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百岁感言范文
时间:2023-04-05 07:1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杨绛百岁感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安宁淡泊
更多的长寿秘笈,来自杨绛内心的安宁与淡泊。她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豁达坚强
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1997年3月4日,独生女儿钱瑷不幸病逝。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驾鹤仙去。杨绛心上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她忆往追昔,凭寄哀思,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的最后追求,甚至生命本身。她对生、老、病、死透彻豁达,希望自己能够“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语)。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现。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读书写作
读书对杨绛的长寿有着很大的帮助。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钱钟书离去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 2002年冬,杨绛又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钱钟书、杨绛、钱瑷《我们仨》。 102岁寿辰时,《杨绛文集纪念平装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绛亲自撰写了“自序”,并表示,其文集的出版并不是创作的终止,只要身体健康,她还将继续写一些回忆性的散文。
坚持锻炼
杨绛习惯早上散步,过去每天坚持走七千步,现在心力渐衰,但还坚持做体操“八段锦”;她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流连忘返,吸取清爽怡人的新鲜空气。因此,杨先生虽已百岁高龄,仍是头脑敏捷,走路轻快。
良好的生活习惯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因此体检各项指标都合格,就是血脂偏低。于是她经常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黑木耳,以保持骨骼硬朗。
篇2
我兴奋着,以致完全清醒着,梦境在脑海中蜂拥浮现着。生怕再熟睡后醒来忘掉微小细节,便悄悄披衣起床坐到灯前,用笔和纸再一次和杨老打着“照面”。
回到梦中:仿佛是夏天,一个开阔的广场,休闲的人很多,广场南面是一排茂密的针叶松,杨老独自在针叶松前安静地坐在一个老式可随手携带的小木凳上,双手分别搭在双膝上,若有所思的样子。她那慈祥白净的面容一如早已离我而去至今仍深切怀念的外婆,有种想去拥抱的冲动。杨老的右边隔着几米远的地方,坐着几位常到此乘凉的老太太,她们不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杨老,在窃窃地议论着。杨老显然没在意,也没去搭讪她们,乘凉了一会儿起身回家。我和我的一位同学好像早已认出了杨老,不由自主地悄悄跟在她的后面。杨老的家就在广场的一侧,是坐西朝东没有院落的简房。当时心想,我们离这地方这么近却不知道杨老住在此地,依她的性格很喜欢这种带有乡村气息而又简朴的住宅。
杨老推门而进,刚闩上门的一刻,同学对我说:“咱们何不拜访一下杨老呢!”
“她会不高兴的,杨老不喜欢有人打搅她平静的生活。”我不无遗憾地说。就在我俩说话间,听到杨老在屋里喊“快进来吧”,接着打开了门。我俩喜出望外,跟着杨老进了屋。
一进屋就是灶间,左拐是卧室,那种乡间土炕,炕前是老式带三个抽屉的桌子,桌子上方挂副对联,对联中间是佛像。暗中庆幸自己跟杨老同样心有神明。
杨老静静地上炕躺下,我和同学一左一右坐在她身边,心想:这下可好了,大师就在身边,可以面对面向她请教写好文章的秘诀。便对杨老说:“杨老师,我是多么希望写出好文章。对事物或景物都有美好感觉,有时也有灵感,想用笔巧妙地表达出来总是那么困难,为什么?想向您请教。”梦中答复是模糊的,一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可总没有满意的答复,心有失落。
一会儿杨老准备起身下炕,从夏凉被中伸出光洁细腻白皙的双腿,坐起时的后背更是肤如凝脂,光润如玉,有吹弹即破之感。完全不是老年人那种干瘪粗糙之肤。心里暗暗叹服杨老年轻时有如天人般光彩照人之容貌。难怪钱老终其一生都在对杨老的依恋和爱慕中度过。
杨老穿衣下炕,经过灶间来到另一房间,这房间宽敞明亮,西面整个是落地玻璃窗,外面的广场一览无余,街景也尽收眼底。好像一位保姆和我们默默地跟在后面,看着杨老茕茕孑立,心中暗伤,好在杨老有保姆照顾,心里似乎又有些欣慰。
……
辗转翻身,梦醒了。
梦总有醒的时候,美梦更显短暂。
整个梦境很少与杨老有交谈,多是默默地跟随。虽在梦中,依然深感荣幸。
月明夜静,杨老仿佛就在身边,看着百岁的杨老,心中无限感慨:昔日多么温馨浪漫快乐《我们仨》,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心中的那份孤寂和对亲人的无限眷念,是那么刻骨铭心,那么无可奈何,一如《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饱尝失去多位亲人的痛苦,依然浅笑淡定,孤独而仔细地生活着,不禁令人大恸。
虽然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兰德的小诗是杨老一生的写照,诗的内容是: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先热爱大自然,
又热爱艺术,
我用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还有杨老的《一百岁感言》中写到:……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老对生命的达观与超然,对生活的依愿而行和淡淡然,毕生修身严谨,心底坦荡纯净,怎能不令人钦佩。
读大师的故事,体会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所以要把学习、读书当作自己终身的事情来做。已过不惑,不为什么文凭、提升、改造之类,只为阅读,只为滋养自己、修炼自己。深信一位师者所说: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用心祝福走在人生边缘上的杨老更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