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对联范文

时间:2023-04-06 10:0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寺庙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寺庙对联

篇1

【经典寺庙对联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言语愁。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生涯秋风落笔香。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出头行。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言语闲。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起笔闲。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落笔闲。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出头闲。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知明月是自可放。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知明月是几回眠。

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上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上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下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上联: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

下联: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

上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下联: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肚皮终不合时宜。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上联:一粒米中藏世界;

下联:半边锅内煮乾坤。

上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下联: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

上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下联: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来。

上联: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下联:终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上联:我有什么灵,连自己断肢脱皮,都难治好;

下联:汝又何必敬,请医生开方用药,倒是正经。

上联:座上菩萨,全是朽木污泥,有何灵验;

下联:堂中信士,不必焚香化钱,空费精神。

篇2

有一家木梳厂快倒闭了,于是雇了四个推销员,硬性派了推销定额,甚至要他们把梳子卖到寺庙里去。

第一个推销员空手而归,他说:“开玩笑!和尚都是光头,怎么会要梳子呢?他们以为我嘲讽他们,打了我一顿赶出来了。”

第二个推销员厉害,他卖掉了几十把梳子。怎么卖的?原来他动了脑筋,想,和尚虽然没头发,但经常梳头有利头部的血液循环嘛,有利延年益寿嘛。把道理讲清楚,每个和尚都同意买一把。

第三个推销员更厉害,卖掉了几百把梳子。他的脑筋更活,觉得和尚就那么些人,必须不光打和尚的主意。他说服方丈,说香客来烧香,头发常沾满香灰,倘若庙里多备些梳子供香客梳头,她们感受到庙里的关心,香火就会更旺盛。

第四个推销员最绝!他不光打香客的主意,还打游客的主意;不光不要寺庙花钱,还帮寺庙赚钱。他的能耐是,说服方丈把木梳作为纪念品卖给游客,把最受欢迎的寺庙对联刻在梳子上,再刻“吉善梳”三个字。寺庙可以赚钱,自然大举订购。

篇3

今天去来到了永祚寺,来观察寺庙内外样子。

来到寺庙的门口,只见门的上面有一座闪烁着金光芒的佛像,他左手高举到头顶收里面那这一个小小的金桃;而右手上却串了以串金链子手里还举着一个金元宝。旁边有两条鱼头已经在水中了只有尾巴在外面;佛像的后面是一个太阳,再太阳的旁边有两只梅花鹿,梅花鹿四脚跪在地上头朝天眼睛看着太阳。

走入庙内,在庙门那里有一个非常大的佛像他就是——弥勒佛,看到了弥勒佛我便想到了有关于他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然而在弥勒佛的旁边一共有八座佛像,他们个个凶神怒煞可怕极了好像一直在看着我,所以我赶紧离开了这八座佛像,来到了弥勒佛身后的那座佛像,虽然他的眼神没有你们凶恶,但是我却不知道他是什么佛。

通过今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佛像。

篇4

坐西面东一千年

西山古刹大觉寺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该寺在每年的春季玉兰花盛开时,都要举办“古寺兰香玉兰节”,而到金秋时,则要举办“金秋西山银杏文化节”。在北京的寺庙中,以植物景观举办盛大庙会的寺庙现在很多。像潭柘寺以紫玉兰,戒台寺、法源寺以丁香,红螺寺以紫藤等举办庙会。

大觉寺位于京西海淀区北安河乡的阳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至今已近千年。大觉即佛祖“觉悟’、“大彻大悟”、“速然开朗”的成佛之意。在印度北方的瓦拉那西城东南的菩提伽耶城,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地方的古刹就名“大觉寺”,又名“大菩提寺”。因在寺内有一棵近千年的古菩提树,虽然它已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当年佛祖成佛之树,但信徒们仍视其为佛祖成佛之“圣树”。树上缠有金饰,每天都有大批的世界各国僧侣和游客在树下静坐膜拜。

北京西山的大觉寺因庙宇宏大,殿堂繁多,所以向有“西山三百寺之巨刹”之称。从它建寺后,历代都和皇家有密切关系。像金章宗,明英宗,清康熙,雍正、乾隆等,都经常驻跸大觉寺。我国的寺庙大多是坐北朝南的,而大觉寺则是北京地区辽金时代寺庙坐西面东的典型代表,因古契丹人、古女贞人有“朝日”的习惯,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神圣的,所以所建寺庙都朝东向。现该寺东北方的香路上还有一座砖牌坊,上书“紫气东来”。该寺在金章宗时为“西山水院行宫”之一的“清水院”。在金章宗时开创了“寺庙兼有园林”的造园艺术,再加上以后历代的种植,因此寺内和周围的山上植物种类繁多。

银杏之王,谁与争锋?

我国自古就“古刹多名木”,也多花木,有“花之寺”之说,以示“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大觉寺是典型的代表之一,此外像潭柘寺、戒台寺、红螺寺等古刹,也都是树木葱郁、花草荟萃之地。

我国古代高僧是用银杏树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的,因而我国的古银杏大多在寺庙中。外国的林学家称我国寺庙中的古银杏为“中国的菩提树”。大觉寺内的古银杏就很多。大觉寺内最著名的一棵古银杏是“银杏王”,它巍然屹立在无量寿佛殿前北侧,其高达30多米,千周长达7.8米,是辽代所植,至今已近千年。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北京的“古银杏之最”,因而叫它“银杏王”,不过在1990年秋,经市园林局专家鉴定,密云县巨各庄乡塘子小学内的唐代“香岩寺银杏”,其高达25米多,干周长9.1米,因而北京“古银杏之最”的名头被它抢去了。

大觉寺的“银杏王”又有“西山银杏之冠”之称。它巨冠参天,荫布满院,雄伟壮观,是该寺八绝之一。“银杏王”为雄株,在它的南边对称有一棵雌株的辽代银杏。虽雌株的原主干早已枯死,但根部滋生出很多小干,有几个已成古树,每年金秋时都是硕果累累。

在寺的北配院,有一棵很奇特的古银杏,它是雌株,在其主干周围生长着九棵小些的古银杏,它们都是从大银杏的根部滋生出来的,可谓“独木成林”,人们称之为“一龙九子树”。因“银杏即菩提”,所以在2005年金秋,大觉寺以古银杏为题,举办了“金秋西山银杏文化节”,把银杏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起来。

玉兰飘番满禅房

大觉寺的古玉兰是很著名的。寺内的南配院四宜堂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院名“四宜”为清雍正皇帝所题,并有诗云:“佛殿边旁经合存,萧檐圣藻勒楣轩。四宜春夏秋冬景,了识色空生灭缘。”就在此院的北堂门西,屹立着一棵清乾隆年间的白玉兰。它高达10米多,干周长1.5米,是北京的“古玉兰之最”,它向以“花繁瓣大”、“玉洁香浓”、“一千一花,刚劲俊逸”而著称。它也是寺中一绝,所谓的“古寺兰香”指的就是这里。因此,人们又叫此院为南玉兰院。相传这棵古玉兰是清乾隆年间,当时的住持僧迦陵从四川移来的。又一说是迦陵禅师圆寂后,弟子们遵其遗愿从南方移来的。当时是两棵,可惜后来死掉一棵。现堂门西侧的一棵白玉兰是后来补栽的。关于迦陵高僧,还有一段他用戒尺打乾隆而升为住持的传说。寺内的北配院有两棵近百年的白玉兰,是民国时一位常来寺院避暑的大官种植的。

每逢初春,寺内南北玉兰院的几株玉兰花盛开时节,满树皆白,分外绚丽,把深山古刹点缀得古香古色。委员长生前经常到大觉寺来观赏玉兰。大觉寺的玉兰之所以生长得很好,主要是由于寺中龙泉泉水的滋润。现南玉兰院已建为明慧茶院,游人可品茶赏兰。

品茬休闲两相宜

寺中饮茶不同于茶馆中饮茶,再加之大觉寺清泉之甜美,可以望远山,领会空旷与禅意,都是一种精神的神游。明黄色的大灯笼,把大觉寺内的明慧茶院,点缀得雅俗相宜。茶院的服务员也非比寻常,她们都在南方产茶之地专门学习过茶艺,不仅懂得禅茶表演,还个个弹得一手好古筝。

如果是玉兰盛开的季节,隔窗观望,或是索性把茶桌搬到屋檐下,对着玉兰,饮着清泉沏好的香茶,真是一种无比的满足。玉兰花开的时候,大觉寺与明慧茶院合办的“玉兰晶茗节”也会如期而至,在花下听古筝、琵琶轻奏,晶清泉沏泡之鲜茶的同时,还可以观看春茶现场炒制及各种茶艺表演。

跨出玉兰院的明慧茶院,又是一串明黄的灯笼格外抢眼,掀起厚厚的棉门帘,一种古代饭庄的感觉扑面而来,上下两层都有座位,挂着大红的灯笼。这里是一家地道的绍兴菜馆,屋内的草帘木桌放眼皆是,朴素而温馨,使人犹如到了江南水乡一样。而陈年花雕、女儿红等名酒,更是勾起了温暖的乡土情怀。喝着温酒,就一颗杨梅,顿觉口齿生津,尝一口“清汤越鸡”、“宋嫂鱼羹”,在浙江流传千年的传统佳肴,身在旷野古寺,也可算得上人生得意需尽欢了。

郭沫若、朱自清、冰心曾是大觉寺的常客。特别是冰心,与大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洞房花烛夜在大觉寺的禅房度过,禅房变洞房,一时传为美谈。当年冰心与吴文藻结婚时,由于新房没有盖好,就把洞房设在大觉寺的禅房中,吃着老乡们送的黄瓜度蜜月。作家舒乙透露:“当时,司徒雷登是他们婚礼的证婚人,由于新房还没有完工,冰心与吴文藻把婚礼选定在西山大觉寺里举行,认为这里清静、浪漫。”舒乙还说:“洞房中只有一张简陋的木床,一张三条腿的方桌,另一条腿还是用砖头支撑着。在这简陋的禅房中,他们度过了新婚之夜。”

篇5

大城王朝辉煌400年

大城位于湄南河、华富里河、巴塞河三河和一段人工河围成的河心岛上,距离海洋不远,古时海船可开到这里停泊。大城四周环绕着肥沃的稻田,物产丰富,是非常理想的行政和交通中心。

大城曾为泰国第二个首都,不仅是泰国年份最久的首都,其历史在东南亚地区也是首屈一指。1350年,罗斛国主乌通王因瘟疫流行,率众迁都阿瑜陀耶,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即大城王朝,是泰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中国史籍称为暹罗或暹罗斛。大城王朝有400多年的辉煌历史,直到1767年被缅甸灭亡,先后有35位国王在位统治。王朝最强盛时,曾灭掉素可泰王朝(1438年),其统治势力北达兰那泰王国,南抵马来半岛,东边打到高棉的吴哥。纳黎宣大帝是大城王朝的中兴君主,曾赶走入侵的缅甸军队,并反攻到当时的缅甸首都勃固。

大城王朝同中国关系密切。据中国史书记载,明代,暹罗使节来中国102次,明朝回访也有19次之多。明永乐六年(1408年),航海家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曾率船队沿湄南河而上访问过大城。直到清代,两国关系仍然十分密切。暹罗经常派船来中国进行朝贡式贸易。1722年,清政府为解决米粮不足的问题,要求暹罗运米30万石到闽粤浙等地销售,并给与免税优待。中国商船也络绎不绝地航抵暹罗,在湄南河上经常有一长列的中国货船停泊。基于暹罗与中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明清时期就有许多华人移居大城,并在此形成一个华人居住区。

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文明也开始传入泰国。1512年,葡萄牙人首次到达泰国;1516年,葡萄牙人与大城王朝签约,规定葡萄牙人可在大城等地贸易、传教,这标志着泰国与西方交流的开始。据史料记载,1548年泰国已能自制火枪、火炮。大城是当时主要的贸易中心,有许多国家的人来大城定居,从此地散布的葡萄牙村、荷兰村、日本村以及城南边的天主教堂可得到验证。

1766年,缅甸军队兵临城下,大城被围困14个月之久。1767年4月7日,缅甸军队攻破大城,国王阿迦达身亡,宫殿里的金银财宝被劫掠一空;大城遭到彻底破坏,成为一片废墟;城中3万居民沦为战俘,大城王朝遂告终结。

后暹罗复国,首都迁往吞武里及曼谷,大城经过很长时间才得以重建。与泰国第一个古都素可泰相比,大城的面积要大很多,所以没有易地建新城,而是选择就地重建。今天,大城是泰国的府城之一,人口主要集中在岛的东部,西部则为历史遗迹区。

亲临大城访古迹

大城历代国王吸收了高棉“天授神权”的观念,糅合婆罗门教的仪式,兴建了许多壮丽美观的宫殿和雄伟万千的佛寺。

佛教文化在大城王朝时期达到巅峰,并深植于泰国文化之中。如果说,素可泰是泰国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大城则是泰国文化黄金时代的标志。大城的古代建筑遗迹,如寺庙、皇宫及佛像的镂刻等,无不体现出庄严典雅的风格,仿佛正幽幽诉说着耐人寻味的辉煌过往。

大城的城池形状不规则,完全由河流环绕,进出城要过桥或摆渡,城内也是水道纵横。古迹散布在全城,最重要的古迹群落则位于城区西北部,现辟为大城历史公园,其中最著名的古迹就是大王宫遗址。大王宫由大城王朝始祖乌通王始建,后来又向北扩建而成。历代国王在宫中加建了许多亭台楼榭。1767年,这座王宫毁于缅甸人之手,如今留下的大多是荒草丛中的残垣断柱,但从地基上仍然能看出当年殿宇的恢宏模样。

大王宫区域内还有一座柏士讪碧佛寺,意译大觉寺,俗称三塔寺,这是大城最重要的一座国寺,由王族专用,同曼谷玉佛寺的地位相当。三塔寺于1448年动工,目前仅存3座建于15世纪的佛塔,佛塔用来存放国王的遗骸,其雕刻、线条和建筑技巧极具代表性,令人赞叹不已。寺内原供奉一座包金佛像,后被缅军用火焚烧,并把黄金熔化拿走,只留下剥光的佛身。缅军还在各处挖掘开凿、寻找宝藏,挖走许多王族奉献的宝物。最后,缅军还放火将全寺焚毁,现在只存大量残垣瓦砾,一片荒凉气氛。徜徉在此,令人不禁感怀历史的无常。

涅寺位于大王宫西侧,虽名为“寺”,实际上仅有一尊长28米、粉刷成白色的释迦牟尼卧佛像。并不是所有的卧佛像都表现佛祖的涅,有时它也代表佛祖的身体长大百倍以对付恶魔罗胡,据说这尊佛像所表现的就是这个寓意。如今,卧佛像露天存放,仿佛有种以地为床的感觉。原有的佛殿已被缅军摧毁,现仅存24根石柱傲然耸立。

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访泰期间,曾前往大城参观,看到王宫旁一座寺庙的遗迹,甚觉不安。为促进泰缅睦邻友好,他自愿捐献泰币20万铢修建一座佛殿,这就是大王宫遗址南侧的帕蒙空博碧佛堂,意为吉祥佛堂。寺内有一座铸于17世纪的铜佛,据说这是泰国最大的金属佛像之一。坐像佛身用砖石砌成,外边再用厚铜片包裹,佛像高12.45米,两膝间最宽9.55米,佛座高4.5米。据说当地人修葺大佛时,发现佛身内竟藏有好几百尊小佛像,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在大王宫东门口的小广场上立有一座乌通王的雕像,人们以此来纪念这位创建大城王朝的君王。游客们在附近争着骑大象,借以体验古代君王出行的威风。从这里向东,是一条大道,即纳黎宣大街,街两旁也存有几座寺庙遗址。其中路南的玛哈泰寺是大城最大、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建于1384年,受到高棉艺术影响的佛塔中安奉着先朝君主的灵骨。玛哈泰寺中还有大城著名的景观――“树包佛头”,即一颗佛陀的头被包裹在树根中。这一奇特的景观是如何出现的呢?据说,当年有一个被缅甸军队毁坏的佛像头掉到了地上,正好旁边的树干包住了佛头,树干随佛头面颊的曲线扭曲生长,把佛头包在其中,佛头就像从树中长出来的一样,二者浑然一体。游客来这里游览,如果要留影,必须蹲下来,因为自己的头是不能超过佛祖的头的。

路北的拉嘉布拉纳寺约建于1424年。根据倾圮的遗迹推测,这所佛寺的规模也是十分庞大的。如今这里存有一个大城王朝初期的高棉式佛塔,其泥塑的花纹非常精致。1957年修葺这座佛塔时,人们发现地下室中藏有大量金制的皇室用具、珠宝以及佛像和佛牌等,使得佛塔声名大噪。佛像和佛牌后来公开售卖,所得款项用于创建昭三披耶博物馆,博物馆中陈列有大城时期的佛像、人物雕像、宝石、金饰和其他出土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展品便来自拉嘉布拉纳寺的佛塔地下室,它们是缅甸人洗劫大城后幸存下来的,包括一把镶满宝石的宝剑、一双金饰的舞鞋和大量的珠宝。

三宝公寺拜郑和

三宝公寺坐落在大城西南城外,位于巴洒河与湄南河交汇的位置上,游客可以乘坐大城的特色交通工具――三轮出租车前往。

三宝公寺,泰国人称之为帕南军寺,泰国人和华人都十分尊崇这座寺庙。寺中一块碑文上记载着三宝公寺的历史,这座寺庙建筑年代当在大城王朝肇兴之前,尚缺乏证据考订建寺的年代,但知佛殿中的大佛像造于1324年,即大城王朝创立之前26年。碑文说,最初先在露天造起大佛像,以便善男信女们远远便可望见、膜拜;碑文又说,因当时来大城做生意和移民的华人非常多,华人信众把这座大佛像称为“三宝佛公”,把它看作是航海保护神。

关于此庙,华人中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说法。600多年前,明朝使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率领帆船队伍沿湄南河而上,到达暹罗首都大城访问。郑和的船队带来了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同大城商人进行贸易。当时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较暹罗先进,因此郑和的来访对当地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暹罗民间尊崇郑和,故流传了许多关于郑和的传说。后来,这些传说被渲染上神话色彩,人们也将郑和作为神像供奉,郑和摇身一变成为“三宝佛公”。为了纪念郑和,人们还把帕南军寺改为三宝公寺,佛殿的坐像也是由华裔奉建的。

三宝公寺建立后,前来定居的华商日增,寺庙周围逐渐形成唐人区。1766年泰缅战争中,缅军将大城团团围住,继而全城失陷,大城被付诸一炬。但三宝公寺因距市区较远躲过一劫,得以保存至今。

跨进三宝公寺的门槛,可见门楣上悬挂着“三宝佛公”的大匾,两侧还有多副中文对联,如“三宝灵应风调雨顺,佛公显赫国泰民安”“七度使异邦有明盛纪传异城,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都”,从对联的内容便可看出郑和在泰国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篇6

两县城隍庙即大兴县城隍庙和宛平县城隍庙。在说它们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大兴县和宛平县。大兴县最早出现于先秦,称为蓟县;金贞元二年(1154年)由析津县更名为大兴县,取其“弘大兴旺”之意。宛平县出现于辽,取其“宛然而平”之义,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明清两朝大兴县和宛平县归顺天府管理,是其所辖24州县中最为特殊的两县,它们是京城的附郭县,又称京县。以京城南北中轴线为界,以东归大兴县管理,以西由宛平县管理。北京有句老话:“皇帝坐金銮,脚踩两个县,左脚踩大兴,右脚踩宛平。”指的就是这个。为了方便处理京中事务,两县衙署就建于城中,而衙署附属建筑县城隍庙也建于其左右。 大兴县城隍庙山门

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有条大兴胡同,胡同因其内曾建有大兴县衙而得名,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这里还一直被称为“大兴县胡同”,后来因整顿地名才改为今名。大兴县衙早已在岁月的流转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不少人还都知道胡同里东城分局的位置就是大兴县衙的旧址,而建于其附近的大兴县城隍庙在什么地方,人们就不得而知了。在东城分局的对面,一面雕花刻字的后檐墙虽然精美,但却有些怪异,云龙纹样的拱形门被几块青砖死死地封住,尽管如此仍能看出这原是一座庙宇,经过寻问得知这里就是大兴县城隍庙的原址。门上有题额已是字迹模糊,大门两侧的石刻楹联仍清晰可辨。上联是:“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下联为“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在楹联的两侧还各题有一行小字“大清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孟夏恭录”,和“邑中后学姜伯麟薰沐敬书”。除此以外,墙面上还镶了“监观有赫”四个大字,这些都是大兴县城隍庙的遗存,虽然不多但也聊胜于无。

大兴县城隍庙作为县衙的附属建筑,曾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两朝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上任之时,必须先到其辖区内的城隍庙进行祭拜,大兴和宛平虽贵为京县,但仍需遵守这个原则。大兴县新官上任时,除了照例到县城隍庙进行祭拜外,每月初一、十五及春、秋两祭也必须亲自参加,如有行为不敬还会遭人弹劾。辖区内若发生火害、旱害、虫害等灾难时,知县也会向县城隍爷进行祈祷,希望他能保佑一县百姓的安康。无论是知县还是百姓都在这座城隍庙内找到了心灵上的支撑与安宁。在所有的祭祀活动中,当数农历五月的城隍出巡最为隆重热闹,许多文献都对两县城隍出巡有着详细的描写。笔者也在上篇文章中赘述了此项祭拜的事宜。为了寻找一些新资料,我特意查寻了首都图书馆馆藏的金石文献,恰巧找到了同治年间重建大兴胡同内这座县城隍庙的拓片,上面还记载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下面就听笔者细细道来。

大兴县城隍庙重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之前的县城隍庙虽然“由明迄今四百六十余年”,但其狭小的空间,低矮的地势,每到雨季就屡遭暴雨的侵蚀。大兴县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首善之区,其县城隍庙又小又破很不般配,因此庙内的住持徐永缘法师发愿重建县城隍庙。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冬天,徐永缘用募来的资金买下了大兴县衙西南一块南北宽廿六丈三尺,东西长十三丈有余的空地,重建大兴县城隍庙。次年春天县城隍庙竣工,建好的城隍庙有大殿三间,东西耳殿二间,焚化宝库二座,东西配殿六间,东客堂二间,二层腰殿三间,山门五间及群房若干,可见其规模宏敞。若不是有拓片上的详细记录,谁会相信在这条逼仄狭窄的小巷内曾有如此规模的城隍庙。仔细观之,拓片上还记载了另外一个故事。万善寺位于县城隍庙左侧,也是一座古庙,内供奉协天大帝(关帝),同治七年(1868年)该寺僧人伙同匪人变卖庙产,眼见古庙就要毁于一旦,法师徐永缘看到这种情况,在征得募捐人的同意后,利用所募资金将其一并修缮。修缮好后的万善寺焕然一新,殿宇威严,木鱼声声,梵音阵阵。东西两座庙宇虽不同教,但释道之声不绝于耳,为县内百姓的教化贡献着力量。拓片的背面还详细记录了捐款人及捐款商号所捐的银两,多则上千两,少则几十吊,尽管钱数不同但其功德却是相同的。最有意思的是拓片上还记录了王士秦、魏文晋两位信众,为城隍出巡所捐的物品及银两,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能对这种已消失多年的风俗窥其一二。其中捐赠物品有:琉璃灯、匾、对联、绢灯及出巡执事衣巾等物。拓片所记录的这方石碑则立于大兴县城隍爷出巡之期,同治十二年(1873年)农历五月初一日。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平市民政局对寺庙进行调查,虽然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但从当时的登记档案上看,大兴县城隍庙的情况与同治年兴建之时基本无异:“本庙面积东西长十三丈,南北宽二十六丈三尺,房屋共三十四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县党部及教育局在本庙。庙内法物有城隍正神一位,寝宫城隍藤像夫妇两位,两旁泥像站童使者十四位,泥马两匹,石佛四位,铜香炉烛扦花筒五件,铜烛桥一个,大铜磬一口,小铜磬一口,铁钟一口,架鼓一面,坐鼓一面,铁鼎一座,木香炉烛扦花筒五件,铁香炉一个,早晚功课经两册,另有石碑一座,松树两株。”其中所载的城隍藤像,就是农历五月初一城隍出巡时,城隍泥像的代替,由于泥像太沉不方便抬行,因此出巡时人们都是抬着较轻的城隍藤像完成的。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大兴县署迁至北京城南的黄村,由于县署的搬迁和禁止城隍出巡政令的颁布,让热闹了许多年的大兴县城隍庙终于清静下来。1936年北平市政府对寺庙作了一次总登记,除了城隍爷藤像不见记录外,其余的情况都与几年前登记的情形大体符合。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又进行了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此时的大兴县城隍庙仍保持着寺庙的形制。不知何时,这座曾见证了风雨变幻的大兴县城隍庙变成了如今这个模样。梁枋间曾明艳如花的彩画早已剥落褪色,而精美的塑像也不知去向,只有封死的山门和南北两座残殿还勉强地述说着当日的盛景。如今大兴县城隍庙的外墙上虽然挂起了文物保护的牌子,但依旧还是成为了民居大院,可见文物保护之漫漫征途了。

宛平县城隍庙依制也建于其衙署附近,但今天宛平县衙和宛平县城隍庙都已踪迹难寻。幸好不少文献都明确记录了宛平县衙的位置,它位于今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路北,中国妇女报社处,但其县城隍庙的位置却鲜有记录。在馆藏的另一张《新建宛平县城隍庙碑记》的拓片上,却发现了宛平县城隍庙位置及兴建过程的详细记录。宛平县署位于皇城的西北,自有署衙以来一直未建县城隍庙,可能是距此不远的紫禁城内已建一座府城隍庙,所以不必重复建庙。但县内百姓却一直是无庙可拜无神可祭,所以他们就将宛平县西侧保安寺旁的一座颓败的真武庙,当作城隍庙来按时祭拜,求得城隍爷的庇佑。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的城隍神会最为热闹,周边的百姓都来参加,尽管活动举办了数十年,但寺庙却一如往昔的残败。寺僧清云和尚立愿重修此寺,在宛平知县及县内百姓的资助下,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八月,完成了神殿及廊房门、墙的工程。九月时又新建了城隍行宫,从此这里就成为了宛平县名副其实的县城隍庙了。

拓片上虽没有记录修缮后的宛平县城隍庙的规模,但根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寺庙登记的档案来看,这座宛平县城隍庙的规模确实不小:“本庙面积东西十八丈,南北十五丈五尺,殿房共五十三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佛自住外,余房出自出租,办理公益事项。庙内法物有铜像五尊,木像十四尊,泥像三十六尊,像一尊,铁磬一口,铜香炉一个,锡五供一堂,铜磬一口,铁云板一块,铁鼎一座,铁钟一口,金刚经一部,功课经一部。”与大兴县城隍庙一样,农历五月的城隍出巡活动也是宛平县城隍庙最重要的活动。除此以外,还有正月里的悬灯和烧火判,这又是怎样的活动呢?

篇7

湛江醒狮属南狮流派,源远流长。据载,始于唐宋,到明清已盛行,舞狮可以消灾除邪、祝贺纳吉,成为群众娱乐的民俗。至今在湛江地区逢年过节,敬神祈福,喜庆活动,皆有醒狮表演,而今各种舞狮队星罗棋布。

吴川县离湛江市区并不太远,不过明显是一个乡镇。老房子老巷依然存有很多,路边还有不少翻修一新的寺庙,寺庙中大多有戏台和广场,门上都挂有过节的灯笼,贴有对联。

由当地的文化馆领导介绍,才找到了一家做狮头的个体作坊。据说,许多艺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与拍照,因为怕把手艺偷学去。我觉得不是这个原因,因为扎狮头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如今技艺含量已下降了许多。我想可能是怕耽误做工时间。

李达全是一位非常朴实的人,普通话说得不太好。他从16岁初中毕业便开始跟父亲学做扎狮头,他的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扎狮头艺人。当地扎狮头的名家一般都姓李,如今有名的有李达铭、李达开等,都是“达”字辈的。李达全向我介绍,过去梅录街上到处都是扎狮头的店铺,艺人更多。吴川如今扎狮头的艺人还剩有48人。

李达全的姐姐是这个家庭作坊的经理,而他是这个作坊的主要艺人,李达全的夫人也帮他一起做。我问他为什么你作为一个男人,不去当经理呀?他告诉我,没有男女之别,只是分工不同。回答得就像个政府要人的发言。

李达全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儿子,在广州上大学,另外两个女儿在上中学,但他们都不会再继承这门手艺了。在他们眼里,这不是什么挣钱的行当,更像是一种游戏。

李达全一方面继承父亲留传的手艺,另一方面也向其他民间艺人学习,甚至在电视里看见别的地区舞狮子镜头,也要琢磨半天外地狮头的风格。因此他制作的狮头既能留住喜庆的风采,又有威风凛凛的气势,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远销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2008年,他又为奥运会开幕式准备了许多舞狮的道具。

李达全从小学的是彩绘狮头,如今这项手艺已大大减少了,不用动手绘色,基本上改成将印刷好图案的布条糊裱。而且一些配件也有改变,如绒毛球代替了昔日的毛线球。虽然工艺省事了,但随着舞狮越来越追求高难度动作的发展,对狮头工艺的韧性、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其要承受舞狮时翻腾扑跃多方面的冲击。

李达全在姐姐的指示下,如今不仅要扎节日社火表演的狮头、龙头,还要扎招财进宝、驱邪引福的神兽、貔貅,做寺庙用的神盔,演戏用的戏服、道具,甚至儿童节日用的大头娃娃等。虽然有些杂,但也是市场经济的所迫。所以,他家店里还经营鼓、锣等民间乐器呢。

职业:扎狮头

姓名:李达全

年龄:49岁

民族:汉

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梅录镇铁街18号

狮头制作工艺

一、扎作

用篾条、铁丝、沙纸绑扎成狮头造型柜架,要凭经验掌握尺寸。竹篾用立秋后斩伐的黄竹,因为它防虫、柔韧性好。这样才轻巧耐用,且承重性强。

二、裱贴

多层裱糊沙纸、绸布,使其外表平整均匀,没有皱痕,坚固结实。

三、彩绘

待干透后进行彩绘,按脸谱要求彩绘装饰图案,勾勒五官。黄蓝的为文狮,红黑的为武狮,斑纹有如意、太极、波浪、螺旋、花草等。

篇8

景点的“李导”戴着黑色的太阳帽,右手举着话筒,左手不停地晃动做手势。我发现他左手食指只剩下半根了,心里觉得有点恐怖!

黄莲寺山门上方悬挂着“敕赐黄莲院”的牌匾,两侧是对联,上联是:“明月清风照禅心”,下联为:“白云丹桂绕古寺”。

进门有一碑亭,绕过碑亭,发现只有三座小房子围成品字形,大约今不如昔了,如果“敕赐”的辉煌是真话。

导游带我们进了正殿,先让我们拜了拜释迦牟尼佛像,接着,带我们走到了左耳房的“观音殿”。导游说里面有一尊银杏树做的佛像,见不得阳光,我们可进去看看,顺便去听听和尚讲佛法。大家纷纷进去,爸爸拉住我,说:“我不进去了,你进去吧。”为什么爸爸不进去呢?奇怪。我们进去后,在一个垫子上坐下。和尚还说,一家人要坐到一块儿。坐下后,和尚就开始给我们讲佛法。不过他讲的并不高深,反而特别简单,都是一些我们老师教的道理,我都背的滚瓜烂熟了。“切,这还算是佛法?”我暗想。

他讲了一会儿,我就坐不住了,后悔当初进来,应该像爸爸那样呆在门口。我偷偷睁开眼睛,抬头看看其他人,再看看和尚以及他身边的高僧。我看着看着,竟然被那个和尚发现了,我吓了一跳,又闭上了眼睛。

高僧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洒了一点甘露,根据我的判断,这“甘露”应该就是自来水。终于讲完了“佛法”。和尚说:“一会儿被我点到的人站起来。”我的心“怦怦”直跳,生怕会点到我。我又偷偷睁开眼,发现和尚已经点到了我后面一排的人。过了几分钟,和尚让我们这排的人站起来,把我们拉到门口,讲了两分钟的道理,每人发了个莲花灯,要我们去烧。这么麻烦啊,早知道不进来了。

我们根据和尚的意思,走到后面,一位尼姑迎了上来。“我们师傅要在佛祖生日***天(具体多少天我忘了)的时候重建寺庙,不过由于我们师傅前两年在九华山静修,没有什么经济条件。施主可以去点一盏莲花灯,299元,我们师傅会每天添油的。或者你可以烧一炷99元的香。”

忽然,我发现跟我一块儿来的两个人悄悄溜走了,我正想溜之大吉的时候,尼姑叫住了我:“施主为什么不烧一炷香呢?”“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我回答道。哼,什么烧香,说白了就是骗钱!我口袋里没钱,就是有钱我也不烧香!“既然施主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就去拜一拜佛吧。”说完,就拿走了我手上的莲花灯。我这才明白,贪财的是和尚,普渡的是佛祖。

走到外面,爸爸跟我说,他没进去是因为真正的寺庙是不会再放一个观音殿的,而且进去前导游神神秘秘的,说佛像不能见光,他很奇怪,认为其中可能有陷阱,所以没进去。

篇9

大家好,欢迎到潮音寺来参观,在海河下游的寺庙中,最着名的就是潮音寺了。首先,由我介绍一下潮音寺景区的概况。

潮音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和天津为同年。至今有六百年历史,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他位于海河入海口,是船只入海见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们称潮音寺是“沽口第一寺”。

潮音寺曾历经明、清两朝及中华民国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经塘沽区政府复修,现为国家2A级

旅游景区,塘沽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宗教活动场所。

潮音寺占地总面积5214平方米,是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主要建筑组成,是全国少有的座西朝东的庙宇。潮音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修身养性、休闲观光、猎奇考证的好地方。参观整个庙宇,你能感受到海河民俗文化历史的发展变化。

进入潮音寺景区。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座高8米、宽6米的过街牌坊,这座牌坊是明清建筑风格,做工考究,色调古朴典雅,采用传统的绘画雕刻技法,上绘有108条形态各异的龙形图案,有的见首不见尾,有的双龙环绕,个个栩栩如生,正如一幅楹联所写:“雕龙生灵性,祥云浮潮音”。

来到潮音寺广场,映入您眼帘的是两根玉石抱柱的旗杆,杆顶有球形装饰,远望像一双眼睛,注视着渤海,给人以神秘遐想。在明朝永乐年间,这旗杆就成为南北入河出海船只的导航标,船民们以旗杆作为家乡的象征。每当遇风遇险,只要望一望家乡的旗杆,看到高悬的红灯,就知是菩萨奶奶来搭救,化险为夷了。由此引出了潮音寺及供奉观音菩萨的来历:传说,有一刘氏船家,一日出海打渔,落难于一荒岛,遇一老妇接济柴米、引水,故曰:“刘氏海难化险,乃南海观音显灵”。刘氏受点拨返沽口,老妇随船而至,刘氏背老妇下船,在海河边登九曲板到柳仙亭原址,老妇背西面东圆寂。众人得知,集资修男孩大寺供奉观音菩萨。后明朝嘉靖皇帝为“安民心,抗倭寇,拨库粮,建潮音寺”;又因庙内有一口井,俯耳可听潮涨潮落之音,传至京城嘉靖皇帝,便御笔更名“潮音寺”。故众人说先有柳仙洞,后建潮音寺。潮音面向大沽口,潮音寺门朝东。

在更名潮音寺的同时,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但是修建潮音寺工期很紧,关键时刻工匠计算失误,檀木截短,焦急无策之时,忽一老汉显现说“京城有个土屯亭,京西又现鱼刁梁,你们何不砌个双山墙”。工匠们听后茅塞顿开,只顾干活,在找老汉时,老汉早已远去,人们都说这是鲁班师父点化,所以潮音寺又名“双山寺”。

各位游客,潮音寺的山门和天王殿合一。这里供奉着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弥勒菩萨是弥勒佛的化身像,是佛祖的接班人,又称大肚弥勒佛,也称笑佛。“大肚能容 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常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可见笑佛的胸怀坦荡,同时也开到人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皈依佛门。四大天王又成四大金刚,他们手中各持的法物分别代表“风调雨顺”,起到保护平安的作用。

进入正殿,这个殿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尊菩萨,又称“三大士”。观音菩萨当地人称菩萨奶奶。传说,观音菩萨从南海随船而来,面东而坐,就此雕塑成像,当时为了日日报平安,年年有好收成,渔民们将渤海精灵之鱼,作为菩萨奶奶的坐骑,渔民们因此出海打渔都满载而归,这个传说极为传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现在我们来到南配殿,南配殿供奉的是王三奶奶,是俗家得道成神的一位典范。此人为河间人氏,少时习医,后嫁于大沽王家三子为妻,称王三奶奶。夫因病故去,他此后志研医道,治愈民间病疾,沿海河两岸行医,所得酬报施舍于人,修建庙宇,保障一方百姓脱离病魔苦境,深得两岸百姓敬仰,后来人们将她供奉为神,视为救命的神医。神奇的故事越传越广,一百多年来海河两岸传颂着这神医王三奶奶的医德、妙手治杂症的故事。“摸摸王三奶奶的手,能活九十九”,当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大家有心,可以去摸摸王三奶奶的手。

篇10

处世戒醉心,千年不开酒瓮石;

为人思饱德,万家当看饭箩山。

此为平远名胜五指石石林寺楹联。相传,很久以前,五指石附近的村民十分贫穷,都梦想有朝一日能过上酒足饭饱的日子。有一次,一位仙翁云游到五指石,发现村民的处境后,顿起菩萨心肠,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施展法术,点化出几件宝物放在五指石附近。其中有一担盛满白饭的饭箩,另一个是装满娘酒的酒瓮。次日早晨,一阵阵酒饭香味飘到村中。随即,村民们找到这三件能不断溢出酒饭的宝物。此后,这饮用不尽的酒饭使村民过上了酒足饭饱的美好生活。

当那位仙翁点化出三件宝物后,颇有倦意,便在五指石旁的一块大石上休息。一觉醒来,问及山中老樵夫,方知人间已逾36年。当他了解到当地村民有了“酒瓮 ”和“饭箩 ”后,却民风堕败时,深感自己好心办了坏事。于是,他站在五指石峰顶仰天长叹:“神仙也会办错事。”当即施展法术,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五指石下狂风大作,把“饭箩”、“酒瓮”卷上高空。顷刻,三件宝物变成了三座大石,跌落在五指石附近。从此,这座底朝天的“饭箩”、“酒瓮”再也不会溢出酒饭了。

后来,当地人把当年仙翁睡过的大石称为“仙人石”,又称“仙人床”。称那两个像饭箩的大石为“饭箩山”,另一个像酒瓮的则为“酒瓮石”。

清朝末年某日,举人谢远涵游览五指石后到石林寺休息,听完石林寺和尚讲述五指石的传说后,随即写下这副楹联送给石林寺。此联嵌入“酒瓮石”和“饭箩山”,借景叙情,寓意深刻,既有文学色彩,又具有佛门风韵。后来,石林寺和尚把此联镌刻在寺内厅堂上,供人们欣赏。

翕螺济雨吐螺津雨;

在石白云出石青云。

此为平远名胜南台山白云寺门联。在南台山山腹,半山腰有一座白云寺。寺庙修建在一个酷似田螺形的石岩下,造型奇恃,引人注目。说起这白云寺,曾有过一段动人的故事。

传闻在很久以前,石窟(今为石正)这地方妖魔鬼怪横行,豺狼虎豹出没,人们苦不堪言。玉帝为了拯救这里的百姓,派神仙挑来南台山镇邪驱魔。那一日,神仙挑着山自北而南逦迤而来。途经东海边,忽见海水滔滔,波浪滚滚,不觉放慢了脚步。就在这时,波浪中蹦出一个小动物,神不知鬼不觉地附着在那神仙挑的山石上。天长日久化作一个田螺形的巨石,一动不动地匍匐在那里。原来,海中蹦出来的,本是东海龙宫中的侍女田螺精,因触犯了宫规,龙颜震怒,派出兵将要捉拿其治罪。这田螺女闻讯后,疾忙逃出龙宫,直窜出海面,恰碰上神仙挑山路过此地,便一蹦落在这山中。待那追赶而来的众兵将跃出海面时,早已不见踪影。那些虾兵蟹将左寻右看,毫无发现,只好回海复命去了。

这海里发生的一切,那挑山的神仙全然不知,只是莫名其妙地看着众海神呼啦啦地涌出海面,不一会又齐刷刷地没入海中,还以为他们是在操练呢。等到海面上一恢复平静,他猛觉得自己任务末完成,于是匆匆往南赶路,不一刻到了石窟,安放好南台山,便上天复命去了。

再说那田螺女,从海面上慌乱中蹦跳到这山中,刚好停留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动弹,只是微张开嘴轻轻地喘气。不料时间一长,那张开的嘴再也合不拢,田螺姑娘无法变回原形,从此成了一尊僵立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