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对联范文

时间:2023-04-05 10: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升学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升学对联

篇1

2. 十年学子苦,半世父兄恩

3. 春*常昭志士,才华乐奉勤人

4. 智慧源于勤奋,天才出自平凡

5. 十年修得金榜名,百年化出人上人

6. 长江后浪推前浪,盛世前贤让后贤

7.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8. 持身勿使丹心污,立志但同鹏羽齐

9. 苦经学海不知苦,勤上书山自恪勤

10. 青春有志须勤奋,学业启门报苦辛

11. 兴华时有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

12. 一年之计春为早,千里征程志在先

13. 自古风流归志士,从来事业属良贤

14. 苦经学海不知苦,勤上书山自恪勤

15. 持身勿使丹心污,立志但同鹏羽齐

16. 一年之计春为早,千里征程志在先

17. 长江后浪推前浪,盛世前贤让后贤

18. 兴华时有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

19. 自古风流归志士,从来事业属良贤

20. 天下兴亡肩头重任,胸中韬略笔底风云

21. 龙腾虎跃朝气蓬勃,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22. 送祝福不忘感谢恩师,庆元旦牢记备战高考

23. 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

24. 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25. 云泽渡风池津山水如画,清华园未名湖学府唯斯

26. 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春意盎然更看男儿发愤

27. 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28. 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

29. 花开花落腊梅傲雪盼新春,春去春来长风破浪迎高考

30. 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31. 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32. 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33. 大本领人平素不独特异处,有学识者终生难有满足时

34. 书山高峻顽强自有通天路,学海遥深勤奋能寻探宝门

35. 入学喜报饱浸学子千滴汗,开宴鹿鸣荡漾恩师万缕情

36. 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飞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

37. 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38.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39. 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40. 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41. 十载求学纵苦三伏三九无悔无怨,一朝成就再忆全心全力有苦有乐

42. 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43. 向名校进军百炼成钢唱出青春无悔,圆人生梦想半载奋斗笑吟三年等待

44. 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峨眉共比高

45. 感亲恩实高三年滴水穿石永不言弃,报师情火热六月蟾宫折桂志在必得

46. 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47. 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48. 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

49. 淡淡墨梅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莘莘学子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50. 览前贤思己任铁杵磨针只求前程似锦,念亲情感师恩悬梁刺股但愿无愧我心

篇2

上联: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

下联: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

上联: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

下联:春意盎然更看男儿发愤

上联:花开花落腊梅傲雪盼新春

下联:春去春来长风破浪迎高考

上联: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下联: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上联:知天文通地理莘莘学子携手共进鱼跃龙门

下联:培栋梁育英才代代园丁含辛茹苦花香桃林

上联: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

下联: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上联:览前贤思己任铁杵磨针只求前程似锦

下联:念亲情感师恩悬梁刺股但愿无愧我心

上联:向名校进军百炼成钢唱出青春无悔

下联:圆人生梦想半载奋斗笑吟三年等待

上联: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

下联: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上联: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

下联: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峨眉共比高

上联:送祝福不忘感谢恩师

下联:庆元旦牢记备战高考

上联:感亲恩实高三年滴水穿石永不言弃

下联:报师情火热六月蟾宫折桂志在必得

上联: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

下联: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上联: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

下联: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

上联: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

下联: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上联: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

下联: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上联: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

下联: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上联: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

下联: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上联: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

下联: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上联: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

下联: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

上联:梅花香自苦寒来

下联:熬头喜在汗水中

上联:六十同窗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

下联:十二春秋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上联:怀揣大学美梦迎接新年号角

下联:彰显青春活力挥洒苦涩汗水

上联:辞乙酉难忘闻鸡起舞

下联:迎丙戌仍需刺股悬梁

上联: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

下联: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上联:勇攀书山甘洒汗水放飞心中梦想

下联:泛游学海竞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

上联: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

下联: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上联:赞歌高唱,贺学子金榜题名

下联:松柏无言,谢恩师谆谆教诲

上联:十年寒窗学海遨游终登科

下联:一纸喜报举家欢乐宴亲朋

上联:宏图大展 燕雀安知鸿鹄志

下联:丽水三千 鲤鱼方能龙门跃

上联:跬步启风雷一筹大展登云志

下联:雄风惊日月十载自能弄海潮

上联:书山高峻顽强自有通天路

下联:学海遥深勤奋能寻探宝门

上联:大本领人平素不独特异处

下联:有学识者终生难有满足时

上联:入学喜报饱浸学子千滴汗

下联:开宴鹿鸣荡漾恩师万缕情

上联:一世饱读千世史

下联:十年寒窗百年荣

上联:知识好比摇钱树

下联:人才犹如聚宝盆

上联:升学阖院喜

下联:启步九天欢

上联:十年学子苦

下联:半世父兄恩

上联:智慧源于勤奋

下联:天才出自平凡

上联:春*常昭志士

下联:才华乐奉勤人

上联:青春有志须勤奋

下联:学业启门报苦辛

上联:自古风流归志士

下联:从来事业属良贤

上联:兴华时有凌云志

下联:报国常怀赤子心

上联:长江后浪推前浪

下联:盛世前贤让后贤

上联:一年之计春为早

下联:千里征程志在先

上联:持身勿使丹心污

下联:立志但同鹏羽齐

上联:苦经学海不知苦

下联:勤上书山自恪勤

上联:宝剑锋自磨砺出

下联: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联:天下兴亡肩头重任

下联:胸中韬略笔底风云

上联:身向学海崇大业

下联:师从泰山树贤才

横批:学无止境

上联:师从书山心高远

下联:大修学海意不凡!

横批:上下求索

上联:大鹏梳羽待高飞,俯瞰万里河山

下联:吾辈苦读为前程,轻拾百年锦绣

上联:一苦二苦三苦,苦尽甘来

下联:你笑我笑他笑,笑歇意舒

上联:百日苦读一朝发

下联:万般努力众人笑

上联:人生四喜有其一

下联:魁元八方独熬头

横批:金榜提名

上联:数载寒窗终有报

下联:春风得意马蹄急

上联:自强不息怀壮志

下联:厚德载物携梦行

上联:风雨前程砺意志

下联:苦乐同享铸辉煌

上联:绽蕾花树株株秀

下联:破土春笋节节高

上联:园内桃李年年秀

下联:校中红花朵朵香

上联:精诚团结三年耕耘又助众学子成就梦想

下联:上下同心千日磨砺再促百年校内涵发展

上联:严教严管倾一腔热血培育新秀

下联:重德重才下一翻苦心浇灌桃李

上联:破浪乘风竞驶飞舟穿学海

下联:扬鞭催马相期折桂步青云

上联:善管善教为育新人倾热血

下联:重才重德常怀大志绘宏图

上联:迓新春破浪乘风,共盼飞舟穿学海

下联:辞旧岁扬鞭催马,相期折桂步青云

上联:逢尧天舜日天地人皆赞教坛锦绣

下联:铸校绩师魂风雅颂尽展学校风采

上联:一十二载求学路泪水汗水水水交融浇灌知识树根深叶茂如今硕果满枝头

下联:五十五年奋斗史师情生情情情相通培育桃李园春华秋实他日足迹遍天下

上联: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固守一方热土 种秋收呕心沥血培育四野新苗

下联:老学校好校风代代相传薪火不断 起点严管理年年创新辉煌永驻

上联:三尺讲台两袖清风总是一腔热血 丈雄心千里征程只为百花齐放

下联:传道授业解惑教书为快育人为乐 德爱岗敬业工作是幸奉献是福

上联: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下联: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 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

上联:卧虎藏龙地豪气干云秣马砺兵锋芒尽露

下联:披星戴月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

上联: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

下联: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上联: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下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篇3

关键词:队列队形练习;学生个性;意志品质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疼爱,甚至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以及自私、依赖、拘谨、胆怯等个性品质中的缺陷,而队列队形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组织纪律性以及团队精神,逐步培养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果断刚毅的品质。

一、研究方法

1.采用实践法。通过精心准备,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培训,使其能够运用口令来指挥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在队列队形练习过程中,每班分成四大组,每节课都有四名学生负责队列队形练习。教师负责评分与点评。

2.采用体育统计学的方法。

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卷286份,回收279份,回收率97.6%,其中有效问卷为278份,有效率为99.6%。

二、研究对象

我校高二年级全体男同学及高一(1)(2)(3)班。

三、对学生队列队形练习情况的调查表

1.通过组织队列队形练习,你的组织,调动队伍的能力是否提高?(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2.通过组织队列队形练习,你的自信心是否提高?(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3.通过组织队列队形练习,你的自制力是否提高?(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4.通过组织队列队形练习,你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是否提高?(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5.通过组织队列队形练习,能否锻炼你镇定、果断、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通过自己组织队列队形练习,有170人认为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占总数的61.2%。有44人选择了没有,占总数的15.8%。有64人选择了无所谓,占总数的23%。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自身直接参与,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队伍的能力,同时也是显示自己能力和展示自己风采的一个舞台。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从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组织队列队形练习,有46.8%的实验班学生(130人)认为自己的自信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有19.8%的学生(55人)认为自信心没有得到提高,有33.4%的学生(93人)认为无所谓。而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自信心,只有自信、不怯懦的人才才有可能适应变革发展的社会。

从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占52.5%)认为通过队列队形练习的组织与学习,自制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21.6%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有25.9%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而队列队形练习是根据中国人民《队列条令》的动作要求而来的。因为在队列队形练习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精神饱满、步伐整齐、动作一致,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从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有166名学生(占59.7%)认为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团结、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有37名学生(占13.3%)认为没有。有75名学生(占27%)持无所谓态度。实际上,队列队形练习没有全体学生的配合,就不可能步伐一致。只有大家团结、协作才能达到整体的效果。

从表5的统计结果表明,有124名学生(占44.6%)认为队列队形练习能培养自己镇定、果断、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有54名学生(占19.4%)认为不能。有100名学生(占36%)认为无所谓。而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其严格性、严肃性及组织纪律,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对课前队列队形练习的精心准备,队列队形练习中的认真实施,全体学生直接参与,经过队列队形练习的锻炼以后,大部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信心得到了增强。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要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增强了责任感和自觉性。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大部分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锻炼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少数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与,这需要我们认真做好少数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参与到这个实践活动中来,为培养21世纪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有健康个性的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绍忠,岑汉康.体育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李敏.学生人格培养指导.台海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早恋;规律;对策

如何面对中学生早恋?教师与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慎之又慎。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旦进入早恋,便意味着他们的学习生活进入一种真实存在的禁区。在这个区域里面,会引发许多问题。

学生因为早恋,陷入人生的曲折,这是很可惜的事。我们该如何引导?

一、中学生早恋的规律

1.意愿良好。中学生恋情,都出于很纯粹的动机,很单纯,也很美好。以他们理解,早恋,是出于一份纯粹的精神追求。

2.过程曲折。中学生的恋情中,情感显得比较脆弱。一句话,就闹翻了;一句开心的玩笑,又破涕为笑。这会让他们感到刻骨铭心。

3.酸涩的结果。中学生的经济基础、自身的专业基础、适应社会的素质与能力都处于弱势。联系社会的发展与现实的不确定性,中学生恋情,真正能成功走入婚姻的,极少。最后,学生学业受影响,进而影响了发展前途。

二、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1.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就学生个人来说,他爱慕某位异性,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早恋会让他分心,让他的精力投入的方向,远离学业。我们该如何引导?①感情深埋心底。在学业阶段,学生真对某位异性有一种喜欢,就应该遵循每天的学习、生活的正常规律,将这份感情深埋心底。总有一天,蓦然回首,他会发现,曾经深埋自己心底的东西,已成为自己的精神养分,成为一份感激不尽的财富。②解决学习难题。中学生在恋爱中,感觉再好,总回避不了学业的困境与矛盾。因此,建议早恋中的学生,多关注学业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不懂的地方,要多学、多思考。学会情感上的自我控制,增长见识。从中,激发进取心,体会拼搏进取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③学业进取。作为学生,学业中的进取心,能帮助他获得自信,并使他能站在新的高度,体会更美好的事物。

2.从社会层面来说。联系社会环境,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早恋?①学习。当学生满脑子都是对方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时,我们就引导他去读书。哪怕读的是关于恋情的唐诗宋词。当他走出早恋时,他会发现,他已经能写一手好文章了。②慎用校纪。中学生恋情,最忌讳的,就是用校规校纪去压,用舆论去压。越这样,他越不把校规校纪放眼里。哪怕为千夫指,他都要为自己的幸福,拼一把。这也让他对现实环境充满控诉。③溯本求源。我们可以给学生说说,自古以来,都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恋爱,就意味着结婚。中学生恋爱,成功率到底有多大?——机率很小的。

也许,学生还会梦想着,他们的情感,会是能成功的少数之一。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我们可以从经济、人生成就、为这份感情的负责到底等方面来说明早恋可能存在的风险。让他们自己判断,在中学阶段恋爱,是不是注定失败的结局。④让学生变得聪明。中学时代,一个让自己倾慕的男生,到了中年再相逢,会觉得自己曾经倾慕的他,竟是这样娘气;中学时代,自己心仪的女生,十多年后相逢,竟觉得如此让人难以接受。我们会为当年,自己愿望的失落而庆幸。

而中学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同学,到了中年,却一鸣惊人。

什么是正确的择偶观?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才是一个人经久不衰的魅力。而中学生的眼光,还达不到这一步。这些都应告诉给学生,让他们变得聪明、理智。

⑤面对现实。作为学生,一书箱的课本,天天都在布置的习题与作业,老师的苦口婆心,同学之间学业的竞争,还有一定程度的学业焦虑……这些,都是学生每天都在面对的现实与压力。建议学生,从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现实入手。学业第一,去争取学业的进步。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强化,他就会觉得,中学时代,用努力学习的宝贵时光,去恋爱,不值。从中,建立一种学业的信仰,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努力。

篇5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加“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93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要达成共识。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2.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发声练习曲;旋律性丰富

一、关于发生练习曲的概述

(一)涵义。所谓发声练习曲是构成音乐内容组成的重要部分,由于其自身的音乐乐思情绪以及主题性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并且较强的单一技巧指向性,使得其一直被限定在较小的范围以内。从嗓音歌唱发音的角度出发,其作为单纯性的一种技术练习,同《孔空声乐练习曲》是一样的,均能够达到声乐技巧训练的目的。并且从歌曲旋律的这一角度来看,其是将各种旋律材料作为基础混在一起的,如:琵音、音阶和音程等,其目的在于科学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如:声音位置统一、气息连贯性等。(二)作用。正如我们所知,声乐教学是在器乐演奏领域中相关的音程及音阶等专项技术的借助下所进行的技巧训练,其主要的训练形式是发声练习曲,因而对于学习者歌唱技巧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准确说来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帮助学习者连贯气息、统一声音位置;二是,能够将旋律音程跳动等问题解决;三是,能够有效地拓展音域。

二、发声练习曲的教学现状

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发声练习曲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整体的演唱技巧,对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他们早已感知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有关于发声练习曲部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总是无法让人满意,也正是因为这样,众多教师们人们急需对现行的发声练习曲进行丰富和完善,以便能够将其所潜藏的作用充分激发出来。

(一)局限性阐述。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现行的有关发声练习曲教材中还存在着较强的声乐技巧指向性,如:上文中所给予的一些练习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琵音、音阶以及音程等内容,所谓基础性的一些乐句,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较大的音区跨度,并且在各个音区衔接转换以及真假声结合等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对于这样一种十分强烈的声乐技巧指向性,自然对于初步接触的学生而言,是极难的。

(二)系统性缺失,项目覆盖不全面。

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调的旋律;二是,以拍为主的单一衔接形式,使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成为了整个发声练习曲的主心骨;三是,涵盖不够全面的和弦分解以及音程跳进等内容,这是因为在发生练习中会涉及到大小六度、大小三度和纯五度等内容,而在现行的练习教材中却只涵盖了大三和弦,这便使得学生在练习中难以满足较高的音高要求。

(三)极易被忽略的音乐旋律性。

出现在练习教材中的练习曲大多是单纯性的一种技术练习,因而存在着较强的技巧以及理性指向性,虽然在夯实学生歌唱基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音乐旋律性的展现方面却不尽人意,显然,这对于学生良好演唱素质以及音乐乐感的培养是不利的,尤其是在情绪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学生的歌唱肌体会因为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变得僵化,一旦歌唱欲望被减弱,那么最终的演唱效果自然是无法达到预期。

三、丰富发声练习曲的有效策略

(一)过渡性和辅音符的增添。

对于声乐的学习而言,其是极度漫长的一个心理和生理同时学习的过程,学生若想良好的掌握一门声乐技巧,势必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形成大脑的条件反射,至此才能获得一个良好的嗓音肌能。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当在现有的练习曲的基础上,增添新的一些过渡性、辅的音符,以此来增强练习曲的旋律性,使其表现出的乐感更加丰富。

(二)专项技巧练习曲的系统性编写。

无论是什么题材的音乐作品,其均是由节奏、调式、和弦、节拍以及音程等内容或表现手段所组成,因而在整体的声乐练习之中,均需要一步一脚印的将每一个专项的基础内容练习好,系统性的对各个专项技巧练习曲进行编写,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更好地一个乐曲表演展现出来。

(三)中外乐曲的完美融合。

为了帮助学生们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表现力以及歌唱技巧水平,就有必要截取国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并在本国特色声乐作品的结合下,展现出更丰富、更精彩的内容来。通过一定时间名曲片段的练习,能够显著提高学生们整体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声乐素养。并且,在优秀练习曲的反复练习之下,学生们自身的音乐想象力能够受到启发,在练习的过程中渗透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并想象自己正处于乐曲所营造的环境中,通过以情带声,从而达到新的一个演唱乐感以及技巧高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存在于声乐教学中的发声练习曲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更加宽广,所获取到的知识更加丰富,而声乐是对生活的又一种表现,为了时时反映时展的潮流,我们必须在现行发声练习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改进、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整个的声乐表演上升新的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华峰.丰富发声练习曲旋律性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学习,2015,01:83.

篇7

Training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Senior High School Grade Three Biology Teaching

WANG Yifeng

(Changshu Shanghu Senior Middle School,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Due to the lack of self-monitoring ability,poor student in study hav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mod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exploration,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elf-confidence.By helping the poor student confidence again, they also can taste the joy of success; We can create a more robust attitude and learning attitude, we also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thought, and then we can make the poor student to pick up the courage, look up to witness confident,and they will create a good living habits, study habits and behavior habits, of cours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Key words Pseudo learning difficulties;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gnitive schemata; strengthening academic point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由后者所导致的学困我们统一称之为假学困,这类学困是本研究的核心对象。一般来说,这类学困生的困难主要来自对自己的认识不足、缺乏远大的理想、自我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者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心理素质不够硬,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容易自暴自弃、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甚至有些学生的学困还得追究教育者的责任,正是我们有失偏颇的认识,缺乏对他们的关爱,才使得他们在学困的路上越滑越远,几乎到了无法自救的地步。

不同成因的学困生在转化方法上自然会有很大的区别,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但不管成因如何,学困生的转化都有很大的难度。为了使学困生重新捡起勇气、抬起头来见证自信自强,为了重新塑造学困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了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可以全面提升学困生各方面能力的科学方法,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学困生的研究和转化工作刻不容缓,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尝试利用所带的几个班级、并协同各班级班主任老师,共同来剖析并解决这个顽疾。

对学困生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始终没有取得非常令人信服的成就,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学困生转化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等往往关注得很少,甚至根本就是完全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把学困生越推越远。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获得新信息;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评价。学生从来就不应该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倘若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兴趣缺失,知识的获得显然就是一句空谈。本研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所有学生全部真正纳入课堂。同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带来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也不只是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特定的反应,而是在头脑中有认知图式的重建过程。决定学习的因素,应该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所以,如何尝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后进生也能在课堂中大受裨益也是本研究的重心之一。

在抽样的120名学生中,计有近70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在几次市里的统测中,能达市均分的绝对人数不超20人,在这70来人的群体中,导致学困的原因调查显示:有61人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自我管理、不满老师等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导致,也就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假学困生,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研究和转化,并尝试以学科教学为突破口,激发出教师的探究精神,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我校学生生源现状的新路子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结合本校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基本设想是:针对学困生的不同心理,学会察言观色,求的就是一个方法得当;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成因,追根溯源才好对症下药;想方设法帮助学困生重新建立自信,使他们也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以点带面,逐渐塑造出更加健全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的思想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具体操作来说,一是要抓新教学模式的探究,同时要紧扣自信心的培养。前者是核心,后者是保障。

1 学困生转化的核心――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有限的资源下,尝试开展新教学模式的探究,对于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来说势在必行。本次实践的核心目标就是“因材施教促进自主合作学习,大面积大幅度转化学困生”。本实践最重要的模式其实就是“小组分工合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笔者的尝试是这样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摸底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分层(主要结合的指标有分班成绩、历次模拟成绩、平常课堂反馈情况、个性分析等),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展望自己的可能目标,写出具体的措施,上墙上桌。在班主任老师的协调下,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推举组长,一切行动都以组为单位,荣辱与共,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为新教学模式作奠基。本次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的目的自然还是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共同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有的是在思想首先转变过来,同时要坚信学生真的是在发展着前进的这个观念。

由于学生个体生活学习情况的差异,他们在情感价值观、行为模式上和认知能力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一些微调。通常来说,我只负责提供问题或者问题串,重点、难点都交由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会拿到全班进行讨论。这时候的模式主要是两组之间的直接对抗,整个过程中,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PK成为了当时的主旋律,传统教学模式下根本就不可能发现这么多的魅力,每个同学都参与了进去,教师要做的主要是引领。这样的小组讨论,可以说是凝聚了小组每一个成员的辛劳付出,展现了每一位学生绝对不甘于人后的心态,又哪里还会有学生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呢?个体钻研的积极性得以提升,集体的凝聚力更是展露无疑,传统教和学的过程变成了引导、探究、合作、辩论、发散、统一的变化过程。每一个小组都以击败其他小组为荣,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以能为本组出一份力而自豪,而由于不同层次的存在,又使得同组成员中,还有自己学习的榜样,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就和学困说拜拜了。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的凝聚力,为了让同学真正共同学习,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强化小组学习的概念,在常规、在测验、在课堂回答等等层面,始终坚持小组才是一个学习的基本单位,惟其如此,才能使得小组不是表面上的集合体,而是真正成为互帮互学的有战斗力的集体。

2 学困生转化的保障――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我校学困生中,假学困生占的比例接近90%,因而,如何转化假学困生就成了我们的研究重点,其中,如何重塑学困生的自信心更是研究的核心。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信心重塑的过程。

实践告诉我们:学困生的转化首要的是走过心理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是分析人的能力、察言观色的能力、对症下药的能力。只有适时的排解掉学生心里存在的问题、找出了症结所在,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命脉有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把握,处理起问题来才能事半功倍。要知道,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爱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学困生更是这样,他们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对生活和学习都倍感失望,这时候的他们更需要老师们送上一碗心灵鸡汤,真诚,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意志的作用不可忽视,这本身就是自信心重塑过程中最难的一关。为什么学困生的转化容易出现反复,关键就在于短暂建立起来的自信由于一些不适当的差错又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始终要考虑的是不仅要燃起希望之火,还要让这微弱的火苗化成可以燎原的熊熊烈火。在学困生的转化中,倘若能时常去刺激和强化他们的乐学点,会是一个比较值得提倡的做法。在实践中,所谓的强化乐学点,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多表扬多鼓励。学困生但凡有点滴闪光处,都可以给予真诚的祝贺,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所有事情都是要注意度的把握的,别把学困生都养成了只能接受表扬,却受不得丁点委屈的样子,这同样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引导过程中也还是要适时的敲打学生,哪怕是在教学设计中设问的难度梯度适当提高些,跨度略微放大一些,都可以实现对学生意志的磨练,这绝对会比一味的挑些简单的东西让学困生品位所谓的“成功”有价值得多。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训练指导

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鉴赏力,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项很枯燥的活动,而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要设置一定的情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课文中的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找到生动而形象的切入点,为了提高效率,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或者利用课文自身带的插图,以让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对朗读训练很单调,而且容易让学生生厌,那么兴趣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要运用情境法让学生想去读,乐于读成,能在朗读中找到自信、找到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用心朗读,才能深入的朗读,才能感受到课文的丰富情感。

比如:《鹿和狼的故事》朗读时,为了表现出这篇文章中各角色的不同特点,我在学习前进行了情境设置。我先拿出准备的一些鹿和狼的头饰,把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不但有对话,还设置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对话,情境非常逼真,不仅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的集中起来。再比如课文《小红帽》也适合这样的活动。有意思的是,小学生们都喜欢表演那些弱小、善良的角色,而都不喜欢表演凶狠的狼。经常进行这样的小游戏活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很高,而且他们扮演的角色声音各异,有很多学生表演天赋被显现出来,这些学生的表演也给朗读教学增添了很多的颜色。

二、富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个性化

朗读是把文本用语言再创作,声音要求规范,把无声变成有声,从语言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把思想表达出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时,要明确对朗读教学的认识。第一,示范要准确优美,那就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就会做到声情并茂,用语言环境与节奏来感染学生。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打出良好的语文基础;第二,地学生的朗读根式要统一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发现好的声音,好的方法,好的表情,老师都要鼓励,让他们把自己的个性继续下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朗读方式,可有只有用自己的方式才能体会到课文的感情,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比如:《老人与海鸥》的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出课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用它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而且要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朗读:“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老人和海鸥相处是那么的默契?”“你能体会出老人去世海鸥那种什么样的感情?”等等。再找出你感觉课文哪个地方最为感动你?这样,学生都会各抒己见,并用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课文,这样,他们的个性突显出来了,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异常地火爆。

三、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

对于小学语文的朗读不是随便让学生去读,而是提高他们能力的同时要对他们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巧,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大声读,也不是毫无感情的读,更不是机械读。因此,老师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朗读的方法都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让他们懂得在朗读的时候要懂得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进行泛读,给学出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对文质兼优的课文更要做到示范流畅、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朗读也可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生活艺术化,把课文艺术化,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朗读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学习地位。

朗读不仅是老师进行示范,当然,也有很多的示范方法,现代高科技技术产品就是老师进行指导朗读训练的很好的工具,比如,录音机、复读机、多媒体幻灯片等,也可以把这些声音进行处理,同一个人能表演多个角色。另外,在示范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插图,让学生感觉到那种真切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提高朗读效果。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朗读教学时,可在电脑上准备一些地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对地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自然而然带入1994年美国洛杉矶那场大地震中父亲救儿子的坚定信念和艰辛挖掘,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深深地教育。最终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更有利于良好课堂范围的营造。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要求学会朗读,而且要求读出感情,学生对课文有很深刻的感悟。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多方面的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朗读,在朗读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朗读中领悟课文内容所展现的美。朗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重视从教学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的朗读教学进行熏染,指导他们朗读习惯要持之以恒,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美香.谈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J].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07期

[2]韩丽华.提升朗读训练的有效性[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09年12期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 大学生学业指导; 解构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xjj2015-54)阶段性成果

G647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来看,学业指导工作相对复杂,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既需要正确思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正确内容的保证,只有在思路和内容上获得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做好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就应当将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与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进行。

二、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机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基于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在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有正确的思路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完善的理论作为保证,而互联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能够获得正确的思路支持。进而在发展中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学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思路,使学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具实效性。

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对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也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只有重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并根据互联网+思维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序进行,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渐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达到实效性标准。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路保证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日趋完善并达到有效性标准。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保证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配套的理论作为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的学业支持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取得实效,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相对复杂,只有认识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将互联网+思想有效地融入这一过程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证,所以,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应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过程中,使互联网+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受到这一思路的支持,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达到可靠性标准,并且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满足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使得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入有着一定的关系,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并在大学升学指导体系中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得以形成,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整体构建实效。

四、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学业的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业指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业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使大学生获得较多的思路支持和学习方法,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有效的丰富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能够具备更多的内容支持。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改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在发展实效性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影响,并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构建有效的互联网+思维框架,使互联网+思维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业体系形成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提供良好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总结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将互联网+思维作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有利因素,并做好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需要,选择性地应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效果,不但要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思维成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有利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宪铭;赵美;王海丹;冰冰;;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系统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金满文;张长路;;大学学术指导制度的现实考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2期

[3]张杉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业规划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1期

[4]仓伟;徐济达;;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薛庆符;美国高校学务指导制度专业化发展进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篇10

【关键词】小手;数学思维;训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数学素养,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小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一、利用手势帮助理解

(一)运用手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帮助他们理解,而手就是最方便的道具。生动形象的手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二)运用手势理解算理

古语曰:“掐指一算”。可见,“指”能帮助“算”。简单的数的计算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外现向内化转化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的、感性的阶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然不会使用数手指头算,但是对简单口算不甚了解的、以及掌握新口算方法较慢的孩子来讲,通过数手指理解算理是一条捷径。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4-8,就可以先想见8想2,伸出左手2个手指;再用右手伸出54手指表示个位上的4,想2加4等于6。

二、利用手势帮助思考

(一)用手势画简图

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中低年级的学生在画图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尤其是一些变化的情况不容易画出来。用手势表示,就是一种简易的图,有些时候恰当运用手势再加上图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时候,画图的作用十分突出,而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画,或者图画出来了但还是不明白意思,尤其是对于路程和距离不能区分。这时候,我让学生先用手势比一比,再画一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题意。学生用两只手表示两个人,通过手的运动,直观形象地看到他们是怎样走的,哪里是路程,哪里是还没走的,哪里是多走的。

(二)利用手势理解数量关系

一年级学习加法和减法时,学生用两只手,表示和起来,拿出去。判断出题目用加法还是减法。在二年级刚接触除法的时候,学生分不清什么时候用除法,什么是包含除,什么是平均除。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题意,理解数量关系。两臂伸展,双手张开,就像抱着一个大西瓜,这就是总数。如果题目中说了平均分成多少份,就用一只手做刀切下去,求其中的一份用除法。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先运用手势帮助思考问题,再慢慢提升为用画图进行理解,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手势加强记忆

(一)利用手势记住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学生常常弄混什么时候棵数比间隔数多1,什么时候棵数比间隔数少1。这时候,我让学生用手来记忆。5个手指就是棵数,手指缝就是间隔,这样一目了然,学生每次伸出手就能正确区分了。我们的手隐含着间隔现象的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住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把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全部伸开,把手指当作树,把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当作间距,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端都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l;一端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1。这一规律还可以应用于生活实际――锯木头、数楼梯、钟打点等有间隔的实例。

(二)利用手势记住画角、量角的方法

学习完画角和量角后,学生总结了方法,每天上课前两分钟学生都会背诵一遍怎样画角和量角,可是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每次操作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做。于是我教他们,不仅要背诵,还要动手,就像手中拿着一个大量角器一样,边背边演示,这样学生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画角和量角。

(三)利用手势记住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长度单位”,让学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用手指表示单位,指缝表示单位间的进率。大拇指看作千米,食指看作米,依次中指为分米,无名指为厘米,小指看作毫米。同时规定: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大指缝表示进率是1000,其他指缝表示进率是10。这样在计算长度单位进率时,如果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两个单位间隔几个小指缝就在“1”的后面加几个“0”,记着拇指缝加3个“0”。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则反之。

掰手指,学数学,让学生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既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有效培养思维能力,真是一举多得。手势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是妙不可言的。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