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清除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2 17:2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类清除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统计,目前约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而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有些太空垃圾能逐渐落回地面,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烧毁。离地球越远,落回地面的时间就越长。一般来说,距地面600千米以下的太空垃圾会在几年之内落回地面;而在800千米高度上的太空垃圾能够停留数十年。至于高于1000千米的太空垃圾,将在太空停留至少1个世纪。
人们对太空垃圾的担心源于它的冲击力。一块典型的太空垃圾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如果一个正常的航天器与太空垃圾迎面撞上,那么碰撞速度可能会超过10千米每秒。一颗黄豆大小的太空垃圾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飞行,它的动能相当于一辆微型汽车以4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运行。一块直径0.5厘米的金属碎屑,足以击穿宇航员的宇航服,使其一命呜呼。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O.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
据NASA公布的数据,目前太空轨道上每个飞行物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据美联社报道,美国航天局和法国太空局都在研究一种“太空清扫飞船”,设想利用这种飞船把太空中的垃圾收集起来,带回地面。另外,还有人建议利用载有激光发射器的航天飞机,使用高能聚焦的激光束烧毁细小垃圾。
而就在天文学家要求应该清除这些垃圾并研究其方法的时候,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弗林德斯大学的科学家艾丽斯・戈曼却警告说,如果对围绕地球轨道上飞行的垃圾进行大清除的话,那就会失去不可替代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造制品。
艾丽斯・戈曼以前就呼吁把太空垃圾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如今她在致力于保护太空中的人类遗产的使命。她计划在明年在牙买加召开的世界考古学大会上提出这一使命。戈曼说,世界上的宇航局都在准备清除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太空垃圾,但是也许会让人类的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现在到了评估围绕地球运行的成百上千万件物体的价值的时候了。
篇2
一、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能源。当人类学会使用第一个火种时便开始了能源应用的漫长历史。几千年来,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已经历了三代,正在向第四代能源时代迈进。主体能源的更替充分反映出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第一代能源为生物质材,以薪柴为代表;第二代能源以煤为代表;第三代能源则是石油、天然气和部分核裂变能源。实际上,第二代和第三代能源是以化石燃料为主体,第四代能源的构成将可能是核聚变能、氢能和天然气水合物。
核聚变能主要寄希望于3He,它的资源量虽然在地球上有限(10~15t),但在月球的月壤中却极为丰富(100-500万t)。氢能是清洁、高效的理想能源,燃烧耐仅产生水(H2O),并可再生,氢能主要的载体是水,水体占据着地球表面的2/3以上,蕴藏量大。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4H)和水,甲烷气燃烧十分干净,为清洁的绿色能源,其资源量特别巨大,开发技术较为现实,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体能源,是人类第四代能撅的最佳候选。
天然气水合物(gashydrate)是一种白色固体结晶物质,外形像冰,有极强的燃烧力,可作为上等能源,俗称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由水分子和燃气分子构戚,外层是水分子格架,核心是燃气分子(图1)。燃气分子可以是低烃分子、二氧化碳或硫化氢,但绝大多数是低烃类的甲烷分子(C4H),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往往称之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hydrate)。据理论计算,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出164m3的甲烷气和0.8m3的水。这种固体水合物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般它要求温度低于0~10℃,压力高于10MPa,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
天然气水合物往往分布于深水的海底沉积物中或寒冷的永冻±中。埋藏在海底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要求该处海底的水深大于300-500m,依赖巨厚水层的压力来维持其固体状态。但它只可存在于海底之下500m或1000m的范围以内,再往深处则由于地热升温其固体状态易遭破坏。储藏在寒冷永冻土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大多分布在四季冰封的极圈范围以内。煤、石油以及与石油有关的天然气(高烃天然气)等含碳能源是地质时代生物遗体演变而成的,因此被称为化石燃料。从含碳量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含碳总量大约是地球上全部化石燃料的两倍。因此,据最保守的统计,全世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贮存的甲烷总量约为1.8×108亿m3,约合11万亿t(11×1012t)。数冀如此巨大的矿物能源是人类未来动力的希望。
二、天然气冰合物的研究现状
1.分布与环境效应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储存在深水的海底沉积物中,只有极其少数的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在常年冰冻的陆地上。世界海洋里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倍以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区有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日本海、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冲绳海槽、南中国海、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海槽、加州滨外、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陆上寒冷永冻土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极圈内。我国最有希望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区可能是南海和东海的深水海底。
天然气水合物固然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能源希望,但它也可对全球气侯和生态环境甚至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人们不断讨论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认为其造成的异常气候(全球变暖)和海面上升可能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主导大气温室效应的因子,普遍认为是水气和二氧化碳气。水气是大自然循环中的活跃分子,难以凋控,于是二氧化碳便成为人们严重关注的对象。许多国际会议讨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并决定限制各国二氧化碳废气的排放量。要知遣,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以每年0.3%的速率在增加,而大气中的甲烷气却以每年0.9%的逮率在更为迅速地增加着。更为重要的是,甲烷气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气温室效应的20倍。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量的3000倍,这么巨大量的甲烷气如果释放,将对全球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地影响全球的气候与海平面。
另外,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发生变化,释出甲烷气,将会明显改变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其后果是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引发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一些海底的重要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或通信电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水合物的崩解造成海底滑坡,而海底滑坡又进一步激发水合物的崩解,如此连锁反应,将造成雪崩式的大规模海底滑坡,并使大量的甲烷气逸散到大气中去,造成极大的灾难与经济损失。
2.全球关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的重要后续能源,并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及海底工程设施产生灾害性影响,全球科学家和各国政府都予以高度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天然气水合物就在远东地区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内被发现。一直到70年代初,苏联学者论证了自然界有可能存在水合物生成带,并在陆地冻土带首先发现了第一个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麦索亚哈气田之后,才真正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后来在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中,全球许多海域的海底(如鄂霍克茨海、墨西哥湾、大西洋、北美太平洋一侧和拉丁美洲太平洋一侧的世界海域)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挪威、英国及印度等国政府都着手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从能源战略储备角度考虑,纷纷制定作为政府行为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将其视为争夺海洋权益的重要内容。深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热潮已经在全球兴起。
美国1994年制订过《甲烷水合物研究计划》,称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世纪的新型能源。1995年,勘查美国东岸大西洋海底的布莱克海台,首汰证实该处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商业开采价值,并初步估算出该区水合物的资源量多达100亿t,可满足美国105年的天然气需要。1999年,美国又制定《国家甲烷水合物多年研究和开发项目计划》,预期可建立天然气水合物矿床气体资源评价体系、发展商业生产技术,了解和定量评价甲烷水合物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性,解决水合物工程技术和海底稳定性问题。日本于1994年制定了庞大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投巨资对日本周边海域进行大规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初步估计仅南海海槽处的水合物资源量就可满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1995年,又专门成立天然气水禽物开发促进委员会,分别于1997年在阿拉斯加和1999年在日本南海海槽进行了海底水禽物的钻探试验。
俄罗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先后在黑海、里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和太平洋西南部等海域进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区域,近期仍在对巴伦支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研究。
联邦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与印尼等国对西南太平洋的边缘海进行过联合研究,在莽拉威西海发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标志。目前,德国正在筹划大规模的国家研究计划,可能计划与俄罗斯合作研究鄂霍茨克海的海底水合物。
印度科学与工业委员会设有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于1995年开始对印度近海进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已取得初步的良好结果。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而煤和油气等常规能源又能维持一段时期,因此,目前各能源企业对水合物研究的资金投入还较少主要是各国政府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予以支持。如美国计划投入.1.5~2亿美元,日本在五年计划中已投入150亿日元,印度在1996~2000年间投入5600万美元。
3.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技术
随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不断深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物理探查技术、地球化学探查技术、钻孔取样技术、资源评价技术、开采技术、实验室模拟技术和管道中水合物的探测与清除技术等。地球物理探查技术包括多道地震反射勘探和测井等方法。现在主要通过识别地震剖面上因水合物存在而引起的波阻抗反差界面-拟海底反射层BSR(BottomSimulatingReflector)来判别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及分布。目前正在开发特殊处理技术,以获取深水区浅层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保真的地震数据,建立岩石物理模型,研究水合物沉积层及下伏游离气的弹性性质与特征,并研究基于矢量波动方程的多弹性参数叠前正、反演技术,以估算水合物的分布与数量。
地球化学探查技术系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参数的变化,包括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中孔隙水盐度或氯度的降低,以及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和疏酸盐含量变低等。同时应用海上甲烷现场探测技术,圈定甲烷高浓度区,从而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远景分布。
钻孔取样技术。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特殊的物理学性质,当钻孔岩芯提升到常温常压的海面时,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全部或大部分被分解。为能获取保持原始压力和温度的沉积物岩芯,研制了保真取芯筒来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层的取样。
资源评价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和资源量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方法:-是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发现和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层的有关参数,预测其分布并计算出资源量;二是通过取得的实际参数和模拟实验建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释气的数学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分布和资源量,同时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和娜的动态过程。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目前已提出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包括热激发法、化学试剂法和减压法。热激发法就是将蒸气、热水或其他热流体从地面泵人水合物地层,或采用井下加热技术,使温度上升,水合物分解而生成天然气;化学试剂法是利用化学试剂改变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降低水合物稳定程度,引起水合物的分解;减压法则通过降低压力达到水合物的分解,再行开采。上述方法中,有些方法进行了小规模实验,但生产成本太高,短期内还难以投入实际生产。
实验室模拟技术。应用物理化学手段,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天然气成分和流体成分等边界条件,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稳定分布的条件,以及这些因素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分解等方面的影响。目前甲烷-纯水、甲烷.海水等模拟己取得重要进展,正在进行含沉积物条件下的模拟实验。
管道中水合物的探测和清除技术。海底长距离天然气/凝析液混输管道输运压力一般较高,环境温度较低,管内极易形成水合物堵塞通道。利用水合物形成的理论模型,计算水合物形成的压力、温度和组成条件,判断管道中是否存在水合物,并研发出一些阻凝剂清除障碍。
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还牵涉到许多相关技术,如储存与运输技术等。由于天然水合物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目前勘探所获样品一般都保存在充满氦气的低温封闭容器中。与此同时,天然气水合物也为解决天然气运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长期以来,天然气运输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将其液化,运载到目的地后再将其气化(LNG法)。目前挪威科学家开发出NGH法,将天然气转变为天然气水合物,在保持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的条件下"冷藏"起来运输,到目的地后再融化成气。
三、天然气水合物在中国的资源利用前景
1.天然气水合物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篇3
12月18日,据国外媒体
报道,在一具女性木乃伊的头
骨内,克罗地亚科学家发现了
古埃及尸体防腐者使用的大
脑移除工具,距今2400年。这
名女性死者去世时40岁,尸体防腐者留在其头骨内的大脑移除工具长约7厘米,具体用途一度困扰着科学家。借助CT扫描,科学家在左顶骨和后头骨之间发现了这个大脑移除工具。分析显示,这个工具在制作木乃伊时被涂上树脂。为了对这个工具进行分析,科学家用通常用于非侵入式手术的内窥镜清除上面的树脂,而后从头骨中取出。
400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平均有400个缺陷。其中绝大多数是“隐性”突变,不影响健康,不过若传给后代可能会引发问题。其他缺陷则与晚年出现的癌症或心脏病等疾病有关。证据来自绘制普通人基因差异——从DNA的微小变化到重大突变——的“1000基因组”计划。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破译了欧洲、南北美洲和东亚的1000名外表看来健康的人的整个基因序列,以观察是什么让人类个体间存在差异,并协助寻找基因与疾病的关联。
46
如果你对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深信不疑。这可能正是你需要的逃生工具:罗恩·哈伯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贝罗市建造了一种豪华的地下防爆避难所,配有皮沙发、等离子电视和木地板等。他建造这个地下碉堡的原因是以防玛雅人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成真。在过去1年中,他从以前一个月卖出一套到现在一天卖出一套,生意日渐兴隆。这种防炸弹、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豪华碉堡配有床、厨房、抽水马桶和壁炉等,平均售价是46万元,具体价格取决于内部配件。
5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使人类能够思考和推理的基因开始进化于5亿年前。从这一刻起,人类拥有了学习复杂技能、分析形势、灵活思考的能力。科学家认为,为提高我们的心智能力做出贡献的基因,也要为某些脑部疾病的形成负上责任。该研究表明,人类智力的形成是人类祖先大脑基因数量增长的结果。生活在5亿年前的一种简单无脊椎动物经历了一场“遗传事故”,导致形成了这些基因的额外副本。这种动物的后代受益于这些额外的基因。最终导致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行为复杂的脊椎动物的出现。
篇4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清除术 观察与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sup】[1]【/sup】,具有进展快、病情凶险、术后并发症多、预后差异大等特点【sup】[2]【/sup】。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义务人员的大胆尝试,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新的进展【sup】[3]【/sup】,本文结合近年来治疗的患者40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6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6~74岁,平均56.9岁;高血压病史1~25年。影像学诊断:出血位于小脑3例,皮层下15例,例基底节区22例;出血量14~98ml,平均37.5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9分24例,10~12分9例,≥13分8例。
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均经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sup】[4]【/sup】。根据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拟血肿距皮层最近处或非重要功能区做头皮直切口4~5cm,开骨窗3cm×3cm。穿刺血肿后,于手术显微镜下扩大穿刺点,缓慢清除血肿,严密止血。术后采取密切的病情观察,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并给予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
结 果
40例经过微创清除术后经CT扫描,完全清除30例(75.0%),有10例有少量残留。术后肢体有不同程度偏瘫8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护 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①意识和瞳孔观察:意识障碍是脑出血的主要症状,如术后意识逐渐恶化,为脑受压的表现;如由昏迷到朦胧或嗜睡状态,说明病情好转。要经常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应,谨防再次脑出血。3天后脑水肿逐渐进入高峰期,瞳孔散大、缩小或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无反应,均提示病情有变化。如一侧瞳孔散大或意识障碍加重,说明有脑出血或脑疝的可能。意识和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sup】[5]【/sup】。②生命体征观察:颅内血肿穿刺早期病情变化较快,引流后再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凡意识障碍加重、呼吸节律改变、术后血压升高等,应警惕术后再出血或引流管堵塞或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血压过高是导致再出血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术后血压波动较大,因此测血压时需做到定时间、定部位、定、定血压计,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若平均动脉压超过130mmHg或高于基础血压,则应降压处理。对体温升高患者应做好物理降温。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随时报告医生。
心理护理:要洞察患者心理变化,因为患者长期服药,在经济、心理、精神上都承受较大压力,容易产生负性心理情绪,影响治疗和康复,特别是对待脑出血后,担心自己成为植物人或偏瘫或死亡,恐惧、焦虑油然而生。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安慰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避免激动,而再次引发出血。
康复护理: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后,患者感觉良好,要鼓励患者尽早对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被动运动,给患者制定锻炼计划,让家属密切配合,定时给予肢体的按摩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随着治疗增长,锻炼时间也逐步延长,活动幅度也逐步增加,同时让患者多交流,多沟通,刺激语言系统,防止语言障碍。
出院指导:告诉患者按时服药,严格控制血压。定期复查,合理饮食,戒烟酒,保证充足睡眠,科学锻炼。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不等同于脑出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系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块性出血所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还可由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感染、药物、外伤及中毒等所致。
本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观察与护理措施。对采取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40例患者经过微创清除术后经CT扫描,完全清除30例(75.0%),有10例患者有少量残留。术后肢体有不同程度偏瘫8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研究说明,加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参考文献
1 Zia E.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ypertensive hemorrhage:debated nomenclature is still relevant[J].Stroke,2007,38(10):2681-2685.
2Velat GJ,Burry MV,Eskioglu E,et al.The use of abci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c events during neuroendovascular procedures[J].Surg Neurol,2006,65(4):352-358.
3 Polidori MC,Cherubini A,Senin U,et al.Peripheral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changes with human aging:a selective status report[J].Biogerontology,2001,2:99-104.
篇5
自展开“怎样找回丢失的敬畏”的讨论以来,不少人表达了对敬畏缺失现象的愤慨,还提出了许多重拾敬畏之心的措施,可操作性也比较强。这里,笔者想问一句:你自己照着自己制定的措施行动了吗?
天上不会掉馅饼,敬畏感也不会在一天之内自动生成。唯有把美好的愿望、设想和计划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梦想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古语说得好:“志逾鸿鹄,行若赤金”。即使有鸿鹄之志,离开具体行动也只能是空想。行动是一切的基础,重拾敬畏,重在行动。
重拾敬畏,有必要学习澳大利亚人改变大头苍蝇生活习惯的有益做法。想到生活在垃圾等污秽之物上的苍蝇,多数人会情不自禁地生出厌恶之情。然而在澳大利亚,大头苍蝇不但不会传播疾病,而且还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并被印到了50元面值的钱币上,在国家元首肖像的世袭领地上占据一席之地。
澳大利亚的大头苍蝇,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它们的身上几乎不带细菌和病毒,倒像蜜蜂一样整天在植物丛中飞来飞去,无意间帮助植物传播了花粉,为澳大利亚的农、林、牧业带来了累累硕果。更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大头苍蝇竟然是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之一,供世界各地的学校、科研机构教学及研究使用。据说,在一些美洲国家还有人把澳大利亚的大头苍蝇烹制成可口的佳肴。同一物种,为什么澳大利亚的苍蝇有如此习性呢?很早以前,澳大利亚的苍蝇也是生活在肮脏污秽的场所,并且数量惊人。为了避免苍蝇传播疾病,每个澳大利亚人都自觉地行动起来。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地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然后又不遗余力地将公共场所藏污纳垢的地方一个个清除。最后,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没有暴露在外面的垃圾,找不到又臭又脏的地方。这样,迫使原来喜欢栖息在垃圾堆和肮脏物中的苍蝇无处安身,逐渐向森林、草原、田野迁徙,靠采食花蜜为生,并一代代地进化下来,以致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性。实际上,人类的祖先还没有诞生时苍蝇就已经满世界飞了,当初的苍蝇也没有生活在肮脏不堪场所的“不良习惯”。只是由于人类的出现,苍蝇才开始追随、依附于人类的生活,随着垃圾的日益增多,苍蝇慢慢地适应并喜欢上了肮脏的环境,可以说是人类为它们提供了“堕落”的条件。澳大利亚大头苍蝇的改变,只不过是恢复了它们老祖宗的生活习性。发生演变的原因在于,人类不再为它们继续提供“腐化”的环境,促使它们重新回归到自己祖先原有的传统生活——种种天不怕、地不怕,一再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敬畏缺失现象,不正像苍蝇寄生的污垢场所吗?面对只会滋生更多“无畏”行为的环境,我们不妨学学澳大利亚人,闭上只会哀叹世风日下的“愤青”之嘴,从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检讨自己的敬畏之心并不断改进,消除了“无畏”的生长环境,“有畏”自然会重新主导世人的言行。
篇6
实际上,生态保护者和保护区原住民的争执由来已久,在上世纪后半叶,为了建立没有人类活动的自然保护区,非洲、亚洲、南美洲的数百万居民从自己的家园里被驱离出来,流离失所。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家迈克尔・切尔内亚统计,这些人在离开家园后,大半死于营养不良、疾病和贫困。但最新的发现显示,保护区内的居民并非生态保护的“天敌”,譬如他们通常会为了防范火灾而清除杂草,这样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也促使一些自然保护组织开始重视当地居民的意见。世界自然基金会如今就将保护区的原住民描述为保护生态的“天然盟友”,美国自然保护协会则允诺:对于会影响保护区原住民生活的生态保护计划,会事先寻求他们的赞同和支持。
然而,最近的一些事却令观察家们疑惑不已。英国莫顿因马什“林区居民扶助计划”的吉姆・威肯斯就对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了疑问,认为他们是在“说一套,做一套”――因为世界自然基金会计划要发放虾类水产养殖资格证,这些虾类养殖场大都是通过砍伐沿海红树林而建立起来的,养殖场的污水会破坏邻近的渔场和农田,为了保护生态,必须对这些养殖场进行资格审核。但这一计划明显遭到了众多养殖场主的反对,还有71个民间组织对这个计划提出了“严正抗议”。
更令许多保护区原住民感到烦恼的,是一些现在所谓的“碳补偿计划”,一些大型环保组织为了获得资金支持,竟然交易由减少森林砍伐而积蓄起来的碳排放额度,在一项可能被提交给联合国的名为“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产生的排放”的计划中,就提到了通过资金来交易碳排放额度,美国自然保护协会希望在2020前可以将碳排放额度达到30亿吨,而这一额度的价值高达450亿美元。
英国游说组织“林区居民扶助计划”的马库斯・科尔切斯特评论说:“我们担心出于营利目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会令人们对保护区原住居民的利益置若罔闻。”确切地说,提高森林的经济价值会导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圈地运动”。对此,国际警察组织发出警告,那些的组织机构会不择手段来获取利益,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将原住民逐出森林,从而在法律上获得森林的所有权。
在印度尼西亚,因驱逐原住民引发的问题尤其严重,村民们因为反对在他们的居住地上进行伐木交易和开展棕榈油种植业,结果遭到暴力袭击。在苏门答腊岛东部的金宝半岛,一家林业公司打算砍掉沿岛一带的湿地森林,然后用阿拉伯橡树取而代之,理由竟然是这样做可以保护半岛核心地带的森林,从而获得碳排放额度。但是,这项计划会导致当地的马来族人无法抵达他们传统的捕鱼水域和捕猎场。
篇7
关键词:荒山造林;成活率;规划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7402
1引言
荒山形成的原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客观因素,即在自然状态下产生水土流失,久而久之会造成山区荒芜,形成荒山;另一种为主观因素,即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破坏生态体系,影响到山区植被的自然生长,严重的会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最终形成荒山。究其根本原因:荒山的形成出现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现阶段我国已经提升了对荒山造林的重视程度,但未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因而,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重点对荒山造林工程提升成活率对策措施进行讨论。
2种植容器苗
在荒山造林工程建设中,若直接采用播种种植的方式,会使植被的成活率大大降低,甚至会全部死亡。为了保证植被具备充足的湿度环境,应选择在降雨过后栽培树种。在树种发芽之后,若遭到太阳直射,同样也会使成活率降低,对此有必要种植容器苗。
容器苗的具体培育过程为:第一,使用塑料制成的圆体育苗袋,在育苗袋中灌入适宜树种生长以及生存的土壤,将水、肥料与土壤充分搅拌,保证营养与水达到供给需要;第二,将育种放入配置好的土壤中,放在便于供给水源位置。
在栽培树种中需要密切注意的是要给培育树种的育苗袋浇灌一次水,浇灌的水量要适度,保证种子成长的需水量,防止因浇灌水量大引起种子腐烂的问题。在放入树种之前的挖坑环节,需要预先用尖锐工具将塑料苗袋划破,撕开袋子,将土壤与成长的苗种一并放入挖好的树坑中,填入适量的土。若在放入树坑之前未能将塑料苗袋撕下,直接放入坑中,会阻碍苗种吸收水分与营养,严重的会造成死亡;若在种植中破坏了原生土质,也会对树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3增强荒山造林的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之也凸显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全球气温变暖、旱涝、雾霾等。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强化对山区植被覆盖率、成活率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山区植被成活率仍旧很低,因而将山区植被成活率作为研究的重点不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关键意义。
3.1提升荒山造林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提升荒山造林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是保证荒山造林工作良好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设计方案能为顺利有序的开展起到规范化、有序化的指导作用。通常情况下,荒山造林工程都是在恶劣的山区作业,环境艰苦且耗费较长时间,对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开展地区调研,详细的分析有可能对这一工作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且严格依照当地调研的实际情况设计方案,规划好施工技术,选择最佳的造林时间,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3.2组建专业水平较高的工程团队
荒山造林工程涉及到的科学因素较多,各个建设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造林效果的呈现。但现阶段,我国缺少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人才缺乏,这些问题都为荒山造林建设工程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组建荒山造林专业水平较高的工程团队,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3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选择与培育
不同种类的植被所需求的生长环境与土质要求均有不同,在栽培计划中要慎重考虑分析气候条件与土质因素,选择适宜的植被品种。除此之外也要结合投入的建设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因素,促进树种成活率的提高。
4加强提升荒山植被成活率的技术应用
4.1改善土地质量
大多数情况下,荒山由于其特殊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特殊的气候条件,植被稀少,分布不均衡,使得生态环境脆弱。对此改善当地的土地质量能够为荒山造林开展起到重要调节作用,也为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奠定重要基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良土地的吸水性、透气性以及营养性,全方位解决土壤质量问题,进而提高种植苗种的成活率,实现荒山高植被覆盖率。主要流程如下。
(1)清理土地。考虑到山区面积较大,因而宜采取小块状的清理措施,针对呈块状区域的不相干杂物进行清除,这是栽种的基本环节,这一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栽种树苗,避免因其他植被的存在影响到树苗正常营养的供给。同时,清除的其他植被要做好腐烂分解工作,作为二次养料。
(2)开穴。应控制好开穴时间,其最佳选择时节为前一年的秋季,使土壤能够自然风化。还应注意到开穴时的土壤清理工作,土壤回填时要排除石块等杂物。改善荒山造林地区的土地质量能够在保持固有的土体结构基础之上疏松土壤,并且还能改善风力侵蚀带来的水分流失,保持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质量,为树苗的成长提供一个舒适、便于成长的土壤环境。
4.2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植被栽植
(1)选择恰当的栽培时间,多数情况下选择在造林的前一年清理土地,第二年进入正式栽培。但时间的确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该具体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保证充足的降水量以及适宜的温度条件。
(2)e累栽培经验技巧,一般情况下是随起随载,尽可能避免树苗在呼吸作用下流失水分与肥料,对成活率造成不利影响。
(3)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植被的覆盖密度也会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荒山造林工作开展的前期阶段,要做好调研,根据土壤的质量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这是提升成活率的必要条件。
(4)强化栽培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整个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亲临指导,保证整个过程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与有序性。
4.3强化培育管理力度
在荒山造林后期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由于荒山气温条件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在雨水量较大地区,大量的雨水侵蚀对树苗成长极为不利。对此在良好的灌溉条件下,应定期依据实际需要对树苗灌溉。针对一些条件较差的荒山,可以选取塑料膜覆盖的方式,降低水分蒸发量,提升土壤的存水量,进而提升树苗的存活几率。具体措施如下:确保塑料膜的覆盖面积,多数情况下要比树坑的面积大,在确定尺寸之后,做好加固措施,防止暴风雨袭击破坏薄膜。另外需参照地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树苗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
荒山造林建设是当前改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重要措施不论对于自然环境来讲,还是社会环境都具备生态价值与经济产业价值。提升荒山山区的植被覆盖率以及成活率是21世纪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的本质要求,是以造林企业扩大能源资源、拓展平台,创新新的机制作为重要载体。在荒山造林工作计划中,应该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因素作为考虑的重点因素,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地区的土质特征与气温条件,立足于地区的位置条件、选择适宜的栽植技术、培育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全方位的提升荒山植被的成活几率,不断加以创新,以改善我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舒适度,顺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此项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要积极探索创新,力求最好。
5结语
荒山造林兼具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两种重要特征,保证植被的成活率能够良好地体现出这一工程实施的意义与作用。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荒山造林成为了改善这一矛盾的关键措施。就当前植被成活率^低问题来讲,不仅会影响到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而且还会增加人类建设成本。因而有必要将荒山造林与不同地区的土质情况、自然温度等因素相结合,改善土质,优化改造措施,提升植被成活几率,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共同推进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培坤,徐秋芳,周国模,等.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养分与活性碳含量的变化[J].林业科学,2015,43(z1):39~42.
[2]刘兰杰,范海波.探析荒山造林的主要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8):69.
[3]马骏,庞惠仙,马林,等.滇中地区荒山造林乡土树种选择试验[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3):117~122.
[4]华建龙,安宇.靖边县丘陵沟壑区荒山造林主要抗干旱技术措施初探[J].现代园艺,2015(21):95~96,98.
[5]郭红花,郭德生.辽西地区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9):276.
篇8
选择轩龙开始新生
他感到生不如死!
江苏沛县大屯镇人刘金星,28岁做车间主任,32岁做副厂长,后来一直参与无磷洗衣粉的研究工作。然而十年前,疾病夺去了他的双腿,转眼之间他成了高位截肢的残疾人。
,尽管他有技术、有能力,可是他突然成了坐在轮椅上的废人,他痛苦至极。眼看着一双儿女一天天长大,生活入不敷出,刘金星决定做点事。可是他这样一个连腰都弯不下,不能自理的人想找事做谈何容易啊?双腿没了,可智力一点不比别人差。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老刘每天到邮局的书报亭义务帮工。闲暇时就在浩如烟海的书报里找项目。因为自己懂化工,轩龙公司又是在精细化工领域频频创新产品的企业。所以两三年来他一直关注轩龙的发展。
今年1月,轩龙公司的珊瑚粉更是引起他的关注。产品连手纹里的重油垢都能彻底清除,而且先干洗后湿洗,这让他迷惑不解。自己以前也生产洗涤产品,干洗店用的干洗剂全是溶剂型,价格高不说全是挥发性质的。不可能用来洗手,洗衣粉、肥皂又不可能干洗,即便是上述产品的改良,也不可能达到瞬间消除手纹里污垢的功效。专业的敏感告诉老刘,这是个创新产品。他收到资料和样品后,经试用效果让他叹服。一连很多天,他逐字逐句地认真研读产品的营销方案,终于领悟这套方案的道理。虽然自己行动不便、又无网络,但他还是信心十足决定做轩龙产品的商。理由是:眼下闲散人员多,招工容易,自己在企业当过负责人,招聘培训员工坐在轮椅上一样可以。综合分析后刘金星把想法告诉了老婆儿女,看到他精神振作的样子,一家人着实为他高兴。于是老刘把儿女、老婆叫到车前,模拟讲解了自己可能的工作过程。①由儿女负责招聘张贴,自己负责对员工的面试和培训。地点就在自己家里;②产品实验由老婆协助,员工亲自体验;③财务、账务保管由女儿早晚兼管:④承诺给员工当天发放工资,一周内兑现提成,月底兑现奖金。一席话让一家人的心,拧成了一股绳。
活用和改进经销模式
一吨试销品一周售完
轩龙公司王银河经理考虑到刘金星的实际状况。没让他直接而是让他先试销。结果,一吨珊瑚粉的试销品刘金星一周内就销完了。原来,老刘没有生搬硬套轩龙公司的营销模式,而是依据当地实情做了大胆的补充和创新(例:轩龙模式中提出员工销前30包,每包有1元的利润。而刘先生则改制为销前10包给员工0.5元,后10包给员工0.8元,再销10包给员工1.2元。这种逐步递增的薪酬分配,极大地刺激了员工的主动性、进取心。)为感谢刘金星在市场工作中对轩龙珊瑚粉营销模式的实践与完善,王银河经理派专人去看望刘金星,并送去了授权经营委托书。
珊瑚粉是高新产品,也是适合大众的快速消费品。它是继肥皂、洗衣粉、洗洁精之后,人类洗污产品的又一创举珊瑚洗手粉全新的营销模式,帮助众多经销商快速抢占市场。但是各地经销商市场现状不同,切忌生搬硬套。只有理解该模式的营销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取得更大成功。刘金星坐在轮椅上当老板,而且销售成绩很好,实在让人敬佩。现在连正准备租房结婚的儿子,也取消了结婚计划,打算跟着父亲大干一场赚取财富后,再风风光光地迎娶新娘。
相关链接:新品油污克星和珊瑚洗手粉,是轩龙公司与英国道康宁公司、陕西石油化工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运用当代高科技生物化工技术研制而成。新品洗手、洗面、洗陶瓷、洗机械、洗玻璃、洗家用器皿,干净彻底。新品的出现,将彻底打破洗衣粉一统天下的局面,尤其在洗手方面,中国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用洗衣粉洗手的历史将结束。
油污克星特点:外观如雪花,一捻就化。对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及其它污渍均能全方位清除,同时对机械、陶瓷、金属器皿、织物及皮肤表面油垢均可清除。而且速效,瓦解各类重油垢,只在一瞬之间。产品去除重油垢能力是普通洗衣粉的2.6倍,肥皂的4.8倍;杀菌指数优于优质杀菌皂。先干洗后冲洗的特点。不仅节约产品,而且节约水源与时间。使用范围偏重于工业用机械油污,适用人群是机械制造与维修人员、餐饮、生熟肉、禽、鱼类制作与销售人员。矿山及扬尘单位的工作人员等。
篇9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在分析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路。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丁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
世界上最早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的国家是德国,早在1978年,德国就推m了“蓝色天使”计划,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1994年,德国制定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该法于1998年重新修订。1998年以后.德国政府根据《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又先后制定了《垃圾法》(1999年)、《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2OO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0年)、《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1年)、《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2002年)、《森林繁殖材料法》(2002年)、《再生能源法》(2003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另外,其他欧洲国家也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并先后制定了关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法规。
其他许多周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立法,充实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例如,美国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先后经过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的五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又如,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长期以来,其资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特别重视资源的节约使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条例》,1992年制定了《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是各国循环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主要借助于预防优先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合理处置原则、适当分责原则渗透于循环经济法规范之中。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物的事前控制,体现的是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的实质在于“物尽其用”;合理处置原则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物的环境危害;适当分责原则旨在使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法律义务。
1、预防优先原则。在生产、服务、消费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产品,尽量减少弃用物、副产品的产生,以从源头控制资源环境问题。预防优先原则要求法律规则的设计有助于促进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质量的轻型化、产品功能的增大化及产品包装的简化,以减少废物的排放。环境法的预防优先原则表明,环境法不仅限于抗拒对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预先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危害的产生;对具体产生的危险立即做出反应不是该原则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为,在根本无危险出现或有出现可能时预防性地对“人”加以保护或对生态环境加以美化。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法。现代资源环境问题凸现以前,就存在各种降耗、抑废的理念和实践,不过,其主要着眼于资源和产品的经济效用,而现代法律制度同时也突出环境安全。设备内物质循环、生产少废产品和引导消费少废、少害产品是贯彻预防优先原则的重要途径。预防优先是将危险控制于未来、并创造规划和保存未来世代的环境空间及资源的原则,它是循环经济法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首要依托。
预防优先原则蕴涵有积极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理念。与事后处置相对应,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弃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种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初形成时,环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破坏的恢复;而现代环境法,特别是循环经济法,不仅观念上而且制度上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2、循环利用原则。对于在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物要尽可能地继续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价值。“3R”和“4R"原则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回收、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体现的正是循环利用原则。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制度安排应有利于“物尽其用”,特别是能使原料和产品在反复利用中实现功用最大化。
3、合理处置原则。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废弃物的利用优先于处置,但是,当某些废弃物无法进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合理处置原则是指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应有助于及时、恰当处置废弃物。环境安全兼顾资源效率是废物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4、适当分责原则。循环经济法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循环经济法的实施,而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参与循环经济法实施的主体可分为政府、经营者(包括代表性组织)、公众(包括代表性组织),但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的法律义务应当合理区分,此即适当分责原则。该原则体现于各国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强调,“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使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而且,还具体划分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循环经济法既然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那么,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这一精神,把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行为限定于适当的范围,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扰。
三、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对策
1.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中扣除包括城市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水污染、铅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失、酸雨损失等。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货币折算在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方法,因而绿色GDP等指标的核算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但仍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在每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增长数值后面列上该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升降、生物多样性增减、资源开采或消耗总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投资额度等事项。
2.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一般来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地方要针对区域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实际,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名单,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如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前提下,应规划为保护性有限开发的区域;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把伴生矿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划为接续产业。
3.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和专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二是有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试行大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巡视员制度,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三是施行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4.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为了全面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国际上除了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外,还逐渐发展了“消费者最终承担、收益者负担”和电子产品的生产、经销者负责回收等原则。如日本2001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把义务主体划分为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经营者和国民。英国1995年《环境法》规定了国务大臣的条例制定义务、义务者类型、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一些国际条约甚至明确了成员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对于这些义务与责任机制,我国有必要借鉴、吸收或完善,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
篇10
关键词:生物入侵 原因 对策
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物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随着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增多,动植物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据专家介绍,外来入侵生物的主要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丧失和破坏。二是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严重经济损失。三是威胁人类健康。
下面简单谈谈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1 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1.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1.2海洋业
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1.3旅游业
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4国际贸易
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
2 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
2.1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2.2防治对策
2.2.1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出或传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已成为一部国际检疫法。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装7件.截获有害生物162批次,发现有害生物160多种,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2.2.2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美国夏威夷为了消灭害虫,从非洲南部引进了一种玫瑰色蜗牛,谁知55年后,它竞将15―20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消灭得干干净净。为了改善牧草的营养结构,美国西部引进了纤维含量较高的胡枝于,结果它疯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养活9万头奶牛的牧场寸草不生,最后被荒弃不用。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亿株,4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代之以巴西橡胶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多样性匠乏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些出于良好愿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提示人们,在进行人为引种前必须认真作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并进行引种后的跟踪监测。
2.3化学防治
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2.4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