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感言范文

时间:2023-04-11 13: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肥感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减肥感言

篇1

抬头仰望星空,苍穹悠悠,星汉渺渺。凝神谛听,仿佛听见一位哲人在与我对话。纪伯伦说:“当你嘴里满塞食物的时候,你怎能歌唱?当你手中紧握黄金的时候,你怎能祈祷?”是啊!负担太重,又岂能展翅高飞?雨燕主动减肥,便是为了适应自然规律,所谓“适者生存”,可见它是自然界的智者!

生命是个神奇的现象,逆风而走,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其实许多时候,最美的舞蹈就是靠轻装表演的,哪怕是在狂风暴雨中!

有一个人打算出远门,他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东西,像开了一家杂货店。当他路过一座旧桥时,那桥因不堪重负而断了……在被河水淹没之前,那个人还在自怨自艾:“为什么就恰恰忘了带救生圈呢?”可是,我不禁要问:谁会随时随地带着救生圈呢?逃过危难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习雨燕,清点行囊,把累赘的东西都抛弃。

“减肥”就是去掉身上的多余脂肪,就是舍弃随遇而安的怯懦,就是砸碎故步自封的枷锁,就是抛弃头上的虚名、眼前的小利,等等。我们拒绝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放弃青春期青涩的“苹果”,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智慧。有的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有的人放弃了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到偏僻的山村为那里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有的人不受贿赂,是为了坚守清正廉洁的节操……

孙必干受命于危难之际,决然舍弃家园,随时准备牺牲小我;“无声天使”邰丽华,毅然拒绝一个外国富家子弟的追求,选择了用柔美的舞姿展现蓬勃的生命,赞美人性的高雅,在艺术生涯中不断执著追求,她愿舍弃名利追求艺术,故而她的人生能够“轻舞飞扬”。

篇2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血清酶;冷凝集试验;MP-IgM阳性试验;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主要因感染支原体(mycoplasma,MP)所致[1]。支原体是小儿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较大,不仅会导致局部的感染,还会引起患儿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2]。各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些年MP的感染日趋上升,尤其在小儿呼吸道发病中甚为常见,而且常常有小范围流行的趋势。笔者对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MP感染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做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严格按着随机化的原则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儿科、内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201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200例细菌性肺炎小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儿207例,女性194例,年龄分布为0岁~6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有1天~2月。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表现[3]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类似,多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如:发热,咽痛,头痛,食欲异常,恶心与呕吐,胸痛,胸腔积液。细菌性肺炎的小儿可因感染的细菌不同,痰液颜色不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为黄色脓性痰,感染链球菌的为铁锈色痰,感染杆菌的为砖红色粘冻样痰。

1.3 检测方法 两组患儿均经ELISA法检测血清MP抗体,采用进口分装试剂盒,按说明书上的标准进行操作。同时做血沉、CRP、冷凝集等其他实验室检查。

2 结果

2.1 ELISA法检测 经检测,201例观察组患儿中,127例阳性,阳性率为63%;对照组11例阳性,189例阴性,阳性率为5%。

2.2 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 两组对比显示,观察组患儿血沉和CRP处于正常范围,而对照组患儿两项指标明显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 血清酶检查 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均显著增高,与细菌性肺炎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种肺炎患儿血清酶的比较 ( U/L)

2.4 冷凝集试验 支原体肺炎患儿阳性101例,阴性100例,阳性率为50.2%;细菌性肺炎患儿阳性79例,阳性121例,阳性率为3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类介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胸膜肺炎样微生物,”为目前已知的能够独立生存的最小的病原微生物,直径最小可至125mm,最大为150mm,相当于一个粘液病毒的大小[4]。因其能通过细菌滤器,故普通的筛选细菌的方法不能发现肺炎支原体的存在。普通的培养基不能培养出肺炎支原体的菌落,除非含有胆固醇[5]。支原体肺炎的特殊表现就是阵发性的刺激性咳嗽,严重者可出现支原体血症,导致人体各系统、各组织受到严重侵犯,从而发生病变。尤其是小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更为复杂,患儿临床表现不一,很难与其他的小儿肺炎或呼吸道感染相区别[6]。支原体肺炎常常症状严重,但体检却很难发现阳性体征。此类患者胸部X线检查特征不一,很难下定论[7]。因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并无显著特征,故临床上不能凭此二者做出诊断[8]。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的血清学检测和实验室检查来做诊断[9]。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验条件的成熟,人们发现间接血凝ELISA检测MP-IgM的检出率逐步提高,成为医生下诊断的可靠依据[10]。与此同时,相关研究显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血清能够和人O型血红细胞在4℃的条件下发生非特异性的凝集(即本研究所采取的冷凝集试验),37℃时凝集消失,尤其是患病一周左右的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率显著增加[11]。此法简单便捷,亦能帮助医生诊断。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20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127例阳性,74例阴性,阳性率为63%,;细菌性肺炎患者11例阳性,189例阴性,阳性率为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卢利民,董卫华.小儿支原体肺炎生化检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19):2111-2113.

[2]梁光辉. 98 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 [J].临床影像及检验,2011,3(17):2774-2775.

[3]刘剑荣,张勇,陈玲,等. 119例小儿肺炎病原学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3):2048-2049.

[4]宁芳,张剑白,王亚君,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73-75.

[5]卢继芳. 聚合酶链反应对28例小儿哮喘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1998,20(4):711-713.

[6]夏伏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30例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7):113.

[7]戴颂华.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52例临床检验分析[J].医学影像及检验,2010,2(6):428-429.

[8] 董青兰,石 磊.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72例检验结果分析[J].医学检验,2011,1(13):141-142.

[9]赵彩妮,宋 红.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98 例临床检验分析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9(34):4417-4418.

篇3

关键词 甘蔗;测土配方施肥;产量;产值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55-01

广西贵港地处郁江平原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发展甘蔗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直以来,贵港市非常注重甘蔗的生产,樟木乡是糖料蔗生产的大乡,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糖料蔗生产已成为樟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测土配方施肥是当今农业生产上的一项先进技术,其核心是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目的[1-2]。为探讨甘蔗在樟木乡种植所需要的各种氮、磷、钾肥量,分析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可行性[3-6]。因此,实施了甘蔗测土配方施肥田间校正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2月21日,在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显滕村岜凌屯大弄垌内的旱地上实施。该地地理环境和土壤质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平坦。供试土壤地力均匀,肥力水平上等,为第四世纪红土,pH值约7.3,代表面积1 200 hm2。供试肥料:尿素(含纯N 46%)、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0%)、复合肥(15-15-15)(鹿寨产)、农家肥、花生。供试作物为甘蔗,品种为台糖432。前茬作物为台糖113甘蔗,施农家肥料7 500 kg/hm2、尿素1 125 kg/hm2、复合肥3 000 kg/hm2,平均产量8 250 kg/hm2。

1.2 试验设计

试验选择在同一地块进行,大区对比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农民常规施肥,即复合肥(15-15-15)1 050 kg/hm2、农家肥3 000 kg/hm2、花生225 kg/hm2(A);测土配方施肥,即施用尿素213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氯化钾130.5 kg/hm2(B);以不施肥作空白对照(CK)。其中农民常规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处理面积为200 m2,对照40 m2,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各小区四周各设0.5 m保护行;保护行外设保护带,区间间隔0.5 m。

1.3 试验实施

2月21日播种,行株距规格为25 cm×90 cm。处理A:基施复合肥300 kg/hm2、农家肥3 000 kg/hm2、花生225 kg/hm2;4月2日第1次追施复合肥300 kg/hm2;6月10日第2次追施复合肥450 kg/hm2(3次用肥折合投资10 700.1元/hm2);处理B:基肥施尿素42 kg/hm2、过磷酸钙315 kg/hm2、钾肥73.5 kg/hm2;4月2日第1次追肥尿素40.5 kg/hm2;6月10日第2次追肥尿素130.5 kg/hm2、钾肥70.5 kg/hm2(3次用肥折合投资4 075.95元/hm2);CK不施肥。各处理播栽时统一在摆好蔗种后撒施甲拌磷75 kg/hm2,各处理统一分别于2013年4月23日用吡蚜酮、三唑磷防治蔗螟、绵蚜,效果良好;于6月20日用蔗田除草剂除草,效果良好;于6月23日用杀虫双、吡虫啉、丁大哥对蔗螟、绵蚜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2 结果与分析

各处理甘蔗砍收后得实际产量,结果如下:处理A小区产量2 308 kg,折合115.4 t/hm2,产值53 084元/hm2;处理B小区产量2 115 kg,折合105.75 t/hm2,产值48 645元/hm2;CK小区产量242 kg,折合60.5 t/hm2,产值27 830元。

产量对比:测土配方施肥区比常规施肥区产量平均减少9 650 kg/hm2,产值减少4 439元/hm2;测土配方施肥区比空白区平均增产45 250 kg/hm2,产值增加20 815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喷施农药和田间管理相同的情况下,配方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区产量虽有所降低,但从投资成本和产出分析:测土配方施肥平均投入4 075.95元/hm2,产出为48 645元/hm2,实际收入为44 569.05元/hm2;而农民习惯施肥的化肥投资就要5 100元/hm2、农家肥5 600.1元/hm2, 2项合计10 700.1元/hm2,产出为53 084元/hm2,实际收入为42 383.90元/hm2,综上充分显示了测土配方施肥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说明测土配方施肥是科学合理的,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劳丽娟,韦艳芳.甘蔗“3414”肥效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S2):259-260.

[2] 韦远克,黄炳球,韦袭芹,等.甘蔗“双高”良种对比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S1):3-4.

[3] 余晖,闻三峡.测土配方施肥在小麦与水稻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4(9):96-99.

[4] 王玉明,刘茂,李志平.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田间试验[J].华北农学报,2007(S3):147-149.

篇4

关键词 甘蓝;“3414”试验;产量;推荐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635;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083-02

蔬菜种植是陕西省太白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但由于生产中施肥不合理,施肥成本较大,蔬菜产量徘徊不前[1]。在当前太白县蔬菜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蔬菜生产田间施肥试验,寻找蔬菜最佳的施肥方案,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对蔬菜和环境的污染,提高蔬菜生产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黄凤山村。地理坐标:东经107°20′14″,北纬34°3′29″,海拔1 607.7 m。试验地块土壤基础性状(ASL法测定值):pH值6.7,OM、NO-3-N、K2O、P2O5、Mg、Cu、Fe、Mn、Zn分别为15.7 g/kg、134.6 g/kg、132 mg/kg、19.9 mg/kg、18.7 mg/kg、1.56 mg/kg、27 mg/kg、18.7 mg/kg、0.97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尿素(纯N 46.4%)、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50%);供试甘蓝:蓝宝石。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案,设N、P、K 3个试验因素,每个因素设0、1、2、3 4水平,共计14个处理,分别为N0P0K0、N0P2K2、N1P2K2、N2P0K2、N2P1K2、N2P2K2、N2P3K2、N2P2K0、N2P2K1、N2P2K3、N3P2K2、N1P1K2、N1P2K1、N2P1K1。其中,2水平为常量施肥水平,施纯N 17.0 kg/666.67 m2、P2O5 10.0 kg/666.67 m2、K2O 8.0 kg/666.67 m2;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 m2。甘蓝定植株行距30 cm×40 cm,小区定植250株。

1.4 试验方法

甘蓝成熟时分小区收获测产,计算肥料贡献率、利用率等。利用SPSS软件处理试验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氮、磷、钾肥用量与产量的关系,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检验[2-4]。将氮、磷、钾用量与产量进行一元二次、三元二次、二元二次拟合,确定甘蓝最佳施肥量[5-6]。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肥用量与甘蓝产量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N2P2K1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 993.5 kg/666.67 m2,无肥处理(N0P0K0)的产量最低,为4 015.3 kg/666.67 m2,前者较无肥处理增产978.2 kg/666.67 m2。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甘蓝产量差异显著。对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的产量数据进行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氮、磷、钾配施均比无肥处理(N0P0K0)、缺磷处理(N2P0K2)、缺氮处理(N0P2K2)、缺钾处理(N2P2K0)增产显著。

2.2 不同施肥处理甘蓝经济效益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磷、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的施用对提高甘蓝产量作用显著。其中,施用纯N 17.0 kg/666.67 m2处理(N2P2K2)增产量达到最大,较缺氮处理(N0P2K2)增产778.2 kg/666.67 m2,增产率为19.0%。纯收入也达到最大,为622.56 kg/666.67 m2。而施纯N 25.5 kg/666.67 m2(N3P2K2)时,增产率虽比施纯N 8.5 kg/666.67 m2(N1P2K2)提高,但由于肥料成本增加,产投比最低。在氮、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磷肥施用能明显增加甘蓝的产量,其中P2O5用量为10.0 kg/666.67 m2(N2P2K2)时增产、净增收幅度最大。在氮、磷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钾肥用量增加,甘蓝增产。钾肥用量为4.0 kg/666.67 m2(N2P2K1)增产515.9 kg/666.67 m2,达到最大,此时的纯收入及产投比也为最大。

2.3 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上的肥料利用率

农学利用率反映的是施用1 kg纯量养分的增产能力;肥料偏生产力反映的是作物吸收肥料养分和土壤养分后所产生的边际效应[7-8]。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其具体的顺序为钾肥>磷肥>氮肥。土壤贡献率是指土壤基础肥力对产量的贡献率。肥料贡献率是指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贡献率分别为:10.23%~15.97%、2.96%~11.76%、5.11%~10.33%;而对应的土壤贡献率分别是84.03%~89.77%、88.24%~97.04%、89.67%~94.89%。肥料贡献率的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而土壤的贡献率则相反。

2.4 不同肥料效应模型

对氮(X1)、磷(X2)、钾(X3)肥施用量与产量(Y)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三元二次方程:Y=4 016.467 5+46.768 3X1-2.481 6 X12+108.674 5X2-8.499 0X22+21.061 4X3-7.472 3X32+1.218 9 X1X2+3.681 6X1X3+1.588 2X2X3,F=6.19>F0.05,R=0.965 9。通过极值判别,三元肥效模型典型,R值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甘蓝产量与氮、磷、钾肥用量极显著相关。

对氮(X1)、磷(X2)、钾(X3)肥施用量与产量(Y)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二元二次方程:

在K2水平下,对氮(X1)、磷(X2)肥施用量与产量(Y)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Y=4 102.206 1+44.425 9X1-1.905 7X12-67.498 6X2-6.834 5X22+2.743 1X1X2,R=0.979 6。同样在P2水平下,拟合方程可得:Y=4 590.319+32.000 4X1-1.995 6X12-20.339X3-5.277 6X32+5.319 4X1X3。在N2水平下拟合得到:Y=4 235.61+110.537X3-7.964 3X32+60.075 8 X2-6.636 9X22+2.850 1X3X2。结果表明,拟合的肥料效应模型均典型,R值达极显著水平。

在P2K2水平下,研究N肥用量(X1)与产量(Y)的相关性,得到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Y=4 078.415+87.172 4X1-2.259 2 X12,R=0.991 1,达显著相关。说明用该方程描述在当地最佳P、K肥量下的效应是合理的。同样,得到P、K肥用量与产量的相关性方程,分别为Y=4 300.475+123.115X2-7.363X22,R=0.958 8;Y=4 507.625+140.881 3X3-104 828X32,R=0.937 4。结果表明,这3个一元二次模型均典型,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综合分析各肥料效应模型的结果发现,氮、磷、钾肥的一元二次肥效模型推荐的施肥量能够反映试验地的实际情况,可用于生产实践指导施肥。用所拟合的模型可确定,在最高产量的条件下,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是16.0~18.2、8.1~8.4、6.2~6.7 kg/666.67 m2。最高产量的范围在4 815.1~4 981.0 kg/666.67 m2。而在最佳经济产量下,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是14.1~17.1、7.5~7.9、5.1~6.4 kg/666.67 m2,最佳产量范围为4 813.7~4 979.7 kg/666.67 m2。

3 结论与讨论

在陕西省太白县布设田间试验,利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设计,研探不同氮、磷、钾肥的利用效果及推荐施用量对甘蓝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甘蓝产量均有增加。该地区甘蓝生产以施用氮肥效果最好,钾肥次之,最后是磷肥,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5.0%、7.8%、8.6%。②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3种肥料的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的顺序均为钾肥>磷肥>氮肥。③氮、磷、钾肥对甘蓝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是12.94%、7.25%、7.86%。而土壤中氮、磷、钾肥的贡献率则分别为87.06%、92.75%、92.14%。④通过拟合肥料效应模型,并进行比较,发现在该试验条件下,拟合的三元二次肥效模型和一元二次肥效模型所推荐的施肥量能够反映出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荐的最大的施肥量,氮、磷、钾肥分别是16.0~18.2、8.1~8.4、6.2~6.7 kg/666.67 m2。推荐的最佳的施肥量,氮、磷、钾肥分别是14.1~17.1、7.5~7.9、5.1~6.4 kg/666.67 m2。甘蓝的最高产量范围为4 815.1~4 981.0 kg/666.67 m2;最佳产量的范围为4 813.7~4 979.7 kg/666.67 m2。

4 参考文献

[1] 赵欢,孙倩倩,王小晶,等.酸性紫色土定位施肥对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107-114

[2] 李建勇,朱小梅,朱洪霞,等.不同肥料组合对酸性紫色土中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8(2):408-411.

[3] 熊亚梅,梁银丽,周茂娟,等.氮肥水平对甘蓝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7(4):4839-4843.

[4] 姚宝全.氮肥对结球甘蓝产量与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03(3):178-181.

[5] 傅世宗.施氮水平对结球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5(5):25,50.

[6] 张建丽.不同氮肥品种对结球甘蓝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5):25,35.

篇5

【关键词】非乙醇性脂肪肝;血脂;血糖;肝功能;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1-01

目前在临床上脂肪肝为诸多原因所导致的一种肝内脂肪积蓄过多,导致肝脏对各种代谢均存在异常改变的肝实质性病变,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脂肪肝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曾有研究证实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会导致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出现异常,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展开了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检验,并对比分析了检查结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病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分别抽取其中的43例和50例作为研究对象,脂肪肝组中有男25例,女19例,年龄32-79岁,平均(54.2±14.3)岁,病程9个月-5年,平均(2.1±0.7)年;健康组中有男27例,女23例,年龄33-78岁,平均(53.7±14.6)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脂肪肝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分别展开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检验,而后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检验结果。

1.2.2 检验方法 在接受检查前的3天内患者食素食,在检查当天抽取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5ml,在完成离心操作后,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展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酰转肽酶(GGT)检测,其中TC、TG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而FBG的检测则是采取己糖激酶法[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项观察指标检查结果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进行表示,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糖与血脂检测结果 经统计得知,脂肪肝组患者的TC检验结果为(5.8±1.3)mmol/L、TG检验结果为(3.3±0.9)mmol/L、FBG检验结果为(7.2±1.5)mmol/L、HDL-C检验结果为(2.4±0.1)mmol/L、LDL-C检验结果为(3.9±1.4)mmol/L,以上各观察指标的检验结果均较健康组发生明显升高(P

2.2 肝功能检测结果 经统计得知,脂肪肝组患者的AST检验结果为(42.5±8.1)U/L、ALT检验结果为(45.2±9.3)U/L、GGT检验结果为(52.6±10.1)U/L,以上各观察指标的检验结果较健康组均发生显著升高(P

3 讨 论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非乙醇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得出的结论为该病症为非乙醇性因素以及一些其他明确是肝损伤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研究证实非乙醇性脂肪肝的早期病理表现主要为单纯性脂肪肝,存在明显的可逆性,经简单治疗以及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便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若晚期确诊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进展成肝炎、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从而使治疗的难度以及成本均得以显著增加。因此,对非乙醇性脂肪肝进行早期诊断对于疾病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已有诸多临床研究证实,血脂异常为诱发非乙醇性脂肪肝的一个高危因素[4]。在本次研究中脂肪肝组患者的TG、TC、LDL-C以及HDL-C。曾有研究表明,高血TG症同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存在十分密切的相关性,诸多学者均明确指出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实质为“二次打击”学说,也就是肝脂类合成以及代谢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调节功能出现明显障碍,最终引起TG水平堆积,这是肝脏的第一次打击,而后的各种损害则为肝脏所受到的第二次打击[5]。

肝功能与脂肪肝的发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一结论已经在诸多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证实,ALT与AST能够对肝脏是否发生受损以及损伤程度进行充分的反映,大多数情况下ALT分布在细胞浆中,而AST则主要分布在细胞浆以及线粒体中。若是肝细胞遭到损伤,ALT与AST便会自细胞中逃逸,进入到血液当中,从而导致血清中AST与ALT浓度发生急剧升高。一般情况下GGT分布在肾脏,而在肝内则主要是分布在细胞浆以及肝内胆管上皮中,诸多肝胆疾病均会增加GGT活性,因此GGT水平能够对肝癌、肝硬化、肝炎等的发生进行准确的判断,然需要同其他指标进行结合,在不同疾病中该物质的升高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6]。在本组中脂肪肝患者的ALT、AST以及GGT水平均较健康组发生了明显升高,这一结果对以上结论予以了证实。

曾有研究证实,肝脏疾病不但会对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肝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的糖的代谢。本次研究中脂肪肝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较健康组发生明显升高,这一结果便证实糖代谢异常同样为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健,姚洪森,贺南方,等.脂肪肝的诊断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10,25(12):121-122.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乙醇性肝病学组.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S].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1(15):71-72.

[3]董威.脂肪肝患者体质指数、血脂、血糖、丙氨酸转氨酶水平[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03):326-327.

[4]张敏,孙华明,刘华.脂肪肝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及血脂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9(07):318-320.

篇6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94-02

肺结核由分支杆菌又叫结核杆菌引发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患病后结核病菌会感染、破坏肺部和淋巴系统,也有可能感染脑、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肺结核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造成合并真菌感染和二重感染,在很多临床病例中都存在着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滥用的现象,所以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就很重要 [1,2]。本研究选取肺结核感染患者10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规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100例肺结核患者,男女不限,年龄在30-85之间,平均42.3,其症状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肺结核的诊断标准。病程为1月至20年之久,其中初治性肺结核20例,占19.3%,复治性肺结核80例,占80.7%;其中合并肺心病3例。

1.2临床症状:100例患者均有盗汗、咳嗽、消瘦等症状,其痰液为灰白色的40例,白色泡沫状30例,黄色浓痰18例,咳血痰10例,豆腐渣样痰2例;发热的病患有83人,体温在37.9-41℃;呼吸短促的77例,胸背疼痛的为71例。

1.3肺部X光片资料:100为患者中肺部X光片呈现为模糊斑片状的为41例,肺部纹理粗乱或呈垂柳状的20例,呈栗粒状或点片阴影的为18例,团块状或棉絮状的为10例,结节状球形的为1例,胸腔积液6例,肺部透光区空洞的4例。

1.4肺结核分型:病患肺结核浸润型(Ⅲ型)共50例,其中初治17例,复治33例;慢纤洞型(Ⅳ)23例,均为复治型;血源扩散型(Ⅱ)10例,初治2例,复治8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Ⅴ)17例,初治4例,复治13例。

1.5真菌检出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痰和胸水培养,送检图片需找到同一种真菌丝才可最终确诊,每种标本要至少送检3次以上。取痰方法具体为:受试者清晨漱口后(用双氧水),深咳出肺部中痰,如果无法咳出需要使用支纤镜取痰(20例)。对所有样本进行培养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做出最终的诊断。

1.6真菌感染前激素、抗生素的使用:100名患者在真菌感染前,曾使用激素治疗的占74例,时间为6-55天,平均为33.2天。所有患者均使用了抗生素,主要种类为: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氧氟沙星、舒他西林等。使用单种抗生素的为32例,二联抗生素的为60例,三联的为8例,用药时间为8-58天,平均21.6天。

1.7治疗方案:治疗采用2HRZE-4HR(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Z-吡嗪酰胺)方案联合抗结核,治疗顺序为强化期四联(前2月),巩固期二联(后4个月),有些复治性患者有过使用以上方案治疗的经历,疗效不明显,可以改用利福喷汀、氧氟沙星、S-链霉素等方案抗结核,对于没有经历正规治疗的患者可按照氧氟沙星的方案治疗。对呼吸困难的患者要及时给予输氧,如果胸腔有大量积液的要实施胸腔抽液,对于Ⅱ、Ⅴ型患者加用强地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凡确诊合并肺部真菌感染者,都采用抗真菌治疗,还要根据药物过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100例中使用酮康唑(口服,0.3,2次、天)21例,氟康唑(静脉滴注,0.2,首剂加倍,2次、天)75例、伊曲康唑(口服,0.2,1次、天)4例,疗程持续1个月至3个月,如有使用激素要及时停用。

1.8统计方法: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痰培养证实,100例患者中75名均检测出了真菌感染,25例真菌检测为阴性,其中真菌感染的主要类型依次为白色念珠菌 80例(80.0%),热带念珠菌4例(4%),曲霉菌7例(7%),酵母菌9例(9%)。并且有42例同时合并细菌感染。确认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时间最短为4天,最长为19天,见附表1。

附表1痰培养普通细菌结果细菌类型%细菌类型%肺炎克雷伯菌31.2肺炎球菌7.3臭鼻克雷伯菌2.5表皮葡萄球菌1.2大肠埃希菌3.2铜绿假单胞菌4.325例真菌阴性患者全部治愈,75例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有60例治愈,治愈者复查痰培养真菌生长为阴性,13例有明显改善,复查痰培养真菌数量比治疗前减少。2例死亡,1例死于大咳血,1例死于心力衰竭。2例患者均超过65岁,结果显示真菌检测呈阴性的患者治愈率高于真菌合并患者,差异统计学显著(P

3讨论

100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免疫 功能偏低,且大部分有激素使用史,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其机体的免疫机能。很多患者还使用了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很容易导致菌群失调。并且这些患者多为复合型肺结核患者,因为复合型肺结核难以根治,所以容易导致患者盗汗、长期发热、消瘦,使得病情反复发作感染,敏感菌受抑制,真菌大量生长。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其肺部X光片呈现多样化,需要及时配合痰培养、痰图片观察真菌的生长变化,才能尽快确诊。对于使用抗感染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患X光片显示病灶处仍无吸收好转,肺内病灶出现扩散甚至云絮状的情况,应该预料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3,4]。此时不要盲目更换所用抗生素,要配合真菌治疗。使用常规化疗方法治疗的同时使用氟康唑、酮康唑抗真菌药物可以静脉滴注或者口服治疗,疗程一般为1-3个月,对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以加用胸腺肽等免疫增强剂配合治疗。本研究显示对于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阴性者的治愈率

远高于真菌感染合并的患者,从此可以看出真菌感染对最终治愈率的影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其中氟康唑抗菌谱广泛、毒性较低、且半衰期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于90%,主要用于灭杀念珠菌活性,在痰液和血浆浓度相近的情况下,更适合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对与真菌感染阴性的患者也要进行早期预防,在治疗期间严格控制或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大量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有肺部细菌感染的患者也要尽量采用窄谱抗生素,对于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史的患者,要随时观测真菌感染的可能,一旦发现及时给予抗真菌感染治疗。对于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同时注意调节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及早给予抗真菌治疗,就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李丹.肺结核合并真菌病感染病原菌检验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

[2]刘四梅.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94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3,20(12)

篇7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的院内细菌性肺炎的致病菌,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性肺炎常是重危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肺炎克雷伯菌所致感染在院内细菌性肺炎中占前三位。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许多抗菌素的耐药情况也日益严重,而如何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也成为越来越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导致细菌对此类药物耐药的丰要原因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ESBLs的传播性及其多重耐药性,往往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及时检测产ESBLs细菌流行趋势及其耐药性变迁,对于控制此类耐药菌及其耐药质粒的传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我院ESBLs的发生情况及其耐药性,同时掌握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易产生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对我院细菌室2006年1~6月下呼吸道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菌株来源 58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来源于2006年1~6月本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痰阳性标本中分离的菌株。

培养材料 各类培养基由杭州天和微生物公司生产,药敏纸片由北京天坛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培养[1],同时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质控标准菌用WHO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作质控,室内质控结果均在NCCLS规定范围内。将已分离并鉴定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2]。检查ESBLs,按照NCCLS推荐方法进行操作。

结果 送检标本共分离出441株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在医院细菌感染率中达到14.5%,其中标本主要出自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5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耐不同类型抗生素达3种以上的菌株占62%,其中43.1%为ESBLs阳性株,56.9%为ESBLs阴性株。

药敏结果 肺炎克雷伯氏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见表1。58株检出肺炎克雷伯氏菌药敏试验显示:敏感性最高的是亚氨培南、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敏感率均达到80%以上,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青霉素类高度耐药,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达到95%,即使是氨苄青霉素+舒巴坦,耐药率也约为45%。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和头孢克洛的耐药率很高,约为85%,但对头孢吡肟敏感率稍高,达75%,这与其他学者报道的情况相似。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在20%~3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率稍高,但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也分别有20%、30%和45%的耐药率。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调查中见到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氨培南敏感率最高,达到95%。克雷伯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敏感性在60~70%。

讨论

肺炎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也是常见医院内呼吸道感染菌,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占1%~5%,而存院内感染中则可高达23%。近年来其耐药性呈升高趋势,而产ESBLs正是克雷伯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机制,约30%的肺炎克雷伯菌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3],国外报道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率13%~86%[4],我围产ESBLs克雷伯杆菌感染率近年来也显著增加,部分地区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率高达69.8%[5]。本研究中发现克雷伯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已有所降低,提示产ESBLs克雷伯杆菌株感染率有增加趋势,而临床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和耐药率也日益严重。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类,单酰胺菌素类以及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故产ESBLs菌对这些抗生素都呈高度耐药状态,本研究中发现肺炎克雷们杆菌对青霉素类已经高度耐药,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高达85%左右,检出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在20~45%。由于产ESBLs菌不仅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呈现耐药,而且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也通常存在多晕耐药现象。故本研究中显示,克雷伯杆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也很高,达30~40%;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在20%~30%。肺炎克雷伯菌药物耐药性变迁与不同地区和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和数晕有关,也与大量使用头孢菌素等抗菌素后诱导产生的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阳性菌株不断增多有关。

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可以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的B-内酰胺酶,可存菌株间转移和传播。ESBLs最常见于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它是在广谱酶如TEM-1、2或SHV-1结构基础上经个别或几个氨基酸突变衍生而来[5],其编码基因位于质粒并通过质粒传播[6]。ESBLs的质粒上常携带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基因,如ESBLs编码质粒可以携带氦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因而产ESBLs菌株多表现为多重耐药,本研究显示本院肺炎克雷伯分离株除对亚氨培南敏感率高达95%以外,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提示耐药产ESBLs细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特性。

目前随着抗菌素的大量使用,由其引起的医院暴发感染在国外时有报道,最近国内也有学者报告产ESBLs和pAmpC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已成为我国医院感染分离率较高的细菌之一,因此产ESBLs细菌感染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如何控制产ESBLs细菌感染及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我们认为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变迁的动态检测,及时总结这些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趋势,同时有必要对

本地区克雷伯杆菌产ESBLs情况进行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因为NC-CLS明确指出对产ESBLs细菌感染,不管其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如何,都应视为对所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因此当肺炎克雷伯菌产生ESBLs时,不管体外药敏结果敏感与否,均应避免使用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同时应针对产ESBLs菌株易耐药的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制定和修正给药方案。对于肺炎克雷们菌感染应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减少ESBLs阳性菌和多耐菌株的产生和播散。可考虑选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抗菌药物,同时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可作为治疗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首选,第四代头孢并不推荐用于治疗产超广谱酶细菌导致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72

2 Nat ional Committee on Clinical Laborato-rv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antimicrobial disk susceptility teststhed.Approved standard M2-M6,Pennsylva―nia:NCCLS.1997.17(1):1

3 张婴元,汪复,妹,等,上海地区产超广谱β2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试验和临床研究,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1(30):147-149.

4 Bab inl GSL ivemare DM Anti 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st L lebsiellaspp collectedfrom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southern andwesten Europe in 1997―1998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0,15:183―189

篇8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护理对策;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48\

针对于重症监护室患者而言感染几率较高, 其中肺部感染尤为常见, 相关资料报道称肺部感染在所有重症监护室感染中位居首位[1]。患者一旦发生肺部感染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处理, 将对今后的治疗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住院时间也会因此延长, 增大了患者的负担[2]。本次研究将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于本院的90例重症监护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分组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8例, 年龄26~61岁, 平均年龄(46.3±11.2)岁;观察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28~66岁, 平均年龄(48.3±10.6)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即告知患者住院期间所需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等, 给予患者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 2. 1 气管护理 保证患者切口周围处于干净和清洁, 一旦发现患者切口有渗出情况需要及时更换纱布。对患者切口周围的皮肤进行观察, 避免患者发生湿疹以及感染。针对于采用内套管的患者要定期消毒和清洁。

1. 2. 2 吸痰护理 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情况下将带负压的吸痰管置入患者气管, 在气管插管末端位置将负压关闭, 继续插入;待患者气管有刺激感时打开负压, 左右旋转吸痰, 操作时医护人员需做到动作轻柔。

1. 2. 3 口腔护理 患者若是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其唾液的分泌量会有所减少, 因此口腔的自净能力也将下降, 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患者若是口腔中的pH值较高时, 清洗液中的硼酸溶液浓度需在25%左右, 当患者口腔中pH值较低时, 则需要选择采用浓度2%碳酸氢钠清洗液。视患者的口腔情况合理选择清洗液。

1. 2. 4 消毒处理 对患者的病区每天进行定时清洁, 确保地面的干净和整洁。对于患者的贴身衣物和床单等也需要进行定期消毒。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经常消毒双手, 防止细菌通过双手在病房中传播,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以及肺部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护理36例满意、7例一般、2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95.56%(43/4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2%(1/45)。对照组患者护理18例满意、18例一般、9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80.00%(36/4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3%(6/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多种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其中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误吸、侵入性操作以及药物因素等。所以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有针对性。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均全部采用了综合性护理模式, 给予了患者气管护理、吸痰护理以及口腔护理等措施[3]。

对患者实施气管护理可降低和防止患者侵入性操作造成的伤害, 给予患者吸痰护理则可以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误吸。同时口腔护理可明显降低和减少药物给患者造成的影响;最后给予患者实施的消毒护理能够防止外界因素对患者造成的感染[4]。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从根本上降低患者发生误吸的可能性, 进而也降低了患者的环境因素以及侵入性操作或药物因素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有效性同时确保安全度过危险期[5]。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56% (43/45), 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2%(1/4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00%(36/45), 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3%(6/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为了防止和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感染情况需及时对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 有效控制患者感染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丽萍, 贺燕.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16):107-108.

[2] 桑秀芳.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和相对护理对策. 中外健康文摘, 2014(27):141.

[3] 席建宏, 彭晓红, 董正惠, 等.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和相对护理对策.医药前沿, 2014(27):300-301.

[4] 寿丽.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4):384-385.

篇9

[关键词] 干扰素;慢性丙肝;间质性肺炎;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12.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65-02

我国属于丙型肝炎高发区,流行病学显示,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2.5%~4.6%,丙型肝炎虽较少引起重症肝炎,约80%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但经过20~30年的自然病程易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干扰素被认为是治疗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其可有效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降低肝脏的损害及肝硬化的发生率[1]。干扰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肌肉酸痛、乏力、胃肠功能失调、血液系统作用(如贫血、白细胞减少)、精神异常等,引起间质性肺炎较为少见,为了能够提高对干扰素所致间质性肺炎诊治水平,笔者对5例干扰素所致间质性肺炎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为2000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9~48岁,平均34.2岁。

1.2 临床特征

1.2.1 药物应用及发生时间特点5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单独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发生间质性肺炎3例,发生率为60.0%;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发生间质性肺炎2例,发生率为40%。单独应用干扰素出现间质性肺炎症状的时间为10 d~21周;联合治疗出现间质性肺炎症状的时间为3~32周。

1.2.2 临床症状主要的症状是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热,查体:呼吸急促,口唇稍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细湿音。X线胸片检查:早期双肺纹理粗重,或小斑片状阴影,短期内迅速进展,双肺呈弥漫性病变,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阴影,呈毛玻璃状,或形成大片浸润阴影。胸部CT检查:双肺弥漫性病变,纹理粗乱,呈毛玻璃状、蜂窝状、片状阴影。

1.3 治疗

采取吸氧、抗生素、机械辅助通气等;糖皮质激素应用,以甲强龙2.0 g/d冲击治疗3 d,接着强尼松40 mg/d治疗2周以上。

2 结果

本组5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中,经积极救治病情进一步加剧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1例,病死率为20%,为单独应用干扰素患者。

3 讨论

干扰素目前已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毒副作用却是明显存在,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发生率为82.5%,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 h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 h达高峰,均能自行消退;还可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和精神异常;在肺毒性方面,目前报道的有结节病、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胸腔积液及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pneumonia,IP)[2],排除标准是其他肺部疾病,如结节病、哮喘急性发作、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的病理特点[3]是双肺弥漫性、肺泡损伤,均一性病变,几乎无正常肺组织。肺间质因为水肿、慢性炎症细胞渗出、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产生大量未分化胶原蛋白,而表现为肺间质增厚,肺泡间隔增厚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肺泡Ⅱ型细胞增生及透明膜形成。

对干扰素诱发IP的机制尚不清楚,既往报道认为可能与以下有关:干扰素的直接肺毒性;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诱导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向肺组织及小气道浸润,增加转化生长因子口等致纤维化细胞因子产生,增加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增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的表达[4]。从而推测干扰素激活肺特异性免疫介导的反应,导致间质性肺炎。

治疗间质性肺炎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因为间质性肺炎的发生与一系列的炎症介质有关,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氧自由基及补体等。目前已证实转化生长因子能够诱导肺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能趋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促进多种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促进肺纤维化形成[5]。糖皮质激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通过对本组患者特点观察,单独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率为60.0%;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率为40%。并且在发生间质性肺炎时间上有所差异,在治疗慢性丙肝时应联合应用,避免单独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对于可疑间质性肺炎常需要外科手术或经胸腔镜肺活检病理确诊,但有一定危险性。临床医生应熟悉和掌握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马为民,陆坚,蒋小玲,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的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7):148.

[2]Chen YC,Lu SN,Lin Mc.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after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b and ribavirin for chronic hepatitis C[J].Chang Gung Med J,2007,30:92-97.

[3]朱元钰.间质性肺炎诊断与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23-25.

[4]陈陌仪,侯显明,于润江.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理组织分类与临床表现[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1):57

篇10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控制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严重并发症之一,被卫生部列为医院感染重点控制项目。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9%~69%,所致死亡率为20%~71%。患者一旦发生VAP,则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严重者导致死亡。现对本院26例VAP感染病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ICU共监护心脏术后患者1810例,年龄1.6~78岁,平均10.5岁,其中≥60岁的217例,占14.97%;ICU驻留时间2~32d,平均4.5d。

1.2方法根据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设计调查表;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2号文《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

2结果

2.1感染率VAP感染26例,感染率为1.44%,感染部位构成比为36.82%,死亡7例,死亡率为26.92%。

2.2原发病与VAP感染者均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幼儿和风湿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分级评分在D~E级之间。见表1。

2.3机械通气时间与VAP有学者报道进行机械通气第10天肺炎累积患病率为6.5%,第20天为19%,因此在整个机械通气过程中,肺炎危险性平均每天增加1%。本组26例VAP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均≥10d,最长27d。

2.4VAP与病原菌分布26例VAP感染均送痰培养+药敏,检出致病菌28株(混合感染2例),见表2。平均耐药率为57.13%。

2.5VAP治疗与转归感染患者均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用药时间最短9d,最长30d,平均13.5d。死亡7例,均为多

脏器功能衰竭合并感染,其他均治愈。

3讨论

目标性监测显示,VAP感染为本院ICU医院感染首位,也是导致心脏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3.1原发病与VAP感染的关系调查发现,17例为先心病中畸形较重的病种,患儿营养发育不良、免疫功能低下,VAP发生率占47.22%;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低下,各系统、脏器机能减退,基础病多,VAP占发生率的34.62%。

3.2气管插管与VAP感染有直接关系气管插管损害了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微生物易从口咽部下行呼吸道,使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增加,加之气管吸痰的黏膜损伤和气管局部给药,也增加了VAP感染因素[3]。

3.3抗菌药物应用目前,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多为广谱三代头孢类,导致产生耐药菌株;有11例静脉应用激素,促使患者机体免疫力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