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对联范文
时间:2023-04-06 04: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白喜事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联:初日芙蓉红似面
下联:一溪杨柳绿如眉
上联:初见钟情欣结伴
下联:一堂聚首喜飞觞
上联:初举首登龙虎榜
下联:二人际会凤凰池
上联:初月洒银光辉腾凤阁
下联:三更倾蜜语喜结良缘
上联:初衷不改鸳鸯诺
下联:四季常开并蒂花
上联:初婚适值年方壮
下联:五味方知爱永恒
上联:初月高悬辉彩镜
下联:六亲拱贺庆新婚
上联:初婚合枕倾蜜语
下联:七夕搭桥渡双星
上联:初见便钟情结发自多如意事
下联:八字无关命功夫不误有心人
上联:初衷喜遂成伉俪
下联:九韶合奏咏关睢
上联:初鼓月才明高手欲攀丹桂蕊
下联:十年闺待字赤绳已系玉人心
上联:十里山河处处莺莺燕燕
下联:一园春*朝朝我我卿卿
上联:十年树木李桃争艳
下联:二姓联烟鱼水合欢
上联:十里山河腾异彩
下联:三千珠复庆新婚
上联:十月梅花开并蒂
下联:四方贵客品琼浆
上联:十雨五风隆化育
下联:五光十色映红妆
上联:十指穿针编彩凤
下联:六亲拱贺庆新婚
上联:十全十美成伉俪
下联:七纵七擒展雄威
上联:十雨五风迎盛世
下联:八仙七妹贺新妆
上联:十八佳人同握手
下联:九五鸿图共腾辉
上联:二人结识天作合
下联:十里相交喜成双
上联:二姓联烟成伉俪
下联:一堂聚首赞知音
上联:二人握手朝前迈
下联:二姓联烟奔小康
上联:二个知青欢握手
下联:三更夫妇喜扬眉
上联:二人互敬合心酒
下联:四化常开如意花
上联:二小相亲倾恋意
下联:五更起舞展英姿
上联:二人自主谈婚嫁
下联:六礼全无讲时风
上联:二胡谱曲嘉宾彭
下联:七步成诗美女夸
上联:二盏香醪酬挚戚
下联:八方贺客赞佳人
上联:二颗红心抒壮志
下联:九天丽日映新妆
上联:三更合枕龙起舞
下联:十指弹琴凤来仪
乔迁新居:
上联:初日祥云笼广厦
下联:一堂戚友赞新居
上联:初阳高照窗前几净
下联:二口同居笑逐颜开
上联:初燕进华堂人财两旺
下联:三星光大厦福贵双全
上联:初旬日照兴伟业
下联:四面莺歌入华堂
上联:初建琼楼抒壮志
下联:五登玉宇展雄姿
上联:初月照华居民安物阜
下联:六亲夸画阁人杰地灵
上联:初阳高照开泰运
下联:七彩缤纷展宏图
上联:初月流辉妍画阁
下联:八音悦耳乐尧天
上联:初月流辉窗明几净
下联:九天溢彩霞蔚云蒸
上联:初展宏图为儿孙创业
下联:十描福祉与祖辈增光
上联:十觞美酒酬宾客
下联:一曲新歌奏玉堂
上联:十指齐挥宏图大展
下联:二人鼓劲伟业方兴
上联:十年树木擎广厦
下联:三湘儿女展雄姿
上联:十里嘉宾夸杰构
下联:四方挚友赞华堂
上联:十雨五风歌盛世
下联:五光十色映新居
上联:十里嘉宾夸画阁
下联:六亲挚友赞琼楼
上联:十仞高楼齐宵汉
下联:七彩祥光映画楼
上联:十色五光腾异彩
下联:八白九紫映琼楼
上联:十色五光辉华厦
下联:九紫八白映玉堂
上联:二人奋起兴伟业
下联:十指齐挥建华堂
上联:二锅头开瓶香广厦
下联:一串灯点火灿长空
上联:二锅头开瓶香广厦
下联:二口子举盏敬嘉宾
上联:二口同心创伟业
下联:三阳开泰照华堂
上联:二胡喜奏平安曲
下联:四季常开幸福花
上联:二人合力创大业
下联:五福临门展宏猷
上联:二人励志乾坤改
下联:六合同春气象新
上联:二人奋起欢腾画阁
下联:七彩流辉彭映新居
上联:二手齐挥宏图大展
下联:八音合奏玉宇宏开
上联:二口精心创伟业
下联:九天丽日照华堂
上联:三阳开泰辉杰构
下联:十指弹琴乐新居
寿庆:
上联:大幅红联夸鹤寿
下联:门庭喜炮庆龟龄
上联:大好江山添寿色
下联:门庭喜炮祝遐龄
上联:大鸣喜炮辉华诞
下联:门聚嘉宾拜寿星
横批:寿星高照
上联:福临寿星门第
下联:春驻年迈人家
上联:人老心不老
下联:寿高志更高
上联:鹤发童颜同到老
下联:枯杨生稊又回春
横批:寿
上联:兄弟同拜寿
下联:妯娌共飞觞
上联:夫妇登堂拜二老
下联:弟兄把酒敬双亲
横批:寿
上联:祖辈台前铺寿毯
下联:宗亲堂上拜严君
上联:祖辈台前铺寿毯
下联:宗亲堂上拜慈萱
横批:人欢神乐
五十岁
五十华筵开北海,三千珠履庆南山
海屋筹添春半百,琼林桃熟岁三千
六十岁
延龄人奔小康路,纪算新开甲子花
甲满花龄歌舜日,筹添海屋遇明时
七十岁
翠柏苍松寿者相,童颜鹤发古稀年
古柏傲霜枝敏叶茂,稀龄教子桂馥兰芳
八十岁
年登八秩歌惠政,寿届耋龄乐天伦
八秩方登人老心犹壮,耋龄已进寿高志更红
九十岁
耄耋齐眉春永驻,兰孙绕膝乐无穷
九天丽日辉寿诞,十爵香醪祝期颐
百岁
和谐岁月常驻三春景,幸福家庭平添百岁筹
长庚彩映常青树,南极星辉百岁人
双寿男
椿萱夸并茂,日月庆双辉
百卉争妍大地秀,二老同寿合家欢
女性寿联:
五十岁
宝婺星辉歌五秩,蟠桃瑞献祝千秋
五秩容慈志如铁,四时体健气若虹
六十岁
宝婺腾辉花甲子,萱龄溢彩老人星
蟠桃捧日三千岁,萱树参天五十围
七十岁
寿届七旬辉宝婺,堂开四代乐天伦
年迈七旬称健姥,寿添三十享期颐
八十岁
四代斑衣荣耋寿,八旬宝婺庆遐龄
巾帼老翁荣耋寿,女中尧舜乐天伦
九十岁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
云霞辉映千年鹤,雨露润滋九畹兰
百岁
金萱喜酿千年酒,海屋欣添百岁筹
丽萱堂上喜歌千年酒,巾帼园中盛开百寿花
双寿女
萱花雨润韶华灿,椿树云笼淑景长
庚婺同明辉南极,椿萱并茂映北堂
儿孙参军联:
上联:投笔从戎卫国保家赤子红心昭日月
下联:横刀跃马护疆守土边陲烈火炼金钢
横批:光荣门第英雄门第
儿孙考上大学:
上联:妙笔一挥,得心应手,名题金榜传喜报
下联:凯歌高奏,动地惊天,鲤跳龙门报佳音
上联:喜今朝,大塘鲤跃三千浪
下联:逢盛世,小院鹏飞九万程
横匾:皆大欢喜光宗耀祖
白喜事:
上联:大梦忽惊严父慈母逝
下联:门庭空望白云飞
横批:终天抱恨
上联:大限难逃悲罔极
下联:门庭不幸恨无垠
横批:抱恨终天
上联:大寿难登空洒泪
下联:门庭不幸顿添愁
横批:终天抱恨
上联:大椿失荫儿何靠
下联:门内哭父爷母娘不闻
横批:抱恨终天
上联:父母去儿无靠
下联:儿哭父母不闻
上联: 追思心已碎
下联:望断眼将穿
上联:炉边留冷座
下联:榻上见空铺
横批:悼
上联:哭爷娘独卧
下联:悼母父孤眠
上联:终天成永诀
下联:忧闷向谁宣
上联:思亲情未尽
下联:望父母人不归
上联:今朝多苦雨
下联:此日别严亲
上联:狂风推祖竹
下联:遗爱刻心中
上联:美德千秋在
下联:高风万古存
横批:悼
上联:初染沉疴扁鹊无方徒抱恨
下联:二惊噩耗忧思满腹顿添愁
上联:初次跪灵前愁肠百结
下联:四更归地府血泪双流
上联:初次见闫罗宏开笑口
下联:五更归地府顿锁愁眉
上联:初月星河倾别泪
下联:六亲戚友寄哀思
上联:初次唱骊歌愁云满布
下联:七情抒哀悼血泪难干
上联:初次进哀堂空向灵前挥别泪
下联:九天悬素帐何从膝下觅欢颜
上联:初读悼词一世精神归地府
下联:十登仙界满腔血泪洒灵前
上联:十殿闫罗开笑口
下联:一家儿女锁愁眉
上联:十里亲朋抒别恨
下联:六亲挚友寄哀思
上联:十里山河增别恨
下联:七星黯淡布愁云
上联:十月秋风吹落叶
下联:八方苦雨滴麻衣
上联:十里烟云增别恨
下联:九天星月布愁云
上联:念念不忘恩未报
下联:十十难舍口难开
上联:二串纸飞蝴蝶白
下联:一腔血染杜鹃红
上联:二更悼严父年在父何在
下联:五内伤大椿春回椿不回
上联:二胡彤管弹哀曲
下联:六出雪花映白衣
上联:二竖为殃悲罔极
下联:七情有苦恨无垠
上联:二老变成孤飞鸟
下联:八音合奏长恨歌
篇2
我笑了:“你的这个谁谁谁,过的是一种复制式生活;他和多少暴发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他的‘富了――离了’的路线,简直就是一种人生模型套作出来的。”
我不是“仇富”族,并非存心埋汰某一类群体。倘若我们都坐下来,再静下来想一想,就知道我们真的不知不觉进入了“复制式生活”的时代――起码说,我们过的是一种“疑似复制式生活”。不是吗?到这个那个节日了,发个祝福短信吧。得,相同内容的短信满天飞,你转发他的,他索性来个群发,七大姑姨的,来个一网打尽。
如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升,生活质量水涨船高,出门旅游已是现代人的热门选择。找一家旅行社吧,省事省心。这下好了,一千人马在“地导”小黄旗的引领下,集体过起了“复制式”旅游生活:上车睡觉,下车看庙;中途喊停车的,不是大人要“唱歌”,就是小孩要“尿尿”。语涉旅游,又想起一些原生态景点,一俟被“发现”,就完全商业化,闹哄哄的一片、脏兮兮的一片;到大都市,你总不是来看“人头”的吧?要是看城市建筑,什么感觉?千城一面;再看看一些地方的“游园规则”、“顾客须知”。都是冷冰冰的“不准”、“严禁”字眼,让你的心也“驴”了。
来看看春联,这是千家万户的事,“我的地盘我做主”,按理看到的是春花烂漫一样的各式春联才是。但这些年来贴上门户的对联,印刷品占了大头,涌入眼帘的多是大同小异、流于俗旧的内容;更让人困惑的是:有些学校、剧团的大门上贴的春联,也不是墨写的、自创的,你能保证这样的学校教员能像吴宓先生所说的“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么?你能保证这样的剧团演职人员能“打个哈欠都有梨园气息”么?
复制生活是外妆,它的底粉实则是浮躁化、肤浅化。社会得了急性病、急躁症,人心浮泛、躁乱,快餐性、速成性、趋利性成了“连辔马车”,人在路上,身在江湖,由不得你啦!于是乎,衣着“撞衫”、炒股碰脸是“家常便饭”;考驾热、补课热不亦乐乎;生日宴、状元宴、升官宴、同学宴、同乡宴、战友宴,红白喜事、乡情学谊什么的八方登场,让酒家一旁偷着乐,果真让人家“数钱数到手抽筋”了。要问为何这样赶热闹、搞扎堆?答案不外乎这样的立场和理念:人家做了,我不做岂不没面子?!从众性、趋同性、群居性大行其道,结果是一派乱尘、一地鸡毛。
篇3
不仅所有场合都如此,时间上也是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循环往复。从小里说,春节纯粹就是“吃节”,从年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在除夕夜达到,十五告一段落。范围再大点,从大年初一的春节开始,一直要吃到岁末,纯粹就是一个“吃的四季循环”: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龙须面,三月清明吃寒食,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重阳吃糕点,腊月吃“腊八”,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吃灶糖,大年三十吃团圆饭。还有丰收节、美食节、小吃节、荔枝节、啤酒节、糖酒节等等,总而言之,无论什么节,统统离不开吃与喝。吃就是节,节就是吃。白天吃,半夜三更也吃,这在华南被称为“宵夜”,在四川方言中被形象地叫做“鬼饮食”。北京东直门有著名的“鬼饮食一条街簋街”,一到半夜三更,“夜猫子”趋之若鹜,“鬼影”踵踵,热闹异常……
中国人还将旅游庸俗化到“吃”的层次,在家里有桌有椅吃着不舒服,偏要到崇山峻岭垒石起灶做饭吃,将无限美景和无限美味合而为一,美其名曰“野炊”,引起火灾的不计其数。
城里吃腻了,就去吃农家菜。近年各地“农家乐”兴起,都打着绿色食品招牌。食客们自己到鱼塘钓鱼,到菜园、果园采摘,到鸡舍挑选。四川一处农家乐贴着这样一幅对联:“柴火鸡从不抹口红,生态鱼从不看电视,横批――回归自然。”
凡是有火车旅行经历的人可以观察到,我们的同胞只要一坐稳,当务之急就是从大包小包里拿出形形的食品。有的人还脱掉鞋子,跷起二郎腿,也不管车内空气污浊,吃得津津有味。从开车一直吃到下车,垃圾遍地,列车服务员扫得紧,他就吐得紧,将别人累个半死,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再观察一下外国旅游者,除了吃饭时间从包里掏出一块干巴巴的面包和矿泉水,就一直安安静静地坐着,纳闷地看着我们吃。但凡街道、风景名胜、影剧院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那些水果、食品残渣、外壳、包装物等,泛滥成灾,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这样的存在方式因地域而有一些差异,比如,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江西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山东人嗜葱蒜如嗜命,岭南人嗜好生猛,江浙人嗜甜如蜜,西北人偏好牛羊肉,“阎锡山的兵,缴枪不缴醋罐罐”,对于味觉的迷恋和依赖竟然需要山西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篇4
而今之上海市,已逐渐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世界会展中心,世界名肴杂陈,全国名吃荟萃,地道的上海本帮菜却很难觅其踪迹。幸好,上海作者茅伯铭先生寄来“进石库门,温上海旧梦”一文,尽管介绍这几种传统名肴的制作方法不够详尽,但字里行间却散发出浓郁的怀旧之情,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进“石库门”温上海旧梦
繁华深处,岁月如梭。当涡形雕花磨去棱角,清水墙出一缕野草,时间仿佛向我们宣告一个时代的淡出――石库门也连同着这时代,成为一个故去的梦,静静地,远离舞台。
但如果说,连泛黄卷边的照片都能经过处理而变得鲜亮动人,那么,吻醒一场酣睡已久的旧梦,似乎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于是怀着许多人美好的回忆,在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今天的上海便有了整旧如旧的新天地,也有了在静安区常德路一所老宅里重又焕发出迷人光彩的知名餐馆――“石库门”。
老式留声机的铜质大喇叭里,还依稀传出“夜上海”的绮丽,悄悄躲在一隅的八宝箱,似乎刚被谁从街上挎着回来,有种满载而归的喜悦;一幅字画,两张对联,毕恭毕敬摆在高堂中央,像煞有介事,活脱脱是《王先生与小陈》里的情景。一人宽的楼梯折转到二楼,窄窄的楼道里还挤着两部脚踏车;朝南一间,18 m2,刚好摆上一桌,满满当当,透过木格窗子门便是晒台,想来冬天是个孵太阳的好地方。不同于新天地里的商家,石库门由内至外都散发着一股协调而统一的复古气息,一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走来,竟像一位不老的旗袍佳丽,亭亭玉立在那里,等候嘉年盛会。
“石库门”里经营的都是正宗的上海本帮菜和海派上海菜。
油爆虾:选用个大活河虾,剪去须脚洗净,入九成热油锅中,爆至虾鳃壳鼓胀起锅,再用葱姜、绍酒、老抽、白糖、鲜汤、味精、麻油烧制而成。成菜色泽金红,壳脆肉嫩,入口咸鲜,收口香甜,肉不粘壳,壳不带肉,为佐酒佳肴。
草头圈子:是由红烧圈子和生煸草头配制而成。红烧圈子:选用肥壮猪直肠,经反复清洗,焯水无异味,煮熟冷却,切成3 cm长的段,入油锅煸炒,烹绍酒,加葱姜、茴香、桔皮、白糖、老抽和清水焖至酥烂,收浓卤汁,加味精,淋麻油起锅。生煸草头:先用洗净沥干的肥嫩三叶草头(苜蓿)和水发冬菇丝、熟冬笋丝,入热油锅,烹优质曲酒,加白糖、精盐、生抽,急火炒制而成。碧绿的草头,配以酱红油亮的圈子,圈子酥糯,咸中带甜,肥而不腻;草头脆嫩,鲜香清口。
扣三丝:这是上海本地人红白喜事筵席中的一道大菜,这道菜特别讲究刀功,将熟鸡脯肉、熟冬笋、熟火腿切成粗细一致、长短相同的火柴梗丝,3种原料相对排列为6等份,作为刀面,中间用一只金钱香菇盖帽,整齐排列在碗里,再将余下的鸡丝、冬笋丝、火腿丝塞满碗,上笼蒸熟,覆扣在汤盆中,浇上鸡清汤,用嫩豌豆苗尖点缀,成菜等刀精细,造型美观,汤清味鲜。
清炒鳝糊:选用笔样粗细的活野生黄鳝,现泡、现划、现炒而成。本帮鳝糊重油、重色、重芡。葱花、姜末入油锅炝锅后,放入鳝丝煸炒至两头翘,烹绍酒,加优质黄豆红酱油、白糖、精盐、味精、鲜汤烧滚,勾芡成糊状,打入热油使成菜色泽光亮,起锅装深盘,浇上小磨麻油,以去鳝腥味,再用筷在中间挖一小洞,内放姜末、葱花、胡椒粉,浇上沸滚的热油,嘶嘶作响,香味四溢。
八宝辣酱:甜面酱和辣椒酱加白砂糖用麻油炒至稠浓起黏,烹绍酒,放入滑油后的鸡丁、鸭肫丁、猪肚丁、冬笋丁、水发大开洋、蒸酥的莲籽、熟白果仁、青豆煸炒至酱汁紧包,加味精炒匀起锅装盘,上面放滑熟的河虾仁点缀。成菜辣酱枣红,虾仁玉白,咸中带甜,香辣开胃,佐酒下饭俱佳。
石库门三鲜:这是一款改良了的海派上海菜。选用优质水发海参,水发蹄筋、家乡五花肋条咸肉、冬笋、冬菇及菜心用高汤精制而成,成菜色艳,味鲜醇可口。
蟹粉煮干丝:中间是黄灿灿的一堆蟹黄蟹肉,用碧绿的小菜心围边,煞是好看!干丝是经典的扬州干丝,刀工极好,切得细如发丝,和蟹粉一炒,丝丝缕缕像银鱼,用瓷勺舀上一口,哦,滑嫩得很,还夹杂着一小片碎蟹壳――货真价实。
红烧鸦片鱼:本来做好心理准备,装一整条鱼的盘子一定会大到和桌子差不多,谁知端上来一看,这份鱼和鲈鱼大小没什么两样,最多属于远亲,400 g~750 g,是标准分量,也是生活在深海里的,比较常见的鱼,肉质极鲜嫩,鱼刺较少,不油不腻,上海滩目前还很罕见。
篇5
往村子深处行进,一条清澈的河流便现身你的眼前。站在水边,抬头看高大的核桃树,树的背后是天,水从天上下来,清亮亮、清凉凉,沿着山势温顺地流下。水流轻轻抚摸着躺在河底的石块,坚硬的石块也知趣地配合水流演绎着滴水穿石的故事,收敛起棱角,出圆润光滑的一面。河上有桥,一截木头搭在水上就成为了桥。这是最简单的桥,但桥的意义却被它发挥得实实在在。每天都有劳作的村民、上学的孩子、辛苦驮运的马帮在它身上走过。虽然缺少梅花的陪衬,但小桥流水、老树昏鸦依然支撑起古人小令的真实意境。
我所说的这个村子,名字叫古墨村,位于云南省凤庆县城北边诗礼乡一个海拔1820米的村子。其实,在我们滇西崇山峻岭深处,类似这样的石头村数也数不清,然而古墨村最吸引人的却是古磨房。磨房――这个在1688年工业革命以后被宣布为陈旧、落后进而被新时代淘汰的老家伙,躲过了先进电力风力碾磨工具的追逐,避开了21世纪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步伐,悄然隐身在这里,不折不挠地转动着生活的轱辘。就在这条小河边上,每隔一小段距离就有一座磨房。悄然逃过主人眼睛的面粉将磨房覆盖得犹如堆起的雪堆,让人无法猜测出这些磨房的实际年龄。流水长年不停,石磨常年旋转,慢吞吞地吞吐着村民送来的玉米麦粒。有着足够耐心的村民,守着石磨,慢吞吞地碾磨松散的乡村生活。他们三五聚在一起,蹲在火塘边,聊着家常,烧几个飞面粑粑,泡一罐土茶,或者一头陷到水烟筒里叭哒叭哒一阵子吸着,一天的时间便陪着磨捧的叮叮当当声流走。
小河水的流量不大,却有着颇具浪漫色彩的名字一隋人河,也有人叫它“流浪河”。尽管村里早已接上了从城里输送来的电,有的人家还装上了靠电力发动的电磨,但村里人却依然习惯舍近求远到这里用石磨磨面。老人说,石磨磨出来的面细腻有粘性吃着特香。年轻人却说到情人河磨面是最浪漫的事。劳作归来的年轻男女,打着磨面的借口,相聚小河边,用磨面的手法将爱情碾磨得细腻香甜。纯净的河水,纯洁的爱情。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烙下一段缠绵悱恻,这里的每一片绿叶都能讲出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乡村的故事简单却不乏味,乡村的爱情简洁却如岩石般坚贞。
哼着欢快的情歌,带着宁静祥和的乡村气息,情人河缓缓流淌。无数石磨房依山靠水分布在河两岸。他们构造简单,形式各异。有一个石磨孤独坚守的“单磨”,也有两个石磨紧紧相连一道水流首尾贯通的“夫妻磨”。除少许几座外,其它磨房大都属于私人的。借别人的磨房磨面是不必支付任何费用的,磨房的主人不会为难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借磨磨面的村民也懂得感恩,临走会在磨槽里留下少许面粉给磨房主人,算是给主人的一点报答。磨房紧紧相挨,人民和谐相处,“吱呀吱呀”的磨面声低吟浅唱着一曲曲古朴乡村的动人旋律。
不久前,情人河及磨房被北京来的剧组相中,成了电影里一个重要的外景地。在这里,明星们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村民们也有幸亲眼目睹了影视剧拍摄场面,不少群众还以群众影员的身份上了镜头。到了这里,你可以坐下来,村民们便会热情洋溢地为你讲述他们为剧组镜头表演买卖交往的一幕幕,给你讲大地方来的明星们怎样演绎喜怒哀乐,给你讲影视剧拍摄过程中发生的搞笑事。村民们的讲述是那样自然,那么自豪。他们在为自己家乡出镜而自豪,他们为家乡被影视剧这种现代元素青睐而自豪。
早在数百年前,我国古代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相互进行茶马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茶马古道”渡澜沧江,经过与古墨村相邻的鲁史、犀牛过黑惠江,出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而去。古道一度繁荣昌盛,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和新文化也蜂拥而进,并深深影响着古墨人民。石磨还在旋转,旋转着一曲古老的记忆。古墨――沉淀久远的墨汁,看似平静如水,其实历经磨难愈加浓亮。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现代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然而古墨村却仿佛被搁浅在了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岸边,优美的自然资源以及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农村的本色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被村民津津乐道。其实村民们的思想是超前的,平静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感悟。看吧,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车来车往运载着他们与外界同步奔小康的梦想。村民们早就懂得利用村里146000多毫米年降水量以及山村优越的地理条件,把田边地头、房前屋后都让出来,大量种植茶叶和泡核桃这两种致富树。
篇6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身体体验,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涉及感觉、生理、行为、经验、认知和概念化等方面,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外部刺激,即所谓的“触景生情”,如一个人获得成功时会兴高采烈,失败时会悲伤痛苦。颜色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把颜色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是因为不同的颜色会刺激人类的神经,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感受。如红色犹如热烈的太阳,往往让人产生积极的向上的情感;如黑色犹如漆黑的夜晚,容易让人产生孤单失落的情感。另一方面,英汉语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导致了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他们对颜色的感受也不同,从而形成了英汉语言颜色词汇的不同情感隐喻。如蓝色/ blue, 在汉语文化中,给人的感受是像蓝蓝的天空那样开阔明朗;而在英语文化中,blue常表示 “忧郁,不快乐”,这是因为西方有航海历史,人们在茫茫大海上举目四望,思乡之情浓烈,情绪低落。本文基于英汉语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分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语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隐喻,进一步得出这类词语的翻译策略。
2.英汉语基本情感词语及颜色词的隐喻表达
Johnson-Laird 和Oatley(1989)从不同的词典里收集了英语的情感词语,下图汇集了所有的基本情感:
其中,像DISGUST/HATE(厌恶/憎恨)这种双标记,表示基本情感可以看作短暂的状态(DISGUST)或比较稳定的状态(HATE)。
黑色/black在英汉语中都可以用来表示悲哀的情感,如西方人的丧服为黑色,中国人吊丧悼念死者也佩带黑纱。“They were dressed in black for their father.”(他们因父亲去世而穿丧服。)
红色/red可用来表示愤怒、羞愧的情感,如汉语中有“气得脸红脖子粗”,“羞得面红耳赤”;红色还用来表示快乐/幸福的情感。如中国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大红袄,英语中也有用红色来表示快乐的情感,如red-letter days指重大喜庆的节日。
白色在英民族中象征幸运,喜庆和快乐。如英民族举行婚礼时,新娘身着白色衣裙,戴白色面纱,称white wedding,而在汉民族中,白色却常指死亡、丧事。如亲人去世要设白色灵堂,贴白对联,孝子要穿白色孝服,丧事(funeral)被称为“白事”,以表哀悼。
3.颜色词用于表达基本情感的隐喻分析
3.1历史文化下规约化的隐喻:传统上认为隐喻建立在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或“对比”(comparison)概念基础上。隐喻包括“本体”、“喻体”、“背景”三个成分(Leech 1969:148),具体指的是“被解释成分”,“解释成分”和“对比的基础”。如“The sun is the eye of heaven.” The sun是被解释成分,the eye of heaven是解释成分,对比的基础则是the sun和 eye of heaven在天空中或脸上的形状,光的放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日常语言充满了隐喻表达。语言使用者通常甚至意识不到的诸如head-of-department(系主任),green hand(生手)之类的隐喻,从认知视角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隐喻通过长期建立的规约关系而无意识地进入语言。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是一种“认知工具”。
3.2 映射域的文化依存评价分析:隐喻的传统解释本体和喻体现在被看成是目标概念(target concept)和源概念(source concept),而对比的基础被称作映射域(mapping scope)。映射域可以理解为是一套限制,这套限制规定哪些对应有资格从源概念映射到选定的目标概念上。映射域有三个成分: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基本相互关系(basic correlations)和文化依存评价(culture-dependent evaluations)。本文中所讨论的颜色隐喻主要是基于文化依存评价的映射域。黑色在上文讨论过可以用来象征悲哀的情感,英语中Black Friday指大灾大难、凶险不详的日子。此处,源概念黑色在英语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可以用来解释诸如悲哀可怕、 甚至邪恶的情感。如black death(黑死病); black flag(海盗旗,死刑旗);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hearted(黑心肠的,歹毒的)等等。
黑色在中国文化也有类似的隐喻用法,古人认为北方的黑色属冬。气候日趋肃煞,万物渐次凋零 ,人们逐渐产生悲凉与哀伤的情绪。所以黑色象征不祥。在现代汉语里,“黑”的派生词总是与坏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 义相联系。如黑帮、黑话、黑市、黑货、黑心、黑信、黑名单、背黑锅、黑云压城城欲摧等。
4.翻译策略
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历史的差异,同一颜色词在含英语语言里有不同的映射域和象征意义。因此在汉英翻译中,遇到颜色词时需要区别对待。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 直译。此种用法只能用于颜色词在汉英里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完全相同时。如:He turned white with rage. 他气得脸色发白。The murder took place in a cold, black night. 谋杀案发生在一个寒冷而漆黑的夜晚。
(二)改换色彩。在遇到因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颜色词具有不同的隐喻义时,应该把原文中的颜色词归化为与本国文化一致的颜色词。各种语言都按自己的传统习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颜色。如“红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色糖”;“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褐色面包”。
(三)意译。颜色词在译语中找不到相对等的颜色词,因而只能采用译语中意义相同的非颜色词来代替。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有可能引起原语文本联想意义的严重误解或者在原语文本风(stylistic values)的恰当欣赏上造成重大失误,那么,就应当作些反映原语文本联想含义所必需的调整(刘重德,2003),把引申义译出来。如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再比如白色(white),汉语“红白喜事”中的“白”译为funeral。有时英语中的white有时表达的含义,与汉语中的“白色”没有什么关系。如: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coffee(牛奶咖啡),white elephant(昂贵又无用之物)。而汉语中有些与“白”字搭配的词组,实际上与英语white所表示的颜色也没有什么联系,而是表达另外的含义,如: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白菜(Chinese cabbage),白搭(no use),白费事(all in vain)。
5.结束语
颜色词具有鲜明形象的视觉效果,因此常被人们用来描述情感状态,因此形成了很多颜色隐喻,又因为汉英民族文化历史的差异,使得同样的颜色词在汉英语言里有了不同的映射域和目标概念,因此,在汉英翻译时不能把颜色词一一对应地翻译。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也可以用译语中与原文中的颜色词所表示的意义对应的颜色词来替换。总之,汉英颜色词的互译,应充分考虑到汉英民族历史文化的因素,在正确的映射域下去寻找原文颜色词(源概念)的目标概念。
参考文献
[1] 刘重德,2003,西方译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 李娅玲,2007,英汉表示情感的颜色隐喻对比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J],4月第4期
篇7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交往面窄,他们也就失去了许多向社会、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慢慢地也就与现实社会有了一些“隔膜”;教师的职业特点还决定了教师在校园、课堂的说一不二、以“我”为中心,就可能会强行推销自己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教师是教育人的,那么就可能会把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带给别人、带到别的环境,从而与他人格格不入;教师是教人“求真”的,他就可能凡事都要弄个清清楚楚、讲个明明白白,从而忽视了“蒙蒙眬眬”、“不要讲透”这样的“最佳境界”,结果就在校门之外处处碰壁、难有所成!
境由心生,每个人都是环境的构成因素。教师,必须从自身下功夫,认真研习“无字书”,才能给自己创造一个快乐和谐、左右逢源的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才可能更好地扮演“教育者”这一神圣角色!
一、教师,要好好体会“做人”、学会尊重人
教师,要注意尊重人。在学校、在教室,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学生的优点与长处,顾及学生的“弱项”而尽量不触及他们的“短处”。在一个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也必然会具有尊重他人的品质!就是严厉的责罚,也要让学生受到文明的教育。
要尊重领导。不错,天下人都是平等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但是,人,却都在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责任与义务。我只做我自己分内的事、尽到我自己的义务,这是我可以做、也能做好的。道路不平,有人铲修,但那也许是别人的事。
要尊重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大都不是教育专业人士,他们受职业背景、文化水平的制约,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许经验不足、方法欠缺,他需要你的指导与鼓励;他可能会对学校及学校工作产生一些不理解或误解,你要耐心解释,努力化解矛盾,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他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他自己,你要多多罗列他们孩子的长处和优点,也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要再用“分数”、“名次”、“考上”等这些字眼去给他们加压、伤他们的心,他们已经够“累”了!
尊重人的关键就是替别人着想,揣摩对方需求并合理、合法地满足。看自己“低”些,“自卑以尊人”,多听少说。这样,就可以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展示自己的良好修养。
为人师表,要求我们必须强迫自己这样做!这样做久了,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而一旦这些习惯形成并保持,那就会“内化”成为优良的素质,并形成良好的美德。
二、教师,要善于走出校园
在过去“村校合一”的时代,教师还要兼顾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还可能要主持村里的红白喜事或者要在公众面前讲话。当然,提笔拟状子、写字做文章、过节和红白事时写礼簿、对联这就更不用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必须深谙人情世故,会说“人前话”、会做“人前事”。
教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为人师表,这不光是对学生而言,而且应该是对全社会的。教师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把握职业操守。在公众场合,要注意唱响主旋律,不能口无遮挡地对国家和政府乱发负面议论、对国家和民族妄自菲薄;不能参与宗教活动,不做有损国家、集体利益的事,不做有损身份和名誉的事、不做有损教师群体形象的事。就是退休之后,也应该注意保持“晚节”。
教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爱护、保护小孩子,并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弘扬正气、满腔热忱地扶危济困——该出手时就出手,热心支持公益和慈善事业;教师不但要处好家庭关系,而且在生活中创造幽默、制造乐趣;生活,需要大家相互忍让和包容。要善待邻里,吃得亏、让得人。教师作为教育者,要首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他展现大人的优秀品质,成为同龄人的楷模。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育者,他自身的教养和训练水平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要大大超过他课堂上的单纯说教!
教师,要搞清楚我们工作的“定性”与“定量”!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作只有“定性”,很少“定量”!许多教师在下班之后和双休日仍然工作,忽视了他们应该履行的家庭义务和社会义务,也放弃了自己的休息和娱乐,这就是对其他家庭成员“权利”的不尊重,也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也孤陋寡闻,被社会所“边缘化”;也有教师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带到别的环境:如女教师在家里,先是嫌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后又埋怨丈夫太懒,家里卫生一团糟;接着到了娘家,又是埋怨父母,又是责备弟妹,一副大总管的架势!结果,本应甜蜜温馨的周末,却让大家都不开心!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你是主导,你要求学生,是在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你应该以严格要求、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投身本职工作,那是工作环境。而家庭,则是幸福的港湾,是休息的地方。当然,也是家庭成员最放松的地方。家里也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本没有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家里不是单位,所以,你就要作贤妻良母乖乖女,做丈夫风情万种的妻子,做孩子温柔可亲的母亲,做父母乖巧听话的女儿,作和睦家庭的营造者——也是享受者!
不会休息,也就不会工作;工作是为大家,而休息是为自己,从根本上说还是为工作;人生苦短,而工作却是永远做不完的!教师,要上得“麻”场、下得舞场、进得厨房、出得厅堂。教师,应该是最会、也最能生活的人。
在校园,我们是老师,就要教给学生“强”;走出校门,就该放下教师一本正经的动作、用语和程式化的脸谱,要以“弱”示人。不要总是以挑剔的眼光、教训人的口气、一种“我说了算”的架式、一种热心“指导”的习惯——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对朋友、对丈夫或是对妻子!我们也不要总是问邻家孩子“学习怎么样?”问亲戚孩子“考上了吗?”
要讲道理。所谓讲道理,不是讲“死理”,而是要分析环境。有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带着一个绿衣人来请教孔子。他的弟子说:一年有四季。而那个绿衣人却偏要说是一年三季!孔子审视了一下来客,回答说:一年有三季!那个客人很满意地走了。弟子就问:老师你怎么会这样回答?孔子说:你没有看那个绿衣人,那是青蛙!青蛙的一生只有三季啊,你对青蛙说一年有四季,它肯定是不认同的!
走出校园,就要融入社会,逢人会说人话,逢鬼就说鬼话!目的就是要做一个不太让人讨厌的人,最好是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这其实也是尊重人——思维、言行从别人立场出发。人,没有那么多“正经事”,见面无非是互相关心、问候老人、关爱小孩,要不就是风花雪月、天上地下、天气等!
三、教师,要作化知识为能力的典范
对于低龄儿童,我们问他:1加1等于几?只要孩子能答上来是“2”,我们就会赞赏:“真棒!”但是在现实社会,1加1却往往不等于2。“两点间直线最短”,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几何定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两点间曲线最短。有一个孩子去隔壁借一件家具。一进人家门,就对那家主人说:把你家的什么东西借一下!那家主人回答说:东西不在,让某某借去了!二次他的姐姐去了。一进门就与主人拉家常,帮他们做手工。一会儿,这家主人问她:刚才你弟弟来借什么东西,在那儿,你自己去取吧。这个弟弟为什么没有借到?因为他走的是直线。还有我们常说的“石头大了远着走”、“人托人、见帝王”,不都是在诠释“两点间曲线最短”吗?走曲线,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情感的交流和参与,办事就会顺利。恪守“两点间直线最短”,不但办不成事,而且还会失去机会、失去朋友,让人看扁了你。可见,知识很重要,但是僵死的知识却比没有知识更可怕!
我们可以是知识的化身,但我们更应该是知识活用的典范!所谓知识,其实就是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思维方式!我们所掌握的所有知识,都只是工具。而一个人的智力、能力怎样,则体现在对这些“工具”的灵活运用之中。如果要用“有字”的书本知识来处人处事,肯定是要碰壁!
不要让僵死的知识束缚了我们的思维,不要让教室里的黑板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要让我们的职业习惯成为社会习惯,不要让我们的思维僵化成为一个“书呆子”!“无字书”,才是一本足以让我们读一辈子的好书!
篇8
早在明清时候,朝廷派千总驻军模式口。要知道这里是北京城通往口外的关隘要塞。一条三里长的街,设有四座过衔楼四道城门把守。模式口的老辈人出入街巷,不是检阅就是被检阅。新媳妇进村接受检阅在情在理,模式口人有这个资格。说检阅有点咬文词儿,模式口人看热闹才是真的。自打老舍先生《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拉着驮煤的骆驼出了阜成门,从模式口经过,像带来了霉气穷气冷落气,花轿接媳妇的事儿就少了,到最后都没有了。今儿这可是百年头一回,古道西边的一家老少,索性攀援树木,登上自家门楼边的房顶看热闹。
“这是个好开头,好兆头啊,咱模式口该到振兴的时候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自语。
盛世修史,盛世发掘、研究、保护民俗遗产,恢复民俗婚礼在情在理,适逢其时。这驼铃古道上的“民俗婚礼”,能追溯到明清、大唐甚至更远的时候。代代相传,留在民间的“老论儿”太多了,不整理、学习和承传,有些细致“动作”还真会被时间湮没。
催妆
这民俗婚礼的操办,贵在一个“礼”字,这边吹打,那边列队,一举手一投足都得按着“老论儿”走。这不,旗锣伞幛一应执事列队等候,就要起轿去催妆。
催妆是汉族古代婚礼习俗,盛行于唐代上层社会。有唐代徐安期的《催妆》诗为证,“传闻灯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满面红妆却,留作双眉待人画。”
催妆定在早上8点出发,“王府”的管事儿6点多就忙着装食盒。食盒是“王府”专门定做的,长3尺,宽1尺2寸,高6寸一层,共四层,里面分别盛有斗米、斗面、猪腿或羊腿、干鲜果品、婚书(即今天的结婚证),还有新娘的凤冠、新郎的状元衣。最难准备的是要用两个竹笼装一对雁,取大雁成双成对之意,四个小伙子分别抬着,跟在食盒后面。古时候永定河打模式口村南不远的地方流过,河岸水草丰茂,大雁常歇足,逮几只雁不在话下。如今上哪儿找雁去?别急,这“老论儿”传下“以鹅代雁”。于是,两只呱呱叫的大鹅装进了两个竹笼。“王府”的管事儿灵机一动,用红纸泡出来的红水给白鹅化了妆。
管家一声招呼,两大坛子酒抬上来了。酒坛子上贴着红纸写的大大的酒字,就像古装剧中酒肆里摆的酒坛子,气派!酒是送给新娘家祭祖的。娶人家的闺女,对人家的先祖也要打个招呼,有所表示。
催妆的吉时快到了,头戴瓜皮帽、身着唐装的茶房出来,抬头看看天,脸上掠过一丝外人不易察觉的隐忧。只见西边腾起一朵乌云,很快把蓝天遮挡了。乌云越变越暗越黑,最终,豆大的雨滴洒落下来。催妆的时间改不改?众人眼睛齐刷刷盯着茶房,他一语惊人:“净水泼街,过去皇上老子出行也赶不上这样的好天气。”说来也巧,雨果真停了,起轿的时候,太阳也出来了。
这茶房就像我们今日婚礼上的司仪,或是活动主持人。他得巧言善辩,才思敏捷,像接新娘与办丧事走个对头,就说“碰财了”。“王府”的茶房是从东直门请来的“老字号”人物,你看他把天都“说”晴了。执事队也都是请来的各路精英,三家店的龙、东直门的狮子加上摸式口村的太平鼓,都是有水平的花会表演。
执事队吹吹打打来到新娘家门前,分列左右,对着新娘家的门吹打三通,奉上食盒、坛酒、对鹅。按老论儿要把鹅撒开,在院子里乱跑,鹅要是呱呱叫,说明姑爷爱说话,不爱叫则预示姑爷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收下对方的回礼,打道回府,催妆结束。
娶亲
娶亲的日子选在4月22日,农历三月初六。这日子是根据新娘新郎的生辰八字定的。
“王府”在模式口街中的一个小巷里。小巷深深深几许,大红灯笼成排地挂了198对。小巷口搭起一道大彩门,门上有对联“乐奏瑶竹引凤来,万载良缘此日成”。横批:珠联璧合。娶亲执事队出发的吉时也是8点。天气晴朗,执事队在街上一字儿排开,三顶轿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对列中,熠熠生辉。
吉时到了,只见掌锣的执事走进新郎家,在新房里“当……当……当”打三下。茶房手托铜茶盘走出来。这茶盘有上百年的历史,里有一本历书、一面小圆镜、一炷香,都是给娶亲太太准备的。娶亲太太86岁,四辈儿女,只见她手脚利索地接过历书,放进接亲轿子;接过镜子,把轿子里里外外照了一遍;接过已经点燃的香,把轿子里面熏了一遍。这些都是“老论儿”的规矩:历书是避邪用物,镜子照、香熏是驱除轿子中的邪气晦气,干干净净接新人。接亲的轿子是万万不能空着出发的,这也是“老论儿”传下来的。娶亲太太登上一顶绿色轿子,另两顶由小小子压轿。一个小男孩怀抱宝瓶,坐上接新人的那顶红轿子,宝瓶里盛的是新人的上头水;另一个小男孩也怀抱宝瓶,里面装的是给新娘的金银首饰,登上另一顶绿色轿子。
娶亲的执事队去时没有更多花样,接上新人回来,这一路的故事就多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四面大锣护拥着的双兴盛的开道旗。大锣有节奏地敲打着。那锣直径足有2尺,锣边是一圈黑色,中间一点红,锣面形成黑、黄(铜的本色)、红三色,打锣人眼睛看着前方,锣锤舞动,一下一下,有节奏有韵律,端端正正击在锣的中心红点儿上。
接下来是一对狮子。一路观众拥挤的时候,狮子就耍起来,威风凛凛,开道百应百灵。
接下来是一对牛角灯。过去娶亲一般在晚上,牛角灯是照亮的。现在则变成了执事队中的一种装饰。
接下来是一对清道旗,一对虎旗,一对飞龙旗,一对飞凤旗。气派、威武、庄严。
接下来是两面大筛镜,取避邪的意思;两面龙凤扇,取龙凤呈祥的意思;两面掌扇,扇的中心部位分别贴有子孙万代、五世齐昌(新郎是王府的第五代人)的红纸字幅,每面掌扇上又有19面小圆镜镶嵌在字幅周围;坐伞;一对上书王府娶亲的宫灯;一路走着8字的太平鼓;八面大鼓;新郎骑大马;鼓乐手;三顶八抬大轿(指一顶轿子八人抬),依次是娶亲太太轿子、新娘轿子、送亲太太轿子;宫灯;四幅上面分别写着子孙万代、富贵满堂、百年好合、龙凤呈祥的大挑帘,
八面大镲;20米长舞动的双龙;12辆接亲车队,取四平八稳12安的吉祥寓意。车与车之间,都有一对旗,一对灯,现代和传统在这里巧妙融合……
接下来是摩肩接踵的观众。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出人头地,活脱脱一个状元郎。他不时打个手势,向认识的、不认识的热情捧场的观众致意,不忘时时回头呵护一眼新娘的轿子。新娘轿子前边有一个人拿一卷红纸,见到下水井、下水道,先用红纸覆盖上,遮住污晦,才让轿子通过。这是“老论儿”,不能走样,一路上用去了几十张大红纸。还有一个人抱一卷红布,在接亲队伍经过庙宇时把新娘的轿子用红布盖上。狮子打开场子舞了起来,这是献给庙里神灵的节目。舞罢继续前行,路过五道庙前,也如此这般表演一番。
“王府”门前不足百步的地方是模式口仅存的过街楼遗址,遗址下有一尊雕工精细、守护了千年的石狮子。“王府”本家一大早就给石狮子脖子上系了一段红绸带,让它与人间同喜。
说话工夫,接亲队伍到了“王府”门前。新郎在小巷的彩门前下马,从茶房手中接过弓箭,听茶房的吩咐:一射天,天赐良缘;二射地,大地回春,三射花轿,花轿送来心上人。三支箭射毕,就该掀轿帘了。新娘下轿前,娶亲太太用手指蘸一点胭脂,在新娘额头正中点一个红点儿,意思是给自己家的媳妇做个记号。再在轿前撒一把五谷杂粮,茶房像解说员一样跟着说:“一把草一把料,新娘跟着新郎跑。”新娘被新郎搀扶下轿,要过马鞍(平平安安)――迈火盆(红红火火)――踩红布口袋装的红高粱(步步升高)。新人过了这几道关,进到院中。
院里摆有两趟长桌,各摆有枣、栗子、桂圆、莲子(“早立贵子”之意),桂圆、栗子、莲子、花生(“贵子连生”之意)。再往前走,就到了花堂。新郎接过茶房拿来的秤杆,轻轻挑开新娘的盖头,一对称心如意的新人就此走到了一起。民俗婚礼结束。11:18,大家赶到预定的饭店,举行了新式婚礼庆典。
按“老论儿”讲,婚礼还有个小小的尾声,就是头天入洞房,第二天祭祖。供品中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一样是豆芽菜――取豆芽菜长得快,后辈多出人才的意思;另一样是丸子――取生金蛋子(男孩)的意思。这是“王府”祖上传下来的,每个家族祭祖的供品都不一样。
揭秘
篇9
老戏在我稍大的时候,就已日渐消沉、显的冷清了许多。概因时尚的网络电影和电视进入每个家庭新鲜的缘由吧,家乡的老戏也就在一切都快餐化的现代渐行渐远、渐声渐悄了。说真的,我已有好几年没有感受村社唱秦腔老戏的热闹场面了。
又是一年油菜花盛开的日子向我们走来时,我不止一次地想走出校园,徜徉在开满油菜花的田埂上,尽情享受油菜花那份合着泥土的清香。恰值周末,我便回老家享受那种绿茵园地悠然的宁静,身处喧闹之地久了,尤其向往那乡下清幽淡雅花的海洋,向往那清新醉人的郁香。
余暇之时,欲到戏院溜达溜达,当然也免不了儿子的份,揪住我的衣襟,也想去凑凑热闹,无言的默许使他成了我的随从.戏院就在我二十多年前的小学母校――七里河小学,大约3里多路程。春天的天空晴朗明媚,阳光灿烂,漫步于昔日的上学路上,离思萦怀。油菜花开满了村庄,庄前屋后金黄闪耀。蜜蜂环绕舞动,碟儿轻盈飞扬。花絮飘乡,清香四溢。一大片一大片浩如烟海的油菜花,浓烈的春意在明媚的阳光中蒸发,带着金灿灿的菜花色调,流淌出一浪浪扑鼻的暖香。儿子看到几只蝴蝶,就一下跑进路边的菜花中,努力的追捕飞舞的彩蝶,劝他不要踏伤农人的劳动成果,他似乎根本没有理会我的声音,油菜花下传出爽朗清脆的笑声,儿时的印象瞬间涌生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徜徉在油菜花旁,放开嗓门,相互争高,胡喊着粗狂的老秦腔,疲了就安静地坐在油菜花下,给心仪的女孩写下满满的殷情的话语;静静嗅着油菜花的清香,仰卧凝眸着湛蓝的天空,畅想朦胧的未来;放学后我们一群孩童在油菜花地里嬉戏,捉迷藏、过家家。我们玩累了的时候,缩卷在草地里美美的酣睡一气,饿了,摘嫩的油菜径和油菜花塞到嘴里嚼,甜甜得。那时的油菜花丛——是我们玩伴的天堂世界。懒的怕干农活,于是就踢着路边的小石子,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时候便在田埂上沉睡到黄昏,然后挥舞着书包,踩着最后的余辉回家。
对油菜花情有独钟,似乎源于以前出门就能看见油菜花地,还有那生活如同游牧民般的放蜂人,会带着一箱箱蜜蜂,拉着大狼狗,追随花地,四处安身。喜欢看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些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鲜亮,惹得蜜蜂四处采花。嘴馋的孩子,会趁蜂蜜专心摘花粉之际,捉蜂蜜,其结果就是反被蜂蜜蛰一口。因亲眼所见,所以对“像蜜蜂一样辛勤耕耘”这句话体会尤为深刻。
如今,沁香悠远的金光灿灿黄色花朵,不是让难以企及的诗人画家神采飞扬,手舞足蹈,遐想不尽,展笺铺宣,汨汨流淌吗?哦!真正不失为之的一种美妙,一种奔放思绪的渲染张扬。本是农民为收获油菜籽,榨菜籽油而种的,意外地成就了旅游爱好者,成了踏青,取景的好去处。但当你若是走入花丛中去看,那不就更有花融于你或你融于花的雅趣,直入“人面菜花分外香”的佳境;
走在林荫道上,不知谁家的小狗好像认错了主人,随前跑后,似乎专门为我这个陌生的乡客领路,一直小跑步在我的眼前.过了不久,恰和一个孩童时的玩伴相遇,他虽然在外打工,好几年不见,但因为小时一起长大,他相貌如故。我们之间也不存在所谓主宾之仪,但就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态之下,我们的交谈言语却总觉得是那么得生疏,奄然显得有些尴尬。相比小时候的畅想欲言,豪无边际的说话,现在总觉得有些格格不入。我知道,我们不再是二十多年前在油菜花里躲藏的小毛孩,也不是二十多年前徜徉在油菜花旁的楞头青。他有他的目标,我有我的事业,深挚之间夹杂着一道隔窗。也许这就是因为成长,成长的烦恼,成长之路上的那些坎坷也需要用些美丽的东西去填补。总要失去些美好,而那些美好却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变为“成熟”的祭品。现在我们多远离家乡,真感觉有点情随事迁的感觉。
走过一村又一村,透过路边的白杨树,极目望去,草木绿意正浓,娇嫩中透出勃勃生气,这绿意越往高处越淡,逐渐地与碧蓝碧蓝的天空融在一起,大片大片的黄花就被牢牢地镶嵌在山谷中,而黄花似乎并不屈服于外面绿色的束缚,这儿突出一块那儿突出一块,不断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这情景犹如两条绿色的飘带,中间裹着一条黄花的飘带,随着起伏的山脉缠绕着、飘舞着。三条飘带从远处一直汇聚到我的眼睛里,我牵动着它们,它们也一同牵动着我,牵着我的眼,牵着我的心,一直牵向远方……
一村唱戏,方圆四周的村子都要热闹好几天。演戏的日子,四面八方的村民们早早吃过饭,成群结队地带上凳子,急匆匆的从我的身边经过赶往戏院.从远处飘来的悠扬曲调和字正腔圆的唱腔更让他们加快了脚步,要趁早抢占一个好地方,有时会因为一块“风水宝地”相互争得脸红脖子粗。我顺着高音喇叭随着人群从侧门进入到了戏院.哦,还是我上小学时的老戏台,戏楼色彩灰暗了许多,上面的花纹已经模糊不清,台面两边的对联已经破旧不堪,上面有一个红色横幅:固原市戏剧和谐艺术团.鲜红的横标与古旧的戏楼显得并不那么和谐.台前围满了许多的男女老少,中间的平地上,有条凳的坐了条凳,在低矮的马扎子上坐着抽着老旱烟的老头、不时的传来几声干涩的咳嗽声;有的站在土堆上,有的年轻人还骑在摩托车和并不整齐的自行车上.他们都个个神情专注,期待着大戏的开演,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十五分钟过去了……,很多的观众焦急的嘴里咕噜着,不时的挽起袖口看看时间……
记得小时候,农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看大戏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那时把观看秦腔的演出叫做“看戏,儿时的我在凑热闹的空隙里,皈依了秦腔。跟着大人去“跟会”,顺着人流去“看戏”,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鼓舞着观众,那时也没人鼓掌,但是叫好声震天的响,在一个少年疑惑的眼神里,不明白究竟是什么魔力在控制着台下的观众,由于对艺术的执着,秦腔便用它独有的魅力紧紧的吸引了我。有时候台下的秩序并不大好,尤其到了夜晚,显得更加糟糕,那年月还没通电,唱戏用的是汽灯。两盏晶亮的汽灯往台上一挂,满台通亮。紫红的幕布,满天的星斗,黑压压的人群便构成了壮观的乡村夜景。戏场里都挤满了人,人脚动弹不了,身子一会儿往左侧,一会儿往右侧,像是五月的麦田,刮了风。四边的人都站着,站着的越站越多,就向里挤,挤得中间的人坐不住,也全站在了条凳上。那些娃娃们从戏台的墙头爬上去,坐在台上两边,被撵下来,又爬上去,赖成了苍蝇。大锣边鼓,敲得地皮都为之震颤时,就会知道大秦腔要开演了。大幕拉开,那些惟妙惟肖的表演,那勾人心魄、起伏跌宕的情节,让台下人聚精会神,如痴如醉,高兴时也轻声应和几句,心旷神怡,得意洋洋;有时也搅得看戏人时而抽泣,时而开怀大笑。雷鸣般的掌声中不时地夹杂着叫好的呐喊。
那时很小,我不大懂戏,每次看戏就往老人扎堆的地方挤,聆听那些有山羊胡须的老汉讲解剧情,在最底层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神奇的戏剧舞台艺术,也感受到老人那独特的语言魅力。但是某些戏每年都在唱,只是每年都是不同的人演着同样的角色。在一个小戏迷的眼里,舞台逐渐纷繁,才了解到生、旦、净、末、丑的众生相,才知道简单的审美原则,也明白了“三两圈走遍天下”的舞台语言,也大概知道了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兴衰变迁,更明白了传统道德做人处事的规范。更主要的是对传统曲目的熟悉,那种对戏曲的审美追求深刻的积淀下来,所谓“看戏要看老戏”,不同的演员对同一剧目角色的处理是不尽相同的,而人们熟稔的剧目永远是那几部,最多不超过三十部,而常在剧场公演的往往是经典名段,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清楚的把握一个剧团的实力。从《苏三起解》、《花厅相会》、《劈山救母》、《三娘教子》到《游龟山》《三滴血》《游西湖》以至《斩单同》《斩秦英》《斩李广》《下河东》《辕门斩子》《五台会兄》等等,文戏重情节,武戏看功力,单角出场看唱功,群角现身重协调。丑角诙谐幽默,武生英俊潇洒,青衣缠绵悱恻,须生荡气回肠,武旦光彩夺目,大净暴烈刚毅,花脸骁勇善战,老生忠厚善良等等不一而足。我是西北人,自然喜欢听那粗犷、激越、神韵绝俗的吼声.一声响亮的吼声把我从儿时的记忆中惊醒回到了眼前的现实中,主持人间公理的花脸包拯威武于戏台的中央,他是百姓们最钟情的角色,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将会引入戏迷的视线中……
儿子喊叫着口渴,我只好依存他的选择,场边卖小吃的、卖香烟水果糖的,葵花麻子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分外热闹而富有生机。东墙下,"咆"的一声巨响,接着便从那边飘来一阵阵玉米爆花扑鼻的香甜之味,瞬间笼罩着戏院的上空.说是戏院,其实是我们昔日活动的操场,如今的校园被鲜红的砖墙分割两半,每当同学们上操或有体育课,便会从一个红色的小铁门进入.现在的操场三分之一被作为菜畦,原本长满许多杂草的菜畦,此时已经被不知名的脚印踩踏的伤痕不堪.我顺着母校的校园度步,努力的去拾拣那些已失去的记忆残片,孩童的笑脸,美丽的歌声,郎朗的书声,充满活力的身影……教室只留下了我非常熟悉的几间土木结构,那是我们在里面听到许多的故事和学到更多知识的空间,我轻轻的迈步到教室的窗前,目光穿过落满灰尘的玻璃,只剩下七八张桌椅,静静的沉寂着,墙上当年手写的标语被现代的激光印刷所替代.曾经从这里走出了多少个纯真烂漫的笑脸,曾经从这里走出了多少个睿智的人才……其他的教室与教师的住房都是崭新的红砖钢筋结构,找不到当年的影子,此时似乎我感到我的思绪和心空中少了些什么又多了点什么?西面的老土墙那边的杨树,记得是我们五年级同学的杰作,如今绿树成荫,茂盛非凡,儿子跑到那些树树影下乘凉捉小虫虫玩的开心.多少个早晨和黄昏,我们在那里的树影下读书,记得那时老师总是批评我们是在唱读,现在想起我们的老师也是醋溜的普通话,显得不大地道,夹杂着唱调之类的字句.墙角那边的厕所现已变成了一个大垃圾坑,坑旁还陈设着一个半旧的水泥乒乓球案子,周围有许多好像初中回来的学生,用几块破砖当网,玩的那么开心愉悦。不时的传来阵阵的笑声和掌声。八十年代的篮球杆是用不知名的木头做的,现在已换成了钢管式的,但已明显很旧,在尘土飞扬中,我也和不认识的篮球爱好者玩起来,看着他们的年轻和活力,我已显得不比当年,力不从心。几个奔跑就气喘吁吁,最终落得一身尘土罢了。
夜晚的戏台显得更加亮朗通明,一大片黑压压的人头被夜幕笼罩着,嘈杂声和着脚下的尘土气息,戏场摆小摊微弱的灯光和叫卖声一起构成这个夜之灵魂.大声喧哗者不厌其烦,低声私语者依然不完,脏话连篇者也在其中,他们出色的表演便成了戏剧的序曲.高音喇叭里锣鼓渐起,板胡象丝线一样越拉越长,越长越细,细得可以挤进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绵绵的,撩拨得人脚心发空.开戏不久,我站的腿有点发疼,前面有位妇女抱着一个两岁的小孩,怀里的孩子睡着了,打着匀称的饱嗝。不一会儿孩子醒来哭着似乎饿了,那个妇女站起身来,到外面买点吃的东西,我一看机会来了,酸痛的腿脚不容我思索便坐在条凳上,心里默默的感谢这个小孩,刚看入迷,她们进来了,小孩的右手中那着一个热考的火腿肠,香味如鼻。我自动立身让位,令我并没有想到的是她微笑着让我坐下,也许看到我脸上的一副眼镜吧,谦让之后她坐稳,我便坐在她的身旁,不长的的条凳恰好容得两个人的屁股。小孩不断地看着我露出可爱的微笑,我便握住他的小手,绵绵而细腻的皮肤,越发对小孩的疼爱。一会儿来了位她的亲戚,是个姑娘,约模十七八岁,扎着不长的马尾式,白色的上衣在黑暗里显得更加鲜亮,纯真的脸上带着许多的孩子气,她们打过招呼,我自动让位,互相谦让之后,孩子又不高兴起来,孩子的母亲便抱走可能去又买东西吃。她就坐在我的身边,开始我们的目光都盯着台上的角色,沉默不语,好像一对陌生人,谁也不会理谁,在暗黄的烛光里,我无意间的转动,发现在轻烟笼罩了的脸上,她的眼睛在长长的睫毛下不断地闪动,流露出自然和刻意又无言的美。谈谈的香粉气味引惑着我的视线,我努力的把视线集中在戏台上,我想开口,但我又怕我的冒昧和唐突,我的经验表明,我该打住。不能随便和陌生人搭讪,尤其女性,可是没有过多久,那来的勇气:“你端的凳子,离这一定很近吗?”她自然和气的说,就在附近。我心中的害怕与恐惧一下减少了许多,逐渐消失,后来才知道她在一个职校读书,家在南川,在周末逛亲戚来看戏,也许都是读书的知识人,当然话题便多起来。
家乡的老戏从童年的红红火火唱到如今的冷冷清清。秦腔老戏给童年的记忆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也让我拥有至今仍不能释怀的情愫。随着时代的变迁,戏场附近的树干下,草垛旁,土墙后处处是张生和莺莺幽会的场面,是卢凤英和田玉川的推拉撕扯,是许仙和白娘子的真情告白.也许忽然有一天,村口的喇叭里出现了刀郎的鬼哭狼嚎,出现了周杰伦的含糊不清,出现了李宇春的五音不全。鸡狗对盆里的剩饭都置之不理,更别说主人的吐痰了。乡村的早晨不再热闹,古老的秦腔很少响起,偶尔有老人试探着问起:能否捎一盘四郎探母,总是被儿女们断然拒绝。如今只能从人家过红白喜事请的乐队中或是在过年过节舞狮舞龙、划旱船、走高跷中依稀寻到曾经的影子,而那些许的影子也在流行歌的喧嚣声中日渐飘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