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对联范文
时间:2023-04-10 15:1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胜古迹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黄金
(九华山)
万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
(黄山文殊院)
飞骑桥头论胜负
教弩台上评忠奸
(合肥民教寺)
庙内无僧风扫地
寺中少灯月照明
(凤阳龙兴寺)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黄山玉屏楼)
千古诗才莲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立姓名尊
(合肥包公祠)
忠贤将相
道德名家
(合肥包公祠)
去帆疑峡走
卷浪骇江飞
(马鞍山采石矶大风亭)
曹公教弩台尚在
吴主飞骑桥难寻
(合肥民教寺)
来到半山坐一坐
再行五里天上天
(九华山钓鱼台)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县琅琊山醉翁亭)
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运
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
(合肥民教寺)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武汉黄鹤楼)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黄州赤壁)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九江琵琶亭)
登楼便欲凌云去
临水应知得月先
(镇江北固山多景楼)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桃花源陶渊明祠)
门前学种先生柳
岭上长留处士坟
(桃花源陶渊明祠)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广州黄花岗)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伴取岭上梅花
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山残水留得风中劲草
(杨州梅花岭)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州醉翁亭)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吹,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
一楼何厅,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湖南洞庭湖岳阳楼)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夕,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
(信陵君祠)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睦行地大文章
(长沙屈原贾谊二公祠)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陕西苏武庙)
心悬八封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湖南洞庭湖岳阳楼)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篇2
上联:遗迹镇栖霞洒泪重瞻新庙貌
下联: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
颐和园知春堂联:
上联:七宝栏杆千岁古
下联:十洲烟景四时花
颐和园涵远堂联:
上联:西岭烟霞生袖底
下联:东洲云海落樽前
颐和园戴日腾愉联:
上联: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
下联:蓬莱依胜境结构灵光
合肥民教寺:
上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运
下联: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
合肥民教寺:
上联:飞骑桥头论胜负
下联:教弩台上评忠奸
合肥民教寺:
上联:曹公教弩台尚在
下联:吴主飞骑桥难寻
黄山文殊院:
上联:万山拜其下
下联:孤云卧此中
黄山玉屏楼:
上联: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下联: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黄山九龙瀑:
上联: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狼骏骅骝添赤兔
下联: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湖南桃源县陶渊明祠:
上联:六前学种先生柳
下联:岭上长留处士坟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山:
上联:绝境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土
下联:避秦电休问,世家本属晋时人
湖南岳阳岳阳楼:
上联:水天一色
下联:风月无边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上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下联: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表,滕子京百废俱兴,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
篇3
摩崖石刻・诗情
来到南京长江边,有一座石矶,外形如一只展翅飞旋的燕子,故名燕子矶。才进入公园,便看见燕子矶中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摩崖石刻。一首首绝妙诗词,一对对秀丽对联,或飘逸,或凝重,一边吟诵,一边咀嚼。最有韵味的是那幅“江风山月”的刻石,四个字浓缩了燕子矶风景的特色:依在摩崖栏杆上,俯瞰长江远景,沐浴从山那头飘至的山风;或者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矶头的小亭上,聆听江涛阵阵,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古亭石碑・画意
登上山顶,御碑亭中立一石碑,正面书“燕子矶”三个大字,乃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绕到背面,我们欣赏到了乾隆皇帝当年观赏燕子矶美景所作的一首诗: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织久相安!”
其中有几个繁体字我不认识,亏得爱好书法的老爸一一指认,才读通这首诗。这首即兴诗概括了燕子矶周围美景。坐在亭内,闭目养神,想像碑文的内容更有一番风味,耳畔涛声不绝;极目远眺,一幅江南秀美画卷跃入眼帘,远处群山如黛,两岸绿阴浓密,浩瀚长江波涛滚滚……
青石古砖・文化
铺满苔藓的城墙,有几处已经断裂。青石砖上,古人铸造的字已经湮没,用手触及,还能清晰的感到遒劲的笔迹。这些字迹历经岁月的侵蚀,模糊不清,但仍然透露了古人的许多信息。青幽的苔藓掩盖不住华夏文明的踪迹,一砖一瓦,只字片句,不也渗透了语文的精华吗?
名胜古迹,历史悠久,精华浓缩,永不磨灭;语文学习,奇趣盎然,回味无穷。
名胜古迹――语文学习的一个窗口!
简评
篇4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襄樊着名的旅游风景区——古隆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刘梦菡,大家可以叫我刘导。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色。
湖北襄樊人民路小学四年级:牙买加咖啡
篇5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这里曾居住过二十四位皇帝,既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杰作,又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故宫的艺术品收藏中,历代书法艺术珍品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著名的“三希堂”就是荟萃了这些国宝的地方。
三希堂原名温室,面积不足八平方米,这间皇宫中罕见的“袖珍”书房,却因为乾隆皇帝的三件稀世珍藏而赫赫有名。关于三希堂名称的由来,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公认的解释是,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乾隆皇帝在自书的《三希堂记》中也说:“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稀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移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三希堂虽小,但陈设古朴别致,环境幽雅。墙壁上有乾隆书写的“三希堂”匾额、“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对联和《三希堂记》墨迹,还有画家金廷标的《王羲之学书图》、沈德潜作的《三希堂歌》以及董邦达的山水画等,五颜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散发出的浓浓书卷气为三希堂增添了无限韵致。
“三希”中的《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是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间,对这幅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反复为之题跋,一生竟对此帖做过七十三次题跋。
《中秋帖》没有落款,相传为王献之书,也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的临本。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此帖接近草书,用笔如行云流水,完美至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的一通书函。王珣是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伯远帖》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瘦硬开张,清人姚鼐(n4i)称赞它“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书法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篇6
前些日子,应翟先生之邀,来到德年书社,坐在身穿白式对襟衫、风度儒雅的先生面前,听先生论及古今,看先生用简洁婉约的文字写下的对联:“仁山智水乐清音,陈礼设庠颂风雅”。短短的十四个字,字体飘逸平和,有着道骨仙风超脱之美,对联之中包含着言之不尽中国传统文化,并巧妙把晚生的名字嵌入其中,浑然天成。问及先生创作过程,先生笑言,灵感所至,乃一气呵成。念及贾岛的“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不禁对先生国学功底刮目相看,敬仰之情再重几分。
读书苦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从对联的典故延伸开去,先生谈及中国传统文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话语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毫无牵强附会之嫌。先生从《清明上河图》的各种版本中体现的政治文化现象,谈到故宫博物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的变迁,说起几辈故宫人对艺术品的忠贞,论及解放前后马衡(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及其弟子庄严(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对艺术品的珍爱和政治取向的轶事,让我听得如醉如痴。
我知道:先生诗书画印俱佳,真草隶篆皆通。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屡屡获奖。书画印作遍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天安门城楼、鲁迅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观鹊楼,黄鹤楼、大昭寺等名胜古迹陈列收藏其作品。《人民日报》等海内外百余家媒体登载其作品及专论文章。中央电视台、阿拉伯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报道其作品。应邀为日本首相、多国大使,数百位著名科学家治印,并以国礼相赠。应邀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28处题字。
先生取得的这些成就,正是他数十年孜孜不倦、手不释卷的结果。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我想起明代作家洪应明《菜根谭》里的一句话:“真味是淡,至人如常”。这不正是先生的写照吗?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的,德行完美的人能够保持平常心。
社会在改变,我们无能为力,无需阻止也不能阻止。从翟先生的身上,我明白了重要的是,融入社会,不让纷繁的琐事乱我们的信念,让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
清风俊骨,端庄稳健人间正气
篇7
楹联:也称对联,俗称对子。它是由诗、词演化二来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楹联(下面称为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两联相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相应。
对联,盖萌芽于秦汉,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对联本是贴在门旁或柱子上的,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庆吊之用,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也广泛地应用着,如在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中,从标题到话说,广泛地应用着“对子”,以增添其文采。一部《三国演义》,其中的对子,据统计约有373副之多(见《对联》小册子第172页)。在民间的对联,特别是春联,更是不计其数。在对联中,有的还加有横批,横批是对联的题目或中心内容,对对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就其内容来分,极为广泛,有春联、寿联、喜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以及其他对联,等等。现举例于下。
春联
1.“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五更”应是“夜半”或“子时”,旧俗把元旦早晨当做新年伊始。)
2.“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乾坤”指天地。)
3.“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即对联代称,因为最早的对联是用桃木板制成,上面写有驱鬼和避邪的神名,后来桃符便成了春联的代称。)
寿联
是为长者庆寿所作的对联。除一般的寿联外,还有根据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而专作的寿联。举例如下。
1.“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这是一般的寿联。)
2.“名高北斗,寿比南山”(这是给有声望的老人送的寿联。)
3.“孙子生孙,上寿同臻称国瑞;老人偕老,百年共乐合家欢”(这是送给两位百岁夫妇,而且是四世同堂的老人。)
喜联
这里是专指给新婚夫妇送的对联。
1.“比飞胜似关雎鸟,并蒂常开连理枝”(上联是用的《诗经》首篇《关雎》的典故。)
2.“海枯石烂,同心永结;海阔天空,比翼齐飞”
3.“青松攀枝,喜成连理;红梅吐芳,永结同心”
挽联
1.吴作人挽:“话尽燕山,沉诗冤海;胸怀日月,遗惠生民”(“燕山”系指《燕山夜话》。)
2.“编县志,断简未续,慨乎谁操班固笔;逝京师,彼黍离叹,悄然如读少陵诗”
这是我在读私塾时老师给我讲的一副挽联,吊唁的是我县的一位编县志的老儒,事未竟而逝。他也曾到过北京,为感慨国家的衰败而写过诗篇。在这副挽联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班固撰《汉书》未完而逝,一是用了《诗经・王风》中《黍离》一诗的典故,以此来悼念他的业绩和爱国之志。这副挽联,写得非常工整,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
其他:包括数字联,拆字联,戏答联,或称谐趣联,名胜古迹联等等。举例如下。
数字联
1.“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上联的“、凉、酒”三个字,各带有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古汉字中,冰字是水字左上角加一点,故说一点――编者);下联的“丁、香、花”三字,各带有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繁体字“”为草字头――编者)。这是一副非常巧对的数字对联。
2.“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上联是“忘八”,下联是“”,谐音即读为“王八”。以此来辱骂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而实际上是男盗女的卖图求荣和荒之徒
拆字联
1.“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这是纪晓岚向乾隆皇帝请假返家探亲时,由乾隆出上联,他立即对出下联,乾隆大悦,因而多给假期和行资。上联是将“思”字拆成“十、口、心”,下联又将“谢”字拆成“寸、身、言”,不仅拆字拆的好,而且内容也很妥贴。
对这副对联,也有另一种说法,其对联是:“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月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在八月金秋季节,旅游、赏月、赏桂花香,应是最佳时节。上联将“思”字拆成“十、口、心”,下联将“赏”(繁体字为“”――编者)字拆成“八、月、尚”。
2.“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也是绝妙的拆字对联。
戏答联更为有趣,也可称为谐趣联。现举两例。
俞曲园与其女儿的问答:父女二人游西湖冷泉亭,飞来峰,有对联一副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当父亲念及此联时,其女笑答曰:“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父惊问:“项字何谓?”女答曰:“项羽若不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其父甚悦。因为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歌。
我在读私塾时,老师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师,教了几个学生,某日有友人来访,教师向友人称赞自己的学生如何有才能。友人乃测试之,指对面山上的宝塔,口出一联曰:“高山隐隐,一塔、七级、四面、八方。”结果学生无言以对,只好摇手以表示难以答对。当友人正要质问时,教师便抢先说:“摇手即是答案,学生是用摇手对出下联:众手摇摇,孤掌、五指、三长、两短”。堪称绝对,友人为之倾倒。
名胜古迹对联这方面对联较多,不胜枚举。现仅举几例,做此说明。
1.岳庙对联。在杭州西湖的岳庙后面,有岳飞和岳云的墓,在岳庙前门侧有秦桧等人的铁铸跪像,其对联云:
“青山有幸埋忠骨(指岳家父子),白铁无辜铸佞臣(指秦桧等人)”
2.福建郑成功祠对联: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璧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颇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立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3.最后举两副长联。一是孙髯翁所作昆明大观园大戏楼长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共180字)。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二是张之洞所作屈原庙湘妃祠对联(共408字)。
上联: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乱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艘?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下联:三终聆帝乐,纵观亲觅伶伦截管,茶援敲钟。竞响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鼋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 别样清虚。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琼琴,丝弹桐柏;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 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皎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抄自《对联》远方出版社出版第47、50-51页)
二、谜语选介
谜语,源于民间口头文字,后来也成为文人的文字游戏。谐隐(通常所谓的谜语),如《文心雕龙》所指出的:“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辞海》(上)第1057页)原来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谜语,至此亦成为文学的别支。
谜语,有诗钟(列出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字,要求选出两句古诗,将两字嵌入,并须自然和工整。限定时间答出,过时作废),敲诗(选出古诗一句,将其中的某一字隐去,并将与隐去字相通的四字写在隐去字的字旁,共计五个字,敲中者胜),文虎(也称“灯虎”,形容猜谜如同射虎一样难中)等多种形式,以此来猜射事物或文字,作为谜底。以文字为谜底的,也称“灯谜”。现举几例如下。
打一字的如:
1.“一字九横六竖,多少闲人不识,有人去问孔子,孔子想了三日。”(谜底是“晶”字)。
2.“朱颜可爱,一支金钗懒向鬓边带。”(谜底是“未”字)。
打一古人名的如:
1.“”(谜底是“虞姬”)。
2.街亭如何失守?(谜底是“马占山”)
《红楼梦》在第22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曹雪芹用宝玉和几位姐妹所写的灯谜,来影射他们各自的身世,现举几例如下。
元妃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影射元春从得宠到失宠、早逝。)
探春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影射探春远嫁。)
迎春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谜底是“算盘”,影射迎春被欺。)
黛玉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谜底是“更香”,影射黛玉的孤傲和苦闷。)
宝钗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是“竹夫人”,影射宝钗婚姻的失意。)
曹雪芹用这些谜语,来影射着每个人的身世,也反映着一个家世的没落,因而贾政乃从中体验出不祥之兆,“甚觉凄凉,大有悲戚之状。”从文辞来说,曹雪芹却将猜谜语,搞成了一次诗文会。
篇8
瞿塘峡江流咆哮而过
最先经过的是瞿塘峡,全长8公里,长江三峡中,它最短,却最为雄奇壮丽。长江在这里形成陡峭的峡谷,断岩峭壁,宛如刀砍斧劈,江流穿过夔门,在山谷中奔腾咆哮。
瞿塘峡的名胜古迹颇多,峡内有惊险万丈的古栈道,神秘莫测的风箱峡,岁月的沧桑,映衬出巍峨山河千古不灭的雄风
小三峡无处不苍翠
在巫山县码头,游船换小游艇,沿着大宁河逆水而上,来到了“小三峡”。大宁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巴山南麓,穿过巫山之间的云崖险峰,在巫山注入长江,全长300多公里,可四季通航。大宁河下游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合称“小三峡”。南起龙峡口,北至涂家坝,全长50公里。
“小三峡”风光旖旎,流水清澈碧透,两岸树木青葱,苍翠欲滴,流水飞泉,船行驶在峡中,仿佛荡漾在百壁画廊中。
巫峡山高谷深
巫峡,跨渝、鄂两地,绵延40多公里,是三峡中最长最整齐的一段峡谷。巫峡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两个峡谷。巫峡幽深秀丽,两岸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峡区山高谷深,蒸郁不散的湿气沿山坡冉冉上升,有时形成浮云细雨,有时化作滚滚乌云,有时变成茫茫白雾。十二峰时隐时现,疑似仙境。
西陵峡壮观依旧
西陵峡,因西陵山而得名,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它由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所组成。随三峡大坝上游的一段水位升高后,西陵峡“险”的特点将消失,但由于山的相对高度比较大,峡感犹存,壮观依旧。
大坝下游的一段西陵峡依然保持原貌,这里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两岸的层峦叠嶂,青青翠翠,美不胜收。这些名胜有的只能在游船上隔水相望,憾未见其“庐山真面目”。
丰都鬼城变鬼岛
丰都,位于长江北岸,是一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人死后阴魂都要归入丰都,因而又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别号——鬼城。丰都现在保存完好的有明朝修建的奈何桥、阴王二仙对弈的塑像,“鬼国”的皇城幽都以及大雄殿、玉皇殿、百子殿、天子殿、鬼门关等胜迹。
现在的江水已经漫过半山,城变成了岛,但是水气蒙蒙,反而增添了阴森恐怖的气氛。这里的名山风景区庙宇较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对联随处可见,在天子殿门前木匾上镶嵌的一副对联曰:“金黄银白红心黑须知头上有青天,泪酸血咸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是鬼岛最好的礼物,警醒世人的珠玑。
神农溪漂流扁舟悠然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的莽莽青山之中,溪水清冽明净,两岸山峰奇峻。神农溪漂流使用的是一种形似“豌豆角”的扁舟。跨上这种古味加土味的小船,在碧水清波上悠然漂流,会有一种原始的野趣。
漂进锦竹峡,两岸山间,多为锦竹覆盖,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水面倒映着青峰竹影,使溪水更添碧绿。人与舟漂行其中,简直被翠色包围,不由心静如洗,加之神农溪上连一只小小的机动船都没有,空气异常清新,峡间格外幽静,只是偶尔有几声鸟鸣,或有几声纤夫的号子,更使人有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这在神农溪以外是绝对找不到的。过锦竹峡后,就漂进了鹦鹉峡。此峡内多奇峰异景,有的山峰如狂啸之虎,有的如嬉戏之猴。之后是龙昌峡,此处景点众多,堪值一游。
特色小吃
宜昌的小吃是出了名的好,集原味、咸鲜、偏辣于一身,特色十足。隆康路菜场对面有一家卖豆腐皮、卤鸡蛋、卤鹌鹑蛋的小店,味道不错,价格便宜;红星酒楼的懒汉飘香鸡,有些微辣,还有红星的田螺,是宜昌人最喜欢的;这里还有橡子豆腐、懒豆腐等多种特色菜。另外,这里也是产茶胜地,像毛尖等名茶也都出自这里。
沙市最出名恐怕要数荆沙鱼糕、汽水肉、皮调鳝鱼、珍珠丸子这四道了。在“好公道”里吃鱼糕,竟然让人吃不出鱼的味道。汽水肉是利用蒸汽原理制成的一道菜。还有那甜甜的叮当糕,沾上醋或辣子吃的臭豆腐干,软软的糯米角,香喷喷的银裹金,咸咸的锅块……看得你口水都流了吧,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吃去呀。
实用情报
1、身份证(学生可带学生证,军人请带士官证,老年游客请带上离、退休证件);
2、雨伞或雨衣(四季都要准备,峡谷中风云多变);
3、梳洗用品(男士不要忘了剃须刀);
4、相机胶卷(为防止旅游中的胶卷突然用完,行前最好多备几卷)手机电池、充电器;
5、轻便口杯、水壶;
6、携带小巧、结实耐磨的挎包,最好不是拎包(临行前应将身份证、车票、钱、记事本等物品装入其中)现金最好分开放;
7、护肤品、防晒霜、太阳镜(夏季);
8、常备药(感冒、腹泻、创伤、晕车等药,晕船晕车者可备呕吐用塑料袋),不过豪华游船上多有医务室;
9、由于游船上商场少有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多为工艺纪念品,出行前要准备充分,女士最好备足个人卫生用品;
10、豪华游船上多有船长设的欢迎晚宴,最好带上一套正式场合的晚礼服。
篇9
郑板桥曾有诗云:“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首诗是郑板桥描述自己画竹的艺术体验。通过对竹子长期而又细微的观察,郑板桥所描绘的竹子千姿百态,达到了匠心独运、神韵高远的境界。
郑板桥画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在观察和思考上不惜呕心沥血,从生活中获取感受。郑板桥有一段朴素无华的生动自述: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为了求得对竹子的透彻了解,郑板桥在夏天时把竹床放在竹林中,卧看新竹的生长气势;秋天,他用竹子作窗棂,透过纸窗观看竹影的多彩多姿。郑板桥爱竹如醉如痴,已养成一种竹癖,他甚至睡在斋房床上时,还在凝神静听竹子被风吹雨打的声音!
慰天下之劳人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艺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画家,似乎是郑板桥。他是江苏兴化人,是扬州画派的首领,以画竹最为著名。现在,苏州、杭州的许多名胜古迹中都还有他的字画的石刻、木刻和手迹(复制品)陈列。
郑板桥是一个“怪人”,他在山东潍县和范县做了十二年“七品芝麻官”,因维护劳动人民利益被罢官,寓居扬州。二十年前就在扬州卖过画的郑板桥,这时已六十岁了,“告老”还乡,名气更大。他刻了三个印章,一曰“二十年前旧板桥”,一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曰“七品官耳”。名气大,找他画画的人自然多。扬州是个“盐商”聚会之区,有钱的人多,但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想揩油。揩油者即剥削也,养成了剥削习惯的人,往往以不花钱而得到名画家的画为乐。
1754年春,正是乾隆皇帝游罢江南之后,郑板桥的名气更大了,向他索画的人也更多了。郑板桥有一个要好的朋友靳秋田,请他作画,借此机会,他就发起牢骚来了。他在给靳秋田的一幅题字上写道: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这是为什么?板桥接着写道: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个宣告一出,那些扬州的盐商、富商,都知道郑板桥的字画,没有报酬是难以得到的,但是,他们又要计较,如何以最少的报酬去取得郑板桥的画,到他家里去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有的送几个粽子,有的送一蛊“水晶肴肉”,有的说:“文人是不要钱的,所以我不敢送钱,只送上你最喜欢的十枚盐茶鸡蛋。”
郑板桥一一拒绝了这些请求。1759年,他在自己的门前写了一张“润格”(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题名为《谢客》: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润格”之下,郑板桥又写了一首十分风趣的诗:
篇10
【关键词】继承传统;弘扬文化;促进创新
Develop the tradition of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promote
theilmovation of teaching
Pan Jin-sheng
【Abstract】antithetical is the representative language of Chineseis the special andexcellent culture form of Chinese.The training of antithetical couplet is a successful experienceof Chinese teaching in old time.It’S also the excellent culture tradition of Chinese.To train thestudents’ability of antithetical couple is conform to the rule of Chinese learning.It’S good fortraining the students’feeling of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writing.It Can arouse students’mind and idea of innovation.It’S good for bringing thepersonality into play and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the students.It’S good for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 of culture.It’S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nationaldeveloping way and the aim of innovmion teaching.So,it’S necessary to do suitable training onantithetical couplet in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inherit the tradition develop the culture promote theinnovation
实施新课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广大语文教师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发挥各自特长,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这样那样的实践训练。由于对联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适用范围相当广泛,能综合反映出入们对词汇、语言的理解及组织应用能力,因而被一些语文教师看好,于是乎关于对联知识的教学训练相应地走进了语文课堂。对此有人便提出质疑: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难道又要走回私塾“属对”教学的老路上去吗?在此,不禁要问:难道传统的就是陈腐的吗?我们先辈的、民族的光荣、优良传统就可以不提倡呢?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今天,传统语文教学有没有值得继承的教学经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或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经验。”[1]旧瓶尚可装新酒,废品还可回收再利用,制成新产品。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难道就不可以“回收”而注入新活力吗?可见传统的不一定就是陈腐的,其优良的一面我们理应继承、发扬下去。
“属对”,俗称“对对子”,即对联训练。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代表语言――汉语言独特优秀的文化形式,它是诗的一个分支,篇幅短小,内容上要求高度概括集中,文字上要求凝炼精粹,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和修辞,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显得十分典雅、精炼、优美,千百年来,上至达官显要、儒人雅士策论经邦济世之道,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窃谈安身立命之情,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属对训练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成功经验,属对也就成了汉语言的优良文化传统。考查学生属对能力,符合学生汉语言语习得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利于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继承并发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符合语文教育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和创新教育的宗旨。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属对教学训练是大有必要的。
1.“属对”教学训练符合学生汉语言语习得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对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我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晦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2]众所周知,它可在生活实践中习得,靠感悟、积累和不断的模仿运用,但“高层次、高品味的语感,尤其是书面语感的形成,则主要靠学堂的语文教育,主要靠教师理性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语感训练”[3]才能习得。从汉语言特点看,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音节文字,较难记忆,但它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特点,构词能力强,非常容易构成形式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极易合辙押韵。前人正是充分利用了汉字独特特点和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编合成大量念来顺口,听来悦耳的整齐押韵、平仄和谐的对偶旬,采用“属对”的方式来进行实际的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和逻辑等综合语文基础训练。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极易记忆。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模仿、对照、类推的能力和纠错能力,久而久之,词句的用法等便“渗透”到学生的头脑、语言中,从而在“熏陶渐染”中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语感,进而能说出、写出不错的旬段乃至篇章来。《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再看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受近百年来语文教学盲目否定传统、片面向西方学习的影响,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了属对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像样的对子了。“可以说,属对能力的下降也是我国语文水平下降的标志之一。”[4]鉴于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属对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有益无害,因它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能力起一定的作用”。[5]
2.在属对教学训练中可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空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利于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联总是能在事物中发现它们种种不同或相同的属性、特征以及它们之间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联系,因而属对可以训练我们有关概念、判断、推理、联想、想象、类比等的思维能力。”[6]为了让学生在诗词美文学习中懂得对联知识,掌握属对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我有意设置一定的对联让学生加以应对训练,学生配合较为投入。如在分析《空城计》一文的人物性格时,我设计这样一联:“诸葛亮临危不惧大摆空城计;司马懿――白失好时机"让学生用一四字短语对“临危不惧”。很多同学虽不会应对,却积极投入。讨论后经引导点拨,使学生明确可用“遇事多疑”应对。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诸葛亮、司马懿各自的性格特点。此外,我还特意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并出版了一期《中考对联指导》的黑板报,内容有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属对技巧和属对训练,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并要求我在教学中对对联作专题教学。在教学中我以历代对联轶闻趣事引入,一开始便激起了学生的情趣,同学们立刻就说出了好几个有关对联的佳话,我顺势转入到对联知识的教学,最后我给出两句出句,让学生进行应对训练。由于同学们有了诗文对偶、对联的积累,加之对属对技巧刚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应对训练中表现得异常活跃。如在应对“海外传圣火”的下旬时,学生就对出了“健儿赛北京”、“神州办奥运”、“中华唱和谐”、“神州聚祥云”等对句,有的虽平仄不是很协调,但结构、内容却都较好;在个别字词的运用上还出现了互评和激烈的争议。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激情较高,气氛活跃,在应对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受到了有效的激发,课堂空间又比较宽松。这使我想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就很注重课堂教学的宽松环境,他反复强调:“亦各言其志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去谈,其学生的创造力就得到了自由的发挥。可见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个性受到触发,其创造的火花就能被点燃。
3.对联是中华民族语言独特的文化形式,适当地进行对联教学有利于学生继承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符合语文教学走民族化道路的要求和创新教育宗旨,同时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表现形式。
纵观近百年来的语文教学:“五四”前后,国人逐步觉醒,他们回顾历史,认为“我们的历史是堆腐烂发臭的垃圾,不值得留念”,“把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汉语文化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甚至与八股文等混为一谈,全盘否定,大加挞伐。有的以为只有掏空、洗净自己的文化积淀,才能全盘接纳西方文化……有的以为‘汉字不灭,国家必亡’,主张抛弃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等等。”[7]建国初期到“”期间,语文教学引进了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模式,“红领巾”教学法一统天下,走上了苏联教学模式,同时又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中断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八、九十年代,又借鉴美国的标准化考试,语文教育便走上了机械的应试教育的不归之路。可以说三次学习西方都是没有顾及汉语言文字自身特点、背离民族母语教育传统的语文教育。历史早已证明,“盲目学习西方,正是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水平低下的‘病根’。”[8](当然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
我们的语文教育该怎么办?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极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近百年来中国语文教学的冷静思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语文界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得出了几乎一致的认识:中国语文教育必须立足于本土,走民族化的道路。在天津召开的“语文教育百年论坛’’上就公开提出“现代学校语文教育要想摆脱当前的这种困境,只有按照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向传统语文教育‘复归’,当然,是在更高水平上经过‘继承――扬弃’后的‘复归’,这才是惟一正确的出路。”
“属对’’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言语文化形式,属对训练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一种成功教学经验。而对联的历史可渭源远流长,且题材灵活自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一丛香花,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箱奇珍。”[9]它语言精炼而情思丰富,往往以极少的文字,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或情理相洽,被称为“诗中之诗"。有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于其中,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如“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一联,以“五方”和“五行”巧对“十数”,不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历史功绩,且趣味盎然。有的对联字数比诗词少,蕴含的情思却不一定比诗词少,甚至有可能超过。如“九一八"后,沈阳出现了这样一幅只有两个字的对联:“死;书。”其含义异常丰富:在日本侵略军的占领下,生离死别,生不如死;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0]这样精练的文字艺术,是一般诗词或其他文学语言难以企及的。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在《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言中说:“不管是谁……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情景就可忧了。”而对于一个连自己祖国语言和民族文化都舍弃不要的人,能谈得上爱国吗?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这一优良的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被我们自己埋藏、毁灭呢?让我们将这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世界文化好好地继承下来,不断注入时代新内容,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属对训练,不是走私塾教育的老路,而是为创新的继承,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是民族发展的要求。我们应本着民族发展的宗旨,立足本土语言和文化,从优良的传统中吸取更多的营养,以促进我们语文教育的复兴、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 唐晓敏《传统和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
[2][3] 黄建恒《谈谈语感和训练》――《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
[4] 古源慧《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非》――《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期。
[5]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素描》――《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5期。
[6] 广西教育出版社《新语文读本•初中卷1》――2001年3月第l版197页。
[7] 盛书山《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2期。
[8] 余应源《西化――百年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源》――《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9] 尹贤《对联写作指导》――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