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28 20: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对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上联是:横竖弯钩四平八稳,下联是:点提撇捺百变千方。
2、上联是:横竖弯钩四平八稳,下联是:点提撇捺百态千姿。
3、上联是:点横撇捺传承历史,下联是:真草隶篆光大文明。
4、上联是:入门兵部体,下联是:出户翰林身。
5、上联是:君子多乎哉,下联是:小人樊须也。
篇2
尽可能带孩子到户外活动
孩子在户外活动,体内血液循环流动加快,适当地出汗可以调节机体,运动中也增大了肺活量,对预防感冒和增强体质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必须强调的是,户外活动一定要让孩子真正动起来,而不只是晒晒太阳而已。当然,随着天气的变化,孩子户外活动的安排也应该有所调整。比如随着气温下降,孩子的户外活动可以从夏季的早晨或傍晚时分推移到冬季最暖和的中午时分;在户外停留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有所增减。当天气特别恶劣时,则可以打开窗户,让孩子在阳台上活动,或者在楼道里活动。
从少穿一件衣服做起
不要给他穿得过于厚实、严密。许多父母不懂得这个道理,当气温稍有下降时就给孩子添上厚衣,人为造成一种恒温环境,使得孩子失去了锻炼体温调节能力的机会。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身体比较娇弱,应该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但实际应该是,孩子最多和妈妈穿得一样多,活动的时候最好能少穿一件。因为孩子正在成长过程中,新陈代谢旺盛,散发的热量更多;加上孩子爱动的天性,要么在不断地活动散发着热量,要么就被妈妈抱着,倚靠着妈妈温暖的怀抱,因此,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才符合规律。
用偏凉的温水或冷水洗手洗脸
更进一步的耐寒锻炼,可以尝试让孩子用冷水洗手和洗脸,这看上去很容易,但长期坚持下去可不容易,特别是冬天。最初可用偏凉的温水给孩子洗手、擦脸,逐步提高孩子对冷的适应,变成冷水洗手、洗脸。对于身体强健的3岁以上孩子,在习惯冷水洗脸、洗手后可以尝试用偏冷的温水冲浴,开始时也是要选用稍高于体温的水,然后逐渐过渡,每次约数分钟,浴后必须用柔软的干毛巾擦身至身体发热并轻度发红为止。但水温一定要一点一点降低,这样可以使孩子容易接受,而且比较保险,也能顺利达到锻炼目的。
耐寒锻炼要因人而异
专业耐寒锻炼可能适合部分孩子,但肯定不会适合所有孩子。由于个体差异,耐寒锻炼要因人而异。特别是一些有各种先天性或慢性疾病的孩子以及体质不佳的孩子,在进行耐寒锻炼时更要慎重。因为过度的寒冷刺激也是诱发和加重疾病的重要因素。有哮喘的孩子如果能从夏天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多呼吸外界新鲜、寒冷的空气,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或者坚持晨跑等,让他逐渐适应寒冷刺激,对预防秋冬季节的哮喘发作将十分有效。而如果在秋冬季节才让有哮喘的孩子突然经受寒冷刺激,只会诱发哮喘的急性发作。因此,耐寒锻炼时,一定要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
耐寒锻炼别“过头”
篇3
关键词: 谐音双关 拆字 谜语 对联
欣赏汉语汉字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欣赏汉字“书法”的艺术性;二是欣赏汉语汉字“结构”的趣味性。本文只讨论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一、谐音双关
汉语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语音对应几个字形”,也就是“多字谐音”。下面是各种场合中巧妙的“谐音双关”。
“谐音”可用于“诗句”、“对联”、“谜语”中: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双关为“情”。
②贾岛言醉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贾岛假倒”谐音;“刘伶留零”谐音。
③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冰兵”谐音;“泥尼”谐音。
④谜语:在“金、木、水、火、土”之中,谁的腿最“长”?
二、拆字
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即把“字”的结构灵活“拆”开,根据场合随意附会成趣。“拆字”之巧是其他文字难以企及的。
(一)“拆字”可写成“诗词”或“对联”
①何字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②二人土上坐;一犬人边伏。
③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柴”,“山山出”;“因+火烟”,“夕夕多”。
这有关伐木工人的生活。伐木工人不烧煤,只烧山上到处都有的“柴”;每天中午在林中吃干粮而不做饭,只在傍晚时才下山回家做饭而冒出缕缕炊“烟”。
(二)“拆字”可用于“酒令”之中
1.“酒令”是筵席上的一种文字游戏,有很严的格式,谁违背了格式就罚谁饮酒。
甲:一个“出”字两个“山”,
二字同旁“锡”和“铅”,
不知哪座“山”产“锡”?哪座“山”产“铅”?
乙:一个“吕”字两个“口”,
二字同旁“汤”和“酒”,
不知哪一“口”喝“汤”?哪一“口”喝“酒”?
2.通过“拆字”的“酒令”,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意见:
张、李、刘、陈四个人是朋友。陈犯了错误,由李负责处理。陈托张和刘去请李吃饭,席间通过“酒令”说出了看法。
张希望李看在朋友情面上,高抬贵手,不要处分陈。
张: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加“心”变成“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李坚持要依法处理,不看面子,劝张不要管这件事。
李: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水加“雨”变成“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刘听到李不讲朋友情面,仍要处分陈,就说李是仗势欺人。
刘: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水加“欠”变成“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三、谜语
(一)关于“物”的谜语
①一个亭,斜柱撑;上边有水流,下边有人行。
②珍珠白玉女,身穿绿叶装,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节日食品]
(二)关于“字”的谜语
①争先恐后。
②两个幼儿去爬山,没有力气到山巅,
回家恐怕别人笑,躲在山中不肯还。
③床前明月光。
四、对联
“对联”的特点是一“对”二“联”。所谓“对”是指形式上的成双成对,即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相对的字词要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反,节奏相应;所谓“联”是指上下联的思想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相互照应,或者相对、或者相反、或者相关地融于一个意境中,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汉字字形的“方块”性和字音的“平仄”性,恰巧适合于“对联”的“规整对称,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没有“方块”的汉字,就没有对联。
例如河北赵县赵州桥的对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名词“水”对“人”,“碧玉环”对“苍龙背”,动词“去”对“行”,介词“从”对“在”,方位助词“中”对“上”。联中“碧玉环”、“苍龙背”联想丰富,比喻精妙。全联动静谐和,既描述了赵州桥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水去”、“人行”的动态美。此联只用14个汉字就描绘和赞美了赵州桥的风采和雄姿。
(一)“对联”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第一本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1998年问世以前,我国没有语法著作,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语法教学。”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国长期的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法教学方式就是“对对联”。著名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及传统启蒙教学中“对对联”用的《笠翁对韵》等都是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认真研究我国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笠翁对韵》等语法著作和语法教材及传统启蒙教学用“对对联”方式进行的卓有成效的语法教学,对当前国内的语文教学和国际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对对联”教学和训练对学习者的要求:
下联字词的“义类”跟上联对应字词的“义类”相同。
下联的“语句结构”跟上联对应的“语句结构”相同。
传统启蒙教学中用“对对联”的方式进行了十分有效的语法教学,专门为“对对联”教学编写出版了许多教材,如清代李渔(字笠翁,1611-1679)编写的《笠翁对韵》,列举许多富有文采的“对子”供学龄儿童朗读和背诵,对儿童的语法教育具有很大作用。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新编的《笠翁对韵新注》,现摘录该书的片段:
[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2.对一些“对联”的分析:
①“犬行雪地梅花五,鸡过霜桥竹叶三”的分析:
“犬、鸡”是“家养动物”,“行、过”是“自身移动”。
“雪、霜”是“冬季气候”,“地、桥”是“空间处所”。
“梅、竹”是“观赏植物”,“花、叶”是“植物构件”。
“五、三”是“基本数目”。
传统“对对子”教学要求学生学的“义类”(家养动物、野生动物)比现代语法教学要求学生学的“名词”,要细致得多,深入得多。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词类的知识:(括号内是现代的术语)
“鹂、鹭、柳、天”皆为“物名”(名词)。
“黄、白、翠、青”皆为“属性”(形容词)。
“鸣、上”皆为“行动”(动词)。
“两、一”皆为“数目”(数词)。
“个、行”皆为“单位”(量词)。
③关于结构的知识:
“两+个”、“一+行”都是“数目限定物量单位”(“数词”限定“量词”)。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都是“属性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名词”,即“定语”限定“核语”)。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都是“数量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量词”,即“定语”限定“核语”的“定核结构”)。
“鸣+翠柳”、“上+青天”都是“行动及于处所”(“动词”及于“名词”的“述宾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主体做某事”(“主述结构”形成的“主述型单句”)。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不是没有“语法教学”,而是有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方式,即“对对联”的教学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高效的“对对联”式的语法教学,才培养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众多文学大师,才创作出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和《水浒传》、《红楼梦》等灿烂辉煌的世界名著。
(二)对联的技巧和魅力
1.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对联情感深挚: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2.有些对联言简意赅、巧妙工整:
①观海天作界;
登山人为峰。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有些对联一句之中有反义词或循环语:
①四面灯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事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②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4.有些对联字词重叠妙语连珠:
①月月月圆逢月半;
年年年底接年初。
②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路边宿鹭,露落鹭飞路未飞。
③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5.有些对联用语通俗平易近人:
大老爷过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不分南北;
篇4
梳理探究让我们溯流回味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优美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代码,音义形的完美结合是汉字区别其他语言的最重要标志。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和发展了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直到楷书,无一不是汉字文化进步的象征。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掌握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汉字的“六书”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汉字的精美构成,另一方面融合其中的与汉字的发展相联系的典故也是应该关注的内容。为了宏扬中华文化,现在中央电视台有关中华汉字听写大赛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汉字中包含的典故也是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国人对汉字的喜爱除了正确辩认汉字,还对一种喜闻乐见的汉字构成形式也兴趣非常,这种汉字的构成就是对联。对联之中体现的人文知识、风俗人情、审美乐趣是我们语文学习课外的延伸,也是体现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重要体现。对联的格式、对联的平仄、对联的种类、对联的作法等都应是我们汲取的养料。对联在体现文字内蕴的同时,也在体现中华文化的睿智。
随着时间的前行,到了当代社会,文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这源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词新语的诞生,特别是网络用语铺天盖地的传播,一方面让我们的口语交际范围扩大了许多,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内容。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并且广泛流行,词语在吐故纳新中丰富着中华汉字的内涵。在推陈出新的同时,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汉语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梳理探究让我们穿行感受无处不在的文化景观
成语学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每年的高考中都会设题进行考查。中华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而关于成语的来源和结构能让我们更多地感受文化的精华。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我们平时对成语的掌握大都在意思和用法,至于其他方面则知道的很少,而这部分内容又是通过“梳理探究”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内涵。从两字到八字,成语也不再拘泥于一种格式,反而表现了中国史学与文学特殊的关系。
缺少了传统的蒙学教育,姓氏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往往我们忽略了姓氏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些人会熟记《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但是关于姓氏的来源以及由此探究的自己所属族群的由来却是我们知之甚少的。从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姓氏便随着时间的前行而发展。现在的国人知道了自己的姓氏后,很少有人会想进一步来了解自己姓氏的源头。古代的姓氏是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密切的。探究中华文化,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这里也得到了印证。谁说语文只是为了高考,高考之外的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国人提升文化品味的最佳方式。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总是观赏一些人文景观,通过这些景观来感受中华文化,殊不知,汉字中的这些知识是我们看不到的景观,但却是可以用心感受的文化魅力。
在感叹韩国和日本依旧保持他们的民族传统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度。如何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如何在交往中适时运用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谦敬用语、禁忌语及委婉语的一些用法应该是无处不在。不懂得场合而说错话,就会直接影响破坏场合气氛。平时学生在组织文艺节目时,校长热情地表演了一个节目,学生串场说:“欢迎校长为我们抛砖引玉”。学生在赞扬班集体时说,“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团体,学生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向老师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熟悉的用语不当的例子。可见,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不是常听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吗,在这里我们都可以借用为说话要恰到好处,要分清时间地点和场合,要因人而宜。
梳理探究让我们品味解读经典深奥的文学作品
“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语点明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个曹操一会儿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霸天下的英雄,一会又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心怀天下,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贤德之人,到底哪一个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同为电视剧《三国演义》,鲍国安饰演的曹操与陈建斌饰演的曹操虽说都形神兼备,但是还是各有所长。鲍国安的眼神将曹操的多疑呈现得活灵活现,而陈建斌外泄的是那傲气十足的神态。你能说这不是曹操吗?从今天的文学解读来说,多角度,多方位来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这也是文学艺术的外显。
篇5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设计;书法艺术;装饰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Calligraphy Dec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YIN Juan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艺术在建筑上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其它民族建筑体系无法比拟的深度和丰富性。即使在今天,加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及运用,仍然是中国建筑语言探索中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建筑装饰是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是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中华民族从远古起,就有着独特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与原始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促进,中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以木质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以梁柱构架为组合形式,讲究中轴对称具有稳定特征的方式和格局。中国的建筑装饰有着稳定、独特、丰富的面貌,也造就了众多的艺术特色,其中汉字书法装饰就是其典型之一,这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风”。早期的书法比较具象,重视文字的象形性,随着文化的发展,象形字减少,书法更多通过结构疏密、点画轻重、行笔缓急,来表现人们对形象的情感,抒发意境,逐渐由写实走向写意。建筑中的碑碣、摩崖、匾联等大部分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自身造型美,而且书体气质和所在的建筑环境高度相协调。例如王体行书洋溢着环境之妩媚,颜体楷书增添了环境之壮美,汉碑体势可使环境有古朴的内涵,怀素的草书神韵使环境充满动态之美。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深化建筑意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以其装饰建筑,更体现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中国古建筑的汉字书法装饰,大多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如文字砖石、门、墙;文字瓦当、影壁上镶嵌的书法雕刻等。构建上附加的物件如匾额、楹联、书条石、题刻等上均有汉字书法装饰的体现。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一大阶层,他们的书法文化观,直接影响着古代汉字书法装饰风格的走向。他们的书法文化观偏于书法的趣味和意境,他们的观念使古代汉字书法装饰向艺术升华。在“文士”书法观的影响下,书法艺术作品也渐渐作为装饰元素进入建筑,如楹联、匾额、屏风等。文人气息的掺入,使得古代汉字书法装饰在重视雕刻等工艺制作的同时,更注重再现笔墨的传情达意。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汉字书法装饰自汉代以后便大量使用并沿袭至今。
一、文字瓦当
古代建筑构件上汉字书法装饰的形态主要是瓦当与砖文。瓦当与砖文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材料,西周时已经开始使用。“瓦当”俗称“瓦头”,是筒瓦顶端下垂部分,能庇护屋檐避免遭受雨水侵蚀,一般有半圆形和圆形。“砖”,是由粘土制坯,入窑烧制而成,用于砌墙、铺地、贴壁灯,一般有方形和长条形两种。瓦当和砖应建筑构件的功能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向装饰化发展,从而导致砖瓦类也趋于装饰化。因此出现了画像瓦当、几何瓦当、文字瓦当等;砖也由素面砖发展为文字砖、画像砖等。在装饰性强的汉代瓦当文字、砖文中,几乎都以篆书为载体,究其因,大抵是因为篆书本身象形、会意成分多,点画、结构可塑性、装饰性比较强,横平竖直容易通晓、笔画珠圆玉润、清秀雅致;且篆书在汉代已经不作为日常书体使用,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字装饰的设计。古代建筑上的文字瓦当和砖文,主要是从笔画的形态变化和结构的屈曲扭动等方面凸显了整体的装饰意味,具体表现在装饰笔画姿势、装饰结构形态、装饰的整体意识等方面。瓦当文字内容包含面也很广泛,主要有:纪事类的“汉并天下”、官署类的“都司空瓦”、宫殿类的“蕲年宫当”、私宅类的“吴尹舍当”、吉语类的“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图1),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
瓦当融绘画、书法、工艺及雕刻于一身,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北宋时期就已见于著录,如北宋王辟之所著的《渑水燕谈录》载:“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佑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铜瓦五皆破,独一完瓦。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曰‘羽阳千岁’。”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也更加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汉代建筑更加普及,皇室贵族的建筑日趋豪华,一般平民的居室普遍舒适美观。汉赋中也出现了很多词藻来赞美汉代的楼阁等建筑。用作建筑装饰物的瓦当,调动和发掘了艺术家的才智。瓦当在文字之余常配以图案、乳钉,字为画添趣,画为字增色,虽然字少却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毫无单调呆板之感。曲折方正的文字和单线云文相映成趣,富有装饰意味。瓦当圆圈的形状,根据记载文字字数多少,分割成半圆、扇形等,极大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出神入化的文字变形,在变化中追求本质的和谐。①
二、匾联 我国自古讲究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一切事物都有名称。各种建筑中,从单座房屋到大的建筑组群也都有名称。建筑的名称因其外观形状或主人的身份地位特征被人们口头传播而约定俗成,如“花厅”、“白家牌坊”、“八角楼”、“九间头”等;而大部分则以匾联形式表明。我国古建筑上用的匾联有两种意义:一是表明建筑名称,另一种是建筑主人对事业、环境、建筑本身的赞扬语句。匾联以文字艺术表现,用语言文字进行装饰,意境深远、意义深邃。它又是一种装饰手法,若没有匾联,则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名不正,言不顺,建筑的妙处就不能深刻地传达。②匾联为建筑画龙点睛,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蔚为大观。虽然匾联只是附属于建筑的一个名称、代号,但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房屋或者殿堂的房檐下,门上挂一个牌子,在牌匾上注明什么堂或什么厅,一目了然。比较重要的建筑前端横匾两侧还要挂上诗文条幅,这叫做对联或楹联。这一套方式称为匾联。③匾额、楹联与古建筑融合密切,与建筑浑然一体,既标明建筑的用途、意境,又解读了建筑物的内涵、风貌、周围环境等。在《营造法式》中,专门设置了匾额(牌)的形式与做法的内容。匾联是我国古代的经伦义理、经史文字、三纲五常等在建筑上的体现, 既给人们精神享受,又体现出华夏文明。匾联一般用于大门、二门、佛殿、佛龛、牌坊上。我国浙江、福建的民居住宅大院都有名称。例如敬爱堂、展鸿堂、福和堂、风云堂、喜望堂……用堂之名来代表大住宅之名。吉林、黑龙江一带,也有许多堂名。如 “东盛堂”代表吴家,“百忍堂”代表张家等等。公共建筑更有许多牌匾及对联。和普通民宅不同的是,在庙宇、宫廷、佛寺等大建筑组群中,匾联一般用木板刻制或者石材雕出匾联的字样,终日悬挂或是平时摘下保存,节日才安装挂起。匾联及其文字既有了装饰的意义,又别有风味,温文尔雅,体现出一种诗书门第,光宗耀祖的思想。(图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片来源:《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安徽文艺出版社)[KH*2]
(一)匾额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属于额。故对“匾额”作定义为: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也有人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如果建筑四面都有门,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是正面的门上必须有匾,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匾额原用于标明建筑物的名称,后来发展为多种类别,包括商业字号匾、文人斋馆匾、堂号匾、喜庆匾、牌坊匾(图3)等。南朝宋羊欣曾记载:“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图片来源:《桃花源里人家――黟县》,安徽文艺出版社)[KH*2]
说明西汉时已经出现在建筑上悬挂匾额。匾额的书法装饰多为长方形,其中竖式的常称“华带型”,横式的常称“大匾”。华带牌一般用于宫殿、庙宇、寺院等古建筑的殿堂,如北京故宫各个殿宇的正门中间部位都悬挂有“华带牌”(图4)、浙江普陀佛庵的门头也是如此(图5)。匾额的制作一般是书写或者刻在木板上,悬挂在需要的地方,有的做成砖雕或石刻,镶嵌在需要装饰的建筑部位。匾额书法的字体根据其装饰的用途而不同,如门楣、厅堂等重要的位置多用篆书、隶书、楷书,以示端庄;书斋、庭院、台榭、庭阁等位置的匾额字体则较为自由。
匾额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辞赋、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凝练的诗文、深远的寓意、精湛的书法,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按其性质来说,大致分为五类:(1)堂号匾,例如纪晓岚的阅薇草堂;(2)牌坊匾,常用作表彰;(3)祝寿喜庆匾,这类匾额较为常见;(4)字号匾,如北京的同仁堂、荣宝斋等;(5)文人的题字匾额,即具有文学色彩或是座右铭式的匾。
匾额就题材而言大概分为:(1)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望月亭”、“望江楼”等;(2)商家字号的名称,如“荣宝斋”、“同仁堂”等;(3)歌功颂德的题词,如“桃李满园”、“高山仰止”等;(4)绘景抒情的题词,如“山清水秀”、“春和景明”等;(5)述志兴怀的题词,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等。(6)庆典开张的题词,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纵观屋舍或者景点的匾额装饰,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民居屋舍匾额大致都是:芝兰入室、忠厚传家、安乐等;或者是自然景观的如:山清水秀、碧水萦绕之类。这些象征着吉祥、安宁、祥和的文字,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和欣赏趣味。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额,大多数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有部分具有积极意义。如“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各种匾额文字大多拜求名人或文人泼墨书写,这类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辞藻华美、言简意赅、书法精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等。
(二)楹联楹联不同于喜庆时张贴的对联,是指雕刻在木板上,长久悬挂于厅堂阁楼,与建筑融为一体,作为抒发和寄托情怀的载体。楹联是一种集书法、雕刻、诗词、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立柱装饰艺术。④与匾额同样是我国古典文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与匾额同时配合使用。楹联也称“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根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岁除之日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桃符联语,挂在宫中迎春祈福,后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距今已逾千年历史。楹联的文字较之匾牌更多,更为详细深入地描写、表述这一建筑、景区、景点、景物的内涵和环境。对联挂在中堂上称“堂联”,附在楹柱上称“楹联”或“柱联”,贴、镶在门上或者门框两侧称“门联”,吊挂在佛寺、道观等建筑空间称“吊联”。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协调,结构相应,其书法形态是对称的。附于建筑上作为装饰,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与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轴对称的特点相得益彰。名胜古迹处的亭台楼阁,骚人墨客纷纷题联装饰;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也少不得对联点缀胜景;另外,宗族祠堂、庙宇牌坊、佛寺道观也都有对联装饰;一般百姓家也在春节或者其他喜庆之日张贴对联于门上、中柱上等,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特色。书法对联多以立式长条形成对出现,对联在古代建筑上的装饰手法有多种,有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有的雕刻于木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两侧或者中堂两边(图6),也有装裱成挂轴悬挂在中堂、斋馆等需要装饰的地方。对联的书体也有相应的要求和选择,在皇宫、佛殿、道观、祠堂、庙宇、牌坊、衙署以及私宅的厅堂等重要的地方一般用庄重的书体,主要有楷书、篆、隶。在风景名胜的楼阁亭台、园林等地方,对联书体相对自由,草书、行书等常见使用,更注重书法的艺术性。明代起,对联的使用渐渐盛行,或题咏山川名胜,或歌颂风物岁时,或抒怀心意,成为广泛应用的文体表现形式。
[HT5”,6H](图片来源:《中国古建筑砖石艺术》,楼庆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KH*2]
中国建筑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帝王宫殿、园林、寺观、风景名胜等等之上,还表现在广大的民居宅第之上。普通老百姓过年过节也要在柴门、草房的门上贴上对联以增喜庆。名人故居大门或厅堂、亭阁之间的匾额、楹联就更讲究了,内容和书法的精品与故居融为一体,交互生辉,成为一份完整的文化遗产,值得很好地保护和弘扬。
三、店铺招幌
店铺招幌是为了告示店铺经营的类别、品种和特点以及店铺的字号。很多店铺把幌子高高挂在店前柱子上,尽其所能地吸引着行人的目光,通过这些附加在幌子上的装饰、文字彰显其寓意的经营范围。⑤我国古代的招幌,分为幌子和招牌两种基本类型,主要用于商店的标识。幌子原为布幔,后扩展到多种可悬挂的实物形式。幌子主要表现经营的商品种类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之为行业标记;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后来在帘上题写了店铺的名号,继而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大多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起店铺标记的作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店铺林立,招幌也琳琅满目,图中有数十个形态各异的招幌(图7)。招幌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洋溢着丰富多彩的商业民俗气息。
店铺招幌最初仅仅用于告示的目的,后来为了招揽生意,店家开始重视其装饰性,并逐渐把招幌视为自家店铺的门面。于是就成为建筑上实用和装饰共存的汉字书法形态。店铺招幌的汉字书法装饰特点主要有:字体庄重且活泼;书法和纹饰共存且相得益彰;招幌色彩稳中求变等。招幌横跨唐、宋、元、明、清千余年,作为一种广告装饰形式,同时也作为概念化的符号而成为古代商业街市景观的一部分,它既具有个体的形式美,同时也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装饰元素和组成部分。古代各种招幌千姿百态,形成了中古古代建筑上汉字装饰的一道风景线,例如明刊本《红拂记》中的酒店招幌(图8)。
中国古代的招幌广告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幌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显示了古代商人对广告表现手段、方法的总结和广告艺术形式的加工、提炼过程,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和商业文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中堂、条幅、扇面等
与建筑上附加的汉字书法装饰的制作形式相对固定不同,古代建筑室内陈设的汉字书法装饰形态具有一定临时性,可以经常更换。常见的有:中堂(尺寸小的称斗方)、条幅、扇面、插屏等。“中堂”书法是一种比较大型的立轴字幅,一半悬挂在厅堂正面墙剧中的位置作为主体装饰。中堂位于堂正中,视觉醒目,要求端庄大方、轩昂俨然。条幅是较为狭长的立轴书画品式,源于有书画的屏风,亦称“单条”或“单幅”。条幅书法一般装饰在室内侧墙上,可以裱成挂轴,也可以装成木框或者制成瓷片,载体多样。明清时条幅书法多为行草,从上到下纵引的笔势一泻千里,以适应高堂大屋的空间需要。扇面书法装饰源于扇子上的题书图画。明代起就有这种装饰形式。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书法装饰形态,如书条石、室外假山石上题刻书法、园林等建筑群的碑亭等都可以视作室内外书法陈设。总之,古代建筑上的汉字书法装饰形态丰富多彩,它们既各自尽显其美,又可以在统一平面内有机组合,致使形式统一中有变化。书法有着为建筑服务的特殊功效,建筑物则为书法提供了展示艺术水准并且流传后世的平台和窗口。换言之,书法为建筑物正名、添彩、增辉,使其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一个好的书法牌匾,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给商号提高档次、加大知名度。古代汉字书法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形式构成等特殊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并且从审美、价值取向上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规约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古代汉字书法装饰不断延伸、演变和扩展,多样性和统一性高度协调。其形式的构成和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其内涵则有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形式和内涵共同造就了古代汉字书法装饰的一般规律。
① 中国收藏交易网,。
② 史仲文主编《中国艺术史――建筑雕塑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86页。
③ 建筑论坛,省略/jzsb/read.php?cate=5&recid=16366。
④ 教育,88mm.省略/bencandy.php?id=3333 Treedu。
篇6
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的确,电脑制作快捷方便,把人们从简单的抄录誊写及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从另一方面说,却存在文化上的损失。作为以文化传承为使命的学校,能否传递文化的气息,施加生命的影响才是其关键。
过去,电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学校里的宣传专栏、标语口号全部是手工书写的。这些手工书写的汉字展示的是学校的形象,学校的脸面。学校一般会请最擅长书法的老师精心题写。到一所学校去,我们最先注意的就是这些校园里的手写汉字。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风格,绝不雷同。其中,往往总能发现值得玩味的好字,以至于过了很久,来访者还记得那所学校,记得那印在头脑里的“好字”。那时还不流行“校园文化”,今天想来,这不就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吗?它带着学校的气息、教师的个性,别人无法复制,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今年,陕西师范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采用手工书写,社会好评如潮,因为翰墨馨香传递着人的气息、文化的气息。这种来自生命的气息是任何现代化的机器都打印不出来的,也就显得更加珍贵。
学校是读书识字的地方,让学生从小热爱汉字,写好汉字,是学校应尽之责。写好字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师长的示范。老师的一手好字会影响班里的学生,校园里的一幅幅好字对全校师生都是很好的示范。记得笔者读师范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语文教师,字写得相当好,遒劲有力,潇洒奔放,特别擅长写大字,每个字都有一尺见方。学校每逢开运动会,或有其他活动,都由他撰写对联,写在大红的纸上,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对联展示出来,总能吸引不少同学驻足欣赏。至今还记得,那位老师的字有个显著的特点,他写捺笔时总是重重顿笔,饱蓄力量,然后向右下方迅疾出锋,迥异于轻起重落、蚕头燕尾的传统写法。也就在这位老师有如长枪大戟的笔画中,我领略到汉字是有厚度、有生命、有灵性的。当时有很多同学模仿这位老师,并且最后都写出了刚劲有力的字。
篇7
风吹水面层层浪下一句是雨打沙滩点点坑。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打领带。全句:穿西装、打领带、口袋没有二百块;下联:坐公交、逛小店、顿顿早餐清汤面。横批:死不改悔。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汉字;装饰性
1.装饰汉字溯源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一种流传至今的、在象形基础上,发展为具有高度符号化、图案化的方块字。汉字自产生迄今至少已经过了五千余年的演变历程,逐渐形成象形、指事、回忆、形声、转注、假借等构成六法。书体形式也由繁至简,形成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碑、宋体、变体等多种书体形式。形成了中国汉字独有的书写体系。研究汉字的装饰之美,就得先从汉字起源开始。因为只有从汉字发展演变的六种造字规范来看,才使汉字源于图画的说法更加合情合理。
与世界上,如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等许多古文字一样,汉字的最初形态同样是人类记录事物的记号和图案,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简化、规范而形成的 象形符号。汉字本身就具有字画同体的特点。
在文字没有出现前,华夏先民经历结绳时代、刻契时代、占卦时代和画图时代。古书上曾有“仓颉造字”的记载。相传黄帝时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的脸上生有四只眼睛,能够上仰“魁星圆曲之势”,下俯“龟纹鸟迹之象”。文字创造出来后,天降粟,鬼神哭。传说虽荒诞,却明确的表现了先民对文字的崇拜,有说明了汉字的最大的特点――象形。
甲骨文虽然不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却是迄今为止可辨识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使用年代是踞今三千余年的商代,刻在龟板兽骨上,内容多为占卜的卜辞,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和天文学的资料。它的特点是文字结构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含义,并且强化了线的造型,字体结实,有力,结构均衡。线条流畅,显示了早期汉字的图案美和装饰美。
金文出现的年代比甲骨文稍晚,为刻铸在青铜器上的带有装饰性的铭文。由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般都代表着神权、政权,用于祭祀多于实用,铭文也多以器主的氏族、姓名或祭祀先人的庙号居多,如“妇好”、“母戊”等。
金文趋向于象形化,字体风格浑厚,笔画也有了明显的波磔,到了春秋时期更出现了古代变体美术字――鸟虫书。这种书体多用于符信、印鉴上,它要求构成形象的统一,开创了美术化汉字的先河。
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蝌蚪文等古汉字及各种篆书的实用功能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少汉字仍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痕迹,许多古体字仍带着大量的装饰图案的的性质。这是由于当时的汉字还处于文字的创立发展阶段,字型未稳定,没有规范化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而当汉字的发展,以及实用功能扩大,加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也随之出现,书法艺术发展起来。书法注重字体结构及情绪、意趣、动感等个性化的东西,而装饰汉字则偏重汉字形式的装饰意味。最终,装饰汉字回归民间,尤其是明清两朝,民间装饰汉字盛极一时。同源的汉字书法艺术和汉字的装饰艺术在明清时正式分道扬镳。
2.装饰汉字之美
装饰汉字也被称为汉字图案。是将汉字的字体结构按照特定的需要加以提炼、取舍、夸张等艺术手段加以美化,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图案马上假借汉字的形体而创造的美的构成形式。
汉字图案是一种特殊的图案,它是作为某一器物、建筑局部装饰、织物纹饰等而存在,少有独立者。不少汉字图案是取自镏文、篆书等书体构,这些汉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装饰汉字的美在于构成中的黑白、动静、疏密、方圆等均衡变化的关系,广泛被应用于民俗。如婚礼中的喜字花剪纸、寿宴中的八仙祝寿中堂等。用于民俗活动的装饰汉字往往借着谐音、影射、寓意、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大众的审美情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五富临门”“寿字八仙”等汉字与其他图案组成的符合图案。
染织上有常用汉字为装饰。流传在世上的代表作品有东汉时“万事如意”锦、“阳”字锦等。唐宋时一直流传至今的织物纹样则有“福”字纹、“寿”字纹等。这些织物上的汉字图案多流行于士大夫阶层。在民间的装饰文字则多采用刺绣的形式,用于幔帐、服饰、节日、庆典、婚庆用品等织品。
装饰汉字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美:
(1)汉字是在适合纹样的范围内进行装饰,具有见解、明快的特点。如:一些古钱币是的币文装饰:在圆形方控间施加文字,时而配以星、月、 祥云等抽象纹样,构成完整的适配形的汉字图案,它是汉字书法与汉字装饰的完美结合。代表作有北周“永通万国”,币文近乎玉箸篆,外缘匀载,有内郭,华美精致;北宋“大观通宝”、金代“大定通宝”“泰和重宝”;伪“大齐国”的 “阜昌通宝”以及后世的吉语钱、厌胜钱等民俗钱币。
(2)汉字的壁画用图画代替线条,从而产生富有情趣的装饰变化,代表作品有清代山东杨家埠木版画《水浒故事嵌诗文字图案》。这组文字取自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前四句,每个字都是由水浒故事构成。此外,这种以物组字的造型方式还用于民俗对联。如江苏镇江博物馆藏的用于婚庆的刺绣对联:“握管描蛾传汉殿,吹萧引凤上秦台”所有的字都是由花卉组成,字体轮廓清晰,颇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这里应该提一下一直沿用到现在的装饰汉字――鸟字文。鸟字文是鸟虫书的变体,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曾广泛被应用于印玺、瓦当中。鸟书有很多是由连笔画组成的鸟形构成的,现代的鸟字文依然承袭这种构成方式,只不过组字形式构成更加多样化而已。已不仅仅局限于鸟形,而常以鸟为主,兼有瑞兽、花卉、吉祥纹样、佛教八宝等。从而使文字的图案性和绘画性加强,更有装饰情趣。
鸟字文的造型不外乎自行和字意的组合构成。它是字的图画或画出的汉字,是根据汉字的形意、形体等特征而勾画的相应形象。每幅鸟字的装饰品都是一件完美的图画作品。
(3)单纯的以线造型的装饰汉字。这类的装饰汉字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它不同于书法,多采用阴文线雕,强调汉字实体与虚体之间是空间关系。代表作品是汉代的瓦当纹,饱满恢弘,旷达潇洒,透露着盛世的从容,堪称装饰汉字的佳作。
结语
汉字的发展曾经历了绘画、象形、象意等阶段。已故的唐兰先生把象形文字归纳为象身、象物、象工三种类型,有些汉字与绘画或图案已经难以区分了。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字体和字型,为汉字的字形美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汉字与流行图案在民间得到了工匠艺人的推动和发扬,融进了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特色。民间艺术的观念成为装饰汉字发展的动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凝聚了无数的民俗和民情。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
[2]《中国钱币史话》 中华书局 1998年4月.
[3]《汉字装饰》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1月.
篇10
1.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_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_阶段。
2. 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汉字的构成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___________)、颜真卿的《多宝塔》(___________)、怀素的《自叙帖》(___________)等。(在括号里写出书体名称)
4. 对联由 和___________组合而成,要求对仗工整,音节协调。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__________ 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__________声。
5. 对联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__________,下联在___________ ,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6. 《论语》成书于___________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___________ 、伦理、哲学、___________ 等方面的思想,是___________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7. 孔子,名丘,字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的创始人。
8. 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也是唯一可以与___________比肩的英语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古玩店》《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9. 《大卫・科波菲尔》是“___________ 体”长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小说的___________。小说中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那种“债多不用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称做“___________主义”。
10.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___________ 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小说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11.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___________ 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二、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八句诗可以组成四副对联,请选出组合正确的一组( )
①万里伤心严谴日 ②竹直心虚乃我友
③水淡性泊是我师 ④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蓝水远从千涧落 ⑥百年垂死中兴时
⑦无边落木萧萧下 ⑧玉山高并两峰寒
A. ①⑥/⑤⑧ B. ①④/⑤⑥
C. ②③/⑦⑧ D. ③⑥/⑦④
2.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旅居台湾,他给在大陆的二姐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风雨一杯酒”,请为它选出下联( )
A. 天涯共此时 B. 羁危百年身
C. 江山万里心 D. 千里共婵娟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授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B. 王羲之,东晋“书圣”,文学家。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
C. 狄更斯的小说具有十分明确的道德意图,处处体现着民主思想。《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首先是大卫的保姆佩葛蒂。
D.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分别是鲁迅、巴金、徐志摩、戴望舒、艾青。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联是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B. 有些汉语的新词语是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如“义工”,指自愿参加义务性公益活动的人,这种公益活动就是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
C. 《论语》有12700余字,简明扼要,内涵丰富,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D. 《大卫・科波菲尔》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但狄更斯没有采用“纪实”的方法,而是把他们都“化用”了,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赞颂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
B. 经孔子整理的典籍有《诗》《书》等,他还将鲁《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D.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二人称叙事。大卫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6. 下列对《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是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
B. 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的叙写,多层面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C.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且还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D. 《大卫・科波菲尔》的细节刻画十分生动传神,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亚摩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运用题(50分)
1. 下面是美国作家斯诺在鲁迅先生逝世后撰写的一幅挽联散句,请调整还原对联,只填序号。(4分)
①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译书尚未成功
③先生已经作古
④惊闻陨星
⑤痛忆旧雨
⑥中国何人领呐喊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次,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参加学校的联欢会,主持人临时加了一项“校长训话”。竺可桢风趣地说:“训”字从“言”从“川”;“言”者,说话也;“川”者,河也;此时此地,要说话,必定是信口开河的。请从“研”“抱”“舒”“劣”四字中任选一个,根据下面的示例,从字形出发,写出两个妙解汉字的句子。(6分)
示例:尖――上“小”下“大”,先“小”后“大”。做学问要循序渐进,注重积累;“大”是“小”的基础,“小”是“大”的精华,只专不博根底浅,只博不专无建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下列新词新语中任选两个做适当解释。(10分)
麦霸、宅男宅女、雷人、杯具、菜鸟、丁克家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句子,然后自拟一句人生格言。(10分)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②“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④“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句子,把你读后的感悟用一句格言表达出来。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富有含义。不超过20字。
我选择的是第(___________)句。
自拟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论语》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请根据其意蕴,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示例,另写三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10分)
示例:面对纷繁的人世,请多一分思索,不要主观臆断,为表象所迷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参照示例,用一句话点评下列文学名著。(10分)
示例1:《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示例2:《家》――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