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言范文

时间:2023-04-03 12:2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记者节感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记者节感言

篇1

关键词:结核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07-02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肺结核最为常见。随着结核病疫情上升,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而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邱英梅[1]通过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干预组CD3+、CO4+和CD8+T淋巴细胞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上升,为心理干预能明显增强和调节细胞免疫,提供更科学客观的依据。

1 结核病患者心理问题

1.1 住院结核病患者

1.1.1 焦虑已成为肺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2],并成为影响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李娜[3]认为,病人确诊肺结核前的焦虑程度比确诊后更为显著,卢玉山等[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研究显示,肺结核患者无论初治、复发,SCL一90阳性项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结核病患者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差,而复发者阳性项数又高于初治患者,复发患者的恐怖、精神病及偏执因子高。

1.1.2 耐多药结核病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心理负担加重,常现为恐惧、焦虑、悲观、抑郁、失眠多梦、不配合治疗等多种负性心理[5]。

1.1.3 儿童情绪反应强烈、恐惧;青年患者紧张急躁、否认心理;中年患者则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老年肺结核多伴有合并症,病情相对复杂,病程及治疗时间均较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失望、孤独等消极情绪[6]。

1.2 非住院结核病患者

1.2.1 贾素华[7]报道,居家治疗的结核病人的心理健康差于健康人群,与住院结核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当,以抑郁、焦虑、悲观、恐惧、精神病性为主要表现;顾惠娟[8]等对106例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认为流动人口结核病人抑郁症状通常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关,通过比较不同抑郁病人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差异,认为社会支持与抑郁总分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少,抑郁总分越高;抑郁倾向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即个体对社会支持利用度越高和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倾向发生率越低。

1.2.2 110联动患者为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病人,由于长期露宿街头,生活无着落,营养状况极差,存在严重的心态失衡和自卑、认命心理。

1.3 结核病患者亲属心理状况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相关,调查显示,96.0%的亲属担心患者的病情和病程。王丽芹报道,开放型肺结核患者亲属多存在焦虑心理,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担心患者病情和病程;担心自己或家人被传染;担心周围人排斥患者;担心患者因疾病传染性而疏远家人;担心采取隔离措施引起患者误会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

2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结核病患者的总体社会支持程度低,分析可能与患者自卑、无助,减少与他人及社会接触有关。有调查显示,担心自己或家人被传染、周围人排斥、由于疾病传染性而疏远家人等占70%以上。这种回避的态度不仅造成患者安全感、自尊感的下降,也不利于人们对结核病患者的了解。

2.2 认知不足,存在对疾病本身误解,对治疗用药原则不了解,对结核病饮食、活动、卫生防护方面认知不足。认知不足不仅使患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往往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影响全程规则化疗,产生耐药性,使治疗失败。

2.3 经济原因,结核病治疗时间长,相对费用高,由于长期患病,劳动能力和工作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患者大多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这些因素导致消极情绪,而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2.4 部分结核病患者合并症多,复发、耐药患者多,病情复杂,对治疗失去信心,与患者长期患病,劳动力、工作能力降低,影响其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而造成焦虑、悲观的心理状态有关。

3 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3.1 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篇2

[关键词] 心脏介入;心理情感障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3-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roach 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occurr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patients per group respectively.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ed basic nursing follow by psychological nursing. However, basic nurs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control group only. Mood related disorders were evaluated with psychology rating scale, includi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Meanwhile, cardiac function index, including ECG, myocardial enzyme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and angina, reinfarction and mortality rate were recorded for analyzing. Results The scor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r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Nursing intervention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的主要方式,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缺血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成功率,改善冠心病预后,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1]。但手术是一种应激源,易造成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60%以上的心脏介入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2]。与非抑郁症患者相比,抑郁症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较差,1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2~3倍,死亡率增加20%~30%[3]。因此,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4],及早发现心脏介入患者抑郁情绪并予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对提高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60例心脏介入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3年1 月~2014 年 1 月住院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0例, 男32例,女28例,年龄56~85岁,平均65.2岁。临床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27例,稳定性心绞痛2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恢复期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30例,高胆固醇血症39例。行PCI术治疗均取得成功。以上患者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 d统一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5],记录为干预前焦虑抑郁值。根据调查结果,对照组常规行入院宣教、疾病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观察组在生理、环境、认知、行为4方面进行情感障碍相关因素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患者情感紊乱状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术前3 d调查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相关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介入手术医生、行介入的导管室环境;讲解疾病和手术的有关知识;术前1 d行常规术前准备,通知导管室护士行术前访视,并让患者参观导管室,消除其陌生恐惧感,取得信任和合作。②了解患者之前的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状况和经济状况,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③进行训练、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训练,告知分散精力、放松肌肉、缓解焦虑和疼痛的方法。通过交谈、示范、播放录音或请患者现身说法等途径行护理干预,时间为45 min。术后及时把好信息传递给患者,给患者以关心和鼓励,消除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术前1 d晚上和术后1周分别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和抑郁值,统计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治愈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反应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心脏介入患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康复[6]。应激理论认为生活中存在和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成为应激源,这些应激源均可对人们产生心理应激,包括心理行为反应和生理行为反应[7]。对心脏介入患者而言,手术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又因缺乏心血管介入知识、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术后疗效和昂贵的治疗费用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8],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术前血压升高,心律增快或心律紊乱,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前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诱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担忧,给予安抚和鼓励,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并积极配合。实践表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基本掌握心脏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心脏介入术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术后能应用所掌握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松弛训练法等主动参与心理应激调节,从而减少相关的生理心理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对照组患者只接受了常规护理,术前心理需求未得到解决,术后相关知识缺乏,因而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术后也缺乏主动参与调节焦虑的想法,所以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了手术的进行和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身体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干预后患者情绪障碍明显改善,且并发症明显降低[9]。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干预的机制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10],对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详细的宣教和关心,术后将好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使其感到安全和被尊重。通过这些有效沟通,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保证了护理干预的进一步深入进行。而对照组只实施一般的心理护理,缺乏有效沟通的广度、深度和时间保证,护患关系难以维持良好状态。另有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不恰当认知进行纠正,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也改善躯体症状[11]。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采用榜样法,让患者互助支持和社会、家庭心理支持。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均能安静配合治疗,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好转和身体恢复快,治疗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护患关系,减轻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加速术后身体恢复,对生理指标的稳定控制起到了良好作用,提高预后效果。

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心身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心脏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且不易缓解,而过度、持久的负性情绪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丧失信心,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因手术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及减轻其对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对心脏介入患者来说尤其重要。焦虑、抑郁症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对患者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如何筛选有抑郁的心血管患者,以及如何提供治疗。经研究发现,对心血管介入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不但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而且降低了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价值,优于一般心理护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心脏介入患者要及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庆军, 刘峰, 钱剑锋,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252例效果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12,3: 221-222.

[2] 刘桂英,周广美,房立丽,等. 缓压护理对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7):1561.

[3] 吕楠,赵雩卿,于淑英. 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干预概况[J]. 人民军医, 2014,57(1):85-86.

[4]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及抑郁症关系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2012,55(11):1123-1125.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88-94.

[6] 杨漫红,彭辉. 全程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11:21-23.

[7] 程梅,张芳. 结构性心理干预对心导管介入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1):3776-3777.

[8] 杨林,李杨,张香娟,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山东医药,2013,53(44):36-38.

[9] 彭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J].临床护理,2013,11(19):360-361.

[10] 黄爱国. 心理疏导疗法常用的心里治疗技术[J].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65-66.

篇3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05-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将会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所以,该病的防治便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1]。做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验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可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病毒的具体复制状况予以判断和评价,能为乙肝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鉴于此,本文选取1500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血清标志物的检验,以期在分析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有益参考。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5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4例,女826例,年龄3岁到87岁,平均27.8岁,职业分布如下:1)幼托儿童20.1%;2)工人41.3%;3)小学生10.6%;4)干部职员19.3%;5)中学生8.6%。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测

对患者行静脉采血,剂量大约为4mL,提取血清,留作备用。对血清进行检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英文简称ELISA[2])对乙肝病毒标志物五项予以严格检验,并由专业人员对最终的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重复整版的检验操作:1)抗-BHs异常率大于2.4%;2)HbsAg异常率大于1.1%;3)抗―HBc异常率大于13.0%;4)HBeAg异常率大于5.3%;5)抗―Hbe异常率大于11.4%[3]。

1.2.2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制式的调查问卷,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乙肝感染等信息予以调查。待问卷收回后,调查人员应对其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在录入结果环节,应予以二次审核,包括差错校正以及资料补全等,如果发现问题,应通过相应途径(电话核实等)进行更正或调整。

2.结果

2.1HBsAg阳性率

HBsAg阳性共计94例(6.3%)。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7.3%,而女性阳性率5.5%,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BsAg阳性率、患者年龄呈正比关系。

2.2抗-HBs阳性率

抗-HBs阳性共计742例(49.5%),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55.6%,而女性阳性率为44.2%,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抗-HBs阳性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2.3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类型

1)HBsAg、HBe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34例(2.27%);2)HBsAg、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26例(1.73%);3)HBsAg以及抗-HBe阳性共计10例(0.67%);4)HBsAg、抗-HBs以及抗-HBe阳性共计8例(1.07%);5)HBs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16例(1.07%);6)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94例(6.27%);7)抗-HBe阳性共计76例(5.07%);8)抗-HBs阳性共计734例(48.93%)。

2.4乙肝疫苗接种史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史共计552例(36.8%),接种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3.讨论

3.1血清标志物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当HBsAg为阳性时,是患者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HBsAg由于表现出抗原性,素以,不具备传染性。然而HBsAg和HBV大多同时存在,所以,可将HBsAg阳性检验结果当作传染性的标志特征。在临床中,如果患上急性HBV感染,那么患者血清检验将出现HBsAg阳性,且在急性期全程均呈阳性表现,恢复期之后才会渐渐转化为阴性。通常而言,HBsAg持续0.5年及更长时间为阳性时为慢性HBsAg携带者[4]。

3.2防治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通过免疫接种预防可实现对该病传染的有效控制。实施此类措施时,主要包括2点:1)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将HBsAg阳性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对于乙肝属于高发病种的地区,应将其3岁以下幼儿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采取科学且严格的免疫措施[5];将和血液存在较多接触的医务人员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接受输血的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该病患者的家属(尤其是配偶列为重点防治对象)。2)尽可能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预防病毒的血液传播以及体液传播。对于使用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材进行严格而彻底的消毒;对供学血员进行严格管理;对输血操作以及血液制品予以严格管控。

总之,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标志物进行检验,并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将会在该病的临床防治方面发挥相当积极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慧琴,王志刚,李玲,刘付芹.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与前S1抗原及HBV-DNA相关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4:3337-3338.

[2]杨笑琼,何海洪,杨秀珠,林燕珍. ELISA法和MEIA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J]. 北方药学,2014,02:16-17.

[3]李贤龙,梅桂杰,王玲. 健康体检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出状况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4,01:41-42.

篇4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 遵医行为; 综合性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and treatment effects.Method:50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October 2013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key nursing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he changes of compliance behavior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ompliance behavior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P>0.05),but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psychological status,lifestyle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bove 60 points,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Gouty arthritis; Compliance behavior; Nursing intervention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人体中的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从而引发炎性反应的一类疾病,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组织中易引发[1]。其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及沿海发达地区,第一跖趾关节多发,同时大关节尤其是踝关节等同样多发。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全球痛风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而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受累关节剧痛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非常突出,因此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要极早及有效[2]。而经临床研究发现,其治疗效果不一,经对本院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调查研究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会产生病情反复或经久不愈等情况,本院在护理工作中重点对此类患者采用有效地干预及引导,明显改善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5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2例,年龄17~76岁,平均(41±3.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0±1.5)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24例,女1例,年龄17~76岁,平均(40±4.7)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19±0.5)年。干预组25例患者中,男24例,女1例,年龄17~76岁,平均(41.2±4.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1±0.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秋水仙碱首剂1 mg,然后以0.5 mg/次的剂量进行治疗,1次/2 h,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有效缓解后再改为0.5 mg/d,用药时间为7 d。在此基础上以消炎痛栓0.1 g/次,2次/d,直肠给药,1周为一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疗程制定。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尤其痛风疼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消除抑郁状态,增加治疗信心,同时应指导患者低嘌呤、低脂、低盐、低蛋白饮食。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注意控制合并症[3]。

1.3.2 干预组 根据每位患者的自身特点,如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患病病程及心理状态等信息,开展针对性、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对策包括以下几方面。

1.3.2.1 综合性护理干预评估 由于本组为痛风关节炎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区分登记,以免混淆影响记录准确性。将患者自入院起检测的血尿酸、血沉、疼痛及肿胀情况均详细记录在案,即可观察药物对病情的控制效果,如有异常,可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处理[4]。对每位患者建立独立的医疗档案,了解患者痛风的诱发因素、持续时间、间歇时间,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间歇期遵医嘱服药情况,营养有无过剩,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根据个体资料,制定出适合个人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计划[5]。在掌握患者疾病情况后,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及理解学习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如系统教育、随机教育、重点教育。向患者介绍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常识,促使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特征、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危害等。

1.3.2.2 饮食护理干预 由于痛风的主要发病因素为尿酸盐沉积,饮食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限制高嘌呤类食物的摄取,从而达到减少外源性白,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的形成。但由于患者的长期饮食习惯往往很难改变,强制限制饮食很容易引发患者负面情绪,影响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详细制定了饮食治疗卡,患者在急性期时将食物中的嘌呤量控制在100~150 g/d,同时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在缓解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食物中的嘌呤含量酌情提高,同时应避免使用动物内脏等含嘌呤高的食物[6]。在此范围内,患者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食物选择,同时护理人员可进行营养膳食相关知识的普及,增加患者对健康饮食的兴趣,在出院后,可以达到自觉进行嘌呤量摄入的控制。同时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在2000 mL以上,可有效促进尿酸的排泄。

1.3.2.3 行为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制定合理、长期、有计划的运动,纠正一些导致肥胖的不良行为,保护好受损关节,急性期关节疼痛应冷敷,缓解期制定合理关节康复锻炼,以免造成关节萎缩,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进行,护理人员可进行有效地指导,应避免患者剧烈运动,以免造成关节损伤[7]。

1.3.2.4 出院护理干预 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笔记―主动记录、监督、评估自己的健康及疾病发展情况,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管理自己的疾病,实施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鼓励患者自觉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定期到本院进行复查,对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可给予鼓励,树立患者信心[8]。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记录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用药依从性改善及生活习惯变化情况,按本院制定的三项调查指标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单项调查60分以上为患者情况较为理想,60分以下为患者情况较差。(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以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正常,同时血检测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以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同时血检测指标也明显降低为有效;以患者的上述几个评估项目均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为无效,且总有效=显效+有效[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遵医行为变化情况的比较 将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各项遵医行为进行评分,其表中病例数为评分60分以上情况较为理想的患者。经表1可见,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遵医行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其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及治疗依从性均达到60分以上,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系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体内尿酸排泄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致使尿酸积沉在关节囊、关节腔、滑膜囊、软骨及骨质等处,因尿酸对关节周围各处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局部不能忍受被单覆盖及周围震动,拒按,常于夜间痛醒,痛如刀割或咬噬样的慢性经常性发作的关节炎,常致患者恐惧行走[9-11]。

研究发现,由于现在国人生活质量提高,导致酸性体质总人数近几年呈大量上升趋势,血尿酸的升高并不只是引起痛风,很多临床疾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在南方,痛风患者更是呈上升趋势[12]。该病如未及时治疗、合理防控,可导致受累器官功能障碍,不少晚期患者出现关节的骨质破坏和肾功能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痛风患病率为1.14%(近10年内增加了3倍)[13]。但是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对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比许多其他慢性病患者要差,尤其年轻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更差,这不仅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还有他们接受的系统性教育的缺乏。临床实践表明,过度身心疲劳、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均可使血尿酸骤然升高,从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或加重[14]。

由表2可知,采用普通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可见采用秋水仙碱联合消炎痛栓治疗有着一定的临床效果,而由表1可知,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以及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而干预组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同时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无一例情况较差患者。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患者遵医行为明显提高,对提高患者的遵医率、用药依从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认知水平及应对能力,对患者的遵医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利于疾病的转归,对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5]。

参考文献

[1]阎胜利.痛风的流行病学特点――痛风的流行病学特点[J].山东医药,2010,50(43):107.

[2]赵义,李嗣钊,李小霞,等.痛风患者医疗认知行为问卷调查分析[J].北京医学,2011,33(1):15-17.

[3]施桂英.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治疗选择[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2,10(1):1-4.

[4]李邦权.放血疗法配合秋水仙碱与单纯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对照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25-26.

[5]万玲玲,刘雪芳,陈芳.心理护理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5):5244-5245.

[6]王璇.痛风的饮食治疗与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5(8):383.

[7]朱开勇,赵国勇,杨丽萍,等.急性痛风关节炎2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6(8):185.

[8]林金丽,李华轩,谭文遍.消肿定痛膏加仙人掌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34):3190-3191.

[9]叶贞,詹丽娜,张志宏,等.路径式综合护理干预在门诊痛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6(6):415-417.

[10]梁云花,郭维文,韩春蕾,等.辨证施膳对老年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12(12):62-64.

[11]翟惠嫦.个体化护理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31-32.

[12]梁曼.21例青年痛风性关节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1):39.

[13]贾庭英.护理干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406-407.

[14]黎姣.新癀片外敷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1):16.

篇5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炎症 支原体感染 药敏结果

近年来,泌尿生殖道疾患中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日益增多,支原体是引起此类炎症的病原微生物之一,人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主要有Uu和Mh,感染支原体后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支原体的培养检测和药敏试验,对明确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及其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作者自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对本院就诊的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2例患者中男150例,女182例;年龄21~61岁。

1.2 标本采集 采集标本前1周内未使用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疗,用男性拭子插入尿道2~4cm、女性拭子插入宫颈管内1~2cm处采集分泌物,取材时旋转拭子并停留>20s,取出拭子置于无菌试管立即送检。

1.3 试剂和方法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鉴定及药敏试剂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Mycoplasma IST2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

1.4 判定标准 培养结果判定:培养基不变色为阴性,培养基由橙黄色变为红色且清亮透明为阳性;药敏结果判定:当指示孔变色,两药物孔不变色,表明敏感;两孔均变红,表示耐药;低浓度孔变红,高浓度不变表明中度敏感。

2 结果

2.1 支原体培养结果 见表1表1 332例患者Uu、Mh、Uu+Mh感染情况

2.2 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 见表2表2 115例患者支原体对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注:S(高度敏感) I(中度敏感) R(耐药)

3 讨论

支原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增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能通过滤菌器,且由于支原体缺乏细胞壁,在形态上可呈多形性。支原体感染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泌尿生殖道感染与自然流产、出生缺陷、死胎和不孕均有关系[1],迄今已发现的支原体有150多种,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支原体至少有4种,其中常见的支原体包括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本组33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结果显示支原体感染率为34.6%,与国内其它报道相符[2]。在115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病例中,以单纯Uu感染为主,占86.1%,略高于其它报道[3],单纯Mh感染为4.4%,Uu+Mh混合感染为9.8%,表明Uu是主要病原体,Mh是次要病原体。女性患者的Uu、Mh与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7.4%、1.6%和3.8%,男性分别为20.7%、1.3%和2.7%,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支原体,和相关报道一致[4],这可能与女性泌尿生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关。

支原体无细胞壁,作用于细胞壁的β-内酰胺类药物对支原体无效,如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并能获效的主要是干扰蛋白质或DNA合成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机制主要是拮抗支原体DNA旋转酶,抑制支原体DNA复制,从而杀灭支原体。本研究显示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在单纯 Uu感染的患者中敏感率最低,分别为5.1%、28.3%,此结果与少数相关报道不符[5],可能与该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多、时间较长及治疗不规范有关。在通过干扰病原体蛋白合成而起作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红霉素、阿奇霉素敏感性偏低,而交沙霉素、克拉霉素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四环素类药强力霉素、四环素敏感率较高,仍可作为抗支原体感染的经验用药,值得一提的是,Uu、Mh、Uu+Mh感染各自具有不同的耐药谱。

近几年来,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同时临床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支原体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故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以尽早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从而对更加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减少支原体耐药株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

2 余敏君,吴移谋,尹卫国,等.8种抗菌药物体外抗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的活性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13(3):158.

3 何伶俐,何燕青,王静.941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分类及药敏结果分析.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5):444~445.

篇6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内五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5

【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 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较大,P<0.05。另外,观察组的精力、疼痛、睡眠情感、社会生活、躯体活动及家庭生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较大,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 护理干预;肺结核;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肺结核一种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是由肺结核杆菌侵入肺脏后而引起,其具传染性,可侵及人体各个器官。大多数患者早期病灶轻微,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可出现低热、咳嗽、肺部有湿罗音以及咯血伴呛咳等症状,这不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导致其心理出现一系列变化,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上常给予该病患者药物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护理。我院为研究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并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4 月~ 2014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有40 例,其中16 例女性,24 例男性;年龄为20 ~ 78 岁,平均年龄(48.25±2.55)岁;病程为8 个月~ 2 年,平均病程(1.1±0.2)年。对照组共有40 例,其中15 例女性,25 例男性;年龄为22 ~ 79 岁,平均年龄(48.28±2.59)岁;病程为9 个月~ 2 年,平均病程(1.2±0.3)年。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的差异比较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如观察病情、用药护理及监测生命体征等,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治疗限制自身的日常活动等因素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密切且和谐的护患关系,多了解其家庭和社会背景,以掌握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真正原因。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向其耐心解释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不良情绪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另外,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以亲切的言语、和蔼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1.2.2 健康宣教

对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加以分析,并将其实际病况和危险因素归纳制成表格。同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和沟通,使其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了解。另外,向患者整体介绍肺结核的病因、特点、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等,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对患者的用药进行合理化建议和指导,提醒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2.3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为其推荐最适合的饮食指南,重点提供高蛋白和低脂肪食物,前者如乳类、蛋类、鱼类、肉类、豆制品及牛奶,后者如冬瓜、黄瓜、丝瓜及白萝卜等。嘱咐患者嘱忌食油煎类、辛辣及生冷食物,忌吸烟及喝酒,多吃富含铁质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红枣、番茄及菠萝等。对于无心肾功能障碍者,应鼓励其多喝水,以促进体内代谢毒素的排泄,缓解病情。另外,可视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为其适当调节各种食物的摄入比例,并嘱咐患者饮食必须有规律,且要定量、定时。

1.2.4 运动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并在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的情况下,为其制定相关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但要注意嘱咐患者运动量要保持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患者运动后出现心跳加快、咳嗽及大量出汗等症状,且经较长时间的休息后仍不能消除时,应适当调整活动量或休息几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其中,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来评定,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 来评定[2]。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后, 观察组的SAS 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较大,P<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后, 观察组的精力、疼痛、睡眠情感、社会生活、躯体活动及家庭生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较大,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我国的肺结核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病患者常在治疗期间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容易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并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肺结核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缓解其不良情绪,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及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4]。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再为患者实施护理。而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实际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计划,使患者预防肺结核恶化的意识有所提高。并通过满足患者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使其不良情绪得以缓解,进而能化被动配合为主动配合,最终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我院给予观察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的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精力、疼痛、睡眠情感、社会生活、躯体活动及家庭生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较大,P<0.05,该结果与张晓蓉[5] 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对肺结核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在提高治疗、改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冰.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初治肺结核患者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40-2641.

[2] 李亚妹, 王亮, 栗爱珍等. 健康教育在肺结核咯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河北中医,2013,35(05):769-770.

[3] 斯琴. 优质护理在肺结核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大家健康( 中旬版),2014,8(06):256.

[4] 呼宝娟. 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2013,26(09):125-126.

[5] 张晓蓉, 樊安芝. 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重庆医学,2015,44(07):1003-1004.

篇7

【关键词】 人性化特色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活动; 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joint activ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haracteristic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Method: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 152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7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joint tenderness index,the index of joint swelling,28 joint 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28 sco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treatment,joint tenderness index,joint swelling index and DAS28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P

【Key words】 Humanity care; Rheumatoid arthritis; Joint activities;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9.028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多表现为手、腕、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障碍[1]。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疾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对患者骨骼、软骨及组织产生永久性伤害,最终导致患者关节畸形甚至是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巨大负担[2]。目前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药,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症状并不能根治,患者症状依然存在,有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症状[3-4]。本研究通过采用人性化特殊护理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男43例,女33例,年龄28~73岁,平均(54.92±9.81)岁,平均病程(16.21±5.47)年;观察组男44例,女32例,年龄28~74岁,平均(54.89±9.83)岁,平均病程(16.24±5.4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8岁以上;(3)DAS28评分>5.1分,疾病处于活动期;(4)意识清晰,能够遵医嘱配合治疗,表达和沟通能力正常;(5)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严重心、肝、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2)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精神障碍患者;(3)关节严重畸形,根据我院自制自理能力评分表测定自理能力

1.3 护理干预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的个体病情,选择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病情进行控制和改善。对照组在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

1.3.1 常规护理干预 (1)用药指导:目前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类药物等,如不正确服用极易产生副作用。患者必须遵医嘱按时按疗程服药,禁止擅自停药或换药,同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说明药物的服药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7-8]。(2)病情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关节肿胀及皮损情况,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易受到寒冷、潮湿等因素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要叮嘱患者注意保暖和休息,可指导患者在早晨用温水浸泡关节,加快血液循环,缓解晨僵,利于减轻病情。(3)饮食护理:限制患者使用刺激性、油腻、高脂肪和蛋白质食物,多食维生素、纤维素高的食物。(4)心理指导: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长、病情反复且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便,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负面情况,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通过与患者沟通,讲解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减轻患者精神负担,主动配合治疗[9-10]。

1.3.2 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 (1)患者自我管理与健康宣教:由专职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医护人员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健康目标计划书,指导患者将用药、饮食和运动情况都记录下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住院期间定期举行患者交流会,由自我管理效果好的患者进行经验交流,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提高治疗效果[11]。(2)建立协调家属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培训,使其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和简单的护理方法,以便患者出院后由家属负责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疼痛护理,利用亲人间的关怀及时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家庭生活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关心和照顾。(3)制定科学训练措施:关节功能锻炼是防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的重要措施,因此制定科学训练措施是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患者入院后先进行简单的床上训练,包括肘膝关节、指腕关节屈伸练习、肌肉收缩交叉训练,每日3~4次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配合完成;当患者病情稍微缓解后进行肌肉收缩训练,包括关节周围肌肉的静力性收缩、维持在5~10 s,2~3次/d;当炎症控制,疼痛缓解后,可进行关节活动训练,练习四肢关节活动操,主动联系各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后旋等动作,并利用洗脸、弯腰等日常起居活动训练患者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患者关节活动度[12-13]。(4)全程护理干预:实施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全程护理干预,建立随访制度,由责任护理人员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用药和心理状态[14],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建立QQ、微信患者群,由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实时指导,帮助患者解决在用药、康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患者能够长期坚持训练,提高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指标: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根据触痛关节数量、肿胀关节数量和血沉,计算患者DAS28评分;采用健康调查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各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关节症状与关节活动度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痛指数及DAS28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发病率高,如不妥善治疗进行有效控制,患者极易因慢蚀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畸形或功能异常,最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目前尚无特效药,一旦停药或受外界刺激极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信心[15]。因此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与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方案,对患者治疗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是以患者为根本、注重护理延续性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由于患者病情不同、治疗依从性不同,因此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注重个性化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对一讲解,制定康复计划,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自觉配合治疗和康复措施,提高护理效果[16-17]。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受到直接影响,而加强患者功能锻炼指导,帮助患者掌握肢体功能协调性、灵活性的锻炼方法,对于患者恢复关节活动,减轻关节畸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因为患者病情不同,锻炼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人性化特色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了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锻炼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关节活动功能[18]。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而不持续规范治疗与持续规范之类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相距甚远,因此不能仅重视住院期间的护理,即便在出院后也要给予患者一次长期、稳定的护理干预,而人性化特色护理有效满足了患者的需求。由于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特别是出院后,护理人员不在身边叮嘱,很多患者就会放松治疗,甚至放弃治疗,而家属就是护理人员的一种延续,在人性化特色护理中,通过建立协调家属护理模式,充分调动家属的作用,在必要时能够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叮嘱患者用药、按摩、督促治疗,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19-20]。同时,人性化特色护理注重全程护理,将护理干预由住院期延长至出院后6个月,通过电话、微信、QQ等即时社交软件保持与患者、家属的密切联系,对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解答,并督促患者坚持住院期间的各项计划和注意事项,有效地保障了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痛指数及DAS28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说明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活动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长,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影响均非常大,因此在护理干预方面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方法或一时性的护理措施,通过采用人性化特色护理干预在保障常规护理的同时,注重护理干预的个性化、科学化、延续性,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菲.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医刊,2015,50(11):95-97.

[2]黄谨,蔡亮,吴宇.关节镜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114-116.

[3]张琼予,孙李萍,向月应.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8):162-164.

[4]董巧云,李惠兵,岳红,等.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0):1438-1439.

[5] Wilburn J,McKenna S P,Twiss J,et al.Further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and validation of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Quality of Life (RAQoL) questionnaire[J].Rheumatol Int,2015,35(4):669-675.

[6] Katumba J,Obore S,Kaye D K.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at Mulago Hospital,Uganda[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3,122(2):115-117.

[7]岑筱敏,梁燕,谢其冰,等.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四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15,46(2):280-284.

[8]郭粉莲,蔡旭,叶志中,等.类风湿关节炎生存质量评估与疗效关系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4):1210-1211.

[9]孙安民,王伟.个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XC 趋化因子配体16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7):2931-2927.

[10]高超,陈立红,黄晓玮,等.全程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Z1):90-91.

[11]武长江,李伟,郭晓东.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496-498.

[12]张伟勇,黄映华,曾秋容.社康护理模式序贯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满意度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5):503-505.

[13] Kupfer P,Huber R,Weber M,et al.First-time application of multi-stimuli network inference to synovial fibroblas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BMC Med Genomics,2014,7(1):40.

[14] Nagai N,Ito Y.Effect of solid nanoparticle of indomethacin on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rat[J].Biol Pharm Bull,2014,37(7):1109-1118.

[15]余菊,林征,张育,等.授权教育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4):1323-1325.

[16]孙山,付素心,李文.五味甘露药浴洗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3):100-102.

[17]王新,李丽,曲郁祓,等.协同家属护理管理模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2):1401-1404.

[18]吴计萍,曹保媛.延续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4,34(12):941-943.

[19]蔡旭,肖剑伟,郭粉莲,等.中医护理对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02-405.

篇8

文/宫月娥

“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学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说,亚太地区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发地区,只有重视预防才可让耐药菌失去“温床”。

产生多重耐药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抗菌药物不合理滥用以及多重耐药菌医院内传播增加。过去几年,通过推行各种措施和宣传,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逐渐被人们重视。但预防多重耐药菌出现的方法还有很多。

胡必杰教授介绍说,老年人若能做好自身的口腔卫生,除早晚正确刷牙之外,餐后要及时漱口,这样就可以减少30%~50%的肺炎发生。

另外,接种疫苗对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十分有效。专家建议,公众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可在5~6月间接种肺炎疫苗,在10~11月间接种流感疫苗。肺炎发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自然也减少了,由此可能带来的耐药性也会“应声下降”。

躺着思考问题思维更敏锐

文/闻唱

科学家试验发现,躺着是思考的最佳方式。

试验表明,同站立或坐着的姿势相比,当人们蜷在床上或沙发上时,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会更快。

科学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在压力下大脑产生的自然激素,能够干扰脑细胞的活动,降低人们叙述和推理时的注意力。人们站立时会触发大脑产生反应,这种反应会产生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但躺着则能降低这种激素的浓度,有助于更清醒地思维。此外,当人们躺着时,大脑的血液流动会比站立时更加顺畅,有利于大脑供血供氧,大脑会更清晰地浮现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头脑中有更多的空间供思考。

收到鲜花 让人快乐

文/曹晓培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送鲜花可以改善对方的情绪,促使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化解人际冲突。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3项试验。试验1:受试者分别收到鲜花和蜡烛。前者认为自己很幸福,而后者却没有这种感受。同时,手捧鲜花的人在约会中迟到,对方不会过于在意。试验2:科学家向电梯中的乘客随机赠送钢笔和鲜花。前者表现出“社会退缩”现象,即与科学家保持尽量远的距离,眼睛盯着电梯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数字;后者则向科学家靠拢,并微笑交谈。试验3:科学家给老年人送鲜花,发现他们收到的鲜花数量越多就越开心。心理学家解释,研究证实了送鲜花的确能让人快乐。

老人有点饥饿感是好事

文/臧恒佳

有些老人害怕营养不良,刚感觉饿就吃东西。其实,老人不妨饿一会儿,适度的饥饿感有助于避免患上认知障碍症。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4-012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the cognitive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the prognosis,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60 case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body position intervention, dietary intervention, medication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cognitive function level quality of life, th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prog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 months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time directional force, disorientation, immediate memory, attention and calculation, delayed memory, language, visuospatial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97±0.59), (8.39±1.14), (2.93±0.82), (4.45±0.64), (2.26±0.14), (8.83±1.26), (2.62±0.34),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gnition; Quality of lif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多次住院、病情不断恶化、死亡率高等特点,预后较差[1]。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和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出现记忆功能损害、学习能力下降等临床症状,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增加,其认知功能损害加重[2]。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干预,从而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知,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本研究通过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认知程度及改善预后的作用,旨在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从而促进病情稳定, 减少复发率和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9~82岁,平均(68.1±10.2)岁。心功能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为Ⅰ~Ⅳ级,其中Ⅰ级34例,Ⅱ级18 例,Ⅲ级 6 例,Ⅳ级2 例;纳入标准: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恶性肿瘤者及排除精神病史或神经病史者、伴肢体运动障碍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中男16例,女1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文化程度、基础疾病等临床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①常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干净,定期消毒,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保持室内安静。②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采用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不适症状,鼓励患者进行负性情感的充分表达、宣泄,采用认知疗法、支持疗法、放松疗法等行心理治疗,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从而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运动干预: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采用步行方式,以50~100 m距离开始,20~30 min,速率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速度为准。运动频率从每周3次开始。当日运动后患者无不适症状、体征时,下次运动时增加50~100 m。第2周开始可根据情况每周增加1次,最多不超过5次。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在床上轮流作单肢体的运动训练,运动时如出现疲劳或心慌、气促,即降低运动量或停止运动[4]。④干预: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行卧位或者半卧位,双足可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定期予以翻身,避免发生压疮。⑤用药干预:耐心指导患者了解用药方法、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不要随便更改医嘱所给药物剂量,且不能自我更换药物,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⑥饮食干预:向家属说明饮食干预的重要性,针对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在饮食方面给予指导。指导患者在饮食方面以高蛋白及易消化饮食为主,最主要的是注意摄入盐的量。⑦健康干预:利用宣传栏宣传、组织专题讲座和小组学习等方法向患者家属介绍心力衰竭发病的诱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等相关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该疾病是可以控制的,告知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1.3 评价指标

1.3.1 认知功能评价[5] 采用MMSE量表,即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包括以下7个方面: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共30项题目,每项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或答不知道评0分,量表总分范围为0~30分。对患者和家属所有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由经培训后的护士进行调查及患者或家属独立完成问卷。

1.3.2 生活质量评价[6] 应用简明36项健康问卷(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几方面,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0]。SF-36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QOL量表,具有良好的可信度、效度和反映度。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并对两组的预后(包括死亡、心衰恶化再住院率、因心衰至急诊就诊)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各项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各项评分分别为(8.97±0.59)、(8.39±1.14)、(2.93±0.82)、(4.45±0.64)、(2.26±0.14)、(8.83±1.26)、(2.62±0.34),对照组患者的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各项评分分别为(7.86±0.75)、(7.07±1.23)、(1.82±0.73)、(3.13±0.48)、(1.72±0.34)、(7.13±1.12)、(1.82±0.13),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为(95.37±3.62)、(91.40±3.97)、(89.42±4.13)、(81.33±4.64)、(59.01±3.92)、(89.47±4.18),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为(88.44±2.86)、(86.81±4.38)、(80.69±4.20)、(77.52±4.38)、(48.73±3.86)、(79.83±3.91),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随访其预后比较

出院后随访6个月,其中对照组2例死亡,干预组心衰恶化再住院率、因心衰至急诊就诊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为6%~10%,占老年患者的80%以上[7]。近年来研究显示,老年CHF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且CHF可导致认知功能受损,且同时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病死率相对无认知障碍心力衰竭患者高、预后差。且CHF 的发病过程中,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上要遭遇许多困扰,身体活动受限、睡眠紊乱,对心衰诊断的困惑感、角色改变、社会生活受限、担心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其他医疗技术设施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8,9]。因而如何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善其预后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减轻心力衰竭的程度,降低病情的复发率,从而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等起良好效果[10-13]。

篇10

一、试点背景

一是秸秆资源利用和解决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有加剧的趋势,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火灾、交通事故等重大安全隐患。因此,秸秆的处理与利用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用途径。

二是秸秆生物气化利用需要新突破。一直以来,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普遍将秸秆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因需要定期出渣,导致农户嫌麻烦不愿使用的老问题。尽管当前也将秸秆粉碎处理后入池,但始终没有跳出秸秆直接入池的框框,造成管理麻烦难以推广的局面。

三是当前沼气面临着发酵原料危机。随着农村养猪规模化趋势,分散养殖农户的比例逐年降低,户用沼气原料严重缺乏,从而影响到户用沼气使用效果。

出于上述一些原因,促使我县开始秸秆两相发酵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试点建设。

二、两相发酵主要技术工艺

在传统沼气发酵中,秸秆水解、产酸和产甲烷的3个阶段在一个反应池中,很难实现酸碱度的分阶段控制,而且分解慢,原料利用率低,秸秆直接入厌氧反应池易出现浮层结壳。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工程采用两相发酵工艺技术,通过发酵条件控制,把水解酸化和产甲烷分别放在不同的反应池中,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离,将秸秆转化成易于消化的“秸秆营养液”,然后进入厌氧反应池生产沼气,防止厌氧反应池可能出现的酸化现象,大大提高秸秆发酵厌氧反应池的效率。同时秸秆液体入厌氧池,避免了的厌氧池需要定期清渣的问题,而且沼液可完全再用于秸秆生化预处理,减少沼液的排放。

三、主要创新点

一是研发新型秸秆沼气发酵厌氧反应器工艺技术,通过发酵条件控制,实现把水解酸化和产甲烷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的两相发酵,大大提高秸秆发酵厌氧反应器的效率;

二是通过预处理复合菌剂的研发,快速破坏秸秆表面的蜡质层,加强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分解,提高其生物转化效率,解决秸秆发酵厌氧反应器启动慢、分解率较低、结壳严重和出料困难等难题;

三是改进厌氧反应器结构,厌氧反应池口采用水封,只要打开防护盖就可直通池子深部,便于池内液体回抽设备的安装和操作,增加了厌氧反应池与水解酸化池循环传质效率,提高厌氧反应器池容产气率,实现沼液完全回用;

四是在工艺控制上进行创新,实现沼气工程管理方便,工程造价低,为其秸秆沼气发酵工程大规模推广提供实例参考。

四、工程运行主要特点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该工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管理更加方便。近年来,在秸秆沼气工程运行中,将秸秆粉碎后添加复合菌料干堆沤后直接入厌氧池,虽然产气效果提高,但仍需要人工定期入池出渣,不利于连续集中供气。因管理麻烦,农户一般不愿采用。应用秸秆两相发酵技术,秸秆液体入厌氧池,避免秸秆直接入厌氧池需要定期出渣换料的麻烦,工程可循环连续工作,省工省时,使长效使用管理更加方便。

二是产气可控性强。秸秆液入厌氧池产气来得快,水解酸化池建在地上,便于不断添加秸秆原料水解酸化操作,厌氧池与水解酸化池液体经常循环回流,可人为调节和控制产气量,为集中供气提供了有利条件。水解酸化池秸秆剩渣可以反复与新的秸秆拌和,促进新秸秆分解,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是产量高质量好。采用两相发酵,避免了厌氧池内料液分层和结壳,使产气热值高、纯度好,燃烧杂质少,加强人工管理,增加料液循环力度,产气率可明显提高。以黄石秸秆两相发酵沼气工程为例,该工程厌氧池50m3,工程启动后,一次投放约4吨秸秆,在常温下可连续正常产气80天,可供10户以上农户正常炊事用能。

四是使用原料广泛。因秸秆添加水解酸化池,厌氧池无需定期出料,使原料应用面更加广泛,它包括:农作物各种秸秆,茅草、果壳、有机垃圾、树叶、粪类物质等等。尤其采用粪便类原料或新鲜秸秆制取的秸秆液入池产气更为理想。

五、工程产生综合效益

一是减轻了农村污染源。秸杆两相发酵沼气工程利用原料广泛,既可用畜禽粪便,又可用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等,进一步减轻农村污染源,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是解决了后续服务问题。千家万户建沼气,面广而分散,后续服务成本高,农民自己对沼气维护又不懂,维护成了烦心事,小问题日积月累成了大问题,影响了沼气正常使用。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用气收费,指定懂技术的人管理,使用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又解决了后续服务难的问题。

三是扩大了沼气覆盖面。农村很大部分农户因不养殖、无场地,无法建沼气池。推广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将解决这部分农户用气问题。另外,以畜禽粪便为主的沼气工程,一般都靠近养殖点建设,远离村庄和居住区,集中供气困难较多。而秸秆易搬运集中,秸秆沼气工程可以选择村庄适宜处建设一个或多个。可以提高沼气覆盖面。把秸秆沼气工程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既解决污染源,又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是减少农民能源支出。据测算,一般3~5口之家的农户炊事,一天约用1立方沼气,按每方1元计算,全年支出在365元左右,每交1公斤秸秆可以折算0.25元。详见下表:

六、投资成本

工程建设成本:该工程分四大内容:

1、工程运行管理房(内装部分机器设备等)及秸秆堆放设施。

2、秸秆堆沤处理池及太阳棚设施。

3、厌氧池、水压池设施。

4、贮气柜及输气管网设施。以一个供气50户左右工程为例,需投资成本25万元左右。

工程运行成本:按照供50户工程规模,运行成本在3万元左右,主要是日常专管人员工资、原料收集、原料处理用工等支出。具体明细包括:

(1)外购原料、动力费

每吨秸秆收集成本费125元,80吨x125(元/吨)=10000元

电:480度/年x0.52=248元:

水:280吨/年x 120:336元;

(2)人工工资

专管员的维护管理工资]250/月,年支出、5000元:

大换料及粉碎用工费,5次/年x 600元=3000元;

(3)修理费:1400元/年

七、运行管理模式

我县建设的秸秆沼气工程,按照集中供气,联户使用、用气收费、专人管理的运行模式。收费标准,按、立方气收费1元标准实行,根据需要农户提供秸秆时,按每公斤0.125元折算收费,收费用于补贴运行管理及维护等费用。

八、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流量表质量需要提高。用气收费最有效的办法是计量,确保流量表质量是关键,目前流量表生产厂家很多,的产品质量仍有待提高,特别在产品用材上要技术攻关,只有流量表质量过关,才便于收费管理和合理收费。

(二)缺少高效的秸秆水解菌剂。促进秸秆快速分解,是制取“秸秆营养液”的技术关键,也是秸秆两相发酵沼气工程的必然要求,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研发可快速秸秆的菌剂。

(三)缺少资金使专人管理困难很多。集中供气工程必须有专人管理,目前,缺少经费,特别是缺少运行管理补助资金,虽然工程实行用气收费,但毕竟是低价,收费总量不足,要维持长效管理和维修费用仍有困难。

(四)单个工程过大问题较多。一般按照50-60户供气规模较理想,工程过大,在占地面积,原料供给半径、输气距离、供气能力等方面会显得问题很多。

九、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