合,在运作中必然需要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到位,才能有效解决保险业运作过程中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和索赔欺诈问题。因此,一方面,加快完善互联网保险发展业务的法律法规。由于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传统保险业的相关法律与具有网络虚拟性的互联网保险并不十分匹配,要想更好的提供给互联网保险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必须尽快完备同时适用传统保险业务和互联网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平台、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互联网保险平台上电子合同、投保、支付、理赔等有法可依,实现互联网保险监管和营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保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互联网保险道德风险
保险产品的价格水平与其风险级别相关,而保险行业的盈利水平也基于风险评估。客户的征信记录和风险测评结果对保险公司针对保户制定价格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完善保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而精确的征信信息、权威评级机构的风险测评对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开展和运行尤为重要。一方面,积极引导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培育信用市场主体。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评估机构和征信评定机构,并为其保驾护航,引导其良性发展。同时,政府应鼓励和要求媒体对征信系统进行有效宣传,在整个社会中营造良好信用环境,让诚信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措施,搭建系统的、可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与医疗机构、社保机构、交通部门、银行、电子商务等的合作,实现征信信息共享,把信用信息充分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提高人们的征信意识。而互联网保险公司则可以借助信息公众平台获取权威数据资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
3.重视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优化产品结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普及,与网络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单个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相关数据资料都被计算机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记录,这也是保险行业基于精准大数据为保户量身定做个性化保险产品的前提。首先,通过设计标准化的保险产品打开互联网保险市场。设计标准化产品通过互联网营销的模式已在国外较为普遍。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可以通过设计适于推广的个险产品来打开互联网渠道,因标准化的个险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保单标准化程度较高,且保费较为低廉,保险条款一般便于保户理解,保单核保手续简便,有些保单甚至能够实现网络自动核保,如此线上推广与传统线下推广并无矛盾之处,比较适宜网上销售。其次,当互联网保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就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保险的需求。要想真正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就要对互联网用户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市场优劣,分析竞争对手产品,分析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出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保险市场占领先机。但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保险本身是为了保障风险损失,而不是保障投机行为,所以,契合互联网的新产品设计首要条件是满足保障风险。第三,互联网保险机构可借鉴企业自身积累的大数据,利用严格的精算系统,分析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潜在需求,结合市场需求,创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可以通过对较为复杂的保险产品根据客户的个体差异以及具体保障对象的不同进行分拆,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简化客户网上选择、投保、索赔流程,提供客户体验,使客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形成互联网销售的独特优势。此外,互联网保险公司还应积极利用微信、淘宝等新媒体、电商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出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最后,营造互联网保险的品牌效应。在我,利用互联网来购买保险的客户多多集中在25岁到45岁,他们不仅对产品要求高,对保险公司的品牌也会有很高的要求。客户在进行互联网消费时对保险公司的是否了解和信任极为重要。营造互联网保险的品牌效应就显得意义非凡,如果能够建设和推广互联网保险电子商务平台、树立自己的品牌,并能在平台上让优质购买力客户体验到品质和便利,必然能吸引大量的客户参与其中。
篇5
一、虚拟现实概念的由来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Technique,简称VR)是1989年由美国的兰尼尔(J. Lanier)最早提出的,国内也有人译为“灵境”或“幻真”,国外与虚拟现实同类的术语还有虚拟环境、人工现实及电脑空间等。兰尼尔将虚拟现实定义为: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世界,让用户可以从自己的视点出发,利用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虚拟世界客体进行浏览和交互考察。这个定义注重的是逼真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自然的交互(运动、姿势、语言、身体跟踪等)、个人的视点(用户的眼、耳、身所感受到的信息)和迅速的响应(感受到的信息跟随视点的变化和用户的输入即时更新),用户在其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浸入式的、多重感官刺激的经验。
建立有效的虚拟环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虚拟环境精确表示物体的状态模型,二是用环境的可视化表示及渲染出的景象。之所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视觉方面,是由于人们获取三维信息主要依靠视觉,而不是听觉或触觉。构成虚拟现实的基本条件有三要素:
1.沉浸感(Immersion):必须存在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这个虚拟场景能令用户暂时脱离现实世界,产生一种现场感。
2.互动性(Interaction):用户必须能与这个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产生一种参与感。
3.想象力(Imagination):这种互动可以是感官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这里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是以用户的主观心理为衡量标准的。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部队作战、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硬件设备。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最基本的硬件要求是电脑,其他设备主要是终端显示和人机交互设备,比如数据头盔、立体显示器、触摸屏、投影仪、环幕,数据手套、数据衣、操纵杆、手柄及音响设备等,随着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发展,部队各级的办公电脑配置逐步提高,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室、小型机房已普遍建成,三个中心设备先进完善,有线网扩容已基本完成。从相关硬件、网络设备上来看,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满足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的图形工作站及一般的终端显示和人机交互设备,即可达到建立虚拟现实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要求。而终端显示设备和人机交互设备不是开发过程中必需设备,可在武警部队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后根据实际需要来配备。
(二)任务环境特点
目前,三维建模电脑软件已相当成熟,有着强大的建模和动画制作功能,能把小到一间屋、一座楼房,大到一座城市的各种物体和人物的复杂模型建立出来。而武警部队的执勤目标环境相对明确、具体、固定,需建模型量不算太大,即使是重大临时性勤务也都适合用建模软件进行建模导出后,利用实时仿真软件来进行虚拟。而且,根据任务方案的不同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虚拟现实系统内的场地可以根据需要实时地进行修改,如改变建筑物高度、建筑物外立面的材质、颜色等,只要修改系统中的参数即可,而不需要像传统三维动画那样,每做一次修改都需要对场景进行一次渲染。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很快捷、方便地随着方案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方案设计和修正的效率和质量,一旦建成可以长期应用。
(三)人才和技术人才储备。虚拟现实系统在武警部队的开发和引入,人才是关键。一是需要有懂军事、懂训练、懂电脑应用、全面掌握部队任务情况、特点、规律的军事人才,进行军事方面的指导、方案设计、典型案例分析与提供;二是需要会运用虚拟现实系统软件、编程软件、网络硬件设备的信息化技术人才进行系统开发。多年来,武警部队各级领导特别重视信息化人才建设,通过部队成长、院校教育、地方培训、招收地方大学毕业生等人才建设手段和育人、留人机制,使得具有信息素养的指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增强,为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部队作战训练中的应用
篇6
载人航天介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1992年,在经历了20年的风雨历程后,已成功掌握了飞船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自动交会对接三项基本技术。其中,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实现了飞船载人的任务目标。神舟七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宣示着中国已掌握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已部分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指追踪飞行器和目标飞行器在空间预定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体的技术,是完成航天器在轨组装、航天员定期轮换、货物运送、燃料补给、空间营救等任务的基础。空间交会对接分为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两种方式。而神舟九号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帮助中国全面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为未来中国太空空间站的建立奠定技术基础。
最严苛的服务器产品要求
神舟九号飞船升空入轨后需经过2000~3000公里的飞行航程,经历不同的温湿度环境,躲避上万片太空垃圾,一颗黄豆大的太空垃圾就能造成船毁人亡。这要求载人航天指挥中心能够精准选择确定最佳的轨道及飞行状态。为了实现神九与天宫一号的精准对接,要求地面服务器承担大规模数据的模拟计算。其中神舟九号的轨道计算需要数十个微分方程,每秒需要返回近百个计算结果,算出正确的位置和相对速度,以便调整发射轨道,这对服务器的计算能力要求非常高。
在太空中,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飞行速度每小时超过上万公里,重量8~9吨,对接时要求相对速度从300米/秒降低到0.2米/秒以内,角度偏差1°之内,横向偏差不超过20厘米,难度相当于“百米穿针”。为实现神九与天宫一号的精准对接,三名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地面仿真训练中,要进行超过上千次的模拟对接操作,确保训练误差达到厘米级。后台服务器模拟控制系统需要实时测量位置姿态、从敏感器读取数据,并将读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变成控制量输出,在此期间要把上百个环节做成数学模型,利用ThinkServer算出正确的轨道和相对的空间位置并进行实时在线监控,这对服务器的可靠性和计算性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幕后英雄:ThinkServer
基于航天用户对服务器的计算性能和产品可靠性方面的严苛需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终选择了联想ThinkServer服务器。
自1995年第一台中国PC服务器开始,联想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商用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企业级产品及解决方案。2004年收购IBM PCD业务后,联想不仅收获了著名的Think品牌,更收获了全球领先的商用技术和研发体系;8年来,联想将Think家族在品质、创新和人本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应用到商用产品领域:ThinkPad笔记本、ThinkCentre台式机和ThinkStation工作站,让Think品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动能和生命力。
篇7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县工商局班子成员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大会。刚才,听了周起平局长及其他各位班子成员的述职述廉报告,参会的监管服务对象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表示赞同。
近年来,全县工商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加强整治,依法监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注册登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施商标战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20__年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取得了全县第三,执法单位第一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了县政府对工商整体工作是满意的,社会各界也是给予肯定和认可的。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政府讲三点意见: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切实抓好以班子为龙头的队伍建设。要按照“抓班子带队伍、抓队伍树形象”的目标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以述职述廉为契机,坚持不懈地抓好队伍的思想品德、作风纪律、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最优秀的政风行风来赢得老百姓的信赖和尊重。
二是要加强本文来源:文秘站 监管,创新服务,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效率。要围绕服务好农民、消费者、创业者、失业者和经营者,进一步履行工商职责,从严从快查处制假售假、虚假宣传、坑农害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章行为,为营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市场环境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出绝招、多为政府分忧。
三是要加强协调,主动沟通,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工商部门虽然是条管单位,但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党委政府和兄弟单位的支持、帮助。因此,工商部门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于汇报、勤于沟通、善于协调,及时报送有关情况,以营造一个领导支持、多方理解、各界配合、群众拥护的和谐工作环境。
篇8
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生 体育锻炼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19-03
1 前言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健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学历的学习教育,多年以来向社会输送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质量,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研究生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观不仅可以肩负起建设祖国、家园的担子,同时也有助于对下一代体育锻炼习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培养,灌溉出更加健硕的花朵。研究生作为一个重要人群,但是在体育锻炼方面无人过问、无人管理,在繁重的课程压力下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质下降、身体发福,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旨在引起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为其尽快改变现状提出依据和解决办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抽样200人。
2.2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制定相关问卷,并经过一定检验修改,采取当面发放回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
2.2.3 访谈法
通过与研究生的当面交流,了解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2.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2003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处理方法为:频数分析、描述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研究生来讲,首先只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由表1可知,总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明确的,但是仍有少部分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个很好的认识,需要高校加强其宣传教育。
经过卡方检验得出,男硕士研究生和女硕士研究生在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有63.7%的男性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44.7%的女性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在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上,男性略高于女性。受传统观念、生理条件、是否有体育爱好特长、审美价值取向等影响,造成女硕士研究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体育锻炼。
3.2 硕士研究生在校参加学校或班级体育比赛情况
参与体育比赛与否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同时比赛可以激励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表2看出只有56.1%研究生曾经参加过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其中男性占到68.6%,女性占42.6%。
我们从观察中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偏重于学术,在学院乃至班级上体育比赛举办的较少,规模较小,影响宣传面积小,尤其是适合女生的项目上少之又少。同样,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中,这种现象也是非常普遍,重学术轻技能的现象尤为严重,值得学校思考改进。
3.3 硕士研究生在校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天数
研究表明,“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积极的身体活动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维持、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在统计我国体育人口时,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中,对锻炼频度的要求也是每周3次或3次以上。
由表3可知,研究生总体每周锻炼的天数多集中在1-2天,其次是3-4天,仍有15.3%的人数基本不参与体育锻炼。由此可见,仍旧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体育锻炼并没有形成规律。
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占90.2%,女生占78.7%,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男生达到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频度的为41.7%,女生仅为23.4%,男生基本不参与参加锻炼的占9.8%,女生占21.3%。这与女生天生不爱运动及其性格特点有关。
总之,男生体育人口比例大于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要比女生高,女生参与锻炼情况不容乐观。
3.4 硕士研究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
想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每次锻炼持续时间至少为30分钟。
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生总体上每次运动时间在0-30分钟的比例为53.6%,30分钟-1个小时的比例为20.9%,一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25.5%。
总体来看,研究生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为56.4%,只有一半的同学可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由此可见,研究生锻炼很大程度上缺乏合理性。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锻炼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距。男生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57.8%,基本上与总体水平保持一致。从图上不难发现男生锻炼在一个小时以上的比例相当大,男生更偏向中大强度的身体锻炼。女生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为34%,不足一半水平,可见女生锻炼时间上尤为不科学,强度过于偏小。我们还发现有将近10%的男生和20%的女生根本不参与锻炼,从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上,可以看出认识与实践的反差相当之大,很是值得我们反思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这样走下去我们的研究生们能挑起多大的梁?
3.5 硕士研究生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
调查得知:研究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在首位的是球类项目,其次是健身器械类项目,第三位是田径类项目。通过访谈得知球类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球类项目以其特有的娱乐性、竞争性和良好的健身价值吸引着广大硕士研究生。男硕士研究生在篮球这些对身体接触多、运动强度大、富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项目参与率高,而女硕士研究生在健美操、步行,这些运动量适中、较柔和的项目参与率较高,这反应了同男、女之间的性格特点、生理差异和运动能力存在很大关系。
硕士研究生对于网球、游泳、排球、体育舞蹈和健身气功这些项目的参与率较低,高校的场地设施匮乏,需要一定的个人经济投入及硕士研究生个人锻炼习惯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武术、健身气功以2.86%的参与率,成为硕士研究生参与率最低的项目,这反映出我国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开展不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6 硕士研究生参与的体育锻炼的障碍
由图2可知,影响研究生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排在第一位的是课业繁重,占总体的37%,排第二位的是无结对伙伴,占26%,第三位的是锻炼经费不充足,占19%,第四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占10%,身体孱弱和其他分别占4%。
研究生课业繁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师和其他任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常使研究生倍感压力,根本无暇体育锻炼。许多研究生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想运动却找不到伙伴一起,所以最后总是放弃了运动的念头。这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富于乐趣的运动总是需要至少两个人参与才能完成,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研究生锻炼的难度。学校许多运动场馆设施对于学生有偿使用也是让研究生发愁的问题之一。
4 结论
(1)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程度高,但锻炼效果不容乐观。
(2)华东师范大学缺乏合理的、有规模的体育比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影响小、范围小,效果差。
(3)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以每周1-2天的频度为主;持续锻炼时间以0-30分钟为主;锻炼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男生在锻炼人数、锻炼频度、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上远远好于女生。
(4)球类运动和跑步是研究生锻炼的主要参与项目。
(5)课业繁重、无结对伙伴成为阻碍研究生锻炼的首要因素。
5 建议
(1)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重视硕士研究生的体育工作,加强对研究生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体育工作者要搞好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在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形式等方面做好指导工作,使他们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研究生应成立相应的各单项俱乐部。建议每人至少参加1个体育俱乐部,这是开展体育活动的最好形式。硕士研究生加入俱乐部需缴纳少量的会员费,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激发其自觉性,增进学生之间交流,促进身心健康。俱乐部可以定期举行比赛、讲座等。
篇9
[关键词]Web1.0;Web2.0;Web3.0;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07―02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改变,必将改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一社会性、交互性、开放性,将贯穿基于互联网学习的整个发展历程。万维网(WWW)从静态的HTML到动态的RSS、SNS、XML等以及基于WEB2.0的语义网在到将来的基于统一本体的广域的、广语的、广博的,跨区域、跨语种,跨行业的WEB3.0,其使用模式、交互方式、信息操作方式、信息交换机制、内容结构、网络结构、开放的相互依存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思考过去,研究现在才能总结出更适应将来的学习方式,使我们更好的确定信息、查询信息、查获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评价信息。应该注意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随着WEB的发展而改变而是改善学习。
一 Web1.0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广泛分布与方便获取改变了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维持自己做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基于数据库的信息交换机制Web1.0时期通过超级链接跳转互通,以门户网站为中心,解决了信息孤岛的连接问题,传统的文本阅读被超文本阅读取代。大量的资源信息通过数字化加载在互联网上,以一种公开的、自由的方式使学习者进行学习。
学习的开放性是指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课题甚至学习结果的开放,这一过程的学习方式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个阶段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要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信息与信息之间具有相对的关联,并且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共享到优秀的学习资源,对信息的获取模式更加宽广。Web1.0改变了传统的基本学习方式―读、写、算。阅读方式的变革突出表现是: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写作方式的变革突出特点是:(1)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4)在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计算方式的变革的突出特点是:从数学计算走向基于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这一时期是从“后喻文化”到“前喻文化”的过度,所谓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人向长辈学习,向传统学习,是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
Web1.0的本质是聚合、联合、搜索,其聚合的对象是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但没有解决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和参与的需求,所以Web2.0应用而生,其也适应了这一时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基本要素。新的技术理念下必将有新的理论来改善学习方式。
二 Web2.0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Web2.0是一种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一项技术,它以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为主体,成为目前互联界最广泛的互动应用模式,它允许广大的用户不受限制地创造和传播信息,打破了过去1.0时代只能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在这个阶段学习方式主要是“面向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相辅相承、相互渗透的。
学习是一种过程以“互动”、“实践”、“体验”、“研究”、“反思”、“合作”等基础上改善了以往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学习模式。分布式学习的形成,这种分布式学习方式表现在当学生学习时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得资源、寻求帮助,就学生个体而言网上的学习资源是分布式存在的,网上学习伙伴和导师也往往是自主选择的。在互联网的技术下,学习方式的社会性特征表现极为突出,社会性的突出表现促使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自组织的必然表征,是以某种学习目标为中心而形成的、相对自发的、时间分离与空间分散的学习集团(组织)。
在Web1.0里面我们谈到了学习的基本方式一读、写、算相对传统的比较。但是在Web2.0概念下,祝智庭教授把“读”、“写”、“算”用“技术运用”、“团队协作”、“迁移能力”来代替即从“3R到3T”的学习基本方式的改善。与Web1.0时期的后喻文化,这一时期主要表现的是“同喻文化”,所谓“同喻文化”指同辈之间、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在Web2.0时代我主要介绍一种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方式。所谓语义Web主要是使Web上的信息具有计算机可理解的语义,满足只能软件对WWW上异构和分布式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搜索。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知识水平、兴趣偏好等来构建学生的动态模型,通过Web技术来监视用户的操作行为从而修改和完善用户模型,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导航适应性帮助适应性内容检索等。自适应性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支撑,强调个人的知识水平的差别、个人学习习惯的差别、学习者为主导、学习自由等为依据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在Web2.0概念下,语义网发展迅速下,信息学习超市将大面积蔓延,自适应学习系统必是适应这一概念下的学习方式,这对推进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实现全民终身教育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
Web2.0更多地强调对等的信息交互,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然而Web2.0还是没有解决信息过量、重复、浪费,知识的高度垄断和低使用率等问题,故需要Web3.0的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 We 3.0将会带来学习方式的智能化转变
红门资讯把Web3.0的定义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网站内的信息可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其次,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
Web3.0对Web2.0时期杂乱的微内容进行最小单位的继续拆分,并将词义标准化、结构化,使单位微内容具有各种属性信息,微信息之间实现互动,这样对学习的直接促进就是改善学习者大量的搜集选择信息的时间,并容易建构自己的学习情境。从真正意义上讲Web3.0实现了知识共享和交
互,为个人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Web3.0是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包含了Web1.0和Web2.0所有特点,是一种人机和谐对话的智能网络时代,其本质是深度参与、生命体验以及体现网民参与的价值。Web3.0可以说是一种跨平台、跨语言的开放式的操作体系架构。解决了资源不可重用性的特点,使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平台上整合资料(主要是通过第三方公共平台),并且学习者发表的意见可以无缝式的嵌入任何一个学习平台,使学习者学习起来便捷、易操作等。这也是促使E-lerning发展到U-lerning的必然。
Web3.0不会创设出学习方式.但会对Web2.0时代的学习方式进行完善,使其更高效的促进学习,Web3.0对几种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虚拟学习
Web3.0应用了惊人的图形,平滑的动画,高清晰度的音频和视频,以及3D的内容,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同一个网络流览器里得到体现。这也为虚拟学习环境的创设和优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使虚拟学习的内容和其展示的情境更完美的反映真实世界,展示真实情境,能够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特别“真实”的感性认识。
2 自助学习
运用Web3.0环境下的智能搜索引擎,在自助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再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认为有用的知识,而是借助互联网按照自己的意愿积极地、创造性地寻求知识。新一代的标记语言如ODW、RDF、SPARQL等会在原始数据内容之上注解,Web3.0的源数据分析使之更具备生命力,不但可以搜索,还可以向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学习者充分享受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材料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既是自身学习的计划者、促进者,也是自身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同时还将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参考和建议。对自己、他人的学习做出评价,并对自助学习整个过程做出评估。
3 表现学习
在Web3.0的情境下创建个人门户,搭建新的学习平台,开创多形式的学习展示、交流区。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自由表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探究摸索、写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等,使其天性得以充分的展露,实现潜能向显能的转化。在表现中体验胜任的欢愉,提升主体的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够应对甚至期待着各种外部情境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加速转化为现实性。
结语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一个全新的人机智能对话时代,一种更加高效、鲜明且具个性化的的网络时代―Web3,0的到来。技术的进步将改变人的认知方式,必将改善学习方式,更加体现出技术哲学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45―146
[2]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120―121
[3]曹三省,成于庆,毕剑平Web2 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06,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